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_第1页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_第2页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_第3页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_第4页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异同摘要:在灿若星河的唐诗⽂学中,“李杜”⼆⼈组凭借举世⽆双的才华点亮了半⽚星空。他们留下⽆数的经典诗作,⼏千年来,被学者考查研究,被后世摘抄传颂,其⽂学价值可见⼀斑。本⽂主要从诗歌修辞、诗歌语⾔风格、诗歌意象三个⽅⾯⽐较了李⽩与杜甫诗歌的不同。关键词:李⽩,杜甫,诗歌李⽩和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流派,给后世⽂学以深远影响。李⽩和杜甫由于⽣活经历、思维性格等不同,在诗歌艺术上也各有特点。⼀、诗歌创作⽅法上的不同李⽩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清新飘逸,意境奇妙。⽽且李⽩尤其擅长综合运⽤⽐喻、拟⼈、夸张等修辞⼿法来营造⼀种瑰丽动⼈的巧妙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描写让我们仿佛就置⾝于那宏伟壮观的瀑布前⼀样,给⼈带来深深的震撼感。“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显得新颖别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眼前之景,虚实的巧妙结合,⽣动传达出来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相印的亲密关系。此外,“丝”谐“思”,“枝”谐“知”,⼀语双关,从侧⾯展现了阔别⽽情愈深,迹疏⽽⼼不移的美好爱情。杜甫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他的诗歌总体特点是沉郁顿挫,雄浑壮阔,细致⼊微,情感细腻。他擅长寓情于景,往往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体,从细微处⼊⼿,炼字炼句,⼒求诗作更深刻、更概括、更精练,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彩。杜甫以时事⼊诗,直⾯社会现实,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了“即事名篇,⽆复依傍”的新乐府。采⽤客观的纪实描写⼿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民疾苦的⽴场上。既叙事件经过,⼜⽤⼒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把⼈引⼊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写实中融⼊强烈的抒情,以时事⼊诗却含有泪⽔和深情。如《⽯壕吏》中逾墙⾛的⽼翁,,急应河阳役的⽼妇;《新安吏》中被征的男⼦;《新婚别》中暮婚晨别的新婚妇⼥,《丽⼈⾏》中奢侈荒淫的杨国忠兄妹;《兵车⾏》中的⾏⼈,还有殷勤的⽥⽗、天真的⼉童、如狼似虎的差役……组成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物形象画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诗歌风格上的不同李⽩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彩,侧重描写豪迈⽓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李⽩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端,奇之⼜奇,带有⼀种随意的狂放精神。李⽩诗歌的语⾔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基本⾊调。李⽩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概和激昂情怀,且道教信仰在李⽩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他本⼈洒脱不羁的⽓质以及傲世独⽴的⼈格,豪放飘逸成为了李⽩诗歌风格的主要特点。如《南岭别⼉童⼊京》的“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上李邕》的“⼤鹏⼀⽇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等。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杜甫作诗善于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抒情融为⼀体,他作为⼀位思国为民的诗⼈,加上杜甫主要⽣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使诗中常常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浓烈情感,但他深厚的儒家涵养,使得他的情感往往在即将喷涌⽽出之时⼜被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因此杜甫的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如《春望》:“国破⼭河在,城春草⽊深。”这⼀句明⾯上看仿佛在写即使国家破灭了,⼭河还在,草⽊依旧会⽣长,但其实是在写国都陷落,只有⼭河还在,只有草⽊还在,百姓逃的逃死的死,这句诗表现出诗⼈对百姓的哀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此处诗⼈没有写⼈们的悲泣,⽽是⽤拟⼈的⼿法,让花鸟感受到了⼈间的疾苦并落泪哀鸣,正是这种间接的表达让这种悲泣更加地深沉,这时悲痛的情绪已经积累到⾼潮,仿佛就要喷涌⽽出,但是接下来诗⼈却⽤了平淡的词语来让这股情绪变得缓慢⽽深沉;“烽⽕连三⽉,家书抵万⾦。⽩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令动物草⽊闻之皆悲的孤独沦陷,百姓逃亡⼀下⼦转到了家信难收的淡淡的哀伤,但连接了上⽂却⼜让这种悲伤更加深沉。这就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三、诗歌意象上的不同李⽩诗中多吞吐⼭河、包孕⽇⽉的壮美意象,其诗歌⼤胆夸张,想象⼒丰富。最明显的现象是意象集中于宏伟壮观的天象或地貌⽅⾯。据袁⾏霈先⽣统计,在李⽩今存987篇诗作中,宏伟的⾃然意象竟出现了1100余次,其中天象类以天、⽇、⽉、云、雪五种意象运⽤最多,地貌类以江、河、海、⼭、峰五种意象运⽤最多。在《⾦乡送书韦⼋之西东》中,他想念长安,就想象“狂风吹我⼼,西挂咸阳树”;他喜欢明⽉,就想象明⽉可问、可攀、可揽。完全凭传说、想象落笔。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胆的想象夸张,展⽰了诗⼈壮阔的胸怀。⽽《侠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江夏赠韦南陵冰》中的“愁来饮酒⼆千⽯”等,都是极度的夸张。杜甫诗歌展现了忧国忧民,⼼怀天下的⼴阔胸襟。杜诗中多次出现的孤⾈、黄昏、⽉、酒等典型意象,更是形象地塑造了⼀位⼼忧天下的⽂⼈形象。与好友李⽩不同,杜诗中似乎少有“美酒”出现,取⽽代之的是出现次数众多的“⾹醪”“春醪”“浊醪”等“浊酒”意象。对于杜甫来说,酒不但是个性张扬时的催化剂,更是他苦闷之时的象征物。他的名作《登⾼》“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诗是⼤历⼆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正值九⽉九⽇重阳佳节,诗⼈登⾼远眺,临风怀想,只能形影相吊。在异乡漂泊多年,穷困潦倒,久病缠⾝,⼀“浊酒”写出了诗⼈此时此刻万悲于⼼头的潦倒。再⽐如杜甫在《宿江边阁》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薄云岩际宿,孤⽉浪中翻”⼀句描摹翻腾在波浪中的孤⽉,与最后两句“不眠忧战伐,⽆⼒正乾坤”在不眠之际⼼中所产⽣的忧虑及⽆⼒感相呼应,因此孤⽉不仅是单纯的⽔⽉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境的象征。四、两⼈的相同之处(⼀)⽣活的时代相同且两⼈有交集:李⽩和杜甫是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识于洛阳,那时杜甫因进⼠不第⽽游历四⽅,遇到了被唐⽞宗赐⾦放还的李⽩,同样失意的两⼈就此成为了好友并⼀起去游历,于天宝四年(745年)秋在鲁郡(今⼭东兖州)相别,从此再⽆相见。(⼆)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暗,同情劳动⼈民。(三)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份⼒,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四)都有对祖国⼤好河⼭的赞美。(五)李⽩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都是就他们主要的创作特⾊⽽⾔的。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两⼈都写过不少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总之,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唐代⾼度繁荣,⽽作为唐代诗坛两颗璀灿的巨星,李⽩、杜甫不论在创作⽅法,还是在语⾔风格、体裁等⽅⾯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参考⽂献:[1]张炜.李⽩杜甫之异同[J].中国校园⽂学,2018(21)[2]孙国超.论李⽩与杜甫诗歌创作⽅式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