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
人生智慧演讲人:齐善鸿——教授、博士生导师庄子与
人生智慧庄子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2、现任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3、现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4、现任南开大学医院院长5、现任国家旅游局饭店评定国家级星评员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国情与政策评估首席专家南开国际管理论坛董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长国际顾问论坛副秘书长天津台视台新闻评论员主要社会工作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社会工作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中科院心理学所社会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管理学:南开大学旅游学:南开大学哲学:讲授“管理哲学”军事学:硕士生导师知识结构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知识结构现代人,一定要学庄子吗?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现代人,一定要学庄子吗?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qi多指)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zhiqi提足)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箧》quqie盗窃之意)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注: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唱响中国盗贼数千年宣传口号的“盗亦有道”,水浒中打的“替天行道”就是严格贯彻这一精神。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zaiyou)。“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庄子.在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天地》)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庄子智慧:在宥天下之主张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zaiyou)。
内容提纲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第二章:走进智者——庄子与《庄子》第三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第四章:万物平等与养生之道第五章:安守本分的入世观第六章:无为而治的管理观第七章:忘形忘情之人生观内容提纲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问题一:人的智慧源泉来自何处?
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问题一:人的智慧源泉来自何处?问题一的答复:人类通过认识自然,从而认识自身!这是古人的智慧之一!请看下面的经典: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周易·系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经》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庄子·大宗师》问题一的答复:人类通过认识自然,从而认识自身!这是古人的智慧
鲲鹏展翅冲霄汉,扶摇直上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中鲲鹏鸟的境界人生如何才能象鲲鹏那样有高度和远见?问题二:人生如何才能有高度和远见?问题二:人生如何才能有高度和远见?
舞台上的鹦鹉没了本领台上有霓虹灯、各种我不知晓的电子设备、台下还有那么多的人,我说不出来,只有在自然的环境下我才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在舞台和灯光下,鹦鹉脱离了自然环境,所以丧失了本能,那么我们人类呢?请反思一下我们人类自身!舞台上的鹦鹉没了本领台上有霓虹灯、各种我不知晓的
再举一例:《庄子》的启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再举一例:《庄子》的启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问题三:
人是否既能够成就事业,又可以逍遥的生活?
他,为何在成就了事业后,却陷入了痛苦!他,为何既能成就事业,又可以生活的如此坦荡和自信?问题三:
人是否既能够成就事业,又可以逍遥的生活?我们企业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我们在世俗的生活和工作中,却被管理工作、社交以及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关系弄得精疲力竭。我们无法过上逍遥、清闲的的生活!创造财富本来是要享受财富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达到想象的高度。那么,人是否既能够成就事业,又可以过上逍遥、悠闲的生活,在世俗的事务中应对自如呢?《庄子》为我们做了回答,也为我们指出了鱼和熊掌兼得的途径。我们企业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我们在世俗
问题四:哲学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发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四:哲学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发问人
故事一则:一群羊集体自杀
一群羊,在一望无际的山坡上安静的吃草。草儿嫩绿,散发着青青的香味。后面的羊吃着草,突然动起了脑筋:
“我们在后面吃到的是前面的羊吃剩下的草根,为什么不跑到前面吃更鲜嫩的草尖呢!”于是,后面的羊就往前跑,前面的羊也不甘示弱,这样往前跑的结果是整个羊群奔跑起来,他们争先恐后的往前跑着,谁也不肯落后,至于为什么要向前跑,在激烈奔跑的过程中,它们早就忘记是来吃青草的!
跑啊跑啊,跑到了悬崖边,因为跑的太快,收不住脚,一头接一头,掉进了悬崖----这个奔跑的羊群竟然集体自杀了。故事一则:一群羊集体自杀一群羊,在一望无际的现在的人们,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头头奔跑的羊?奔跑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想到,我们奔跑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只顾奔跑,反而忘记我们来到人间的目的,忘记脚下的“青草”呢!忙碌的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所以我们忘记了自己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庄子》将带领我们一起思考人生的价值,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从而指导我们达到新的人生高度。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回自信,从而达到新的人生高度。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找到民族的方向,找回民族的自信,达到民族新的高度。故事解读:现在的人们,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头头奔跑的羊?奔我们在忙什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养生主》)我们忙忙碌碌,为众人打工,却不知自己人生方向。忙了,忘了;忙坏了,废了;忙死了,走了!嗨,不得不忙!忙——心亡也!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我们在忙什么?“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nie)然疲役而不
问题五:中国企业家能否主宰未来企业形态
古波斯智者阿博都·巴哈说:“中国是未来的国家。”
中国企业的未来何在?问题五:中国企业家能否主宰未来企业形态古波自从建国以后,我国的企业管理主要借鉴苏联和欧美等国企业的管理经验,除了鞍钢宪法和大庆管理经验具有自己的代表性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习国外经验。改革开放后,更是出现了唯日美企业管理至上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但是管理深层次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三鹿事件的出现更是启示我们反思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我们的企业管理将走向何方,是依然崇拜西方管理,还是我们的企业家自己主宰未来的企业形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自从建国以后,我国的企业管理主要借鉴苏联和欧美等国企业的管理
走进《庄子》——探寻人类的智慧诉求人生新的高度寻求企业家主宰未来企业形态的途径攀登人生和事业新的高峰
