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经济发展课件_第1页
统筹经济发展课件_第2页
统筹经济发展课件_第3页
统筹经济发展课件_第4页
统筹经济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公共课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

1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构想,面对新的理论和新形势、新环境,正确理解,在工作中去深化,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实践是最终目标。

◆主要内容

1、经济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

2、统筹城乡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区域发展

5、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党的2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一次在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和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劳动生产率低、贫富差距大、非市场的集中体制、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交通通讯落后…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3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对内不能凝集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对外则可能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发展。由于对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4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1、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标志的发展观“发展”这一概念最初被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这一发展观表现为以协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5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2、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标志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内生的”。这种发展观认为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多维度的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广泛认可。缺陷: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关注到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6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3、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含义:突出的是发展,最终消除贫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维护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世界各国正确看待发展、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但在实践中不可绝对化。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7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观的演化趋势1、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从机械增长观向有机增长观转变3、从破坏性发展向生态发展转变4、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观的演化趋势8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二节经济发展的衡量与路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过程。著名现代化问题学者何传启教授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分为经典现代化(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二节经济发展的衡量与9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1、工业化的内涵狭义是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是指: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步转向以工业及其他非农产品为主的社会演进进程。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10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2、工业化的模式自发的与自觉的工业化模式市场推进的和行政推进的工业化模式倾斜式和均衡式工业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为主体)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化模式内源性和外发性工业化模式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11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3、城市化的内涵与意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能产生经济发展上的聚焦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3、城市化的内涵与意义12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4、市场化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市场化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增强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一是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二是企业与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4、市场化的内涵与衡量标准13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三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有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存在着(1)经济结构问题(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4)区域发展差距加大(5)加大生态环境破坏(6)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三节我国经济社会14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性、协调笥和可持续性是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深化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应对风险和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积累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15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还要加强、精神文明还要推进,它们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不协调等因素。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16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17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第一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时代意义和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基本思路,其意义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内涵:平等发展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立足点;协调发展是核心;全面发展是基本内涵;长期持续是内在要求;“两手—市场和政府”结合是重要保证。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城乡18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二节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实1、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的主要特点: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主要变化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进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密切了城乡联系,对城乡隔离体制造了巨大冲击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弱化了城乡隔离的格局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二节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实19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3、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尚待改进的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仍在扩大城乡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3、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尚待改进的方面20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三节城乡关系不和谐的制度因素分析投入少,索取多的财税制度贷款少、存款多的信贷制度补偿低、范围宽的土地征用制度限制多、权利少的就业管理制度财权小、事权大的社会发展制度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三节城乡关系不和谐的制度因素分析21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四节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多予,少取”的完善支持农业的财税制度明确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城乡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制度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四节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22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经济增长: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初级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基尼系数:表示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充分就业:在货币工资水平一定时,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已就业。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社会保险: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23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1、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进行优化的组合注重公平,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中作用(初次分配中,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挥财税制度的再分配功能,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二元化”的收入差距。2、提高就业率的政策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就业容量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并有效实施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的培训。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24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征缴、管理和运营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属地立法进程,完善社保法律制度4、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要构建工作运行机制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25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举措,由此将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向一个全新阶段。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通常指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它往往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或是一个学校、一个办公室。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圈套的空间范围。如何检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公共产品享用水平来检验从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来检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26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27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区域政策区域政策主要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生产的空间转移、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是直接的内容区域政策主要目标: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以使总收入与总增长最大化、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注意:上述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相容的,必须依据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发达程度做出选择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28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2、区域管理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区域人口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三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主要是面对宏观经济问题,面临的两大挑战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管理方法:管理学的方法、法律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区域人口管理,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因此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区域的适度人口主要应考虑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和人口就业的形势。通过对人口的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区域的发展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区域环境管理,目标是造就一种发展的模式,在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造就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这种模式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2、区域管理29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的核心思想。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增长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地地区出现,然后再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实现整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高涨。