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防治原则
重点: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第八章防治原则重点:1
第一节预防一、含义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内经》谓之“治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二、预防的内容(一)未病先防含义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2第一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3方法3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保养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起居有常——规律促进血脉流通煅炼身体关节疏利气机调畅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4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防邪侵入避开邪气环境卫生目的:防止病邪侵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5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5(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1、早期诊治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萌芽阶段)2、预防性治疗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6(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第二节治则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7第二节治则7一、基本概念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治则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括性、指导性)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有灵活、多样性)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8一、基本概念8
二、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一)含义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病性——本于阴阳病机——谨守病机现代医家认为:求——辨本——证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9二、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9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结论:“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核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1、治标与治本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10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10基本精神: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标与本的不同含义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本有多种含义。11基本精神:11
正气为本从邪正关系而言邪气为标病因为本从疾病关系而言症状为标在内为本(本质)从病变部位而言在表为标(表象)先病为本(原发)从发病时间而言后病为标(继发)12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围,有多种含义。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13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13《内经》“标本相移”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临床治疗: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标本同治——二者兼顾标本治疗三步骤急则治其标: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救急措施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提14《内经》“标本相移”14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本病。《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危及生命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注: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15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15缓则治基本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标。例: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标本同治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16缓则治基本16例:气虚外感——益气解表阳虚水肿——温阳利水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总结: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治标与治本标急于本,暂时治标标本并重,标本兼治2、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17例:17正治法含义:正:正规、常规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反映出本质。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除。常用治法:18正治法18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 表寒证——辛温解表
温中祛寒
里寒证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热——证侯属性※
热者寒之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19寒—
表热证——辛凉解表具体运用清气分热里热证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虚——证候属性※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20表热证——辛凉
气虚——补气 血虚——补血具体运用 阴虚——补阴 阳虚——补阳
实——证候属性※实则泻之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
21气虚——补
瘀阻经络——化瘀通经具体运用痰热蕴肺——清肺化痰里热积滞——苦寒攻下宿食壅滞胸脘——涌吐反治法含义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杂较严重)22
常用治法:前一“寒”——治法和方药的性
※
寒因寒用质后一“寒”——病证之假象属性具体运用: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以寒治寒)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寒证前一“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因热用后一“热”——病证的假象属性23常用治法:23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以热治热)具体运用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前一“塞”——具有补益功用的药物※
塞因塞用后一“塞”——虚性闭塞不通的现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以补开塞)具体运用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
24用温热
前一“通”——具有通利功用的药※
通因通用后一“通”——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有通具体运用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
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结论: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假象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25
3、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扶正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复健康——“补虚”《内经》“虚则补之”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263、扶正与祛邪26方法针对虚证而设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之类)阴虚——滋阴(生地、熟地之类)阳虚——温阳(附子、肉桂之类)
