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病害我国的水稻病害主要有以下类型:1、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霜霉病稻粒黑粉病2、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3、病毒性病害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水稻病害我国的水稻病害主要有以下类型:1
稻瘟病
2一、症状1、苗瘟:2—3叶发生,变黄枯死,基部黑褐色,旱秧与薄膜育半旱秧易发生。注意与镰刀菌引起立枯及冷害引起枯死相区别。前者长有淡红色霉,后者先青枯再黄枯,无病征。一、症状1、苗瘟:31、苗瘟1、苗瘟42、叶瘟分四种类型:褐点型——针头大小褐点或稍大褐斑,有时边缘可见黄晕,无病征。与胡麻斑病区别,后者褐点边缘较模糊,有时可见中央一黑点,周围变褐色模糊斑或褐色的斑块。与褐色叶枯病区别,后者中央为淡褐色点,边缘黄晕较宽而明显。2、叶瘟分四种类型:52、叶瘟白点型——圆形褪绿小白点,遇气候干燥,土壤干旱和强光照,病斑停止发展,称白点型病斑。急性型——白点型在叶感病和温湿度有利发病时,迅速扩大方暗绿色椭圆形斑,正反两面生大量灰色霉层,称急性型病斑。2、叶瘟白点型——圆形褪绿小白点,遇气候干燥,土壤干旱和强光62、叶瘟慢性型——急性型在叶片具有抗性或天气转晴,病斑边缘迅速变褐色,成为纺缍形或梭形,中央灰白色,有时可见白色圆点,湿度大时背面长灰色霉层。在稻叶上胡麻斑病可产生梭形病斑,特别在秧苗嫩叶上,可根据以下几点加以区别:2、叶瘟慢性型——急性型在叶片具有抗性或天气转晴,病斑边缘迅7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
稻瘟病稻胡麻斑病发生时期四叶期四叶期以前病斑形状宽而较短的梭形窄而长的梭形病斑颜色中央灰白,边缘中央浅褐,边缘褐色,有时有褐淡褐,无褐色延长色延长线线病征产生灰色霉无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稻瘟病8慢性型稻胡麻斑病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慢性型稻胡麻斑病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9叶瘟症状白点型急性型叶瘟症状白点型急性型102、叶瘟叶瘟大田症状2、叶瘟叶瘟大田症状11稻瘟症状3、节瘟——稻节变黑色,易横断。横断特征可与发霉变黑稻节区别。4、谷粒瘟——颖壳上生褐色小点或小型梭形斑。护颖受害变褐色,与苗瘟发生有关。稻瘟症状3、节瘟——稻节变黑色,易横断。横断特征可与发霉变黑12稻瘟症状
4、穗颈瘟——穗颈变褐,上部变成白穗或半实谷,弯曲成镰刀状。抽穗期雨水特别多时,叶鞘内穗轴可成段变褐,并出现梭形病斑。白穗与螟害区别:无蛀孔,穗颈变褐。半实谷病穗与胡麻斑病病穗区别:胡麻斑病为害,变褐色较深而长,弯曲与正常穗区别不大。稻瘟症状4、穗颈瘟——穗颈变褐,上部变成白穗或半实谷,弯曲13稻瘟症状稻瘟症状14二、病原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稻梨孢(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或淡褐色,两个隔膜,基部有脚细胞。有性阶段为稻卵孢球腔菌。二、病原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稻梨孢(Pyricularia15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1)温度:
温度范围最适温度菌丝生长8~37℃26—28℃孢子形成10一36℃25—28℃孢子发芽15—32℃25—28℃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1)温度:16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2)湿度与氧气;孢子发芽需要96%以上相对湿度与水滴,氧气含量达17-20%,(3)营养与光照:
一般PDA培养基可满足生长要求,但产孢少,可分离和短期保存病菌。20%麦粒或米糠培养基,菌丝生长较差,但产孢多,可作为繁殖孢子用。
短时间(5分钟)长距离(2m以上)10瓦紫外光照射或萤光灯较长时间照射可促进产孢。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2)湿度与氧气;17稻瘟病菌分泌的毒素稻瘟苗可分泌5种毒素,稻瘟菌素(Piricularin)、吡啶羧酸(Picolinia)、细交链孢茵酮酸(Tenuzonicacid)、稻瘟醇(Piricuiol)及番豆素(Coumarin),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吡啶羧酸可由孢子分泌到水中,浓度大可抑制孢子发芽。因此,病斑上的孢子虽有水滴存在并不能发芽,这是系统发育中形成的自身保护机制。稻瘟病菌分泌的毒素稻瘟苗可分泌5种毒素,稻瘟菌素(Piric182、寄主范围在我国自然条件下只侵害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许多禾本科作物与杂草。