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_第1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_第2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_第3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_第4页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大纲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3.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4.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5.了解发热时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教学大纲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1主要内容概述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内容概述2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正常体温正常体温:

腋窝36.2—37.2C

舌下36.5—37.5C

直肠36.9—37.9C

第一节概述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3产热散热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产热散热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正常体温调4产热散热散热产热体温正常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37C

T降低T升高产热散热体温正常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37CT降低T升高5发热(fever)的概念

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P)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fever)的概念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6发热的特点①有致热原作用;②体温调节无障碍,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热的特点①有致热原作用;②体温调节无障碍,③体温升高与调定7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改善氧供促进散热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本胆烷醇酮发热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癫痫大发作,甲亢

中暑,皮肤鱼鳞病下丘脑损伤出血产热过度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过热(hyperthermia)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8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9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白细胞介素-1(IL-1)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干扰素(interferon,IFN)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密切监护心血管功能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剧烈运动、应激)2.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发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

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①非调节性体温升高②超出调定点水平③无致热原作用

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有致热原作用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10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发热的概念,那么,发热是如何引起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这是我们这个章节的重点。

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11体温调节中枢

细胞调定点上移

体温升高

?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细胞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第二节发热12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

某些体内产物

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131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1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细菌、病14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1)革兰阳性菌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1)革兰阳性15大肠杆菌志贺氏菌(2)革兰阴性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大肠杆菌志贺氏菌(2)革兰阴性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16结核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结核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17流感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病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18真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真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19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20疟原虫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疟原虫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21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生理性体温升高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EP“调定点”上移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生理性体温升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某些体内产物

类风湿关节炎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产物本胆烷醇酮发热2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某些体内产物类风湿关节炎抗原抗体复22二、内生致热源(EP)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

二、内生致热源(EP)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23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24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白细胞介素-6

(IL-6)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IL-1)内生致热原的种类:25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广泛分布于脑,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反应被水杨酸钠阻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6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TNF的产生和释放;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α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β的产生,IL-1也可诱导TNFα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27干扰素

(interferon,IFN)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中IFN-α和γ与发热有关;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一种具有抗28EP“调定点”上移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⑵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二、内生致热源(EP)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和TNF。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

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分泌;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和TNF。EP“调29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⑵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⑴体温过高(﹥40℃)尤其是小儿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内生致热原的特点: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致热性可被水杨酸钠、布洛芬等阻断。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内生致热原的特点:30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31产EP细胞的激活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Toll样受体激活NF-κB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产EP细胞的激活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Toll样受体32刺激迷走神经

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刺激迷走神经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33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视上隐窝

MMPOAH神经元POAH神经元

OVLT区毛细血管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M34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③无致热原作用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体温上升限制体温过高体温调节中枢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2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35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EP“调定点”上移?中枢性介质!3中枢调节介质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36前列腺素E(PG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氧化氮(NO)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PGE)正调节介质37

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a-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负调节介质38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温升高骨骼肌紧张、寒战运动神经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39发热机制示意图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POAHPGENa+/Ca2+

↑cAMPCRHAVPa-MSHlipocortin-1(+)(–)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发热发热机制示意图发热激活物产EPEPPOAH(+)(–)调定点40abc37C41C发热的时相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b.高热持续期散热=产热散热﹥产热

c.体温下降期abc37C41C发热的时相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41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体温42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高峰期高峰期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高峰期43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退热期退热期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退热期44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物质;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EP“调定点”上移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P)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热限及其意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45(一)物质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脂肪:脂肪分解↑,血FFA↑,酮血症、消瘦;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一)物质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46(二)生理功能改变

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体温升高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轻度发热--头痛、头晕、嗜睡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6个月至6岁的幼儿高热时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二)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体温升高的影响!中47循环系统:

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增强:热血增高刺激窦房结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血压

体温上升期寒战、血管收缩、心率增快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血压增高体温下降期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循环系统: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增强:热血增高刺激窦房结48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改善氧供促进散热过度通气呼碱

