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专项突破精编试题(解析+翻译)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守株待兔①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②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③而守株,冀④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选自《韩非子·五蠹》)(注释)①株:残留的树桩。②触:撞到。③耒(lěi):犁耙,古代耕田用的农具。④冀:希望。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兔走触株走:行走B.因释其耒释:放下C.冀复得兔得:得到D.治当世之民治:治理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欲以先王之政A.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B.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C.久之,目似瞑(《狼》)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收获,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B.本文的寓意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C.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守株待兔”。D.“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普遍现象。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杨子之邻人亡羊杨子①之邻人亡②羊,既率其党③,又请杨子之竖④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口:“多歧路。”既反⑤,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⑥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②亡:丢失。③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④竖:仆人。⑤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⑥奚:何,为什么。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追者众众:多B.多歧路歧:分岔,岔路C.既率其党既:既然D.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6.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又请杨子之竖追之A.杨子之邻人亡羊B.歧路之中C.吾不知其所之D.奚亡之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岔道太多了,岔道之中,又有岔道,邻人不知羊跑到哪条道上,没有去追,只好回来了。B.人们用“亡羊补牢”成语比喻有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社会生活中迷失了正确方向。C.求学的人如果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只有抓住最根本的、最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D.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亡一羊,何追之者众?(2)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文言文阅读。钓道宓子贱①为单父②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扱③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④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注)①宓子贱:人名。②单父(shànfǔ);古县名,今山东单县。③扱(chà):举。④耆(qí):古称六十岁为耆,泛指老年人。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过:拜访)B.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贱:卑鄙,人品不好)C.其为鱼,薄而不美(美:指味道鲜美)D.夫扱纶错饵(错:同“措”,放置)10.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迎而吸之者论A.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B.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C.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D.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11.下列句子,与“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C.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D.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12.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亦有以送仆乎?”写宓子贱去单父赴任前拜访朋友阳昼,虚心求教,广纳为政良言,表明他有正直清廉的思想。B.“宓子贱日:‘善!’”一个“善”字表明宓子贱从朋友阳昼钓鱼的经验里领会了治理百姓的道理,深切赞同朋友的看法并流露出由衷感激之情。C.面对夹道欢迎的达官显贵,宓子贱说:“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表明宓子贱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喜张扬,洁身自好,不愿与一般人结交。D.“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写宓子贱重视发挥当地德高望重的贤德之士在治理百姓上的作用,这是他对阳昼钓鱼经验的活学活用。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2)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文言文阅读草书大王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注释)①流辈:同辈的人。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贵骂。⑥胡:为什么。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好:喜欢、爱好B.使侄录之使:让、叫C.皆讥笑之皆:都、全D.致余忘之余:剩余15.与“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丞相熟视久之(《草书大王》)B.求闻之若此(《穿井得一人》)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16.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B.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C.诟其侄曰(《草书大王》)D.一日得句,索笔疾书(《草书大王》)17.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丞相写的字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侄子更不认识。B.我们在写字时,要有自己的风格。张丞相的书法风格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他有了改变。C.选文告诉我们:要知错改错,不能把自己的错强加在别人身上。D.在这则故事中,责任在于张丞相,他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1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2)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文言文阅读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于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行宽裕宽裕:宽大,宽容B.守之以恭者,荣荣:荣华显贵C.聪明睿智聪明:聪慧,明智D.守之以愚者愚:愚拙,不巧伪20.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无以鲁国骄士以:因为B.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于:于是C.夫君子之行夫: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义D.险躁则不能冶性则:就21.下列句子,与“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B.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C.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D.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2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说明周公诫子的地点,凸显诫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或曰是中心句。C.文章末句“可不慎欤”呼应首甸,加强肯定的语气,起到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D.这篇文章言简意贼,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读来使人心悦诚服。2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选自《战国策·魏策二》)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3)谓魏王曰(________)(4)市之无虎明矣(________)25.按要求答题。(1)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今一人言市有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信之乎友人惭,下车引之B.夫市之无虎明矣逝者如斯夫C.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温故而知新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7.这两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狼施威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选自《俏皮话》,有删改)2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果腹(______)(2)长(______)(3)竟(______)(4)合(______)29.翻译下列句子。(1)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2)动辄言功。30.选文中有一成语:________________,其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其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31.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D.尽扑杀而食之(二)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②树而蚤③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⑥之,可笑已。(摘自《聊斋志异·卷六》)【注释】①欻(xū):忽然。②诸:之于。③蚤:通“早”,早上。④昧爽:黎明。⑤逡巡:小心谨慎。⑥罹:遭受。3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屠人货肉归(卖)B.遂钩肉,翘足挂树间(于是,就)C.既走,又从之(既然)D.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同“值”,价值)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选文是怎样写狼的贪婪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35.