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高清最新版_第1页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高清最新版_第2页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高清最新版_第3页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高清最新版_第4页
SJG 69-2020 道路设计标准高清最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SJG69-2020道路设计标准ShenzhenRoadDesignStandard2020-03-31发布 2020-05-01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道路设计标准ShenzhenRoadDesignStandardSJG69-20202020深圳前 言(2014—2015年行人和自行车交通;6.机动车交通;7.交叉;8.相关设施;9.景观与绿化;10.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本标准增加了不同设计速度对应的机动车道宽度和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的取值范围,未改变现有道路设计规范的其他内容。(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陈少华王学坤王元林有心李峰黎木平万江覃国添胡昌文杨政军张先平王波张贻生黄振宇原华陈祖明杨维国林翰李民段秀丽黄飞何涛毛应萍樊纪奎林云青刘轼介林祥汤秋庆李春雷刘振忠严建财杨建荣陈建军齐立群莫天明杜靖毅徐胜林何光兵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万众黎国健袁振友刘洋袁兴无丁志荣刘小生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于宝明贾丽巍何政军丁茂瑞孔祥岁3目 录总则 5术语 2基本规定 3横断面总体布置 5行人和自行车交通 7人行道 7自行车道 8分隔方式 10过街设施 10自行车停车设施 11无障碍设施 12机动车交通 13道路几何设计 13潮汐车道 13道路出入口与地块开口设置 13路侧停车 137交叉 14平面交叉 14立体交叉 15相关设施 168.1路基 168.2路面 16附属构筑物 16交通标志和标线 18景观和绿化 19一般规定 19景观设计 19绿化设计 19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21环境保护 21资源利用 21本标准用词说明 23引用规范、资料名录 24附:条文说明 244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Terms 2BasicRequirements 3CrossSectionType 5PedestrianandBicycle 7Pedestrian 7Bicycle 8SeparateType 10CrossingFacilities 10BicycleParkingFacilities 11AccessibleFacilities 12MotorVehicle 13RoadGeometryDesign 13TidalLane 13RoadaccessandBlock-openingDesign 13CurbParking 13Intersection 14GradeCrossing 14GradeSeparation 15RelatedFacilities 16Subgrade 16Pavement 16AncillaryStructure 16Trafficsignsandmarkings 18LandscapeandGreenery 19GeneralRequirements 19LandscapeDesign 19GreeneryDesign 19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ResourcesUtilization 21EnvironmentalProtection 21ResourcesUtilization 2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23ListofQuotedStandards 24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255总则为统一深圳市道路工程设计标准,提高深圳市道路工程精细化和人性化设计水平,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各级道路设计。道路设计应与道路功能和道路周边环境特点相结合,注重慢行系统的功能和环境设计,为使用道路的各类主体提供公平路权。道路设计应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和谐发展。道路设计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和水土保持的要求。道路设计应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和可重复利用材料。本标准未规定的相关内容,应符合国家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术语自行车专用道路bicyclespecialroadbicycleonlyroad)独立设置的仅供自行车使用的道路。自行车专用车道bicyclespeciallanebicycleonlylane)城市道路范围内仅供自行车使用的车道。自行车慢行区bicycleslowzone自行车道上供行人集中穿越的区段,自行车在该区段应慢速行驶,注意让行人优先通行。潮汐车道tidallane左转待转区left-turnwaitingarea设于左转弯专用车道前端,伸入交叉路口内,等待左转的区域。