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篇一:教师资格证考点总结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范文写作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思想汇报专题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范文TOP100;(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
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
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篇二:综合素质大纲考点重点归纳,教师资格证小抄
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贯穿性和终身性、整体发展性.
3.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A以德育为先,五育先举。B把我课程改革的精神,逐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C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壳外校外教育活动,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4.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A素质教育主要靠教师实施;B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C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D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二)学生观
1、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情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因材施教教育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2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A建立专业理想B拓展专业知识C发展专业能力D形成专业自我。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4培养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重视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职责:1搞好教学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心学生健康
4.教师的职业价值1这一职业可以满足作为教师个体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需要。2体现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财富。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是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知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货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
2.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学校教育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途径:学习、反思、创新、合作和开发研究的运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6个):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关爱学习(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内在要求)、终身学习(发展不竭的动力)
2.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要求国家作出相应的行为的权利。包括1参加教育计划安培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四、基本能力
1.基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
2.网络检索的方法: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网络信息交流的方法:3通过局域网交流信息2收发电子邮件3即时通信4电子公告牌
3.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1确立加工目标2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再造3根据目标修改再加工
4.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功能分析、信息分析、模式分析、流程分析
5.教案设计展示: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工具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1导入2目标完成主要过程3综合练习4成果总结
6.教学案例展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策略四、教学过程五、总结
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2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从一般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的结论
3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在科学方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8.论证,分为证明与反驳,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三要素组成。
篇三: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20X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能促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学校教育(狭义)
教育的历史形态:原始形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古代教育(奴隶社会:中国;古雅典和斯巴达封建社会:中国四书和科举;欧洲教会“七艺”和骑士教育“七技”)其特点:阶级、专制、道统、刻板、象征——现代教育特征:全民、民主、多元、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a萌芽阶段中国:孔子;《学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设计了中央到基层完善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考试制度;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讽刺、助产、归纳、定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b独立形态教育学培根(教育科学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适应自然,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普及教育统一学制,教学课程体系,“泛智”教育体系;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卢梭《爱弥儿》
c规范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标志着科学教育学诞生(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
2.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通过教育资本储量(教育支出总额)来推断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与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权利、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人才、民主、舆论)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本身的继承性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者的决定、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教育对科技的作用(科学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科技研究)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观念、学习教育的观念、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教育技术的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机、计算机、人造卫星;计算机和网络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播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缩影
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校风是统一体:学校的物质文化两种表述(环境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的
三种表述(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精神文化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3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概念: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生理的发展(有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认知和意向)
身心发展的动因: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董仲舒、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墨子、荀子、洛克、华生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基础: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能被夸大)环境(外部因素:对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对象和条件;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作出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具有延时即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年龄阶层表现的总体特征)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要求。要求抓关键)互补性(一方有损其他面补偿;心理与生理互补。要求全面和谐)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教育不是万能的:既不能超越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规律
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广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狭义)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学校的培养目的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即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可能性;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的唯一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a前制度化教育(人类早期教育→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近代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b制度化教育即正规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中”
6学生和教师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的基本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名誉和荣誉)受教育权
教师的职能特点:传道者角色;解惑授业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发展脉络;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在教育内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7课程
课程的概念: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和进程的总和(广义)特指某一门学科(狭义)
课程的类型: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VS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管理、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一级vs地方课程二级vs学校课程三级)按照课程的任务(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vs研究型课程)
设计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了解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泰勒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斯克里文目的游离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实际结果”)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主张课程评价应为课程决策和改革服务)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8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包括: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世界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思想品德
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发展说(不的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双边活动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或特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和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新组
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学科逻辑——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书本的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教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工作基本程序: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课(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按照教学任务划分单一课、综合课——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产生与发展: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国京师同文馆特点:固定班级;固定时间;以课为教学单位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分组教学制(内部分组: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外部分组:打破按年龄编班,按学习能力或成绩)设计教学制(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道尔顿制(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教学策略:基本特征(综合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9德育
德育的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施加影响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德育(广义)学校德育(学校德育)
目标: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过程: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奖惩法
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理论假设、围绕道德的两难问题的相对论、简要评论)体谅模式(~、围绕人际-社会情景问题的道德教育\~)社会模仿模式(~、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10班级管理
班级的概念: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形成的,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集体: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形成与培养(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培养选拔班干部和
积极分子,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引导非正式群体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