补益气血——重在脾胃结合脏腑补益阴阳——重在肾27方法27脏腑虚损——调理脏腑祛邪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病痊愈。《内经》“实则泻之”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方法:针对实证而设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28脏腑虚损——调理脏腑28发汗——麻黄、桂枝之类清解——银花、连翘之类涌吐——瓜蒂之类攻下——大黄、芒硝之类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相辅相成祛邪可以扶正29发汗——麻黄、桂枝之类29使用原则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一般而言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
30使用原则30
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邪盛为次之虚实错杂证兼用
祛邪兼扶正——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而又不宜扶正与祛邪并用者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适用于正气虽虚,尚能耐攻或扶正反会助邪之病证先后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适用于正气虚甚,不耐攻邪之病证31扶正兼祛邪——扶正为主,兼顾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目的4、调整阴阳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故其治疗原则,不外乎调整阴阳。损其偏盛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阳盛则热(实热)——热者寒损其偏盛之,以清热的方法以祛除阳邪(泻其有余)阴盛则寒(寒实)——寒者热之,以祛寒的方法以祛除阴邪32总之,临床无论选用哪种方法,都以有利于正气为目的32补其偏衰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而确定的治则阳虚则寒(虚寒)——补阳法、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补其偏衰(补其不足)阴虚则热(虚热)——滋阴法、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3补其偏衰33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可以“阴阳相济”法
阳中求阴——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
阴阳相济
阴中求阳——在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
目的:通过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其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的状态。34另:根据阴阳互根之关系,治疗阴阳偏衰时,可以“阴阳相济”法35、三因制宜因——根据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三因制宜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因人——根据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等方面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355、三因制宜35重点回顾: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含义2、治则与治法的含义及关系3、治病求本的含义4、标与本的不同含义、治标与治本的临床应用。(标本治疗三步骤)5、正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6、反治法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7、扶正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8、祛邪的含义、适应证及常用治法9、调整阴阳的具体方法10、三因制宜36重点回顾:36复习思考1、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何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何谓治病求本?4、标本的相对概念是什么?标本缓急治则如何运用?5、何谓扶正、祛邪?如何选用?6、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中四个方法的含义和运用如何?7、调整阴阳中损其偏盛、补其偏衰具体之法是什么?何谓阳中求阴、阴中求阳?8、何谓“三因制宜”?37复习思考37第八章防治原则
重点:1、掌握预防的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38第八章防治原则重点:1
第一节预防一、含义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制止疾病的发展。《内经》谓之“治未病”突显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二方面。二、预防的内容(一)未病先防含义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39第一方法
对于未病先防,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因疾病的发生事关邪正双方,故治未病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1、针对人体正气(正气充足与否是决定发病的关键)40方法3
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调摄精神
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有节——节度保养正气
调节饮食起居起居有常——规律促进血脉流通煅炼身体关节疏利气机调畅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41
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针对致病的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顺应四时—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防邪侵入避开邪气环境卫生目的:防止病邪侵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42目的: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邪气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5(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病情发展和变化。
方法1、早期诊治早期诊断——贝微知著(邪浅病轻或病初,病人自觉症不明显;虽病较重,但症状隐匿,无明显感觉——潜病期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有效治疗,截断其传变途径(初期,萌芽阶段)2、预防性治疗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处理疾病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43(二)既病防变
含义
疾病发生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第二节治则中医治疗学,一般可分为治则与治法两大类44第二节治则7一、基本概念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治则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括性、指导性)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有灵活、多样性)注:治则的确立必须以辨证为基础,是通过对疾病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疾病有一个纲领性认识,由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经确定,使临床方法、选方用药有所遵循。45一、基本概念8
二、无论确立何种治则,都要着眼于疾病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是具有最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的基本方针,对其他各种治则具有统领指导作用。(一)含义病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本病性——本于阴阳病机——谨守病机现代医家认为:求——辨本——证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46二、治则的总纲——治病求本9
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因为“证”是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性、邪正关系(或称病势)在内,反映了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本质。结论:“治病求本”就是辨证论治的体现。核心: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二)“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1、治标与治本传统又称标本先后、标本缓解。首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及标本兼治之说的概称。47求本即辨证,治病求本本于证。10基本精神: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区分轻重缓急,确定治疗上的先后主次。体现了处理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灵活方法,体现了重点突出、措施有节的治疗步骤。标与本的不同含义以标与本分析各种疾病的主要与非主要矛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标本有多种含义。48基本精神:11
