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第一讲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的进展一、现代建筑学派的基本主张和观点1.强调功能。2.强调新技术的应用。3.体现新的建筑审美观。4.注重空间设计。二、现代建筑学派的分裂1.CIAM的解散:
1956年第十次会议“十次小组”;1959年第十一次会议宣布休会。2.《后现代建筑语言》的出版:“现代建筑已于1972年的7月15日下午3点32分,死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三、50年代以后的多元发展四、晚期现代主义
1.表现高技效果;
2.表现面层光感质地;
3.表现新结构的力量;
4.表现虚空间;
5.解构主义。五、后现代主义六、建筑理论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1.建筑美学;
2.建筑现象学;
3.建筑符号学;
4.建筑类型学;
5.行为建筑学;
6.生态建筑学;
7.建筑环境心理学;
8.建筑模式语言。第二讲文脉主义建筑观
本讲内容:一、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二、如何建立建筑文脉一、文脉与文脉主义建筑
1、文脉的本质定义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从广义上来说,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即指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的内在联系。
“建筑文脉”讲的就是建筑的“来龙去脉”(即过去——现在——将来)以及建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包括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筑文脉的问题既老又新。
文脉主义建筑思想真正被正式提出,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是随着后现代建筑的出现而出现的。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斯特恩曾在《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文中,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简单概括为三个特征,即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
强调建筑的文脉,主要是指在单体建筑方面,强调个体建筑是群体的一部分;在城市方面,注重城市文脉,从历史、人文的角度研究群体,研究城市。
威廉.奥格本的“文化滞差”理论:同一社会的不同领域里,变化速度的不平衡是产生社会紧张的原因,因此,必须求得某种平衡,不仅各个社会领域的变化速度要平衡,而且在环境变化速度和人们有限的适应速度之间也要保持平衡。2、文脉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建筑试图恢复原有城市的秩序和精神,重建失去的城市结构和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新的语言模式和新的发展方向。他们主张:从传统化、地方化、民间化的内容和形式(即文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从中激活创作灵感,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建筑创作中,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带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经过撷取、改造、移植等创作手段来实现新的创作过程,使建筑的传统和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结合,并为当代人所接受。
3、文脉主义与理性主义
文脉主义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学校园里,几乎与此相同,理性主义也很盛行,文脉主义与理性主义共同认为,建筑和城市要重视历史和传统特点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理性主义以罗西为代表。不同于功能主义的传统,理性主义要复兴对现存城市的解析方法、对现存城市形态的历史词汇。它借助于分类的方法,旨在创造过去的形态和类型,并以此进行设计。
卡洛.菲利斯剧院
文脉主义与理性主义不同,它在继承历史的同时,更强调传统的延续不断和传统的丰富性方面。在观念上,建筑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表达自己:一是对其他建筑师及一小批对特定建筑语言很关心的人;二是对于广大的公众、当地居民,他们对舒适和传统的房屋形式及某种生活方式很有兴趣。为了扩充建筑语言,必须深入民间,面向传统及大街上的商业俚语。4、文脉主义的美学基础
1)、POP艺术译为波普艺术或大众艺术。理查德·汉弥尔顿”:“POP艺术,是由高度职业化的专家为大量观众所制作的艺术品。”
2)、文脉主义的美学基本点。要消除纯文化与杂文化间的严格差别,反对只要精美文化而排斥大众文化的倾向。文丘里曾明确地声称,要向流行艺术学习。穆尔则直接走向民间周游猎奇。斯特恩也说“重新建立起来的大众艺术的建筑学,应该为每个人所理解喜爱”。与此相平衡的是,文学界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渐趋接近,各门其他艺术与生活本身的接近。这些都表明所谓的文化的“纯”与“杂”的解体。二、如何建立建筑文脉1文脉的特征
1
)
文脉的形态特征
构成现代建筑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最能反映文脉的莫过于体形、符号、颜色、尺度和气质。文脉的特征是相互交织的,大致有以下五点。
(1)体形的延续与变异。(2)符号的延续与变异。(3)颜色的延续与变异。(4)尺度的延续与变异。(5)气质的延续和变异。(1)体形的延续与变异北京香山饭店(设计人:贝聿铭,1982)(2)符号的延续与变异(4)尺度的延续与变异2)
文脉的“寻根”意识“寻根”意识是文脉思想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所谓根,既包括具体的建造条件、环境,也包括民族和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心理等。基于这种意识的指导,不少作品成为“生长在那里的建筑物”。
3
)文脉的发展特性“文脉的精髓在于变,不变则废,变则通。”文脉本身意味着不断发展,停止发展无异于切断文脉。延续必须变异才能有生机。就总体看,只有多样化的统一才是强调文脉所追求的境界。
民族文化宫(左张镈)和中国美术馆(右戴念慈)2文脉的延续与创新
1)化整为零
2)间接对应
3)感觉上的模仿
4)装饰的运用
5)强化细部1)化整为零2)间接对应东馆(贝聿铭1969-1978)3)感觉上的模仿
4)装饰的运用5)强化细部第三讲隐喻主义建筑观本讲内容:1.隐喻与隐喻主义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隐喻手法;
3.隐喻思维的建筑语言表达;
4.隐喻思维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隐喻的概念
1隐喻本属于语言学的范畴,隐喻是语言学修辞的一种手法。从词源上看,“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或者,用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外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说成第一个。对隐喻形象进行论述的第一人是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第20章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而构成的,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一、隐喻与隐喻主义建筑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隐喻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彼类事物”、“此类事物”和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体、喻体以及比喻词。
隐喻的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对应的是建筑隐喻中的建筑实体、空间和构成元素;喻体是指作比喻的事物,对应的是建筑隐喻中设计者试图唤起的形象、感受以及观者透过建筑实体所体会到的隐喻含义;比喻词是指表达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对应的是建筑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联系方式.
