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_第1页
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_第2页
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_第3页
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_第4页
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需求影响因素的综述就业是当今世界上面临的突出问题,各国政府普遍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综观世界,各国为解决就业问题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但总的来看,就业情况依然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使得对劳动的需求大大减少,失业问题己成为世界性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探索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中国就业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国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再加上不断推进的经济体制转轨,在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失业问题。近年来就业弹性的逐年较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使得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各国增加劳动需求方面的政策的研究,借鉴有利于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经验,不断促进劳动力市场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定工资率的条件下,企业和社会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劳动力数量。简单的说,劳动力需求是企业和社会再生产吸收和容纳劳动力能力和容量。劳动经济学的传统主题之一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此劳动需求往往决定了一个经济中的就业水平。从宏观上讲,劳动力需求取决于社会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微观上讲,各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以工资的变化和产量的增减为转移。如果工资变化不影响生产规模,企业则根据替代效应,用减少价格相对上升的生产要素,而增加价格相对下降的生产要素改变其生产方法,以此来增加或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工资变化影响到生产成本的高低,劳动力的需求就会随之增加或减少。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较为复杂,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见表2.2。表2.2影响劳动需求因素宏观方面社会生产规模大小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总体水平高、积累高、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合理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就越大,社会拉动力的需求量就越大。社会经济结构状况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对劳动力数量都有影响。科学技术进步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又通过创造新兴部门、行业和职业来促进劳动需求的增加。制度因素包括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福利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等。。微观方面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经营规模越大,劳动力的需求量随之增大。企业的利润率企业决定雇用规模以最大利」润率为决策原则,当边际劳动生产率为正时,企业就会增加劳动力需求,反之则会减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使得企业对有创造力的高级人员的需求量增加,同时也会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一、宏观方面1、社会因素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劳动总需求不是简单地由社会上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加总而成,边际生产率理论虽然是微观劳动需求的科学反映,但它不能说明社会劳动总需求。对于社会劳动总需求的宏观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所引致的劳动需求的总量。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与劳动需求的差别有关:经济落后国家主要需要非熟练的、教育和训练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主要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受教育年限长的”白领工人”,并需要大批经过正规专业训练、具有较强技术长信能力和组织经营能力的科技人才与经营管理人员。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劳动总需求的联系,尤其体现在就业的产业结构上。可以说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越发达,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就越小;反之,经济水平越落后,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就越小。三大产业结构的状况对劳动需求也有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就业者的结构,决定着非熟练工人、熟练工人和受过较高教育的”白领人员”的从业人员比例。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就业弹性来表示。就业弹性描述的是经济增长1%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然而,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是否也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则存在很大的争议。有论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从1979年的0.44下降到2001年的0.18,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也显著下降。即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作用逐渐减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内容是,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约1%。即该定律说明了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二者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奥肯定律”似乎失效了。有论者指出,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是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赖小琼,2001)。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增长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1981-198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32%;1985-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23%;1996-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可以看出,1991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前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较高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1978年-2001年中国GDP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数据,龚玉泉、袁志刚(2002)发现,尽管随着劳动要素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不断强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程度在不断下降,同向变动的趋势逐渐明显。但是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相关性一直不明显。而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明显的向下刚性。从GDP就业弹性来看,自1978年以来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他们提出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挤就业的。以胡鞍钢为代表的学者坚持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典型的无就业增长。高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带动高就业率。通过对就业增长与GDP增长的回归分析,胡鞍钢等(2004)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就业增长模式,就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315;第二阶段(1990年—2000年),高经济增长率与低就业增长模式,就业GDP增长弹性系数为0.112。2、技术进步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经济需求,一般都会转化为劳动需求。