可变导向车道variabledirectionlane车辆行驶方向按交通管理需要可变的交叉口进口车道。借道左转turnleftbytheway(additionally)可再生材料regenerativematerials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循环再生利用的材料。2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0.2的规定。表3.0.2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8060605040504030403020注:高速公路改造为城市快速路,在条件允许时,设计速度宜采用高标准。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快速路、主干路应为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3.0.4的规定。表3.0.4各种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年)道路等级路面结构类型一般沥青路面透水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砌块路面快速路151230—主干路151230—次干路151230—支路101020混凝土砌块10年,石材砌块20年桥梁、隧道主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道路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0.6的规定。表3.0.6道路最小净高道路种类行驶车辆类型净高(m)机动车道大型车5.0(4.5)小客车3.5(3.2)自行车道自行车2.5人行道行人2.5注:1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货运专用通道最小净高应采用5.0m,其他道路最小净高可采用4.5m;小客车专用道最小净高一般值应为3.5m,条件受限时可采用3.2m;快速路或主干路的辅路应采用同主路一致的净高;通行特种车辆的道路,最小净高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3.0.7的规定。3表3.0.7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机动车道类型设计速度(km/h)>6030-60<30常规公交、大型车或混行车道(m)3.753.25-3.503.25小客车专用道(m)3.25-3.503.00-3.252.80-3.00注:1用地条件受限时,可采用下限值;2平曲线路段应考虑车道加宽要求。改扩建道路可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等措施增加自行车道及人行道宽度。交叉口进口道相邻车道宽度不应同时为2.80m。桥涵的设计荷载应符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的规定。44横断面总体布置道路横断面布置应统筹安排地下、地面及地上各种设施,做好道路与邻近工程及建构筑物的空间关系协调。应根据道路功能定位和交通流量合理布设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物)、设施带等横断面功能带;非交通性干路应优先保障人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有效通行宽度应满足本标准要求。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宜与路侧空间一体化设计。道路横断面布置应与道路周边建筑空间和景观统筹协调。商业、居住等生活性街区道路,机动车道数量不超过双向四车道时,不宜设置中间分隔带。主、次干路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应采用实体或绿化带分隔,支路的推荐横断面形式:表4.0.7推荐横断面形式道路等级断面形式城市快速路无辅路有辅路主干路有辅路5续表4.0.7推荐横断面形式道路等级断面形式主干路无辅路次干路或支路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无分隔6人行道人行道宽度应满足以下要求:人行道宽度应依据行人流量、道路性质、等级、红线宽度及沿线用地情况等因素合理设定。城市道路人行道宽度应符合表5.1.1中的规定:表5.1.1各等级城市道路人行道最小宽度道路等级人行道宽度(m)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长途汽车站一般路段快速路辅路和主干路5.04.03.0次干路4.03.02.5支路3.02.52.0注:人流量较少的山岭路段,可设置宽度不小于1.5m的人行道或硬路肩以满足检修通行要求。5.1.1交叉口范围内的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路段上的人行道宽度。人行天桥或地道、轨道站点出入口、公交车站站台、管廊(线)等设施的地上部分当原有道路人行道较窄且道路拓宽条件受限时,可采取树箅填平人行道树池和“背向式”公交车站候车亭等措施增加步行空间。行人导向标识牌交叉口、轨道站点出入口及公交站点等处人行道,应在醒目及方便驻足观看的位置设置行人导向标识牌。行人导向标识牌宜提供片区地图、相对位置图、主要道路、公交车站及轨道交通站点位置、重要旅游景点分布和重要建筑位置等信息。人行道铺装应满足以下要求:人行道铺装应坚固、平整、美观。铺装材料的材质、色彩和图案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人行道铺装宜采用环保材料,一般地区宜采用透水路面结构,软土、滑坡灾害、水人行道上面积大于0.09㎡的市政管道检查井盖,其表面宜进行铺装。铺装的样式、材质及颜色等应与人行道一致。人行道表面铺装接缝应进行详细设计,接缝布置应均匀、规整、美观,避免出现错7缝。