国外报道大麦、小麦在自然条件下发病。浙江徐鸿涧等认为马唐上的病菌可侵染水稻引起穗颈瘟。最近国内外研究了禾本科上梨孢属真菌DNA的同源性,认为是一种遗传上多型性真菌。2、寄主范围在我国自然条件下只侵害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许多禾193、致病性分化稻瘟菌对水稻品种致病性有分化,可分为不同的小种。我国稻瘟病协作组筛选7个鉴别品种;特特勃(Tetep)、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对特特勃致病的称中A群小种,以下依次称中B、C、D、E、F、G群小种,对7个品种均不致病的为中H群小种,至2005年我国共鉴别8群95个小种。我省鉴定了6群33个小种。3、致病性分化稻瘟菌对水稻品种致病性有分化,可分为不同的小种20稻瘟菌致病力变异的原因(1)突变——机率为10-3(清泽);(2)异核现象——孢子发芽时附着胞内多达10多个核;(3)准性生殖——致病基因发生重组;(4)染色体数目不等,3、6、9、12条染色体;(5)有性重组(6)孢质遗传。稻瘟菌致病力变异的原因(1)突变——机率为10-3(清泽)21三、病害循环菌丝、分生孢子在病种病草中越冬早中稻秧田发病早中稻本田发病晚稻秧田发病晚稻本田发病三、病害循环菌丝、分生孢子在病种早中稻秧田发病早中稻本田发病22三、病害循环病菌以分生孢于和菌丝在病草与病种中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可存活半年以上,潮湿情况下2—3月即死亡。带菌种子、病稻草堆和未腐烂病稻草是本病初侵染来源。带病种子在早、中稻育薄膜秩,晚稻育旱秧可引起发病,育水秧一般不发病。三、病害循环病菌以分生孢于和菌丝在病草与病种中越冬,在干燥情23病害循环病稻草一般3/下一4/上开始产生孢子,5—6月最多,7月底仍有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到秧田和本田,引起秧苗和成株叶片发病。分生孢子萌发后从叶的泡状细胞侵入,在饱和湿度下,24℃时只需6小时,而病则需5-6天潜育期。病害循环病稻草一般3/下一4/上开始产生孢子,5—6月最多,24四、发生条件1、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在稻种起源地与病害发生严重地,品种抗性较强,抗性谱(抗小种多少)较少。国际水稻所在26个国家经300多次鉴定,抗病率达90%以上的品种有Tetep、Carreon、Ptb-9、Huan-sen-goo、Mamriaka、Ta-poo-cho-z。我们用全国各地50个菌株鉴定1126个抗病品种,抗全部菌株的有Tetep、砦糖、Suween290、湘资5461、Siadi等。四、发生条件1、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在稻种起源25(1)品种抗性机制:
可分为垂直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当侵入菌丝穿透泡状细胞之后,可见到泡状细胞及邻近细胞壁着色,细胞质变黄与颗粒化,并引起树脂状变质而坏死,坏死细胞不收缩和崩溃。褐变速度愈快病斑愈小。(1)品种抗性机制:可分为垂直抗性与一般抗性。26(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褐变物质为稻株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再与氦基酸缩合而形成的黑色素。稻株内的氨、酰氨及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谷胱甘肽,可延缓变褐速度而增加感病性。(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褐变物质为稻株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27(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病菌毒素也可使褐变延迟,但稻株中的多元酚(叶绿原酸与阿魏酸)可中和病菌毒素,维持细胞原生质正常机能和迅速褐变反应。过敏性坏死反应决定时期大概是病菌穿入细胞膜之后,这种刺激不仅传到被侵入细胞、而且传到邻近若干细胞,一旦决定反应则不可逆转。(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病菌毒素也可使褐变延迟,但稻株中28(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水稻叶片的保卫机制至少包括了3个主要级联反应:其一,涉及肉桂酸途径,导致木质素合成,在这个途径中产生的内源乙烯触发;其二,涉及亚麻酸过氧化途径,导致合成不饱和羟脂肪酸(十八碳三烯酸类);其三,涉及植保素(稻保素与稻颖内酯等)生物合成途径。
(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水稻叶片的保卫机制至少包括了3个29(1)品种抗性机制-一般抗性包括病斑数量、大小和产孢能力等,与下列因素有关:(1)硅酸、木质素。施硅肥、育旱秧、遮光、低温等影响硅的吸收,影响抗性(2)氮氮素营:
施氮肥、干旱、低温等处理稻株,导致叶中NH3—N、二氨基氨基酸、胱胺酸等可溶性氮素积累。NH3有毒,氨基酸有利病菌营养,原生质透性增大,膨压减小,供抗性反应的原料不足,能量不足,削弱了抗病力.(1)品种抗性机制-一般抗性包括病斑数量、大小和产孢能力等,30
(2)生育期抗病性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有差异。以四叶期、分蘖盛期及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受侵部位组织老嫩对抗性强弱有影响,越嫩越感病。(2)生育期抗病性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有差异。以四叶期、分31
2、气候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是温、湿度,其次是光照与风。在水稻生育期温度(20-30℃),除早稻秧苗期外,完全可以满足发病的要求。因此其限制因素是降雨、雾露与相对湿度。在上述3个易感期,如果降雨或雾重、露期长、相对湿度高,病害发生重。2、气候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是温、湿度,其次32
2、气候我省早稻苗期除个别薄膜育秧外,一般不发病,而分蘖盛期与抽穗期往往易与雨天相遇而引起发病。晚稻苗期易发病,分蘖期正遇冷空气南侵,引起低温阴雨天,易造成发病。山区雾多器重、光照少、冷水灌溉,比丘陵、平原区发病重;风对虽传播孢子有利,但主要影响湿度和结露长短,影响发病。2、气候我省早稻苗期除个别薄膜育秧外,一般不发病,而分蘖盛33
3、栽培条件肥水管理与发病关系密切——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特别矿质土壤易引起和苗猛长,发病重。施用过多末腐熟有机肥与绿肥,如果前期干旱或晒田过度,促进养分迅速分解,遇降雨或复水后,引起后期生长过旺,易诱发穗瘟,施硅肥与钙镁磷肥可减轻发病。长期灌深水或冷水灌田,土壤空气缺乏,氧化作用差,造成有毒物积累,妨碍根的正常生长发育,抗性减弱。3、栽培条件肥水管理与发病关系密切——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特34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越冬后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来年只要有极少数孢子侵染水稻产生病斑,就可形成大量孢子。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侵入稻叶、穗7-10天即可出现病斑。叶上病斑出现后3-8天和穗颈发病后10-20天为分生孢于形成高峰期。一个典型感病病斑每晚可产生孢子2000-6000个,并可持续产孢14天左右。因此,只要品种感病、气候适宜,田间孢子数量很快达到病害流行的要求。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越冬后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来年35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对稻瘟病流行关系极为密切。水稻品种组成的改变,容易引起病菌小种组成的改变。生产上种植某一抗病品种就会出现该品种的致病小种,而且群体数量也会随着品种栽培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致使抗病品种变成感病品种。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对稻瘟病流行关36五、防治防治策略——以栽培抗病品种为基础,肥水管理为中心,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栽培抗病品种防病问题,一是抗病与高产、优质往往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看当地制约水稻生产的关键是什么。五、防治防治策略——以栽培抗病品种为基础,肥水管理为中心,药37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稻瘟病常年流行的山区,不栽抗病品种就不可能高产,品种抗病性应当放在首位。而稻瘟病偶尔流行的丘陵区与湖区,病害发生量并不十分严重,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加以控制,那就应当考虑高产优质问题。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稻瘟病常年流行的山区,不栽38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二是一般抗病品种均为垂直抗性,栽培3-5年,由于生理小种的变化,抗病性就失效。如何使品种抗病性维持更久,这是世界上末解决的问题。