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制仅供参考审核批准生效日期地址:电话:传真:邮编:引言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我国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4个。其中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当前,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自然风光早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他们更多地希望在领略大自然美丽,放松身心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受到知识和科学的熏陶,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恰好能更好地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以宋代文物古迹保存的数量最多、品位最高,所以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其中宋代砖城构筑的古城墙、通天岩摩崖石窟,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它还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城市之一,另外,赣州的客家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享有盛名的。然而,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文化、环境、特色、资源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它们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可是,在国家名城保护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被动地任其损坏是不可行的。因此,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突出矛盾。旅游开发和保护则正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并且独特,因此其旅游开发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与优势。历史文化名城开发能够保持名城的历史风貌,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而赣州市作为旅游地可以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促进当地的消费,为古城的维护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在陶冶游客情操,让游客学习知识的同时名城文化也将得到传承和传播。另外,旅游的开发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的青睐。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当地经济的良性发展。第一章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一般性理论概述1.1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并公布的具有悠久历史、或有特殊历史事件发生、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并且在长期使用和发展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是仅在我国通用的一个术语,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1.2国内外研究的背景分析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方面。TimothyDallen(2007)①D.J.Timothy.Managingheritageandculturaltourismresourcesessays[J].Landusepolicy,2009(4):1205.通过对地理学家、营销、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环境管理人员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合,以更好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管理,为相关旅游网络的建设提供参考。NickMarriner和ChristopheMorhange(2004)②NickMarriner,ChristopheMorhange.Underthecitycentre,theancientharbourTyreandSidon:heritagestopreserve[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5(6):183-189.①D.J.Timothy.Managingheritageandculturaltourismresourcesessays[J].Landusepolicy,2009(4):1205.②NickMarriner,ChristopheMorhange.Underthecitycentre,theancientharbourTyreandSidon:heritagestopreserve[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5(6):183-189.③李蕾蕾.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J].人文地理,1996,(2):10-13.④王景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概念[J].城市规划汇刊,1994,(4):12-161.3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探讨1.3.1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是指旅游开发者为发挥、提高和改善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的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使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一项技术经济经济活动。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主体是政府建设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投资商。旅游开发的范围则是食、宿、行、游、娱、购等旅游要素。旅游开发的对象主要是名城内所有能够为旅游业所用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十分丰富而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已存在的,外显的,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已被利用的或者部分被利用的,有些是尚被利用的。它们作为一种资源存在,需要人们的保护,但其经济效益却不明显。旅游开发,则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和完善,使这些资源充分展示其价值,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对于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可以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以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扩大旅游地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水平;对于尚未被利用或部分被利用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吸引力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综合使用价值。1.3.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指除了对城市轴线、河网水系、道路格局、自然生态等一般城市的都具有的要素进行保护外,特别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珍贵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简单地说,就是对名城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资源所依托的环境的保护。名城保护的主体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此外,专家、居民、社会大众也应共同参与。名城的保护应划定保护范围,具体保护内容有名城的历史街区,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民风民俗、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空间格局、传统风貌、风貌要素、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传统经济、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山水、风景名胜、古树名木等。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名城格局和整体风貌等。凡是这些具有珍贵价值的资源都必须妥善加以保护,许多景观如古木、文物等一旦遭到破坏便不能再生,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予以恢复,如仿造,其意义也大不相同。然而,也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而不可行的,更不是发展旅游业的可行之路。因此,旅游开发者需明确保护资源及其周边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使旅游资源的保护落实到实处。