选文与我们所学的课文《狼》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出至少两点。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王羲之佯睡避祸刘义庆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是王羲之的伯父。④钱凤:王敦的参军,助王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通“佯”,假装。⑦从:通“纵”。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方意右军未起/意与日去B.信其实孰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不得不除之/多不接世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乃见吐唾从横37.用三条“/”线将下面句子断句。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38.文中的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李存审戒子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注]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3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1)李存审出于寒微(2)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3)位极将相(4)破骨出镞者凡百余4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41.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有怎样的经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2.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主题阅读诫外甥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注)①凝滞:指郁结在胸中的俗念。②细碎:琐碎的杂念。③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④窜伏:埋没之意。43.出自本文的一句名言是____________,请再写出诸葛亮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夫志当存高远(2)使庶几之志(3)广咨问,除嫌吝(4)若志不强毅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2)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46.读完本文后,你得到哪些教益?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诚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4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险躁则不能治性()②子无以鲁国骄士()4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49.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狠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狠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狠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内,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欻:忽然。②昧爽:天将明,黎明。5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②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③屠即径归________④逡巡近之________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52.两篇文章中狼的形象都很鲜明突出,如“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________,从“似甚涎垂;步亦步,尾行数里”可见狼的________。53.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②昧爽:拂晓。③直:通“值”,价值。(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5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目似瞑(2)将啮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遗留、留下、招致)5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C.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悟前狼假寐5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7.(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58.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⑩矣!(诸葛亮《诫外甥书》)(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B.意与日去(消失)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D.广咨问(广泛)(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使庶几之志A.夫君子之行 B.下车引之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学而时习之(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C.”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D.“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5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6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1)蒙乃始就学(2)不敢稍逾约6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62.(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63.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64.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四、课内阅读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65.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缀行甚远(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敌人)C.一狼径去(径直) D.乃悟前狼假寐(睡觉)6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狼不敢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狼洞其中 D.场主积薪其中6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而采取的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起”形象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①有所存,恻然②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③,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④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选自《诸葛亮集》)(注释)①揭然:显露,显然,昭彰。②恻然:忧伤、悲痛。③淹留:滞留,停留,引申为境遇不佳。④窜:躲藏。6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凝滞凝滞:迟疑、呆板B.去细碎细碎:琐碎杂事C.除嫌吝嫌吝:舍不得D.若志不强毅强毅:坚强、果断69.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使庶几之志A.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D.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7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B.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C.“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D.“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谈的是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7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志当存高远。(2)志不强毅,意不慷慨。答案1.A2.D3.D4.(1)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2)兔子不可能再次得到,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项中“走”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跑”。故选A。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例句中“之”是一个助词,理解为“的”。A.之:代词,代元方。B.之:代词,代胳膊。C.之,助词,无实义,表停顿。D.之:助词,相当于“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D项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只是一个偶然现象。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走”是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跑”。(2)句中“复”的意思是“又,再”;“得”的意思是“得到”;“身”的意思是“自己”;“为”表被动,可理解为“被”。【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5.C6.D7.B8.(1)只丢失一只羊,为何要这么多人去追?(2)我不知道羊从哪条道跑的,所以返回了。【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项中“既率其党”的“既”是一个副词,表示过去,翻译为“已经”。故选C。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注意结合句意分析。例句中“之”是一个代词,代羊。A.之,助词,相当于“的”。B.之:助词,相当于“的”。C.之:动词,意思是“往,到”。D.之:代词,代羊。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B项中“亡羊补牢”的意思是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应把“亡羊补牢”改为“歧路亡羊”。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可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一羊”之间没有量词,翻译时要补充出来。(2)句中的“之”是动词,意思是“往,到”;“反”是通假字,同“返”,意思是“返回”。【点睛】参考译文: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童仆去帮着追寻。杨子说:“嘻!丢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里岔路太多。”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只好回来了。”