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录病毒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1.gif)
![反转录病毒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2.gif)
![反转录病毒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3.gif)
![反转录病毒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4.gif)
![反转录病毒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b67f2e69a02a967606c20acd4f50743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第36章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第36章1
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
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2
共同特性
①球形,直径约为100
nm;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②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ssRNA,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③病毒体含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④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
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
共同特性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4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AIDS于1981年首次被报道,1983年法国巴斯德所的西诺西和蒙嗒尼尔成功分离到该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cquiredimmunode5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9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截止2009年底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在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近74万例。
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6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7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8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65万,其9
2009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2009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10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11.HIV的形态学特征
球形、直径约100-120nm有包膜:外层为脂质双层,表面有刺突gp120和gp41;内层为内膜蛋白p17。核衣壳圆柱形,由衣壳蛋白p24、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核衣壳蛋白p7及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构成。1.HIV的形态学特征球形、直径约100-120nm12反转录病毒课件13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14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15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HIV16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对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的表达有负调节作用
Nef
Nef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Rev
rev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Tat调节基因
tat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gp120gp41
env有反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切割前体蛋白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反转录酶RNA酶H蛋白酶整合酶
pol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p24和p7p17结构基因
gag蛋白质的功能编码蛋白基因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对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的表达有负调节作用17*
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
gp41
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18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19分型*HIV-1:在全球流行
分M(main)、O(outline)、N(new)
3组,
M组又分为9个亚型(A-D、F-H、J和K)和43个重组型。
*
HIV-2: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我国流行的主要亚型是B、B’和B/C、A/E重组型分型*HIV-1:在全球流行20变
异
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变异性,同一个个体可以分离到生物学性状不完全相同的HIV毒株*其中env和nef基因的变异最常见,尤其是env基因的变异最频繁*HIV的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变异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变异性,同一个个体21培养特性*细胞培养: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动物培养: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亚洲猕猴可引起AIDS表现,用于研究。培养特性*细胞培养: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成人淋巴细胞白22
抵
抗
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
min,可灭活病毒。*高压灭菌121℃20
min,或者煮沸100℃20
min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在37℃可存活10~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23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4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主要的传播途径: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25我国的传播特点
*
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
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
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我国的传播特点*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26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临床特点*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271.原发急性感染期:1~2周,病毒血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2.无症状潜伏期:5~15年,病毒低水平复制。无症状或无痛性淋巴结肿大3.AIDS相关综合征:发热、盗汗、乏力、慢性腹泻、淋巴结肿大等4.典型AIDS期——合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1.原发急性感染期:1~2周,病毒血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28反转录病毒课件29反转录病毒课件30反转录病毒课件31致病机制
*细胞受体:主要受体CD4分子辅助受体CCR5与CXCR4*主要感染细胞:
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朗罕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脏库普弗细胞)致病机制*细胞受体:32反转录病毒课件33致病机制
