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_第1页
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_第2页
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_第3页
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_第4页
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交通规划

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作业:城市交通调查城市交通规划

1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2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3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质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涉及城市中地面、地下、空中等各种运输方式。

交通主要研究客、货运的“流”以及人流与车流的安全与畅通。运输主要研究客、货运的源、运输方式、运营组织和运价,包括有交通部门管辖的市际客、货运输和由多个部门管辖的城市公共客运和市内货运。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4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巴士快速公共交通系统辅助公共交通系统特殊公共交通系统个体机动交通(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地铁铁轻轨单轨市郊铁路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三轮车轮渡水运交通索道缆车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重5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城市交通机动化特征:

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

2.交通流构成复杂,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

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

4.人流与车流以及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先进的交通方式节约了交通时间,从而使城市居民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的出行距离达到更远。交通方式的进步、速度的不断提高必将更剧烈的改变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6城市交通机动化不是汽车化城市交通机动化不是汽车化7土地利用交通哥本哈根的手指状发展精明增长

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协调城市土地利用是结果交通是其实现的方式土地利用交通哥本哈根的手指状发展精明增长城市发展与城市8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它们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影响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作用圈,交通系统影响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反过来又影响交通系统,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是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及规模因素(人口,工作岗位和住房等土地利用规模),密度因素(土地利用密度,人口密度等),布局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结构,城市中心布局等)。

汤姆逊依据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形态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提出了5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强中心战略、完全机动化战略、无中心战略、低成本战略和限制交通战略等。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交通9沿走廊就业—居住平衡布局55%/45%

沿交通走廊发展Stockholm1930195019701990沿走廊就业—居住平衡布局55%/45%

沿交通走廊发展Sto10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11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12历史上每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都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根据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步行—马车时代———早期有轨电车———市郊铁路时代———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快速轨道交通历史上每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都对城市空间形态产13交通工具与城市形态的阶段划分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交通工具与城市形态的阶段划分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14步行与马车时代的典型形态在古罗马时期,当步行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时,其城市半径就是4公里在19世纪的伦敦,出行靠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城市半径为8公里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8角形,以广场为中心,路网为放射环行系统.由可达性理论对步行时期城市形态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为追求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最大化,城市必然呈集聚的团状—这是城市的理想形态(步行是对城市形态影响最小的交通方式).此时的伦敦,有明确的中心,城市向外圈扩散;但由于道路状况有区别,逐渐形成沿主要交通线扩散的模式—出现了指状形态的雏形步行与马车时代的典型形态在古罗马时期,当步行为出行的主要交通15指状形态的加强

—有轨电车城市内部有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线路由市中心向郊区延伸。有轨电车使得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同时使得城市边界向外扩展。有轨电车线路向市中心的汇集,使得市中心的交通日益拥挤.因此,中产阶级和富人开始向当时的郊区开始迁移。主要交通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可达性均匀变化的模式施加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沿有轨电车线路周围区域的可达性明显高于离市中心同样距离的其他区域,形成了地价的“脊”—指状形态加强指状形态的加强

16串状郊区走廊的发展到20世纪,当人们利用市郊铁路、地铁或公共汽车出行时,城市半径就达到25公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富人阶级为逃离市中心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向郊区寻找适宜的居住环境,沿交通线发展的块状郊区数量越来越多—串状郊区走廊的形成;在每个块状内部相应的配套商业娱乐设施得到发展,使郊区走廊的功能趋于完善,郊区化已不可避免串状郊区走廊的发展到20世纪,当人们利用市郊铁路、地铁或公共17郊区化的加速和同心结构的重建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的意义。在卡车发明以前,货物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再用马车进行集散。因此,早期的工业用地通常位于市中心和铁路的交叉口附近。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卡车运输使得工厂可以直接建在郊区。郊区的地价比较便宜,税率低,土地宽阔以便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居住功能和工业功能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商业功能的郊区化以便就近服务顾客,这就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行由原来的郊区到市中心的出行逐步变成郊区到郊区的出行。

20年代汽车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居住工业摆脱了早期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线路的局限性,随着1950年代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私人汽车的普及,居住功能的郊区化速度大大加快。郊区化的加速和同心结构的重建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城市人口的聚集效用越来越不明显。如果说19世纪的城市发展以集中为特征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市发展则以分散为特征。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后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造成人口向郊区分散。同心结构重建汽车的出现,突破了交通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局限,使土地利用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由市中心向边缘呈同心圆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19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暴露出其弊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高速公路的发展,又出现像早期的有轨电车沿线的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地段,在这些积聚了一定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地段,有条件成为城市的次中心或者城市的生长轴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20链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