人行道上公共设施的设置不得影响正常行人交通,并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多杆合一、一箱多用”等方式对设施进行整合,相关规定参照《深圳市道路设施杆件整合设计导则》执行。(含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布置应满足安全视距和通行要求。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按照设置和使用条件分为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自行车专用车道。自行车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自行车专用车道一般设置在城市道路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自行车专用道路应根据其功能需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布置。自行车道设计速度自行车专用车道设计速度宜采用10km/h~20km/h,自行车专用道路设计速度宜采用20km/h~40km/h。通行条件较差的区域宜采用下限值。自行车道宽度自行车道的设置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B=b×n+SR×2 (5.2.4)式中:B——自行车道的设置宽度;b——单条自行车道宽度,取1m;n——自行车道数,应根据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及自行车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确定,取整数;SR——侧向安全净宽,应根据路侧障碍物或设施物情况取值,一般应为0.25m,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0.1m。自行车专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时,单向行驶宽度不应小于1.5m,禁止单侧双向行驶。1.m3.5,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2.5m。自行车专用道路宽度:单向行驶不应小于2.5m,双向行驶不应小于3.5m。自行车道几何线形应符合下列规定:自行车道平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5.2.5-1规定:表5.2.5-1自行车道平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平曲线最小半径(m)10320108续表5.2.5-1自行车道平曲线最小半径设计速度(km/h)平曲线最小半径(m)303040501)自行车道横坡宜采用2%。自行车道纵坡大于等于3%的连续下坡路段,当坡长(m)与坡度(%)相乘积之和大于500,且平曲线半径小于200m时,应设置5%以下的适当的超高。自行车专用道路纵坡小于等于350m3%以下的适当的超高。自行车道的停车视距规定如表5.2.5-2。表5.2.5-2自行车道停车视距设计速度(km/h)停车视距(m)105201030154020自行车道纵坡度宜小于2.5%,桥梁、立交等处受地形或其他特殊限制时不应大于8%。当纵坡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5.2.5-3规定限制坡长。表5.2.5-3自行车道纵坡限制坡长纵坡(%)限制坡长(m)<2.5-2.53003.02003.51504.01305.01006.0657.0408.0355.2.5-3自行车道坡度、坡长或视距不满足要求的路段应设为推行路段,并设置危险路段警9告标志。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应满足平整、抗滑、耐磨、美观等要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自行车道宜采用环保材料铺装,一般地区宜采用透水路面结构,特殊地区应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路面结构厚度应根据路面荷载、地基承载力、材料及土基性质等计算确定,透水路面结构还应满足透水、储水要求。自行车道上面积大于0.09自行车道上雨水箅的格栅长边应与自行车行驶方向垂直。7自行车道端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自行车道平面通过次干路及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铁路或其他不能满足安全通行条件的路段,应进行端部设计,保证通行安全。自行车道端部应施划自行车道标记和行驶方向箭头,并设置相应标志,必要时应设置柔性防护桩等隔离防护设施。自行车慢行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在公交车站等行人集中穿越自行车道处设置自行车慢行区。自行车慢行区地面宜采用与自行车道一般路段不同的铺装颜色。自行车慢行区连接段宜进行端部设计。分隔方式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市主干路的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实体进行分隔,其他等级的道路参照本标准第8.3.4条的有关规定执行。在交叉口、行人过街安全岛等机动车可能驶入人行道的路段应设置车止石或人行道防护桩。具体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8.3.3条的规定。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主、次干路的自行车道应采用实体与机动车道进行分隔。