具体来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义在于:1.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有重大的差别。它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其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具有原有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的古代建筑、历史风貌等都具有独特性,破坏了再仿造便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可以更好地进行旅游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不像矿产资源那样容易采完用尽,相反,只要保护和利用得当,会越用越有价值。对名城的保护,能够保持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将其受城市建设发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化。旅游开发将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为名城的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3.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等是我国历史的见证,为我国的历史研究提供依据。历史文化名城浓缩而又形象真实地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风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和城市传统风貌的“标本”,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3.3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其旅游开发的前提。对名城的资源及资源所依托的环境进行旅游开发,除了获取经济利益外,保护也是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只有保护好了名城的资源,才能充分保护和发挥名城的特色,才能把名城最独特的地方展示给游客。如果名城的资源被破坏了,旅游业依存的条件也将失去,开发就不可能存在了,旅游业的存在也没有意义。另外,在开发前对名城进行保护也是是必然的,名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要一次性地全部进行开发几乎是不现实的。名城的旅游开发的同时也是对名城的保护。一方面,名城的旅游开发能够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为名城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改造名城环境、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对名城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对旅游资源加以整合修饰,保持并改善旅游吸引力,从而延长名城资源的生命周期,这也是对名城的一种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名城的开发对名城是一种保护的同时又是一种破坏。这里所指的并非有意的人为破坏,而是客观上的人为破坏。虽然旅游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旅游开发会使名城原有环境发生变化;游客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名胜古迹的自然风化和磨损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另一方面,名城环境的负载压力和环境污染也会着旅游业的发展加剧,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等等。这些都是旅游开发后不可避免的问题。1.4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意义1.4.1发展名城的经济,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浓郁文化氛围、丰富的历史遗址等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现实的和潜在的,潜在的资源经过有意识的人才开发,才能造就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旅游环境,成为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对于现实的资源,同样也需要再生性开发,这样才能巩固和改善资源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依托它们发展旅游产业,把名城的丰富历史遗迹、文化氛围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力,从而促进名城的经济发展。1.4.2旅游开发能够延长名城的生命周期。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资源大部分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这些资源是名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旅游开发能够改善并保持名城的吸引力。不断地对名城进行旅游开发,不断更新和再生资源的吸引力,能够延长名城资源的生命周期,使名城具备更强大的生命力。1.4.3充分地发挥名城的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丰富的古建筑等,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有针对性地对名城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使旅游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在精髓得到合理、科学地结合,从而使前来的旅游者充分体味名城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文化在影响旅游者的同时得到了传承,名城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第二章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的现状2.1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保护其文物风貌,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建委、国家城建总局、国家文物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历史文化名城”一词被正式提出。它指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1982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①文伟①文伟.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05年2008年7月1日我国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新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提出了具体要求:历史文化名城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评定的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自1982年至今,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4个,详细见下表:批次城市审批名城数第一批(1982.2.8)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24第二批(1986.12.8)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亳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38第三批(1994.1.4)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37增补安庆、南通、无锡、山海关、金华、绩溪、泰安、濮阳、荆州、凤凰、雷州、海口、吐鲁番、特克斯14合计114资料来源:搜索引擎(/view/39422.htm)2.2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名城的旅游开发能够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发挥游憩功能的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名城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因此,对名城进行旅游开发,是发展名城经济,提高名城吸引力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名城的保护也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与保护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名城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也较为乐观,旅游将成为名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2.1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较快,不少名城成为重要的旅游城市。