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十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握手礼是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见面礼。以下一组握手照片中不属于外交礼仪的是:

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

B.周恩来与尼克松

C.邓小平与欧共体主席

D.胡锦涛与连战参考答案:D2.“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材料描述的书法形式与下列哪幅图的书法形式相同()A. B. C. D.参考答案: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切入,结合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进行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信息“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描述的是草书.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1)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①始于东汉.②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代表作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③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初唐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④唐代以后,渐趋衰弱,但也不乏能手.如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2)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实用性不强,但却是诸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代表人物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3)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最突出的代表是王羲之的《兰亭序》.3.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说明A.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B.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荡C.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D.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参考答案: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分析:题干中“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任人唯贤比任人唯亲好,但后世并没有,是因为这样会导致社会争斗激烈,说明任人唯贤也存在弊端,故A项错误;题干中“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立嫡制度对社会有利,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宗法制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故B项错误;题干中“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这句话的意思是制定立嫡制度对社会有利,故C项正确;题干中王国维强调的是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理由,并非单纯强调嫡长子继承,故D项错误。参考答案:C4.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启超的“鉴别史料之误,举出极有力之反证”参考答案:C5.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形式,现在,它的美丽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导致了()A.相对论的出现 B.生物进化论的出现C.量子论的出现 D.电磁感应现象的提出参考答案:C依据材料光的波动理论,联系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提出,故A项错误;生物进化论主张“适者生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是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说明第二片乌云诞生了量子力学,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磁感应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获得姓氏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井田制瓦解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参考答案:选A依材料可知,有无姓氏是西周重视血缘分封原则选拔人才时代的区分贵族和平民的标志之一,随着战国时期郡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选才标准逐渐转向以军功、才能为主的军功授爵制,平民也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姓氏也不再成为区分等级高低的标志了,故应选A项。7.《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下列对“纲领过时”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已经取得合法的地位B.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运行能力增强D.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参考答案:C8.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这一报告表明(

)A.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B.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C.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D.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参考答案:AA材料表明,当时洋纱在中国各地乃至农村畅销,说明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洋纱织布,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项与材料无关;鸦片战争后,先是纺织分离,后是耕织分离,从沿海通商口岸到内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项中“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表述错误。9.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材料体现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故A.C项错误;根据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美苏争霸问题,故D项错误。10.商王朝的真实性,因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以及殷墟等一系列考古发现而得到证实。商代历史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信史。然而,对于夏王朝的真实性,仍有学者持怀疑态度。下列史料对于夏王朝的存在提供无可质疑的证据是①齐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记载“溥受天命,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②西周青铜盨,铭文为“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③《尚书》中记载“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④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关于夏朝的记载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③④参考答案:A青铜器叔夷钟铭文记载“溥受天命,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这属于考古发现的原始文物证据,其记载有夏朝的信息,故①正确;西周青铜盨,铭文为“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这也属于原始文物证据,其记载有夏禹的信息,故②正确;《尚书》与《史记?夏本纪》都属于史籍类证据,不是原始文物证据,故③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11.下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参考答案:C12.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但直到1933年,经友人介绍,章太炎才结识了均合条件的汤国梨女士,结为伉俪。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B.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C.近代媒体转向关注社会民生

D.新的社会风俗不合国情参考答案:B13.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政策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加强了政府经济职能参考答案:C14.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参考答案:B解析: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分封制会导致地方分裂,为此,秦始皇对地方的管理由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答案为B。A是思想方面的,C、D是军事方面的,排除A、C、D。思路点拨:理解所给材料的含义,对照所给选择项,从而做出正确判断。15.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表现的是(

)①欧洲联盟成立②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特别委员会成员③不结盟运动兴起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参考答案:A16.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杰出的天体物理学家,因他们对超新星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彭胀。这项成就主要验证了

A.相对论

B.经典力学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假说参考答案:A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参考答案:B18.历史材料: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参考答案:D考察古代中国的丧葬习俗。分析题干可知,第一种观点,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厚葬及代表下层民众立场”;第二种观点体现不出“法家思想代表下层民众的立场”。二者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丧葬的礼仪。故应选D。19.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改良与革命

D.进化与革新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据材料“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结合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主与科学的主张,故B项正确。自强与求富是洋务派的旗号,故A项排除。改良与革命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故C项排除。进化与革新,与社会进化论有关,材料未涉及,故D项排除。【名师点睛】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后期则宣传马克思主义。20.唐大中九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A.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御史把持选拔人才的大权C.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参考答案:D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故选D。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21.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行一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就有将其叫停的打算,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就是缓解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政治危机,因此可以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有其政治考虑,故选择B选项;根据材料“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倒退”然而新经济政策在事实上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的一种倒退,并没有涉及是否实现工业化目标,故排除C选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22.1951年8月,美国与菲律宾签订条约,肯定了美国在菲律宾拥有海空基地的权利和作出美国保护菲律宾的承诺。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美苏争霸主战场在亚洲B.美苏全球冷战的体现C.美国企图阻挠中苏结盟D.北约组织的强势东扩参考答案:B冷战。依据所学知识,美苏争霸的主战场在欧洲;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故A、C可以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美国与菲律宾签订条约,这与北约没有关系,故排除D;选B。23.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C.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D.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参考答案:C24.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这番话表明尼克松A.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说服国会同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C.不打算放弃干涉中国内政D.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参考答案:C材料“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体现了美国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正确;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说明B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25.《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变D.工业资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参考答案:A26.某班同学在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后,形成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中正确的有甲.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某些具有近代化因素的思想乙.洪秀全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乌托邦空想”

