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学设计(二)47[简答题](江南博哥)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乙酸”的部分内容:二、乙酸乙酸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当温度低于熔点时,乙酸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称冰醋酸,乙酸易溶于水。1.乙酸的酸性我们已经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但它的酸性强弱如何呢?科学探究1.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的暖瓶或水壶,以清除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2.设计一个实验,比较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验证你上面所得的结论。2.乙酸的酯化反应红葡萄酒密封储存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有香味的酯。我们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制备酯.实验3—4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酸,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照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汽经导管通入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如图3一16所示),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以闻到香味。这种有香味的液体叫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乙酸乙酯是酯类物质中的一种。这种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进行得比较缓慢,反应物不能完全变成生成物;为了提高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入浓硫酸做催化剂.并加热。酯化反应的产物是酯.一般由有机酸和醇脱水而成。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的香料,也可以用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针对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试说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设计教学过程。(5)在乙醇和乙酸的反应中,浓H2SO4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该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②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③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有关操作。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②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③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②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认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教学重点:①乙酸的酸性;②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4)教学过程[导人一设疑激趣导人]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新课讲授]I.展示无水乙酸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和气味)。Ⅱ.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Ⅲ.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带领学生通过几个小实验研究一下乙酸的化学性质。[师]根据初中已学知识,大家说说乙酸有什么性质?[生]弱酸性。[师]根据下列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药品:镁条、NaOH溶液、Na2CO3粉末、乙酸溶液、酚酞[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一]乙酸与镁的反应[实验二]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写反应的方程式引导学生得出乙酸具有酸性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的结论.教师再次提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学生提出NaOH,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观看“除去水垢”漫画.说出其中的道理.观看漫画“喝醋解酒”,引出酯化反应的实验。并做演示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小组讨论、动画演示等方式对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现象及原因、注意事项呈现在课堂上.教师讲解乙酸的用途.[巩固提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拓展知识点.[小结]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5)催化剂;吸水剂。48[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必修)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片段: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和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情况的监测、兰废的治理、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等.都是当今化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要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消除和控制污染以及研究污染物的存在、分布和转化规律.就需要对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含量等进行分析和鉴定.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化学工作者芷承担着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除了自然因素外.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及其携带的颗粒物;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往往含有复杂的成分.任意排放会导致土壤、水源的污染.需要经过多步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废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兼有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回收利用两个霞要目的。化学在三废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工业上常利用它们与一些廉价易得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类型。2.含氯、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并请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3.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在化学实验中如何防止可能造成的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设想。实施清洁生产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可以合理使用翻然资源.同时可以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罐的污染。要求:(1)回答【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2)完成“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酸雨是指pH≤5.6的酸性降水,其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属于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主要是由化石(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外知识的自学。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浏览网页中近、现代能源利用情况和出现问题的相关内容,体会能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和提倡绿色化学的责任感:利用网络视频.图文并茂的知识内容.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观念。二、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探究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49[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片段:氧化剂和还原剂作为反应物共同参加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即氧化剂是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还原。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例如,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以及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这说明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可能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掌握了化学变化的规律之后,就有可能做到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要求:(1)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3)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4)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参考解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初步学会从已知的化学反应、化合价等角度判断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关化学实验.初步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体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关化学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中挑战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2)教学重点:列举出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借助化合价的手段来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难点:研究所给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探究。(3)教学流程图(4)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还原射→还原性→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50[简答题]阅读下列三个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活动建议】①查阅资料: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②实验探究: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四节基本营养物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部分片段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1.甲烷的氧化反应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情况下,1mol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kJ热量。2.甲烷的取代反应科学探究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1.你从实验中能得到哪些信息?2.从所得实验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要求:(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3)写出科学探究的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式。(4)由上述发生的反应类型是哪种,并说出其概念。(5)给本节课设计一个导入方式。