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篇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3_第1页
第48篇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3_第2页
第48篇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3_第3页
第48篇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3_第4页
第48篇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雷梁支架设计程序探讨本文结合一实际工程的贝雷片使用情况,为保证支架受力的均匀性及合理性,提出了贝雷支架设计的一般程序,然后通过对支架的变形及沉降的计算和实际观测值的比较。[关键词]贝雷片支架;设计;分析一、工程概况该桥梁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底位于弱风化或强度较高的强风化花岗岩上,加载后沉降较小;承台尺寸为6.5mX6.5mX2.2m;墩柱为花瓶式,其高度为25m-36m;梁体设计为现浇斜腹式连续箱梁,箱梁断面为等截面单箱单室构 造,梁f 顶宽度[ : \ 15.5m、梁高1.8m, J .1 顶、底板厚度分别为0.26m和0.23m,腹板宽度0.6m,端横隔梁宽1.5m,中横隔梁宽2.0m。该桥分左右两幅,每幅有17联,每联孔跨布置为:3X32.7=98.1m。梁下大部分位于筑岛区,是回填土。 图1梁体断面二、支架形式的选定该工程具有工期紧,工程量大的特点,单孔跨度均为 32.7m,采用钢桩贝雷支架,四根钢桩直接立于承台之上,支架纵梁采用贝雷梁,一跨过孔,即节约了大量地基处理的费用,又使支架形式简单,受力明确,给安全施工和施工过程带来极大方便。三、确定贝雷片的布置情况1.贝雷梁的排数和层数的确定根据承台的平面尺寸及贝雷片的尺寸,设定贝雷梁跨度为 30m。而在现浇箱梁施工过程中,作用在贝雷梁上的荷载包括:人员和施工材料、机具行走运输或堆放荷载、振捣硅时产生的冲击荷载、模板的自重、纵横向方木自重、贝雷片及其上的分配梁自重、梁体钢筋混凝土自重、风荷载等。从宏观的角度,计算其上作用的荷载为:q=(2.5+2.0+4.0)父15.5+(925.9-111.3)/3父26/30=367.1kN/m,故施工过程中贝雷梁所需承受弯矩:1 2 1 2Mql2 367.1302=41298.75kN/m8 8贝雷片弦杆容许承受的轴向力为563kN,其单层单排加强的贝雷梁所容许承受弯矩为563X2X1.5=1689KN/m,双层单排加强的贝雷梁所容许承受弯矩为563X2X3=3378KN/m。贝雷梁形式单层加强双层加强受力情况26排可承受弯矩43914KN/m13排可承受弯矩43914KN/m所需材料贝雷片260片,加强弦杆520个贝雷片260片,加强弦杆260个提供I值14905800cm429811600cm4施工情况吊装次数多、难度稍小吊装次数少、难度大该项目具有70吨履带吊和丰富的吊装经验,故采用13排双层加强型贝雷梁。为使贝雷梁受力更均匀,下面对13排贝雷片进行横桥向布设。2.贝雷梁的横向布置贝雷片上布置I14的分配梁,分配梁间距为75cm,均布置在贝雷桁架的节点上。要使贝雷片受力均匀,只要保证贝雷片为分配梁提供的支承反力基本均匀。现计算施工荷载和钢筋混凝土对贝雷梁作用力的分配情况。.首先建立I14分配梁的受力模式,施工荷载和钢筋混凝土对分配梁作用的分布情况:腹板下(2.5+2.0+4.0)X0.75+1.8X26X0.75=41.48kN/m;底板下6.375+0.49X26X0.75=15.94kN/m ;翼板端部及根部分别为6.375+0.2X26X0.75=10.275kN/m,6.375+0.5X26x0.75=16.125kN/m,其具体分布如下图:E E图2分配梁的荷载布置.I14分配梁支撑在贝雷梁上,而贝雷梁随着加载过程会有相应的沉降,因此用弹簧模拟I14分配梁的支撑体系。弹簧刚度取值原则是分配梁在钢筋混凝土和支架自重的作用下,有与贝雷梁共同沉降和变形的能力,而又不要过小。通过sap2000的试算,当弹簧刚度取值为400时,允许分配梁在支承点处向下位移约6.5cm,此时和贝雷梁跨中挠度基本吻合。.根据分配梁上的荷载分布情况,和支架标准化,假定贝雷片的间距分 别 为:2.0+1.35+0.45+0.45+1.0+1.5+1.5+1.0+0.45+0.45+1.35+2.0 。通过

sap2000结构分析程序分析计算,最大反力为24.11kN,最小反力18.38kN,相差较大,贝雷片受力不均匀。.经过多次调整试算,选定贝雷片间距分别为:1.35+1.35+0.675+0.675+1.25+1.35+1.35+1.25+0.675+0.675+1.35+1.35 ,计算的最大反力为21.83kN,最小反力18.29kN,如图3所示,贝雷片受力较均匀,且贝雷片横向联系尺寸均为1.35m,可以进行横向联系的批量生产,给贝雷片拼装施工带来方便。图3 分配梁的支反力图3 分配梁的支反力fi-T♦1圉崛足曾施工fi-T♦1圉崛足曾施工径d

