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九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空坐标第55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目标定位·明考向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学会评价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评价历代社会保障措施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和特点的学习,理解基层组织的任务主要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学会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出现的背景进行史料分析4.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归纳古代户籍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学习“大索貌阅”、主户与客户、黄册、摊丁入亩等历史概念;学习乡里制度、里甲制、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等历史概念;学习常平仓制度、义仓、鸠杖、义田、义学等历史概念等秦汉宋元明清的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乡里制与保甲制、中国古代的政府救济与民间互助和慈善事业主干梳理·理思路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1.________: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战国
〔概念阐释〕“为户籍相伍”制度公元前375年,秦献公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为户籍相伍”的办法,把民户编成五家为一伍的组织。这样就把户籍管理同军队上“伍”的编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国人的统治。3.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特别提示]西汉编户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3)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役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编户齐民
4.隋唐(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5.________: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宋朝
7.明朝(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8.清朝(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拓展]清朝时期户籍宽松的原因(1)清代康熙时期实施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2)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割断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联系。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4)明朝实行__________,设甲首、里长。里甲制
[拓展]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维系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2.社会治理(1)秦汉:建立________组织,相互监督。(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互相监督。(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什伍
[拓展]里甲制与保甲制(1)建立时间:里甲制是明朝建立;保甲制是北宋开始实行。(2)制度内容: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择其中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余下的百户为十甲,一甲十户,设甲首一人,称甲长,由十户轮流出人担任;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3)作用:里甲制不但用于维护基层统治,而且用于催征钱粮,进行社会教化等;保甲制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户口登记等。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宋之前(1)社会救济: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③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政府
(2)优抚政策①秦汉时期,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____________。专门机构
[拓展]中国古代政府重视社会救济的原因(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孟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倡)。(3)统治者为争取民心(促进政权认同)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权和统治的需要。2.宋之后(1)________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①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________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宗族
慈善
[拓展]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考点探究·释难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史料]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主题
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度一直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摘编自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提示]趋势:制度日益周密,对百姓的控制日益严密。特点:出现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刑法、征发徭役、赋税紧密联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征取赋税,保证国家有充足的赋税收入;成为古代国家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1.功能:统计人丁,征收赋税及征派徭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2.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承担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3.演变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4.历史作用:(1)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2)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典例研析·立标杆1.(2016·浙江高考·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D
[解析]
《户帖》为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实录》为官修正史,不属于原始记录,《户帖》原件属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使用无“需仔细甄别”,故B项错误;第一则材料《实录》属官修正史,偏重政治事件和制度的记录,社会和经济涉及较少,由于政治因素常有隐讳失实之处,不会“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故C项错误;第二则材料《户帖》原件属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故D项正确。2.(2021·衡水十四中)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C
[解析]
北朝以后,百姓身份固定不变、世代相袭,这样的身份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材料与北方经济恢复无关,故排除A项;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并非游牧民族的政治文明的延续,故排除B项;古代户籍制度并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故排除D项。3.(2022·江苏海陵)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这一现象 (
)A.削弱了中央集权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C.保障了民众生活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B
[解析]
根据“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可得出,私社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成为唐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丰富了治理的方式,B项正确;私社并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项;C、D两项与私社的功能无关,排除。4.(2021·吉林南关)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籍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D
[解析]
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设置官员、相应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由籍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5.(2022·长春北师大附中)下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D.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汽车买卖合同书参考模板
- 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教材
- 二零二五版防腐工程施工保修合同书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5股票委托交易合同范本
- 2025年关于合同续约的条件解析
- 2025鱼类养殖收购合同范本
- 2025国内技术转让合同样本模板
- 英语学习全攻略
- 音乐魅力探索
- 2025标准新版装修合同范本
- 足球俱乐部青训管理制度
- 《质量成本培训教材》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竞赛专题分式方程(含答案)
- DB31∕723-2019 铝塑复合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MOOC】宋词经典-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模版(2篇)
- 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诊断ICD-10编码表
- 联通新员工培训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2025年日历表(A4版含农历可编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