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陆九渊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陆九渊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陆九渊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陆九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文言训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童年时期,幼年】,举止异(于)凡儿,见者敬之。登【考中】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1)指天子所在的地方。(2)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3)走在】,士争从之游【交往】。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过错】,言中其情,或至流汗【形容羞愧不安到极点】。有怀于中【内心】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逐条】析其故【原因】,悉如其心。文意概括:幼时举止异于凡儿、登第士人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天资聪颖、善于思考、学识过人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补充:不满周岁——襁褓;3岁——孩提;女孩7岁——EQ\*jc0\*"Font:SimSun"\*hps10\o\ad(\s\up9(tiáo),髫)年;男孩8岁——EQ\*jc0\*"Font:SimSun"\*hps10\o\ad(\s\up9(tiáo),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大衍一词,主要源自《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服阙【服丧期结束】,改【改任】建宁崇安县。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感慨的样子】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同“智”】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趁机】轮对【宋制,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不久】,除【授予】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被】驳,诏(他)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求学的人】辐凑【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块儿】,每开讲席,户外EQ\*jc0\*"Font:KaiTi"\*hps10\o\ad(\s\up9(jù),屦)【⒈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⒉践踏。】满,耆老【老年人。特指德行高尚受尊敬的老人。】扶杖观听。文意概括:访勇士议恢复、还乡开讲席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学识过人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陈述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差【被派遣去做的事】知【主管】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无论】早暮/皆得造于庭【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地方】/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之)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劝解】。唯不可训【教导】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1.一向2.本来3.白色】知之。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为四集【由四方会集一处】之地,荆门固【巩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1.猜测;预料:不~。2.忧虑:兴修水利,水旱无~。无冻馁之~。3.欺骗:尔~我诈。】。”乃请于朝而城【名作动,建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1.稽察盘查。2.督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通行】,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称赞】荆门之政,以为躬行【身体力行】之效。绍熙三年卒,会葬【1.聚集众人前往送葬;合葬】者以千数,谥文安。文意概括:民事纠纷、军事防御、通商举措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诉讼需求的老百姓,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有分歧】。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之病。人之所喻【明白;了解】,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如果】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1.忧伤;悲苦:惨~。~伤。2.畏惧;惧怕。】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勉励】焉,博学、审【1.详细;周密:详~。~慎。2.审查:~稿。~核。3.审问;讯问处理案件:~讯。~判。4.知道:未~近况如何?5.文言副词。的确;果然:~如其言。】问、慎思、明辨而笃【1.忠实;一心一意:~厚。~志。情爱甚~。2.(病势)沉重:危~。病~。3.很;甚:~爱。~好。4.坚定的】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1.欺诈(引申为违背);奸猾:~诈。~计。2.奇异:~形。~观。~】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文意概括:鹅湖之会、白鹿洞讲学传道授业、受人敬仰[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绍熙三年去世,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知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疾。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②少闻靖康间事

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③因轮对,遂陈五论

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

为:因为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怛:忧伤⑥而不诡于圣人

诡:怪异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意思是“被给事中王信驳斥”。为:被。⑥而不诡于圣人,意思是“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诡:违背。排除有这三个句子的选项。故选C。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其中,“皆得造于庭”,状语后置句,后面断开;“其自持状以追”是“复令”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C项。故选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3.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意思是“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不是“关闭集市”。故选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1)“怀”,想法、困惑;“晓”,明白;“条析”,逐条分析;“悉”,完全、全部。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2)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2)“为”,是,表判断;“固”,巩固;“恃”,依靠;“虞”,忧患。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5.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找出对应答题区域;然后翻译这部分内容,理清思路;最后分条概括。首先找到原文,逐条概括。“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这就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这样就能成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