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课件_第1页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课件_第2页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课件_第3页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课件_第4页
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长要求类似病毒两者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核微生物结构及繁殖方式与细菌类似1生长要求类似病毒两者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核微生物结构及繁殖方第一节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以其为传播媒介。许多成员对动物和人有致病性,如Q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2第一节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一、分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群恙虫病群东方立克次体(恙虫病)柯克斯体属贝氏柯克斯体(Q热)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

3一、分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二、生物学特性

立克次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胞壁中含肽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专性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4二、生物学特性立克次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一)形态结构细胞多形,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状菌直径0.2-0.7m,杆状菌大小为0.3-0.6m0.8-2m。贝氏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m。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Giemsa)染色呈紫或蓝色,马基为洛(Macchiavello)法染成红色。5(一)形态结构56677

1.专性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酶系统不够完整,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ATP、辅酶I、辅酶A、NAD等才能生长繁殖。除罗沙利马体外,其他的都为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二)培养特性8(二)培养特性8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有敏感动物的骨髓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以32-35℃

孵育最为适宜2.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养等9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

(三)抗原结构立克次体有两种主要抗原:1.一种为可溶性抗原,耐热,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层有关,为群特异性抗原—脂多糖;2.另一种为颗粒(外膜)性抗原,不耐热,与细胞壁成分有关,为种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10(三)抗原结构10(四)抵抗力

1.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一般在56℃,30min即被灭活;

2.室温放置数小时即可丧失活力;

3.对低温及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虱粪中能存活数月;

4.对一般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敏感,但是磺胺类药物不仅不能抑制反而促进立克次体的生长。11(四)抵抗力11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且人畜共患。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已证实的有两种:一种为内毒素,由脂多糖组成,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种为磷脂酶A,可分解脂膜而溶解细胞,导致宿主细胞中毒。12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且人畜共患。节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由于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力,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群和种抗体有中和毒性物质和促进吞噬的作用,特异性细胞因子有增强巨噬细胞杀灭胞内立克次体的作用。体液免疫同时也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重晚期立克次体病。1313

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致病机制: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头痛、皮疹(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病理部位:血管14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致病机制: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图示为动物的淋巴细胞,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15图示为动物的淋巴细胞,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15四、微生物学诊断(一)病原检查

1.

将病料制成血涂片或组织抹片,染色镜检或荧光抗体法检查

2.

病料培养后,利用荧光抗体技术、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等16四、微生物学诊断(一)病原检查16(二)抗体检查

1.特异性试验可应用可溶性抗原和/或颗粒性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或凝集试验

2.非特异性试验:魏-斐二氏反应(Weil-Felixreaction)17(二)抗体检查17魏-斐二氏反应1.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2.本质:交叉凝集试验3.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18魏-斐二氏反应1.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五、防治1.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加以控制2.讲究卫生3.灭鼠4.个人预防5.接种灭活疫苗6.药物防治19五、防治1.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加以控制19六、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媒介昆虫主要临床表现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人体虱发热、头痛、皮疹持久(流行性斑疹伤寒)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等鼠蚤发热、头痛、皮疹持久(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虱

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等恙螨局部黑色焦痂持久(恙虫热)

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

贝氏柯克斯体家畜蜱发热、头痛一定程度(动物间)心内膜炎

20六、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20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病人

传播媒介:体虱人虱

人人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21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播方式鼠

鼠蚤鼠虱鼠蚤人

鼠2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贝氏柯克斯体(C.burnetii)

1.Q热(queryfever)的病原体;2.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3.变异现象:抗原相Ⅰ相、Ⅱ相;4.抵抗力:较强,耐热100℃10分钟,耐干燥;5.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23贝氏柯克斯体(C.burnetii)1.Q热(query贝氏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24贝氏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242525第二节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是最早用鸡胚分离培养成功的微生物。26第二节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一、分类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含沙眼衣原体等3个种)亲衣原体属(含鹦鹉热亲衣原体等8个种)副衣原体科(含一个属一个种)西氏衣原体科(含一个属一个种)27一、分类衣原体目27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其中较重要的衣原体有:

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亲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3.牛羊亲衣原体(牛羊衣原体)

