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州学院政法系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州学院政法系1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2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3教学目的和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总的原则和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指导实践杜绝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教学目的和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4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学重点:5教学难点: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6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坚持有条件论,反对无条件论;2、用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解决问题;3、掌握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意义;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坚持有条件论,反对无条件论;7学术争论的问题:1、“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2、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如何?3、规律和范畴如何区分?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学术争论的问题:1、“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8参考书目:
经典著作:1、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引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网上资源:同第一章
参考书目:
经典著作:1、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引言”部分,9教学内容安排:
内容结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是由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或总特征。教学内容安排:内容结构:10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A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A11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connection)是标志着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哲学范畴。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12联系的普遍性(generality)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有某种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普遍性(generality)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13联系的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联系是一切事物、现14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1)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从理论上来讲:物质和运动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相互联系的。从现实上来讲:我们观察到,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1)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15宏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相距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和地球,有着密切的联系。宏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6“知天之明”也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天之明”也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7“生态平衡”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生态平衡”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18在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过“欲知无谷,先占五木”。在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过“欲知无谷,先占19微观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如:原子间,原子与电子之间,质子之间、质子与电子之间,核子之间、光子之间,等等都有联系,除有吸引排斥的联系,还有多方面的联系。微观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20(2)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共同进行生产,结成了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再如:我们学校就是下一个复杂联系整体,有外部联系(externalrelation)
,有内部联系(internalrelation)
。(2)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在生产中,人与人之21再如: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整体。总之,不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复杂的普遍的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再如: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整体。22(3)人类思维领域也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联系问题,我们常说要全面的看问题,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3)人类思维领域也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是23一个人的认识,有别人的影响,也有外来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思维领域中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个人的认识,有别人的影响,也有外来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24综上所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联系,自然界(nature)、人类社会(humansociety)、人类思维(humanthought)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依一定层次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就好比一条大网,每个事物都是网上的一个成份或者说一个环节,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综上所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联系,自然界(nature)、人253、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都证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机化学;社会科学等等。3、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26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对此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应该抛弃。理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27(1)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并非一切事物都有联系。(2)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一事物与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3)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讲的每个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着,但后来就运用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都互相联系的提法。(1)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并非一切事28第二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抛弃了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理由是:第二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唯物辩29(1)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是一个意思。普遍联系适用于一切事物,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1)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是一个意思。普遍联30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都是互相联系的”。(2)列宁曾多次谈到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过程等)和一切事物全面地、生动地联系。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都是互相联系的”。(2)31(3)互相联系构成了运动,如果否认事物的互相联系,势必否认运动和发展,而走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道路上去。(3)互相联系构成了运动,如果否认事物的互相联系,势必否认运324、普遍联系与系统论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systemtheory)是研究一般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4、普遍联系与系统论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33系统方法(systemmethod)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系统的观点就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看作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整体的观点。系统方法(systemmethod)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34系统的特点
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是动态系统与环境相联系系统是有结构的系统是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是动态系统与环境相联系系统是有35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现代组织管理问题工程技术,就叫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
。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考察问题、来研究如何把我们要办的事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可靠。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现代组织管理问题工程技术,就叫系统工程(s36从系统工程到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联系普遍性观点的正确性。
A从系统工程到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内部各个37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multiplicity)