丙,太平天国运动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丁.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参考答案:C27.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参考答案:A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纺车和手织机被弃之不用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且纺织业属于轻工业,C项错误;“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说明仍有少量在使用,D项说法错误。

28.列宁的话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因为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一点。相反,人们曾希望列宁的归来会说服中央俄罗斯局遵守秩序,特别是对临时政府持不调和立场的莫洛托夫同志。这充分说明A.俄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面临选择B.两个政权局面结束C.苏维埃内部意见存严重分歧D.革命起义一触即发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希望列宁的归来……临时政府”反映的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到国内发表《四月提纲》。根据所学可知,列宁的《四月提纲》号召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局面结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苏维埃内部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排除;D项,《四月提纲》主张和平夺权,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29.“非变西法不能化中国仇视外国之见,不能化各国仇视朝廷之见”,“变法则事事开通,各国商务必然日加畅旺”。上述言论表明,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之一是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争取得到立宪派的支持

C.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赢得列强支持参考答案:D3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A.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 B.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C.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 D.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参考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总统受到参议员的制约,这一规定的主要意图自然是实现分权制衡,故A项正确;B项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意图,故排除;C、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图示:

Ⅰ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Ⅱ国家:日本

Ⅲ国家:法国、德国、荷兰和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国家

Ⅳ国家:拉美、苏联、东欧和其它的西欧国家

Ⅴ国家:日本以外的亚洲和非洲国家

——摘自《经济增长的源泉》

概括指出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图9中五条曲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总体特点,并简析每一阶段五条曲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考点:工业革命;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试题分析;观察图片中五类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曲线,概括总体特点是由重合到离散,结合三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和相关史实,分别总结每一阶段五条曲线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特点:由重合到离散(2分)原因:第一阶段,原因:各地均处于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相近(2分)第二阶段,原因:欧美各国发生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西方国家的侵略使亚非国家绝大多数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工业化进展缓慢,农耕经济依然是主导。(每点2分,满分4分)第三阶段,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维护和平力量增长;各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福利政策的不断发展完善,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五型国家都有增长,但由于以上的历史原因,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拉大。(每点2分,满分4分)请考生在45、46、47、48四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32.“地球村”里生活着众多的国家和民族,自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矛盾冲突贯穿人类历史,民族主义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达尔文的学说被很多人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中,形成一股“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达尔文主义愈益与种族主义、帝国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了。一些国家的种族主义者宣扬种族优劣论,鼓吹“下一阶段的历史将是争夺生存空间的大规模斗争”;“日耳曼民族必须为保持血统的纯粹和统治世界进行斗争。”——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对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的欧洲与中国分别产生的影响。材料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客观的存在。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但这方面,中国政府非常节制。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一位政治人物可以大肆动员民族主义,诉诸于民族主义……因此,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使得民族主义变得更为理性,增进国家利益。和中国不同,日本政府在民族主义方面越来越表现为动员型。和其它很多发达国家一样,日本的大众民主越来越难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政府。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的政治人物往往以民主为借口,用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着的民族主义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它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较之中国,日本民族主义具有更大的动力。而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把另一个大国即美国也牵涉在内,而美国出于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往往对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推波助澜。这更增加了这些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复杂性。——摘自郑永年《亚洲民族主义与区域安全》(2)据材料二,概括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参考答案:(1)对欧洲: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种族主义思潮兴起;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殖民扩张加剧,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列强矛盾加剧,导致一战爆发。对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或两半社会最终形成;挽救危亡进入新阶段(如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2)特点:①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多元化(或者表现为自发性与动员型两种类型)。②政府的政策影响民族主义的激发。③民族主义在相互刺激中勃兴。④民族主义具有国际复杂性。⑤中国处于亚洲民族主义漩涡的中心。(或亚洲的民族主义主要针对中国)(3)认识:①提倡作为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②民族主义具有时代性,影响国际风云变换。③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和自由。④倡导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

考点:民族主义理论。(1)社会达尔文主义本质上是对列强的扩张、争霸提供理论依据的,是不科学的理论,对欧洲造成了世界性的战争,鼓励了欧洲的对外扩张;对亚洲国家,也是亚洲落后国家奋起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维新变法就是以达尔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2)从材料二中“民族主义越来越表现出其自发性”“民粹主义政治方式动员”概括出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政府的确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来论证政策的合理合法性”概括出政府的作用;“日本民族主义的勃兴,又必然刺激中国和韩国民族主义”可以概括出民族主义相互影响;“其对地缘政治的需要”可以概括出国际性特点。(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联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民族主义”从合理正确运用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角度来作答。可以参照的认识主要有:民族主义具有时代性,影响着国际风云;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和自由;倡导理性的民族主义,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等。3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志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参考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第(1)问,“不同认识”,依据材料一信息“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得出帝国主义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得出:反法西斯侵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