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②认识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初步认识取代反应的概念;③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保存、点燃中的安全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等开放的问题情境,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②通过甲烷的取代反应的教学,掌握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建设实际,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有机化学“有趣、实用”的思想情感:②通过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身边及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人手,学习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价值。(2)教学重点:甲烷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教学难点:取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3)室温下,混合气体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光照时,瓶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瓶壁出现油状液滴,瓶中有少量白雾。在光照的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上述发生的是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叫作取代反应。(5)[投影]可燃冰、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等图片,并进行如下讲解: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低耗、洁净的新能源。我国已探明的储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质。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碳储量是全球石油与天然气储量的两倍。如果能开发利用,那将是人类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但同时甲烷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气中的浓度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我们知道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优势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就必须对甲烷有一个完整的认识.51[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二节富集在海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二氧化硅和硅酸”的片段:硅是一种亲氧元索,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的(这一点与碳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单质存在有所不同)。所以在氧化气氛包围的地球上,硅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而碳在地壳中主要形成石灰岩和碳酸盐等矿物,碳的氧化物CO2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通过光合作用,其中的碳元素又进入有机化合物的世界。1.二氧化硅(SiO2)SiO2是硅最重要的化合物。地球上存在的天然二氧化硅约占地壳质量的12%,其存在形态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SiO2晶体有多种晶型,其基本结构单元是如图4-2所示的四面体,每个Si周围结合4石英晶体是结晶的二氧化硅,具有不同的晶型和色彩。石英中无色透叫的晶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沙子中含有小粒的石英晶体。要求:(1)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2)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3)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4)回答【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5)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参考解析:(1)知识与技能:归纳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存在、结构特点和性质以及相互关系:能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有关资料,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学习,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总结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材料的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密切关系.认识新材料的开发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热情。(2)教学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主要性质;二氧化硅和硅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3)教学流程图(4)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好,除氢氟酸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如NaOH等反应,属于酸性氧化物。SiO2的这些性质主要和它的结构有关。SiO2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性质很稳定。(5)板书设计52[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1》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二节富集在海中的元素——氯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材料三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的片段:氯气的发现和确认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鼻气味。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了研究,但他受当时流行的学说…一一燃素说(后来证明是错误的)的影响。未能确认这种气体的“庐山真面目”。后来的研究者又被当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切酸中舍有氧”的观点所束缚。认为舍勒制得的黄绿色气体是“氧化的盐酸”气——一一种氧化物。英国化学家戴维曾通过多种实验想把“氧化的盐酸”,中的“氧”夺取出来,但都未能实现。直到1810年,戴维以大量实验事实为根据,确认“氧化的盐酸”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中文译名曾为“绿气”,后改为“氯.气.”。图4-14瑞典化学家——舍勒(C.W..Seheele.1742——1786)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氯气(Cl2)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与其他气体一样,氯气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称为液氯)和固态。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例如.钠、铁、铜等都能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也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化合。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H2与Cl2化合的产物HCl气体溶于水,就成为我们常用的盐酸。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在25℃时,1体积的水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在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Cl2与水发生如下反应: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氯水也因为含有次氯酸而具有漂白作用。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易分解放出氧气: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人们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2)、臭氧等。氨水的漂白作用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持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于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气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液和漂白粉。在常温下.将氯气通人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次氯酸钠(NaCIO)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并试用一些新型自来水消毒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要求:(1)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地位和作用。(2)写出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3)设计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参考解析:(1)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氯气的性质、用途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了解物质性质探究的一般方法——实验探究法;③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联系生活体会氯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很多东西都涉及氯元素,例如我们输液时的生理盐水.自来水的杀菌消毒都有氯元素的参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氯气有关的图片.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使用氯气;2.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气泄露事件.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和感受氯气的危害.设问:氯气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科学史话”,并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方程式。过渡:氯气究竞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气体物质.展示:向学生展示一瓶刚制备好的氯气.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氯气颜色、状态、气味。设问:闻氯气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演示:闻氯气时应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板书:1.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毒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1:2),密度比空气大,熔、沸点较低。易液化。问题探究:假如你是一名士兵,当遇到由氯气制成的毒气弹顺风爆炸时.你认为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防御?学生回答:1.人躲向地势较高的地方去:2.防毒面具。过渡:初中我们学习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下面请同学们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借此推测氯原子的性质。学生活动:学生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原子性质。分析: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具有强氧化性。讲述:结构决定性质,氯原子很活泼,易与另一个原子结合成双原子分子,其单质的性质非常活泼.具有极强的氧化性。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板书:2.氯气的化学性质讲述:氯气可以与活泼的金属钠反应,还可以与不太活泼的金属反应.如FeCu等也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设问:氯气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那么氯气能不能与氢气发生反应呢?总结: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板书:(2)与非金属反应讲述: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Cl2还可以和P等非金属发生反应。