直接柱,立为大架纵雷片,.分配梁的最大支反力位于中间,即中间一排贝雷梁受力最大,按最不利考虑,只需验算最中间一排贝雷梁。现取P0=21.83kN,即贝雷梁每个节点施加一个21.83kN的集中力。3.贝雷支架方案阐述该桥箱梁采用钢管贝雷梁组成上部结构的支架。采用4根钢管桩(直1000mm,壁厚10mm)立于承台上作为支撑立柱顶端设置墩旁托架做横梁的支承,现浇箱梁支梁为13片双层加强型贝

支撑在大横梁上其间距为支撑在大横梁上其间距为1.35+1.35+0.675+0.675+1.25+1.35+1.35+1.25+0.675图4支架布置图+0.675+1.35+1.35 ,纵梁上设I14横向小分配梁,间距为75cm,布置在贝雷梁节点上,分配梁与贝雷片用U形螺栓连结牢固。分配梁上布置纵向10X15cm木方,木方下抄垫木楔,通过调整木楔高度以达到精细调整模板安装标高的目的。木方上安装1.5cm优质竹胶板。据此形成上部结构浇筑时的承力体系四、贝雷梁的检算.强度检算用sap2000建立单排双层加强贝雷梁的模型,贝雷梁上弦杆的每个节点处作用21.83kN的集中力,如下图(对称结构,示出半跨):图5贝雷梁的受力情况将节点集中力和贝雷梁自重组合后,分析计算结果如下图:图6贝雷梁的内力图6贝雷梁的内力弦杆最大轴向拉力(跨中下弦杆):P=1167.45kN<[N]=2 0.8525480.85350=1288.65kN下弦杆受力满足要求。弦杆最大轴向压力(跨中上弦杆):P=1154.83kN<[N]=2 0.80925480.85350=1226.49kN上弦杆受力满足要求。斜杆最大轴向压力(靠近梁端):P=195.9kN>[N]=187kN195.9-187187195.9-187187100%=4.8%:二5%斜杆受力满足要求贝雷梁竖杆最大轴向压力(靠近梁端):P=471.3kN>[N]=0.818乂952乂0.85乂350=231.67kN不能满足要求故需在贝雷梁端部设加强立柱,采用2[16b,上下均与弦杆抵死,并与贝雷片立柱焊牢,单根按471.3/2=235.7kN设计。[16b截面特性:A=25.16cm2Iy=83.4cm4 Wy=17.5cm3 iy=1.82cm立柱计算长度为1.3m,右130/1.82=71.4查表得行0.745、 235.7103 … …仃= = 2=125.7MPa<[cr]=140MPa::,A0.74525.1610故加强立柱满足要求。.刚度检算进行支架的刚度检算时,人员和施工材料、机具行走运输或堆放荷载、振捣硅时产生的冲击荷载等不需参加组合,经对 I14分配梁重新加载计算,提供最大支承反力仍为中间一排贝雷梁,支承反力 Po=18.13kN,施加到贝雷片上,并考虑支架自重,计算得贝雷梁跨中挠度f=7.2cm<%00=7.5cm满足要求。.稳定性检算支架的稳定性在支架模板安装到位,钢筋、混凝土施加到模板上以前,在风荷载作用下为最不利工况。a.风荷载计算查《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得该地百年一遇最大风速 V=36m/s基本风压W0=V/6=810Pa=0.81kN/m2横桥向风压W=K1K2K3K4W0=1.01.31.131.50.81=1.785kN/m2模板迎风面积A=1.9x32.7=62.1m2支架迎风面积4=3.432.70.5=55.6m2横桥向风力Ff=Wm(A+A2)=210.1kNb.支架整体抗滑移检算支架自重(包括分配梁和贝雷片间的联系)G1-1|:2708020543134240.1G1-1|:270802054313=1271.8KNk+319.8+8115.7+11257.2/模板自重G2=2.015.532.7=1013.7KN支架模板共重G=G1G2=2285.5KN最大静摩擦力f-」G=0.22285.5=457.1kN下滑力Fx=2%GFf=0.022285.5210.1=255.8kN抗滑移稳定系数心=%=1.79>1.15(1.15为设计规范中必须满足的稳定系数)c.支架整体抗倾覆检算偏于安全其间,取最外侧一组(5片)贝雷梁计算,风荷载全部作用在此组贝雷梁上。该组贝雷梁宽4.05m。倾覆弯矩:Mq=62.1m1.785m4.35+55.6m1.785m1.7+2%父2285.5<5F3M2.65=697.5kNm年急q定弯矩:Mw=2285.55-134.05/2=1780.1kNm抗倾覆稳定系数Kq=M/Mq=2.55>1.15 故支架是安全的。五、结束语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