二)建筑隐喻的概念由亚里斯多德的隐喻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定义建筑隐喻——即用建筑的语言、手段去表达某种其他领域的含义。它是指人通过建筑本身所显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所谓建筑的语言、手段包括建筑的空间形态、色彩、材质和装饰构件等等组成部分。在建筑隐喻中这些建筑语言和手段被赋予某种意义,人们通过它的中介,达到对隐喻的认知。一方面,建筑语言、手段和建筑隐喻存在着对照关系,另一方面,隐喻的认知则依赖或主要依赖文化的经验和某种提示的背景。
隐喻反映的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
建筑的隐喻性包含着某个时代的或个人独特的各种建筑意象构成结构及形态基本特征,对于同一时代的建筑,由于社会交往的网络的关系,一般会形成大致类似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就作为这个时代的建筑隐喻而被社会通过并一代代人传递下来。同时,建筑隐喻会在不同的文化场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对隐喻的多义性理解决定于人类经验的差异。既然在建筑中,隐喻概念是由建筑语言、手段来确定的显示,并通过人的经验系统的交互作用于人自身而获得的,那么由于人的经验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的多义性就是必然的了。三)隐喻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
1文艺复兴以前的隐喻性建筑
1)古埃及:金字塔与永恒的秩序及超凡的威力;
2)古希腊:柱式与人本主义;
3)古罗马:凯旋门、记功柱与皇帝的权力;
4)中世纪:垂直的尖券、尖塔与天国;
5)文艺复兴:古典柱式与古典文化;
2现代与后现代的隐喻主义建筑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伍重的悉尼歌剧院;小沙里宁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北京天坛
四)建筑隐喻主义理论建筑隐喻主义理论的提出:隐喻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罗伯特.斯特恩1977所著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把后现代建筑分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同年,查尔斯.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也提到了隐喻,他把朗香教堂和悉尼歌剧院都认为是后现代建筑语言的开始。隐喻主义最初的形式是后期现代建筑的形喻和抽象隐喻,逐步发展为以符号学为基础的后现代隐喻主义。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建筑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形式;建筑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体系。
二、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隐喻手法
1.“象形”的隐喻表现手法所谓“象形”就是指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局部在外部形态上或者内部空间形态上试图隐喻某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我们把对具体事物的隐喻称之为“形似”,把对抽象事物的隐喻称之为“神似。
1)“形似”“形似”指的是设计者用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局部的形态去隐喻某种具体的事物,一般表现为建筑物或者建筑物的局部和所隐喻之物形态上的相似。这种隐喻类似明喻,但它不象明喻那么一目了然,也不是明喻那样简单的模仿,而是运用建筑语言对所隐喻之物高度抽象其特征,将之建筑化。
2)“神似”“神似”指的是设计者用建筑物外部或者内部的空间形态去隐喻某种抽象的事物,诸如情感、气氛等等。一般表现为建筑物外部或者内部的空间形态能营造某种特定的空间氛围唤起人们心中某种情感反应。这种隐喻是用有形之物去隐喻无形之物,借助的是特定的图式对观者心理起到的相似作用,当然由于观者的个人经验不同,其情感反应也不尽相同。这种抽象的隐喻一般也不涉及历史典故或者传统主题。矩形的混凝土方盒子经由一个带有雨棚的入口进去,然后穿过一片微光依稀的楔形空间,最终导向一黝黑的教堂室内。就在这种非常抽象的文脉中,光被安藤用来创在了一种出乎人们想象的用途——一个巨大的、火焰般燃烧的“光的十字”缝隙,被深深切刻在圣坛背后的墙壁上,不由得使人感到它仿佛连接了另一个神秘的精神世界。光的教堂是这类建筑中的重要代表作。该建筑具有高度的艺术纯粹性,充分体现了安藤有关光明与黑暗对比并存的设计理念。
2“母题”与“原型”的隐喻手法“母题”的隐喻手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反复运用某一个主题,这一主题是某种建筑构件、建筑形态、雕塑、绘画等等建筑构成元素。它们在使用的时候形态是固定不变的,几乎不做变形和抽象的处理。母题”的反复出现是建筑师强调自己的某种个人体验或者个人情感的手法,极具个人色彩,表现了建筑师独特的建筑、哲学视野和鲜明的建筑个性。原型是集体无意识内容的、可以具体外化表现的基本形式。建筑上原型是指历史上存在并一直保留下来的某种特定的建筑形式,包括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形态以及建筑构件等等。它是过去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典型体现。佩鲁贾社区中心社区中心入口狭而高的亭状建筑迪斯尼办公建筑群
3古典主义的隐喻手法古典主义的隐喻手法指的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古典主义的符号(包括装饰符号、结构符号、空间符号)来进行对历史文化的隐喻。貌似复古的古典主义隐喻手法其实是要在日渐单调乏味浅薄的现代建筑丛林里寻找历史文化的脉络,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尊重。在古典主义的隐喻设计中,并非是将建筑物彻底的复古,而是将古典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元素糅合起来,创造一种古今结合、交融的建筑形象。对古典主义隐喻的认知要求观者对该古典主义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唤起其心中的共鸣。母亲住宅(1962)文丘里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摩尔在斯图加特美术馆的设计中,斯特林将古罗马斗兽场、古埃及神庙等古代元素同构成主义的雨篷、高技派的玻璃墙和管道、大众商业化的室内顶棚等现代元素并置为一体,各种元素不和谐地相互碰撞,制造出了一种富有魅力的“杂乱无章”的感觉。
斯图加特美术馆设计很好地完成了城市中心区的博物馆建筑所面临的“任务”,即在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还要重视市民的参与性。新馆将这一问题解决体现在建筑空间与街道形态的融合与优化上,并成功地推行了一种带有露天雕塑广场,室内外相结合的、与城市生活互动的美术馆模式。
4叙事的隐喻手法叙事的隐喻手法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建筑空间氛围营造,来达到建筑空间形态对历史事件或者民间传说的隐喻,这是一种难度高超的隐喻技巧,是运用建筑语言的叙事功能,通过空间的序列来完成的。观者在设计者有意安排的路线指引下,经由序列空间的刺激,同时还结合受到光线、色彩、雕塑、文字说明等等辅助的叙事手段的刺激,达到对隐喻的认知。对这种隐喻的认知对观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的观者才能完成对隐喻的认知。柏林犹太人博物馆,里伯斯金
反复连续的锐角曲折、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像具有生命一样满腹痛苦表情、蕴藏着不满和反抗的危机,令人深感不快。
该建筑物共有四个隐喻情节,其一,他执著的追求曾对犹太人的传统和日耳曼文化做出贡献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的生活踪迹,并将其模式化。其二是根据作曲家阿诺德.施昂拜格未完成的歌剧“摩西和阿龙”的脚本而构成的。在此处,表现了由于歌的存在,而歌词不清,相反,歌不存在,而能帮助对歌词的理解的不合情理性。第三,在大屠杀年代被驱逐出柏林,在里加和乌奇的强制收容所中死亡人的名字和死亡地名。第四,是以瓦特.本杰明的“一侧通行路”形成的。普拉默(H.Plunmer)在《日本建筑中的光》一文中曾对水御堂的用光给予高度评价。“水御堂中体验到的这种空间序列,并不仅仅意味着要达到一种内在精神,而且也通过一种色光的逐渐引导变化,最终给参拜者以理想境界的感受。这种礼仪化的行程实际上是神秘而迷茫的,它构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探险,而这对于灵魂的洗礼是必要的。这一行程始于一纯化的白色通道,它使人们摆脱尘世,进入一个空灵的世界;接着,伴随着微弱的蓝色光线和逐渐加重的黑色,人们就进入到地面以下。在这里,最终出现了一象征性的死亡和再生,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沉没消亡在黑暗之中。而当我们突然看到一片强烈的、超自然的明媚红光时,瞬时死而复苏”。水御堂当代西方建筑设计隐喻表现手法横向比较