支路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时,可采用标线进行分隔,但宜采用不同的铺装颜色。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的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独立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应与人行道设置在不同的高程上,并采用绿化带等进行分隔。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立缘石进行分隔。自行车专用车道不满足独立设置条件时,可与人行道布置在同一高程上,采用不同铺装(材质、颜色)进行区分。过街设施10一般规定城市快速路必须采用立体过街方式,其他城市道路应优先采用平面过街方式。过街设施的设置间距应根据行人需求确定,宜符合表5.4.1的规定:表5.4.1行人过街设施间距道路等级设置间距(m)城市快速路300~500城市主、次干路250~300注:商业、娱乐等设施密集的路段应根据需要加密;人流量少的山岭路段,可适当加大设置间距。行人过街设施应满足下列规定:人行横道的宽度应根据行人过街交通量及信号控制方案确定。主干路人行横道宽度不应小于5m,其他等级道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应小于3m。主、次干路上的人行横道应设信号控制。无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宜采用彩色人行横道,在两端地面标绘“望左”、“望右”标记;并宜设置发光人行横道指示器和路面发光突起标。人流量大的区域,交叉口宜设置对角过街人行横道,并相应配置人行全绿灯相位。8m中小学、医院区域或通视条件不良路段的人行横道宜采用彩色人行横道。当机动车道数(双向)416m(不包括自行车道)时,2m1.5m,长度不应小于人行横道宽度。高架道路下人行横道应结合桥墩位置进行布设,避免桥墩遮挡行人视线。人行横道线内不宜设置雨水口。人行天桥应设置遮阳、避雨、照明、排水设施,并设置垂直电梯,满足无障碍设计自行车过街设施应满足下列规定:2.5m,1.5m。自行车立体过街设施宜与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合并设计,有条件时可设置自行车骑行坡道,条件困难时可设置自行车推行坡道。自行车停车设施商业、办公、医院、学校等人流聚集场所附近应根据需求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应与机动车停车设施分开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1可利用路侧绿化设施带、桥下空间布设自行车停车设施;自行车停放空间不得侵入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建筑限界。自行车停车场应设置硬质铺装;停车区宜设置有车棚、存车支架等设施。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宜少于2个,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2.5m。300m~500m20自行车停车场宜根据需要设置照明、监控等设施。无障碍设施城市道路人行系统无障碍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宜与周边无障碍设施衔接。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人行道在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处与人行横道存在高差时,必须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应不大于1:20;缘石坡道坡口应与机动车道路面齐平,并与人行横道(含自行车横道)等宽。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250mm~500mm,当人行道宽度较窄时,宜取低值。交通安全岛通行区域宜与机动车道路面齐平,方便轮椅、婴儿车等推行,但应满足排水要求。交叉口规模不大时,相邻人行横道之间的慢行区域宜做成整体式缘石坡道。盲道范围内的检查井盖,其表面应采用盲道铺砌,保持盲道连续、顺直。缘石坡道及交通安全岛通行区域距离行车道250mm~500mm处应铺设提示盲道,宽度宜与人行横道宽度相同。城市中心区及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的人行横道,应配置过街音响提示装置。人行道高差宜采用不大于1:12的斜坡进行连接。当采用台阶衔接时,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12道路几何设计曲线间直线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以km/h计的6(以m计(以km/h计)的2倍。设计速度为40km/h~60km/h(以m计(以km/h计的6(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3倍。其他情况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分离式路基左右幅应分别进行平曲线超高设计。道路纵坡与横坡应符合下列规定: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5%,改扩建工程条件受限时道路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道路横坡宜采用2%。交叉口范围内的竖向设计,应满足高等级道路纵坡要求,同时满足交叉口范围内的排水需求。相邻竖曲线之间的直线坡段最小长度宜满足不小于3s设计速度行程的要求。潮汐车道当道路双向交通量随时间变化有明显潮汐性且条件许可时,可根据交通管理需求,设置潮汐车道。