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当下,会写、好写、乐写的学生少,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少,以习作抒发志向、启迪智慧为己任的更是凤毛麟角。写作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这些小小的语文教师,又该有何作为呢?一、写作现状分析1.考试得高分是写作文的终极目标。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写作文目的就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取得高分,很少关注到学生的成长。于是,大家就不断地讲授技巧,用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要求学生。不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表达的创新,不注意学生自主写作意识的唤醒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假、大、空,缺少青春的色彩和鲜明的个性。2.写作文,学生叫苦连天,教师唉声叹气。即使再不情愿,为了各类考试也得硬着头皮教和学。(1)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大,因为没有成熟的写作教材做参考。马上要上作文课了,我们几个老师着急的在网上搜作文题目商量后确定一个题目或者主题让学生写。有时候干脆问学生想写什么题目的作文。这样确定的题目或者主题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序列。我不断地问自己如何才能使训练有序、效益提高,不断地拷问自己。在教研员的指导和督促下我们慢慢摸索前进,稍稍有些眉目了。(2)作文批改工作量大,效益不高。能当堂批改的作文也就五六份,其余都在课下。用时过长,等到讲评作文时已经下一周甚至是隔一个周。教师自己都忘记灵光一现的小建议了,更何况学生很少认真阅读教师的修改建议,甚至有些学生连看都不看评语。语文老师苦,批改作文的语文老师更苦,教师巨大的付出,换来学生微弱的收益。但又必须得做,因为教研室、学校业务主管科室都要检查。3.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为了考试,又不得不写。(1)大部分学生觉得写作是件痛苦的事,从思想上排斥写作文。日常的作文批改有区分度,但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凭运气了,运气好得分就高,运气差得分就低。作文批改不能反映真实写作水平。这种没有区分度的阅卷得分让差作文也得高分,让写作水平低的学生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真的高,不努力也能得高分;好作文与差作文得分差不多,压抑了那些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不高。(2)写作内容不是学生关注的,写的不是学生自己。学生在教师的规范、引导、提醒、劝诫中写作文,写的是老师想要看的。学生揣摩老师的心思,不说真话,不流露真情;考场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为了得高分,尽量往得分点上靠,没有考虑到真情实感;用他们的话,写他们的事,抒他们的情,独独看不到学生自己的影子。二、今后写作教学的努力方向1.“我”在自然地写,写的是自然的“我”。写作应该是童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追求为文。因此,当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作文是“我”在现场写的,写的是现场的真实。让学生选择清晨夜晚、茶余饭后、课堂自习,在教室、宿舍完成写作,文体不限,表达手法亦不限。2.“我”在生活中写,写的是生活中的“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下的真人和实事,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写作与生活无缝衔接。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缺乏生活气息,究其原因是写作游离在生活之外。我们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入体验生活,到语文广阔的大课堂里寻“源头活水”。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无处不在。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精彩,在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追求与学生的生活同步。3.“我”在努力地写,写的是努力的“我”。让写作变成学生的事。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年龄特征、心理需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学生作文的第一个读者是学生自己,要让修改作文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在反复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会不断感悟和回味。老师在批改时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创意、一次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批改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4.“我”在用教材写,写的是教材外的“我”。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借助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学习沈复的《童趣》、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写作与教材内容和阅读教学同步进行,以教材为写作范例。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藤野先生》和《再塑生命》后我们以这两篇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写作,针对范文设计相应题目进行写作训练。从课文语言、修辞、句式、结构、主旨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分析,然后写作。学习《傅雷家书两则》和《致女儿的信》后,我们就训练书信的写作。我们采用大作文、小练笔、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写作……贯彻落实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写作文而努力。让师生在阅读中得到文化知识的滋养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在写作中得到高雅的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师生共同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教师把写作教学作为心理教育去追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写作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排遣或缓解心理上的焦虑、苦闷,升华幸福的感觉。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理念:一个人学习、工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可能只是需要技能就行了,但是要能够提出新的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光有技能是不行的,还需要想象力的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直接把问题问到学生心坎上。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感到迷茫时,一个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更有效的提高呢?一、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对某件事,对某个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不自觉强化对外界的关注,对外界信息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性,大脑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也会由外在推力变为内在动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注重把握提问的方式、角度和技巧,巧妙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做到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情趣。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经常都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还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桂林之所以美,是因为山水,而苏州这所以美,是因为园林,那么苏州的园林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哪些特点?美究竟从何而来呢?只要大家认真阅读今天学习的课文《苏州园林》,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导入新课直接从同学熟知的内容开始,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想知道,从而让学生自觉认真开展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问题解决也就更加容易而且到位了。二、巧妙设置矛盾,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课文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并不一定感兴趣,往往带着应付心理。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找准突破口,抓住时机,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未解的“结”。当学生想解开这个“结”的时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自然而然开始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教师再顺势点拨一下,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会非常容易地解决了。比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开展阅读: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有两个“死”字,分别是什么含义?题目中的“死”与“不死”是矛盾的吗?如果不矛盾的话,说说为什么?在课文的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看到题目后想急于了解的,教师提出后,必然会引导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就会迅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在学生认真阅读基础上,再加以教师的指导,学生会更容易就理解“死”的三个不同含义,同时,关于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也就了然于胸了。从文体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本身是较为枯燥的,但这篇课文却在教师主导下,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还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读懂了课文。所以,找准关键点,抓住时机,提高富有艺术的提问,就能够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三、分层次设计提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提问就是师生之间最好、最简单的互动方式之一。