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体会文章寓情于景、以情驭景的写作方法。3、注重语言感悟,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及语言运用表达技巧

请同学们用学过的诗、词、曲句为下面的图片配文。导入

导入从古人写秋的文字里感悟秋天的特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水浅出滩,秋叶落成阵。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的美文——《故都的秋》,一同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寻秋形。导入欣赏视频朗诵,感知课文内容

1.名家朗读2.学生展示朗读美读课文朗诵视频:https://b23.tv/uPJWpK课文朗诵音频/phone_a/210849.htm?bookId=5095&bookMenuId=191519&fieldId=324&fieldName=mjls&back_url=https%3A%2F%2F%2Fphone_bm%2F191519.htm.7预习检测混混沌沌(

潭柘寺(

)槐树(

扫帚(

落蕊

)一椽破屋(

廿四桥(

蟋蟀

嘶叫(

房檩(

)平平仄仄(

普陀寺(

譬如(

)颓废(

)鲈鱼(

)dùnzhèhuáisàozhouruǐchuánniànxī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浏览全文,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或者语段,要求:能够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自主阅读,独立完成)1.勾画文本中重点词语或语段,体现故都秋的特点,如清、静、悲凉、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等。反复朗读,品读文本“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找文眼:清、静、悲凉故都的秋是一幅画,含蓄而深沉;故都的秋是(),();故都的秋是(),()。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完成这一部分的赏读。品读文本:1.景物有牵牛花、秋草、秋雨、秋蝉、秋槐、秋果等。2.以“故都的秋在()的()里”的句式说话。如:故都的秋在居民院落低矮的房屋内外;故都的秋在()的()里;故都的秋在()的()里。细读3—11段,圈点勾画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征?品读文本:以“我认为这一句妙,妙在哪里,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式说话。给这一副画面命名,要求富有诗意。精读第三段,找出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体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品读文本:示例:1.“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细数”、“静对”体现出人的清闲。“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体现秋色的清凉、清爽。2.“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体现了安静的特点,因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3.“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体现了悲凉的特点。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文章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故都的秋?他选取了哪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用(四字短语)?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第一幅:秋晨院落(第3段)第二幅:秋槐落蕊(第4段)第五幅:秋日胜果(第11段)第四幅:秋雨话凉(6-10段)第三幅:秋蝉残鸣(第5段)破屋——陈旧、衰败、沧桑碧绿的天色、青天——纯净、高远、清爽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细数一丝丝漏下的日光——内心清闲破腰壁——残破、寥落几根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萧索、衰败落蕊——悲凉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清闲秋蝉——生命凋零之绝响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文章是如何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呢?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写秋蝉──“衰弱”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运用视听结合,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作者写了一系列的秋景,看似杂散,实际上始终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行文,并且3—11段的秋景描写更是可以概括为五幅图画: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因而,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文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的秋景,记述了一连串“毫无深意”的“琐言碎语”,却丝毫不显得繁芜,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请同学们合作讨论,谈谈你自己的思考。“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情怀。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以及悲凉之感。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标题写成“北平的秋”?(观点一)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观点四)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渗透于骨髓里的秋的神韵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所处社会背景,个人的情怀和性格,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其行文风格。关于作者:郁达夫小试身手作业(选做两道)1.搜集有关于描写秋的古诗文或者是优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