3.0.7道路出入口与地块开口设置(现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路侧停车137交叉平面交叉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信号控制交叉口出口道交叉口的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出口道布置宜与进口道直行车道对齐,避免车道错位。信号控制交叉口调头车道可采用以下方式:掉头车道与最左侧左转车道合并布置,车辆利用左转信号相位掉头,当对向(掉头车辆汇流处)3个时不应布置左侧掉头车道。在交叉口停止线上游中间分隔带适当位置,设置机动车辆掉头区,车辆利用最左侧机动车道掉头。借道左转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在一个左转信号周期内清空借道左转车辆,借道左转排队长度不得大于常规左转车道的排队长度。12m~15m。相交道路中间分隔带端部不应影响借道左转车辆行驶。借道左转车道应设置标线、指示标牌及信号灯。在交叉口区域内还应同时施划路口51038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2m交叉口视距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路面0.7m的妨碍视线的障碍物。平面交叉口转角处缘石宜为圆曲线,其转弯半径宜符合表7.1.7的规定。表7.1.7交叉口转角路缘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km/h)30252015路缘石转弯半径(m)20-2515-2012-156-914注:有自行车道时,推荐转弯半径可减去自行车道及机非分隔带的宽度。5.4立体交叉立体交叉选型应近远期结合,并预留远期建设用地。立体交叉范围内行人及自行车交通组织应连续、安全和便捷,人行道、自行车道宜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公交换乘应便捷,避免绕行和高差。立体交叉范围内应保持公交专用道系统连续、完整。15路基为防止桥头不均匀沉降产生跳车现象,并利于台背排水和降低压实难度,桥台台背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填料。路基应减少高填深挖,路基边坡高度不宜超过两级,当超过两级时,宜进行挡墙、涵洞、桥梁、隧道等方案比选,择优采用。满足使用要求的建筑废弃物,可选用路基填料。边坡应满足功能要求,并进行景观设计。软土路基处理工法应根据工程地质、周边环境和工期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4.5m,并采用图案、绿化等对外墙面进行美化。路面机动车道路面居民区、医院、学校、养老院和幼儿园等噪音敏感区域的道路宜采用降噪路面。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宜采用温拌沥青混凝土。中长及以上等级的隧道内应采用温拌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对路面排水要求较高的道路宜采用透水沥青路面,路面设计应符合《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道路改扩建时,应进行现有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分析;再生沥青面层宜采用厂拌热再生或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面层宜加铺利用或碎石化利用。附属构筑物路缘石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路缘石的外型尺寸应根据道路性质、等级及路缘石的功能、设置位置等确定。C408.3.116表8.3.1小半径圆弧段路缘石平面尺寸参数表类型平面尺寸参数(cm)备注缘石平面图RaL=24.5L=49.5立缘石1501/R≤250cm时,L=24.5cm;R>250cm时,L=49.5cm;R>600cm时,L采用标准尺寸注:R--圆弧段半径;L--为缘石长度;a--单边减小宽度2500.6/400/0.7600/0.5>600/0平缘石1001/R≤200cm时,L=24.5cm;R>200cm时,L=49.5cm;R>400cm时,L采用标准尺寸2000.5/300/0.6400/0.5>400/0树池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树池边框可采用水泥混凝土或花岗岩等材料。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宜布设树池箅子。箅子内设圆形孔或方孔。树池边框、箅子顶面应与人行道齐平。车止石与防护柱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为防止机动车辆驶入人行道范围,缘石坡道等处应设置车止石或防护柱。车止石与防护柱设置应规范、整齐,不应妨碍行人及无障碍通行,并应满足机动车通视要求。车止石与防护柱应坚固美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车止石与防护柱设置净距为120cm~150cm,与机动车道边缘净距为25cm~50cm。分隔栏杆与人行护栏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分隔栏杆与人行护栏设置应满足安全视线要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应按要求设置防撞设施;其两侧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与主路机动车道之间无连续绿化分隔带时,应设置人行护栏。生活性主干路无中间分隔带或防撞护栏时,应在中间带设置分隔栏杆;其两侧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无连续绿化分隔带时,可设置人行护栏。