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1.gif)
![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2.gif)
![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d4ee083b64d65d2e22a86c958e73386d3.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摘要:综观已有研究结果,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空间的需要条件,在于学术史补阙和对将来趋势的宏观性预测。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补阙至少应包含历时补充和空白填补两方面。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蠡测,思维方式突破、格局范式变迁、方法手段现代化、沟通合作与个性化并重的合力,将会引导将来研究基本走向。本文关键词语:唐代文学;研究空间;学术史补阙;学术蠡测唐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主要构成部分,研究者诸多、结果丰富,其学术价值和意义之主要,自不待言。此朝文学研究之理论方法、格局范式、价值取向均与他朝互通互动,亦为学界之共鸣。怎样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切进入,或者说怎样进行创新,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之基础又在于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一是何谓创新,二是怎样创新。第一个问题,能够借用程千帆先生的话来加深认识。程先生曾说:“创新有三种情况:一、前人所未牵涉或未阐述过的东西,你阐述了,这叫创新;二、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做的还不够充足,有继续补充和扩展的需要,或是前人解释尚不够圆满,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有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这种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大和从新解释,也是一种创新;三、就是前人对某一问题已有牵涉和阐述,但其论断并不正确,需要加以修正,也是一种创新。〞[1]129-130在这简短精辟的阐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前人〞,共5次。这启发我们,无论哪种创新,都须有对前人结果全盘考量的基础才有现实可能性。第二个问题,怎样创新,实际上与我们对创新的认识亲密相关。陆机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此皆为文之要。文学创作如是,文学研究亦如是。然而,解决“启夕秀〞、创新语的关键还是“朝花〞和“陈言〞。用程千帆先生的话来说,前者是我们所需的创新,后者则是创新的基础,即“前人〞的工作。因而,我们以为,解决文史研究创新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鉴往知今,正如季羡林先生告诫我们的:“鉴往决不是什么‘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知今',而且两者都是为了预测将来,以便把将来的工作做得更好。〞[2]序恰是基于此种共鸣,研究者采用年鉴、总述、通论、集成、丛书等形式来整理前人结果,并以此深化对已有工作的认识。十分是之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讨论,编著出版了各种具有学术史价值的专书。比方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胡戟等主编的〔二十世纪唐研究〕,傅璇琮、罗联添主编的〔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都是与唐代文学研究严密相关的集大成性质的专书。各种综述文章更如雨后春笋,对上述工作进行补充完善。无疑,这些工作是琐细的、辛苦的,对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切进入大有裨益。然而,时代在前进,对已有结果的整理和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集中表如今两个方面:“鉴往〞的补阙和“知今〞的蠡测。一、“鉴往〞补阙上述三种著作的共同安身点是“鉴往〞。杜著前言说:“只要我们对前人的学术结果了然于心,能力找到新起点;了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曲折。〞[2]12而〔二十世纪唐研究〕固然不是专门的文学研究史,但对于所有唐代文史研究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基础工具书,该书“是对20世纪唐研究的百年回首,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卷,共32章,四卷并各有概论,作系统的学术史总结。〞[3]〔集成〕8卷10册,分时段摘编1949年至2000年的论文和著作。傅璇琮先生曾指出其“鉴往〞之性质,“不仅在于对五十年来中国唐代文学的研究结果加以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将这些材料放到半个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学术分流与互通的大格局下加以审视和整合,进而为两岸三地学术文化的汇通和交融,为二十一世纪唐代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这些结果,对唐代文史研究工作者来说,可谓功莫大焉。不外,我们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应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缺漏。整体来看,唐代文学研究“鉴往〞之补阙有两方面:历时补阙和未版补阙。〔一〕历时补阙上述诸书出版固然都在2000年之后,而其所整理和总结之内容则全截止于2000年。从二十世纪末至今的文学研究,无论是视野的拓展还是方法的更新,都是史无前例的。因而,对唐代文学研究整体透析就必需在原有基础上,补入最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历时补阙,本来并不成为一个问题。由于由唐代文学学会主办的两个有名刊物〔唐代文学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基本对每年的新结果进行了评介。除此之外,各种综述文章屡见书刊。不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补阙意识的不足。