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洋8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1级)2021929fwcc_第1页
盛海洋8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1级)2021929fwcc_第2页
盛海洋8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1级)2021929fwcc_第3页
盛海洋8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1级)2021929fwcc_第4页
盛海洋8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2021级)2021929fwc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1"\h\z\u《城轨交通工程材料》课程标准《工程地质》课程标准《城轨交通隧道施工》课程标准《工程检测实务》课程标准《城轨交通隧道施工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标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标准《城轨施工安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标准《城轨交通工程材料》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1011204课程名称城轨交通工程材料英文名称ConstructionMaterialsofUrbanRailTransit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学分3.0总学时54理论学时30实践学时24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编制人盛海洋审定人王春茶制(修)定日期2021年9月20日第3次修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岗位上,从事相关工程试验、工程检测、工程材料管理的专项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获得中高级试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以及日后从事轨道工程工作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材料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工程材料理论与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适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土建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有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实务等。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参照城轨交通工程材料最新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1+X证书标准,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船政文化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等,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设计理念,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相关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去;通过对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在制定课程标准中,灵活使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综合运用使用讲授点拨、案例穿插、专题嵌入、讨论辨析、隐形渗透等多样方式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行业专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参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课程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建设和利用等。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和系统安排”的思想,注重应用性,突出先进性,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涉及的工程试验、材料检测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五个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以及完成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机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效果的考核上,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试验操作方法的基础知识,加强试验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层次性的技能和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材料试验的准备、操作、结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既能独立思考、钻研探索,又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终生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分类、技术性质及其适用范围;(2)掌握常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材料的常规试验检测与评定方法;(3)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材料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新型材料的发展方向、工艺流程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知识。2.能力目标(1)查阅和使用有关标准、规范、试验规程以及相关资料的能力;(2)根据试验检测任务、内容、项目,合理选择试验仪器,正确采集试样,并按规范要求的规格和数量制备材料的能力;(3)按照试验操作规程进行试验操作,测定各种材料相关技术指标的能力;(4)按照试验精度要求进行试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5)对试验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进行一般或常规仪器的检验与校正的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岗,勇于创新;(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有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工作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参考课时1模块1砂石料试验会测定集料相关的技术指标,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会评定集料的质量;能进行矿矿质合料组成设计。熟知岩石、粗细集料的技术性质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82模块2石灰、水泥、稳定土会测定水泥相关的技术指标,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会评定集料的质量。知道石灰、水泥的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知道稳定土材料组成及要求。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13模块3水泥混凝土及砂浆能进行配合比设计;会测定水泥混凝土相关的技术指标,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知道水泥混凝土技术性质及组成材料的要求;知道建筑砂浆技术性质及要求。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34模块4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会测定石油沥青三大指标及沥青混合料相关的技术指标,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会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沥青的最佳用量。知道石油沥青技术性质、技术标准,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与技术标准。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05模块5建筑钢材会测定钢筋的技术指标,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计算,评定钢筋的合格性。知道钢的分类、选用、技术性质及要求;知道钢材锈蚀防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658课程模块内容描述及测评要求序号及名称学习内容学习产出(评价标准)测评方法(工具、场所)参考学时模块1:砂石料试验理论内容:1.岩石、粗细集料的技术性质;2.集料相关的技术指标,试验数据分析、评定集料的质量;3.矿质合料组成设计。实践内容:1.观密度、堆积密度、筛分、砂当量试验;2.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筛分、磨耗、针片状含量、压碎值试验。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建材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10实践:8模块2石灰、水泥、稳定土理论内容:1.石灰的技术性质;2.矿物组成、凝结与硬化、技术性质和技术标准;3.水泥相关的技术指标;4.稳定土材料组成及要求。实践内容:1.水泥细度、标准稠度、安定性试验;2.水泥胶砂强度试验。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建材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实践:5模块3水泥混凝土及砂浆理论内容:1.水泥混凝土对组成、材料的要求、技术性质、配合比设计;2.水泥混凝土相关的技术指标,试验数据分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确定;3.砂浆技术性质及要求。实践内容:1.混凝土坍落度、立方体抗压强度测定;2.