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感受城市风光的同时能够领略古人留下的艺术珍品,享受城市的文化气息,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此外,历史文化名城方便的交通、活跃的经济、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发达的科技与信息、先进的服务与娱乐等对旅游者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逐渐发展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如杭州、桂林、西安、丽江、凤凰等城市,人们听到城市名称时首先会将其与旅游起来。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城市旅游收入也普遍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主要地位。旅游业逐渐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2.2.2名城旅游开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名城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其旅游业也不断成熟。由先前的重视旅游点的数量、规模逐步向重视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转变。在名城开发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发挥名城的资源特色及优势,将名城建设为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发挥名城游憩功能的同时,将名城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充分展现。近年来,名城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浓缩历史文化精华的项目,名城的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北京、西安、南京、苏州、杭州、桂林等旅游城市都是名城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典范,它们以特色或专题旅游为主导,将历史文化名城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也不断地增强。2.2.3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食、住、游、行、购、娱”各要素也在不断地完善。宾馆饭店、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行社、酒店等旅游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专业素质不断加强,旅游接待和整体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业的发展同样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提供了便利。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内涵、独特的民风民俗也被融于特色旅游项目之中,让游客在饱览名城特色的同时,欣赏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学习文化、了解历史、探求知识的需要。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成为旅游业不可忽略的一部分。2.2.4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逐步纳入法制轨道。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与不少名城开发与保护相关的法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十余部有关旅游管理与保护的法规和条例。许多名城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规划,逐步建立起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保护的三级管理体系,即将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对名城的开发与保护作了相关规定与限制,以防止破坏性的建设行为,为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如2008年7月1日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对保护措施、法律责任这两块也有了具体要求与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和保护,己步入长期稳定发展的阶段。第三章赣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3.1赣州市旅游资源概况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全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3.94万平方米,是江西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877万,占江西省人口的五分之一,是江西最大的设区市。这里保留有众多的宋代文物古迹,有“宋代历史博物馆”之誉,因此又称为宋城赣州。1993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赣州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是全国得天独厚的脐橙、柑桔、柚子的生产基地。其特色产品蜜梨、甜柚、白莲、青梅、香菇、烟草、茶叶、板鸭、家具等畅销全国各地,有10个县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分布率达到了77%。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此外还有众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培育,赣州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四大旅游品牌”:红色故都、宗教文化、城市文化和客家风情。赣州市政府所在地章贡区,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国宋城文化,是神奇赣州的精品。至今仍保存着众多的宋代建筑,被称为"宋代历史博物馆"。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是首选的节庆活动的开展地区,也是脐橙节和客家文化节的主要开展地。近年来,赣州市区分发挥了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市区及就近县市为依托,着力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赣州市的主要旅游资源如下图:资源类别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四古":古石窟(通天岩,也是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窑址;八境台;郁孤台;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北门;蒋经国旧居;建春门浮桥;福寿沟;灶儿巷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巷客家文化五龙客家风情园;赣县的客家文化城;夏府客家古民居;白鹭客家古民居等城市文化及休闲度假三江六岸滨江观光;文清路商业中心区;红旗大道城市环境;宝葫芦农庄、八境公园;郁孤台公园;龟角尾公园;中国脐橙节;峰山旅游度假区宗教文化海会禅寺;寿量寺;文庙;慈云塔;南市街;虹塔资料来源:根据所获资料整理3.2赣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优势,赣州市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三带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三带”指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指文清路游憩商业区、濂溪路-中山路游憩商业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赣州市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具体如下:一是赣州市的旅游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全市旅游饭店住宿设施有了较大改观,基本做到了合理布局,高中低档相结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既有消费层次较高的宾馆、酒店、招待所,又有低消费群所需要的旅店、饭馆、摊点。在旅行社方面,目前全市的旅行社既能组织接待大型旅游团体、国际旅游者,又能满足小型团体、散客的需求。二是旅游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建立了一条政府引导规划、社会参与、多方引进投资发展旅游的方式。根据2005和2006年《旅游年鉴》的数据,2005年赣州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1.3万人次,旅游收入为37.74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7.36%。2006年赣州市共接待境内游客687.26万人次、境外游客7.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18亿元,比2005年增长17.8%。由此可见,赣州市的旅游收入有了大幅度地增加,旅游业逐渐由传统的外事接待型转向产业经济型。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速,旅游产业在赣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三是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大。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旅游生产力不断提高,全市旅游接待体系日益完善。同时,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客源成倍增长。