第二章走进智者——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地处今安徽省蒙城县)。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古代帝王内用黄老,主要是借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第二章走进智者——庄子与《庄子》庄子一生●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为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一生庄子品质愤世嫉俗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精神逍遥万物平等庄子品质愤世嫉俗修身养性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精神逍遥万物平等《庄子》其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十五篇):骈pian姆、马蹄、在宥(音又),天地、天运等杂篇(十一篇):一般被认为是庄子学派或后来的学者所写《庄子》其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庄子》内篇(共七章)——对联:逍遥齐物以全天地精神养生人间以备万世道德《庄子》内篇(共七章)——对联:逍养逍遥游,升华境界,解脱自己。齐物论,修心化物,内外齐一。养生主,心与物齐,悠然自得。人间世,世路难行,道在和谐。德充符,因循内德,忘形葆德。大宗师,内外修行,宗师高度。应帝王,修道高极,可应天下。从如何看天地大道而得解脱、看穿俗事而悟道、身处俗事而修道,最后修成大宗师而道成,再到应帝王而入世,自身化与天地间,游于人神之间。七颗明珠串在一起,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内七篇之脉络逍遥游,升华境界,解脱自己。●内七篇之脉络●庄子思想的综合解读一般人看庄子,具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悠悠然的来去无踪,鲲鹏展翅的豪迈,梦蝶的天人合一,相忘江湖的超然相处,不以礼乐匡天下的叛逆,忘形忘情的释然……如何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一同走进庄子神秘的世界,探寻他思想的轨迹!雾里看花●庄子思想的综合解读一般人看庄子,具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庄子》的核心思想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万物平等与养生之道安守本分的入世观无为而治的管理观忘形忘情之人生观《庄子》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万物平等与养生之道安守本
第三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一、大鹏鸟与井底之蛙
二、庄周梦蝶
五、至人、神人和圣人
六、心斋
三、生命的自由
四、名利之害第三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大鹏鸟与井底之蛙二、一、大鹏鸟与井底之蛙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秋水》人生应该具有大鹏鸟的高度和远见!天之大道,人之解脱!一、大鹏鸟与井底之蛙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秋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音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
在寸草不生的极北,有一幽冥深广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有鱼,它的脊背广阔有好几千里,没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上垂落下来的乌云。鹏飞时打着旋扶摇直上,象羊角样插进苍天,直达九万里高空,远绝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而去,要到南极大海。斥鴳讥笑说:‘看它还能跑到哪儿去?我用尽力气腾飞,不过几丈高就得落下来,穿梭于蓬蒿之中,已经尽了我的最大能力。看它还能跑到哪儿去!’”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二、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养生主》二、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庄子当时喜欢白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在园林花草之中飞舞。醒来时,就感觉自己的两只胳膊好象翅膀一样可以飞动,觉得奇怪。一天就在老子讲《易》的闲暇时间,把此梦告诉了老子,老子是大圣人,知道人的前生后世,指出庄子的前生就是一只白蝴蝶。从此,庄子旷达人生,大智彻悟,把一切世事看作行云流水。“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深深道出了庄子博大精深的人生观。由于他师承老子,道心坚固,所以在认知上和佛门涅盘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万事万物平等齐同,而认知上的是或非、然或否都是相对的,是人的私心成见所致,梦就是醒,醒就是梦,万物始于一,复归于一。所以庄与蝶、梦与觉相互转化,彼此渗透,最后成为浑然一体,庄子是借庄、蝶交会贯通;物、我消解融合的美感经验,让人们去领略“物化”的佳境。“三世诸佛说梦,六代祖师说梦,天下老和尚说梦,即今妙喜与如是老人又在梦中说梦。忽然有个没量大汉从梦里觉来,方信三世诸佛所说不是梦,六代祖师所说者不是梦,天下老和尚所说者不是梦。何以故,梦与觉一,语与默一,说与无说一。”庄子当时喜欢白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在园林花草之中飞舞。三、生命自由
沼泽边的野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尽管如此它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养生主》)
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渴望生命的自由,这符合自然的规律。我们要学会过一种自由,解脱的生活,追求生命的自由,而不被外物束缚,不为外物所累。名利、是非、善恶、美丑、尊卑、生死……都是束缚人的生命自由的外物,人们依此而难以解脱世俗的困扰,难以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所以,管理者不能过于依靠惩罚和制度约束管理人,那是对生命自由的约束,最终会扼杀人的天性。下面大家看一部电影:
三、生命自由一部影片:《人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影片讲述的是女孩明莉和她的狗狗“索克斯”,十年相处的故事。因为一只狗,一个女孩本该寂寞的童年充满了欢笑阳光,失去母亲的她,跟着爸爸重新开始学过生活,“索克斯”伴着她成长,虽然不会说话,却能洞察小女孩的一颦一笑,它是一位医生医好了她生命中的创伤,是一位伙伴陪她玩闹嬉戏。狗狗与小女孩达成了十个约定:
1、请耐心的听我说;2、相信我我无论何时都是你的伙伴;3、经常带我玩;4、不要忘了我内心的想法;5、不要打我;6、如果我不听你的话,那是有理由的;7、你既有学校也有朋友,可是我只有你;8、当我老了的时候,请好好的对待我;9、我只能活10年左右,所以请好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10、我不会忘记跟你生活过的时间的,当我死去的时候拜托你,请守候在我身边.
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对“生命的自由”的反思吗?!一部影片:《人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影片讲述的是女孩明莉和她的狗四、名利之害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山木》)“天地也,万物之母也”。(《达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是由于人后天贪图名利和欲望,并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等,所以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淡泊名利”,“绝仁弃义”,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请看名利之害:四、名利之害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一)贪图名利“天机”浅庄子说:“耆(qi)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就是说,一个人欲望强烈,贪图名利,最终会影响他的智慧。用佛家的智慧讲,就是心里全部装满了名利,人就没有了空间,没有空间“天机”就浅了,人就变得愚痴了。愚痴之人不明天道,不通事理,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
企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赚取金钱,有了金钱还可以有名誉和地位。但是,过度追求名利,不仅会受伤及我们自身,如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而且会降低我们的天机,最终影响我们的人生价值。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再大的财富也不过于“天机”,因为只有有智慧的企业家才可以在商海中乘风破浪,才可以保证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一)贪图名利“天机”浅庄子说:“耆(qi)欲深者,其天机浅(二)贪图名利有“六害”
名利之害一:乱耳朵要听钟鼓管箫之音,嘴巴要尝牛羊美酒之味,以刺激他的情欲,遗忘他的事业,可谓乱矣;名利之害二:苦沉溺于骄盛之气,好像负重爬山,可谓苦矣;名利之害三:病贪得无厌,取怨于人,贪图权柄,费尽心思,闲散无聊,沉溺酒色,身体肥胖,颐指气使,可谓病矣;(二)贪图名利有“六害”名利之害一:乱名利之害四:辱为了求富逐利,所以积财高于墙而不知足,并且贪而不舍,宁做下人,可谓辱矣;名利之害五:忧聚财敛资而无所用,专意营求而不舍弃,满心烦恼,贪而无厌,可谓忧矣;名利之害六:畏在家担心盗贼,在外畏惧盗寇,里面楼台高锁,外面不敢独行,可谓畏矣。这是名利之六大害,很多人却遗忘了,不知省察,等到祸患来临,想用尽心尽竭尽钱财,只求一天的安宁无事也做不到了。所以以身殉名利,岂不是太迷惑了吗”?(《盗跖》)名利之害四:辱
清音俗世流,纷争几时休?谁能去名利,太虚任遨游!