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建材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8实践:5模块4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理论内容:1.石油沥青技术性质、技术标准;2.乳化沥青;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与技术标准;4.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践内容:1.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2.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建材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实践:4模块5建筑钢材理论内容:1.钢材的分类、技术性质、钢材用钢制品、钢材的锈蚀及其防治;2.钢的分类、选用、技术性质及要求。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建材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实践:2学时合计58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70.6%)理论学时34实践学时24本课程的达标要求:1.必须通过的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52.可以选修的模块:无3.合格标准:(1)合格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60%,评定成绩达及格(2)良好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80%,评定成绩达良。(3)优秀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90%,评定成绩达优秀。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表学习情境讲课习题课试验其他合计课程概述22砂石材料62816石灰、水泥、稳定土6

511水泥混凝土及砂浆82313沥青及沥青混合料42410建筑钢材4206合计3082058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师建议对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对专任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学历证书(本科学历需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具有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对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注册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议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建议:本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主要配套塌落度测定仪、集料标准筛、容量瓶、温度箱、沥青针入度仪、压力机、击实仪等常规材料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各8套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课程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能结合施工现场,工学结合现场参观实习等。三、教学组织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各学习情境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见下表。教学方法建议表序号学习情境建议的教学方法1砂石材料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2水泥、石灰、稳定土材料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3水泥混凝土及砂浆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4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5建筑钢材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2.教学手段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应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应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要求,加强考证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不同材料试验的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材料试验的操作过程;(5)应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四、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评定方法详见下表。考核成绩评定表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权重扣分(SK)总分(满分100)1平时成绩(按单个学习情境评分,取平均值,公式中为学习情境数)小组互评(Sp1)0.1缺勤扣1分/次平时得分(Sp)个人成果(Sp2)0.2技能考核(Sp3)0.5小组成果(Sp4)0.2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命题层次比例总分(满分100)2期末成绩试卷得分(SE)A0.3试卷得分(SE)B0.4C0.2D0.13总评成绩(S)ST=0.5×Sp+0.5×SE注:1.平时得分: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工程材料》,覃峰、陈晓明,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选用覃峰、陈晓明主编《工程材料》,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参考资料:[1]林婵华.智慧职教国家级网络平台“工程材料”,2019[2]姜志青.道路建筑材料实训指导书(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姜志青.道路建筑材料(第四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9]《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国务院令第662号修改2015.参考杂志:《建筑材料学报》同济大学主办,中文核心期刊;《新型建筑材料》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网络资源建设,林婵华.智慧职教国家级网络平台“工程材料”,2019;1.主要的课程资源(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善课件、录象、资料图片、思考题与自测题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注重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单的开发、完善和应用,各单元的工作任务单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应选自实际工程设计文件。(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4)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其他说明本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也供同层次多学时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使用参考。课程标准制订人:盛海洋审核:王春茶、钱寅星制订日期:2021年9月20日

《工程地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1011206课程名称工程地质英文名称EngineeringGeology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学分2.0总学时32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6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编制人盛海洋审定人王春茶制(修)定日期2021年9月20日第3次修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必修拓展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岗位上,从事相关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使用到工程地质专项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掌握一些岩石、地质构造、地貌、地下水、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地质勘察等工程地质条件基础知识,能分析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以及日后从事轨道工程工作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能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鉴定方法,一般地质构造、地貌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处理方法。通过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资料。能结合不同的工程环境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土建工程数学、城市轨道工程CAD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城轨交通隧道施工等。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参照城轨交通工程地质最新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1+X证书标准,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船政文化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等,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设计理念,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相关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去;通过对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在制定课程标准中,灵活使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综合运用使用讲授点拨、案例穿插、专题嵌入、讨论辨析、隐形渗透等多样方式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行业专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参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课程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建设和利用等。