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_第1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_第2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_第3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_第4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题组一表达方式类1.(•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访秋①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答案:(1)①色彩(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如答比喻、拟人等,言之成理亦可 )(2分)(2)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①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诗人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②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白烟、红霞,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秋意不浓。③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乡思之苦。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以真正秋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8分)江夜吴锡麟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选自《晚晴簃诗汇》)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4分)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弄清楚诗句本身的意思:在清碧的夜空下,在大江之上行船,人觉得飘飘欲仙,好像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然后明确这是诗人乘船夜游大江时的错觉,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景与情的关系:(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几种。(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明确题目要求,选取“颈联或尾联”进行赏析。在答题时首先选取承载情感的景象,如颈联的“汀洲、孤鸟、逆浪、老鱼”,尾联的“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然后综合考虑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由整体的意境就可以推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答案:(1)“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的错觉: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上,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言之有理即可。)(2)(示例一)寓情于景。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闲适之感。(示例二)情景交融。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亮了水边的蓼花。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题组二 修辞手法类(•湖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 ②到夜深。【注】①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隐居于湖南沅陵小酉源。②参差:排箫,古乐器名。☆(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2)诗题为“夜坐有感”,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示例一)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道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示例二 )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示例三 )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言之有理即可。)(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2分)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国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2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秋怀[金]元好问①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所写。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5分)☆(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1)诗歌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 (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 )(2分)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 (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3分)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4分)题组三表现手法类5.(•郑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江城子♦病起春尽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词大约作干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结合词的标题及“残红”“无情春色”“留不住”等答案:(1)①伤春之情。词人“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千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2分。“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或“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词人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见到,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词人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 分。“情感”1分,“分析”2分)(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飞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 (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飞舞来反衬词人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词人无心赏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词人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分,表达效果1分)(•大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11分)南乡子•捣衣顾贞观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请简要概括“秋声”的内容。(5分)☆(2)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1)该词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其中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北风呼啸,还有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指的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对面落笔是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程中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起笔再转为写对方的状况,从而达到表意丰富、韵味深远的效果。这种构思方法常见诸思乡、怀人、送别等类诗词中。该词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最后三句就是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可见思妇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答案:(1)“秋声”包括:鸿雁的哀鸣声、(1分)落叶的飘坠声、(1分)夜晚的更鼓声、(1分)刺骨的寒风声、 (1分)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1分)最后三句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2分)在思妇的想象中,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极点,做起了思乡梦,在梦中妻子出来迎接他,一边走,一边给冰冷的纤手呵气。(4分)题组四结构技巧类(•沈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送”字表达情感的。(6分)解析:(1)第二联译为:“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该联写的是作者想象的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首联写送别朋友出秦川,直接写“送”;颔联想象朋友将去之处——荆州的风光,反衬别后自己的孤独,突出不舍;颈联想象朋友将行的途中情景,表达对别后朋友的牵挂;尾联感叹一别再难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答案:(1)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2分)(答“借景抒情”给 1分)由眼前之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3分)(2)①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 (2分)②再写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③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分)(•陕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词人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2)结合句子“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6分)解析:(1)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但词人既未去写酒筵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2)“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一句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末两句更进一层: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作铺垫。(2分)(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一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却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与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二、高中诗词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 ”,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 C。