血温升高血pH值CO2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改善氧供促进散热过度通49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水分蒸发消化液酶活性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食欲不振、腹胀、便秘50(三)防御功能变化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三)防御功能变化513.急性期反应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多血浆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3.急性期反应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多52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利: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弊:持续高热必定引起机体能量物质过度消耗,脏器的功能负荷过重。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利: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53第三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治疗原发病一般处理原则: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主要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第三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治疗原发病54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⑴体温过高(﹥40℃)尤其是小儿高热者;⑵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⑶妊娠妇女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55①干扰和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TNF的产生和释放;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本胆烷醇酮发热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解热措施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

解热措施药物解热

⑴针对发病原因

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

⑵针对发热机制的中心环节

①干扰和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物理降温①干扰和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解热56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足水分和维生素密切监护心血管功能

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57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剧烈运动、应激)2.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发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

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①非调节性体温升高②超出调定点水平③无致热原作用

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有致热原作用

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58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59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TNF的产生和释放;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α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β的产生,IL-1也可诱导TNFα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60刺激迷走神经

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刺激迷走神经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61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EP“调定点”上移?中枢性介质!3中枢调节介质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62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解热措施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寒战、血管收缩、心率增快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③有致热原作用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体温上升期症状:63(一)物质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脂肪:脂肪分解↑,血FFA↑,酮血症、消瘦;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一)物质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64

解热措施药物解热

⑴针对发病原因

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

⑵针对发热机制的中心环节

①干扰和阻止EP的合成和释放:糖皮质激素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物理降温解热措施65教学大纲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3.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4.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5.了解发热时的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防治原则。教学大纲1.掌握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66主要内容概述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内容概述67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正常体温正常体温:

腋窝36.2—37.2C

舌下36.5—37.5C

直肠36.9—37.9C

第一节概述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68产热散热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产热散热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正常体温调69产热散热散热产热体温正常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37C

T降低T升高产热散热体温正常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37CT降低T升高70发热(fever)的概念

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P)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fever)的概念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71发热的特点①有致热原作用;②体温调节无障碍,属于调节性体温升高;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热的特点①有致热原作用;②体温调节无障碍,③体温升高与调定7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改善氧供促进散热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本胆烷醇酮发热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

癫痫大发作,甲亢

中暑,皮肤鱼鳞病下丘脑损伤出血产热过度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过热(hyperthermia)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7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74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白细胞介素-1(IL-1)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干扰素(interferon,IFN)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密切监护心血管功能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剧烈运动、应激)2.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发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

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①非调节性体温升高②超出调定点水平③无致热原作用

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有致热原作用

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体温升高分类1.生理性体温升高75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现在,我们已了解了发热的概念,那么,发热是如何引起的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发热的原因与机制。这是我们这个章节的重点。

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76体温调节中枢

细胞调定点上移

体温升高

?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细胞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第二节发热77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

某些体内产物

发热激活物一、发热激活物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781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1外致热源(exogenouspyrogen)细菌、病79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1)革兰阳性菌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1)革兰阳性80大肠杆菌志贺氏菌(2)革兰阴性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大肠杆菌志贺氏菌(2)革兰阴性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81结核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结核分枝杆菌(3)分枝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82流感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病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83真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真菌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84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85疟原虫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疟原虫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86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生理性体温升高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EP“调定点”上移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生理性体温升高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某些体内产物

类风湿关节炎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产物本胆烷醇酮发热2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某些体内产物类风湿关节炎抗原抗体复87二、内生致热源(EP)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

二、内生致热源(EP)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88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产EP细胞主要有哪些?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89白细胞介素-1

(IL-1)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白细胞介素-6

(IL-6)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IL-1)内生致热原的种类:90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IL-1)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广泛分布于脑,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反应被水杨酸钠阻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91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都可以诱导TNF的产生和释放;致热活性类似于IL-1,TNFα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β的产生,IL-1也可诱导TNFα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92干扰素

(interferon,IFN)IFN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其中IFN-α和γ与发热有关;除IFN的致热作用,还可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是一种具有抗93EP“调定点”上移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

(tumornecrosisfactor,TNF)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⑵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发热反应有剂量依赖性。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二、内生致热源(EP)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和TNF。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正常体温调定点在37C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