旅游业已成为赣州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增进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特色旅游、节庆旅游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赣州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赣州市的特色旅游,节庆旅游非常重视。典型的例子为“中国脐橙节”、“客家文化节”的开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拓开了赣州市的市场,提高了赣州市的知名度。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赣州市为例4.1赣州市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1.1市区旅游资源空间密集,但从赣州市所辖区域来说,旅游景点分散,整合困难,难以满足远足旅游者的需求。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赣州市景点较为集中,如到赣州城旅游观光,从西津门登上古城墙,沿途可以游鉴西津门、郁孤台、蒋经国旧居、八境台、涌金门、建春门浮桥、寿量寺,并可俯览二水环流,远眺玉虹塔和马祖岩再通过灶儿巷与南市街历史街区、游览文庙与慈云塔;通天岩景区也同样如此。赣州市旅游对于一日游两日游游客较为合理,却不足以吸引几日游的旅游者。因此,资源的利用率,使用率,旅游消费等也较低。另一方面整个赣州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需以其他县市的旅游景点为依托,组成更合理、更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来吸引旅游者,否则无法满足远足旅游者的需求,游客的回头率也较低。然而,赣州市总面积近4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4左右,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景点分布却十分分散,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增加了对赣州市旅游资源的整合难度性。4.1.2旅游业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赣州市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景区景点规模小,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大多依托人文景点存在。它们能够使游客产生“我来过”的想法,却不能产生“我被吸引,被征服”的更高一层次的感受。如赣州市的古城墙由城墙和城门构成,郁孤台、八境台风格类似,旅游项目较单一。而赣州市的传统观光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驾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也比较滞后。另一方面,能刺激游客消费的娱乐项目少,旅游消费中文化娱乐和旅游购物两大消费水平低,存在“景点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钱”的状况。古城墙除了小摊小贩外,几乎没有游客能够消费的地方,与古城墙相关的旅游消费品几乎没有。在客家文化这一点上,景区内除了“石头宴”、根雕、族谱等单一的消费项目,其他的文化项目也只是视时间开放,淡季花同样的价钱购买景点门票的游客无法参与这些具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也无法在动态的表演中感受古城的文化。通天岩入口处的购物一条街,淡季营业的店面只有一两家,难以满足淡季游客的需求。4.1.3投资主体过多,管理不善,部分景点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资源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实际上是条块分割,利益均沾,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建设、旅游、园林、环保、文物、水利、宗教等多个部门都能出面操作,插手管理,导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工作不规范的现象,各方利益随着开发的深入不断变化,短期谋利甚至破坏性谋利难以避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城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景区内的私人设立收费的项目不但使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不少景点出现不消费不允许进入参观的现象,通天岩的千佛洞内的西岩市景点就出现这一现象;而客家文化城的“石头”展也出现强制游客投币行为。这些正是由于投资主体过多,导致谋利性目的太强,从而破坏了旅游地的形象。4.1.4旅游季节性明显,旺季人满为患,淡季忽略管理旅游旺季,像通天岩等不少知名的大型景区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使交通部门、旅游接待部门、旅游企业承受巨大压力,各项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设备供不应求,景区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旅游淡季,很多景点对旅游文化宣传不够重视,特色表演、旅游项目有名无实。如赣州市宝葫芦农庄,游乐设施无人管理导致游客无法使用。客家文化城设有婚俗表演,祭祖表演,采茶戏表演等项目,有名无实,导致旅游地形象遭到破坏。4.1.5资源同质性问题严重赣州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之间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旅游地吸引力不高。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对赣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旅游资源相对缺乏独特性,对于同一旅游项目,游客可选择的目的地更多,而不是唯一性,导致旅游的可替代性增强。如赣州虽被称为“客家人的摇篮”,但是对客家人最有影响的却是称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在福建的永定。又如,宋城墙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是全国范围内很多城市的城墙都保护得比较好。4.1.6随着开发进度的不断加深,赣州市的旅游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高。然而,在进行赣州市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赣州市的宣传力度不够,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在全国的11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影响力及旅游GDP排名仍较落后。赣州市资源的吸引力对远足旅游者的影响力不够。当前,赣州市的旅游客源主要来自江西省内及附近省份。旅游市场开发是赣州市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并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4.2赣州市名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2.1赣州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对名城赣州市进行保护是必须面对的难题。但是,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过度保护的现象,为保护而进行保护,把资源“关”起门来保护,导致资源不能够被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也在保护的同时无法产生其本应该产生的价值,也无法发挥其文化功能。这种为保护而保护的消极行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取的。赣州市的慈云塔这一景点,在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内。这一景点一般游客是无法进入参观的,只能在校外观望。4.2.2部分资源未得到保护或者保护方式不合理赣州市的古建筑、古街区、古城墙等保存多并且独具特色,然而,却有不少未得到重视和保护。如古城墙从西津门起的一段城墙,尤其是秦人桥一段,许多砖已松落,垃圾遍地都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而在八境公园附近的一段古城墙,虽然经过了现代的修复,但是城墙周围到处都是小摊小贩,导致地面肮脏,环境卫生差,影响游客的兴致,也加速了古城墙的风化与破坏。而赣州市的古浮桥,也无限制地任由市民踩蹋,不少已经经过重修。前面已提到,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多是不可再生的,就算重新修造也无法体现其本身的意义。这些资源不能够被重视和保护或者保护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让人担忧。4.2.3旅游开发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难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历史文化名城本身风貌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食、宿、行、游、娱、购,不管哪一要素的建设与开发,都会对名城风貌造成破坏,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如何将旅游开发的破坏性降到最小是保护名城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另一方面,只要有游客的地方,旅游景点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游客乱扔垃圾,在古迹刻字,禁止拍照的地方拍照等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以及游客的进入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使得名城的旅游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增加了管理难度。