因此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部门和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30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区域均衡发展是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但实践证实,区域均衡发展在我国的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改变历史以来的非均衡布局及发展状况,反而不断积累和显现出区域均衡战略的局限性。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首次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思想。“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自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已开始跳出均衡发展论的窠臼,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31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增长极理论创始人:法国学者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形成发展的核心。这种核心是一种具有创新优势的“产业极”或“活动极”,在经济空间中发挥着类似“磁极”的作用,吸引周围的经济要素向中心积聚。同时产生外部经济能力,对其他经济要素、企业、行业具有支配作用和通过诱导、推动产生带动许多企业、行业发展的乘数作用。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认为增长极是位城镇或其附近的区域推出型产业的复合体,是引导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地理“增长中心”。赫希曼提出主导部门和重点地区优先增长的极化理论。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增长极理论32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5、经济轴带理----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强调交通干线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认为以交通线为“主轴”将形成一条产业带,依靠交通运输在现存增长极之间建立联系,把若干增长极结合为系统的产业带。波兰学者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后被进一步发展成条带开发理论。6、增长极的两大效应具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5、经济轴带理----增长极理论的延伸33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7、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邓小平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以经济特区为增长极的发展思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下,经济特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经济特区也产生了极大的扩散效应。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7、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34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8、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思想梯度转移理论指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投机倒把、自然资料、历史基础等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区际之间总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有剃度就必然人有空间的梯度转移,使生产工艺从高梯度发达地区向低梯度落后地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一国的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9、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两个大局思想充分体现了梯度推移理论的要求。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8、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思想35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0、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企业之间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最佳结合点。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0、产业集群理论36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1、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地理集中性存在明确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竞争合作机制12、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成本优势或生产率优势创新优势促进企业成长强化竞争区域品牌优势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1、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37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3、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重点: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分工协作问题、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和区域贸易问题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开发模式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3、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38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三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新经济区划及面临的主要矛盾西部“欠发达”东北三省“体制和结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足和资源、环境难负其重”西部兼有上述杂症2、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比较经济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区域开放差距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三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39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四节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对策1、西方处理经验确定了“有问题地区”制定了判断“地区失调”的标准建立专门机构和基金协调成员国与共同体的地区政策措施2、欧盟区域政策的启示要有明确的区域政策区域政策的适用对象和适用领域要明确区域政策具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区域政策要具有完善的制度基础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四节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对策40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握好的三大关系(1)、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2)、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3)、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握好的三大关系41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不同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和东北,国家可多进行制度(政策)供给,即政府要发挥较大作用。中部,依靠市场力量,辅之以政策支持东部,依靠东部自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5、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不同区域发展战略42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特点人多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人口增长和快速致富的压力(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43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雾事件,死亡一万多人。日本,60年代的水俣病事件,严重后果至今未完全削减。(二)现实催生出的理论“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日本池田大作提出“依正不二”思想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并加强合作。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44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方法与理论社会成本,是指由于生产过程而使第三者或社会所承受的,而又难以使私营企业家承担的所有的有害的结果及损失。社会损失,是指因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灾害。即使企业有义务对社会损失进行金钱上的赔偿,也无法赔偿所有的损失。庇古税,即对污染环境者征税,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两部分工具法,即不直接向污染收税,因为污染难以交易,而向可以交易的对象比如产出来收税。PPP理论,即污染者付费原则。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方法45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也称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称为“3R”原则生态补偿,广义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46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节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持续性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节解决资源和生态环47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社会形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与行为习惯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48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一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背景分析(一)、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综合国力和对外经贸水平的相应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的相互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经贸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和对外经贸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建立和谐社会对外开放能够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与基础对外开放本身为中国与世界的和谐提供了前提,能够直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是内部与外部和谐统一体。内部和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外部和谐则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两者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一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49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二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意义(一)、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求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范围和领域日益延伸、全速货币资本全球运动加快和扩大、全球性生产经营网络业已建立。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二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50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二)、努力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水平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进程和主要成就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利用外资不断扩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对外投资开始起步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二)、努力提高全方位对外开51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趋势和任务完善对外开放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趋势和任务52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三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一)统筹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继续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发挥扩大外需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发挥扩大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作用统筹考虑两个市场的互补互动和制度环境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三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53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三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二)统筹运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加强以石油为主的国家能源安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三)统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经济安全在对外开放中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在对外开放中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在利用外资中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三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54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四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点措施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对外开放加快对外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强化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实施大经贸战略、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管理机制(在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参与国际体系和竞争的应对机制、建立和完善维护经济安全的风险防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服务功能第六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第四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55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公共课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南京电大继续教育学院