IL-6是由单核、成纤维和内皮细胞等分泌;内毒素、病毒、IL-1、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IL-6能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作用弱于IL-1和TNF。EP“调94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定义: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掌握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⑵心脏病患者或心肌损害患者致热成分:全菌体、胞壁成分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⑴体温过高(﹥40℃)尤其是小儿③体温升高与调定点相适应。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内生致热原的特点: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具有致热性、致炎性等;致热性可被水杨酸钠、布洛芬等阻断。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内生致热原的特点:95病理生理学发热七课件96产EP细胞的激活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Toll样受体激活NF-κB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产EP细胞的激活LPSLPS结合蛋白产EP细胞Toll样受体97刺激迷走神经

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刺激迷走神经血脑屏障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终板血管器98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视上隐窝

MMPOAH神经元POAH神经元

OVLT区毛细血管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视神经交叉第三脑室M99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增加,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致热成分:全菌体、内毒素(endotoxin,ET)②阻断发热介质的作用:水杨酸类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第二节发热的病因和机制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③无致热原作用感染性或炎症性发热:采用抗生素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hypothalamus,POAH体温上升限制体温过高体温调节中枢热限:体温很少超过41C,避免脑细胞受损。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2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100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括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EP“调定点”上移?中枢性介质!3中枢调节介质中枢性介质(即发热介质):能介导EP调节体温调定点的介质,包101前列腺素E(PGE)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氧化氮(NO)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PGE)正调节介质102

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a-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负调节介质103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温升高骨骼肌紧张、寒战运动神经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交感神经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产热体104发热机制示意图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POAHPGENa+/Ca2+

↑cAMPCRHAVPa-MSHlipocortin-1(+)(–)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发热发热机制示意图发热激活物产EPEPPOAH(+)(–)调定点105abc37C41C发热的时相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

b.高热持续期散热=产热散热﹥产热

c.体温下降期abc37C41C发热的时相a.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106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体温107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高峰期高峰期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高峰期108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中心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退热期退热期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退热期109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正常人体温相当稳定,维持在37C左右,波动一般不会超过1C。IL-1由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多肽类物质;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病毒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EP“调定点”上移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①调节性体温升高②与调定点相适应③无致热原作用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P)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EP通过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由巨噬、淋巴细胞等产生的肽类物质;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关系: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尽管发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热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热原静脉注射引起的发热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呈量效依赖关系,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致热原剂量,发热效应却不再增加,体温上升被限定于一定高度(一般极少超过41℃),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限。它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我限制,防止体温无限上升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自稳调节。热限及其意义: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发热动物的实验中发现,致110(一)物质代谢变化

分解代谢增强!糖:糖分解↑,糖原储备↓,糖酵解↑,乳酸↑;脂肪:脂肪分解↑,血FFA↑,酮血症、消瘦;蛋白:蛋白分解↑,负氮平衡;另外水溶性维生素消耗明显增大,水的蒸发量明显增多。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变化(一)物质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第三节:机体代谢与功能的111(二)生理功能改变

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体温升高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轻度发热--头痛、头晕、嗜睡高热--谵语、幻觉、烦躁、惊厥、抽搐;高热惊厥(febrileconvulsion):6个月至6岁的幼儿高热时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二)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及体温升高的影响!中112循环系统:

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增强:热血增高刺激窦房结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结果。血压

体温上升期寒战、血管收缩、心率增快大汗、血管扩张、心脏活动减弱血压增高体温下降期血压降低严重者可导致休克。

循环系统: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增强:热血增高刺激窦房结113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改善氧供促进散热过度通气呼碱

血温升高血pH值CO2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改善氧供促进散热过度通114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水分蒸发消化液酶活性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消化系统: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液食欲不振、腹胀、便秘115(三)防御功能变化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也可以降低NK细胞的活性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杀灭抑制肿瘤细胞(三)防御功能变化1163.急性期反应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多血浆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3.急性期反应血浆急性期蛋白增多117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利: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弊:持续高热必定引起机体能量物质过度消耗,脏器的功能负荷过重。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利: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118第三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治疗原发病一般处理原则: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可不急于解热。主要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第三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治疗原发病119

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⑴体温过高(﹥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