——《独孤九剑》
《庄子》与人生智慧演讲课件五、至人、神人和圣人作为中国古代研究人生的大师和实践楷模,庄子提出了三类人、三类境界!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至者,到也!即为做人能够把握人生本质!无己,忘我!也就是忘记自我,融于天地!道家说,如何可以到达这种境界呢?“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人常常用自己的喜好判断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因此生出苦恼!无我之境,乃至境!无我之人,乃至人!
五、至人、神人和圣人作为中国古代研究人生的大师和实践楷模,庄比至人高一层次的是神人!佛学首先提出一个思路,到达八地以上菩萨境界,叫做“无功用地”,也就无需用功、无须刻意,一切自然而然了!
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圣人救人无数,却没见功劳记载,自己也不居功!无功之功为大功!你若是感谢他,他就告诉你,你应该感谢自己!正所谓艳阳高照、众生普度,大善无痕,行善不欲人知!
作为境界,我们俗人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境界在何处,否则,就真的迷茫了!
至于说为什么要讲究境界,道理很简单,为了自己快乐,为了摆脱肉身的烦恼,为了大功而无害自己!
自己是起点,自己也是终点,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比至人高一层次的是神人!企业解惑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支持了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还要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这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人,就更不是至人的境界了。“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即是大恶”。企业支持慈善和公益事业,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不应该是作秀,否则企业就会一边在作秀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一边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这是违背道德的。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企业因该具有的高度。道德与发展,是天道。选择了高定位的道德,天道酬赏!大部分人的困惑在于:我不紧紧抓住名利,我放弃小我,万一最后一无所有岂不晚矣!所以,两手抓,紧忙乎!结果将会如何?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不悲哀吗!企业解惑六、心斋颜回欲出仕卫国,孔子与弟子颜回有一番对话,沟通了儒释道各宗!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之灵在识,人之愚同出于此!(接下一页)六、心斋颜回欲出仕卫国,孔子与弟子颜回有一番对话,沟通了儒释佛经中讲:“境风吹识浪”,也即外界的风一来,人的心波就开始摇荡,心中的清静也就全无。
依靠感官的知识,实则是天下大道的虚幻。而天下大道的虚幻,才是真正的真实!
修炼内心虚灵的境界,达到内心意识不动,心灵凝定,耳不听外,目不视外,观自在于心,即是真正的心斋了!
正所谓,大悟自在心静中!想不明白自己状态的人,最多是人间苦痛的一个玩偶,人间愚钝的一个练习对象!
试想一下,人间的哪一份真正的成功不是来自于自我的超越?人间的哪一份失败与痛苦不是来自于对自我愚昧心性的外部复制?佛经中讲:“境风吹识浪”,也即外界的风一来,人的心波就开始摇
第四章:万物平等与养生之道一、万物平等(一)吹万不同,咸其自取(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三)万物平等(四)朝三暮四二、养生之道(一)绝圣弃智(二)止于至善(三)安时而处顺第四章:万物平等与养生之道一、万物平等(一)吹万不同,一、现实的拷问:万物平等?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人,分高低贵贱!事,分是非对错!物,分长短高低!这本正常,但是庄子告诉我们,这是错的,而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庄子给出了答案!一、现实的拷问:万物平等?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一)吹万不同,咸其自取
庄子“吹万不同,咸其自取”的思想: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之后,从表象上看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正因如此,我们人心中产生了分别之心,有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之分,万物也就因而不平等了。佛学也倡导要破除分别心!
我们心中的分别之心,除了由于事物的表象千差万别之外,庄子认为主要出自我们的内心的偏见,即“咸其自取”。(《齐物论》)那么,事物和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如何认识千差万别的事物?(一)吹万不同,咸其自取庄子“吹万不同,咸其自取”的思想:(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庄子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宇宙万物虽然在现象上千差万别,但是在其本质上就像一匹马一样,是浑然为一的。生命与万物同一,生死齐一,祸福归一。
因此,我和物之间是心物一元的关系,即二者是统一的,所以我们应该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消解分别之心,而诉求事物的统一。
如果我们心中怀有分别之心,结果会怎样?没有分别之心,又将如何?请看智者的拷问!(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智者拷问四句话——一位少年去向一位智者请教,如何才能增加自己的愉快呢?于是,智者拷问了少年四句话,三句有答案,留下一句自己想。
智者说,很多人只是想着让自己愉快,却没有想过如何让自己愉快。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一辈子不愉快。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别人
遇到痛苦忧伤,痛苦会减轻几分!
遇到欣喜快乐,能平和收敛几分!
这样快乐就增加了!
智者拷问四句话——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
这样就能理解别人、同情别人,不会固执己见,不会一味争吵,心静下来了,再去帮别人点忙。
这样,快乐就增加了!
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也都有自己的权力,都有自己的命运。交往中,最难把握的是尊重别人这些属性。明白了,就不会强词夺理,就不会一味将好意强加于人,就不会对别人不体谅,就不会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别人。
如此,快乐就大幅度增加了!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
没有答案!留给众位智慧之人自己思考!继续往下看:
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
这样就能理解别人、同情别人,不会固执人生“三不要”和“三要”
人生中,人们会做很多事情,但有的事情是千万不要做的!