次干路路中可设置分隔栏杆;其两侧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无连续绿化分隔带时,可依据行人或自行车流量确定是否设置人行护栏。支路路中不应设置分隔栏杆;其两侧人行道(或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除路口在路口转角及行人过街开口处,当设置人行护栏不能保证安全视距时,应采用通透型人行护栏。人行护栏对应消防栓位置宜设置60cm×50cm开口,以方便消火栓使用。17在非灯控路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分隔栏杆高度应降低至0.7m,降低段最小长度应符合表8.3.4的规定。表8.3.4分隔栏杆降低段最小长度道路设计速度(km/h)504030分隔栏杆降低段长度(m)553525分隔栏杆和人行护栏的设置一般应符合《深圳市交通安全设施维护工程施工图设计图样》的相关规定,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特殊设计。井盖SZDB/Z327执行。雨水口交通标志和标线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计按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标准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相关规定执行。18一般规定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景观特点相结合,满足城市景观分区的要求,突出深圳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点。景观设计应强调道路景观与慢行环境相结合,创造以人为本的慢行环境。景观设计应体现道路自身功能和特点,交通性干道、商业街、生活性道路应具有各自的景观特点和风格。道路内的城市家具应方便使用,并与周边的景观环境相协调。应尽量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发展多元化绿化方式,并与海绵城市设施相结合。现有道路改扩建应保留既有高大乔木。景观设计城市快速路景观设计应以车行者视觉感受为主。景观设施尺度宜疏朗大气,道路行1m。行道树宜采用树带式种植穴。商业街景观设计应综合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心理需求等因素,注重景观的层次性和趣味性,体现街道特色和整体商业文化氛围。绿化设计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防眩光及道路净空要求。在交叉路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曲线路段内侧的绿化种植必须保证安全视距,不得阻挡驾驶员视线。0.6m~1.5m0.7m;植物选择应适地适树,多选用优质的乡土植物。道路及风口地段行道树宜以具有一定耐风性的乔木为主,提高行道树的抗风力。绿化景观构建及植物的选择应注重景观和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架桥梁、人行天桥、挡土墙、护坡等构筑物宜设置结构一体化种植槽,提高生态19绿量和景观效果。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合理设置植草沟等海绵绿地设施;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设计应选择适生植物,并应满足设施雨水排空时间要求。20环境保护道路选线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古树名木、禁止设置排污口;设置完善的路面雨水收集系统,路面雨水须全部排出水库集雨范围,不得入库;加强道路防撞、防抛设施,防止车辆侧翻以及杂物抛入水体;设置相关的应急缓冲(如应急池等)措施,在运输污染物车辆发生泄漏事故时,起到缓冲作用。(或桥梁(的影响。道路跨越地面水系时,道路下空间应满足防洪要求,并设置动物迁徙洄游通道。海绵城市设计技术标准及措施,应按《深圳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标准》及《深圳市海绵城市设计图集》等相关规定执行。资源利用筑路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和可再生材料。4821件,减少施工期环境污染,降低建设成本。用地条件允许时,可利用弃方、固体废弃物进行环境营造和降噪设计。22本标准用词说明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或要求23引用规范、资料名录《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GJBT-14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JT/T646.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和管理技术规范》SZDB/Z215《排水检查井及雨水口技术规范》SZDB/Z327《道路工程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应用技术规程》SJG48《深圳市道路设施杆件整合设计导则》《深圳市声屏障设计指引》《深圳市海绵型道路建设标准》《深圳市海绵城市设计图集》《深圳城市水土保持技术规范》《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广东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6月)StreetDesignManual,NewYorkCity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GlobalStreetDesignGuide,NACTOUrbanBikewayDesignGuide,NACTOLondonCyclingDesignStandards,TransportforLondon24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圳市道路设计标准SJG69-2020条文说明25制订说明26目录1总则 