9.B10.A11.B12.C13.(1)举起钓丝,安好钓饵,迎上来吞食钓饵的是阳桥这种鱼。(2)宓子贱还未到达单父,前来迎接他的达官贵人在路上络绎不绝。【解析】9.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B.有误。贱:地位地下。10.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而”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句和A项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B项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和D项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例句和B句,都是判断句;A句是省略句,C句是倒装句,D句是被动句。故选B。12.C.有误。在宓子贱看来,半路上迎接他的那些官员就如阳昼所说的“阳桥鱼’,“薄而不美”,即他们趋炎附势,浅薄无能。“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写出宓子贱不愿与这种人结交。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1)扱纶错饵,举起钓丝,安好钓饵;吸,吞食。(2)至,到达;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道,道路。参考译文:宓子贱要做单父县的县令了,他去拜访阳昼说:“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阳昼说:“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子贱说:“你钓鱼的经验是什么?”阳昼说:“钓鱼时,垂下钓丝,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垒’,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宓子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说“妙!”宓子贱去上任,还没走到单父县,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贱催促手下人说:‘快赶路,快赶路!这些人便是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到了单父县,他去请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单父县。14.D15.D16.B17.B18.(1)张丞相认真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2)(张丞相)便责骂他的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是什么了。”【解析】14.“致余忘之”: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是什么了。“余”:我。故选D。15.A.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B.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C.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D.与题干句中的“之”一样,都是代词。代人。故选D。16.A.省略“去后乃至”的主语。省略句。B.非省略句。C.省略主语。省略句。D.省略主语。省略句。故选B。17.通过对“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及下文故事的分析,张丞相的书法风格没有改变。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熟”:仔细,认真。“诟”:责骂。“胡”:为什么。“余”:我。【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文: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部笑话他。丞相依然像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次,他得到佳句,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是什么了。”19.C20.B21.B22.A23.(1)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手握着自己未洗完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而失去天下的人才。(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聪明”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明察事理。故C错误,选C。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B.吾于天下亦不轻矣: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于”:介词在。故B错误,选B。21.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题干“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是判断句,意思是: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一般判断句标志是:“者”“也”,或者在句子中翻译出判断动词“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是判断句。B.贤哉,回也!: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是判断句。C.待君久不至,已去:等待您很久不到,已经离开了。不是判断句。D.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不是判断句,是省略句。故选B。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A.文章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意思是: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鲁”不是周公诫子的地点。A错误。故选A。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1)然,然而。沐,沐浴。三,多次。哺,咀嚼着的食物。(2)亡,使动用法,使…身亡。是,是这样。【点睛】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24.(1)待,等到(2)讲述(3)对……说(4)清楚25.(1)今一人/言市有虎(2)宋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26.C27.“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谣传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谓”意思是“对……说”。25.(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现在有一个人说集市上出现了老虎”,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令:派。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之”意思分别是“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B项“夫”意思分别是“表示议论的发语词”和“表示感叹的语气词”;C项“而”都表示“顺承”;D项“于”意思分别是“比”和“在”。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了解两文的内容可知,“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谣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甲)选自《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年代:春秋(乙)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乙)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集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第二个人说集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说:“我怀疑这件事。”庞葱又说:“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这种说法吗?”魏王道:“我相信了。”庞葱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的距离比距离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而议论我的人也一定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能考察识别那些人的话。”魏王说:“我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庞葱告辞而去,很快就有许多谣言传到了魏王耳朵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果然庞葱再也没有得到魏王的召见。28.果腹(吃饱肚子)长(长处,优点)竟(结束)合(配)29.你是这么愚蠢的一种动物,哪里能比得上我?动不动就夸口有功。30.突如其来突然的来到。食不果腹吃不饱31.D【分析】28.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同时注意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将词语解释的更准确。该题注意对“果腹”和“竟”的解释。29.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汝”②中重点词语有:“辄”。【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30.本题考查学生课文理解的能力和分析填空能力。做此题需要先理解课文意思,然后按要求做题。31.A.B.C.三项的“之”字解释为:结构助词,的。D.项的“之”字解释为:代词。32.C33.屠户没有办法,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姑且把肉挂在树上,明天早上再来取。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却遭受祸患,这很可笑啊!34.①看到担子里的肉,馋得好像要流口水,跟着屠户走了好几里。②看到屠户的刀,狼稍稍后退一点,等到屠户要跑时,又跟上他。③狼为了吃到树上悬挂的肉,被铁钩刺进上腭而死。35.示例:①先叙事,后议论揭示寓意。②叙事简洁生动,情节曲折。③借物喻人,寓意深刻,令人警醒。④运用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狼和人物,使狼和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解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3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的解释有错误,“已”在这里是“已经”的意思。3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默”“姑”“蚤”“缘”“罹”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可见狼对担子上的肉垂涎欲滴;“既走,又从之”可知它没有放弃吃肉的想法;“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可见狼死于自己的贪心。此题要注意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5.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从结构安排来看,这两篇文章都是先叙事,后议论;并且都是借物喻人,发人深省,寓意深刻。36.C37.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38.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解析】36.考查一词多义。C项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都是表否定,不。A项,想起/意志。B项,相信/诚信。D项,于是,就/却。3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译为: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吐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事件划开。