目前在抗病育种上提出一些方案是:(1)筛选抗性谱广,即强抗性基因和多抗性基因材料;(2)筛选水平抗性材料,即对病菌所有小种都有抗性,抗性不能达到高水平,但抗性持久,如广西种植辐包2210多年,仍有一定的抗性;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二是一般抗病品种均为垂直抗性39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寻找有持久抗性的材料,品种具有持久抗性的概念是种植面广、时间长。通过遗传工程引入野生寄主或亲缘较远的寄主基因,使病菌通过变异难以克服;(4)选育多系品种。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寻找有持久抗性的材料,品种具40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栽培方面提出的办法是:(1)多个抗病品种轮换栽培,当抗病品种出现感病时(穗瘟达5%),立即更换另一个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可以分区种植,互相轮换;(2)多个抗病品种混栽,使品种多样化。其理论基础是病菌有稳定性选择。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栽培方面提出的办法是:41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通过栽培措施来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实际上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通过栽培防病不能达到防病要求,等于一杯白开水,在一般的书籍中也有点简单化,只提合理施肥灌水,没有实际内容。栽培防病要因气候、品种、地区,甚至田块而异,难于掌握,也难于说得很具体,群众难于掌握;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通过栽培措施来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实42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另一种认为高产与防病有矛盾,要高产就要多施肥,就容易发病;第三种看法栽培防病应当把它看为病害综合防治的中心环节,一切丰产措施都应当有防病作用,理由是水稻生长健壮才能高产,而稻瘟病的发生却是由于水稻生长不健壮,有冷稻瘟(冷刁罐溉、低温引起)、旱稻瘟(旱秧)。在稻瘟病流行年份,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发病差异很大,说明栽培措施在防病中有重要作用。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另一种认为高产与防病有矛盾,要高产就43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栽培防病中的关键是施肥与灌水,特别是氮肥。目前高产低耗栽培防病的施肥灌溉技术:2、栽培防病的意义与措施栽培防病中的关键是施肥与灌水,特别443、药剂防治的决策与方法
根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喷药与喷药次数。叶瘟主要防治感病品种,在常年发病地区,注意在分蘖盛期检查发病中心,出现发病中心及时喷药防治,控制发病中心造成坐蔸死苗。一般感病轻的品种,气候不特别有利病害发生时可以不防治。3、药剂防治的决策与方法根据品种、病情、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决453、药剂防治的决策与方法穗瘟防治对象是所有感病品种田,在抽穗期气候有利于发病,且又是病区,必须在破口期与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药剂:40%富士一号,每亩45g加水75Kg;20%三环唑,每亩100g加水45Kg;60-80单位春雷霉素,每亩60Kg药液喷雾。40%新克瘟散100克兑水45Kg,25%施保克50毫升,兑水45kg喷雾。3、药剂防治的决策与方法穗瘟防治对象是所有感病品种田,在抽穗46水稻病害我国的水稻病害主要有以下类型:1、真菌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霜霉病稻粒黑粉病2、细菌性病害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3、病毒性病害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水稻病害我国的水稻病害主要有以下类型:47
稻瘟病