从哲学的研究范围来考察,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一般联系和个别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等。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multi38(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不经过中间环节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直接联系。间接联系(in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要经过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directconne39(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essentialconnection)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稳定的反复起作用的因素。非本质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偶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易逝的,暂时起作用的因素。(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essentialc40整个世界就是由种种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离开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就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是由种种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412、联系的条件性(1)什么是条件(condition)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2、联系的条件性(1)什么是条件(condition)?42(2)条件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2)条件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决43人们研究联系的条件性,就必须在各种条件下,把握影响事物存在的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的影响。人们研究联系的条件性,就必须在各种条件下,把握影响事物存在的44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当条件已经具备,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成熟的条件去改变事物的右倾保守的错误。一是当必要的条件尚不具备,便去盲目蛮干乱撞乱碰的“左”倾错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当条件已经具备,不发45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它比矛盾观(contradictory)点更为基本。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46第二种意见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第三种意见认为,联系(relation)
、发展(development)
、矛盾(contradiction)三个基本观点的有机统一,才是构成辩证法的骨骼。A第二种意见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A47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一、相互联系、48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发展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发展49另一方面,如果离开运动、变化、发展也无法理解联系,只有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事物,才相互联系着。另一方面,如果离开运动、变化、发展也无法理解联系,50离开事物间的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无法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事物间的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51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当我们研究运动的时候,不能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我们考察事物的联系时,也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当52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531、什么是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各种运动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律性。如: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再如: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1、什么是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处于永恒的运54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有规律的不断深化过程。各种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运动是不存在的,那什么是规律呢?所谓规律(regularity)
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有规律的不断552、规律的特点(1)规律是本质的(intrinsic)联系、内在的联系(2)规律是一种必然的(inevitable)联系(3)规律是普遍的联系(4)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复性(duplication)
2、规律的特点(1)规律是本质的(intrinsic)联系、56(5)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规律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在那里客观存在着,并起作用。
(5)规律的客观性第一,规律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内容及其所依57第二,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compulsory)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反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compulsory)。人们58综上所述,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综上所述,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93、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idealism)都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认为规律人的意识的产物,可以为所欲为,或者认为规律是上帝、天命赋予自然界和社会的。3、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6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ism)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其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61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什么是发展(1)发展的涵义发展(develop)是标志着低级运动和高级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什么是发展62(2)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通常把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范畴结合在一起描述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表达自己的发展观,并且认为,它们都是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2)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哲学范63运动、发展、变化之间的区别:运动(move)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它包括事物的性质的或面貌的、全部的或部分的,范围很广。运动、发展、变化之间的区别:64变化(change)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展的变异,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变或不一样了,即可以表现在位置、数量上,也可以表现在结构上、性质上,一般意义上有上升或下降、前进和倒退两种相反的趋势。变化(change)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展的变异,与以前相比有65发展(develop)只是指质变(qualitativechange)、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只指上升、前进的运动,只表现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发展(develop)只是指质变(qualitativec66从范围上来看,运动范围最广,变化范围较广,发展仅指质变;前进、运动包括变化、发展,发展仅指运动变化中的某一方面、测面。从范围上来看,运动范围最广,变化范围较广,发展仅指质变;前进67从联系上来看,只有事物运动、变化才能导致事物的发展,发展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运动、变化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所以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必然或最终只能向前发展。从联系上来看,只有事物运动、变化才能导致事物的发展,发展不能68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也就是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69(1)什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newlyemergingthings)是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oldthings)是指发展中成为过时的、丧失其存在必然性和日趋灭亡的东西。(1)什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newlyemerging70(2)怎样判断新生事物
第一,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根据;第二,不能单纯以事物的外表形态为依据;第三,不能单纯以强弱和完善不完善为依据;第四,不能单纯的暂时的胜败为依据。
(2)怎样判断新生事物第一,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根据;71(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性(internalcontradication)、决定了新事物的产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的产生适应了客观发展的需要。(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性(72第三,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2)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有用的因素,(3)出现了一些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第四,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三,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抛弃了旧事物73(4)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第一,新事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衰亡着的旧事物的拼死抵抗,决定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4)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第一,新事物在生长过程中,必74第二,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和不完善。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新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二,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75(5)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第一,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物要有锐敏感。第二,对新生事物要热情关怀,积极支持。(5)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第一,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76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77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dialectics)的基本规律有: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基本规律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782、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什么是范畴范畴(category)是人们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概括和反映。范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列宁指出:“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2、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什么是范畴79第一,范畴和概念