4.肺炎亲衣原体(肺炎衣原体)28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其中较重要的二、主要特性1.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阴性;2.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以及核糖体;3.具有由黏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结构和组成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但缺少细胞壁酸或只含微量;29二、主要特性1.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阴性;294.有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物,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故营专性细胞内寄生,而不能在细胞外生长繁殖;5.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6.对许多抗生素、磺胺敏感,能抑制生长。304.有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三、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结构与发育周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颗粒衣原体:1.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body,EB)。直径约为0.3μm,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有感染性的形态。2.较大的称为始体(initialbody)。直径约为0.5-0.3μ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是衣原体的无感染性形态,也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body,RB)。3.有人认为还存在着一种过渡形态,即中间体(Intermediatebody)31三、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结构与发育周期31原体始体[网状体]小大有致密的类核结构,有胞壁,发育成熟体大电子致密度较低,无胞壁Giemsa紫色,Macchiavello红色Macchiavello蓝色高度感染性(有毒性)无感染性(无毒性)无繁殖能力代谢活泼,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胞外稳定性强胞外稳定性弱32原体始体[网状体]小大有致密的类核结构,有胞壁,发育成熟体3333姬姆萨染色油镜10×100见到一个大单核细胞,胞浆内有球形和椭圆形的包涵体——衣原体34姬姆萨染色油镜10×100见到一个大单核细胞,胞浆内有球衣原体包涵体Giemsa染色35衣原体包涵体Giemsa染色35衣原体包涵体荧光显示包涵体含糖原,被碘液染为棕褐色36衣原体包涵体荧光显示包涵体含糖原,被碘液染为棕褐色36(二)培养特性

对衣原体的培养目前仍只能用鸡胚(鸭胚)或细胞培养及动物接种3种方法。37(二)培养特性37(三)抵抗力

1.衣原体对热、脂溶剂和去污剂以及常用的消毒药液均十分敏感。

2.对煤酚类化合物及石炭酸等一般较能抵抗。38(三)抵抗力38(四)抗原性

衣原体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抗原:

1.属特异性抗原(共同抗原)

2.种特异性抗原

3.型特异性抗原39(四)抗原性39三、致病性与免疫性1.衣原体的原体具有感染性,进入宿主细胞,逐步完成发育周期;2.衣原体的LPS具有较强的内毒素作用;3.可导致机体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4.不同衣原体必须通过不同的细胞的特异性受体才能发挥特异的吸附作用,因此各种衣原体表现不同的嗜组织性和致病性;5.可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40三、致病性与免疫性1.衣原体的原体具有感染性,进入宿主细胞四、主要致病性衣原体四种衣原体的性状比较41四、主要致病性衣原体四种衣原体的性状比较41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沙眼衣原体包涵体碱性磷酸酶标记42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沙眼衣原体包涵体碱性磷酸酶标记42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

梨子形的原体(EBs)左:吸附在巨噬细胞表面右:进入细胞43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梨子形的原体鹦鹉热衣原体1.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宿主是禽类,包括家禽和野禽。在鹦鹉类禽中引起鹦鹉热,在非鹦鹉类禽则引起鸟疫。2.其次要宿主为人类以外的哺乳动物,人只是在接触这种动物后才会受到感染。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44鹦鹉热衣原体1.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宿主是禽类,包括家禽和3.人类在接触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以后即可感染。但是潜伏期往往难以确定,一般认为6-15天之间,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近40天。人感染后可引起肺炎和毒血症。4.该病在牛、羊中主要引起流产、早产、死产以及肺炎;患病鸽表现结膜炎、鼻炎和腹泻等症状;病雏鸡主要症状为白痢样腹泻、厌食。453.人类在接触鹦鹉热衣原体的病例以后即可感染。但是潜伏期往五、微生物学检测1.分离鉴定病原鉴定2.血清学检查

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间接血凝、ELISA、免疫荧光等46五、微生物学检测1.分离鉴定46生长要求类似病毒两者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核微生物结构及繁殖方式与细菌类似47生长要求类似病毒两者均为专性细胞内寄生原核微生物结构及繁殖方第一节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以其为传播媒介。许多成员对动物和人有致病性,如Q热、斑疹伤寒、恙虫病等。48第一节立克次体(Rickettsia)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一、分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莫氏立克次体斑点热群恙虫病群东方立克次体(恙虫病)柯克斯体属贝氏柯克斯体(Q热)埃立克体属巴通体属

49一、分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二、生物学特性

立克次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与细菌类似具有细胞壁,胞壁中含肽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含有RNA和DNA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专性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50二、生物学特性立克次体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一)形态结构细胞多形,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状菌直径0.2-0.7m,杆状菌大小为0.3-0.6m0.8-2m。贝氏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m。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Giemsa)染色呈紫或蓝色,马基为洛(Macchiavello)法染成红色。51(一)形态结构5526537

1.专性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酶系统不够完整,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ATP、辅酶I、辅酶A、NAD等才能生长繁殖。除罗沙利马体外,其他的都为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二)培养特性54(二)培养特性8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有敏感动物的骨髓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一般不产生细胞病变,以32-35℃

孵育最为适宜2.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养等55在鸡胚卵黄囊中繁殖,常用作制备抗原或疫苗的材料。常用的细胞

(三)抗原结构立克次体有两种主要抗原:1.一种为可溶性抗原,耐热,与细胞壁表面的粘液层有关,为群特异性抗原—脂多糖;2.另一种为颗粒(外膜)性抗原,不耐热,与细胞壁成分有关,为种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56(三)抗原结构10(四)抵抗力