〔唐代文学研究〕是一部论文集成性质的书,仅仅收录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唐代文学年会的与会论文。〔年鉴〕限于体例,也难以收录全部文章,而只能做简单的评介。两者都难以反映整体全貌。利用网络资源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期刊网几乎收录了所有国内中文刊物,但我们还是要强调补阙意识。这是由于研究人员在利用资源时,容易产生两个极端,要么掉臂现有研究结果,喃喃自语,要么只利用电子图书和刊物,忽略纸质结果。因而,加强历时补阙意识,其本质是文献利用问题。〔二〕未版补阙充足利用中文期刊网虽可解决历时补阙问题,但于真正把握学术前沿动态而言,实则远远不够。众所周知,唐代文学研究从业者人数,能够说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多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恐怕也是最多的。因而,单从期刊网上的论文和正式出版的著作很难窥测研究动态。由于人数的增加和受时代风气的左右,许多研究生的论文难以公开发表,又由于其他各种原因,学位论文作为著作正式出版者比例也不大。而这些未发表未出版的论文,恰是我们需下鼎力补充的部分。由于论文的选题不仅仅仅是研究生个人知识构造和学术视野的反映,而且也是专家学术积累的展示。有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笔者加入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唐代文学年会时,葛晓音先生曾感慨,现今的研究好比刨土,东一锄西一锄,前人刨过后人接着刨。这种反复劳动的出现,大部分由于信息不畅所致,有时以至出现几个人选同样题目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台湾地区学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好例子。台湾各大学报在每年度的最后一期将一年来学位论文选题全部录入,并作相应的索引,每五年或十年又作分类汇总。这样就真正地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降低了选题的盲目性。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以做,从网络资源中的学位论文检索能够看到,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施行了。但只靠几所高校图书馆,恐怕还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葛晓音先生曾经建议到国家图书馆,将近十年唐代文学研究的博士论文选题抄写出来。我们深切地期望各高校和科研单位图书馆联合起来,编制历年学位论文索引。二、“知今〞蠡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唐代文学研究创新在“鉴往〞方面有所突破并不特别困难。不外,我们应当看到仅有前人结果资料汇编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缺少梳理,就很难在理论方法上进行创新。毫无疑问,已有结果是学术史料,对史料的利用,仅以“史〞的目光去看待,无法充足利用,就像燃料不充足燃烧一样,造成浪费。这就需要以“史〞为基石,站在“论〞的高度对它们进行分析、提取,找出研究演变轨迹,以便对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预测应具宏观视野,不宜过细。世纪末总结性的论著不谓不夥,其较有影响的著作有陈友冰〔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5],张忠纲〔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6]。论文方面,大视野的文章有:叶帮义〔1949年-1980年唐代文学研究述评〕[7],蒋寅〔二十世纪后期唐代文学研究述评〕[8],杜晓勤〔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首〕[9]等。另外,还有陶文鹏、胡明等学者关于唐诗百年回首,陶敏、陈尚君等人关于文学史料、文献学方面结果的汇总等等。这些论著,或点或面,或述或评,大都具有真知灼见,对于将来唐代文学研究之影响不容低估。但我们应同时看到这些论著述多评少的局限。鸟瞰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史,发现学术轨迹的演进实与观念之更新亲密相关。而观念之更新,又无法超出时代环境。二十世纪初,由于“西学东渐〞、环境较为自在宽松,文学研究逐步解脱旧传统闲散特性,而成为一专门学科。研究者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意识逐步明确,只要这时候文学研究才谈得上独立自发。而只要独立自发才谈得上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也只要独立自发才可能产生学术大师。唐研究领域中的大师级学者,如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都是这种学术风气和社会环境所培养的。五十年代至文革结束,学术界受左倾思想影响极深。学术由天下之公器一变为天下之“工具〞,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是其著例。不外,沉静时期亦是积累经过,长时期的能量积聚,一旦找到突破口便势不可挡。从文革结束至上世纪末短短的二十年间,我们看到火山爆发式的宏伟场面。因而,才有了学术规范的建立、理论的拓展和方法的创新。面对传统和时代大环境,研究者无不处于顺应与冲突的重围之下。从理论上来说,顺应传统,就是对传统学术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认同;与传统发生冲突,在观念上表现为力图打破藩篱,创造新的格局。顺应时代环境,学术视野表现为视野,积极承受新鲜事物新鲜思想,看重国际沟通合作。与时代环境冲突,则表现为理性的批判,强调本位回归。唐代文学研究,恰是在传统和现代,冲突和顺应中不断推进。在这样的“文理〞之下,新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呈现下面几个特点。其一,思维方式的新变。面对浩瀚的前人结果,怎样能力推陈出新?是拾遗补阙,还是系统建构?所有这些表征于文学研究,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其实质具体表现出于寻求新的切入点。我们以戴伟华先生〔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为例来论证。唐代文学研究中地域文化视角得到了应有的看重,归纳起来大致有六个层面:〔1〕以本贯、占籍为切入点;〔2〕以从属阶层为切入点;〔3〕以南北划分为切入点;〔4〕以文人的移动路线为切入点;〔5〕以诗人群和流派为切入点;〔6〕以文化景观为切入点,等等。那么,面对这样丰富的结果,要从诗歌本身来讨论地域文化问题有相当的困难。