伯吉斯认为中心商业区交通条件最好。城市中心,分布着城市的主要商业,而随着远离城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化,由于不同的用地功能对交通条件要求不同,城市地域空间分化为5个同心圆地带。但是,该理论忽视了交通线对城市低于结构的影响。霍伊特对上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城市低于结构的扇形理论,认为是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呈现出由交通干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形式。市中心仍然是中心商业区,而住宅区向四周沿交通干线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高级住宅区处于城市周边为止,中产阶级住宅区则位于高级住宅区和工人住宅区之间,工人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外围,其间夹杂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城市多核心理论模式,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是在区位、可达性、集聚、分异和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加上历史因素形象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形成了多级核心。中心商业区是市内交通的焦点,但并非居于城市几何中心,靠近市中心是批发和轻工业去,重工业区布置在市区边缘。工人住宅区通常分布于市中心周围,而终高级住宅区则布置于环境较好的城市另一侧。链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21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无环放射和有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形成的城市发展轴,在无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中,城市沿轨道线带状扩展,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形成中等密度的发展用地,站点之间形成空间间隙;在有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中,放射线与环线的交汇处常常形成城市的副中心,站点附近也发展成为中等密度地带,站点之间为空间间隙。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无环放射和有环放射轨22城市交通的可达性理论的提出在饱尝了城市恶性膨胀所带来的交通、能源和环境危机恶果之后,目前许多国家的城市开始检讨其城市发展方向,意识到必须限制城市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环境.对城市无序蔓延增长模式进行了反思。多重压力迫使人们反思那种基于传统的以“机动车为导向”的土地使用模式,改变单纯追求易达性,转而追求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可达性目标,亦即达到以社会公平为根本目标的,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的城市交通系统与用地模式,有学者建议有意识的将可达性作为调节城市空间中心的手段。实现可达规划的前提改变思维方式。从较低的地域层面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大多数居民的日常切身体验出发,而不是从城市运输体系出发,后者已经在城市层面得到应有的规划处理。也不应被视为交通技术规划,而是与相应交通配套的综合社会规划,特别应该将其视为全面增加一个社区城市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调整规划的制度和域层。调动资源及调整资源配置。城市交通的可达性理论的提出23可达性理论的形成

1990年是易达性从单一概念发展到有理论体系支撑和有初步实践的阶段,主要是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强调城市人性化肌理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在这思潮之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是鼓励易达性的,反对私人汽车主导发展的,但从柯布西耶德明日的城市开始,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规划师们采取了同时考虑易达性和私人汽车机动性的设计,其中不少后来被批评为在客观上鼓励了机动车主导城市的发展。最近10年,新城市注意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充分认识了私人汽车为主,提高机动性为中心的反战对社区建设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提到城市特别是市区一大程度提高和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重要,他们认为,易达规划的思路是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不仅是对交通条件的评价,更涉及城市社区的建设,一方面,提高易达程度是街区人气旺社,社区价值回归的前提;一方面不公社会群体在意大程度上的差别可以导致社会排他现象的恶化,这是城市规划学者重新在新的层次肯定已达概念的重要,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社区的社会包容程度,使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社会公平进步的可衡量指标之一。可达性在城市交通中的定义:●城市中一个地点到城市所有主要活动分布的总体易达程度,往往以实践来衡量,并且可以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差异。这是最广义的城市易达性的定义,它取决于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活动的分布的相互关系,两者结合得越好,易达性就越高。而机动性高的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反而是易达性下降,因为速度越高,越脱离社区活动空间。●城市中某一地点到某个距离内的某类活动地点的总体易达程度。●某一特定活动到城市其它地点的总体易达程度●在涉及某特定类型的人,比如说残疾人交通时,易达程度特制为方便他们而设计或提供专用设施的水平。易达性质标志的是人们在城市微观活动的分布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及转换的方便程度,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很自然的致使这些活动之空间关系合理化的一个方面。但易达性与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易达性比较注重人性化尺度的设计,并会牵连到规划以外的很多因素。可达性理论的形成24城市交通规划中最常用的改善城市通达条件的指标:●主要道路的行车速度●城市道路的密度长度各种质量不同的道路的比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重●公共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线路数量、中长度、车辆数量、乘客数量及人公里/年)需注意的是,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汽车制造商把汽车文化氛围造足的时候,支持使用更多私人汽车的规划者又把停车位的数量加入上述指标体系。而提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把公交优先的成功程度(如公交服务比重)以及一些环保指标加入上述指标体系。虽然后者可以使得上述体系变得更绿色一些,但本质上,这个体系仍然是一个机动性规划,其核心强调的还是通而不是达。城市交通规划中最常用的改善城市通达条件的指标:25可达性指标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矛盾之处:●不适合以提高运输系统本身效能为核心的交通规划。●不适合在较大的城市以城市为地域单元进行投资和建设的交通规划,而采用可达程度指标的地域层次却往往不做交通规划。●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可达性只是一个单一方面的指标。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和社会氛围的支撑下很难发挥作用。可达性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微观问题。但在大多数城市规划实践中却始终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无论从理论,方法还是到规划体制,尚未把改善可达程度提到应有的高度。交通运输规划以外的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和规划人员,也对可达性理论不完全了解。目前我们经常听到的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诉,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道路建设问题,而是可达程度的问题。由于缺乏分区层面的易达情况分析,我国大城市中道路与土地使用错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北京的和平街在拓宽后,街边的商业店铺是衰落而不是兴旺;望京小区建成后再没有各方面的配套下成了不易达的孤岛。因此,展开可达规划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可达性指标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矛盾之处:26链接-新城市主义;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潮作为城市交通可达性的理论背景应运而生,“TOD”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规划手法开始得到研究和应用,而易达规划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着一个新热点。与传统的郊区蔓延背道而驰。“新城市主义”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规划思潮,提倡多样的,混合使用的用地模式,创造一种紧凑的,生机勃勃的,适宜步行的城市形态,主张将一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都布置在适宜步行的空间范围之内,高度重视公共交通体系与土地利用的协同关系。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就是通过TOD策略进行系统的、协调的土地发展和公共交通建设,提出都市的土地开发使用应该朝着公共导向方面,而不是汽车导向方面进行。链接-新城市主义;