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大家都是俗人,犯错都难免,有错也不是绝境。
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不要过分惩罚,但要加倍努力和补偿!
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
自己情绪不好时,不要迁怒于无辜者,否则就是懦夫!
父母、上级不要随便迁怒于部下,否则,就是最无耻的!
自己有错,要去转换,少说话、找个人少的地方静一静。
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别人无聊、俗气、无理,你看清了,就不要动自己的真气而起怒,不要用用自己的真气取回应别人的低级!
要像看戏一样的心情,可以欢喜,但不要过于悲伤,因为,那都是导演要求演员那样做的!
你也许会说,这不容易。
我要说,容易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过一关,人升一份境界、多一份欣喜,你不喜欢吗?!
人生“三不要”和“三要”(三)万物平等佛家:要放弃分别之心儒家:有教无类道家:万物平等——齐物庄子告诉我们:虽然万物千差万别,吹万不同,但是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应该是平等的!如佛家所言,只有消除分别之心,才不会制造我与我之外事物的对立和冲突,才能平等的看待我周围的事物。这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生的智慧。没有这样的人生高度和智慧,我们将会:制造对立、陷于势利、困于纷争!(三)万物平等佛家:要放弃分别之心(四)朝三暮四“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朝四暮三与朝三暮四不同(四)朝三暮四“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国王赛马选新主的故事,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企业解惑:在管理过程中,要学会消解现实的冲突,寻求事物的统一;要帮助下属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指责、抱怨,或者用辞退下属来解决问题。当我们面对观点上的差异时,应该放弃自己的主观偏见,去积极寻求不同于自己的言论的合理性——说理的标准。庄子认为,人只有摆脱名利,平等的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才可以达到逍遥自然的境界,心性才能达到至高!养生之要贵在养心:只有消解妄想、分别和执着之心,才可过上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企业解惑:二、养生之道
绝圣弃智
止于至善
安时而处顺
二、养生之道绝圣弃智止于至善安时而处顺生活反思:民以食为天吃尽山珍海味!吃的好怎么还会生病?什么才是养生之道?生活反思:民以食为天吃的好怎么还会生病?什么才是养生之道?庄子告诉我们,人要淡泊名利,要解脱,要平等的看待事物。孔子说: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名利与人,谁是主人?如果我们能够解脱,平等的看待万事万物,就可以养生了。当然,人生的解脱、平等的看待事物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当然是一种养生。平等视物、平等待人,自有平静的心气!接下来,他将进一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养生,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庄子告诉我们,人要淡泊名利,要解脱,要平等的看(一)绝圣弃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象老子一样,庄子告诉我们养生要“绝圣弃智”:一,不要学了知识之后,就变得智巧诡诈。二,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根本,不能因那些琐碎,价值小的知识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否则生命弹指一挥间,那将非常危险。忙了很多?到底如何?
我们要有大智,大言。内心淡定,不为外物所动,方可为心主;时时蓄积能量,不因外物耗费能量,就可以达到中医讲的精化气,气化神,这才是真的养生。(一)绝圣弃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二)止于至善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养生主》)“做善事不求回报,做错事知道回头”,这样才可以保身、养生。有人说:“经营企业,不违规等死,违规找死。”我们企业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营原则,是步“三鹿”之后尘,还是遵守庄子的养生之道,我想大家应该清楚了。古人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社会转型期,受体制的影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体制内腐败和民间堕落的困惑,但是如何做到“入世俗”又不触犯法律,就显得非常关键,否则锒铛入狱,还怎么养生?性命都可能难以保全了!!下面再看一个人心的搏斗场面:(二)止于至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心中善恶之战每个人似乎内心都有一场战争:善恶之战!
如同天使与魔鬼,争斗不休!
现在的关键是,谁是最后的胜者?
恶是贪婪、嫉妒、恐惧、哀伤、傲慢、怨恨、自卑、谎言、自私、不忠。
善是喜悦、和平、希望、爱、责任、奉献、谦逊、宁静、宽容、慷慨和忠贞!
几乎谁都知道,
以恶生存,最终身败名裂!
以善生存,最终生命光大!
●心中善恶之战每个人似乎内心都有一场战争:善恶之战!
如同可是,为什么有人能够用善,而有人用恶?
最终到底是天使胜利了?还是魔鬼胜利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给谁喂食?
善被喂食,善就大了,恶自然就小了!
恶被喂食,恶就大了,善也就会小了!
何谓“喂食”?
你给谁能量?你看重谁?你总关照谁?你总喜欢谁?
命运,无非如此!
你希望把握自己的命运,也就应该知道如何选择了!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释放善良,你就会收获善良;如果释放邪恶,你最终也会自尝恶果。可是,为什么有人能够用善,而有人用恶?