过渡:你是否偶尔碰到过这样的情形:有时打开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设问: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自来水厂为什么还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氯气溶于水为什么能杀菌消毒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提出初步猜想。实验探究:氯气是否与水发生反应?如果发生了反应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我们把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新制氯水中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学生活动:教师提供仪器和药品(试管2支、胶头滴管2支、新制氯水、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验证猜想。预设方案:验证1:观察氯水论证Cl2分子。验证2:用紫色石蕊试液测氯水的酸碱性。验证3: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来检验氯离子。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延伸探究:在同学们进行的分组实验中,滴加氯水后石蕊试液为什么先变红后又褪色了呢?是否是Cl2具有漂白性呢?补充实验:取一张红纸,湿润一半投入干燥氯气中。实验现象:纸条干燥处没有褪色,纸条湿润处褪色了。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结论。总结:干燥的氯气并无漂白性,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使石蕊褪色的物质)不是氯气而是一种新的物质,讲述: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Cl2通入水中会生成次氯酸,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但同时次氯酸又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容易分解。实验演示:次氯酸光照分解。讲述:由于Cl2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验、改进,才有了今天常用的漂白粉和漂白液。那么,它们是怎样制得的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再来进行讨论。板书设计:氯气的性质1.氯气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有毒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1:2),密度比空气大,熔、沸点较低,易液化。2.氯气的化学性质53[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部分内容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mol/L为单位,时间常以min(分)或s(秒)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ol/(L·min)或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8mol/(L.min)。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实验2—5】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2~3mL,约5%的H202溶液,分别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5℃左右的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4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放出的气体。要求:(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3)写出实验2—5的现象。(4)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5)给本节课设计一个板书。参考解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例和实验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②会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②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增进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②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观察的能力。(2)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实验2-5的现象为:升高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H2O2分解反应速率减小。(4)教学流程图(5)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化学反应的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Y(L•s)或moY(L•min)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能增大反应速率。54[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l中“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实验2-1】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1)材料二中“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2)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实验1无明显现象,实验2有白色沉淀出现。(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一般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与方法: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在学习离子反应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过渡:有上述知识作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必定有离子的参加,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推进新课]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0~31页的内容,进行自学。[学生分组实验1做实验。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培养直觉行动思维。生:观察A、B试管中的现象。师: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生: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A试管溶液无现象。师:完成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用计算机做成三维动画片,演示给学生看。实验中看得见的白色沉淀和看不见的溶液中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都可以用看得见的各种圆球表示,从而将直觉行动思维转化成具体形象思维。可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对离子反应本质的理解。过渡:电解质在水作用下可解离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这些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55[简答题]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键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材料三某版化学必修2教材“化学键”内容。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然而,由这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数以千万计。那么.元素的原子通过什么作用形成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呢?一、离子键【实验1一2】取一块绿豆粒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10),观察现象。思考与交流1.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要求:(1)回答材料三“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1和问题2。(2)完成“离子键”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形成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于化合物氯化钠。(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知道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并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归纳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二)教学方法: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三)教学过程【视频引入】播放视频,强调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数千万种,那么元素的原子是通过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这是我们本节书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化学键【演示】教师演示实验1—2,学生注意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填在学案上的表格一中。【设问】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探究】NaCl的形成过程.讨论完成下列表格:【过渡】既然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非常稳定,那么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就是离子键?【板书】一、离子键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讨论】a.离子键的形成原因是什么?b.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是什么?c.离子键的成键本质是什么?【强调】成键的原因:得、失电子成为阴阳离子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吸引和排斥)【课件演示】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让抽象变得直观。【归纳】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离子键。【过渡】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那什么是离子化合物呢?【板书】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列举如NaOH、KOH、CaO、MgO、Na2O2、Na2S、MgCl2、KI等离子化合物。【讨论】离子化合物包含哪些物质类别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有哪些?【归纳】离子化合物所属类别:强碱、部分活泼金属氧化物、大部分盐。形成离子键的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I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强调】酸不是离子化合物。【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进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板书】3.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X)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强调】元素符号周围标最外层电子数【阅读】课本21页资料卡片,理解Na、Cl、Mg、S原子电子式的写法。【讲解】阴阳离子和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练习】写出钙离子、氟离子、氧离子的电子式。【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过渡】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用电子式来表示出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板书】【练习】1.完成投影上的选择题。2.请大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KF、Na2O、CaCl2的形成过程。【投影】将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展示于投影上,由其他同学纠正。通过纠错.得出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强调】注意事项:(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方向不能错);【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完成学案上的练习。56[简答题]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学生】观察并闻气味。