三、隐喻思维的建筑语言表达建筑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如何在建筑语言中得到表现的呢?从本体的选择,喻体的选择,以及本、喻体的关联来剖析隐喻思维的建筑语言表述是深入了解建筑设计中隐喻构思形成的关键。
1本体的选择:
1)本体是建筑的外部形态;
2)本体是建筑的内部空间;
3)本体是建筑物的某些细部。
2喻体的选择:
1)喻体是具体的事物;
2)喻体是抽象的事物;
3)喻体是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理性思维(对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个人体验等等的抽象反映)。
3本体和喻体的关联从本体到喻体其间的联系时通过“比喻词”来实现的,在建筑隐喻中的“比喻词”就是本、喻体之间关联的手段。建筑师对本体操作的具体手法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种手法:
1)对本体进行“形似”的操作,使之尽量模仿喻体的形态和特征。模仿并非抄袭和照搬,这就需要建筑师对喻体进行抽象化,建筑化,用建筑的语言表述喻体的形态;
2)对本体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等“虚”的部分进行“塑造”来隐喻抽象的喻体,力求达到“神似”。这需要设计者对建筑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充分把握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等对观者的心理作用,加以控制和调节,达到唤起观者对喻体的认知,与设计者产生共鸣;
3)对喻体的充分认知和符号化,再转换为建筑语言,找到合适的建筑载体作为本体。
符号在很多建筑隐喻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建筑师通过符号来进行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隐喻。文化符号种类繁多,如何斟酌选取这些符号来为建筑隐喻服务呢?建筑师在选取这些符号的时候通常遵循以下的原则:
①选取的符号具有对特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代表意义;②历史上的传统建筑构件通常作为特定的符号被移植过来,通常也具有实在的功能作用;③将隐喻的喻体符号化,进行一次抽象的加工,再运用到建筑之中;或者提取其具有代表意义并且易于移植的部分引入到设计的建筑之中;④文化符号大多出现在建筑的装饰构件之中,操作具有简便性。
四、隐喻思维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隐喻思维在建筑设计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式流行的年代里一些建筑师试图否定建筑的隐喻,但这股思潮短暂风靡之后,建筑设计中的隐喻思维也开始复苏。这种思维渗透到了当代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影响。(1)注重建筑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关系;(2)注重建筑的叙事功能以及建筑与人的交流;(3)注重建筑的实体和内部空间的塑造;(4)注重建筑的装饰;(5)注重建筑的内在精神。
总结:建筑隐喻就是建筑表意的一种重要手法,它不仅仅是一种从修辞学移植过来的手法,也是创作者的一种自我表达。通过建筑隐喻,设计者可以抒发建筑设计的“言外之意”,传达建筑的内在精神。研究和了解建筑的隐喻对建筑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通过研究隐喻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建筑师试图通过建筑空间传达给我们的深层信息。二、研究隐喻有助于建筑创作者更好的把握该地域的文化传统,民间习俗,并通过建筑语言表述出来。创造群众喜闻乐见,意味深远的建筑作品来。三、研究隐喻还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各个时代的建筑作品,从中找出建筑与历史文化,地方文脉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必然性和独特性。低俗恶俗庸俗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按领导要求的“地球仪”“白猫黑猫”的南昌八一大桥桥头堡医院大楼-脑颅大厦第四讲建筑符号学本讲内容:
一建筑符号学产生的背景;
二建筑符号的意义;
三当代建筑创作中的符号学设计手法。一、建筑符号学产生的背景
1.广义的符号学理论符号学(Semiotics或Semiology)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为:只研究符号和符号使用行为的科学。它研究符号的本质、意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符号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harlessandersPierce:“虽然我们不能说宇宙是完全由符号构成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宇宙是渗透于符号里的”。“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
2.现代符号学的历史
人类对符号的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而现代符号学则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它是由瑞士哲学家、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deSau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的,这对于深层次研究语言学乃至符号系统都具有划时代的贡献。他的理论一方面诱发了语言学上的结构主义思潮,另一方面扩展成了符号学。
1894年他正式提出符号学(Semiology)的概念,且在1916年由他的两位弟子对其讲稿进行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他认为语言学仅仅作为符号学科中的一个部分,与之并例的符号系统还有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证仪式、军用信号等等,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符号学之父。
乔姆斯基(N.Chomsky)是索绪尔以后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他对语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揭示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使人们对于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入。美国的符号学家皮尔斯(Peirce)几乎与此同时也提出建立这样一门符号学理论他称之为“Semiotic”。他对符号学给予了确切定义,对符号学种类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因此人们一般认为皮尔斯是与索绪尔同样重要的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C.比尔兹利曾讲:“从广义上来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其后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874---1945)也一直努力于建立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符号学体系,他将符号的外延进行了拓宽并致力于在哲学上的运用。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作为卡西尔的得意门生继承和发展了卡西尔的有关理论,为文艺符号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人们常把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理论和称为“卡西尔.朗格理论”。另一个研究符号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莫里斯,他为符号理论的系统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符号学由三部分组成:符用学、符构学和符义学。已为学术界所普遍承认。