48一、症状1、苗瘟:2—3叶发生,变黄枯死,基部黑褐色,旱秧与薄膜育半旱秧易发生。注意与镰刀菌引起立枯及冷害引起枯死相区别。前者长有淡红色霉,后者先青枯再黄枯,无病征。一、症状1、苗瘟:491、苗瘟1、苗瘟502、叶瘟分四种类型:褐点型——针头大小褐点或稍大褐斑,有时边缘可见黄晕,无病征。与胡麻斑病区别,后者褐点边缘较模糊,有时可见中央一黑点,周围变褐色模糊斑或褐色的斑块。与褐色叶枯病区别,后者中央为淡褐色点,边缘黄晕较宽而明显。2、叶瘟分四种类型:512、叶瘟白点型——圆形褪绿小白点,遇气候干燥,土壤干旱和强光照,病斑停止发展,称白点型病斑。急性型——白点型在叶感病和温湿度有利发病时,迅速扩大方暗绿色椭圆形斑,正反两面生大量灰色霉层,称急性型病斑。2、叶瘟白点型——圆形褪绿小白点,遇气候干燥,土壤干旱和强光522、叶瘟慢性型——急性型在叶片具有抗性或天气转晴,病斑边缘迅速变褐色,成为纺缍形或梭形,中央灰白色,有时可见白色圆点,湿度大时背面长灰色霉层。在稻叶上胡麻斑病可产生梭形病斑,特别在秧苗嫩叶上,可根据以下几点加以区别:2、叶瘟慢性型——急性型在叶片具有抗性或天气转晴,病斑边缘迅53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
稻瘟病稻胡麻斑病发生时期四叶期四叶期以前病斑形状宽而较短的梭形窄而长的梭形病斑颜色中央灰白,边缘中央浅褐,边缘褐色,有时有褐淡褐,无褐色延长色延长线线病征产生灰色霉无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稻瘟病54慢性型稻胡麻斑病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慢性型稻胡麻斑病慢性型与胡麻斑病的区别55叶瘟症状白点型急性型叶瘟症状白点型急性型562、叶瘟叶瘟大田症状2、叶瘟叶瘟大田症状57稻瘟症状3、节瘟——稻节变黑色,易横断。横断特征可与发霉变黑稻节区别。4、谷粒瘟——颖壳上生褐色小点或小型梭形斑。护颖受害变褐色,与苗瘟发生有关。稻瘟症状3、节瘟——稻节变黑色,易横断。横断特征可与发霉变黑58稻瘟症状
4、穗颈瘟——穗颈变褐,上部变成白穗或半实谷,弯曲成镰刀状。抽穗期雨水特别多时,叶鞘内穗轴可成段变褐,并出现梭形病斑。白穗与螟害区别:无蛀孔,穗颈变褐。半实谷病穗与胡麻斑病病穗区别:胡麻斑病为害,变褐色较深而长,弯曲与正常穗区别不大。稻瘟症状4、穗颈瘟——穗颈变褐,上部变成白穗或半实谷,弯曲59稻瘟症状稻瘟症状60二、病原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稻梨孢(Pyriculariaoryzae)分生孢子洋梨形,无色或淡褐色,两个隔膜,基部有脚细胞。有性阶段为稻卵孢球腔菌。二、病原属半知菌亚门,梨孢属,稻梨孢(Pyricularia61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1)温度:
温度范围最适温度菌丝生长8~37℃26—28℃孢子形成10一36℃25—28℃孢子发芽15—32℃25—28℃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1)温度:62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2)湿度与氧气;孢子发芽需要96%以上相对湿度与水滴,氧气含量达17-20%,(3)营养与光照:
一般PDA培养基可满足生长要求,但产孢少,可分离和短期保存病菌。20%麦粒或米糠培养基,菌丝生长较差,但产孢多,可作为繁殖孢子用。
短时间(5分钟)长距离(2m以上)10瓦紫外光照射或萤光灯较长时间照射可促进产孢。1、病菌生长发育要求条件(2)湿度与氧气;63稻瘟病菌分泌的毒素稻瘟苗可分泌5种毒素,稻瘟菌素(Piricularin)、吡啶羧酸(Picolinia)、细交链孢茵酮酸(Tenuzonicacid)、稻瘟醇(Piricuiol)及番豆素(Coumarin),对稻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吡啶羧酸可由孢子分泌到水中,浓度大可抑制孢子发芽。因此,病斑上的孢子虽有水滴存在并不能发芽,这是系统发育中形成的自身保护机制。稻瘟病菌分泌的毒素稻瘟苗可分泌5种毒素,稻瘟菌素(Piric642、寄主范围在我国自然条件下只侵害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许多禾本科作物与杂草。国外报道大麦、小麦在自然条件下发病。浙江徐鸿涧等认为马唐上的病菌可侵染水稻引起穗颈瘟。最近国内外研究了禾本科上梨孢属真菌DNA的同源性,认为是一种遗传上多型性真菌。2、寄主范围在我国自然条件下只侵害水稻,人工接种可侵染许多禾653、致病性分化稻瘟菌对水稻品种致病性有分化,可分为不同的小种。我国稻瘟病协作组筛选7个鉴别品种;特特勃(Tetep)、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对特特勃致病的称中A群小种,以下依次称中B、C、D、E、F、G群小种,对7个品种均不致病的为中H群小种,至2005年我国共鉴别8群95个小种。我省鉴定了6群33个小种。3、致病性分化稻瘟菌对水稻品种致病性有分化,可分为不同的小种66稻瘟菌致病力变异的原因(1)突变——机率为10-3(清泽);(2)异核现象——孢子发芽时附着胞内多达10多个核;(3)准性生殖——致病基因发生重组;(4)染色体数目不等,3、6、9、12条染色体;(5)有性重组(6)孢质遗传。