TOD(transit-oriented27“TOD”的类型城市型TOD(UrbanTOD)

直接位于区域公共交通网络中主干线上,如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线路上,将成为区域内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办公、就业中心,具有相当高的土地开发容积率,同时规模也较大,一般以步行十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TOD”的类型城市型TOD(UrbanTOD)28“TOD”的类型邻里型TOD(NeighborhoodTOD)

位于地方或辅助公交线路上,通过公交支线与公交主干线相连,行程时间越为10分钟,距离不宜大于三英里,邻里型TOD的居住、服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应开发至适当强度“TOD”的类型邻里型TOD(NeighborhoodTO29TOD的规划原则

●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系统支撑的城镇模式;●在公交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内布置商业、居住、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创造适于步行的道路网络,营造适合于行人心理感受的街道空间,在各个目的地之间提供便捷、直接的联系通道;●提供多种价格、密度的住宅类型;●保护生态敏感区、滨水区以及高质量的开敞空间;●使公共空间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并且为建筑所占据而不是停车场;●鼓励在已有发展区域内的公共交通线路周边进行新建和改建。

TOD的规划原则

●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30TOD道路系统和传统道路系统的对比:

传统的道路规划强调道路等级体系,并且将道路设计为不同功能,主干道汇集次级道路上的交通流,最低一级的道路系统被设计为尽端路。这样的路网虽然用意在与限制交通对整个地区的影响,但是将主要交通流汇集于主干道,增加道路的负荷,不利于疏散交通,同时迂回的线形不利于步行和自行车,不利于区域内不同地点之间便捷的联系。

TOD内部道路尽量采用方格网形式,避免迂回曲折的道路线形,不鼓励采用汇集道路集中交通流的作法,转而采取短捷直接的联系道路的形式为各个功能区之间提供便捷的联系。同时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小汽车的使用者创造多种选择的路线。TOD道路系统和传统道路系统的对比:31TOD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众多,长期维持单中心密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城市比欧美国家更有先天的TOD优势,如商业、居住和办公混杂,旧城中心的密集开发等。但旧城的连片密集开发和城郊的无序开发,降低了环境质量,使网络状公共交通也难以维持总体的高水平服务。很多大中型城市正在从过分集中逐渐转变成无序蔓延,步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后尘。大量的城郊中低密度居住小区成片开发,用地功能趋向单纯化,使原有的密集、混合发展优势逐渐丧失。虽然大家都对低密度田园城市产生少有的共识,但是要认清这种模式是否符合我国国情。面对城市蔓延和小汽车泛滥等问题,却鲜有人能够就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TOD在我国的发展前景:32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2.1.2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的因素2.1.3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原则与要求2.1.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2.2城市道路系统组成2.3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形式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城33

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五)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34(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1.道路位置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务使大量的客、货流能沿着最短的路线通行,达到运输工作量最小,交通运输费用最省。

3.干道系统的密度要适当,联系各分区要有足够数量的干道.4.城市各区之间的干道数量和宽度要满足迅速疏散高峰车流量和客流量。(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135A.合理的交通运输网A.合理的交通运输网36B.三个重要指标(1)路线非直线系数:用来描述路线短捷的程度,其值为城市中实际两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的比值(2)交通干道网密度:反映城市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是指交通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

(3)道路用地率:是道路间距和道路宽度的综合指标,反映城市道路是否够用.B.三个重要指标(1)路线非直线系数:37(1).道路非直线系数举例方格网道路abc(1).道路非直线系数举例方格网道路abc38道路非直线系数举例放射形道路bac道路非直线系数举例放射形道路39减小非直线系数的措施①让大量人流的集聚与疏散点有便捷的联系②放射形道路之间有环形道路相连③方格式道路网中加对角线道路