【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略【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科学探究】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分组实验并讨论】略问题:(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做简要介绍。(2)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参考解析:(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优点:①这种教学策略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57[简答题]案例: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酯化反应”的教学过程实录。李老师的教学实录【播放漫画】看漫画,喝醋能解酒。【讲述】台州人以豪爽著称,经常以酒会友,为什么喝醋能够解酒?【回答】酸跟醇作用生成酯。【讲述】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大家经过预习已经知道酸跟醇作用生成酯。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释一下这个原理吧。【活动与探究的讲述】实验的第一步是什么?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药品的添加顺序如何?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用什么来吸收乙酸乙酯?【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检查,以保证实验安全。【讲述】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作酯化反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投影】【思考探究】反应中是乙醇中的C2H5O-取代了乙酸中-OH的位置,还是乙醇中的C2H5-取代了乙酸中H-的位置?【讲述】生物学家们为了研究海豚或某类鱼的活动情况,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其身体某部位。同样在化学上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跟踪器安装在分子里,这种方法称为同位素示踪法。例如将含18O醇与乙酸反应。反应后,18O在乙酸乙酯的位置。证明,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2H5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OH)的生成物。【课后作业布置】绍兴女儿红非常有名,为什么酒越陈越香,同学们课后想一想?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投影】【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讲解】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的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投影思考】 1.为什么导管不插入饱和Na2CO3溶液中? 2.反应原理是什么? 3.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4.盛饱和Na2CO3溶液的试管中的现象是什么? 5.饱和Na2CO3溶液有什么作用?【过渡】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回答】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讲述】用含18O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动画演示】利用同位素原子示踪法验证酯化反应的实质。【板书】略。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点。(2)以李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反应原理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参考解析:(1)李老师在化学课堂上是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王老师是在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王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第二,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利用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3)化学反应原理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分析理解、实验操作、归纳总结步骤进行教学。58[简答题]案例: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板流向铝电极。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参考解析:(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镁的活泼性比铝强,所以在反应的初始阶段,是镁作为负极发生反应,负极为失电子的一极.即电子由镁电极移向铝电极,那么电流则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然而镁、铝、氢氧化钠溶液这三种物质共存的时候,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铝和氢氧化钠,所以在随后阶段为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铝作负极,所以电流的流向出现反转。(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特征。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纵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实验之后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59[简答题]阅读案例,回答问题。以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过程。【导入】投影元素周期表,碳和硅元素被称为元素中的豪门二杰,碳统领了有机界,硅统领了地壳。展示岩石、“金镶玉”、泳帽、航天飞船、瓷房子的图片,指出硅元素构成的物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案自学、小组展示】学案包括以下八项内容:学习目标、知识回顾、新课导入、阅读理解、实验(问题)探究、思考交流、反馈练习、知识框图。结合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从物质分类和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但不溶于水,根据化合价判断它有弱氧化性,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自主完成二氧化硅的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小组互查,然后学生展示所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教师进行反馈矫正,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硅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个别同学认为二氧化硅和水反应。【交流与反馈】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可以利用硅酸钠和盐酸反应制备硅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试剂,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做实验,但是事与愿违,学生们根本没有看到预想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学中的展示、交流、反馈几个环节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例如:关于二氧化硅的性质的教学,学生先交流然后展示,对展示中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反馈,还有关于硅酸的制备,学生交流、实验、再学习,然后教师反馈强化。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现象。【总结】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板书进行总结。问题:(1)该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哪种学习方式?(2)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3)谈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参考解析:(1)该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学习。(2)①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容器,而是具有主动性的学习主体。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②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只要条件允许,教师要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去,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着科学发展的过程,去认识到一些规律。③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教师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促进化学的学习。④善用“讨论”“质疑”的方法。要利用自主教育的方式,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手、眼、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交流;培养他们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⑤处理好教师引导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要求降低,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增强感性认识;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突显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等。60[简答题]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课堂教学片段。【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氯气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学习氯离子的检验。【板书】氯离子(Cl-)的检验。【提问】氯离子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检验呢?【学生1】加入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学生2】加入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之后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老师】哪位同学说的正确呢?我们请他们陈述一下各自的理由,请设计方案,证明推断。【学生实验】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表2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老师】通过上述实验我们验证了学生2的方法是正确的。并解释氯离子和硝酸银可以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根和硝酸银也可以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碳酸银可以溶解,而氯化银不溶解。从而证明氯化银是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干扰离子碳酸根。【老师】我们都知道自来水里面有消毒剂,含有氯离子,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蒸馏水和自来水对比。检验一下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2)根据该教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个方面,任选3个方面作答)(3)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参考解析:(1)评价:从该同学的实验报告,看出该同学的方案是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方案进行的,主体性和目的性很强。在预习了氯离子的检验和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完成了氯离子的检验,但是学生只是按照教科书的步骤逐一操作,实验的趣味性、创新性和探究性不足,学生没有通过自主实验探究,体会不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不能产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建议:让学生根据氯离子的性质,自行设置几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检验氯离子。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溶液中存在的氯离子进行实验,如自来水和蒸馏水对比检验。(答案合理即可)(2)教师在学生学习了氯的有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氯离子检验的知识,自行进行知识构建,体现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