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和系统安排”的思想,注重应用性,突出先进性,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涉及的相关工程地质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七个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以及完成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机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效果的考核上,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鉴定方法,一般地质构造、地貌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处理方法,能从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学习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资料。能结合不同的工程环境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既能独立思考、钻研探索,又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终生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2)掌握地貌的分级与分类,山岭地貌、平原地貌、河谷地貌等特征;(3)掌握地层地质年代、岩层产状、褶皱构造、断裂构造;(4)学会阅读地质图,分析各种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形式;(5)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类型、潜水和承压水的特征,学会阅读水文地质图;(6)掌握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特征,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7)掌握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和方法。2.能力目标(1)能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2)能描述自然界当中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3)学会阅读工程地质图;(4)能选择合理的勘察方法,查明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5)通过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3.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岗,勇于创新;(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有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工作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参考课时1矿物与岩石认识能描述地球的圈层构造。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会评价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熟知地球的圈层构造;知道矿物物理性质;知道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102地质构造认识认识岩层产状测定及记录方法;会识别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会进行地层年代对比;会阅读地质图。知道岩层产状三要素;知道岩层产状测定;知道地质年代表;知道地质图。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6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识会分析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能识别常见地貌类型。会识别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知道地形地貌及其类型;知道第四纪地质。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4物理地质现象认识能识别工程场地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能分析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形成原因。知道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5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会区别潜水和承压水。能确定潜水流向、地下水埋深;承压水的承压区、承压水头,泉的位置。能阅读水文地质图。能运用达西公式和裘布依公式计算地下水流量和渗透系数。知道地下水及其类型;知道地下水运动定律;知道地下水对工程的不良影响。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6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能定性和定量评价岩体边坡稳定性。能进行线路选择和隧道位置选择的地质条件分析。知道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类型;知道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知道隧道稳定地质条件分析。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7工程地质勘察认识学会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点。能阅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知道工程地质勘察基本方法;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234二、课程模块内容描述及测评要求序号及名称学习内容学习产出(评价标准)测评方法(工具、场所)参考学时模块1矿物与岩石认识1.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作用;2.地球圈层构造;3.矿物物理性质;4.造岩矿物特征;5.常见岩石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矿物岩石实训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实践:6模块2地质构造认识1.岩层产状测定及记录方法;2.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3.地层年代对比;4.阅读地质图。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模块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识地形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分级与分类;山岭地貌、平原地貌、河谷地貌。1.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2.常见地貌类型;3.第四纪地质及其沉积物类型特征。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模块4物理地质现象认识1.常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类型;2.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形成条件、形态特征;3.常见不良物理地质现象防治措施。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模块5水文地质条件认识1.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形成条件;2.潜水和承压水概念及特征;3.地下水与工程建设的关系;4.线性渗透定律;5.稳定流水量和渗透系数计算。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模块6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岩体边坡稳定性;2.线路选择的地质条件;3.隧道选择工程地质条件;4.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模块7工程地质勘察认识1.工程地质勘察方法;2.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点;3.现场原位测试;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学时合计3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18%)理论学时28实践学时6本课程的达标要求:1.必须通过的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5、模块6、模块72.可以选修的模块:无3.合格标准:(1)合格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60%,评定成绩达及格(2)良好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80%,评定成绩达良。(3)优秀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90%,评定成绩达优秀。