减小非直线系数的措施①让大量人流的集聚与疏散点有便捷的联40(2)交通干道网密度

平原城市交通干道的间距以800-1200米最为恰当,干道网密度为2.50~1.66km/km2。城市名称干道系统密度备注北京市城区2.7干道间距600~800m上海市市区4~2.5大值为市中心区杭州2.8~1.9大值为市区重庆4.6山城,路幅较窄(2)交通干道网密度

平原城市交通干道的间距以80041城市各区之间的干道数量和宽度要满足迅速疏散高峰车流量和客流量城市各区之间的干道数量和宽度要满足迅速疏散高峰车流量和客流量42干道网密度的计算干道网密度是指城市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干道网密度的计算干道网密度是指城市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43干道网密度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干道网密度

增大道路条数↗占地↗经济投资↗交叉口间距↘绿红灯↗车速↘干道网密度减小道路条数占地经济投资交叉口间距绿红灯车速

干道网密度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干道网密度增大44(3)道路用地率

各城市道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百分比率

华盛顿43%,纽约35%,

伦敦23%,北京25%,

东京13%,上海浦西旧区12%,

城市道路面积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中应有恰当的比例一般采用20%---25%的指标(3)道路用地率45城市道路人均用地面积国家城市道路人均面积

8-15m2/人中国当前城市道路人均面积

5.58m2/人(1990)

6.03m2/人(1996年)城市道路人均用地面积国家城市道路人均面积46(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1)道路系统结构形式应结合地形选择(2)道路网分割的城市用地、分区形状应有利于用地分配和区内路网布置,分区面积应符合布置工业、居住小区或其他建筑经济合理的需要。**一个街区的面积:1000×1000=100hm2左右一个地块的面积500×800= 3~10hm2左右(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1)道路系统结构形式应结合地47(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①道路系统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成都市旧城)②为道路两侧建筑布置创造良好的日照条件.③同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④道路系统与自然环境与城市主体建筑等组成一个整体.(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①道路系统走向应有利于城48(五)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①便于管线的布置②有利于城市排水等等(五)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①便于管线的布492.2城市道路系统组成(道路种类与横断面的确定)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支路2.2城市道路系统组成(道路种类与横断面的确定)1.快50城市道路分级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分类51快速路

a.设置条件:规划人口>200万;城市长度>30kmb.主要技术要求:计算行车速度80km/h双向机动车道条数≥4道路网密度0.5~0.5km/km2

道路宽度35-45m快速路a.设置条件:规划人口>200万;城市长度>30km52快速路的主要特点1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2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3两侧不应设置公建出入口

4与高速路的区别快速路的主要特点1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53主干路1生活性干道:商业大街2交通性干道:环城市(入城)干道生活性干道特点:车速不高,交通性质以客运,行人为主,车流,人流车集中,有大量的公交,自行车人行道要宽,绿化也适当加宽并多样化交通性干道特点:解决大城市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行车速度高,车流多,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沿街多为居住建筑,工厂和仓库。主干路1生活性干道:商业大街54主干路的主要特点1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2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3带宜连续,一般设6条车道两侧不宜设公建出入口4不设立交主干路的主要特点1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55次干路(区域性干道)

1分类:工业区干道、入城干道、风景区道路(1)工业区干道是市区与工业基础、工厂、仓库、原料基地等的联结,以及工业基地与工厂、码头、车站等相联系的专用道路。(2)入城干道:是全市性干道的延续,既有城市中各类车辆行驶,又集中了城市外来的货车、拖拉机、兽力车、板车等。(3)风景区道路次干路(区域性干道)

1分类:工业区干道、入城干道、风景区56次干路(区域性干道)特点1不设立交、部份交叉口可扩大并加以渠化2一般为四个车道(双向)3允许两边建公建次干路(区域性干道)特点57支路

设计特点:(1)公交线路多,可以建公建,还可改造为步行街,货运道路,专用道路等(2)支路上不通过过境交通(3)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路网密度宜为12-16,一般商业集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km/km2。支路设计特点:58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衡量。车道宽度:一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m左右,对于快速干道,车道宽度建议采用3.75m~4m。道路宽度及横断面的确定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59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和道路上附属设施用地等部分所组成。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带用红线绘制,是道路交通用地加道路绿化用地与其它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其路幅宽度常称为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60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图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图61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俗称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62不同形式道路横断面比较不同形式道路横断面比较63道路横断面中不同人行道与绿化带布置比较道路横断面中不同人行道与绿化带布置比较64长沙市道路系统图长沙市道路系统图652.3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形式(一)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二)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2.3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形式(一)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66(一)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