整个一节语文课,不可能只是两三个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在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从一节课,一篇课文来设计,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有步骤,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进行,不要想能够“一锄头能够挖出个金娃娃”,只有循序渐进的提问,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思维走,只能体现出思维的深度,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一具困难的问题分解,分解成几个甚至更多的容易理解,容易解决,有趣的小问题,让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各个击破,做到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问题不断档,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譬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斯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学生阅读课文后,大都能够回答出其性格是“善变”;待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接着提问:他的哪些特征可以体现其“善变”的特征?学生们的情绪就会调动起来,就会答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字眼;接着,教师又继续问:哪些语言哪些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征?他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变成那样,但始终有一点没变,那是什么?学生在前面一系列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有了较好的辅垫,就能够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回答出“看风使舵”这样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课文以外的应该了解的内容:他一变再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拥有一颗好奇之心和敢于质疑的品质是一切创新的源泉,课堂上教师科学合理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就更能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质,就更加能够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1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古诗词三首2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3助读资料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助读资料4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宿建德江》。2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3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学习目标5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读提示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检查自读情况7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8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9品读释疑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宿建德江浙江省)的段停船靠岸。(唐)孟浩然傍晚。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停船靠岸。指诗人自己。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品读释疑10原野空旷辽阔。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原野空旷辽阔。11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2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3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4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5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6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7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8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19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0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1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2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3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4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5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6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7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8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29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0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1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2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3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4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5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6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7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8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39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0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1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2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3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4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5古诗词三首部编版6上课件46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丰富你的人生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谢谢你的阅读知识就是财富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47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揉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马克·吐温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当下,会写、好写、乐写的学生少,有思想、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少,以习作抒发志向、启迪智慧为己任的更是凤毛麟角。写作教学到底怎么了?我们这些小小的语文教师,又该有何作为呢?一、写作现状分析1.考试得高分是写作文的终极目标。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写作文目的就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取得高分,很少关注到学生的成长。于是,大家就不断地讲授技巧,用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来要求学生。不关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表达的创新,不注意学生自主写作意识的唤醒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假、大、空,缺少青春的色彩和鲜明的个性。2.写作文,学生叫苦连天,教师唉声叹气。即使再不情愿,为了各类考试也得硬着头皮教和学。(1)写作教学的随意性大,因为没有成熟的写作教材做参考。马上要上作文课了,我们几个老师着急的在网上搜作文题目商量后确定一个题目或者主题让学生写。有时候干脆问学生想写什么题目的作文。这样确定的题目或者主题不成系统、没有形成序列。我不断地问自己如何才能使训练有序、效益提高,不断地拷问自己。在教研员的指导和督促下我们慢慢摸索前进,稍稍有些眉目了。(2)作文批改工作量大,效益不高。能当堂批改的作文也就五六份,其余都在课下。用时过长,等到讲评作文时已经下一周甚至是隔一个周。教师自己都忘记灵光一现的小建议了,更何况学生很少认真阅读教师的修改建议,甚至有些学生连看都不看评语。语文老师苦,批改作文的语文老师更苦,教师巨大的付出,换来学生微弱的收益。但又必须得做,因为教研室、学校业务主管科室都要检查。3.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为了考试,又不得不写。(1)大部分学生觉得写作是件痛苦的事,从思想上排斥写作文。日常的作文批改有区分度,但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凭运气了,运气好得分就高,运气差得分就低。作文批改不能反映真实写作水平。这种没有区分度的阅卷得分让差作文也得高分,让写作水平低的学生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真的高,不努力也能得高分;好作文与差作文得分差不多,压抑了那些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使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不高。(2)写作内容不是学生关注的,写的不是学生自己。学生在教师的规范、引导、提醒、劝诫中写作文,写的是老师想要看的。学生揣摩老师的心思,不说真话,不流露真情;考场作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为了得高分,尽量往得分点上靠,没有考虑到真情实感;用他们的话,写他们的事,抒他们的情,独独看不到学生自己的影子。二、今后写作教学的努力方向1.“我”在自然地写,写的是自然的“我”。写作应该是童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追求为文。因此,当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作文是“我”在现场写的,写的是现场的真实。让学生选择清晨夜晚、茶余饭后、课堂自习,在教室、宿舍完成写作,文体不限,表达手法亦不限。2.“我”在生活中写,写的是生活中的“我”。“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下的真人和实事,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写作与生活无缝衔接。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缺乏生活气息,究其原因是写作游离在生活之外。我们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入体验生活,到语文广阔的大课堂里寻“源头活水”。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无处不在。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精彩,在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追求与学生的生活同步。3.“我”在努力地写,写的是努力的“我”。让写作变成学生的事。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年龄特征、心理需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学生作文的第一个读者是学生自己,要让修改作文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在反复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会不断感悟和回味。