但是,一定数量的经济需求究竟能转化为多大数量的劳动需求,这就要取决于社会技术水平。技术水平高,即资本一劳动比例系数大,转化为劳动需求的数量就小;技术水平低,即资本一劳动比例小,转化为劳动需求的数量就大。那么,企业如何选择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呢?当然,企业处于”经济”原则即效益原则,往往要通过高技术条件下搞资本与地劳动的配比,取得较大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缺德较大的产值与利润。因此,在企业对市场预期良好、要扩大再生产的状态,其经济效益较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含量是排斥劳动要素数量的,但是当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时,其对于劳动要素质量方面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认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昌盛(2005)采用1978—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的结论。瞿群臻(2005)在分析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就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技术进步对于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认为技术进步抑制就业。张军等(2002)认为技术进步使得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的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失业压力日益严峻。彭绪庶等(2002)通过实证分析美国1948—1999年的数据,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得出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劳动替代特征。姚战琪等(2005)的研究也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存在反向的关系。三是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双重的。龚玉泉、袁志刚(2002)通过对比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是双重的,从短期效应来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排斥效应。但从长期的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在长期又具有就业增长的效应。杨淑华(2006)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吸纳和排斥的双重效应,并且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增加。四是认为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不明显。毕先萍等(2004)的研究发现虽然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具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它与就业量之间并没有长期的明确关系。黄赜琳(2006)认为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但从就业角度上看,技术进步的作用效应较小。吴小松(2007)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小,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方不确定。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但是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产出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增长,但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对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与技术进步相伴的资本投入也对劳动起到了替代作用。在经济活动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技术进步对产出和就业增长影响的不对称性,是我国高增长和高失业并存的重要原因。孙永君(2011)认为在劳动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在促进产出大幅增加的同时,却不能同步促进就业人数相应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会带来投资的增加,而投资对劳动又有替代作用,这样,技术进步的”副作用”就是经济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的增幅越来越小,最终造成产出增加和就业人数增加的不同步性。这是通过可分劳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所得到的技术进步对产出失业关系影响的一个重要结论。鉴于可分劳动模型模拟的是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结果,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可以解释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长期行为。3、制度因素Hamermesh指出,一个行业的劳动需求弹性取决于该行业劳动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劳动与其他投入要素的替代弹性以及该行业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三个变量,且劳动需求弹性随着要素替代弹性与最终产品需求弹性的增加而上升。Rodrik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开放度增加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两个渠道OSlaughter运用美国制造业1961年—1991年的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与美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关系,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非生产性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比生产性劳动显著。Hasan、Mitra和Ramaswamy运用印度制造业1980年-1997年的分行业、分省份数据,考察了印度始于1991年的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强有力地支持了贸易开放度增加将导致劳动需求弹性升高的理论假说。周申估算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指出贸易自由化提高了我国工业劳动市场的需求弹性。在FDI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方面,OzayMehme,tAkbarTavakoli利用中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亚洲国家的数据,研究了FDI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认为FDI流动使得全球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增加。KennethScheve,MatthewJ、Slaughter采用英国1991—1999年的数据分析了FDI对劳动力安全感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需求弹性),认为FDI有可能通过提升劳动力需求弹性进而导致劳动者的不安全感增强。唐时达、周申(2011)认为经济开放导致我国地区劳动需求弹性上升。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贸易自由化和深化劳动要素市场改革的过程中,避免企业将其所应承担的各种非工资劳动成本向工人转嫁,保证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份额,建立健全失业和低收入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我国应提高FDI质量,优化FDI结构,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尽量减少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从而有利于提高就业和工资增长,降低就业风险。曲顺兰等学者认为,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同向组合时,如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总量;如果是紧缩性财政政策,将降低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收缩就业总量。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反向组合时,其净效应将影响就业总量的同方向变化。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要看其种类而确定。税收政策的就业效应说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就业扩张效应;而如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排挤效应和较弱的收入效应,会相对产生就业收缩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增税,会产生较强的吸纳效应和较弱的收入效应,会相对产生就业收缩效应;而如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增税,会产生较强的吸纳效应和较强的收入效应,会相对产生就业扩张效应。对个人而言,对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减税,会产生较强的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从而会间接扩大就业量;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减税,会产生较弱的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从而会间接收缩就业量。