最终到底是天使胜利一天,一个孩子在深山中跌倒,孩子大声的哭泣,大山将孩子的哭声折射给了孩子!哭着哭着,孩子突然听到有人和自己一样也在哭泣。于是,孩子问父亲:“是谁在哭泣?”父亲告诉她:是你在哭泣。你发出什么声音,你就会听到什么。如果你哭泣、悲伤,你就只能听到悲伤;如果你快乐,你就能听到快乐。在山中跌倒的孩子一天,一个孩子在深山中跌倒,孩子大声的哭泣,大山将孩子的哭声三、安时而处顺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安时处顺”是庄子养生的最高境界,能做到者超越了世俗,达到身心解脱,完全按照“道”的规则行为和思考,所以能够养生。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下面这样一个脉络:(见下页)三、安时而处顺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安时处顺绝圣弃智
止于至善淡泊名利、万物平等
养生的最高境界:依道养生安时处顺绝圣弃智止于至善淡泊名利、万物平等养生的最高境界第五章安守本分的入世观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人生二戒
●无迁令,无劝成
●外圆内方
●天之君子,人之君子
●呆若木鸡与大智若愚
第五章安守本分的入世观●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生二戒话说人生:庄子告诉我们,人生要淡泊名利,要有高度,要能够放弃分别之心,平等的看待万物,这样才可以出世、养生、保全自己。道家不仅主张人要出世,更主张人要积极入世,以出世的境界修入世的事业。但是,世路难行,如何才能入世修行,成就事业?且听下面分解:话说人生:一、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孔子教育想出仕卫国的颜回说:
●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扶助他人。●如今你自己的道德修养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指责别人,暴露别人的缺点呢!(《人间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古和中古时代都主张“先存诸己”,即先要救自己,然后才能救人。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即是要先求自渡,然后才能渡人。●存诸己,自救、自渡是人的立身之本,否则怎么能够在世间安身立命?一、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孔子教育想出仕卫国的颜回说:●
二、人生二戒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孔子对他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人间世》)孔子说,“孝悌”为人之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谁还敢和他做生意,交朋友?君臣之义,在于臣要侍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帮助上司出主意,解决困难;反过来,君要爱臣,上级要爱护下属,这样下属才会忠诚!世路艰难,要安身立命,“爱亲、事君”应当牢记!二、人生二戒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孔子对他说:三、无迁令,无劝成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孔子告诉他要安守天命,遵守道义,还告诉他:
“无迁令,无劝成”……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孔子说:“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
……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很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迁令、劝成”是我们在世俗中常犯的错误。朝令夕改,将失去别人的信任,所以决策应谨慎;勉强别人做事情,不考虑对方的原因,不讲对方之理,一是容易犯主观错误,二是会制造冲突。最后,弥补、扭转的交易成本就大了!三、无迁令,无劝成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孔子告诉他要安守天命,四、外圆内方
颜阖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卫国太子是一个凶残嗜杀的人,所以颜阖前去请教孔子。孔子对颜阖说,你要做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即外圆。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即内方。这才可以保全自己。”
——《人间世》四、外圆内方颜阖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卫国太子是一个凶残“外圆内方”与“和而不同”代表人物思想释义应用庄子外圆内方外表要随和,内心要方正。外圆并非智巧诡诈,而是为人要随和,亲善,是应世之道;内方则是本质,是原则,是人格,是正气。圆以方为本,否则就是诡诈;方以圆为用,否则就会到处碰壁。“方圆处世”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人生戒慎之道:跳出三界,言行规矩、方圆。孔子和而不同和谐统一,又允许有所不同。淮南子智欲圆而行欲方中庸、圆滑,又不失正气、和品德。“外圆内方”与“和而不同”代表人物思想释义应用庄子外圆内方外一位勇士,一个废物有一个勇士,嫉恶如仇,最终,成为人生中的“杀手”——几乎可以得罪所有人。他问天:“我有何错?这是什么世道啊?”方而伤人,是什么勇士?有一位圆滑之人,没有原则,只有笑脸。最终,他的笑变得一钱不值,因为人们认为那是虚伪的。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废物!一位勇士,一个废物有一个勇士,嫉恶如仇,最终,成为人生中的“五、天之君子,人之君子
子贡问孔子:“冒昧地请教老师,有没有超乎常情的人呢?”。孔子答:“有,畸人。”这些人,“畸于人而侔于天”。也就是不合于人世间的要求,但是合于天道,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Text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内方外不圆内方外圆天之君子人之君子五、天之君子,人之君子子贡问孔子:“冒昧地请教老师,有没有“天之小人,人之君子;
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大宗师》
君子之行亦是小人之行,看看君子心性之自私,岂不是比重物小人更可怕?故俗之所谓君子,实际上亦不过是小人。小人之行常常又是君子的老师,因为他们能够把别人心性与自己联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怪不得俗世中君子常常败给小人。那我们做什么?要做大君子!智慧君子!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