1.立克次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一般在56℃,30min即被灭活;

2.室温放置数小时即可丧失活力;

3.对低温及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虱粪中能存活数月;

4.对一般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敏感,但是磺胺类药物不仅不能抑制反而促进立克次体的生长。57(四)抵抗力11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且人畜共患。节肢动物和立克次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已证实的有两种:一种为内毒素,由脂多糖组成,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种为磷脂酶A,可分解脂膜而溶解细胞,导致宿主细胞中毒。58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立克次体病多数是自然疫源性,且人畜共患。节致人畜疾病的立克次体,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或红细胞。由于立克次体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其抗感染免疫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病后一般能获得较强的免疫力,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群和种抗体有中和毒性物质和促进吞噬的作用,特异性细胞因子有增强巨噬细胞杀灭胞内立克次体的作用。体液免疫同时也能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重晚期立克次体病。5913

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致病机制: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高热、头痛、皮疹(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病理部位:血管60致病物质:内毒素、磷脂酶A致病机制: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图示为动物的淋巴细胞,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61图示为动物的淋巴细胞,红色的是寄生的立克次氏体15四、微生物学诊断(一)病原检查

1.

将病料制成血涂片或组织抹片,染色镜检或荧光抗体法检查

2.

病料培养后,利用荧光抗体技术、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等62四、微生物学诊断(一)病原检查16(二)抗体检查

1.特异性试验可应用可溶性抗原和/或颗粒性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或凝集试验

2.非特异性试验:魏-斐二氏反应(Weil-Felixreaction)63(二)抗体检查17魏-斐二氏反应1.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2.本质:交叉凝集试验3.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64魏-斐二氏反应1.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五、防治1.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加以控制2.讲究卫生3.灭鼠4.个人预防5.接种灭活疫苗6.药物防治65五、防治1.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加以控制19六、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传染源媒介昆虫主要临床表现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人体虱发热、头痛、皮疹持久(流行性斑疹伤寒)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斑疹伤寒立克次体鼠等鼠蚤发热、头痛、皮疹持久(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虱

恙虫病立克次体鼠等恙螨局部黑色焦痂持久(恙虫热)

发热、头痛、皮疹、内脏损害

贝氏柯克斯体家畜蜱发热、头痛一定程度(动物间)心内膜炎

66六、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20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病人

传播媒介:体虱人虱

人人人虱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67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播方式鼠

鼠蚤鼠虱鼠蚤人

鼠68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贝氏柯克斯体(C.burnetii)

1.Q热(queryfever)的病原体;2.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3.变异现象:抗原相Ⅰ相、Ⅱ相;4.抵抗力:较强,耐热100℃10分钟,耐干燥;5.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69贝氏柯克斯体(C.burnetii)1.Q热(query贝氏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70贝氏柯克斯体在小鼠脾细胞空泡内繁殖247125第二节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并经独特发育周期以二等分裂繁殖和形成包涵体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细胞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家畜的衣原体病,是最早用鸡胚分离培养成功的微生物。72第二节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一、分类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含沙眼衣原体等3个种)亲衣原体属(含鹦鹉热亲衣原体等8个种)副衣原体科(含一个属一个种)西氏衣原体科(含一个属一个种)73一、分类衣原体目27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其中较重要的衣原体有:

1.沙眼衣原体

2.鹦鹉热亲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3.牛羊亲衣原体(牛羊衣原体)

4.肺炎亲衣原体(肺炎衣原体)74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其中较重要的二、主要特性1.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阴性;2.含DNA和RNA两种核酸以及核糖体;3.具有由黏肽组成的细胞壁,其结构和组成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但缺少细胞壁酸或只含微量;75二、主要特性1.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氏阴性;294.有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物,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故营专性细胞内寄生,而不能在细胞外生长繁殖;5.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并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6.对许多抗生素、磺胺敏感,能抑制生长。764.有能进行一定代谢活动的酶系统,但不能合成带高能键的化合三、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结构与发育周期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颗粒衣原体:1.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body,EB)。直径约为0.3μm,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有感染性的形态。2.较大的称为始体(initialbody)。直径约为0.5-0.3μ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是衣原体的无感染性形态,也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body,RB)。3.有人认为还存在着一种过渡形态,即中间体(Intermediatebody)77三、生物学特征(一)形态结构与发育周期31原体始体[网状体]小大有致密的类核结构,有胞壁,发育成熟体大电子致密度较低,无胞壁Giemsa紫色,Macchiavello红色Macchiavello蓝色高度感染性(有毒性)无感染性(无毒性)无繁殖能力代谢活泼,以二分裂方式繁殖胞外稳定性强胞外稳定性弱78原体始体[网状体]小大有致密的类核结构,有胞壁,发育成熟体7933姬姆萨染色油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