1方格式2放射环形式3自由式4混合式

(一)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167我国许多城市,如洛阳、太原、福州等,其干道网为方格式。北京、西安、开封等城市的旧城区的道路结构形式,也属于方格式。1.方格式1.方格式68方格式道路网典例-内蒙古音德尔镇方格式道路网典例-内蒙古音德尔镇69(1)方格式的特点

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中、小城市;划分出的地块一般为长方形(1:2~1:4)(在城市用地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置主干道(800-1200),在干道之间再布置次干道(500-600m)

a.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布置和识别方向b.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交通组织简单方便、灵活(1)方格式的特点

70黑龙江省黑河市道路系统黑龙江省黑河市道路系统71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72深圳市道路系统示意深圳市道路系统示意73(2)方格式的缺点

交通分散,道路功能不明确;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曲度系数达1.27~1.41;(2)方格式的缺点

交通分散,道路功能不明确;74(3)方格式的改善方法在方格网中适当加设对角线方向的干道结合现状、地形,组织单向交通典型城市:黑河市内蒙古自治区音德尔镇包头市拉萨(80年代,90年代)(3)方格式的改善方法在方格网中适当加设对角线方向的干道75方格式-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80年代)方格式-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80年代)76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90年代)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90年代)772.放射环形式我国成都市干道网的结构形式以及国外许多大城市,如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干道网结构形式都属于这种形式。2.放射环形式我国成都市干道网的结构形式以及国78放射环形式-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放射环形式-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79成都市道路系统图成都市道路系统图80(1)放射环形式道路系统特点

适用于大城市,>100km2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成。作用:放射干道担负着城市各区域对外交通的联系;

环形干道担负各区域间的运输任务,并联结放射干道以及分散部分过境交通。(1)放射环形式道路系统特点适用于大城市,>100km281放射环形式-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放射环形式-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82城市的放射环形式发展过程城市的放射环形式发展过程83五环同心的北京城市布局五环同心的北京城市布局84上海的高架内环与外环上海的高架内环与外环85(2)放射环形式的要求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环路的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内环应布置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外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大城市的外环应是过境车专用道,其它车辆应在环道外的道路上行驶.(2)放射环形式的要求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86(3)放射环形式的优缺点优点:a.使市心和各功能区以及市区与郊区有直捷的交通联系;b.环形干道将交通均匀地分散到各区。缺点:

a.市中心交通集中;b.有些地方的联系要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c.小范围内采用,会出现不规则用地。(3)放射环形式的优缺点优点:87(4)放射环型式的改善方法分散城市中心,布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中心.将环形道路系统发展成为快速或高速交通系统。内环路最好不做成环路而是相切通过。典型城市:天津,郑州(4)放射环型式的改善方法分散城市中心,布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88放射环形式-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放射环形式-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893.自由式道路系统例如一些山城、重庆、青岛、南平以及九江、芜湖等城市的干道网图式都属于这种形式。3.自由式道路系统例如一些山城、重庆90(1)自由式道路系统特点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城市,如山城..优点:a.经济,自然、活泼,有特色,结合自然地形好b.道路功能明确缺点:路线弯曲,方向多变,曲度系数较大。改善方法:适当地改造地形,使干道系统较平顺典型城市:重庆等。(1)自由式道路系统特点适用于地形复杂的城市,如山城..91自由式道路系统城市-重庆自由式道路系统城市-重庆924.混合式(综合式)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的干道系统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如果规划得合理,即可表现出前述几种形式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的缺点,一般均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形式。通常认为非直线性系数小于1.15的属于优良的形式;在1.15~1.25之间的为中等;大于1.25的则认为已经不佳。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多数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都乐于采用此种形式的道路网络系统。4.混合式(综合式)93(1)混合式道路系统特点

适用于分阶段发展的城市。一般在旧市区方格网式的基础上再分期修建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

优点:有效地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吸收前几种形式的优点,避免缺点。因地制宜,经济。缺点:道路识别性不强。改善方法:结合建筑进行全面考虑安排。典型城市:常州、北京、长春等(1)混合式道路系统特点适用于分阶段发展的城市。94北京市道路系统图北京市道路系统图95长春市道路系统长春市道路系统96小结一个重点:城市道路系统要具有网络性

两大教学内容: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

及规划基本要求三个基本概念:路线非直线系数交通干道网密度道路用地率四种道路结构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小结97作业:课堂作业:基于长沙市地图,画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图课外作业:查询相关专业资料,了解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研究方向及最新理论,选择某一地段进行交通调查、分析作业:课堂作业:基于长沙市地图,画出该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图98城市交通规划

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第三节

城市交通调查、诊断、预测与评价作业:城市交通调查城市交通规划

99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100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第一节:如何认识交通?101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质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涉及城市中地面、地下、空中等各种运输方式。

