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省医放射科医学课件_第1页
咽旁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省医放射科医学课件_第2页
咽旁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省医放射科医学课件_第3页
咽旁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省医放射科医学课件_第4页
咽旁间隙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省医放射科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2

男,46岁

。主诉:咽部不适,肿胀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咽部不适,肿胀并轻度疼痛,未予以重视,逐渐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并行颈部CT示:右鼻咽腔占位,我院门诊以“鼻咽部肿物”收治。无特殊既往病史。1

病例2

男,46岁。1请观察图像2请观察图像23344请大家分析诊断!问题1肿瘤源于下列哪个间隙?A.腮腺间隙B.咀嚼肌间隙C.颈动脉鞘间隙D.咽旁间隙5请大家分析诊断!问题1肿瘤源于下列哪个间隙?5问题2

根据以上临床、影像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哪一项?A.神经鞘瘤B.多形性腺瘤C.腺样囊性癌D.孤立性纤维瘤E.咽旁血管瘤6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影像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哪手术所见:右侧咽侧壁可见类圆形肿物隆起,大小约2cm*2cm,表面光滑。沿肿物隆起部最高处横行切开口腔软腭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肿块上极与周围组织局部粘连,钝性分离肿物并完整取出。7

手术所见:右侧咽侧壁可见类圆形肿物隆起,大小约2cm*2cm88咽旁间隙基础解剖咽旁间隙: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间隙,大致呈倒置的锥形。9咽旁间隙基础解剖咽旁间隙: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咽旁间隙基础解剖10咽旁间隙基础解剖101111定位?12定位?12咽旁间隙肿瘤

头颈部肿瘤0.5%,良性居多(80%)

多形性腺瘤

神经源性肿瘤

其它良性腺瘤、脂肪瘤、鳃裂囊肿、纤维瘤、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脑膜瘤、畸胎瘤和表皮囊肿等

恶性:淋巴瘤、腺样囊性癌等。13咽旁间隙肿瘤头颈部肿瘤0.5%,良性居多(80%咽旁肿瘤临床表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变部位隐匿,早期常无症状,多数肿瘤较大(>3cm)时才就诊。临床常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畅、耳鸣耳闷或颈部肿块等,肿瘤大者可引起打鼾、呼吸困难、说话不清和张口困难等表现,亦可压迫或侵犯后组颅神经引起声嘶、吞咽呛咳、声带麻痹、伸舌偏移和HORNER综合症等症状,原发于腮腺的恶性肿瘤易引起面瘫。14咽旁肿瘤临床表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变部位隐匿,早期常无症状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间隙最常见的肿瘤,多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种组织构成,且常含有粘液成份,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包膜完整,肿块较大时常合并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约10%可以恶变。CT多呈软组织密度,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轻度强化并伴延迟强化。咽旁多形性腺瘤15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间隙最常见的肿瘤,多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种组织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女,43岁,多形性腺瘤16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女,43岁,多形性腺瘤16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副神经节瘤咽旁神经源性肿瘤17神经鞘瘤咽旁神经源性肿瘤171.神经鞘瘤

咽旁间隙次常见的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多数起自于迷走和交感神经。

神经鞘膜瘤组织学上由AntoniA和AntoniB区组成,前者为致密的长纺锤形细胞组成,后者富含粘液成份,故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实质区和囊性区相间组成。鉴别诊断181.神经鞘瘤鉴别诊断181.神经鞘瘤

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对比肌肉为稍低密度,边缘清楚,包膜完整,肿瘤较大时常伴囊变、坏死。T1WI呈类似肌肉的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增强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鉴别诊断191.神经鞘瘤鉴别诊断19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鉴别影像学表现------腺瘤延迟强化部位对咽旁间隙影响

颈动脉鞘区血管推移情况与二腹肌后腹的关系20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鉴别20鉴别诊断21鉴别诊断2122222.腮腺腺淋巴瘤男女约5:1,45-75岁多见,与免疫功能减退、吸烟、EB病毒感染有关。

