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_第1页
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_第2页
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_第3页
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_第4页
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页共24页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共8篇〕篇1:李贺咏怀其二诗词注释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诗词注释咏怀二首其二李贺唐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注释】:著书:一作看书。相宜:一作自宜。在这首诗里,李贺比拟详细地描绘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黄昏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突然象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著书”大约就是写诗。据前人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研墨迭纸足成之,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见他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当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他未老先衰、两鬓染霜的'原因就在于此。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响。尽管外表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沉的痛苦:“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打量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象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哩!显然,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死”,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后四句写乡居时的贫困生活:头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听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蘗〔b〕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苦蘗”通称“黄蘗”,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写穿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使客观和主观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示之以物,同时动之以情。写到极苦处,突然宕开一笔,成心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开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衬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相反而实相成的哲理,用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篇2:李贺《咏怀(其二)》赏析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赏析《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在这首诗里,李贺比拟详细地描绘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咏怀二首(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朝!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鉴赏:李贺到京城应考失败了,经过一段时间在外地生活之后,回到家乡福昌县昌谷闲居。他内心该有多少痛楚,多少郁闷,又该有多少不平啊!又一个苦闷的白天逝去了。今天像往常一样,当晨曦初绽,诗人就骑着一头蹇驴出去,寻找诗的灵感,寻找美妙的诗句。他的身心似乎都沉浸在诗的创作、诗意的追求之中了。本来故土的山水那么恬静幽美,诗人也写过不少吟咏昌谷风物的诗作;但是,诗人的心境无法平静!黄昏归来,他又在灯下把一天得到的灵感、得到的材料、得到的印象整理成一篇篇惊世骇俗的诗作。诗人把精神完全寄托在这种艰辛的创作劳动之中了,诗歌成为诗人排解苦闷的手段。当诗人把一天的诗作整理完毕,大概已经是深夜了,偶尔抬头,看镜中自己的头发竟像白霜满头了一般,这不禁使诗人心头猛然一惊;稍稍用手抚弄,白发就一根根落下。这就是前两句描绘的内容。这两句外表来看是平静的叙事,但内心却充满了满腔的隐痛。一个“惊”字把诗人的心境开场传达出来。这真是令人“惊”心的情景啊!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霜雪满头,素丝飘落,能不惊心吗?看着镜中早衰的形象,诗人自然会感慨万千,但他却“聊自笑”,这笑是苦笑、无可奈何的笑,也是自我宽慰的笑。这样早衰,哪里能是寿比南山的人呢?!这两句是承续上两句,从“惊”过渡到自得的转折。五六句再一转念,我没有做什么官,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没有什么拘谨,这不是更加舒畅自在吗?你看,那清沏的溪水之中的游鱼,吞吐着清清的.溪水,吹着气泡儿,互相游戏,不也是恬然悠然,自得其乐吗?后面四句,以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遭遇。既然如此,既然不能得南山之寿,那么就随遇而安,在恬然舒适之中度过一生不也可以吗?这种旷达的态度类似庄子了,似乎诗人真甘心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一般。李贺这里运用“反说”这种修辞手法。本来在困苦之中,在遭受打击之下,贺早生白发,白发脱落,身心备受摧残,这应该是非常悲哀、愤怒满怀的。但诗中却写笑、写恬然自适,写无所谓这样的写法,虽没有悲愤的词语,然而显得更为沉痛,更悲愤。此即反说艺术手法的妙用。这里,把身心受到极大残的青年诗人悲苦愤激的心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有着深沉的感人的力量。李贺的诗一般来说跳跃性极大,不大注意构造,但是,这首诗在构造方面却非常严整。假如按照起承转合的构造方式去分析^p,李贺这首诗完全符合诗歌规那么。可见李贺诗歌创作的艺术多样化,可以看到李贺多方面的诗歌艺术修养。篇3:《咏怀(其二)》李贺唐诗鉴赏《咏怀二首(其二)》李贺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分两局部,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全诗欲扬先抑,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造成上下悬殊的效果。