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泄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木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泄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木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塘薄而爱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三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平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飨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瘦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泄泻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泄泻1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塘薄而爱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三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平定义2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飨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瘦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历史沿革3历史沿革张仲景在《金匾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恕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塘泄。”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的里程碑历史沿革4与西医的联系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皆可出现泄泻,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肠道肿瘤、肪结核等,或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y与西医的联系5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以外感寒、湿、暑、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最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外湿之邪易困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或悠吠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食物,脾胃受伤;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使脚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病因病机一病因6病因病机一病因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归正化,下趋肠道而为泻4体虚久病久病失,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鼎内生,遂成泄泻或由于先天察赋不足,或久病伤及肾,或年老肾阳亏虚,或素体脾胃阳虚,导致脾肾阳虚,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脾土,而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而泻病因病机一病因7平病因病机一病机1.基本病机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2病位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腺胃、大小肠,和肝肾关系密切。3病理性质泄泻病性有虚实之分,条泻多实,多由寒湿、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腐滞中焦,脾不运化水谷,清浊不分而致;久泻多属虚,由脾虚生湿,运化无权,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水谷不能腐熟而致若由他脏之病及脾如肝气乘脾导致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之证做“龄“曲曲声融声声做“脚脚脚平病因病机一病机8平病因病机一病机4.病机转化因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其虚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久泻。久泻若复受湿、食所伤,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病候。另外,泄泻日夕可由脾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等5预后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痊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亡阴、亡阳,或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慢性久泻,病情缠绵,脏气亏虚,难取速效,经调理治疗部分可痊愈,少数反复泄泻易导致中气下陷脱肛,或因气血化源不足而易转成虚劳等它证““溢换““器“副A换路路防“孩“平病因病机一病机9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以大便粪质稀塘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暴泻者多有暴饮參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忙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査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査有助于明确诊断。诊断要点10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1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2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3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4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5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6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7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8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19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0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1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2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3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4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5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6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7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8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29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30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31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32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33泄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木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泄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木斯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塘薄而爱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三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平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飨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瘦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泄泻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泄泻34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塘薄而爱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三者只有轻重之分,但无明确区别,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平定义35历史沿革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飨泄”“注下”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飨泄”,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同时指出病变部位,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实则胀,虚则泄。”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基础。《难经·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瘦泄。”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了五泄的病名历史沿革36历史沿革张仲景在《金匾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恕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塘泄。”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的里程碑历史沿革37与西医的联系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皆可出现泄泻,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激惹综合征、肠道肿瘤、肪结核等,或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y与西医的联系38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以外感寒、湿、暑、热之邪较为多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最为多见。因脾喜燥恶湿,外湿之邪易困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亦能直接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患食肥甘辛辣,致湿热内蕴;或悠吠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食物,脾胃受伤;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使脚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生泄泻。病因病机一病因39病因病机一病因3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均可使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归正化,下趋肠道而为泻4体虚久病久病失,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积谷为滞,湿鼎内生,遂成泄泻或由于先天察赋不足,或久病伤及肾,或年老肾阳亏虚,或素体脾胃阳虚,导致脾肾阳虚,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脾土,而致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而泻病因病机一病因40平病因病机一病机1.基本病机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2病位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腺胃、大小肠,和肝肾关系密切。3病理性质泄泻病性有虚实之分,条泻多实,多由寒湿、湿热阻滞胃肠,困遏脾气,或宿食腐滞中焦,脾不运化水谷,清浊不分而致;久泻多属虚,由脾虚生湿,运化无权,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水谷不能腐熟而致若由他脏之病及脾如肝气乘脾导致泄泻,一般属本虚标实之证做“龄“曲曲声融声声做“脚脚脚平病因病机一病机41平病因病机一病机4.病机转化因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可生湿,其虚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久泻。久泻若复受湿、食所伤,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病候。另外,泄泻日夕可由脾及肾,导致脾肾阳虚等5预后急性泄泻,经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痊愈,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亡阴、亡阳,或痉、厥、闭、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慢性久泻,病情缠绵,脏气亏虚,难取速效,经调理治疗部分可痊愈,少数反复泄泻易导致中气下陷脱肛,或因气血化源不足而易转成虚劳等它证““溢换““器“副A换路路防“孩“平病因病机一病机42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以大便粪质稀塘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暴泻者多有暴饮參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忙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査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査有助于明确诊断。诊断要点43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44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45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46中医内科学泄泻汇编课件47中医内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