共同点: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都是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都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而不是外部联系的反映),但并不完全一样。第一,范畴和概念共同点: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80不同点:概念(concept)是对单个的或同类的现象及其属性的反映,范畴是对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反映。不同点:概念(concept)是对单个的或同类的现象及其属性81第二,哲学范畴和科学范畴哲学范畴(philosophicalcategory)和其它科学范畴,都有其共同点: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但二者又有区别:第二,哲学范畴和科学范畴哲学范畴(philosophica82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某个具体领域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哲学范畴(philosophicalcategory)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现象、特性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某个具体领域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83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极为丰富,按性质化分可归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对象或实体(objectorentity)的范畴,如:物质、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国家、群众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极为丰富,按性质化分可归为三类:84一类反映属性或形式(attributeorform)的范畴。如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等等。一类是反映关系(relation)的范畴,如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肯定的否定等等,反映关系的范畴都具有对偶性。
一类反映属性或形式(attributeorform)的范85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属于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范畴与一般关系范畴(relativecategory)的不同在于,它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反映,各对范畴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关系和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属于关系范畴。86(2)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往认识的结晶,又是进一步取得新知识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往认识87第二,掌握唯物辩证法范畴,有助于锻炼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具体的科学研究,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三,辩证的范畴能帮助人们解决各项具体工作中的问题。第二,掌握唯物辩证法范畴,有助于锻炼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树883、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问题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区别:第一,唯物辩证法规律所反映的是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最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不断重复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则不同,它是人们的思维对物质世界普遍关系的反映。3、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问题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89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有区别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人们对事物最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物质世界整体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达到了对物质世界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rationalknowledge)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有区别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人90第三,从逻辑形式(logicalform)上看,唯物辩证法规律的逻辑形式是判断、推理和结论,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逻辑形式则是基本概念。
第三,从逻辑形式(logicalform)上看,唯物辩证法91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反映物质世界普遍矛盾关系的。唯物辩证法规律的逻辑形式不是概念,而是判断、推理和结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反映物质世界普遍矛盾关系的。92(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联系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主干部分,范畴则是它的具体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联系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93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通过它的范畴才得以表述。第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构成唯物辩证法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部分。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通过它的范畴才得以表述。94学术界争论的问题:1、规律和范畴如何区分?有六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能否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相互区别的标志。学术界争论的问题:1、规律和范畴如何区分?有六种不同的观点。95第二种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范畴则是属于人们认识领域的东西,确切的说,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第二种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范畴则是属于人们认识领域的96第三种观点认为,规律有关统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整体性的东西,关于规律的概念,是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而范畴的概念只涉及人们认识这个过程的小阶段。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序列上的区别”。第三种观点认为,规律有关统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整体性的东西,关97第四种观点认为,规律的着眼点是对象、现象的运动,以及他们运什么方式进行运动;范畴的着眼点则是对象、现象本身,或者是对象、现象的某一个方面,以对偶的方式出现的范畴。第四种观点认为,规律的着眼点是对象、现象的运动,以及他们运什98第五种观点认为,范畴是本质的反映,规律则是本质之间的联系的反映;范畴反映的是联系的对象,规律反映的是对象的联系。第五种观点认为,范畴是本质的反映,规律则是本质之间的联系的反99第六种观点认为,规律和范畴没有绝对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规律和范畴可以相互通用的。第六种观点认为,规律和范畴没有绝对的区别,在一定意义上规律100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主要联系包含两个方面:(1)规律离不开范畴,范畴伴随着规律起作用。(2)范畴补充了基本规律。基本规律比范畴的内容丰富、深刻,范畴比规律具体、生动,它们融为一体,形成关于客观事物发展的完整的学说。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主要联系包含两个方面:101有的人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联系概括为以下四点:(1)在客观现实中,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紧密而不可分的。(2)规律离不开范畴,范畴之间的联系又表现为规律。有的人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联系概括为以下四点:102(3)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和联系交织在一起,我们为了一定的认识目的,只能在思维中把某一联系或关系从总的联系中抽引出来。(3)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和联系交织在一起,我们为了一定的认103(4)在全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中,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核心,也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范畴的核心。(4)在全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中,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104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lawoftheunityofopposites)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l105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asicmethod)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3、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asic106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107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联系与发展的实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108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icdialectics)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它认为主观辩证法(subjectivedialectics)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它本身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icdialectics109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110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的、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的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内部,而在于外力的作用,或神、上帝、或绝对观念,因此,最终导致唯心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的、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111从以上分析看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辩证法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世界。