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8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屡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二、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故都〞说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假设、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开展作出了奉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文旨: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四、课文结构: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第一局部: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1、总起所感受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向往:“想饱尝一尝〞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2、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3、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第二局部:分写〔第3—12自然段〕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静〞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记叙秋蝉残鸣而报秋“悲凉〞议论秋雨淋人人知秋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枣树秋色之奇观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1.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冷色。2.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设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3.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作者当时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4.作者选用了哪些独特的秋景?秋花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的奇味、秋果的奇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1〕秋花的蓝朵〔颜色〕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2〕秋槐的落蕊〔感觉〕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3〕秋蝉的残声〔声音〕〔4〕秋雨的奇味〔过程、言行〕〔5〕秋果的奇景〔形、色〕5.第7段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6、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7、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故都的静,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比方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设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8.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P78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P78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P79这里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第三局部: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①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比照照应〕②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照应〕——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1、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照应。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假设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4、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五、结束语: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1.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比照?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比照。比照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比照,以“南〞衬“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比照〔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比照,这样南北比照、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