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表学习情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参观合计矿物与岩石认识4610地质构造条件认识66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识44物理地质现象认识44水文地质条件认识44工程地质问题分析44工程地质勘察认识22合计28634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师建议对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对专任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学历证书(本科学历需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具有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对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注册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议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建议:本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主要配套矿物标本、岩石标本各8套;放大镜、小刀、摩氏硬度计、稀盐酸、等常规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各8套以上;地球仪、地质模型、地质挂图等教学教具;光学显微镜、立体仪等部分科研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课程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能结合施工现场,工学结合现场地质参观实习等。三、教学组织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各学习情境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见下表。教学方法建议表序号学习情境建议的教学方法1矿物与岩石认识项目教学法、矿物与岩石标本实验鉴定教学法2地质构造条件认识项目教学法、地质构造直观教具教学法3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识项目教学法、地貌模型展示教学法4物理地质现象认识项目教学法、物理地质现象录像教学法5水文地质条件认识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6工程地质问题分析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7工程地质勘察认识项目教学法、工程地质勘察录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2.教学手段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和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应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工作任务)等方式,以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4)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5)应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三、教学评价建议1、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理论考核相结合;过程评价占70%,期末考查30%。2、过程评价包括:1)各教学单元的过程成绩: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完成单项的操作工作,教师对各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互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成绩40%。2)出勤记录10%。3)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20%。3、期末成绩30%1)识记:要求正确领会《工程地质》中质量评定标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与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2)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能分析解决检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即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安排见下表:考核成绩评定表评分项目权重总分(满分100)过程成绩S1各教学单元的过程成绩S110.3S1=0.3S11+0.1S12+0.2S13Sp=0.6×S1+0.4×S2出勤记录S120.1缺勤扣2分/次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S130.2期末成绩S2试卷得分Si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盛海洋主编.工程地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选用盛海洋主编《工程地质》,是高职高专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扫描书中二维码可以看到不同学习情境知识点、技能点视频、教学课件等数字化内容,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参考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201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国务院令第662号修改2015.[6]窦明健主编.公路工程地质(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7]齐丽云,徐秀华主编.工程地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8]李隽蓬,谢强主编.土木工程地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杂志:《工程地质学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中文核心期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中文核心期刊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网络资源建设:盛海洋.智慧职教国家级网络平台“工程地质”,2019;盛海洋.福建省网络平台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工程地质”,2017。1.主要的课程资源(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善课件、录象、资料图片、思考题与自测题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注重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单的开发、完善和应用,各单元的工作任务单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应选自实际工程设计文件。(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其他说明本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也供同层次多学时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使用参考。课程标准制订人:盛海洋审核:王春茶、钱寅星制订日期:2021年9月20日

《城轨交通隧道施工》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1011209课程名称城轨交通隧道施工英文名称TheConstructionofTunnelEngineering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学分3.0总学时48理论学时38实践学时10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编制人盛海洋审定人王春茶制(修)定日期2021年9月20日第3次修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隧道施工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主要施工方法,能够参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能够正确考虑环境保护、安全保护和合理的工作组织过程,能正确处理团队协作,有效管理团队,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实现与测量、试验、施工和管理等职业岗位顺利对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隧道施工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工程材料理论与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适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工程力学、城市轨道工程CAD制图、城轨交通工程材料、施工用电与施工机械、钢筋混凝土结构,后续课程有工程检测实务、地铁车站工程施工等。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参照城轨交通隧道施工最新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1+X证书标准,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船政文化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等,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设计理念,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相关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去;通过对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在制定课程标准中,灵活使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综合运用使用讲授点拨、案例穿插、专题嵌入、讨论辨析、隐形渗透等多样方式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行业专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参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课程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建设和利用等。