*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受感染的CD4T细胞被溶解破坏,T细胞数量的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致病机制*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34反转录病毒课件35*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①CD4T细胞融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溶解;②CTL对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③诱导CD4T细胞细胞凋亡;④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⑤自身免疫导致T细胞损伤HIV的gp41与MHC有相同的抗原而引起交叉反应*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36*
损害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其辅助受体为CCR5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不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他组织播散。*损害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37
*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并随疾病进展而下降*病毒抗原频繁变异逃避了免疫清除作用
免疫性*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免疫性38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三、微生物学检查法39检测目的①AIDS的诊断;②指导抗病毒药物的治疗;③筛查和确认HIV感染者,以阻断HIV的传播途径。检测目的①AIDS的诊断;40*检测病毒抗体:ELISA筛查,Westernblot确认*检测病毒抗原:检测HIVp24抗原早期
辅助诊断*检测病毒核酸:定量RT-PCR*病毒分离:特征性细胞病变为融合细胞
*检测病毒抗体:ELISA筛查,Western41四、防治原则四、防治原则42
1.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1.治疗HIV感染的药物43
*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蛋白酶抑制剂(PIs)*包膜融合抑制剂(F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44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anti-retrovial
therapy,
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452.预防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①普遍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②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③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做HIV抗体检测;④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针、牙刷和剃须刀等。⑤提倡安全性生活;⑥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用母乳喂养婴儿等。
2.预防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46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2)第二节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2)第二节47HTLV-1/2的发现与命名80年代初,美国的Gallo实验室和日本的Miyoshi实验室分别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病人外周血培养的T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反转录病毒;1982年日本Kalyanaraman报告一例T细胞变异的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其血清和前者的有交叉反应;根据基因组及血清学反应可将其分为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和2型(HTLV-2);HTLV-1/2的发现与命名80年代初,美国的Gallo实验48HTLV-1的特点几乎全部ATL病人都可检出HTLV抗体;在AT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内有HTLV前病毒DNA的整合;
ATL高发区与该地区内HTLV-1高度流行一致;
在体外培养中,HTLV-1可使CD4细胞永生化;
HTLV-1的逆转录酶和主要核心蛋白p24与各种动物的逆转录病毒(SiSV、MPMV、BLV和GaLV等)在免疫学上无交叉反应,在核酸序列上也无明显同源性;HTLV-1的特点49HTLV结构蛋白与基因HTLV-1/2属于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哺乳类C型病毒;病毒颗粒大小约100nm;HTLV-1由9032个核苷酸组成,包括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区;HTLV-1大致分为C、J、WA、CA和M5个亚型。HTLV-1和2两型病毒基因组同源性大于60%;HTLV结构蛋白与基因HTLV-1/2属于逆转录病毒科肿瘤病50反转录病毒课件51反转录病毒课件52HTLVgenome(proteinsencoded).HTLVgenome(proteinsencoded)53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水平传播注射、输血、性接触垂直传播胎盘、产道、哺乳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54HTLV相关的疾病HTLV-1成人急性和慢性T细胞白血病(ATL);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HTLV相关脊髓病变(TSP/HAM);HTLV-2毛细胞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CTCL);HTLV相关的疾病HTLV-155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与鉴定抗体检测ELISA免疫荧光法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与鉴定56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第36章逆转录病毒
(Retroviridae)第36章57
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对人致病的反转录病毒主要有:
1.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为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
艾滋病的病原体。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58
共同特性
①球形,直径约为100
nm;有包膜,表面有刺突。
②基因组有两条相同的+ssRNA,具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和多个调节基因
③病毒体含反转录酶和整合酶。
④复制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病毒DNA整合到
细胞DNA中,构成前病毒。
共同特性5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60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AIDS于1981年首次被报道,1983年法国巴斯德所的西诺西和蒙嗒尼尔成功分离到该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cquiredimmunode61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9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截止2009年底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在中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近74万例。
我国处于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群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AIDS——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联合国艾滋病62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HIV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63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2006年全球新增HIV感染者430万,
HIV感染者总数达64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65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2006年根据最新评估结果,中国现有HIV感染者约65万,其65
2009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艾滋,履行承诺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2009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遏制66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671.HIV的形态学特征
