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交通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是为说明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C.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D.文章提到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深入思考。B.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使传统的活动方式和相关的事物,详尽而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学的海洋中。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D.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促进了传统节日习俗的保存。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据台湾东森新闻、台湾中时电子报等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20世纪后期的《乡愁》。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四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然而就在不久前,因为天气多变、气温偏低的缘故,余光中到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中风,肺部感染,故而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12月14日,这位文坛的“璀璨五彩笔”过世,享年90岁,亲人与文坛好友十分伤痛。——选自陶澜《光辉译者心》材料二: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选自《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材料三:他还是那本赫赫有名的《梵高传》的中译本第一人。余光中大学毕业两年后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范我存一直不在他身边,日益浓郁的思念之情把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推向了深渊。“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他把自己的大计划与梁实秋先生商量。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选自新浪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是余光中的代表作,还曾被改编成歌曲,选入大陆的教科书。虽然他写下《乡愁》的时候不过四十余岁,但他的一生都在书写乡愁,找寻精神的栖所。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C.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D.“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一句,是说余光中投入了梵高的苦难世界,与梵高伟大的心灵相对,忘记了自身的小小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笔下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给人以苍凉之感,所以他虽然一生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从未有过“归属感”。B.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C.梁实秋也是位伟大的译者,材料三中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D.材料中多处了引用了余光中本人的话,这样写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也更容易让读者深入到传主本人的内心世界中去。6.余光中先生不仅仅是文坛上的“璀璨五彩笔”,在他的身上更闪耀着巨大的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概括其人格魅力。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粮食的故事(节选)王愿坚“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村,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催人泪下。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D.“老婆把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8.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9.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注】摴蒱(chp):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B.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C.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D.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皇帝将去泰山“封禅”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与功绩。封为“祭天”,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B.丁未,干支纪序之一,常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是纪日。2021年是牛年,农历为辛丑年,2022年是虎年,农历壬寅年。C.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我国古代有用月相的特称来纪日的方法,农历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D.《清史稿》是依中国传统纪传体体例编写的史书,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全书主要记载大清帝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赋予雄伟的泰山温柔飘逸的风韵,“而皆若偻”写出诸峰拱绕的样子,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给读者展示了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C.姚鼐概述泰山的人文古迹,彰显历史久远;通过三个“多”、三个“少”和三个“无”写泰山冬季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苍劲的面貌。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文氏外孙【1】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释:【1】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悠闲从容,秩序井然。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15.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六、情景默写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融入主人的好客和自己的喜悦以及感激、闲适之情,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族歌剧《沂蒙山》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的。自该剧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广受好评如潮。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老根据地之一。从1938年到1949年,在十余年的沂蒙革命斗争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党政军民、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回望沂蒙精神,可以感受到其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筚路蓝缕水乳交融擢发难数荡气回肠B.艰苦卓绝水乳交融不胜枚举感人肺腑C.艰苦卓绝珠联璧合擢发难数感人肺腑D.筚路蓝缕珠联璧合不胜枚举荡气回肠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自该剧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好评如潮。B.该剧自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广受好评如潮。C.该剧自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广受好评。D.自该剧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00万,广受好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与延安精神是一样的B.与延安精神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C.与延安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已得到进一步升华,但还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D.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与延安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八、语言表达20.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上图)“永远跟党走”(下图)。请选择其中一张邮票,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21.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这是科学常识。而2021年9月,中国科学家宣布首次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的成果,相关成果9月24日由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布。材料二:2021年4月春霖学校校长郭某在某杂志上发表论文《熟鸡蛋变成生鸡蛋——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称,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能使熟鸡蛋返生,然后正常孵出小鸡,这一违反常识的论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常识的重要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有时却常有反常识的现象出现。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常识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1.B2.B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没有对比,仅为举例。且举清明与中元节的例子是为说明有些传统节日与文学的原初思考相似;七夕节的举例是为说明该节日与文学生产共生。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直接引发”错,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使传统的活动方式和相关的事物”错误,应当是“使传统的过节的活动方式和相关的事物”;C.“完全”过于绝对。结合“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分析,“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4.B5.D6.(1)勇于挑战,余光中刚毕业就要翻译《梵高传》这样有难度的作品;(2)坚持不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都能够不放弃;(3)对故乡和祖国浓浓的思念与爱;(4)童心未泯,拍摄纪录片时为夫人解释景物,打水漂;(5)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余光中表示要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内心非常不愿意”错误。原文“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余光中是因为“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没有表达内心非常不愿意去美国的意思。