从以上分析看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2第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课件113综上所述,我们讲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最后从总体上讲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综上所述,我们讲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概述了唯物辩114思考题:概念:联系、条件、系统工程、发展、规律、新生事物、范畴、哲学范畴、辩证法、形而上学。原理:1、联系的客观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4、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思考题:115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关系:1、联系和发展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3、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4、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16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课件117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118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州学院政法系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州学院政法系119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世界“怎么样”世界的本原问题:世界“是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世界观的基本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120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21教学目的和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唯物辩证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总的原则和方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指导实践杜绝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教学目的和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122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教学难点:124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坚持有条件论,反对无条件论;2、用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解决问题;3、掌握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意义;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对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有现实意义的问题:1、坚持有条件论,反对无条件论;125学术争论的问题:1、“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2、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如何?3、规律和范畴如何区分?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之间的关系?学术争论的问题:1、“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126参考书目:
经典著作:1、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引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网上资源:同第一章
参考书目:
经典著作:1、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引言”部分,127教学内容安排:
内容结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是由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组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或总特征。教学内容安排:内容结构:128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A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A129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connection)是标志着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哲学范畴。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1、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130联系的普遍性(generality)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有某种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的普遍性(generality)是指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131联系的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本性,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客观性(objectivity)是指联系是一切事物、现132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1)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从理论上来讲:物质和运动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形式也是相互联系的。从现实上来讲:我们观察到,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1)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133宏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相距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和地球,有着密切的联系。宏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34“知天之明”也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天之明”也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35“生态平衡”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生态平衡”也说明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136在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过“欲知无谷,先占五木”。在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师旷说过“欲知无谷,先占137微观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如:原子间,原子与电子之间,质子之间、质子与电子之间,核子之间、光子之间,等等都有联系,除有吸引排斥的联系,还有多方面的联系。微观世界也是普遍联系的:138(2)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共同进行生产,结成了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再如:我们学校就是下一个复杂联系整体,有外部联系(externalrelation)
,有内部联系(internalrelation)
。(2)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在生产中,人与人之139再如: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整体。总之,不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复杂的普遍的联系,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再如: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联系的整体。140(3)人类思维领域也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联系问题,我们常说要全面的看问题,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这个道理。(3)人类思维领域也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就是141一个人的认识,有别人的影响,也有外来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思维领域中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个人的认识,有别人的影响,也有外来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142综上所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联系,自然界(nature)、人类社会(humansociety)、人类思维(humanthought)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依一定层次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就好比一条大网,每个事物都是网上的一个成份或者说一个环节,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综上所述,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联系,自然界(nature)、人1433、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都证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元素周期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机化学;社会科学等等。3、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144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确?对此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应该抛弃。理由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否正145(1)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并非一切事物都有联系。(2)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及一事物与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3)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讲的每个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着,但后来就运用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都互相联系的提法。(1)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生活等方面来看,并非一切事146第二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抛弃了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理由是:第二种意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提法,是唯物辩147(1)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是一个意思。普遍联系适用于一切事物,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1)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与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是一个意思。普遍联148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都是互相联系的”。(2)列宁曾多次谈到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过程等)和一切事物全面地、生动地联系。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都是互相联系的”。(2)149(3)互相联系构成了运动,如果否认事物的互相联系,势必否认运动和发展,而走到形而上学(metaphysics)的道路上去。(3)互相联系构成了运动,如果否认事物的互相联系,势必否认运1504、普遍联系与系统论