在赣州市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古城墙上到处都留下了游客的字迹,郁孤台院内的竹子上也留下不少“芳名”,通天岩的山路边的山沟里处处可见却难以清洁的白色污染等等,严重地影响了其他旅游者旅游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使名城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4.2.4市民和游客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市民的作用,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及积极监督、参与,能够使名城的保护难度降低,使保护更能落到实处。如果市民缺乏主人翁意识,保护意识不强,对名城保护的负面影响也会增大。通过对赣州市市民的调查访问,市民普遍认为赣州市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文化认同感较强,大部分市民对赣州市的旅游资源都有所了解。但是,市民普遍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做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没有意识到其不可再生性这一点,也没有对名城的保护加以重视,市民认为,这些资源他们非常熟悉并且可以随时享用,但名城的保护保护却与其没有很大联系,认为是政府的事。这些导致赣州市对名城保护的难度增加,也是赣州市旅游资源在保护过程中存在并亟需改善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第五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5.1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是所有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必须遵行的原则。另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因此,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名城的保护,保持和延续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地进行规划、开发、管理,严格保护,使得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旅游开发与保护应遵循的具体原则有:1.规划指导,合理分区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首先应该针对名城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划分历史文化区、游憩区。历史文化区是名城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利用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保护,突出其原有的特点,发挥历史文化区的文化教育功能,不得破坏名城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对于游憩区,则是进行适度的开发,满足旅游者“食、宿、行、游、娱、购”方面的需求,以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优势。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是为达到赚取外汇、解决就业、发展地区经济、展示名城特色,充分发挥名城的游憩和教育功能等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过如果处理得当,开发未必会破坏,反而能起到保护这些资源的作用。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三者统一协调,共同发展,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中必须遵守的原则。3.综合开发,严格保护的原则。通过综合开发,能够使吸引力各异的旅游资源结成一个群体,从而让游客从多个方面发现名城的旅游价值。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从行、游、住、食、娱、购等方面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做好有关的设施设备配套和供应工作。开发过程中,对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保持名城原有的历史风貌,资源特色。只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才能促进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使资源永续存在,循环利用。5.2赣州市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5.2.1赣州市旅游开发战略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要素的建设,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交通的建设,能够缩短各景区间的行程,将资源更好地整合后展现给游客。旅游餐饮、购物、娱乐的开发,如果融合浓郁的赣南特色,就更能提高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功能与旅游功能。另一方面,应注重旅游商品的开发,大力推动具有当地特色及旅游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注意商品的“旅游”属性和地域文化特征,要与地方农副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如月亮花生巴、名优茶、鱼丝、玉兰片等独具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以及山货、水产等旅游商品,特别要扩大赣州本地的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注意独特和多样性,改进包装,拉开档次。2.理顺管理体制,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许多名城由于多重目标、多头管理导致管理不善,利益矛盾突出。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和消化其他城市的经验,结合赣州市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赣州市旅游发展的模式,避免重经济效益、轻资源保护的发展模式,加强体制管理,使旅游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旅游企业。要以景区为核心,有选择地吸纳有关企业资产,形成以景区为中心,以股份公司为主体,集景区开发、景区促销、景区管理、景区保护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经济网络。3.强化促销措施,积极开拓赣州旅游客源市场,提高知名度。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市场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赣州旅游市场来看,目前赣州客源市场结构中,70%以上为江西省内游客。赣州本身有877万人口,外出务工人员多,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快,旅游需求潜力大。赣州旅游需求正处于重大历史机遇期,因此,积极开拓赣州市旅游市场,使“广东人福建人游赣州、江西人游赣州、赣州人游赣州”。关于入境游市场,赣州市要牢牢抓住香港、澳门两个传统的重点市场外,同时充分利用两岸的全面三通,加大对台湾市场的促销,让更多的台胞到赣州来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制作各种宣传品扩大宣传如“国家历史名城——赣州”画册在各酒店及旅游景点发放或销售;摄制赣州各旅游景点的电视系列片宣传,在电视台播放;制作专门的网页对赣州市的旅游进行宣传等。其次,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旅游、推介会、博览会、洽谈会,并与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代理商接洽,与国内一些大公司接洽,积极开展促销活动。利用各种机会,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如赣州宋城文化节、客家文化节等活动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再次,要加强旅游区域协作。旅游活动的区域性非常明显,加强旅游区域协作是互惠互利的。4.开发有特色、独特性强,替代性小的旅游项目。赣州市的资源与周边旅游资源同质性严重,因此,应该开发有特色的,能够代表赣州特色的旅游项目,以增强赣州市在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影响力,成为游客的旅游首选地。比如,对中国脐橙节,赣县客家文化节等应进行着重开发、宣传,提高其影响力。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避免出现淡旺季过于明显的现象。而各个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也要注意质量,相互间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避免同一时间重复的项目。今年五一,赣州市的各景区(点)在节日期间,为游客准备了丰富的旅游大餐。通天岩景区为营造节日气氛,从外地购入西洋花、百日菊等鲜花将景区装点得焕然一新;宝葫芦农庄准备了近百个娱乐项目,供游客分享;赣县客家文化城为游客精心准备富有浓郁客家特色的采茶戏、舞龙灯、竹篙舞、祭祖、抬花轿及堪舆文化咨询等活动,备了米馃、擂茶等客家小吃供游客品尝;赣县白鹭古村推出特色旅游,一方面筹集资金、完善设施,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与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全民感恩教育活动相结合。