正气为本从邪正关系而言邪气为标病因为本从疾病关系而言症状为标在内为本(本质)从病变部位而言在表为标(表象)先病为本(原发)从发病时间而言后病为标(继发)49
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治病求本——含义明确而单纯,指能决定疾病病理变化规律的内在本质。标本之本——相对于标而言,随不同运用范围,有多种含义。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一般而言,治疗疾病总以“治本”为要。古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清热,喘生休耗气,遗精莫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之说※但是,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关系是可变的。50注:标本之本与“治病求本”是不属于同一层次上的概念。13《内经》“标本相移”以标本代表主次矛盾,病变中它们的主次地位可相互转移。故,治疗重点、先后随矛盾主次地位的转移而调整临床治疗:可直接治本——一步到位分清病证标本缓急,制订治病求本的实施计划先治其标——再治其本标本同治——二者兼顾标本治疗三步骤急则治其标:应用原则:标症紧急,有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对病本的治疗——救急措施注:标症或标病治疗后,仍须治疗本病,是治本的必要前提51《内经》“标本相移”14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蛔厥腹病——当先安蛔止痛,再图驱虫治本原有慢性病复感外邪——先治外感再治宿疾本病。《内经》:中满、小大不利者,治其标。中焦胀满——药食不能纳入危及生命大小便不利——邪无出路例:水臌病先逐水通便,再调理肝脾。注:急则治标属权宜之计,可暂用而不可常用。目的是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52例:大出血者——紧急止血、固脱,再究出血病因病机15缓则治基本应用原则:针对标症不急、病情比较平稳的病证而采取的常用治则——对指导慢性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注:1、此时标症未危及生命。
2、或机体对标症的反应尚能适应。操作:直接治其本,本去而标自消或先治其本继而治标。例:肺阴虚咳嗽—滋阴润肺使肺阴充足,咳嗽自消阳虚水肿——温补阳气使之振奋,水肿自消标本同治应用原则:针对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标本兼顾同治注:此时,疾病程度上不允许单独治标或单独治本。53缓则治基本16例:气虚外感——益气解表阳虚水肿——温阳利水注:标本同治并非治标与治本绝对平均对待,或标多本少、或本多标少,有所侧重。总结:本重于标,必须治本治标与治本标急于本,暂时治标标本并重,标本兼治2、正治与反治是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54例:17正治法含义:正:正规、常规正治是逆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又称“逆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真实地反映出本质。结果:当针对疾病本质治疗时,疾病的现象随之消除。常用治法:55正治法18
寒——证候属性
※
寒者热之 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具体运用 表寒证——辛温解表
温中祛寒
里寒证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热——证侯属性※
热者寒之寒——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56寒—
表热证——辛凉解表具体运用清气分热里热证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虚——证候属性※虚则补之 补——治疗原则(方药的功用)57表热证——辛凉
气虚——补气 血虚——补血具体运用 阴虚——补阴 阳虚——补阳
实——证候属性※实则泻之泻——治疗原则(方药功用)
58气虚——补
瘀阻经络——化瘀通经具体运用痰热蕴肺——清肺化痰里热积滞——苦寒攻下宿食壅滞胸脘——涌吐反治法含义反:反常、变异、非常规之意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采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疾病的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病情复杂较严重)59
常用治法:前一“寒”——治法和方药的性
※
寒因寒用质后一“寒”——病证之假象属性具体运用: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以寒治寒)适用于:里热盛极,格阴于外之真热假寒证前一“热”——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因热用后一“热”——病证的假象属性60常用治法:23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以热治热)具体运用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前一“塞”——具有补益功用的药物※
塞因塞用后一“塞”——虚性闭塞不通的现象
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以补开塞)具体运用适用于: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而致真虚假实证
61用温热
前一“通”——具有通利功用的药※
通因通用后一“通”——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用具有泻下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具有通具体运用泄下利症状的实证(以通治通)
适用于:实邪阻滞气机、气化传导失司所致的真实假虚证结论:反治法是指所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外表征象相一致而言,但这些征象皆为假象从表面上看,反治法似乎与正治不同,但从本质上看,反治法与正治法并非两样,皆以治病求本为核心。62
3、扶正与祛邪扶正与祛邪——是针对虚证和实证制定的治则。制定此原则的基础:基于正气与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扶正运用补益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与自然修复力,从而祛除邪气,战胜疾病,使机体恢复健康——“补虚”《内经》“虚则补之”适应:正气虚,邪气也不盛之病证633、扶正与祛邪26方法针对虚证而设虚证:气、血、阴、阳虚及脏腑的各种虚证气虚——益气(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类)血虚——养血(当归、白芍、阿胶之类)阴虚——滋阴(生地、熟地之类)阳虚——温阳(附子、肉桂之类)
补益气血——重在脾胃结合脏腑补益阴阳——重在肾64方法27脏腑虚损——调理脏腑祛邪运用攻伐的方药(或采用其他方法),以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从而使正气恢复,疾病痊愈。《内经》“实则泻之”适应:邪气盛,正气亦未伤之病证方法:针对实证而设要考虑使邪有出路、因势利导、就近逐邪65脏腑虚损——调理脏腑28发汗——麻黄、桂枝之类清解——银花、连翘之类涌吐——瓜蒂之类攻下——大黄、芒硝之类消导——莱菔子、山楂之类通利——车前、泽泻之类
扶正可以祛邪扶正与祛邪的关系相辅相成祛邪可以扶正66发汗——麻黄、桂枝之类29使用原则体壮初病——邪盛——实证——
祛邪为主一般而言体弱久病——正虚——虚证——
扶正为气扶正与祛邪并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相兼者,故扶正与祛邪并用即“攻补兼施”,但要注意主次之分。
67使用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用住宅合同范例
- 屋面防水注浆合同范例
- 小区物业与保安合同范例
- 学校不装修合同范例
- 场地促销合同范例
- 商标授权合同范例范例
- 艺术教育:激发创新之源
- 包材意向合同范例
- 委托行为合同范例
- 建材经销商授权合同范例
- QBT 102T-2023 甜菜糖厂设计规范 (正式版)
- 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详解
- 中国水印版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
- 2024年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专职网格员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走进民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民航大学
- 项目四任务一《三股辫我会编》(课件)浙教版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热力管道阀门井施工方案
- 2024仁爱版初中英语单词表(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智能手机维修技术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巴金名著导读《十年一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