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和系统安排”的思想,注重应用性,突出先进性,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涉及的隧道施工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七个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以及完成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机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效果的考核上,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掌握城轨交通隧道施工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轨交通隧道施工图纸的识别、施工方法的选择、常见施工技术问题处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既能独立思考、钻研探索,又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终生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隧道工程的发展概况、隧道选址的基本原则、隧道勘察的主要方法;(2)掌握隧道结构图,并理解其构造原理;(3)了解锚喷支护结构的施工原则及常见的施工方法;(4)了解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方法;(5)了解隧道通风和照明系统的基本概念、两者设计的主要内容、常见通风和照明方式的选择依据。2.能力目标(1)查阅和使用有关标准、规范、施工规程以及相关资料的能力;(2)区分不同的隧道类型,进行隧道勘察、选址和几何设计的能力;(3)识别常见的隧道洞身衬砌、洞门、明洞、内装、防排水系统以及通风照明系统的结构并理解其构造原理的能力;(4)进行常见地质条件下城轨交通隧道施工的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岗,勇于创新;(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有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工作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参考课时1概论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有关隧道类型和作用的读书报告。知道找相关资料;知道整理有关隧道类型和作用的读书报告。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2隧道总体设计根据所给的资料进行方案比选,并拟定隧道位置。知道隧道总体设计;知道隧道方案比选和隧道位置确定。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63隧道结构构造根据所给施工图纸标示出隧道的各部分构造及其功能。知道隧道结构构造;知道隧道各部分构造及其功能。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124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查找有关资料,编写关于隧道围岩对于其施工的影响方面的读书报告。知道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知道隧道围岩对于其施工的影响。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65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结合锚喷支护施工的多媒体视频,查阅有关资料,编写读书报告。知道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知道锚喷支护施工方法。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66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基本作业结合新奥法施工的多媒体视频,查阅相关资料,编写读书报告;结合现场参观的隧道施工工地,学习隧道施工规范,并研究相关设计和施组文件,编写读书报告。知道隧道施工方法;知道隧道施工规范。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127隧道通风与照明根据所给的资料,编写隧道通风与照明的方案。知道隧道通风与照明;知道编写隧道通风与照明的方案。具有严谨的学习和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450二、课程模块内容描述及测评要求序号及名称学习内容学习产出(评价标准)测评方法(工具、场所)参考学时模块1概论1.隧道类型和作用。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模块2隧道总体设计1.隧道总体设计;2.隧道方案比选和隧道位置确定。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模块3隧道结构构造1.隧道结构构造;2.隧道各部分构造及其功能。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实践:6模块4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1.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2.隧道围岩对于其施工的影响。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模块5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1.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2.锚喷支护施工方法。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6模块6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基本作业1.隧道施工方法;2.隧道施工规范。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8实践:4模块7隧道通风与照明1.隧道通风与照明;2.编写隧道通风与照明的方案。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学时合计5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20%)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10本课程的达标要求:1.必须通过的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5、模块6、模块72.可以选修的模块:无3.合格标准:(1)合格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60%,评定成绩达及格(2)良好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80%,评定成绩达良。(3)优秀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90%,评定成绩达优秀。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学习情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参观合计绪论44隧道总体设计66隧道结构构造6612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66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66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基本作业8412隧道通风与照明44合计401050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师建议对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对专任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学历证书(本科学历需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具有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对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关交通土建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注册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议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建议:本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主要配套地形变测定仪等常规土工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各8套以上;地质探测仪等部分科研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课程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能结合施工现场,工学结合现场参观实习等。三、教学组织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各学习情境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见下表。表3教学方法建议序号教学情境建议的教学方法1绪论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2隧道总体设计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3隧道结构构造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实境教学法4隧道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5锚喷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6隧道施工方法及其基本作业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实境教学法7隧道通风与照明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2.教学手段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隧道工程的系统理论知识,初步具备工程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的能力,熟悉城轨交通隧道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工作,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应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工作任务)等方式,以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4)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城轨交通隧道施工组织、施工管理的过程;(5)应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四、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程的考核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评定方法详见下表。