班级管理:模式(常规模式;平行管理——集体个人结合;民主管理;目标管理)当前存在问题(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班主任:作用(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篇四:20XX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20XX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
教师成长与发展基本途径
勤思教育隆重推出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为广大考生提供教师资格证考试常识、历年考试真题、考试经验及相关信息,帮助大家一次性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二,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为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提供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同内外研究显示。有效地促进在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组织新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新手型教师习得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表现出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组织化观摩是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观摩。组织化观摩适用于刚入职的新手型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可以采取现场观摩(如组织听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的方法。在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之前,应制定周密的观摩计划,明确观摩的内容、角度、程序,在观摩的过程中应仔细感受、体会,详细记录,观摩之后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对观摩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消化、吸收。有研究表明,组织化观摩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理解学生的想法,使教师的课堂行为变得更自然。
非组织化观摩,与组织化观摩相对立,是指没有明确目的和计划的观摩。它对观摩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微格教学是对新手型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它将新手型教师的教学过程拍摄成录像,能够使教师更加直接、深入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有研究表明,微格教学的效果在4个月后仍很明显。
微格教学具有四个特征:(1)微型性。微格教学的课堂规模很小,一般由扮演教师的角色、扮演学生的角色、指导教师和摄影师组成,人数在5-8人之间。(2)学习性。受训者通过听课、
温习讨论会、技能辨别学习来掌握教学技能及理论。(3)矫正性。受训者通过自身反馈、学员评价、教师指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之后的训练中加以克服。(4)研讨性。微格训练小组全体参与,对“教师角色”的技能及其运用进行研究、讨论,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一般情况下,微格教学通常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在进行微格教学之前,明确作为分析对象的教学行为;(2)观看有关教学录像。指导新手型教师掌握这种教学行为的教学要点;(3)新手型教师制定微格教学的教学计划,选取少量的学生作为听课对象。开展实际教学。并将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4)新手型教师与指导者共同观看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出问题,探索改进的办法;(5)在对第一次微格教学分析评论的基础上,设计第二次微格教学;(6)选取其他学生作为微格教学的对象,将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7)新手型教师与指导者一起观看录像,分析第二次微格教学。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三)教学决策训练
教学决策训练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将要教授的班级状况的基础上,新手型教师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观看其他教师对此班级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从中找到自己教学的最佳行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会向新手型教师展示更恰当的教学行为,同时给予说明,因此新手型教师可以获得近乎实际上课的教学经验,从而改善其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1967年。特韦尔克(Twe11ker)设计了训练教学决策的程序:
1.向受训者提供即将教授的班级、学生状况信息,包括学业水平、学习风格、班级气氛等;
2.让受训者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在指导者的指导下吸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成分,供自己教学所用。
(四)反思教学经验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实践。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建立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
反思训练是提高新手型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善自身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
波斯纳认为。经验的反思非常重要,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并不能对教师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教师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活动的反思,是教师在完成活动之后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想法的反思;第二,活动中的反思,是教师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想法的反思;第三,以上面两种反思为基础,总结经验,并指导以后活动的反思。
教师反思的环节包括以下四个阶段:具体经验一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一积极的验证。
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使教师意识到自身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2.观察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广泛地收集、分析相关的经验,特别是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重新概括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明确了问题情境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寻找新的思想和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使用自己获取的新策略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观察其是否有效。
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
1.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写下自己的经验,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4.行动研究。教师及研究者为弄清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实质,探索更先进的教学方案,采取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革。
勤思教育拥有安静的教室,温馨的学习环境和具有顶级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您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咨询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信息及相关辅导。
篇五: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总结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保证
班级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是营造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8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
既要保持一致性又要体现针对性既要包含全面又要突出重点(4)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4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十九,教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选定研究问题
2,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3,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4,实施研究
5,分析研究得出结论6.组织教学活动
7.四、教师的人格特征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公平客观等
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
冷漠孤僻、木讷呆滞、悲观丧气等六、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的可能的可能性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课程理论
1.讲授法
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回答法)
讨论法(就某个问题探讨)演示法(展示实物、直观教育)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实验法(利用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八、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规律
九、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十、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二、班级管理的功能班主任工作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五、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公正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
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注意礼仪遵守公德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管理3学生的德育管理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5团队管理的特点:
团队以完成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团队以成员的相互依存为重要保障、沟通协调是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团队成员共同担负团队责任7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既要难度适宜又要易于评价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0自我管理法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1)(2)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参与决策
建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4(1)、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简答)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11构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树立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典型化的人格榜样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学生自主(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能力的发挥
(2自我意识增强
12班级文化的营造与建设
重视环境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物质文(3)(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化氛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文化
(1).(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塑造班级精神,打造努力进取的精神文2、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必须遵化
循以下基本原则
14中学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地位及作用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学校共青团工作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学校共青团工作代表了大多数青年的3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本利益
5、个别化对待原则、16学校团文化建设的功能
育人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60、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整体性发展原则
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15学校团组织队伍的建设原则重视团组织建设
23、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充分发挥基层团委作用内容。
规范团员队伍建设加强团干部的管理
4教育。、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
做好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18学生会的职责
组织开展学生各项活动6、小组辅导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工作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沟通与联系各项组织关系23
、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19学生会的工作思路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管理理念建立引导型的工作方式拓宽活动的领域和内容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20学生会队伍的建设
2,3,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加强学习方法研究
选拔贤能,加强学生会的形象建设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奖惩结合,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
性
5,五教学方法的模式化,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步骤方法
因势利导,提高学生会干部的思想道德1,教学目标分析2,3,情景创设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七,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工业(工业的分布)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 药学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 个人主管述职报告集合十篇
- 大病困难补助申请书集锦15篇
-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六 漂亮的剪贴画》教学实录
- Unit 7 Happy Birthday Section A 2a~2e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研究食品工业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
- 物流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分析
- 跳蚤效应详解
-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习作:写作品梗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社团啦啦操训练计划
- UPS维护保养检查表
- 生产作业环境监测报告
-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环保综合检查表
- 国家电网安全生产典型违章300条(含扣分)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考试摸拟考试题目
- 福建省厦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
- 急性肺水肿的应急预案
- 教练场地技术条件说明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
- 土壤稳定性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