3.三种符号学理论
1)索绪尔的符号理论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主要内容:(1)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语言与言语的区别;(2)符号与符号的符构关系和联想关系;(3)符号的组成要素:能指与所指。“能指”是指符号的形象,“所指”则可理解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皮尔斯的符号理论皮尔斯的符号(Semiotic)理论是建立在对意义、表达及符号概念分析的哲学基础上的。他将逻辑看作是“关于符号的一般必然规律的科学”,即符号学可被视作广义逻辑学的代名词。皮尔斯通过对符号现象的具体分析(符号的三个层次:符号自身、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符号的解释),得出著名的三个三分法。
(1)根据符号的自身特征
a、“状态符号”,即事物的状态或形式;
b、“个例符号”,即实际出现的符号,它们是状态符号的具体表现;
c、“规则符号”,即符号的抽象范式或法规,所有约定俗成的符号都属于这一范畴,个别的符号现象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的一般类型。
(2)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不同关系
a、“类象符号”(Icon):类象符号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其对象,它们在形状或色彩上与指称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换句话说,类象符号是表现对象本身具有的某种特征。
b、“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构成某种因果的或者时空的连接关系。就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对应来说,指示关系比模拟关系更加直接。
c、“抽象符号”(Symbol):抽象符号表示另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里,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联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
(3)根据符号意义的不同性质
a、“可能符号”(rheme):可能符号没有真假之分,它仅代表某种对象的可能性;
b、“现实符号”(dicent):表达某种实际存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或真或假,但又不为此提供理由;
c、“证实符号”(argument):证实符号是某种规律,它由前提引向结论,从而达到真理。(4)皮尔斯符号学的意义a、皮尔斯给符号概念以确切的定义,指出人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因此,符号理论就是关于意识与经验的理论。b、皮尔斯在符号中增加了“解释”项,从而对事物的解释会体现不同人的主观因素,这样皮尔斯的符号系统便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皮尔斯认为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无非是由于符号的解释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所作的解释或认知。正是人赋予符号以生命,并以符号为工具发展了人自身。作为符号的解释者,人所作的解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社会共同体的规范决定了符号解释的不自由。c、皮尔斯符号学与之后的莫里斯、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等人为主的实证主义色彩的符号学流派,与索绪尔为主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流派截然不同。
3)莫里斯的理论符号学由符构学、符义学、符用学三部分构成。
符构学主要是研究符号的构成,即组织结构。
符义学是对出现的各种形式符号的表达意义的研究。
符用学是对符号的起源、使用、符号的作用以及符号与使用者间关系的探讨。
4.建筑符号学
1)建筑和语言的相似性建筑与语言一样同属符号系统,建筑的形式构成与语言的规则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相似性。例如在逻辑形式上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本质有两大要素:意义要素和关系要素,而建筑同样具有意义要素和关系要素;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语构理论将语言分为两个层次:深层结构(deepstructure)及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而建筑同样具有,建筑的表层结构对应于建筑的形式,而深层结构对应于建筑所蕴含的意义。
2)20世纪的建筑符号语言研究
B.塞维1978年著成《现代建筑语言》而詹克斯同期著成《后现代建筑语言》,初步形成了从建筑语言体系中把握设计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他们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及后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相当于语言的规则语法。
1977年起美国建筑学家C亚历山大先后出版了《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模式语言》和《俄勒岗的实验》三部著作,探索如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模式语言。
N.舒尔茨的建筑语言: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连接环节,它包括三个部分:以形态学研究建筑界面,以拓扑学探讨建筑空间,以类型学说明建筑的抽象图式结构。
3)国内关于建筑语言的研究同济大学的沈福熙教授也对语言和建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其《语言逻辑建筑艺术》一文中归纳了建筑与语言的异同:①语言和建筑的生命都在于使用,而建筑中运用传统符号即如同语言中用典故;②语言的顺序(句章顺序)相当于建筑空间秩序;③句子的组合结构(并列组从递进等)与建筑空间层次结构相似,其标点关联词亦相当于建筑空间之门、廊、厅等;④语言和建筑的流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结构相似性;⑤在语言和建筑背后都隐含着概念逻辑。清华大学的朱文一教授在他的著作《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中将符号理论运用于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4).建筑符号学的历史将符号学引入建筑学的当首推50年代末意大利语言学家艾柯、斯卡维尼和加罗尼,还有建筑师考艾尼格与德.福斯柯。那是在五十年代后期正值现代主义建筑发生意义危机的时候,当时的建筑师们正在寻找地域性或是历史性的变通方法以代替国际式这种软弱的世界语。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在法国、德国、美国和英国,人们一直在探讨符号学与建筑学的连带关系。同时又一次将符号学当作论战的工具作为正规的手段来攻击功能主义不完备的理论。主要研究者有勃罗德彭特与詹克斯等人。到了七十年代,建筑符号学在美国成为一种时尚,经历着一场思想上和内涵准确性方面的解放,与此同时也获得广度和实施方面的机会。东京筑波中心,矶奇新(1979--1982)七十年代中期建筑上的后现代思潮更是在符号的修辞学方面强调着建筑的符号特性。
众多的建筑符号:罗马卡比多广场的形式、帕拉第奥构图母题;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拼贴建筑构件以及汉斯.霍莱茵在维也纳旅行社经理办公部采用的金棕榈树等八十年代兴起的建筑领域内的解构主义思潮又是从符号的语言学方面的特征演绎着新的设计思想,解构主义大师彼得.埃森曼也在建筑符号的符构学研究上颇有建树。