这些特色的旅游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旅游的特色性,具备独特的代表性,增强了赣州市对旅游者的影响力。5.2.2赣州市名城保护的对策建议1.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名城保护管理规划,用法律手段为名城保护提供保障。对于赣州市的各项历史文化资源,应该确立保护内容和范围,以免出现过度保护或者保护不当的现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应设立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主要接待设施建在核心景区之外,对已破坏的旅游资源要进行整修复原或仿古重建。坚决抵制对名城的破坏行为,严正地运用法律手段对破坏者进行处罚,为名城的保护提供法律上的保障。2.提高旅游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对游客旅游活动行为的引导旅游职工队伍建设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关键,也是保护名城的重要影响力。因此,赣州市在保护名城的过程中,应全面推进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职工队伍的带头作用,让旅游职工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游客,引导游客,规范游客的行为,减少游客对名城的破坏。在名城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的力量,合理疏散、调整旅游人流,加强对旅游者的名城保护知识教育,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如针对目前赣州市通天岩等景区季节性和局部性的饱和、超载现象,管理者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风景区旅游冷热的信息、通过门票的发售等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旅游者人数,合理分流,以避免和减少目前名城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3.提高市民素质,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意识。赣州市应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价值及保护意义,让每一位公民都了解文物保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设立文物档案馆以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在现有文物的普查基础上,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完整档案,对市民免费开放。也可以发动和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动,使市民成为保护者。可通过举办一系列免费的文物保护讲座、竞赛活动或是定期组织市民参观文物等方法,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素质。同时,也可以招募文物保护志愿者,对其感兴趣的文物进行定期维护。5.2.3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旅游开发经营者对历史文化区应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想,,科学合理地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历史文化名城的各种历史文化遗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们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等特征,一旦破坏,将不可再生、不可复得、不可挽回。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首位的,一切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等的保护和保存。只有保护和保存好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风景和自然文化的需求者。可持续发展是指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一种发展战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大部分旅游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古城墙,古建筑,古街区,一旦破坏便难以修复,仿造和修复都会失去古城原有的意义。因此,在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保护资源与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者享受乐趣和给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所在地区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走可持续发展战略。2.在名城保护过程中,注重发挥名城的游憩、文化、教育功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历史遗存,丰富的古建筑、独特的文化、历史风貌等。因此,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过程中,不能过度保护,把资源关起来,应充分利用名城的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名城的游憩、文化、教育功能。使游客在赣州旅游的同时,感受赣州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氛围,拓开自己的知识面,从赣州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等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获得历史文化名城及赣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旅游精神层面的享受。结语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同样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笔者试图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旅游开发相关概念的了解,理清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历史文化名城赣州作为一个实例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进行实地考察,分析赣州市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旅游进行思考,指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为赣州市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试图为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寻找符合赣州市特色的道路。笔者认为,赣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所具备的各种独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在科学系统全面地规划下,突出地方特色。在赣州市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保护为主,兼顾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在旅游开发中正确灵活处理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大对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其他相关部门则应提供物质、技术上的保障。专家及民众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各方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更有成效。近年来,赣州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成为不少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赣州旅游发展自身具备的优势是内在的,能够持续起作用的推动力量,而其开发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则是暂时的,是与其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自我检测试卷A卷附答案
- 2023年剧装道具相关工艺美术品资金筹措计划书
- 2019年度城市活力研究报告
- 生意转让合同协议
- 2024年个人租车业务协议范本
- 智慧体育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二手房购买预定金协议范本2024
- 2024年商业股权转让协议格式
- 2024人力培训服务外包代理协议
- 文书模板-《惠农信息员实习合同》
- 固定翼单座轻型飞机图纸
- 厦门厨余垃圾现状
- 煤矿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
- 一级直线倒立摆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实验指导书
- 梁纵筋水平最小锚固长度不足与固接条件的处理的设计优化
- 大坝基础面处理施工方案
- 动画运动规律自然现象
-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CT诊断
- 自动化控制仪表安装工程采用材料及机械价格表(2014版江苏省)
- 八卦象数疗法
- 鲁人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2.3一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