球形、直径约100-120nm有包膜:外层为脂质双层,表面有刺突gp120和gp41;内层为内膜蛋白p17。核衣壳圆柱形,由衣壳蛋白p24、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核衣壳蛋白p7及两条相同的正链RNA构成。1.HIV的形态学特征球形、直径约100-120nm68反转录病毒课件69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个调节基因;两端有LTR。基因组:单正链RNA,有3个结构基因以及
670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71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HIV72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对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的表达有负调节作用
Nef
Nef调节mRNA的剪接和促进mRNA转运至细胞质Rev
rev反式激活蛋白,激活HIV基因的转录Tat调节基因
tat使病毒吸附于细胞表面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gp120gp41
env有反转录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水解RNA:DNA中间体中的RNA链切割前体蛋白使病毒DNA与细胞DNA整合反转录酶RNA酶H蛋白酶整合酶
pol衣壳蛋白和核衣壳蛋白内膜蛋白p24和p7p17结构基因
gag蛋白质的功能编码蛋白基因HIV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对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的表达有负调节作用73*
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
*
gp41
为跨膜蛋白,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gp120
病毒的表面糖蛋白,与病74病毒的复制病毒的复制75分型*HIV-1:在全球流行
分M(main)、O(outline)、N(new)
3组,
M组又分为9个亚型(A-D、F-H、J和K)和43个重组型。
*
HIV-2:主要局限于西非等地。我国流行的主要亚型是B、B’和B/C、A/E重组型分型*HIV-1:在全球流行76变
异
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变异性,同一个个体可以分离到生物学性状不完全相同的HIV毒株*其中env和nef基因的变异最常见,尤其是env基因的变异最频繁*HIV的反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变异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高度变异性,同一个个体77培养特性*细胞培养: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成人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动物培养: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亚洲猕猴可引起AIDS表现,用于研究。培养特性*细胞培养:外周血T淋巴细胞或成人淋巴细胞白78
抵
抗
力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处理10~30
min,可灭活病毒。*高压灭菌121℃20
min,或者煮沸100℃20
min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天;在37℃可存活10~15天;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
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79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80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主要的传播途径: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81我国的传播特点
*
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
经性传播途径呈上升趋势
*
自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我国的传播特点*吸毒、性传播和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82临床特点
*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临床感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临床特点*潜伏期长,大约10年左右。831.原发急性感染期:1~2周,病毒血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2.无症状潜伏期:5~15年,病毒低水平复制。无症状或无痛性淋巴结肿大3.AIDS相关综合征:发热、盗汗、乏力、慢性腹泻、淋巴结肿大等4.典型AIDS期——合并机会致病菌感染和AIDS相关恶性肿瘤。1.原发急性感染期:1~2周,病毒血症。发热、咽炎、淋巴结肿84反转录病毒课件85反转录病毒课件86反转录病毒课件87致病机制
*细胞受体:主要受体CD4分子辅助受体CCR5与CXCR4*主要感染细胞:
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朗罕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肝脏库普弗细胞)致病机制*细胞受体:88反转录病毒课件89致病机制
*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1融合肽暴露,介导膜融合,使病毒侵入细胞*受感染的CD4T细胞被溶解破坏,T细胞数量的进行性减少和功能丧失,导致免疫功能缺陷致病机制*HIV借助于gp120与上述细胞受体结合,gp490反转录病毒课件91*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①CD4T细胞融合,最终导致细胞的溶解;②CTL对CD4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③诱导CD4T细胞细胞凋亡;④HIV复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DNA,抑制细胞正常的生物合成;⑤自身免疫导致T细胞损伤HIV的gp41与MHC有相同的抗原而引起交叉反应*HIV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92*
损害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CD4分子,其辅助受体为CCR5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感染后不被溶解,长期携带HIV,使病毒向其他组织播散。*损害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少量93
*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可限制病毒感染,但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并随疾病进展而下降*病毒抗原频繁变异逃避了免疫清除作用
免疫性*细胞内病毒的清除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反应免疫性94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三、微生物学检查法95检测目的①AIDS的诊断;②指导抗病毒药物的治疗;③筛查和确认HIV感染者,以阻断HIV的传播途径。检测目的①AIDS的诊断;96*检测病毒抗体:ELISA筛查,Westernblot确认*检测病毒抗原:检测HIVp24抗原早期
辅助诊断*检测病毒核酸:定量RT-PCR*病毒分离:特征性细胞病变为融合细胞
*检测病毒抗体:ELISA筛查,Western97四、防治原则四、防治原则98
1.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1.治疗HIV感染的药物99
*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蛋白酶抑制剂(PIs)*包膜融合抑制剂(F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100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anti-retrovial
therapy,
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1012.预防研制安全、有效的HIV疫苗,但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上市。①普遍开展预防AIDS的宣传教育;②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养跨行业技能的重要性计划
- 七年级下册《几何图形与图文信息问题》课件与练习
- 2025年气体掺混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年中文信息处理平台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卫星数据采集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EMI屏蔽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冷链物流温度监控实施细节
- 电影制作与发行合作框架
- 2025年活性白土项目建议书
- 案场物业经理年终工作总结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早读课所背知识点
- 实验室仪器设备验收单
- 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教社高职国际英语 进阶综合教程 第2册 PPT课件高职国际英语进阶教程第2 册unit1课文原文和译文
- 病理科各项制度汇编样本
- 费用通用报销单
- PFMEA-冲压过程模板
- 高中体育足球教学教案 全册
- 计算机视觉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第五章-公众责任保险课件
- 口内数字化印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