交通主要研究客、货运的“流”以及人流与车流的安全与畅通。运输主要研究客、货运的源、运输方式、运营组织和运价,包括有交通部门管辖的市际客、货运输和由多个部门管辖的城市公共客运和市内货运。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102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重货运交通轻货运交通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巴士快速公共交通系统辅助公共交通系统特殊公共交通系统个体机动交通(私家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地铁铁轻轨单轨市郊铁路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三轮车轮渡水运交通索道缆车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公共交通个体交通重103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城市交通机动化特征:

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

2.交通流构成复杂,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

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

4.人流与车流以及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

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先进的交通方式节约了交通时间,从而使城市居民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的出行距离达到更远。交通方式的进步、速度的不断提高必将更剧烈的改变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104城市交通机动化不是汽车化城市交通机动化不是汽车化105土地利用交通哥本哈根的手指状发展精明增长

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协调城市土地利用是结果交通是其实现的方式土地利用交通哥本哈根的手指状发展精明增长城市发展与城市106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它们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影响作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作用圈,交通系统影响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反过来又影响交通系统,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是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及规模因素(人口,工作岗位和住房等土地利用规模),密度因素(土地利用密度,人口密度等),布局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结构,城市中心布局等)。

汤姆逊依据城市用地结构,城市形态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提出了5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强中心战略、完全机动化战略、无中心战略、低成本战略和限制交通战略等。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交通107沿走廊就业—居住平衡布局55%/45%

沿交通走廊发展Stockholm1930195019701990沿走廊就业—居住平衡布局55%/45%

沿交通走廊发展Sto108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109湖南大学城市交通规划课件110历史上每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都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根据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对应关系,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步行—马车时代———早期有轨电车———市郊铁路时代———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快速轨道交通历史上每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都对城市空间形态产111交通工具与城市形态的阶段划分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交通工具与城市形态的阶段划分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112步行与马车时代的典型形态在古罗马时期,当步行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时,其城市半径就是4公里在19世纪的伦敦,出行靠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城市半径为8公里维特鲁威理想城方案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8角形,以广场为中心,路网为放射环行系统.由可达性理论对步行时期城市形态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为追求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最大化,城市必然呈集聚的团状—这是城市的理想形态(步行是对城市形态影响最小的交通方式).此时的伦敦,有明确的中心,城市向外圈扩散;但由于道路状况有区别,逐渐形成沿主要交通线扩散的模式—出现了指状形态的雏形步行与马车时代的典型形态在古罗马时期,当步行为出行的主要交通113指状形态的加强

—有轨电车城市内部有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线路由市中心向郊区延伸。有轨电车使得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同时使得城市边界向外扩展。有轨电车线路向市中心的汇集,使得市中心的交通日益拥挤.因此,中产阶级和富人开始向当时的郊区开始迁移。主要交通方式的变化对传统的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可达性均匀变化的模式施加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沿有轨电车线路周围区域的可达性明显高于离市中心同样距离的其他区域,形成了地价的“脊”—指状形态加强指状形态的加强

114串状郊区走廊的发展到20世纪,当人们利用市郊铁路、地铁或公共汽车出行时,城市半径就达到25公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富人阶级为逃离市中心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向郊区寻找适宜的居住环境,沿交通线发展的块状郊区数量越来越多—串状郊区走廊的形成;在每个块状内部相应的配套商业娱乐设施得到发展,使郊区走廊的功能趋于完善,郊区化已不可避免串状郊区走廊的发展到20世纪,当人们利用市郊铁路、地铁或公共115郊区化的加速和同心结构的重建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的意义。在卡车发明以前,货物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再用马车进行集散。因此,早期的工业用地通常位于市中心和铁路的交叉口附近。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卡车运输使得工厂可以直接建在郊区。郊区的地价比较便宜,税率低,土地宽阔以便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居住功能和工业功能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商业功能的郊区化以便就近服务顾客,这就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行由原来的郊区到市中心的出行逐步变成郊区到郊区的出行。

20年代汽车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居住工业摆脱了早期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线路的局限性,随着1950年代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私人汽车的普及,居住功能的郊区化速度大大加快。郊区化的加速和同心结构的重建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1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城市人口的聚集效用越来越不明显。如果说19世纪的城市发展以集中为特征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市发展则以分散为特征。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后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造成人口向郊区分散。同心结构重建汽车的出现,突破了交通因素对城市布局的局限,使土地利用根据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由市中心向边缘呈同心圆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117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暴露出其弊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高速公路的发展,又出现像早期的有轨电车沿线的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地段,在这些积聚了一定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地段,有条件成为城市的次中心或者城市的生长轴高速公路--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随着城市规模的不118链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