(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 “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 ”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自恣游娱之意,“系”则有“满”意。新亭渚上的这一次游娱别说有多自在了,我的意兴啊,整个早上都那样饱满、欢悦!这两句虽书于素笺之上。读者不妨将其想象为诗人归去时,对家人的相告之语。其意犹未尽、手舞足蹈之态,隐隐见于笔端。分点整理即可。故答案为:⑴C;⑵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 ”,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妖氛拥白马 ② ,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 ③波。【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B.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 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2)结合全诗,分析 “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故选 C。(2)本诗 “斩鲸”,是斩首的意思。“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不要一味围守在邺城之下,还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可以看出作者对平定叛乱充满信心,所以才会用“斩鲸”对士兵们寄予厚望。从“妖氛拥白马”表现了对叛军的轻视。从“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可以看出作者斩草除根、擒贼先擒王的决心和意志,作者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突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故答案为:⑴C;⑵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词语鉴赏和情感鉴赏。对于词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本义,接着解释在句中的意思,如果有运用修辞手法,要进行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②。细雨春芜上林苑③,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释】 ①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写于同一时期。②《旧唐书 张巡传》: 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毗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古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官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卧”字刻画诗人隐居的情形,为下半句的抒情做铺垫,并起到衬托作用。苏武被困匈奴餐用毡毛也不变节,张巡欲气吞逆贼咬碎钢牙,诗人借此以明志。“壮心未与年俱老 ”表现诗人年事已高,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D.这首诗与《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都运用了典故,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是相同的。2)诗的第三联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答案】(1)C2)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解析】【分析】(1)C项,错在“雄心壮志因年老而有所衰减 ”。“壮心未与年俱老”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所以,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衰减。故选C。(2)答题时,先要用优美的语句简要描绘画面,然后用两个形容词来概括意境的特征,从结构和情感的角度分析意境的作用,“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描绘了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根据诗句中的“草丛生、残壁颓垣 ”可以概括出荒芜、残破的特征。看到洛阳宫残壁颓垣的景象,对于国土沦丧,诗人内心无比伤痛。结构上,该联为下句“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直抒胸臆作铺垫。故答案为:⑴C;⑵①细雨中,上林苑春草丛生;夜月下,洛阳宫残壁颓垣,写出了被金人占领的宫苑一片荒芜、残破的情景。②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沦丧内心的无比伤痛;③为下句直抒胸臆铺垫蓄势。【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有单个景物的,也有多个景物的,有的还会考查多个意象组成的画面或意境。在筛选出景物形象的基础上,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或者对某种意境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考查内容。其次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意象的色彩;②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③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闲适、生机勃勃、清新自然、雄浑壮阔、瑰丽雄壮、雄奇优美、繁华热闹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②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或氛围的特点;③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 (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紧扣 ”燕居 ”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赏析不正确。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故选 C。“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 ”,可入药。(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B.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C.颔联中的 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客居他乡的思家字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字情。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字情。“老觉光阴速 ”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字情。“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字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字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解析】【分析】(1)B项,“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故选 B。(2)从诗歌标题来看,“早春寄怀”交代了时令——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 “寄怀”;从首联来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后一句“又”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字情;从颔联来看,“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以“光阴速”点明时光流逝字快,“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字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风”是春风,是暖风,“雪”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字情;尾联“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欲”意思是“想要”,诗人在这春光字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字中,想要“醉”,想要“狂眠”,想要“放歌”,流露出豪放字情。故答案为:⑴B;⑵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老觉光阴速 ”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闲悲世路多”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菩萨蛮(唐 ?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注释】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1)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 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2)郑诗写 “莫愁粉黛临窗懒 ”,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新著雨、花待放(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解析】【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 ”,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故答案为:⑴新著雨、花待放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晏殊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注释】一向:一晌,一会儿。(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 ,盛年难再之叹 ,造语精警,动人心魄。正因为人生短暂 ,所以 “等闲离别”——次平常的分别 ,也会让人 “黯然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 ,借酒浇愁 ,聊以自遣。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 ,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 ,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2)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答案】(1)C(2)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选取的景物小,细腻轻巧。②情感抒发:“满目”两句情感抒发强烈深重。“空”“更”修饰念远、伤春,形成递进,加浓了感伤的气氛;“无可”两句抒情含蓄深婉。花的凋落让人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却似曾相识,其间意绪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解析】【分析】(1)C项,“酒筵歌席”并非是“饯别的宴席”,并且“莫辞频”的“频”是“频繁”的意思,意即不要推辞酒筵歌席举行的频繁,不是“频频举杯”。故选 C。(2)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要注意从 “景物选取”和“情感抒发”两个角度去赏析诗句,例如从景物角度,题干所给的两句诗句,要注意从景物描写意象的大小上去分析和作答。从情感上要注意把握抒情的情感特点上去区分,何为情感特点,例如抒发强烈的悲痛之情和委婉缠绵的伤痛之情,是有区别的,考生要注意认真思考和区分。故答案为:⑴C⑵①景物选取:“满目山河”取景大、笔力重,“落花风雨”虽回到眼前,但整体上以大驭小,气象宏阔;“无可”两句“落花”“归燕”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