第二首诗比拟详细地描绘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其相反相成的哲理,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原文】咏怀二首其二日夕著书罢⑺,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⑻。头上无幅巾⑼,苦蘗已染衣⑽。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⑾。【注释】⑺著书:一作“看书”。⑻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⑼幅巾:裹头的绸巾。⑽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⑾自宜:一作“相宜”。【白话译文】黄昏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突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打量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仍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创作背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写此组诗。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批注》中对《咏怀二首》的写作缘起是这样说的:“此二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赏析】第二首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打量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外表上似乎反响是冷淡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络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咏怀》这类诗,自西晋阮籍创体以来,或托比兴,或借史实,或抒感怀,或重讽谕,其手法多变,总以显示真实情怀,言远旨深为贵。此篇以赋为主,直写自身苦状,透露不遇心态,塑造出一个受压制被鄙弃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形象,就认识和审美价值而言,是有它的独特奉献的。【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衰败,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擅长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消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篇4:咏怀李贺咏怀二首李贺咏怀二首李贺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咏怀二首(其一)古诗赏析【赏析】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此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这首诗分两局部。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衬托出清幽雅洁的气氛: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理论,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庄严,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提醒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成心造成上下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篇5:咏怀其一李贺李贺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注释:长卿:司马相如的字。他曾经事汉景帝刘启,为武骑常侍。因病罢免。后因《子虚赋》为汉武帝赏识,用为孝文园令,后因病居茂陵怀:怀居,留恋安逸、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园。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梁王:梁孝王刘武。为景帝同母弟弟。一筒书:一卷书。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赏析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此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这首诗分两局部。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衬托出清幽雅洁的气氛: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理论,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庄严,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提醒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成心造成上下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篇6:李贺《咏怀·其一》赏析李贺《咏怀二首·其一》赏析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此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这首诗分两局部。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衬托出清幽雅洁的气氛: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理论,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庄严,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提醒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虚荣。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成心造成上下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篇7:李贺全文及注释[唐]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那么肥,食蛙那么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假设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作品赏析:服:一作饵。似:一作是。碧:一作白。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全诗分为三局部。诗的前十句〔至“太一安有”〕是第一局部,慨叹光阴流逝,生命短促。其中前六句开门见山,感慨光阴流逝,点明“苦昼短”之意。