伯吉斯认为中心商业区交通条件最好。城市中心,分布着城市的主要商业,而随着远离城市中心,交通条件变化,由于不同的用地功能对交通条件要求不同,城市地域空间分化为5个同心圆地带。但是,该理论忽视了交通线对城市低于结构的影响。霍伊特对上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城市低于结构的扇形理论,认为是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呈现出由交通干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形式。市中心仍然是中心商业区,而住宅区向四周沿交通干线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高级住宅区处于城市周边为止,中产阶级住宅区则位于高级住宅区和工人住宅区之间,工人住宅区位于市中心外围,其间夹杂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了城市多核心理论模式,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是在区位、可达性、集聚、分异和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加上历史因素形象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形成了多级核心。中心商业区是市内交通的焦点,但并非居于城市几何中心,靠近市中心是批发和轻工业去,重工业区布置在市区边缘。工人住宅区通常分布于市中心周围,而终高级住宅区则布置于环境较好的城市另一侧。链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理论芝加哥学派119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无环放射和有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形成的城市发展轴,在无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中,城市沿轨道线带状扩展,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形成中等密度的发展用地,站点之间形成空间间隙;在有环放射轨道交通线网中,放射线与环线的交汇处常常形成城市的副中心,站点附近也发展成为中等密度地带,站点之间为空间间隙。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无环放射和有环放射轨120城市交通的可达性理论的提出在饱尝了城市恶性膨胀所带来的交通、能源和环境危机恶果之后,目前许多国家的城市开始检讨其城市发展方向,意识到必须限制城市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利用环境.对城市无序蔓延增长模式进行了反思。多重压力迫使人们反思那种基于传统的以“机动车为导向”的土地使用模式,改变单纯追求易达性,转而追求更为广泛意义上的可达性目标,亦即达到以社会公平为根本目标的,使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的城市交通系统与用地模式,有学者建议有意识的将可达性作为调节城市空间中心的手段。实现可达规划的前提改变思维方式。从较低的地域层面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大多数居民的日常切身体验出发,而不是从城市运输体系出发,后者已经在城市层面得到应有的规划处理。也不应被视为交通技术规划,而是与相应交通配套的综合社会规划,特别应该将其视为全面增加一个社区城市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调整规划的制度和域层。调动资源及调整资源配置。城市交通的可达性理论的提出121可达性理论的形成

1990年是易达性从单一概念发展到有理论体系支撑和有初步实践的阶段,主要是城市规划界出现了强调城市人性化肌理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在这思潮之前,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虽然是鼓励易达性的,反对私人汽车主导发展的,但从柯布西耶德明日的城市开始,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规划师们采取了同时考虑易达性和私人汽车机动性的设计,其中不少后来被批评为在客观上鼓励了机动车主导城市的发展。最近10年,新城市注意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充分认识了私人汽车为主,提高机动性为中心的反战对社区建设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提到城市特别是市区一大程度提高和公共交通导向发展的重要,他们认为,易达规划的思路是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不仅是对交通条件的评价,更涉及城市社区的建设,一方面,提高易达程度是街区人气旺社,社区价值回归的前提;一方面不公社会群体在意大程度上的差别可以导致社会排他现象的恶化,这是城市规划学者重新在新的层次肯定已达概念的重要,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社区的社会包容程度,使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社会公平进步的可衡量指标之一。可达性在城市交通中的定义:●城市中一个地点到城市所有主要活动分布的总体易达程度,往往以实践来衡量,并且可以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差异。这是最广义的城市易达性的定义,它取决于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活动的分布的相互关系,两者结合得越好,易达性就越高。而机动性高的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反而是易达性下降,因为速度越高,越脱离社区活动空间。●城市中某一地点到某个距离内的某类活动地点的总体易达程度。●某一特定活动到城市其它地点的总体易达程度●在涉及某特定类型的人,比如说残疾人交通时,易达程度特制为方便他们而设计或提供专用设施的水平。易达性质标志的是人们在城市微观活动的分布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及转换的方便程度,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很自然的致使这些活动之空间关系合理化的一个方面。但易达性与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规划最大的不同在于易达性比较注重人性化尺度的设计,并会牵连到规划以外的很多因素。可达性理论的形成122城市交通规划中最常用的改善城市通达条件的指标:●主要道路的行车速度●城市道路的密度长度各种质量不同的道路的比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重●公共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线路数量、中长度、车辆数量、乘客数量及人公里/年)需注意的是,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汽车制造商把汽车文化氛围造足的时候,支持使用更多私人汽车的规划者又把停车位的数量加入上述指标体系。而提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把公交优先的成功程度(如公交服务比重)以及一些环保指标加入上述指标体系。虽然后者可以使得上述体系变得更绿色一些,但本质上,这个体系仍然是一个机动性规划,其核心强调的还是通而不是达。城市交通规划中最常用的改善城市通达条件的指标:123可达性指标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矛盾之处:●不适合以提高运输系统本身效能为核心的交通规划。●不适合在较大的城市以城市为地域单元进行投资和建设的交通规划,而采用可达程度指标的地域层次却往往不做交通规划。●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可达性只是一个单一方面的指标。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和社会氛围的支撑下很难发挥作用。可达性作为城市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综合微观问题。但在大多数城市规划实践中却始终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无论从理论,方法还是到规划体制,尚未把改善可达程度提到应有的高度。交通运输规划以外的人员,包括政府官员和规划人员,也对可达性理论不完全了解。目前我们经常听到的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诉,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道路建设问题,而是可达程度的问题。由于缺乏分区层面的易达情况分析,我国大城市中道路与土地使用错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北京的和平街在拓宽后,街边的商业店铺是衰落而不是兴旺;望京小区建成后再没有各方面的配套下成了不易达的孤岛。因此,展开可达规划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可达性指标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矛盾之处:124链接-新城市主义;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潮作为城市交通可达性的理论背景应运而生,“TOD”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规划手法开始得到研究和应用,而易达规划成为了近年来国际城市交通规划研究着一个新热点。与传统的郊区蔓延背道而驰。“新城市主义”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规划思潮,提倡多样的,混合使用的用地模式,创造一种紧凑的,生机勃勃的,适宜步行的城市形态,主张将一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都布置在适宜步行的空间范围之内,高度重视公共交通体系与土地利用的协同关系。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就是通过TOD策略进行系统的、协调的土地发展和公共交通建设,提出都市的土地开发使用应该朝着公共导向方面,而不是汽车导向方面进行。链接-新城市主义;