考核成绩评定表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权重扣分(SK)总分(满分100)1平时成绩(按单个学习情境评分,取平均值,公式中为学习情境数)小组互评(Sp1)0.1缺勤扣1分/次平时得分(Sp)个人成果(Sp2)0.2技能考核(Sp3)0.5小组成果(Sp4)0.2序号组成部分评分项目命题层次比例总分(满分100)2期末成绩试卷得分(SE)A0.3试卷得分(SE)B0.4C0.2D0.13总评成绩(S)ST=0.5×Sp+0.5×SE注:1.平时得分: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推荐教材:《隧道及地下工程技》,王运周,曲劲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参考资料[1]宋秀清,刘杰.隧道施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覃仁辉.隧道工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_10204-200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_50446-2017.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7]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G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网络资源建设,何以群.智慧职教国家级网络平台“城轨交通隧道施工”,2019;1.主要的课程资源(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善课件、录象、资料图片、思考题与自测题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注重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单的开发、完善和应用,各单元的工作任务单应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应选自实际工程设计文件。(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2)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实效性原则——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4)渐进性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5)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其他说明本课程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也供同层次多学时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使用参考。课程标准制订人:盛海洋审核:王春茶、钱寅星制订日期:2021年9月20日

《工程检测实务》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1011402课程名称工程检测实务英文名称DetectiontechnologyinEngineering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学分2.5总学时44理论学时22实践学时22适用对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编制人盛海洋审定人王春茶制(修)定日期2021年9月20日第3次修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必修拓展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掌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各种常规实验与工程结构的检测,完成路基工程检测、路面基层检测、沥青路面工程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桥梁检测、桥梁基础检测等典型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工程检测理论与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适应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城轨交通工程材料、城轨交通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城轨交通桥梁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二、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参照城轨交通工程检测最新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1+X证书标准,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船政文化精神、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创新创业等,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设计理念,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相关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各种相关的学习情境中去;通过对课程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在制定课程标准中,灵活使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综合运用使用讲授点拨、案例穿插、专题嵌入、讨论辨析、隐形渗透等多样方式适时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先进教育理念及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根据行业专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参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课程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和保障条件的建设和利用等。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和系统安排”的思想,注重应用性,突出先进性,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所涉及的相关结构的施工知识和技能要求,设计八个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以及完成与之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机会,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施效果的考核上,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考核。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掌握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各种常规实验与工程结构的检测,完成路基工程检测、路面基层检测、沥青路面工程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桥梁检测、桥梁基础检测等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工作方法和科学态度;既能独立思考、钻研探索,又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终生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岗位上有能力进一步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2)学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水泥混凝土及水泥砂浆强度的检测;(3)学会结构混凝土强度、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检测;(4)学会路基几何尺寸和路面厚度检测;(5)掌握路基路面压实度检测;(6)掌握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检测;(7)掌握路基路面强度指标检测;(8)掌握路面外观与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检测;(9)掌握桥涵地基检测;(10)掌握钻(挖)孔灌注桩检测(11)掌握桥梁上部结构检测(12)掌握城轨交通隧道施工检测。2.能力目标(1)具备查阅、使用标准、规范,规程和有关资料的能力;(2)掌握道路工程检测方法、步骤;(3)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4)能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3.素质目标(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岗,勇于创新;(3)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具有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工作内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参考课时1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与设置能够执行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制度知道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制度与设置内容。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22路基检测能按路基施工的要求,进行路基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等工作。知道路基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检测路基土材料强度(CBR、回弹模量)、路基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检测土基压实度、检测路基几何尺寸、检测路基平整度、检测路基回弹弯沉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83路面基层检测能按路面基层施工的要求,进行路面基层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路面基层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检测无机结合料无侧限强度、水泥、石灰含量。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4沥青路面检测能够按沥青路面施工的要求,进行沥青路面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沥青路面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检测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车辙试验)、水稳定性、沥青含量、检测沥青路面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回弹弯沉、渗水系数、抗滑性能。