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systemtheory)是研究一般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4、普遍联系与系统论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151系统方法(systemmethod)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系统的观点就是把一个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环境;看作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整体的观点。系统方法(systemmethod)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152系统的特点
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是动态系统与环境相联系系统是有结构的系统是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是动态系统与环境相联系系统是有153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现代组织管理问题工程技术,就叫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
。实际上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考察问题、来研究如何把我们要办的事办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可靠。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现代组织管理问题工程技术,就叫系统工程(s154从系统工程到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联系普遍性观点的正确性。
A从系统工程到学科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内部各个155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multiplicity)
从哲学的研究范围来考察,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一般联系和个别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等。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多样性(multi156(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不经过中间环节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直接联系。间接联系(indirectconnection)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要经过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联系是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directconne157(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essentialconnection)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稳定的反复起作用的因素。非本质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偶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易逝的,暂时起作用的因素。(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essentialc158整个世界就是由种种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离开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就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是由种种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1592、联系的条件性(1)什么是条件(condition)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2、联系的条件性(1)什么是条件(condition)?160(2)条件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决定条件和非决定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条件(2)条件的多样性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决161人们研究联系的条件性,就必须在各种条件下,把握影响事物存在的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的影响。人们研究联系的条件性,就必须在各种条件下,把握影响事物存在的162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当条件已经具备,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成熟的条件去改变事物的右倾保守的错误。一是当必要的条件尚不具备,便去盲目蛮干乱撞乱碰的“左”倾错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当条件已经具备,不发163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它比矛盾观(contradictory)点更为基本。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学术界164第二种意见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第三种意见认为,联系(relation)
、发展(development)
、矛盾(contradiction)三个基本观点的有机统一,才是构成辩证法的骨骼。A第二种意见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实质上都是矛盾联系。A165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一、相互联系、166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发展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发展167另一方面,如果离开运动、变化、发展也无法理解联系,只有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事物,才相互联系着。另一方面,如果离开运动、变化、发展也无法理解联系,168离开事物间的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无法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事物间的联系就无法理解运动,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169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当我们研究运动的时候,不能离开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我们考察事物的联系时,也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运动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分割的,所以,当170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物质世界是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律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二、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1711、什么是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各种运动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律性。如: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再如: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的。1、什么是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处于永恒的运172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有规律的不断深化过程。各种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运动是不存在的,那什么是规律呢?所谓规律(regularity)
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有规律的不断1732、规律的特点(1)规律是本质的(intrinsic)联系、内在的联系(2)规律是一种必然的(inevitable)联系(3)规律是普遍的联系(4)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重复性(duplication)
2、规律的特点(1)规律是本质的(intrinsic)联系、174(5)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规律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都在那里客观存在着,并起作用。
(5)规律的客观性第一,规律取决于事物的本质、内容及其所依175第二,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compulsory)
。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反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compulsory)。人们176综上所述,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综上所述,规律就是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773、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idealism)都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或者认为规律人的意识的产物,可以为所欲为,或者认为规律是上帝、天命赋予自然界和社会的。3、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一切唯心主义(1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ism)只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其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MetaphysicalMaterial179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什么是发展(1)发展的涵义发展(develop)是标志着低级运动和高级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什么是发展180(2)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通常把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范畴结合在一起描述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表达自己的发展观,并且认为,它们都是由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的。(2)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哲学范181运动、发展、变化之间的区别:运动(move)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它包括事物的性质的或面貌的、全部的或部分的,范围很广。运动、发展、变化之间的区别:182变化(change)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展的变异,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变或不一样了,即可以表现在位置、数量上,也可以表现在结构上、性质上,一般意义上有上升或下降、前进和倒退两种相反的趋势。变化(change)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展的变异,与以前相比有183发展(develop)只是指质变(qualitativechange)、指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只指上升、前进的运动,只表现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发展(develop)只是指质变(qualitativec184从范围上来看,运动范围最广,变化范围较广,发展仅指质变;前进、运动包括变化、发展,发展仅指运动变化中的某一方面、测面。从范围上来看,运动范围最广,变化范围较广,发展仅指质变;前进185从联系上来看,只有事物运动、变化才能导致事物的发展,发展不能离开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运动、变化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所以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必然或最终只能向前发展。从联系上来看,只有事物运动、变化才能导致事物的发展,发展不能186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这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也就是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187(1)什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newlyemergingthings)是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oldthings)是指发展中成为过时的、丧失其存在必然性和日趋灭亡的东西。(1)什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newlyemerging188(2)怎样判断新生事物