时间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但我们的诗人却把它人格化了,不仅有形,而且有情,“飞光飞光”,叫得何等亲切!呼为“飞光”,照应题目的“昼短”二字,以见光阴流逝之快,也表现了诗人对“昼短”的感慨。这里,诗人把高天厚地等等情事都置之不管,只是拈出他感受最深的人寿短促一点来谈。“唯见”光阴,虽然转瞬即逝,却是真实的,因为“月寒日暖”的温度变化,使诗人时时感到光阴的流逝,感到光阴的珍贵。光阴呵,你停下来喝一杯酒吧!这就是诗人要向光阴劝酒的原因。“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诗人酬君报国的壮志不能实现,深深感到年华流逝是在消耗人的生命,一个“煎”字,表现出对生命的可贵和虚度光阴的痛苦。前六句写得语奇意奇,势如万仞突起,崛峭破空。古人云,李贺诗“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黎简《李长吉集评》〕这种评论是很准确的。后四句感慨生命短促,是说人的胖瘦、寿命的长短,同饮食的好坏有关,无论贫者富者,都要靠食物维持生存,有生必有死,世上根本就没有神君、太一之类保佑人的神仙,照应“来煎人寿”一句,是光阴流逝的又一种表现。“天东有假设木”至“吞白玉”是第二局部,写如何解除“昼短”的痛苦。既然没有神仙可以保佑长生,要想延长寿命,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假设木、烛龙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神话传说,诗人加以改造,赋予新意,说在天的东面有一株大树名叫假设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而照的神龙,能把幽冥无日之国照亮。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烛龙杀而食之,使昼夜不能更替,自然就可以为人们解除生死之忧了,又何必要“服黄金,吞白玉”呢?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局部,是说求仙不是解除“昼短”之苦的方法,想靠求仙致长生的人,终归也死了,对求仙的荒唐愚昧行为进展了批判和挖苦。服金吞玉也是枉然,世上不存在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哪里有什么白日飞升、成仙了道的事情呢?传说中骑白驴升天的任公子无可考知,即使是秦皇汉武这样的一代雄主,他们求仙长生的梦想也全都落了空,遭到了历史的嘲笑。据记载,汉武帝好神仙之道,曾经祈祷于名山大川以求神仙,调甘露,饮玉屑,奉祠神君太一以求长生,等等。《汉武帝内传》说:刘彻〔汉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雾缭绕,得到尸骨飞化的结果。李贺却说“刘彻茂陵多滞骨”,墓中遗留下来的,只是他的一堆浊骨凡胎,对神仙升化之说给予了彻底否认。“多滞骨”三字,挖苦是很深化的。秦始皇信神仙、求长生的荒唐行为也很多,他曾派遣方士入海求仙,也曾使人寻不死之药,还曾隐秘行踪,以求一遇仙人……但也只能是枉费心机。死后消耗大量的鲍鱼,还是难以掩饰尸体的腐臭。这个“费”字用得犀利如刀,表现了诗人对求仙行为的嘲笑和蔑视,把他们愚妄无知的行为,鞭挞得入骨三分,感情色彩很强烈。李贺否认神仙长生之说,并不是单纯地对人生问题进展空泛讨论,它更是具有深化意义的对现实的针砭。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通鉴》〕,为了追求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以如此鲜明的态度大唱反调,表现出诗人的正义感和勇气。此诗佳处,不在景致,不在藻饰,而纯以意胜。诗韵随内容而转换,每一局部的最后一韵既完本钱局部的意思,又承上启下,衔接浑成,文思缜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梦想,创造了独特的诗的意境。不仅包笼天地,役使造化,而且驱遣幽明,把神仙鬼魅都纳入诗行。诗人把“食熊那么肥,食蛙那么瘦”等日常生活现象,同假设木、烛龙一类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用了“食”、“嚼”等带有人间烟火味的生动贴切的动词,形成了一种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神秘色彩的独特的艺术气氛。再加上青天、黄地、黄金、白玉、碧驴等五色陆离的色彩,真是“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缺乏为其虚荒谬幻也。”〔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而诗人的议论、诗人的感情,全都寄寓于这些瑰诡的形象之中,使诗人对生活的认识,似虚而实,形疏而密,让读者置身于这神奇的艺术王国,体味诗人的感情,领会诗人的倾向。尽管诗人对神仙长生之说的批判深透尽致,却又能留有余意,让人玩味无穷。诗歌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呼号句开场,以“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这样的感慨句完毕,中间表达句与反问句交替使用,造成感情上的波澜起伏,盘旋跌宕;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言长短不拘,参过失落,随意变态而颇有情致。方拱乾《昌谷集注序》说:“所命止一绪,而百灵奔赴,直欲穷人以所不能言,并欲穷人以所不能解”,李贺正是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以他独特的艺术方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认识的。注:1:苦昼短:乐府旧题。2: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飞光,沈约诗:“飞光忽我遒。”注:日月光也。劝尔一杯酒,《世说》:“晋孝武时,长星〈慧星〉见,举酒祝之曰: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安有万岁天子?”3:吾不识青天髙,黄地厚:《易经》:“夫玄黄者,天地之正色也。”《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4:食熊那么肥,食蛙那么瘦:熊,富贵者食之;蛙,贫贱者食之。5:神君何在,太一安有:神君,〈〈史记〉〉:“武帝尤敬鬼神之事,求神君。”太一,神也。〈〈史记〉〉:“天神贵者太一。”6:天东有假设木,下置衔烛龙:假设木,神木,生昆仑。〈〈离骚〉〉:“折假设木以拂日兮。”烛龙,《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注云:“天西北幽冥无日之处,有龙衔烛照之,其有日处,日未出时,又有假设木赤华照地。”言日出也。7:何为服黄金,吞白玉:服黄金,吞白玉,皆道家长寿之法也。见>.8: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任公子钓大鱼于海上;张果以纸为白驴。是,宋蜀本作似。9: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滞骨,犹凡骨。〈〈汉武内传〉〉载,王母谓刘彻,骨无津液,恐非仙才。鲍鱼,盐腌鱼。〈〈史记〉〉载,始皇崩,置鲍鱼于棺中,以掩尸臭。附:何义门评曰:奇不减玉川,而峭乃过之。董懋策评曰:此讽宪宗,作古诗。言日月不驻,长生难期也。篇8:李贺全文及注释[唐]李贺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云根台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作品赏析:秋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