28基本规定 29横断面总体布置 30行人和自行车交通 31人行道 31自行车道 35分隔方式 40过街设施 41自行车停车设施 42无障碍设施 43机动车交通 46道路几何设计 467交叉 477.1平面交叉 478相关设施 488.1路基 488.3附属构筑物 50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55环境保护 55271总则多年来深圳市道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深圳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本条规定了标准的使用范围。1.0.6体现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理念。深圳市已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工程建设全过程水土保持标准,道路设计应执行相关规定。283基本规定0.5m3.5.2CJJ37-20125.3.23.50m,3.25m3.0.72.80m294横断面总体布置4.0.1(管线4.0.3弱化道路红线对步行空间的分割,注重道路慢行系统与沿街建筑界面的融合,提升慢行环境品质。30人行道5.1.1人行道宽度应满足以下要求:2CJJ37-2012第5.3.4对《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第4.5.3条,条件受限时,应保证原有人行道40%的宽度,且不得小于3m,修订为不得小于2m,与人行道最小宽度值相同。“背向式”公交站候车亭是将站亭立柱设置于靠近机动车道一侧,以减少站亭立柱对人行道的占用和分隔,见图2。图1带树箅的行道树树池 图2“背向式”公交车站候车亭人行道铺装应满足以下要求:人行道铺装可参考以下形式:(a) (b)图3交通性道路人行道铺装1-24。大型商业、商务区域,重要景观道路的人行道可采用花岗岩等天然石材铺装,但宜与海绵城市设施配合使用,见图5。31图4居住区人行道铺装 图5商务、商业区人行道铺装人行道路面结构除软土、滑坡灾害、水源保护区等特殊地区人行道应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外,一全透水路面结构要求土基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基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0×1mm/1.m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在深圳地区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面不产生径流的透(排)水要求。全透水路面结构层的厚度按下式要求进行透水、储水能力验算:式中:Ha——透水路面结构厚度(cm);i——深圳地区设计降雨强度(mm/h);q——土基的平均渗透系数(cm/s);t——降雨持续时间(min);v——透水路面结构层的平均有效孔隙率(%)。人行道路面结构宜按人群荷载标准(5.0kPa)设计,如有通行或停放小型机动车20vehd(BZ-4)设计,需相应增加路面结构厚度。人行道路面结构可采用(不限于)以下形式:路面荷载为人群荷载(5.0kPa)时,路面结构示意图:32图6透水面砖人行道路面结构图图7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人行道路面结构图路面荷载为轻型荷载(BZZ-40)时,路面结构示意图:33图8透水面砖人行道路面结构图图9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人行道路面结构图综合考虑井盖表面材质铺装和日常检修的难易程度,以及市政管道井盖的种类、大小等,要求面积大于0.09㎡的检查井盖应进行表面铺装。34图10铺装井盖结构图图11铺装井盖人行道铺装颜色及图案应统一、连续,并应注重边角及与构造物衔接处的铺装细节处理设计。图12人行道边角铺装细节处理 图13人行道与构造物衔接处铺装细节处理城市道路人行道上各类市政设施(交通标志、智能交通设施、路灯、安防监控和基站等自行车道深圳自行车专用道路多为“绿道”,兼有交通、休闲健身和生态等功能。应根据相35图14自行车专用车道 图15自行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车道与自行车专用道路设置的目的及用途不同,所以其设计速度有所不同。自行车专用车道沿途出入口较多,干扰较大,其行驶速度会受到限制,一般不大于20km/h。自行车专用道路一般能独立舒适地行驶,所以宜适当提高其设计速度。根据国外实验,行驶速度大于40km/h时容易发生危险,所以自行车专用道路最高设计速度为40km/h。自行车道宽度2自行车专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是指自行车专用车道与机动车道设置在相同的高程上,且二者之间无实体或绿化带分隔,仅采用标线分隔,为保证自行车交通安全,禁止单侧双向行驶。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是指自行车专用车道与人行道设置在相同的高程上,且二者之间无实体或绿化带分隔,仅采用标线或缘石分隔。自行车道几何线形应符合下列规定:2m~15m一般在纵坡平缓及单向上坡路段,自行车骑行者能有效控制行驶速度,在曲线路段有无超高没有太大安全问题。但在纵坡大于等于3%的连续下坡路段,自行车具有相当的速度,所以,当其坡长(m)与坡度(%)相乘积之和大于500时,应在曲线路段设置5%以下的超高,以保证行车安全。自行车专用道路,即使在纵坡平缓路段,当平曲线半径较小时,也宜设置超高。