5)研究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建筑的符号正如人的语言向观者传递信息,显示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符号体系不仅是形式,也是风格与思想,是建立在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社会文化表达体系。建筑的符号被视为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建筑是如何产生意义的?意义的内容是什么?建筑又是如何来传递这些含义的?这些都需要依赖于符号学。符号思维可以使我们在新的层次上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建筑,认识建筑的意义,同时也在建筑师与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道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桥梁,这对于建筑师在目前的价值体系下创造群众喜爱的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把符号学引入建筑不仅有其现实性,而且有助于我们把研究的目光转向人类创造建筑文化的体验形式,而非作为客体的建筑物,它能把我们带入一个真正需要探寻的世界。既然建筑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符号系统,那么以符号学理论作为构思出发点进行建筑设计,利用符号学的理论作为思维工具来探讨建筑的意义,既达到沿承文脉并与环境相协调的目的,又能在建筑形式上有所创新正是我们学习了解建筑符号学的目的。
二、建筑符号的意义
1.建筑的能指与所指建筑的能指可视为建筑的形式、空间(表现形式、表现特征、感觉系统);所指可视为建筑的内容(美学含义、建筑构思、空间概念、功能要素、生活方式等)。建筑的所指应是由能指所涉及的概念形成的,也就是说建筑的内容由建筑的形式所涉及的概念构成。约定俗成的建立。萨伏伊别墅伊利诺工学院校舍
2.各种建筑符号的含义按皮尔斯的符号分类法,建筑符号可分为三类:(1)建筑的图像符号:指建筑的形式和内容间存在着形似的关系;
(2)建筑的指示符号:指建筑的形式与内容间存在着一种实质性的因果关系。(3)建筑的象征符号:指建筑形式与内容间建立起来的任意关系。
图像符号:图像性符号指的是能指与指涉物之间具有图像的相似性的符号。指示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的符号,称为指示性符号。比如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象征符号:象征性符号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约定俗成的联系的符号。3.建筑符号的意义符号和意义是一个整体,一切为满足交际过程需要而有意创造的符号,都是意义的媒介物(项秉仁,1984)。而建筑正是人类有意创造的一个特殊的符号体系。因此建筑符号必定也具有意义。当然,建筑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无疑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实际上都蕴涵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从符号实用角度看在符号诸体系中建筑属于最复杂最容易引起兴趣的一种符号体系。符号实用学涉及到人的反映。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国度的人对同一建筑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评价会有差异。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
从符号理论分析密斯风格流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玻璃幕墙建筑正符合美国大企业所要树立的形象要求,玻璃幕墙建筑表现的是现代化材料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给人的印象,是高技能高效率和现代化的形象与以往的手工业个体建筑的形象完全不同。作为一个符号能指表现了所指办公楼的形象与大企业家的愿望相吻合取得了成功。
建筑符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建筑符号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基本含义。它是对客观建筑物的特殊属性的反映或概括。
2)内涵意义:建筑符号的内涵意义也是附加在其概念意义之上的伴随意义。
3)风格意义:风格意义是指建筑具有的某种属于某个社会环境、国家或民族的特色的意义。例如,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希腊建筑、俄罗斯建筑等都有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4)感情意义:感情意义是指建筑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感情或态度。5)联想意义:联想意义是由建筑符号引起的心理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心理联想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人的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反映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和记忆中的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6)搭配意义:这里所谓的搭配不是建筑符号之间的搭配,而是建筑符号与民族文化的文脉及地方特点的语境的搭配。只有它们之间和谐完美的搭配,建筑符号的意义才能完全体现出来并为人们所理解。
7)主题意义:这是指建筑师借助建筑的不同组织方式,如独特的表现形式、视觉中心点的设置等的不同使建筑符号所传达出的意义。三当代建筑符号学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1.建筑符号与设计勃罗德彭特将建筑符号的设计归结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实效型设计、类比型设计、象形型设计和法则型设计。实效型设计是一种最原始的设计方式,它是通过人们对各种当时所有材料的反复运用、尝试,得出一种符合实际需要的建筑物。类比型设计是通过与客观存在的类比关系来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象形型设计,指模仿已有的建筑型制,造成同样的建筑风格和手法。又称规构(几何)性设计,是指按照一定的模数或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尺度来进行设计的一种手法。这种方式完全依照抽象的比例关系和几何原则进行设计,它的手段是抽象,即将自然世界的形状进行提炼,它本质上还是一种类比,因而也属图像符号。法则型设计2.基于符号思维的建筑设计手法建筑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符号的创造、选择和组合。符号的创造最为基本,是符号选择和组合的基础,而符号的选择和组合是建筑形态构成、信息传递的关键,是决定建筑成败的主要因素。一个完美的建筑作品不是符号的堆砌和任意拼凑,创造符号固然重要,但仅有好的符号而无好的选择和组合仍无法得到完美的整体效果,而且建筑符号的不同组合方式使得建筑形式千变万化,并由此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文化特征。
1)引借:将传统建筑中的局部、片段或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当代建筑中,使其带有传统的建筑信码,这样装点后的建筑能起到新旧沟通的作用并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2)夸张建筑符号的夸张是指在原有符号基础上作某些局部更改或特殊处理,以此来强调、夸大、突出某些局部的作用和影响,增加符号的信息量,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联想。夸张往往注重对建筑符号的提炼、分裂与变形处理,无论是尺度、形状,还是位置、材料和色彩等形式要素都在原有基础上融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并加以强化,使之成为种新的象征符号,以此引起人们的共鸣。法国未来中学达拉斯市政厅3)拼贴拼贴是片断的集锦式组合,因而显得新奇、夸张。这种方法首先需要从历史和传统中选取或提炼数种典型建筑形式母题、部件或元素,随后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接。拼贴法采用传统和历史中的部件形式,但并不被历史和传统的设计原则、构图原理和衔接方式所束缚。它使用传统部件和历史母题,却割断与特定历史和传统的直接联系。它根据现代性特定文脉新形式构成和审美需要进行变化和组合柯林.罗“拼贴城市”4)解构建筑符号的解构是指对传统建筑符号和现有规则约定的一种颠倒和反转处理。解构强调的是符号的分解、碎裂、叠合和组合,主张符号的解散、分离、片断、缺少、不完整和无中心,诸如断裂的山花,解体的古典柱式和肢解成零件的古典装饰构件等。