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大宗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教化百姓,但是生前却到处不得志,死后才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祭拜,所以俗人称他是“天之君子,人之小人”。还有一类人,处事圆滑,左右逢迎,自称“人之君子”,但实际上却不真诚,不合乎天道,所以是“天之小人”。庄子借孔子之口告诉我们,人应该既能够出世做天上的君子,又能够入世做人间的君子,这样才能安身立命。现实社交过程中,我们要做人间君子,做到外圆;同时要做天上君子,按照事物的规律处事,做到内方。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做“天上的小人,人间的小人”!那不仅会祸害自身,甚至会祸延子孙。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教化百姓,但是生前却到六、呆若木鸡与大智若愚纪渻(sheng)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达生》六、呆若木鸡与大智若愚纪渻(sheng)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庄子用“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人不能盛气凌人,矫揉造作,恣肆张扬,而应谦虚内敛,韬光养晦,才可以“达生”,保全自己。所以,宋代诗人苏轼提出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思想。做人盛气凌人,喋喋不休,躁动不安,张扬个性,不仅容易招来别人的非议,最主要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过于张扬、强势,自己只会给自己树立敌人,那还怎么入世生活?老子也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庄子用“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如果再进一步,这个寓言又似乎在暗示某种精神修炼的过程。纪渻子在训练斗鸡的时候,不是让鸡每天增加一点技巧,而是让它每天减少一些心理负担。这正像老子所描述过的修道过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常的学习,总是要逐步增加一些知识技艺,而修道则相反,要每天努力消除种种私欲杂念,也就不断地接近理想的精神境界了。
如果再进一步,这个寓言又似乎在暗示某种精神修炼的过程。
第六章无为而治的管理观
一、庖丁解牛二、顺乎民情三、六无量心四、三不境界五、真人之道六、有为之害第六章无为而治的管理观一、庖丁解牛二、顺乎民情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到《人间世》,庄子给我们揭开了这样一个秘密:道是人生不可逾越的法则,而德只是对道的顺应。道是体,是内涵,德则是用,是用世之道,而不是说教。否则,企业家自己赚钱不顾仁义,却要让员工不要在乎钱坚持仁义,又有谁信呢?当我们领悟了“道德”的真谛,按照“道”的要求以出世的境界修入世的事业,就可以做伟大、受人尊敬的“大宗师”、可应“帝王”。如此,“企业家”入世则可造福于民,否则,连自己的安身立命都难以保全,还怎么治世救人?所以,治世要符合“道”的要求,也就是要无为而治!“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到《人间世》,庄子给我们一、庖丁解牛
《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主》一、庖丁解牛《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文惠君曰:庖丁解牛的启示:庖丁解牛,非以“技”解牛,而依“道”解牛!高明出于平凡,平凡可以成就伟大;平凡之道不是平庸,而在于做事应依道而行;人生亦是如此;不得道,不依道,不足以治天下!庖丁解牛的启示:二、顺乎民情
庄子通过三个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治理国家,管理企业要顺应自然,顺乎民情,从而可以达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我的经验是:管理要顺应民情,要无为而治!二、顺乎民情庄子通过三个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治理国家故事一:治理国家不是治理表象,而是要顺应民情,无为而治!肩吾(人名)拜会隐士接舆(楚国隐士陆通)。接舆说:“往日你的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肩吾说:“他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人们谁敢不听从而随之变化?”……接舆说,这是在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圣人不会这样治理天下。圣人治理天下,顺应天下人的本性,而后感化他们。鸟儿懂得高飞躲避弓箭的伤害,老鼠知道深藏于神坛之下的洞穴逃避熏烟凿地的祸患,而你竟然连这两种小动物本能地顺应环境也不了解,还怎么进行管理?!故事一:治理国家不是治理表象,而是要顺应民情,无为而治!故事二:治理天下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要讲天下人之理!天根(假托人物)闲游殷山的南面,来到蓼(liao)水河边,遇上无名人,问曰:“请问治理天下之事。”无名人说:“你应处于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得到治理了。”故事三:治理天下,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己又不居功自傲!阳子居(阳朱,战国哲学家)拜见老聃,问曰:“请教圣哲之王怎么治理天下。”老聃说:圣哲之王治理天下,功绩普盖天下却又像什么也不曾出自自己的努力,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使万事万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故事二:治理天下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要讲天下三、六无量心
庄子认为,要治理国家、从事管理,就要做到:无为名尸:不要被名利所困。无为谋府:不要打主意,耍心眼,谋算别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
无为事任:做事不固执、不勉强,遵循事物的规律。无为知主:不要认为自己学问高而目中无人。体尽无穷:要体会生命的无穷无尽。而游无朕:要无我,做人做事都要无我,不能有私心,有偏见。三、六无量心庄子认为,要治理国家、从事管理,就要做到四、三不境界庄子认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才有真智慧!何谓真人呢?
真人有“三不”: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贪欲的魔咒!
不雄成:不自大,不傲慢,看淡成败得失,助人得乐!
不谟士:遇人遇事不动心机,不算计人,静悟朴实道!看来,无论是修身养性,安身立命,还是治理国家,都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和正确的人生定位,否则被名利所害,什么也做不成!四、三不境界庄子认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才有真智慧!一位智者告诉求道人,人生最高境界有三:
1.无损于人;
2.无求于人;
3.无愧于人!
一个真正有道的人,身处物质世界,若能抱一“乘物以游心”的心态:畅游生活,放松心境,守住本分,解脱于俗事,用物而不会成为物奴,当属于自由之人。否则,一切一切,皆是牢笼!
金银铸就的牢笼并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心笼则可把一切可能变成现实的牢笼!
静下心来,检讨一下,看看自己正在为什么所困?
所困者,痴迷之人!
困人者,痴迷本人!
一位智者告诉求道人,人生最高境界有三:
1.无损于人;
2.五、真人之道真人得“道”之后,治理国家要遵循: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的原则——《大宗师》1.之所以要以“刑”为“体”,在于其“杀”的特征,所谓“杀”,就是减少的情形,所谓“体”,指的是要能以正确的方式来执行“刑”。其义是,人在自我休养中,要用认真的收敛、自省对待自己!
2.之所以要以“礼”为“翼”,在于要使“礼”遍布开来充斥每一个角落,所谓“翼”,就是翅膀,比喻如同鸟飞行一般将“礼”散布于世间。其义是,人要按照礼的精神,虔诚恭敬的态度去待人接物,慎独自警自敬。
3.之所以要以“知”为“时”,在于“时”是宇宙所有一切的本质特征,抓住了“时”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永远是发展变化的,看问题不要一个成不变,随时调整自己,不固守于过去一时一事的经验,方是心性开放之人!