TOD(transit-oriented125“TOD”的类型城市型TOD(UrbanTOD)

直接位于区域公共交通网络中主干线上,如地铁、轻轨或快速公交线路上,将成为区域内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办公、就业中心,具有相当高的土地开发容积率,同时规模也较大,一般以步行十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TOD”的类型城市型TOD(UrbanTOD)126“TOD”的类型邻里型TOD(NeighborhoodTOD)

位于地方或辅助公交线路上,通过公交支线与公交主干线相连,行程时间越为10分钟,距离不宜大于三英里,邻里型TOD的居住、服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应开发至适当强度“TOD”的类型邻里型TOD(NeighborhoodTO127TOD的规划原则

●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系统支撑的城镇模式;●在公交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内布置商业、居住、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创造适于步行的道路网络,营造适合于行人心理感受的街道空间,在各个目的地之间提供便捷、直接的联系通道;●提供多种价格、密度的住宅类型;●保护生态敏感区、滨水区以及高质量的开敞空间;●使公共空间成为人们活动的中心,并且为建筑所占据而不是停车场;●鼓励在已有发展区域内的公共交通线路周边进行新建和改建。

TOD的规划原则

●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紧凑的,有公共交通128TOD道路系统和传统道路系统的对比:

传统的道路规划强调道路等级体系,并且将道路设计为不同功能,主干道汇集次级道路上的交通流,最低一级的道路系统被设计为尽端路。这样的路网虽然用意在与限制交通对整个地区的影响,但是将主要交通流汇集于主干道,增加道路的负荷,不利于疏散交通,同时迂回的线形不利于步行和自行车,不利于区域内不同地点之间便捷的联系。

TOD内部道路尽量采用方格网形式,避免迂回曲折的道路线形,不鼓励采用汇集道路集中交通流的作法,转而采取短捷直接的联系道路的形式为各个功能区之间提供便捷的联系。同时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小汽车的使用者创造多种选择的路线。TOD道路系统和传统道路系统的对比:129TOD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众多,长期维持单中心密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城市比欧美国家更有先天的TOD优势,如商业、居住和办公混杂,旧城中心的密集开发等。但旧城的连片密集开发和城郊的无序开发,降低了环境质量,使网络状公共交通也难以维持总体的高水平服务。很多大中型城市正在从过分集中逐渐转变成无序蔓延,步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后尘。大量的城郊中低密度居住小区成片开发,用地功能趋向单纯化,使原有的密集、混合发展优势逐渐丧失。虽然大家都对低密度田园城市产生少有的共识,但是要认清这种模式是否符合我国国情。面对城市蔓延和小汽车泛滥等问题,却鲜有人能够就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出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TOD在我国的发展前景:130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1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2.1.2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的因素2.1.3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原则与要求2.1.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2.2城市道路系统组成2.3城市道路系统组织形式第二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2.1城131

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二)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四)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五)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132(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1.道路位置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2.务使大量的客、货流能沿着最短的路线通行,达到运输工作量最小,交通运输费用最省。

3.干道系统的密度要适当,联系各分区要有足够数量的干道.4.城市各区之间的干道数量和宽度要满足迅速疏散高峰车流量和客流量。(一)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1133A.合理的交通运输网A.合理的交通运输网134B.三个重要指标(1)路线非直线系数:用来描述路线短捷的程度,其值为城市中实际两点之间的距离与两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的比值(2)交通干道网密度:反映城市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是指交通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

(3)道路用地率:是道路间距和道路宽度的综合指标,反映城市道路是否够用.B.三个重要指标(1)路线非直线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