5)虚幻建筑符号的虚幻处理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将建筑符号通过反射、虚化而虚拟在建筑上,达到特殊的效果。这种手法既可以表现对传统和环境的尊重(因为它提取了传统符号并弱化了新建筑的体量),又可以表达对高技术的追求(因为它确实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
建筑符号的虚幻处理尤其适于新旧建筑的和平共处其表现手法主要:①有将传统建筑符号直接寄生到现代建筑中,使两者直接建立起联系;②在新建筑中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使老建筑在新建筑中形成虚像,相映成辉;③在新老建筑之间插入水池,使新老建筑倒影在水中相互交融,达到一种虚幻效果。此外当代建筑师为了追求新的审美情趣追求建筑的高科技效果和表达虚拟的数字世界对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使用虚幻的手法将建筑体积感虚化达到对某一原型的模仿。6)残留符号的残留主要用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改造和扩建方面。即让旧建筑的精采片段锲入新的建筑中,成为新建筑的一个部分。这种处理方法可使历史得到延续,新旧建筑得以相互协调。中国儿童剧院上海新天地7)母题重复在建筑设计中我们提炼出一种符号来作为造型的母题,并将其重复使用于这个建筑,从而强化了主题。这种设计手法就叫母题重复。母题重复可以造成强烈的韵律感或秩序感。六甲山集合住宅
8)象征象征通常是指用具体事物或直接表象表示某种概念、思想、情感或意义。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数和几何象征;②特征与形体象征;③色彩和装饰象征;④历史诠解式象征;⑤文化信码象征等。
3.运用建筑符号时应注意的事项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建筑符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筑创作中力争同时满足功能和形式双重需要,要重视使用者的要求和偏好,避免出现为符号而符号一味追求形式故弄玄虚丧失建筑基本目的;
2.符号的选择应以整体效果为重,不过分夸大细部、符号组合,强调协调性和美感,结合时代特征,联系历史文脉,防止以意义代替美感的片面做法。3.符号信息的表达方式必须注意把大众与专业人员欣赏口味之间的距离,使新构建的符号能同时满足各阶层欣赏水平,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避免引起使用者消极的联想;
4.符号的运用应追求含蓄,重在意境,聚散相宜。宁可少而不足,不可多而有余。力戒杂乱、拼凑和堆砌符号的形式,力求个性鲜明、内涵丰富、构造简单、避免雷同、晦涩和矫揉造作;
5.建筑创作中要重视文脉和细节,它们通常与文化环境相连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建筑符号的运用也要考虑自然环境、传统文脉和时代特色。第五讲建筑环境心理学
基本内容:
1.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2.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3.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4.建筑环境心理;
5.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建筑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建筑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点和所处的建筑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建筑---环境---人”这样一个课题。它是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的交叉。2.发展历史
1)1986年德国美术史专家沃尔芬(H,Wolffin)发表《建筑心理学绪论》,主张用心理学、美学的观点考察建筑;
2)包豪斯(Bauhaus)迈耶建议在Bauhaus(魏玛建筑学院:学院派理论的代表)学习建筑心理学;
3)1968年美国成立“环境设计研究学会”,简称EDRA(EnvironmentalDesignResearchAssociation)(建筑师30%、城市规划师和园艺师25%、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5%),1969年出版《环境与行为》杂志;
4)1972年坎特与乾正雄(英)合编《什么是环境心理学?》,开始“环境心理学”授课;1974年坎特出版了《建筑师的心理学》,1975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杂志》面世,同时美国也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介绍》、《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建筑和社会行为》以及《城市意象》等等;
5)1970年在伦敦举行了首届国际建筑心里学术讨论会,并在英国成立了国际建筑心理学会;
6)1981年欧洲成了“国际人和环境研究交流协会”,简称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adyofPeopleand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并创刊《环境心理》杂志;7)20世纪80年代亚洲日本举行了关于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人间环境协会”;
8)80年代末中国招收研究生
9)80年代,国际建筑师协会强调指出:“每个人都有着生理、智力、精神、社会经济上的要求。”“建筑师的责任是要把原先存在的和新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负责为城市提供美观的外貌和设计出能为人所接受的空间。”“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有机的客观的建筑学,我们认为这种建筑学是对环境特点的理解和洞察的产物。”
3.学科特点
1)具有浓厚的跨学科特性;
2)把建筑、环境和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3)强调建筑环境和行为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4)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5)研究方法以现场研究为主,实验室研究并不多,带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创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和建筑环境视觉原理
1.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一词由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曼于1912年发表了《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首次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作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含义是形式图形和组织结构的整体,就是说完形是一个有组织的全体,它的特性是由其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其主要论点之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即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
2.格式塔的组织原则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即所谓的心象组织规律,可归纳为:图形与背景原理、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与完形倾向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在建筑学的运用很广,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如:阿恩海姆的《建筑形式的动态》;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建筑》;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美学》等都运用了格式塔的原理和研究成果。