稻瘟菌致病力变异的原因(1)突变——机率为10-3(清泽)67三、病害循环菌丝、分生孢子在病种病草中越冬早中稻秧田发病早中稻本田发病晚稻秧田发病晚稻本田发病三、病害循环菌丝、分生孢子在病种早中稻秧田发病早中稻本田发病68三、病害循环病菌以分生孢于和菌丝在病草与病种中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可存活半年以上,潮湿情况下2—3月即死亡。带菌种子、病稻草堆和未腐烂病稻草是本病初侵染来源。带病种子在早、中稻育薄膜秩,晚稻育旱秧可引起发病,育水秧一般不发病。三、病害循环病菌以分生孢于和菌丝在病草与病种中越冬,在干燥情69病害循环病稻草一般3/下一4/上开始产生孢子,5—6月最多,7月底仍有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到秧田和本田,引起秧苗和成株叶片发病。分生孢子萌发后从叶的泡状细胞侵入,在饱和湿度下,24℃时只需6小时,而病则需5-6天潜育期。病害循环病稻草一般3/下一4/上开始产生孢子,5—6月最多,70四、发生条件1、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在稻种起源地与病害发生严重地,品种抗性较强,抗性谱(抗小种多少)较少。国际水稻所在26个国家经300多次鉴定,抗病率达90%以上的品种有Tetep、Carreon、Ptb-9、Huan-sen-goo、Mamriaka、Ta-poo-cho-z。我们用全国各地50个菌株鉴定1126个抗病品种,抗全部菌株的有Tetep、砦糖、Suween290、湘资5461、Siadi等。四、发生条件1、品种抗病性——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在稻种起源71(1)品种抗性机制:
可分为垂直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表现为过敏性坏死反应。当侵入菌丝穿透泡状细胞之后,可见到泡状细胞及邻近细胞壁着色,细胞质变黄与颗粒化,并引起树脂状变质而坏死,坏死细胞不收缩和崩溃。褐变速度愈快病斑愈小。(1)品种抗性机制:可分为垂直抗性与一般抗性。72(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褐变物质为稻株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再与氦基酸缩合而形成的黑色素。稻株内的氨、酰氨及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谷胱甘肽,可延缓变褐速度而增加感病性。(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褐变物质为稻株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73(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病菌毒素也可使褐变延迟,但稻株中的多元酚(叶绿原酸与阿魏酸)可中和病菌毒素,维持细胞原生质正常机能和迅速褐变反应。过敏性坏死反应决定时期大概是病菌穿入细胞膜之后,这种刺激不仅传到被侵入细胞、而且传到邻近若干细胞,一旦决定反应则不可逆转。(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病菌毒素也可使褐变延迟,但稻株中74(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水稻叶片的保卫机制至少包括了3个主要级联反应:其一,涉及肉桂酸途径,导致木质素合成,在这个途径中产生的内源乙烯触发;其二,涉及亚麻酸过氧化途径,导致合成不饱和羟脂肪酸(十八碳三烯酸类);其三,涉及植保素(稻保素与稻颖内酯等)生物合成途径。
(1)品种抗性机制-垂直抗性水稻叶片的保卫机制至少包括了3个75(1)品种抗性机制-一般抗性包括病斑数量、大小和产孢能力等,与下列因素有关:(1)硅酸、木质素。施硅肥、育旱秧、遮光、低温等影响硅的吸收,影响抗性(2)氮氮素营:
施氮肥、干旱、低温等处理稻株,导致叶中NH3—N、二氨基氨基酸、胱胺酸等可溶性氮素积累。NH3有毒,氨基酸有利病菌营养,原生质透性增大,膨压减小,供抗性反应的原料不足,能量不足,削弱了抗病力.(1)品种抗性机制-一般抗性包括病斑数量、大小和产孢能力等,76
(2)生育期抗病性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有差异。以四叶期、分蘖盛期及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受侵部位组织老嫩对抗性强弱有影响,越嫩越感病。(2)生育期抗病性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有差异。以四叶期、分77
2、气候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是温、湿度,其次是光照与风。在水稻生育期温度(20-30℃),除早稻秧苗期外,完全可以满足发病的要求。因此其限制因素是降雨、雾露与相对湿度。在上述3个易感期,如果降雨或雾重、露期长、相对湿度高,病害发生重。2、气候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中,最主要是温、湿度,其次78
