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_第4页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五章大学语文

《老子》五章大学语文《道德经》为万经之首中国文化中的“经”可谓多,而《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历来被视为“帝王统御之道”。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盛唐气象,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用“黄老哲学”治国。(黄老即黄帝和老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道德经》为万经之首中国文化中的“经”可谓多,而《道德经》被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伟大的儒学始祖孔子也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曾国藩在处世、治家、领兵可谓典范,他却说:“一日不读老庄,身上就充满酸臭之气。”

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道德经

中国人必须要读的东方圣经道德经

中国人必须要读的东方圣经一、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一、教学要求二、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二、学习要点三、作者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三、作者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史记》记载:长寿之星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尔,字伯阳,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方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中提到的老子有三位:一是李耳,也就是老聃;二是老莱子;三是周太史儋。《史记》记载:长寿之星“老子者,楚苦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老子图出生传说一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出生传说一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出生传说二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出生传说二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故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故事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紫气东来”的美丽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紫气东来”的美丽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

范曾作品:老子出关范曾作品:请看老子介绍请看老子介绍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老子著书《老子》一书的命名:按作者命名:《老子》

按内容命名:《道德经》

按字数命名:《五千言》《老子》一书的作者:

《史记》提到有三人:老聃、太史儋、老莱子《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老子著书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写完,老子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道德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道德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德真经注》为通行本(简称王本、王弼本、王注本)。二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简称帛本)。三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发现的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这三个版本关系如何,没有定论。《道德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道德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家与道教

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产生非常久远,传说五千年前的中华始祖黄帝与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之交是最早的道家思想起始。黄帝重阴柔、爱生命(黄帝内经)。到了战国晚期和西汉,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共同供奉为创始人。故有“黄老哲学”之说。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术流派,以劝慰、教化、唤醒世人为宗旨,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传道场所,只是阐述一种学术观点,其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与道教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是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也是唯一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可追溯到战国秦汉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张道陵天师在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正一盟威道为标志。故道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把道家思想典籍宗教化,称其为经书,改名为《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同时也取佛教经书改头换面以为己用。虽然也劝慰和教化世人,但增加了很多内容,如养生、房中术、炼丹、算命、符咒、仙术、道术等,编造了大量神仙。在组织上设立了严格的教规和宗法制度,建立了教主、教徒、信众等组织形式。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是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也《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

一、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思想一、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二、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三、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四、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二、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

五、《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五、《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译文: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译文: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迁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算起,《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几百年来,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道德经的国际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老子》文章的特点

《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文句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舒适,给人一种语重心长而有自由随便的感觉。但不是优美飘逸的那种,而是辛辣老到的那种。有些文句,长短不一,有规律地押韵而且重叠反复,很像是民歌。《老子》用韵既有与《诗经》相同之处,也有与《楚辞》近似的地方,它是南北文化影响的产物,但它毕竟不是诗,而是诗化的哲理性散文。文中所用比喻说理,新颖独到。《老子》文章的特点《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五、课文讲解道可道第一章上善若水第八章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五、课文讲解道可道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

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或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可道动词,指“言说,说出”意思,犹如“说得出”,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道。道,(如果)能够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

名名词,名称、称呼的意思,指“道”的形态可名动词,叫出

,非常名。无指无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名天地之的始;有指有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名万物之母母体,根源。故相当于发语词,无义常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所以说“常无”,欲意欲以观其妙微妙;

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

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欲意欲以观其徼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本质一样谓称谓,说之它们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玄玄妙深远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又玄,众妙之门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同一个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一样,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译文】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理解: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道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里,“道”有不同的意涵。1.实存意义的“道”,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2.规律性的“道”,促进万物运动的规律3.生活准则的“道”,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道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在不同章句老子之道……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道是“一”,世间的一切存在的本质,始终如一,区别只在现象。老子之道……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走近神秘的“道”道的初意,是道路的意思。有了道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做人做事,明白了规律,人做得优雅,事做得漂亮,于是,人们称赞他“有道”。一个人通晓世理和人心,其说出的“道理”令人信服。自然,无道的人,即使说理,也是无理搅三分了。走近神秘的“道”道的初意,是道路的意思。有了道路,才能到达目道的对立—我之“念”