老师在批改时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创意、一次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批改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4.“我”在用教材写,写的是教材外的“我”。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借助教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学习沈复的《童趣》、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写作与教材内容和阅读教学同步进行,以教材为写作范例。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藤野先生》和《再塑生命》后我们以这两篇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写作,针对范文设计相应题目进行写作训练。从课文语言、修辞、句式、结构、主旨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分析,然后写作。学习《傅雷家书两则》和《致女儿的信》后,我们就训练书信的写作。我们采用大作文、小练笔、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写作……贯彻落实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写作文而努力。让师生在阅读中得到文化知识的滋养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在写作中得到高雅的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师生共同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教师把写作教学作为心理教育去追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写作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排遣或缓解心理上的焦虑、苦闷,升华幸福的感觉。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提出一个理念:一个人学习、工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可能只是需要技能就行了,但是要能够提出新的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光有技能是不行的,还需要想象力的创造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效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直接把问题问到学生心坎上。让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感到迷茫时,一个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学生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更有效的提高呢?一、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对某件事,对某个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不自觉强化对外界的关注,对外界信息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性,大脑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也会由外在推力变为内在动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注重把握提问的方式、角度和技巧,巧妙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做到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情趣。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经常都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还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桂林之所以美,是因为山水,而苏州这所以美,是因为园林,那么苏州的园林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哪些特点?美究竟从何而来呢?只要大家认真阅读今天学习的课文《苏州园林》,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导入新课直接从同学熟知的内容开始,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想知道,从而让学生自觉认真开展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问题解决也就更加容易而且到位了。二、巧妙设置矛盾,激活学生学习思维课文的学习,说到底也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并不一定感兴趣,往往带着应付心理。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找准突破口,抓住时机,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未解的“结”。当学生想解开这个“结”的时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自然而然开始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教师再顺势点拨一下,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会非常容易地解决了。比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开展阅读: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有两个“死”字,分别是什么含义?题目中的“死”与“不死”是矛盾的吗?如果不矛盾的话,说说为什么?在课文的最后还有这样一句话: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看到题目后想急于了解的,教师提出后,必然会引导学生极大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就会迅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在学生认真阅读基础上,再加以教师的指导,学生会更容易就理解“死”的三个不同含义,同时,关于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也就了然于胸了。从文体来看,这是一篇说明文,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本身是较为枯燥的,但这篇课文却在教师主导下,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还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读懂了课文。所以,找准关键点,抓住时机,提高富有艺术的提问,就能够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三、分层次设计提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现在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提问就是师生之间最好、最简单的互动方式之一。整个一节语文课,不可能只是两三个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在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从一节课,一篇课文来设计,设计的问题要做到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有步骤,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进行,不要想能够“一锄头能够挖出个金娃娃”,只有循序渐进的提问,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思维走,只能体现出思维的深度,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把一具困难的问题分解,分解成几个甚至更多的容易理解,容易解决,有趣的小问题,让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各个击破,做到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问题不断档,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譬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就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斯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学生阅读课文后,大都能够回答出其性格是“善变”;待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接着提问:他的哪些特征可以体现其“善变”的特征?学生们的情绪就会调动起来,就会答出“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字眼;接着,教师又继续问:哪些语言哪些动作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征?他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变成那样,但始终有一点没变,那是什么?学生在前面一系列问题回答的基础上,有了较好的辅垫,就能够经过简单的思考后回答出“看风使舵”这样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课文以外的应该了解的内容:他一变再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拥有一颗好奇之心和敢于质疑的品质是一切创新的源泉,课堂上教师科学合理的,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就更能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和素质,就更加能够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古诗词三首PPT部编版6上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48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古诗词三首49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50助读资料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风格以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乐餐饮服务与食材供应合同4篇
- 2025年度电力设施维护司机派遣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企业员工短期培训费支付标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车辆采购配送及运营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法律顾问提前终止服务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项目临时绿化员聘用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与企业贷款融资合作协议合同范本4篇
- 2025版门面转让合同范本:商业地产经营权转让详细协议
- 课题申报参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家庭农场耕地生态保护行为形成逻辑与实现机制研究
- 2025年度美容院美容护理产品代工合同4篇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保及安全检查合同3篇
- 电力沟施工组织设计-电缆沟
- 【教案】+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单位往个人转账的合同(2篇)
- 电梯操作证及电梯维修人员资格(特种作业)考试题及答案
- 科研伦理审查与违规处理考核试卷
- GB/T 44101-2024中国式摔跤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规范
- 锅炉本体安装单位工程验收表格
- 高危妊娠的评估和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