第一,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根据;第二,不能单纯以事物的外表形态为依据;第三,不能单纯以强弱和完善不完善为依据;第四,不能单纯的暂时的胜败为依据。
(2)怎样判断新生事物第一,不能单纯以时间的先后为根据;189(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性(internalcontradication)、决定了新事物的产生,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的产生适应了客观发展的需要。(3)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性(190第三,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2)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有用的因素,(3)出现了一些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第四,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三,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抛弃了旧事物191(4)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第一,新事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衰亡着的旧事物的拼死抵抗,决定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4)新生事物的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第一,新事物在生长过程中,必192第二,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和不完善。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旧的习惯势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新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二,新生事物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总是弱小的,总有某些缺陷193(5)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第一,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物要有锐敏感。第二,对新生事物要热情关怀,积极支持。(5)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第一,要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生事物,对事194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195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dialectics)的基本规律有: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个基本规律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一、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的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1、唯物辩1962、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什么是范畴范畴(category)是人们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概括和反映。范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列宁指出:“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2、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什么是范畴197第一,范畴和概念
共同点: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都是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都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而不是外部联系的反映),但并不完全一样。第一,范畴和概念共同点:都是人们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198不同点:概念(concept)是对单个的或同类的现象及其属性的反映,范畴是对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及其规律性的反映。不同点:概念(concept)是对单个的或同类的现象及其属性199第二,哲学范畴和科学范畴哲学范畴(philosophicalcategory)和其它科学范畴,都有其共同点: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但二者又有区别:第二,哲学范畴和科学范畴哲学范畴(philosophica200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某个具体领域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哲学范畴(philosophicalcategory)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现象、特性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某个具体领域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201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极为丰富,按性质化分可归为三类:一类是反映对象或实体(objectorentity)的范畴,如:物质、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阶级、国家、群众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极为丰富,按性质化分可归为三类:202一类反映属性或形式(attributeorform)的范畴。如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等等。一类是反映关系(relation)的范畴,如对立和统一,量变和质变、肯定的否定等等,反映关系的范畴都具有对偶性。
一类反映属性或形式(attributeorform)的范203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属于关系范畴。唯物辩证法范畴与一般关系范畴(relativecategory)的不同在于,它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反映,各对范畴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关系和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都属于关系范畴。204(2)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往认识的结晶,又是进一步取得新知识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2)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往认识205第二,掌握唯物辩证法范畴,有助于锻炼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具体的科学研究,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三,辩证的范畴能帮助人们解决各项具体工作中的问题。第二,掌握唯物辩证法范畴,有助于锻炼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树2063、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问题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区别:第一,唯物辩证法规律所反映的是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最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不断重复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则不同,它是人们的思维对物质世界普遍关系的反映。3、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问题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207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有区别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人们对事物最普遍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物质世界整体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达到了对物质世界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rationalknowledge)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有区别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人208第三,从逻辑形式(logicalform)上看,唯物辩证法规律的逻辑形式是判断、推理和结论,而唯物辩证法范畴的逻辑形式则是基本概念。
第三,从逻辑形式(logicalform)上看,唯物辩证法209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反映物质世界普遍矛盾关系的。唯物辩证法规律的逻辑形式不是概念,而是判断、推理和结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反映物质世界普遍矛盾关系的。210(2)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联系第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主干部分,范畴则是它的具体表现。(2)唯物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月考语文试题
- 第8课+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生产部副经理年终个人总结(6篇)
- 高速收费员工作心得体会(6篇)
- 2023年湖南磁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孕前检查流程注意事项
- 非煤矿山安全
- 2025至2031年中国云母电热圈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六章国际及台港澳速递业务认识国际EMS业务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DV摄像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苏轼的一生课件
- 工程设计费收费标准
- 天车安全检查表
- 海姆立克急救(生命的拥抱)课件
- 土方回填试验报告
- 越南语基础实践教程1第二版完整版ppt全套教学教程最全电子课件整本书ppt
- 大数据与会计-说专业
- 工程项目样板引路施工方案
- 必备空调安装免责协议书范文优选七篇
- (自考)财务管理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 NX_Nastran_超单元指南_c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