腮腺浅叶后下极多见,直径一般<3cm,可单侧多发,15-20%可双侧出现,肿块可有消长史。

腮腺内类圆形肿块,CT值0-20Hu,多数为囊性,增强后早期实性部分轻中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有血管包饶及贴边的特点。鉴别诊断232.腮腺腺淋巴瘤鉴别诊断232424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临床上女性较多见,好发年龄50-60岁。

单发,腮腺浅叶好发,结节一般<3cm,易出现囊变。MR上多表现长T1混杂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延迟期病变持续强化,“快进慢出”。鉴别诊断25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鉴别诊断25鉴别诊断26鉴别诊断264.腮腺肌上皮瘤一类少见的涎腺肿瘤,50%发生于腮腺。几乎完全由肌上皮细胞组成,有潜在恶性,有术后复发倾向。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50岁年龄段。腮腺区类圆形肿块,如浸润生长形态不规则,病灶大多包膜完整,增强呈轻度-明显强化。鉴别诊断274.腮腺肌上皮瘤鉴别诊断27鉴别诊断28鉴别诊断285.孤立性纤维瘤

少见的间叶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头颈部相对少见,发生在咽旁间隙者罕见。CT稍低密度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少有出血、坏死囊变。MRI呈稍长T1信号,T2WI信号不均,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后渐进性明显强化。鉴别诊断295.孤立性纤维瘤鉴别诊断29鉴别诊断30鉴别诊断305.腺样囊性癌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任何年龄,多见

40~60

岁,依据生长方式分为假包膜型、弥漫型。腺样囊性癌具有嗜神经特性,局部浸润极强,出现神经症状早。腮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有假包膜,不均匀强化或中心放射状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鉴别诊断315.腺样囊性癌鉴别诊断31鉴别诊断32鉴别诊断326.咽旁血管瘤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可塑性生长。CT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钙化。MRI常那等T1稍长T2信号影,常可见流空血管。增强强化明显,局部可见斑点状强化血管影。鉴别诊断336.咽旁血管瘤鉴别诊断33鉴别诊断34鉴别诊断34异位垂体腺瘤鉴别诊断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35异位垂体腺瘤鉴别诊断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35感谢聆听36感谢聆听36病例2

男,46岁

。主诉:咽部不适,肿胀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咽部不适,肿胀并轻度疼痛,未予以重视,逐渐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并行颈部CT示:右鼻咽腔占位,我院门诊以“鼻咽部肿物”收治。无特殊既往病史。37

病例2

男,46岁。1请观察图像38请观察图像2393404请大家分析诊断!问题1肿瘤源于下列哪个间隙?A.腮腺间隙B.咀嚼肌间隙C.颈动脉鞘间隙D.咽旁间隙41请大家分析诊断!问题1肿瘤源于下列哪个间隙?5问题2

根据以上临床、影像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哪一项?A.神经鞘瘤B.多形性腺瘤C.腺样囊性癌D.孤立性纤维瘤E.咽旁血管瘤42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影像资料,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哪手术所见:右侧咽侧壁可见类圆形肿物隆起,大小约2cm*2cm,表面光滑。沿肿物隆起部最高处横行切开口腔软腭部粘膜及粘膜下组织,肿块上极与周围组织局部粘连,钝性分离肿物并完整取出。43

手术所见:右侧咽侧壁可见类圆形肿物隆起,大小约2cm*2cm448咽旁间隙基础解剖咽旁间隙: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间隙,大致呈倒置的锥形。45咽旁间隙基础解剖咽旁间隙: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咽旁间隙基础解剖46咽旁间隙基础解剖104711定位?48定位?12咽旁间隙肿瘤

头颈部肿瘤0.5%,良性居多(80%)