五、真人之道真人得“道”之后,治理国家要遵循:以刑为体,以礼4.之所以要以“德”为“循”,在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所谓“循”,就是要去寻求和守持“德”:“德”好比人的居所,人有脚,因此人无论外出多远,最终会走回自己的居所。人达到了真人的境界就会成为“德”的勤勉的施行者。所以,喜好“德”的结果是归之于“一”,实际上,就是不喜好“德”的结果也还是归之于“一”。也就是说,遵循“一”就必然归之于“一”,即使不遵循“一”,最终也还是得归之于“一”。4.之所以要以“德”为“循”,在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为什么呢?因为“一”不仅是“德”的形象符号,其也是整个宇宙过程的形象符号,是“天”的万能公式或根本规定性,“天”总是以“一”的情形运行下去。不去遵循“一”的情形只是人才会有的现象,然而,“天”和人之间不能用胜负来衡量,或者简单地说,人终究是不可能胜天的,人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天”的规律行事才能为自身取得最大的利益。懂得上述基本道理的就可以称之为“真人”。
为什么呢?因为“一”不仅是“德”的形象符号,其也是整个宇宙过六、有为之害
庄子倡导无为而治,那么有为呢?他给我们讲述了”浑沌之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shu),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六、有为之害庄子倡导无为而治,那么有为呢?他给我们讲述了”南海的皇帝是儵,北海的皇帝是忽,中央的皇帝是混沌。儵和忽经常在混沌的领地相会,混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要)报答混沌的好处,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它却没有,(我们)试着来为他来凿孔。”一天凿一个孔,七天混沌便死了。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要“无为而治”,有为而治是很危险的!无为而治,遵循事物的规律进行管理,而有为而治,则是出于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和主观偏见,因此容易背离事物的本质,违背事物的客观需求,从而犯主观错误。因此,管理在于“以道为本”,按照事物的规律进行管理。因此,我们提出了“道本管理”思想:发挥员工长处,发挥每个人长处,而不人为雕琢。南海的皇帝是儵,北海的皇帝是忽,中央的皇帝是混沌。儵和忽经常第七章忘形忘情之人生观
一、一只脚的人二、忘情之人生四、第五种人格三、老聃之死第七章忘形忘情之人生观一、一只脚的人二、忘情之人生四讲到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从开篇,庄子实际上是在启发我们,人生如何才能解脱世俗的烦恼,使人生具有高度和远见。庄子认为要淡泊名利,淡泊名利不是不要名利,而是要追求大名大利,不为小利斤斤计较,不为一己之私利而耗费生命。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能淡泊名利,可以使人内心拥有空间,然后可以思考大事,长远之事,从而能够拥有超越俗人的智慧。有了智慧可以在认识上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可以接近“道”,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人有了智慧才可以进一步超越自己的生命局限,出世修身,入世救人。因此,帝王、圣人亦或是企业家,要入世救人,开创自己的事业,必须遵道而行。然而,我们现实总是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和困惑,喜怒哀乐总会给我们带了痛苦,庄子是怎么看待这些世俗的问题的呢?讲到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一、一只脚的人在《德充符》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申徒嘉是个被砍掉了一只脚的人,跟郑国的子产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那么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么我就留下。”子产看不起申徒嘉,那么申徒嘉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呢?他说,以前我自己也很痛苦,听到别人说我残疾我就生气,可是自从和伯昏无人先生学习之后,我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怒气消失,可以保持内心的平静。我跟随伯昏无人先生学道十九年了,先生从不曾因为我是一个断了脚的人而看不起我,所以慢慢的我也不再为残疾而烦恼了。如今你跟我同师于先生,先生尊重我,而你却用外在的形体来贬低我,这不是违背道德的吗?”子产听了申徒嘉的一番话后深感惭愧,脸色顿改而恭敬地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我错了,我错了!”一、一只脚的人在《德充符》中,庄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启示我们:人生难免会面临形体上的缺陷,如残疾、美丑、高矮胖瘦等等,这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自不敢毁伤”,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但是,当我们无法改变身体的缺陷的时候,又怎么看待呢?
烦恼本来无,其有源于心,一切烦恼都由心生,内心是烦恼的根源,所以,去除烦恼要调心!调心,一要正视自己,二要尊重别人。正视自己要有比较:残疾人比较死去的人,想到自己还活着;长相一般的人比较残疾人,想到自己还能正常的生活。知足者常乐,还会有那么多烦恼吗?此外,尊重别人也非常重要,给别人一份尊重,自己就会收获一分尊重,爱可以化解人间一切困扰和冷漠!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启示我们:二、忘情之人生
然而,人毕竟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感觉,有感觉就会有情感产生,所以《礼记》将人分为性与情两部分:
性,是人的感觉和知觉。情,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因为人有“性”,所以就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产生。但是,喜怒哀乐一旦入于心,愤怒、烦恼、悲哀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就会降低我们的心智,即使是快乐,乐极也会生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庄子告诉我们,人要忘情,做到喜怒哀乐不入于心。这就是关于幸福快乐的天下大道!这不仅可以超越形体上的痛苦,而且可以超越一切烦恼和痛苦。甚至是生死大事。二、忘情之人生然而,人毕竟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感觉,有感觉为了说明人之忘情的价值,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春秋时期著名的鲁国大夫。
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不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的妾”。鲁哀公把国事委托给他他也不愿意。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长相一般,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为什么呢?孔子说,因为哀骀它“才全德不形”。才全,是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诋毁与称誉等等都不入与心。德不形,是指内心充满德性而外表毫无所动,这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和顺的最高修养。为了说明人之忘情的价值,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忘形忘情莫过于生与死,生死对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是令人最为苦恼的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呢?请看老子的生死观: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养生主》朋友秦失去吊唁老聃,大哭几声便出来了。他说,老子来到世上,是应时而生;离开人世,是顺依而死。安于天理,顺从自然的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即使是作为朋友,我也没有必要伤心。三、老聃之死忘形忘情莫过于生与死,生死对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是令人最为苦恼庄子看透了生死,所以对于生死,主张节哀顺变。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jie)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看破生死,顺应收放,人生从容庄子看透了生死,所以对于生死,主张节哀顺变。看破生死,顺应收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鼓盆而歌即使对于妻子之死,他也“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篇》)。亲人之生死离别对他来说都可以释怀,从而达到人生的解脱!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有一段“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段尤为精彩,作者本来着重写庄子在自己的妻子死后,不但不伤心落泪,却还得意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事实,后来却由此引出庄子一段精彩玄妙的生死谈,大意是说:“人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过程,就好比春夏秋冬,四时往复一样,此刻,妻子已经回归自然,正沉睡在天地的怀抱中,而我在一旁哇哇大哭,不但不明智也毫无必要,所以便为她鼓盆而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鼓盆而歌即使对于妻子之死,他也“箕踞鼓盆而庄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就连生死这样的大事都是顺应天时天理的,更何况其他?我们人生难免会面临生与死,美与丑,富贵与贫穷等的困惑,这些都是出于自然,所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忘情忘形,而没有必要怨天尤人,这是我们人生应该具有的生活态度。忘形忘情之后,人生才可以找到人生的真正目的!这就是前面第一篇,问题六的答案!下面大家看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庄子的生死观告诉我们,就连生死这样的大事都是顺应天时天理的,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的墓碑在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位叫布基的老人,布基的一生都过得很不愉快。究其原因,无非是他人生的许多目标都没有实现。因此,布基的一生,都是在极为郁闷与烦恼中度过的。好在,在布基临死前的一段时间里,他终于认识到,其实自己的一生,并不比旁人少多少。世上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这时他才醒悟到,人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