假如以诗歌创作为本位切入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可能会更贴近唐诗的实际。恰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戴著从唐诗创作地点切入,在花费大量时间开创建立的两个数据库,〔唐文人籍贯数据库〕和〔唐诗创作地点考数据库〕的基础上,将过去重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10]由此可见,探寻新的视角,必需具备深切厚重的学术素养和思维方式改变能力,只要这样才可能真正拓展研究空间。其二,研究格局的变迁。二十世纪学术史告诉我们,上世纪唐代文学研究格局经历了渐变的经过。但至上世纪末,它的总体布局可归纳为论与文学史研究、文献整理与资料建设、作品选注与文化普及、敦煌文献整理与敦煌文学研究等几个层面。不外,在看似安静冷静僻静的格局之中已蕴涵新的学术生命力。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辈学者创始的“社会—文化—文学〞新的研究视域。从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到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再到戴伟华师〔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展现出一幅清楚明晰的演进图。假如再往前推,这幅演进图中依稀可见闻一多、刘师培、陈寅恪等大师的垂范之迹。其嘉惠后学之功已逐步显现,新世纪文学研究格局已发生全新变迁。单从论题上来看,“与文学〞的构造范式,就是很好的明证。举凡政治制度、传统思想、社会思潮、社会群体(家族、流派、作家群、社团等)、科举、幕府、音乐、绘画、民俗、交通、文馆制度等文化层面,皆成为“与文学〞范式下的研究主题。其三,研究方法多样。与格局和范式变迁相照应的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学科穿插研究,留意在文史哲相关学科和其他穿插学科的联络中探寻求索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灵状况和社会处境。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寻求理论突破和思维转型。这种穿插研究的特质:一是具体表现出出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系统而深切进入的考虑;二是有利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穿插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多门学科知识,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往往由于其它学科知识的缺少而碰到困难。因而,穿插研究也正处于方法的尝试和工作规范建立的探索阶段。其四,研究手段现代化。古籍数字化和网络的发达,给文学研究增加了无穷的活力。信息化时代的研究手段具有多种选择可能,其典型特征是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到达资源分享的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数字化结果,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很多纸质时代费时费力的工作,比方古籍整理、辞书修纂、统计分析、古书辑佚等等。文史著作的图文并茂在过去是理想,而利用现代,则并非难事。但是,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那就是过分依靠数字检索逐步滋长我们的惰性。更为严重的是,研究中所必备的“问题意识〞也由此渐次被吞噬。[11]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如同“双刃剑〞,因而,坚持古籍数字化“工具〞本位显得相当主要。其五,沟通合作与个性化研究并重。传统的唐代文学研究侧重于个性化,其私人性质及门派分隔,多由信息闭塞所致。而在科技日益发达之现代社会,看重沟通合作成为良好学术风气,互通有无的途径渐趋阔大,往往通过学术机构、团体、刊物、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沟通。而同时,研究的个性化特色并未由此消解。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并不矛盾,由于在“全球化〞大环境之下,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具个性的才越具价值。能够预测,将来研究将在上述诸种力量的合力指引之下前进。综上所述,唐代文学研究创新的基础之一,是前人的劳动结果。我们以为,在尊敬前人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补阙意识。应具备发展目光和与时俱进的心态,一方面要重视历时补阙,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学位论文空白点的填补。进一步拓展文学研究空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枣庄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物业管理的组织与职责分析
- 烟雾探测器的作用与使用方法
-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手势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 动漫综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智能水表技术研发合同(2篇)
- 权益转让协议书(2篇)
- 2025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三年级(上)英语寒假作业(九)
- 《招标投标法》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河南退役军人专升本计算机真题答案
- DB52T 1167-2017 含笑属栽培技术规程 乐昌含笑
- 2025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政治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试题和答案(50题完整版)1650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奥数应用题100道(含答案)
- 村卫生室2023年度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 7天减肥餐食谱给你最能瘦的一周减肥食谱
-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