图形的概念1)图形与背景的原理
建筑形态设计必须力图使图形和背景不同。图底对比明显则界限分明,容易被感知。经过长期积累发现易形成图形的若干种原则:
a.尽量设计成小面积的图形;
b.单纯的简单的几何形状容易形成图形;
c.水平和垂直的比倾斜的更易形成图形;
d.对称的易形成图形;
e.封闭的比开放的更易形成图形;
f.凸出的比凹入的东西更易形成图形;
g.动的比静的更易形成图形;
h.整体性强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i.奇怪的与众不同的容易形成图形。图底关系的运用图底关系的运用
2)接近的原则
是指关于成组刺激物的知觉经验的原则。人们容易将相似的刺激物按照他们彼此接近的关系而分组。3)相似的原则4)连续的原则5)完形倾向连续的概念连续、相似的原则3.环境视觉原理4.环境错视觉1)缪勒---莱依尔错觉2)垂直线与水平线错觉3)爵斯特罗错觉4)对比错觉5)赫林空间错觉6)蔡尔纳错觉7)违反透视规律引起的错觉错视觉的运用
三、建筑环境的认知与个人空间
1.空间与场域:1)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2)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3)场所和场域。
2.感觉与知觉3.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距离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
4.环境认知社会向心空间和社会离心空间5.环境心理感受与个人空间:1)拥挤;2)密度;拥挤感和密度是个人空间研究的领域之一,两者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密度是拥挤的物理状态;拥挤感是其心理状态。拥挤感是个人感到自身周围没有足够空间,而私密性又受到他人干扰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拥挤感当然和密度有关,但未必高密度就产拥挤感。拥挤感是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造成的,而这种侵犯又是通过知觉感知的,所以密度的知觉是拥挤感产生的关键。3)个人空间与空间气泡;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个人空间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它随身体移动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是个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也可称为“身体缓冲区”。个人空间是围绕个人活动所涉及的空间,并随年龄、性别、人种、文化习俗而变化。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distance)0〜0.30m(2)个人空间的距离(personaldistance)0.35〜1.2m(3)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e)1.2〜3.0m(4)公共距离(publicdistance)3.0m以上的距离
4)人间距离5)领域性;领域这一概念来自个体生态学。“领域是个体、群体使用和独占的一个区域界限,领域包含了关于空间问题的心理概念,表征了占有者的态度和区域占有者的准备状态。”6)私密性;私密性“可定义为个人或人群有控制自身与他人接近,并决定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私密性最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们希望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在需要的时候有选择独处还是共处的自由。人具有社会交往与私密心理的两重性。心理学家威斯汀(Westin)指出私密性有四种功能:(1)自律(Autonomy):维护个人行为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2)自泄(EmotionalRelease):不是为了让他人看,而是能够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独自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放松自己的情绪。(3)内省(SelfEvaluation):进行自我思考、自我估计、自我评价、闭门自省其身心和行为。(4)隔离(LimitedCommunication):隔绝外界的干扰,控制、限制交流,同时仍可保持与亲密无间者的接触,对陌生人则什么也不透露。威斯汀1967年分析了私密性的四种类型:(1)独居(Solitude):自我独处、自我孤立,怕受他人干扰。(2)亲密(Intimacy):仅二人,或是小群体内彼此保持相互亲近,不愿受其他人干扰。(3)匿名(Anonymity):自我具有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名埋姓以免他人窥探的倾向。(4)保留(Reserve):即使对最亲密的关系,个人也具有对自己的某些面加以隐瞒,或有所保留的倾向。
7)孤独感;
8)易识别性;
国外用“易识别性”(legibility)来表示观察者对城市结构模式的识别。若人们很容易判断城市中心的大致位置、指出主要交通线的方向、了解自身所处的方位并找到要去的目的地,该城市就是易识别的。这一概念也可推广运用于不同尺度的环境,如建筑物、建筑群、居住区、公园等荷兰建筑师凡.艾克(VanEych)则将易识别性提到了一种新的地位:“正是这些识别物──可以称其为意象,不仅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结,而且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城市社区联系的框架,即它还具有直接的物理意义,它们日复一日地作为这种联系的见证人,持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易识别性
四、建筑环境心理
1.建筑环境的形式心理
2.建筑环境的色彩心理:
1)色与光;2)色与情;3)色与形;4)色彩的心理作用;5)色彩的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3.人居环境心理:
1)归宿感;
2)归属感;
3)走向自然心理;
4)邻里效应;
5)接近与疏远心理;
6)住所私密性与私密领域。五、建筑环境的审美评价
1.生态美学评价
2.生理美学评价
3.心理美学评价第六讲行为建筑学本讲内容:一概述;二、环境中的行为活动;三、有关空间行为的理论;四、应用行为建筑学的设计方法一概述1.行为的定义:对于人的行为,可以简要地界定为: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时为实现某种预期的目的(或出于潜意识)而用自身的机体所做出的连续反应或连续活动的过程。行为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为是指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而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的心理过程:意识过程、潜意识过程。这也可称为隐行为。这些内在的行为通常只有当事人才能意识到,别人很难作直接观察或预测。2.行为建筑学基本概念