多形性腺瘤

神经源性肿瘤

其它良性腺瘤、脂肪瘤、鳃裂囊肿、纤维瘤、平滑肌瘤、淋巴管瘤、脑膜瘤、畸胎瘤和表皮囊肿等

恶性:淋巴瘤、腺样囊性癌等。49咽旁间隙肿瘤头颈部肿瘤0.5%,良性居多(80%咽旁肿瘤临床表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变部位隐匿,早期常无症状,多数肿瘤较大(>3cm)时才就诊。临床常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畅、耳鸣耳闷或颈部肿块等,肿瘤大者可引起打鼾、呼吸困难、说话不清和张口困难等表现,亦可压迫或侵犯后组颅神经引起声嘶、吞咽呛咳、声带麻痹、伸舌偏移和HORNER综合症等症状,原发于腮腺的恶性肿瘤易引起面瘫。50咽旁肿瘤临床表现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变部位隐匿,早期常无症状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间隙最常见的肿瘤,多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种组织构成,且常含有粘液成份,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包膜完整,肿块较大时常合并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约10%可以恶变。CT多呈软组织密度,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轻度强化并伴延迟强化。咽旁多形性腺瘤51多形性腺瘤是咽旁间隙最常见的肿瘤,多形性腺瘤病理上由多种组织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女,43岁,多形性腺瘤52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女,43岁,多形性腺瘤16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副神经节瘤咽旁神经源性肿瘤53神经鞘瘤咽旁神经源性肿瘤171.神经鞘瘤

咽旁间隙次常见的肿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多数起自于迷走和交感神经。

神经鞘膜瘤组织学上由AntoniA和AntoniB区组成,前者为致密的长纺锤形细胞组成,后者富含粘液成份,故肿瘤由大小不等的实质区和囊性区相间组成。鉴别诊断541.神经鞘瘤鉴别诊断181.神经鞘瘤

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对比肌肉为稍低密度,边缘清楚,包膜完整,肿瘤较大时常伴囊变、坏死。T1WI呈类似肌肉的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增强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鉴别诊断551.神经鞘瘤鉴别诊断19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鉴别影像学表现------腺瘤延迟强化部位对咽旁间隙影响

颈动脉鞘区血管推移情况与二腹肌后腹的关系56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鉴别20鉴别诊断57鉴别诊断2158222.腮腺腺淋巴瘤男女约5:1,45-75岁多见,与免疫功能减退、吸烟、EB病毒感染有关。

腮腺浅叶后下极多见,直径一般<3cm,可单侧多发,15-20%可双侧出现,肿块可有消长史。

腮腺内类圆形肿块,CT值0-20Hu,多数为囊性,增强后早期实性部分轻中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有血管包饶及贴边的特点。鉴别诊断592.腮腺腺淋巴瘤鉴别诊断236024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临床上女性较多见,好发年龄50-60岁。

单发,腮腺浅叶好发,结节一般<3cm,易出现囊变。MR上多表现长T1混杂T2信号,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延迟期病变持续强化,“快进慢出”。鉴别诊断61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鉴别诊断25鉴别诊断62鉴别诊断264.腮腺肌上皮瘤一类少见的涎腺肿瘤,50%发生于腮腺。几乎完全由肌上皮细胞组成,有潜在恶性,有术后复发倾向。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50岁年龄段。腮腺区类圆形肿块,如浸润生长形态不规则,病灶大多包膜完整,增强呈轻度-明显强化。鉴别诊断634.腮腺肌上皮瘤鉴别诊断27鉴别诊断64鉴别诊断285.孤立性纤维瘤

少见的间叶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头颈部相对少见,发生在咽旁间隙者罕见。CT稍低密度孤立性肿块,边界清楚,少有出血、坏死囊变。MRI呈稍长T1信号,T2WI信号不均,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后渐进性明显强化。鉴别诊断655.孤立性纤维瘤鉴别诊断29鉴别诊断66鉴别诊断305.腺样囊性癌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任何年龄,多见

40~60

岁,依据生长方式分为假包膜型、弥漫型。腺样囊性癌具有嗜神经特性,局部浸润极强,出现神经症状早。腮腺区软组织密度肿块,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