一般来说,失业保障政策通过提高失业者的收入扩大其收入效应和消费效应间接影响就业规模,以就业保障政策为主的政策结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是种较优的政策组合。罗宏斌、周红梅等学者结合我国的税收制度,从个人、企业和产业层面对税收的就业效应(包括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分析:(1)个人层面的税收就业效应主要表现在税收可以影响劳动力总供给和劳动力的素质,进而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影响个人层面的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而其影响又与税率是比例税还是累进税有关。(2)企业层面,税收就业效应主要体现在征税对企业生产投资的激励效应和阻碍效应,以及其引起的劳动总需求量的变化。在我国,税收对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有鼓励投资生产的效应,为我国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但对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税负过重,有阻碍其生产发展的意向,不利于扩大就业机会。(3)在产业层面,税收就业效应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引起劳动需求结构(即就业结构)的变动。我国目前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必须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就业问题。学者们认为免征农业税可以吸引部分农民工回乡务农,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二、微观方面企业的价值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新价值,即组合各种资源,并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形成一种新产品,实现价值增值。如果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去使用现有的资源,使引入到生产体系中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增值,那就是熊彼特创新创造的价值。二是科斯所说的交易费用减少,如新的管理机制突破某些瓶颈,解决制度缺陷等。无论是减少费用,还是新创价值,本文都称之为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群,由于其体制、要素禀赋、生产惯性的影响,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模式带有一定的地区色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企业内生价值创造路径不仅仅是开发产品附加值,还包括管理模式、协作水平、技术的采用等。在最大利润原则的驱使下,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决定雇用工人数量和工资。在产品的价格和生产率处于低位时,边际收益线外移,在相同雇用劳动下,雇用劳动力工资将降低。企业的边际收益取决于企业内生价值创造,因为产品的附加值影响产品的价格,管理的效率、协作的水平、技术的先进程度等直接制约着生产率的高低,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企业内生价值创造,决定着雇用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我国众多企业的盈利模式是降低产品的固定生产成本,有的甚至是残忍地降低可变生产成本,我国企业内生价值创造路径单一、粗陋。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着资本短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现实,国家提出了“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内容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区位优势,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外向加工型经济,获取建设和发展所需资金。但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业务,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大项目,即使有少量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环节。在利润分享中,跨国企业凭借技术占有大部分赚取的高额利润;而我国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分享了极少的利润。因此,我国企业只能靠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获取所谓的利润,工资成本承担能力较弱。同时,由于“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观的影响下,地方政府仅关注GDP的增速,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尤其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了这一模式的发展,企业形成了一种低劳动报酬、低产品成本竞争依赖。二是我国未能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际上是传统的制度模式。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经强烈地冲击着这一传统模式,使得制度本身面临着变革的必要性。社会上广泛存在有意无意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知识创新者没有得到应有回报,出现“伪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劳动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日常行为主要表现为个人行为,即所谓“自由选择的就业”,由于劳动力队伍庞大,供过于求,工人为谋职相互竞争,而雇主凭借拥有生产资科,常常压低工资及其他劳动待遇。雇主决定雇用劳动力的工资是以他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盈利情况为依据的。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的营销策略主要是以价取胜,通过低价格竞争占领和巩固市场,在不能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边际收益相对较低,在相同劳动力雇用量下劳动力价格也就低。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逻辑线,由于产品市场的价格低,企业的内生价值创造低,劳动力价格的伸缩空间就小,企业只能雇用廉价劳动力。再加上劳动力供过于求,上述情况会更加严峻,企业也没有转型动力。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企业内生价值创造。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失调,劳动力供求存在一个缺口,出现供方价格刚性,以至于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这一现象有悖于劳动力市场将自动实现均衡的理论。下面这些原因仅仅是假设,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仍在进行中。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已上升,对于一项明显亏损的买卖,投资者宁愿失业也不低薪就业,许多投资者甚至被想像的市场信息误导,认为之所不能高薪就业是因为素质还不够高,因而作出继续提升人力资本的决策。近年我国攻读研究生的大学毕业生不断攀升,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一判断。我国部分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就业动力不足。在就业岗位不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家长选择支持小孩暂缓就业,为小孩继续深造提供资金支持。这为适龄劳动力不就业提供物质条件。实际汇率的变动将通过出口价格、出口份额变动、进口成本等途径影响企业的劳动需求,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实际汇率的波动还会影响企业的预期甚至通过影响国内投资对企业的劳动需求产生间接影响。通过考察实际汇率对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影响,我们发现人民币实际升值将导致制造业就业的下降,而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鉴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资本流入可能引发人民币实际升值,进而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造成不利后果,故须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汇率的变动会对国内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大致从汇率的升贬值和汇率的波动两个角度研究汇率对就业的影响。在前一方面,一般认为本币贬值会使国内就业增加,Campa和Goldberg(1998)、Goldberg和Tracy(1999、2001)对美国制造业的考察就是这一结论的几个例子;而本币升值对国内就业有不利的影响,如Klein等(2000、2003)通过对美国1973到1993年的制造业诸子行业数据的分析后认为,实际汇率升值对就业有显著的岗位破坏(jobdestruction)的影响,认为趋势性实际汇率(trendrealexchangerate)显著地影响着岗位的重新配置,而周期性实际汇率(cyclicalrealexchangerate)通过岗位破坏显著地影响着净就业,美元的升值显著地造成岗位减少。上述研究结论均认为升值或贬值对就业的影响随着行业的开放程度而增加。在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方面,一般结论认为汇率波动越剧烈,越不利于增加就业,并会增加失业人数。Burgess和Knetter(1998)的国际比较发现,法国和德国工业的就业很少受汇率冲击的影响,并且向长期稳态的调整十分缓慢,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的调整相对迅速。Belke和Gros(2002)的研究认为,汇率波动通过贸易途径对就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