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版_第1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版_第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版_第3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版_第4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念奴娇_赤壁怀古老师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2、掌握豪放派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3、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4、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诗歌方面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fú)并称“宋四家”。2、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时候作者已47岁)。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3、诗歌鉴赏方法(1)怀古诗知识简介: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2)鉴赏诗歌的意象的方法和答题规范鉴赏角度: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意象:渗透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氛围。常用于形容意境的词语:辽阔高远﹑幽静宁谧、孤寂凄清,雄浑壮阔,沉郁忧愁等。从“意象”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及格式:步骤:意象——意境——主旨(情感)。表达格式:诗歌通过……(特点)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字句可以增加)(3)赏析景物描写的思路:(1)抓特征。(注意表现景物的形态、声响和色彩等方面的关键词)(2)明视角。(注意观察角度如俯视、仰视、远眺、近观等)(3)看特色。(注意语言的运用如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如修辞,比喻、对仗、夸张等;如风格,清幽、绚丽、壮阔等)互动导学一、诵读提示大江/东去,浪/淘(táo)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jǐn)/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诗歌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二、自由诵读,把握该词的感情基调(B级):豪迈三、背诵诗歌,小级竞背(A级)四、合作探究(一)研读词的上片。这首词的豪迈情怀在上片中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分析上片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C级)明确:上片作者描写了大江、波浪、故垒、乱石、惊涛。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画图。这些景物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另一方面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另一方面还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提问预设1、词的上阙描是怎样描写这些意象的?明确:乱石——绘形,惊涛——绘声,巨浪——绘色,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夸张如“乱石穿空”;比喻如“卷起千堆雪”拟人如“惊涛拍岸”。2、你欣赏上阙哪一个句子,为什么(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岸边山岩之险怪穿:陡峭山崖的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大“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明确: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承上,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括,“如画”一词写出了眼前景象的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二)读词的下片思考。这首词的豪迈情怀在下片中的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试填写下表,并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周瑜苏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年龄3447运用了对比手法。怀古伤今,一方面缅怀古人功绩,赞颂周瑜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寄托了词人的政治理想,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无限感慨。婚姻美女相伴屡遭不幸外表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三)分组讨论三国的赤壁之战中的杰出英雄人物很多,如诸葛亮、曹操、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提问预设:1、周瑜的形象在词作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其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侧面描写,以美人衬托英雄,年轻有为,婚姻幸福(小乔初嫁了);建功立业(樯橹灰飞烟灭)。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怎样描写周瑜的?明确:“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羽扇纶巾”,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怀的探讨。“多情”在古诗词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人生如梦”只是一种自慰,作者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上述几句虽略显苍凉,但纵观全词,这种苍凉只是对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归纳提升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巩固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词千古风流人物。优秀、杰出(2)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们说,那里是(3)卷起千堆雪。浪花(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战船(5)故国神游。在想象中游历(6)一樽还酹江月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7)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8)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9)多情应笑我句式: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2、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导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品读苏轼: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2、

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写不尽的苏轼》)背景链接:《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时所写。互动导学一、诵读提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fang)/吟啸(xia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o)烟雨/任平生。料峭(qia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xiao)瑟(se)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歌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二、自由诵读,把握该词的感情基调(B级):豪迈三、背诵诗歌,小级竞背(A级)四、合作探究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莫听穿林打叶声”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两句是如何表现作者的乐观情怀的的?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