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65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能够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要求,进行路面基层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检测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厚度。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6桥涵工程基础试验检测能够按桥涵工程基础施工的要求,进行桥涵工程基础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桥涵工程基础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桥涵工程基础检测基底承载力、检测泥浆性能指标、检测桩完整性、承载力。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7桥梁上部结构检测能够按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的要求,进行桥梁上部结构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桥梁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工程案例;知道桥梁上部结构检测钢筋保护层、检测桥梁水泥混凝土强度。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8隧洞试验检测能够按隧洞施工的要求,进行隧洞检测,完成相关的试验检测数据填写。能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知道隧洞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知道隧洞检测方法;知道隧洞地质超前地质预报;知道混凝土衬砌厚度检测方法。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9检测数据处理能够根据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知道数据的修约规则基础知识、试验检测数据的统计特征与分布基础知识、检测可疑数据处理基础知识、检测数据电算处理方法。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844二、课程模块内容描述及测评要求序号及名称学习内容学习产出(评价标准)测评方法(工具、场所)参考学时模块1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与设置1.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制度与设置内容。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模块2路基检测1.路基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无机结合料无侧限强度、水泥、石灰含量;3.路基现场测试随机选点、路基几何尺寸;4.土基压实度。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实践:4模块3路面基层检测1.路面基层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路基土材料强度(CBR、回弹模量)。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实践:2模块4沥青路面检测1.沥青路面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车辙试验)、水稳定性、沥青含量;3.沥青路面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回弹弯沉、渗水系数、抗滑性能。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实践:2模块5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1.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水泥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构造深度、检测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厚度。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实践:2模块6桥涵工程基础试验检测1.桥涵工程基础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桥涵工程基础检测基底承载力;4.桩完整性、承载力检测。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实践:2模块7桥梁上部结构检测1.桥梁工程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工程案例;2.桥梁上部结构检测钢筋保护层、桥梁水泥混凝土强度检测。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实践:2模块8隧洞试验检测1.隧洞检测质量评定标准、基础知识;2.隧洞检测方法;3.隧洞地质超前地质预报;4.混凝土衬砌厚度检测方法。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2实践:2模块9检测数据处理1.数据的修约规则基础知识;2.数据的统计特征与分布基础知识;3.可疑数据处理基础知识、检测数据电算处理方法。在线或随堂测试,成绩达60%,该模块合格场地∶多媒体教室等。工具∶优慕课或学生PPT制作汇报或笔试等。理论:4实践:4学时合计4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为83%)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20本课程的达标要求:1.必须通过的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模块4、模块5、模块6、模块7、模块8、模块92.可以选修的模块:无3.合格标准:(1)合格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60%,评定成绩达及格(2)良好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80%,评定成绩达良。(3)优秀标准:所有必修模块随堂或在线测试成绩达90%,评定成绩达优秀。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建议见下表。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学习情境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参观合计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与设置22路基检测448路面基层检测224沥青路面检测426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224桥涵工程基础试验检测224桥梁上部结构检测224隧洞试验检测224检测数据处理448合计242044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师建议对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对专任教师应具备相关土建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学历证书(本科学历需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2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具有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对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关土建工程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注册土木工程或监理职业资格证书及中级以上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议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建议:本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主要配套回弹仪、三米直尺平整度测定仪、抗滑摆式仪、渗透仪、击实仪等常规检测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各8套以上;地质探测仪等部分科研仪器设备。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课程对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能结合施工现场,工学结合现场参观实习等。三、教学组织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各学习情境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见下表。教学方法建议表序号学习情境建议的教学方法1工地试验检测室管理与设置1.项目教学法、讲演教学法2路基检测1.讲演教学法2.现场实境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3路面基层检测1.项目教学法2.讲演教学法3.现场实境教学法4沥青路面检测1.项目教学法2.讲演教学法4.现场实境教学法5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1.项目教学法2.讲演教学法3.现场实境教学法6桥涵工程基础试验检测1.讲演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现场实境教学法7桥梁上部结构检测1.讲演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现场实境教学法8隧洞试验检测1.讲演教学法2.案例教学法3.现场实境教学法9检测数据处理1.项目教学法2.讲演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2.教学手段建议(1)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检测的能力,以工作任务引领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应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工作任务)等方式,以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4)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工程检测的分析与解决方法;(5)应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