56

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构想,面对新的理论和新形势、新环境,正确理解,在工作中去深化,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实践是最终目标。

◆主要内容

1、经济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

2、统筹城乡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区域发展

5、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目的和要求

党的57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1、一次在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和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劳动生产率低、贫富差距大、非市场的集中体制、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下交通通讯落后…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58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对内不能凝集全体人民,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对外则可能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发展。由于对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一节经济发展与经济增59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1、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标志的发展观“发展”这一概念最初被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这一发展观表现为以协民生产总值、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60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2、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标志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也是内生的”。这种发展观认为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多维度的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广泛认可。缺陷: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关注到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61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3、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含义:突出的是发展,最终消除贫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分割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维护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世界各国正确看待发展、如何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但在实践中不可绝对化。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发展观62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观的演化趋势1、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2、从机械增长观向有机增长观转变3、从破坏性发展向生态发展转变4、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观的演化趋势63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二节经济发展的衡量与路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过程。著名现代化问题学者何传启教授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分为经典现代化(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发展工业经济为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发展知识经济为基础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二节经济发展的衡量与64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1、工业化的内涵狭义是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是指:随着工业活动的持续增长和工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步转向以工业及其他非农产品为主的社会演进进程。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65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必然要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路径。2、工业化的模式自发的与自觉的工业化模式市场推进的和行政推进的工业化模式倾斜式和均衡式工业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为主体)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模式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工业化模式内源性和外发性工业化模式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66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3、城市化的内涵与意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能产生经济发展上的聚焦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3、城市化的内涵与意义67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4、市场化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市场化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增强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一是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二是企业与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4、市场化的内涵与衡量标准68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三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有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理论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存在着(1)经济结构问题(2)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低(4)区域发展差距加大(5)加大生态环境破坏(6)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三节我国经济社会69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性、协调笥和可持续性是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深化的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应对风险和挑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物质条件积累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70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民主政治还要加强、精神文明还要推进,它们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相互之间不协调等因素。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71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第一章经济发展目标与道路的选择第四节科学发展与和72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第一节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时代意义和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基本思路,其意义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科学内涵:平等发展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立足点;协调发展是核心;全面发展是基本内涵;长期持续是内在要求;“两手—市场和政府”结合是重要保证。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妥善处理城乡73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二节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实1、改革开放前城乡关系的主要特点: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主要变化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进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密切了城乡联系,对城乡隔离体制造了巨大冲击小城镇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发展,弱化了城乡隔离的格局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二节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与现实74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3、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尚待改进的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仍在扩大城乡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3、目前我国城乡关系尚待改进的方面75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三节城乡关系不和谐的制度因素分析投入少,索取多的财税制度贷款少、存款多的信贷制度补偿低、范围宽的土地征用制度限制多、权利少的就业管理制度财权小、事权大的社会发展制度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三节城乡关系不和谐的制度因素分析76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四节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按照“多予,少取”的完善支持农业的财税制度明确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城乡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制度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第四节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77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关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经济增长:经济生产能力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初级分配:指国民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基尼系数:表示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充分就业:在货币工资水平一定时,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得已就业。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社会保险: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78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1、改变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进行优化的组合注重公平,发挥政府在调节收入中作用(初次分配中,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发挥财税制度的再分配功能,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二元化”的收入差距。2、提高就业率的政策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扩大就业容量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并有效实施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的培训。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79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征缴、管理和运营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属地立法进程,完善社保法律制度4、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要构建工作运行机制第三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80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先后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举措,由此将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向一个全新阶段。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通常指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它往往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或是一个学校、一个办公室。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圈套的空间范围。如何检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公共产品享用水平来检验从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来检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81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82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区域政策区域政策主要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区域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的干预促进生产的空间转移、产业和部门规划是区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缩小区域差距是区域政策是直接的内容区域政策主要目标: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以使总收入与总增长最大化、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注意:上述目标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相容的,必须依据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发达程度做出选择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二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83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2、区域管理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区域人口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三个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主要是面对宏观经济问题,面临的两大挑战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管理方法:管理学的方法、法律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区域人口管理,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因此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区域的适度人口主要应考虑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和人口就业的形势。通过对人口的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区域的发展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区域环境管理,目标是造就一种发展的模式,在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造就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这种模式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2、区域管理84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的核心思想。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非均衡的。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增长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地地区出现,然后再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实现整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高涨。因此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部门和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85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30年中,区域均衡发展是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但实践证实,区域均衡发展在我国的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改变历史以来的非均衡布局及发展状况,反而不断积累和显现出区域均衡战略的局限性。小平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首次提出了非均衡发展思想。“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自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已开始跳出均衡发展论的窠臼,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86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增长极理论创始人:法国学者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形成发展的核心。这种核心是一种具有创新优势的“产业极”或“活动极”,在经济空间中发挥着类似“磁极”的作用,吸引周围的经济要素向中心积聚。同时产生外部经济能力,对其他经济要素、企业、行业具有支配作用和通过诱导、推动产生带动许多企业、行业发展的乘数作用。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认为增长极是位城镇或其附近的区域推出型产业的复合体,是引导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地理“增长中心”。赫希曼提出主导部门和重点地区优先增长的极化理论。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增长极理论87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5、经济轴带理----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强调交通干线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认为以交通线为“主轴”将形成一条产业带,依靠交通运输在现存增长极之间建立联系,把若干增长极结合为系统的产业带。波兰学者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理论后被进一步发展成条带开发理论。6、增长极的两大效应具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5、经济轴带理----增长极理论的延伸88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7、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邓小平将增长极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以经济特区为增长极的发展思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下,经济特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同时经济特区也产生了极大的扩散效应。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7、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89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8、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思想梯度转移理论指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投机倒把、自然资料、历史基础等原因,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区际之间总是非均衡的,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有剃度就必然人有空间的梯度转移,使生产工艺从高梯度发达地区向低梯度落后地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一国的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9、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两个大局思想充分体现了梯度推移理论的要求。