于是,布基让他的儿子按照他的想法,在他的墓碑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的墓碑在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我是一个本应该快乐的人,虽然我的一生也遇到了许多麻烦,但我相信,这一切都并不重要。我却因为这些并不严重的原因,而一生不愉快。我是多么的愚蠢啊!我希望活着的人们不要像我。不要总是让自己处于自寻烦恼的不快乐之中,自寻烦恼大概是人生最大的自我冤枉。你何必要冤枉自己呢?不要这样。
我是一个本应该快乐的人,虽然我的一生也遇到了许多麻烦,但我相四、第五种人格生死虽然重要,但是人生面临最多的还是“是非、对错、荣辱”等困扰。庄子除了告诉我们要忘情、忘形,解脱烦恼外,还告诉我们要具备第五种人格:第一种人格:知效一官,智能足以胜任一个官职;第二种人格:行比一乡,才能足以称雄一乡;第三种人格:德合一君,德行足以辅佐一个国君。第四种人格:而徵一国,智能足以治理一个国家。那么第五种人格如何呢?我们能不能达到第五种人格具有的境界?四、第五种人格生死虽然重要,但是人生面临最多的还是“是非、对第五种人格:经典: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解读: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鼓舞;全世界的人骂他、反对他,他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达到这种人格确实很难。古今中外,确实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但是我们真的无法企及,无法达到吗?大家能否在了解了《庄子》之后找到答案?!第五种人格:实现自由的关键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三外”:第一步是“外天下”,把天下万事存亡得失、国家社会治乱兴衰等从心理中排出,如此精神才能从世事困扰中得到解脱;第二步是“外物”,把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如衣食住行、功名利禄、亲族伦理等的追求从心理中排出,这样才能从周围环境的逼迫中得到超拔;第三步是“外生”,要破掉对个人肉体生命的执念,要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最后自由,由此产生一种再也不受死生哀乐困扰的彻底解脱感。人世间既然事事处处都是污浊的,那么事事处处就都是一样的,人到哪里去找清静地,到哪里去避世?避世不在于选择地方,而在于安顿心灵。只要心灵保持澄明,与物交而不物于物,命即是道。庄子让他的道完完全全地否弃物,又完完全全地认同物,所体现的则是一群游世之士的独特心态。实现自由的关键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三外”:结束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到最后,其实又要回到开始。我们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庄子的出世和入世思想,也讲到了如何入世“应帝王”,治理国家,从事管理,但是现实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如何在多变的环境下,能够把握道的运行,这才是人生的智慧。简单的讲,就是要由天道自然知晓人道,知天之所为,而知人之所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可以“无为而治”,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结束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到最后,其实又要回到开始。我
所有行道的朋友:你们善己、济世、达人!致谢所有行道的朋友:致谢电子邮件与网页电子邮件与网页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与
人生智慧演讲人:齐善鸿——教授、博士生导师庄子与
人生智慧庄子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2、现任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3、现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4、现任南开大学医院院长5、现任国家旅游局饭店评定国家级星评员曾任与现任学术与行政职务1、曾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国情与政策评估首席专家南开国际管理论坛董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天津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长国际顾问论坛副秘书长天津台视台新闻评论员主要社会工作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主要社会工作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学:中科院心理学所社会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管理学:南开大学旅游学:南开大学哲学:讲授“管理哲学”军事学:硕士生导师知识结构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知识结构现代人,一定要学庄子吗?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的年代,各国间的战事连年不断。面对频繁的社会政治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孔子以兴仁扬义为救世之方,孟子以仁政爱民为治国之道,墨子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然而这一切,实际上只有远益而无近利,并不能解决在位君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而到处碰壁,孟子之言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墨子之言,虽然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但却未曾见用于世。当时所看重并所见用者,唯兵家、法家与纵横家之术,即司马迁所谓“以攻伐为贤”。然而兵家、法家与纵横家只可争得一时之利,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现代人,一定要学庄子吗?庄子生活于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祸频仍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天地》)“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qi多指)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zhiqi提足)好知事,归于利不可止也。”(《马蹄》)“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庚桑楚》)儒家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岂不知好知、尚贤正是天下祸乱之根。以兴仁扬义为治世平乱之道,不仅于事无补,且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间世》)因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胠箧》quqie盗窃之意)故此,“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同上)“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同上)“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同上)
注:盗跖原名展雄,又名柳下跖,盗跖可说是盗贼中的英雄人物,唱响中国盗贼数千年宣传口号的“盗亦有道”,水浒中打的“替天行道”就是严格贯彻这一精神。还有就是盗跖把圣人孔子给骂的哑口无言,也算给盗贼长了脸。
何以知其然也?庄子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这个问题。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zaiyou)。“在宥”的要义在于民性归朴,民德归素。此乃庄子之救世之方。“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庄子.在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祸也,南面之贼也。”(《天地》)
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庄子智慧:在宥天下之主张绝圣弃知,攘弃仁义,恢复素朴,是谓“在宥”(zaiyou)。
内容提纲第一章:开启智慧之门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迷彩面料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项目-年产5000辆特种专用车辆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用)
- 2025年信号灯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脑贴膜制袋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河北省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 中国毛竹苗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中国奶茶纸杯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辊道式抛丸机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房地产管理技术发展
- 中国商用空调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地下管道施工技术考核试卷
- 《疼痛的评估与处理》课件
- 《外存储设备》课件
- 无人机行业精准物流配送方案
- DB32T 2060-2024 单位能耗限额
- 院前及创伤气道管理
- 外卖骑手配送合作协议书
- (高清版)DB43∕T 2628-2023 埋地排水用UHMW一P∕TE方型增强排水管技术规范
- 医院服务意识与沟通培训
- 2024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专业答案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