为保证自行车骑行安全及舒适,应使骑行者能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路面,以便及时发现路面上有障碍物或对向来车,在一定的速度下能及时制动或避让,避免发生事故。自行车停车视距采用制动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骑行者发现障碍物后,到开始捏闸的反应时间行走的距离(骑行者捏闸后到停车时所走距离表1自行车道停车视距计算表设计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视距计算值(m)停车视距采用值(m)102.824.85205.649.61036续表1自行车道停车视距计算表设计速度(km/h)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视距计算值(m)停车视距采用值(m)308.3614.3154011.18.719.8205国外相关资料规定,自行车道缓和段纵坡应小于3%,长度不小于100m。结合本标准对坡度和坡长要求确定该标准。自行车道路面结构自行车道路面结构造型和厚度宜考虑以下因素:1)除软土、滑坡灾害、水源保护区等特殊地区自行车道应采用不透水路面结构外,10mms1.0透水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在深圳地区2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下,持续降雨60min,表(排H0.1-360qt60×100 式中:Ha——透水路面结构厚度(cm);i——深圳地区设计降雨强度(mm/h);q——土基的平均渗透系数(cm/s);t——降雨持续时间(min);v——透水路面结构层的平均有效孔隙率(%)。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宜按人群荷载标准(5.0kPa)设计,如有通行或停放小型机动20vehd(BZ-4)设计,需相应增加路面结构厚度。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可采用(不限于)以下形式:路面荷载为人群荷载(5.0kPa)时,自行车路面结构示意图见图16、图17。37图16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图17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路面荷载为轻型荷载(BZZ-40)时,自行车路面结构示意图见图18、图19。38图18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图19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自行车道路面结构图自行车道平面通过次干路及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铁路或其他不能满足安全39图20自行车道端部设计设置自行车慢行区目的是为了解决行人集中穿越自行车道时二者交通冲突问题。通图21自行车慢行区分隔方式支路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共板设置时,对自行车道予以不同的铺装颜色,以警示机动车避免占用自行车道,也提高了自行车骑行者的安全。图22单向行驶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设置时,采用不同的材料和颜色铺砌,易辨识,减少人车冲突现象的发生。40(a) (b)图23 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分隔过街设施行人过街设施图24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与发光人行横道指示器、突起标通常十字交叉口处,行人要到达斜对角区域,需要二次过街。通过设置对角过街人图25对角过街及上下行导向人行横道7高架路下的人行横道设置示意41图26高架路下的人行横道设置自行车过街设施自行车过街横道,一般设置在人行横道靠近路口一侧。图27结合人行横道设置的自行车专用横道半圆形自行车推行凹槽图28半圆形自行车推行凹槽自行车停车设施5.5.3自行车停车设施布置42图29自行车停车场指示标志 图30公共自行车停车点图31自行车存车支架图32带车棚的自行车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本规定旨在避免无障碍设施碎片化,保证出行链条完整性。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设置2在《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第3.1.1条规定基础上,增加缘石坡道坡口与机动车路面零高差、与人行横道和自行车横道等宽度规定,方便所有使用群体通过。目前深圳市已建成的交通安全岛,高出车行道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满足了人行安43(a) (b)图33缘石坡道及安全岛整体式缘石坡道样式如下图所示:图34整体式缘石坡道图35盲道范围内的检查井盖铺砌提示盲道应与人行横道等宽能更好地保证盲道使用者的安全。图36缘石坡道及交通安全岛处提示盲道44在人行道存在高差、尤其是高差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台阶衔接不利于乘轮椅者和推婴儿车者等人士通行,故要求采用斜坡处理。如果采用台阶衔接,则应同时设置轮椅坡道。图37人行道高差采用缓坡处理45道路几何设计曲线间直线长度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7.2.2条规定一致。参考高速公路设计经验,在选线条件特别困难时,高速公路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