38.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等句的描写,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机智、镇定的孩子。【点睛】参考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吐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却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了性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39.(1)贫困;(2)离开;(3)至,到达;(4)剖40.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41.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42.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创业艰难;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解析】39.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寒”:贫困。“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40.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因”“授”“镞”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因授以所出镞”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1.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李存审“位极将相”之前的经历可围绕“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回答即可。可提取“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等句分析。4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读懂内容,此题就变得非常容易。李存审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目的是告诫子孙后代,祖先留下的万贯家财,也不能代替自身的本领,想要家业兴旺就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本领。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需知艰难创业;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才能有所作为。【点睛】参考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卑贱,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到达将相之高,在这中间,九死一生的情况绝不止一次,剖开骨头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他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孩子们都答应了。43.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4.(1)怀有,怀着;(2)接近,近似;(3)嫉妒和贪心;(4)刚强坚毅45.(1)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2)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46.示例: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拼搏、奋斗,最终将大有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年华,荒废一生。【解析】43.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准文句,还要注意“静”“修”“俭”等字的书写。44.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存”:怀有,怀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强毅”为复合词,可找现代汉语相对应的“刚强坚毅”作答。总之,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45.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揭然”“存”“恻然”“淹留”“患”“济”等词语的翻译。46.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的角度作答。【点睛】参考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47.①修养②因为48.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49.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4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以”字可翻译为:因为。【点睛】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4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行、以、德”的翻译;(2)句中的“者、皆”的翻译和判断句式。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9.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首先能够大致翻译文段,了解文段含义,然后结合二者的主要能容分析即可。“甲文”主要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修身和养德”;“乙文”主要告诫儿子伯禽“子无以鲁国骄士”。50.像狗似的;从容、悠闲;径直;迟疑徘徊51.①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爬到树上去捕鱼,狼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真是可笑啊!52.狡猾(狡诈);贪婪【详解】(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犬”这是是名词作状语,“径”是径直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缘:沿着,顺着。罹:遭遇。已:语气词,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爬到树上去捕鱼,狼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真是可笑啊!(3)结合语境分析,狼“目似瞑,意暇甚”是为了拖延时间,目的是让打洞的狼把洞打好从后面袭击屠户,“洞其中”也是为了从后面袭击屠户,两只狼互相配合,目的非常明显,由此可以看出狼的狡诈。【乙】中的狼为了吃到更多的肉,不顾危险,最后落到被钩子钩着惨死的下场,由此看出这只狼的贪婪。【附参考译文】【乙】有个屠夫卖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忽然出现了一只狼,远望着担子里的肉,似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屠夫)走一步(狼)也走一步,尾随(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很害怕,拿着屠刀向狼晃了晃,狼稍稍后退;等到(屠夫)继续前行,(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有办法,心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把肉)挂在树上,明早来取它。于是(屠夫)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给狼看了空空的担子。(这样)狼才停止(跟着屠夫)。屠夫立刻径直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看见树上挂着巨大的东西,好像人吊死在树上的样子,非常害怕。(屠夫)迟疑徘徊着到近前看,(原来)是一只死狼。(屠夫)抬头仔细观察,看见(狼的)嘴里含着肉,肉钩刺穿了狼的上腭,就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狼皮价值昂贵,屠夫(卖掉狼皮)发了笔小财。爬到树上去捕鱼,狼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真是可笑啊!53.(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遥望、近视、细审”。(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货:卖;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姑:暂且。(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①句中重点词有:“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句意为: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句意为: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4)“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点睛】【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理清写作顺序。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4.(1)闭上眼睛(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55.C56.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57.阴险、狡猾、奸诈。【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分析】54.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瞑”是“闭眼”;“信”是古今异义词,“实在,确实”的意思。5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项,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来。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第一个“乃”,就;第二个“乃”,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故选C5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径、去、犬”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5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问: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狼的性格特点。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因此狼都是狡猾的。第二问:考查的作者的态度。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分析。甲文主要是讽刺嘲讽狼再狡猾不如人的智慧;乙文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人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据此理解作答。【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甲)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乙)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假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58.(1)C(2)A(3)C(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分析】(1)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3)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