客观的存在,谓之“道”。主观的意象,谓之“念”。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一切存在都有其自己的道理,与人是否喜欢无关。员工不积极主动、老板废寝忘食,各有其必然!孩子不懂大人的事、大人不懂孩子的事,各有其事理!起我念,用自己的主观去妄加揣度客观的道,就会判断出错!我起念,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干涉、左右大道,就会行为出错!道的对立—我之“念”客观的存在,谓之“道”。主观的意象上善若水(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上善若水(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八章)【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评析】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比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易之。弱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指代词,没有人不知,莫能行。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第七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评析】

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本然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状态。比如海鸟,它在海边的时候,在水边吃小鱼,在那里活动着,等人来的时候,它就走了,人一离开的时候,它又来了,这就是它的生活方式和动作方式,是天然而然的,是自然如此的,不是强迫它如此的。因此老子说,人应当按照自然的原则去生活。【评析】

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举一个例子,叫“鲁侯养鸟”的故事。古代的时候,山东曲阜这一带叫鲁国,鲁国人当时在海边发现一只鸟非常漂亮,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它,鲁国人把这只鸟捉住以后,就送到宫里面去了。这只鸟怎么养呢?是依鸟养鸟呢?还是依人养鸟呢?最后选择依人养鸟,按照鲁侯的生活去养这只鸟。鲁侯吃的是什么呢?方丈之食,整头猪肉、山珍海味,按照这个规格去养这只鸟,听的音乐是九韶之乐!依人养鸟,依照国君的生活方式去养这只鸟,结果这个鸟听到这个声音不是它原来的环境的声音,那方丈之食也没有吃一口,哆哆嗦嗦三天就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顺其自然。举一个例子,叫“鲁侯养鸟”的故事。古代的时候,山东曲阜这一带实现自我价值,也要“道法自然”。生活几十年,你一辈子做成功一件事就是伟人,所以不一定都当领袖。只要你在人类需求的任何领域,做成一件比别人高明、比别人有贡献的事情,你就是一个伟人。不要要求太多,一辈子做成功一件事情你就实现了自我价值。比如说,一生想当一个哲学家,最后成为了哲学家,就实现了自我价值。或一辈子想当一个好司机,我实现了,也是实现了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也要“道法自然”。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完满的东西总似有缺陷,但它用起来并不残破。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似空虚,但它用起来却不穷尽。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疾动可以御寒,安静可以耐热。清静无为才可以作为治天下的准则。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评析】

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人格形态的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说明对反的食物可以相互制衡,而最终仍可归结到推崇清静无为的最高作用。【评析】

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人格形态的六、研习与思考

1.《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4)“道”(“无”)“一”

“二”

“三”万物“有”六、研习与思考1.《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与第八章相似。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答: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4.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5.《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5.《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6.请熟记下面的老子名言上善若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长地久。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请熟记下面的老子名言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不出户,知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不出户,知天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儒家思想——粮店道家思想——药店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延伸阅读1.《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2.《中国哲学史》——冯友兰3.《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4.《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延伸阅读1.《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

《老子》五章大学语文

《老子》五章大学语文《道德经》为万经之首中国文化中的“经”可谓多,而《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历来被视为“帝王统御之道”。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盛唐气象,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用“黄老哲学”治国。(黄老即黄帝和老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道德经》为万经之首中国文化中的“经”可谓多,而《道德经》被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亲自为《老子》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必修教材。伟大的儒学始祖孔子也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曾国藩在处世、治家、领兵可谓典范,他却说:“一日不读老庄,身上就充满酸臭之气。”

大唐盛世,帝王自称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道家学说为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道德经

中国人必须要读的东方圣经道德经

中国人必须要读的东方圣经一、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一、教学要求二、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二、学习要点三、作者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三、作者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史记》记载:长寿之星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尔,字伯阳,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方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中提到的老子有三位:一是李耳,也就是老聃;二是老莱子;三是周太史儋。《史记》记载:长寿之星“老子者,楚苦老子图法常作(日)冈山县立美术馆藏图中的老子招风耳,秃头,张巨口,鼻毛直挂唇边,形貌虽“丑”,却又奇绝脱俗。老子图出生传说一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出生传说一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入腹出生传说二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出生传说二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故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故事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

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

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

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翁顿然大惭。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朝政议论。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仕途之路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这尔于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老子》。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将要干戈四起“紫气东来”的美丽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紫气东来”的美丽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

范曾作品:老子出关范曾作品:请看老子介绍请看老子介绍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老子著书《老子》一书的命名:按作者命名:《老子》

按内容命名:《道德经》

按字数命名:《五千言》《老子》一书的作者:

《史记》提到有三人:老聃、太史儋、老莱子《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老子著书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写完,老子这么想的:“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关尹喜则给了老子一包盐、一包胡麻和十五个饽饽作稿费。关尹喜还特地申明说,“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

(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道德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道德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德真经注》为通行本(简称王本、王弼本、王注本)。二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简称帛本)。三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发现的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这三个版本关系如何,没有定论。《道德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道德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家与道教

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道家思想的产生非常久远,传说五千年前的中华始祖黄帝与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之交是最早的道家思想起始。黄帝重阴柔、爱生命(黄帝内经)。到了战国晚期和西汉,道家把黄帝和老子共同供奉为创始人。故有“黄老哲学”之说。道家是一种哲学学术流派,以劝慰、教化、唤醒世人为宗旨,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传道场所,只是阐述一种学术观点,其代表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与道教道家和道教分别属于哲学和宗教这两种不同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是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也是唯一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可追溯到战国秦汉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张道陵天师在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正一盟威道为标志。故道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把道家思想典籍宗教化,称其为经书,改名为《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同时也取佛教经书改头换面以为己用。虽然也劝慰和教化世人,但增加了很多内容,如养生、房中术、炼丹、算命、符咒、仙术、道术等,编造了大量神仙。在组织上设立了严格的教规和宗法制度,建立了教主、教徒、信众等组织形式。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是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也《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道德经》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

一、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思想一、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

二、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三、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四、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二、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

五、《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五、《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译文: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译文: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迁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算起,《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几百年来,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道德经的国际影响老子的《道德经》传到欧洲大约是16世纪的事情,西方人把《道德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评述老子选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评语是:“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认为:“《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老子》文章的特点

《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文句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舒适,给人一种语重心长而有自由随便的感觉。但不是优美飘逸的那种,而是辛辣老到的那种。有些文句,长短不一,有规律地押韵而且重叠反复,很像是民歌。《老子》用韵既有与《诗经》相同之处,也有与《楚辞》近似的地方,它是南北文化影响的产物,但它毕竟不是诗,而是诗化的哲理性散文。文中所用比喻说理,新颖独到。《老子》文章的特点《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五、课文讲解道可道第一章上善若水第八章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五、课文讲解道可道第一章

第一章道可道

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或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可道动词,指“言说,说出”意思,犹如“说得出”,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道。道,(如果)能够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

名名词,名称、称呼的意思,指“道”的形态可名动词,叫出

,非常名。无指无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名天地之的始;有指有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名万物之母母体,根源。故相当于发语词,无义常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所以说“常无”,欲意欲以观其妙微妙;

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老子》教学讲解课件

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欲意欲以观其徼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本质一样谓称谓,说之它们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玄玄妙深远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又玄,众妙之门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同一个源,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一样,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译文】

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理解: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

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道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里,“道”有不同的意涵。1.实存意义的“道”,构成世界的实体,创造宇宙的动力2.规律性的“道”,促进万物运动的规律3.生活准则的“道”,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道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在不同章句老子之道……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是那种无法描述,却可推动世界万物运转的混沌力量。道是“常”,是万物变化多端背后的“不变”。是规律,是所有的存在都必须依从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道是“无”,人的肉眼虽无法企及,但却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灵魂。道是“一”,世间的一切存在的本质,始终如一,区别只在现象。老子之道……道是“始”,是万事万物本源;是自然、自在的存在,走近神秘的“道”道的初意,是道路的意思。有了道路,才能到达目的地!做人做事,明白了规律,人做得优雅,事做得漂亮,于是,人们称赞他“有道”。一个人通晓世理和人心,其说出的“道理”令人信服。自然,无道的人,即使说理,也是无理搅三分了。走近神秘的“道”道的初意,是道路的意思。有了道路,才能到达目道的对立—我之“念”

客观的存在,谓之“道”。主观的意象,谓之“念”。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一切存在都有其自己的道理,与人是否喜欢无关。员工不积极主动、老板废寝忘食,各有其必然!孩子不懂大人的事、大人不懂孩子的事,各有其事理!起我念,用自己的主观去妄加揣度客观的道,就会判断出错!我起念,用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干涉、左右大道,就会行为出错!道的对立—我之“念”客观的存在,谓之“道”。主观的意象上善若水(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上善若水(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八章)【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评析】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比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易之。弱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指代词,没有人不知,莫能行。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第七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