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201811092138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201811092138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201811092138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3/33/3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与风暴潮形成相关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热带气旋 D.温带反气旋解析:风暴潮是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强烈天气系统作用下,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答案:C2.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是〔〕A.连续向岸吹的强风 B.连续离岸吹的强风C.天文大潮中的高潮 D.海底火山的喷发解析:连续向岸吹的强风是引发风暴潮的直接因素。答案:A3.关于海啸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海啸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B.海啸波在大洋中传播时能量衰减很少C.海啸和风暴潮造成的危害均由巨浪引起 D.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的国家解析:风暴潮的危害系水位暴涨以及相伴的狂风巨浪引起;海啸的危害那么由巨浪引起。答案:C4.关于海冰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海冰仅出现在北冰洋海域B.冬季,我国的边缘海中仅有南海不会形成海冰C.海水含盐偏高的海区往往最先形成海冰D.海冰的危害主要由膨胀力及其运动时的推撞力引起解析: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特有的水文现象,四大洋均有海冰出现;冬季,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会形成海冰;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答案:D5.关于冰山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冰山属于咸水冰的一种B.露出海面的冰山与海下局部大致相当C.冰山是由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形成的D.北大西洋的冰山可能来自南极大陆解析:冰山属于淡水冰的一种;根据淡水与海水的密度差异可知,露出海面的冰山与海下局部比值大致是1∶5;冰山是由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形成的;由于低纬海区水温较高,南极大陆断裂形成的冰山不可能到达北大西洋。答案:B6.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A.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B.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大C.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D.常出现在中低纬地区解析:注意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的区别。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大。温带气旋引发的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其特点是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常出现在中高纬地区。答案:C7.由岩石圈活动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是〔〕A.风暴潮B.冰山 C.海啸 D.海冰解析:由岩石圈活动引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是海啸。答案:C8.关于海冰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海冰是北冰洋特有的水文现象 B.印度洋不可能有海冰现象C.海冰一定是咸水冰 D.风弱浪小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出现海冰解析:海冰是极地和高纬度海域特有的水文现象,四大洋均可能出现海冰现象。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和流入海洋的河冰等淡水冰。风弱、浪小、流速慢、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出现海冰。答案:D9.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6°E〕发生8.7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0千米。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印度洋北岸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材料二:印尼海啸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如表1所示〔据?自然?杂志,2019〕表1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震后301h1h1h2h死亡228000538468592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索马里震后2h2h301h7h15死亡310008800082150〔1〕关于本次地震引发的海啸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海啸只能由地震引发B.海啸是具有巨大破坏力的潮汐C.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D.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8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2〕发生地震时当地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半岛地形的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受本次海啸袭击严重的C地农业兴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___。〔4〕在开发A半岛上最大河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5〕根据材料二说明地震海啸所具有的特点。〔6〕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经常遭受飓风、海啸和风暴潮的袭击,请简要说明其自然原因。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解析:此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背景,一方面要求重视图文资料的信息解读,另一方面要求学习时要能广泛地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据统计在20世纪,全球因海啸死亡的人数达5万之多,大约每7年发生一次消灭性的海啸。答案:〔1〕C〔2〕7时22分〔3〕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水稻种植业〔4〕在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该区域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要注意防止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5〕海啸具有突发性、影响距离远、危害大等特点。〔6〕处于板块交界处,海洋底火山、地震频繁,这些地质灾害经常产生海啸;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孟加拉湾为向南敞开的喇叭形海湾。加强火山、地震的监测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加强气象预报;建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10.〔经典回放〕2019年春,世界许多地方发生了强烈地震。3月31日,台湾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7级以上地震,台北市最大烈度为2;4月9日,伊朗北部发生5.0级地震;4月12日喀布尔市发生5.8级地震,最大烈度为8;4月18日凌晨,墨西哥西侧太平洋海域发生地震;4月20日美国东北部纽约州发生地震。据此答复〔1〕~〔3〕题。〔1〕以下地震,震源位于海沟附近的有〔〕A.台湾“3·31”地震 B.喀布尔“4·12C.墨西哥“4·18”地震 D.纽约州“4·20〔2〕伊朗“4·9〞地震〔〕A.靠近板块交界界线 B.远离板块交界界线C.震区两侧地壳发生张裂 D.震区两侧地壳互相挤压〔3〕“3·31〞地震与“4·12〞地震中,造成台北市与喀布尔市烈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有〔〕A.两次地震震级的差异 B.两地海拔不同C.“4·12”地震震源较浅 D.台北距“3·31解析:〔1〕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交界处。题目中四个地点的地震除纽约州外其他三个都发生在板块交界处,但喀布尔拉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大陆与大陆板块交界处,不具备海沟形成的条件。台湾、墨西哥分别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美洲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位于海沟附近。〔2〕伊朗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交界处,因此此题选择A、D。〔3〕此题是关于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的区分、比拟,“3·31〞地震震级比“4·12〞的大,但是台北的烈度却比喀布尔的小,这说明它们的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逐一分析选项描述,与事实相吻合的是C、D。答案:〔1〕AC〔2〕AD〔3〕CD11.(经典回放〕以下图“我国局部灾害分布〞示意图和“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填空并答复以下问题。将以下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题的相应空格内。A.洪水 B.风暴潮 C.干旱D.水土流失 E.泥石流 F.台风〔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Ⅰ与地区Ⅲ共有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_〔多项选择〕;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地区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_灾害分布最为集中。〔2〕〔多项选择〕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_。〔3〕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在中国洪水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从图中可看出Ⅰ、Ⅲ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季风区。因此在两区内洪水、风暴潮、干旱、泥石流都多有发生。地区Ⅱ是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地处第一、二级阶梯交替处,由于地质活泼、降水集中等因素,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