行为建筑学是建筑学与行为科学、心理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需要、欲望、情绪、心理机制等与环境及建筑的关系,研究如何可通过城市规划与建筑来满足人的行为心理要求,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目的是把握人的行为规律,提高对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以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研究人的行为对空间的意义行为研究是对人关怀的重要体现,建筑师不是抽象地关怀人,而应关怀具体的人──各种不同特点的使用者:老人、青年、儿童、妇女、甚至残疾人。要为人们创造满意的空间环境,如居住区必须适应居民的行为模式和不同居民对居住心理,交往的需要。并且还要重视不恰当的规划、设计对使用者行为的制约、恶劣的人造环境对居民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不良行为。4.研究行为建筑学的意义行为科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为科学的原理有助于更为全面科学的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此建立起一系列空间行为的理论,包括:场所理论,认知地图分析,私密性与领域感,人类工程学等。第二,行为科学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和启迪了新的设计方法的产生。5.行为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50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研究了真实环境场所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并提出物质环境布局对人的行为有明显影响。60年代后,建筑学家也加入了这一研究领域,逐步建立了以建筑学为主体的综合性新学科——行为建筑学。美国建筑学者海姆塞斯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行为建筑学这个名词,并出版了以此为书名的著作。
行为建筑学研究发展历程。
1)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行为科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零散的应用,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比较片面。2)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的研究:环境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为行为建筑学的研究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6.行为建筑学的产生背景
1)产业结构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2)战后的哲学思潮是行为建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3)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的发展为行为建筑学提供了研究的手段。
4)当代建筑的要求
二、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证明:人的行为包括人的动机、感觉、知觉,认知再做出反应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外显形为,并且这一行为过程始终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关。
1.动机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内部驱动力,而驱动力的产生则基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生理需要(ThePhysiologicalNeeds)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2)安全上的需要(TheSafetyneeds)。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TheLoveNeeds)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
(4)尊重的需要(TheEsteemNeeds)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TheNeedsforSelf-Actualization)。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需要、动机、行为关系图2.知觉知觉、感觉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1)与建筑有关的知觉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空间与深度知觉,图形知觉,色彩知觉,错视觉,知觉组织等。如1977年阿恩海姆发表《建筑形式的动态》;格式塔完形知觉理论等。2)知觉的处理论:处理论强调知觉中经验的规则,并且重点放在人和环境的动态关系上,知觉被看成是一个处理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观察者和知觉是相互依赖的。处理论做了许多关于知觉过程的假设:知觉是多种形式的;知觉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观察者对环境的意向既取决于过去的经验,也取决于现时的动机和态度;过去的经验被投射到现时的情况中去,以便和人们的需要联系起来;期待和预见控制着知觉。3.认知和爱好认知心理学涉及知识的取得、储存和组织。着重探讨有关思维、学习、记忆和精神发展的观念。爱好是关于情绪的研究,包括对价值和态度形成的理解。建筑学家赫茨伯格把建筑环境的意义分为五个层次:表现的意义;参考的意义;感情的意义;判断的意义;行动的意义。
4.空间行为
5.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是行为的潜在因素。
2)个人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
3)行为是环境相互作用时的决定因素。三、有关空间行为的理论
1.场所与空间行为理论
1)行为场所的概念
2)行为场所的边界
3)行为场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场所的适宜性和灵活性
5)行为场所的具体化和象征性
6)行为场所与建筑设计
7)活动系统中的个体差异2.认知地图与空间行为理论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而建立起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参考框架,进而指导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
1)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人们对实体环境的相对位置、方向等信息的询问、解释、储存、再现和再解释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想象和推测。认知地图是人们日常行为的重要方面。2)认知地图的本质和功能认知地图一般表现出四方面的功能:对所在地的识别;对下步情况的预测;好与坏的评价;决定可能采取的行动。
1960年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概括城市意向的五种要素,即:
1)路径;
2)边界;
3)区域;
4)节点;
5)标志。舒尔茨提出认知地图三个要素:场所、道路和领域。边界3.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关系学的理论1)私密性的种类、级别:种类:孤独、亲密、匿名、保留;级别:都市---公共的、都市---半公共的、团体---公共的、团体---私有的、家庭---公共的、个人---私有的;(---《社区与私密性》)2)拥挤感3)个人空间4)领域性和防卫空间3)个人空间个人距离个人空间大小示意——男性接近女性时--女性接近男性时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distance,6-8in)
(2)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安全与危机管理
- 初一期中家长会交流学生在校在家情况针对性教育模板
- 舞蹈表演中心租赁协议样本
- 大型广告牌安装吊车租赁合同
- 电视剧制作团队制片人招聘协议
- 一卡通系统订货合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地热能开发
- 企业内部网站管理办法
- 水电站土地开发合同
- 电子产品生产废标条件研究
- 第六课 售中订单处理
- 人教版(PEP)四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My classroom图文完美版(课堂PPT)
-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工程前沿案例作业
- 中级汉语期末考试测试题(共5页)
-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安监[
- 水保监理报告范文
- xx售楼部钢结构及玻璃幕墙工程拆除施工方案
- 云南沿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先进制造业项目专项资金申请报告范文模板
- OOK调制解调电路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