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所以他虽然一生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从未有过‘归属感’”错误。“离乡”“乡愁”“孤独”“死亡”是余光中的诗文主题,与“未有过‘归属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他没有“归属感”是因为“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B.“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错误。由“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可知,并非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C.“材料三中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错误。写梁实秋劝说余光中放弃翻译《梵高传》是为了表现余光中迎难而上的精神,且梁实秋只是劝说余光中作为初涉译事者要量力而行,不能说他面对困难退缩。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可概括出:勇于挑战,余光中刚毕业就要翻译《梵高传》这样有难度的作品;由“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可概括出:坚持不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都能够不放弃;由“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可概括出:对故乡和祖国浓浓的思念与爱;由“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可概括出:童心未泯,拍摄纪录片时为夫人解释景物,打水漂;由“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可概括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余光中表示要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7.C8.真实可信,有现场感,主人公讲述更能直接表现主人公不舍、悲伤但又不得不做出决定的复杂心情;有利于塑造主人公为革命事业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更能凸显革命的艰难,赞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有感染力,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主人公的亲述,让读者在故事中更直接感受到主人公为革命事业忍痛割爱的悲伤,引起读者的钦佩之情。9.“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表现了主人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表现了主人公深知责任重大、勇挑中国革命重担的精神;“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表现了一位父亲强忍儿子遇难后的痛苦与悲伤,坚持革命的决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毫不犹豫”错误,由“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等内容可知,主人公有过犹豫,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抉择。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叙事技巧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文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情节,也就是意味着,文中所发生的故事是主人公亲历的;无论是当时革命的处境,还是送粮食上山的不容易,还是敌人追逐时所做选择的艰难,这些都是主人公亲身经历的,所以这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展现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所做的牺牲。主人公讲述自己在送粮上山遇到敌人时的艰难抉择,“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当嘱咐完儿子“使劲跑”“把动静弄大点时”“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当儿子抛开后,“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这些都通过主人公的讲述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产生共情,为主人公为了革命而做出牺牲的行为而感佩万分。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从文中来看,划线句呈现的是主人公在儿子引开敌人以及儿子引开的方向传来枪声后的表现。“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往前走”所指不仅仅是实际上的行走,更是革命道路上的前进;“石尖扎脚藤绊腿”说的是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对此主人公是“不管”,是“登山迈岭地走”,展现的是主人公不畏惧艰难险阻勇敢前行的精神。“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这“担子”中是送上山的粮食,是儿子用性命保护下来的粮食,“重得像两座山”突出这责任之重大,“我还是担着,担着”展现的是主人公勇敢承担其革命重担的精神。“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结合上文“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可知,儿子红七应该是牺牲了,这里所写是主人公在儿子牺牲后的表现,“软绵绵”表现出的是主人公的悲伤和痛苦,但“我还是走着,走着”,因为自己所担负的担子很重,所以即使悲伤依然不会停下脚步,表现坚持革命的决心。10.B11.D12.D13.(1)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2)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槐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贯,世人传颂称他们为桐城派。【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后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书成”指《四库全书》完成,主谓都有,是完整的句子,在其前后都要断开,排除AD;“将度其志可行于时”中“于时”是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且“其志可行于时”与“其道可济于众”构成并列的句式,结构一致,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以事件为中心叙述史实”错误,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事件”为中心。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错误。原文为“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意思是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槐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长进。姚鼐为文进步和姚范、刘大櫆指导有关,方苞并无指导。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磴”,台阶;“既”,已经,……之后;“负”,此处引申为“覆盖”;“烛”,名作动,照亮。(2)“迈”,豪放;“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于方”“于刘”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籍”,籍贯;“传”,传颂,传扬。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正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颖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走了不到一半路程,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的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被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间又变成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有被照,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边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清史稿姚鼐传》参考译文: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后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的籍贯都在桐城,世人传颂称他们为桐城派。14.B15.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不正面回答妻子唤他吃饭,却叮咛妻子照管好鹅鸭,不要破坏秧苗。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悠闲从容,秩序井然”错,写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C.“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D.“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杨诗正面描写了农人在雨中抢插稻秧的辛苦劳碌。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作的描写,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满着一股火烟味,从句子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热烈,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却无人搭话,表现了抢插秧苗的紧张;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的回答,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农忙时节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人的勤劳。苏诗通过诸孙入村帮助自己收麦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劳动的繁忙与辛苦。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表现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场景。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麦收劳动的艰辛与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渲染了农人急于抢收的迫切心情,令人可以相见农人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紧张忙碌的景象。1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追”“惘”“溘”“忍”“乘”“拄”“叩”。17.B18.C19.D【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语境说的是“沂蒙革命斗争实践”艰苦,故选用“艰苦卓绝”。第二空,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语境说的是党政军民关系紧密,故选用“水乳交融”。第三空,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语境强调的是诞生的英雄儿女数量多,故选用“不胜枚举”。第四空,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语境说的是“事迹”,故选用“感人肺腑”。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主语残缺,“自该剧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介词位置不当造成主语残缺,应改为“该剧自首演至今已演出170余场”;第二处,“广受好评如潮”句式杂糅,应改为“广受好评”或“好评如潮”。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