2、气候我省早稻苗期除个别薄膜育秧外,一般不发病,而分蘖盛期与抽穗期往往易与雨天相遇而引起发病。晚稻苗期易发病,分蘖期正遇冷空气南侵,引起低温阴雨天,易造成发病。山区雾多器重、光照少、冷水灌溉,比丘陵、平原区发病重;风对虽传播孢子有利,但主要影响湿度和结露长短,影响发病。2、气候我省早稻苗期除个别薄膜育秧外,一般不发病,而分蘖盛79
3、栽培条件肥水管理与发病关系密切——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特别矿质土壤易引起和苗猛长,发病重。施用过多末腐熟有机肥与绿肥,如果前期干旱或晒田过度,促进养分迅速分解,遇降雨或复水后,引起后期生长过旺,易诱发穗瘟,施硅肥与钙镁磷肥可减轻发病。长期灌深水或冷水灌田,土壤空气缺乏,氧化作用差,造成有毒物积累,妨碍根的正常生长发育,抗性减弱。3、栽培条件肥水管理与发病关系密切——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特80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越冬后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来年只要有极少数孢子侵染水稻产生病斑,就可形成大量孢子。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侵入稻叶、穗7-10天即可出现病斑。叶上病斑出现后3-8天和穗颈发病后10-20天为分生孢于形成高峰期。一个典型感病病斑每晚可产生孢子2000-6000个,并可持续产孢14天左右。因此,只要品种感病、气候适宜,田间孢子数量很快达到病害流行的要求。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越冬后虽然数量大大减少,但来年81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对稻瘟病流行关系极为密切。水稻品种组成的改变,容易引起病菌小种组成的改变。生产上种植某一抗病品种就会出现该品种的致病小种,而且群体数量也会随着品种栽培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致使抗病品种变成感病品种。4、病菌数量与生理小种组成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变化对稻瘟病流行关82五、防治防治策略——以栽培抗病品种为基础,肥水管理为中心,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栽培抗病品种防病问题,一是抗病与高产、优质往往有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主要看当地制约水稻生产的关键是什么。五、防治防治策略——以栽培抗病品种为基础,肥水管理为中心,药83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稻瘟病常年流行的山区,不栽抗病品种就不可能高产,品种抗病性应当放在首位。而稻瘟病偶尔流行的丘陵区与湖区,病害发生量并不十分严重,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加以控制,那就应当考虑高产优质问题。1、抗病品种防病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推动有效投资增长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 DB3713T 348-2025 社会科学规划委托课题管理规范
- 水污染治理设施提升改造方案设计
- 食品加工企业如何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标准
- 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流程
- 阅读教学培训课件
- 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助力消费升级
- 滑板车结构培训
- 主管工作流程中的创新与改进计划
- 小班科学探索活动设计计划
- 【道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教案)-2024-2025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统编版)
- 2025-2030中国复合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血站新进员工培训
- 牧原股份养殖场臭气治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 2025年社工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考编医疗面试题及答案
- 2025春夏童装童鞋行业趋势白皮书
- 天鹅艺术漆施工方案
- 脑卒中患者口腔健康素养的研究进展
- 算力中心的投资与成本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