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8、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思想90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0、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企业之间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化与地方化的最佳结合点。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0、产业集群理论91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1、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地理集中性存在明确的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间存在竞争合作机制12、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成本优势或生产率优势创新优势促进企业成长强化竞争区域品牌优势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1、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92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3、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重点: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分工协作问题、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和区域贸易问题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开发模式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13、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93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三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新经济区划及面临的主要矛盾西部“欠发达”东北三省“体制和结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足和资源、环境难负其重”西部兼有上述杂症2、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比较经济发展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科技差距区域开放差距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三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94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四节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对策1、西方处理经验确定了“有问题地区”制定了判断“地区失调”的标准建立专门机构和基金协调成员国与共同体的地区政策措施2、欧盟区域政策的启示要有明确的区域政策区域政策的适用对象和适用领域要明确区域政策具有充分的资金支持区域政策要具有完善的制度基础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第四节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对策95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握好的三大关系(1)、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2)、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3)、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握好的三大关系96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不同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和东北,国家可多进行制度(政策)供给,即政府要发挥较大作用。中部,依靠市场力量,辅之以政策支持东部,依靠东部自身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5、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四章统筹区域发展4、不同区域发展战略97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特点人多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脆弱(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人口增长和快速致富的压力(三)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98第五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伦敦雾事件,死亡一万多人。日本,60年代的水俣病事件,严重后果至今未完全削减。(二)现实催生出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