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教案】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_第1页
【课件教案】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_第2页
【课件教案】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_第3页
【课件教案】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_第4页
【课件教案】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红宇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定义心脏性猝死:《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将心脏性猝死(SCD)定义为因任何心脏疾病引起并发生在院外、急诊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此外,死亡必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以内。区别其他死亡我国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和张澍教授牵头开展的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定义心脏性猝死:《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将心脏首次得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由此提示,中国SCD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发生猝死1/3危重病人,1/3器质性疾病患者,1/3正常人。(IncidenceofSuddenCardiacDeathinChina:Analysisof4RegionalPopulations)(JAmCollCardiol2009,54(12):1110)。首次得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指南无创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QRS波宽度;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短程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运动试验和功能状态: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T波电交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指南讨论的猝死预测无创指标主要针对缺血性、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危险分层。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2008指南无创指标左室射血分数无创技术对心脏性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

心电紊乱猝死短程心率变异性;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QRS波群宽度;心室晚电位;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

T波电交替。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心电紊乱猝死心律失常机制自律性异常

折返

触发猝死心电紊乱心律失常机制自律性异常折返触发跨壁离散电变化心室除极不同步: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部分心肌提早复极:左室前壁和后壁的广阔区域除极较早而左室侧壁和后基底部以及右室除极化较迟。跨壁心肌复极离散:心内膜、心外膜、心肌中层电变化源于离子流引自卢才义陈棋跨壁离散电变化心室除极不同步: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跨壁离散离子流变化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1、2、3期Ito、Ikr、Iks、Ica、Ik-ACH、Ik-ATP增强和内向Ina减弱导致电位降低,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无类似变化,引起了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大,可出现较明显的J波及ST段抬高。发生心脏性猝死机理:J波出现和ST段抬高代表心肌离子流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壁复极离散增加,诱发二位相折返,发生心室颤动、猝死。离子流变化源于遗传引自郭继鸿心室复极储备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08.19(4)301跨壁离散离子流变化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的动作引自崔长宗低温J波Ito阻滞剂反向除极基因监测——未来的方向表型检查——目前的工作无创心电最方便、价廉、实用引自崔长宗低温J波Ito阻滞剂反向除极基因监测——未1.左室射血分数最常用的衡量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优点:广泛检测;测量方法简单;结果易读一项包含20个研究入选7294例患者的分析结果表明,EF值在30%~40%之间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性事件的相对风险是4.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1%和77.8%。许多数据都支持采用EF值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SCD危险分层。尽管EF值降低可以识别风险相对增高的患者,但多数SCD发生在EF值相对较高的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预测的敏感性不足。1.左室射血分数最常用的衡量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2.1、QRS波宽度2.2、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2.3、心室晚电位2.4、短程心率变异性2.心电图2.1、QRS波宽度2.心电图一定数量的研究表明,QRS波增宽的患者SCD的风险增加,但这些数据结论不完全一致。目前情况下,由于缺少专门针对QRS波时限预测价值的前瞻性试验,因此并不推荐利用QRS波时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1QRS波宽度一定数量的研究表明,QRS波增宽的患者SCD的风险增加,但这QT间期、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性大规模人群中采集的数据提示QT间期和总体心血管风险之间具有相关性,但评价QT间期在不伴长QT综合征患者中SCD风险的预测价值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然而落入QT间期变异性最低区间的患者中,也有22%出现了心律失常,从而提示这一指标阴性预测价值较差。缺乏明确的病理相关性进一步影响了这个参数的采用。目前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利用QT间期、QT离散度和QT间期变异性对不伴长QT综合征的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2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性2.2QT间期和Q晚电位阳性可用于识别既往心梗后发生SCD的高危患者。但考虑到其阴性预测价值高,因此,可能在识别低危患者方面非常有效。目前,常规使用心室晚电位识别SCD高危患者的证据尚不充分。2.3心室晚电位晚电位阳性可用于识别既往心梗后发生SCD的高危患者。2.3HRV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室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VT和VF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而副交感张力降低的患者中。在一项入选900例成人的队列研究中,采用2min心电图记录评估HRV。结果发现,HRV最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另有研究对心肌梗死后早期患者进行了评估,但结果未发现短程HRV和心律失常之间有相关性。目前,不推荐应用短程HRV检测结果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4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室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VT和VF的发目前已有大量的数据显示,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心梗后患者经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风险之间有相关性。这些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测已被列为Ⅱb类建议。但这些异常的结果在EF值≤35%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价值尚不明确。对于EF值在35%~40%之间的患者,可以利用动态心电图记录来评估NSVT。3.1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目前已有大量的数据显示,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心梗后患者经动态心电心梗后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ATRAMI)研究表明,心梗后HRV降低的患者其死亡相对危险度为3.2(同时考虑到EF值和室性早搏)。DINAMIT试验结果显示ICD降低了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但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在ICD组反而增加。Camm报道,在多变量分析中,HRV降低使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增加(危险比1.46;95%CI为1.1~1.94),但HRV的降低并不能预测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大量数据表明HRV降低是总死亡率的一个预测因子。目前的数据表明,HRV可能在预测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方面更有价值。为明确这一指标在HRV在SCD危险分层中是否有价值,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2长程心率变异性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心梗后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ATRAMI)研究表明,心梗后HR窦性心率震荡主要检测室早后窦性周期的短时间内的波动。目前主要是在心梗后患者中对心率震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窦性心率震荡值降低时导致相对危险度非常显著的增加。少数几个入选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和进行了血管重建患者的研究中也表明窦性心率震荡具有预测价值。3.3窦性心率震荡窦性心率震荡主要检测室早后窦性周期的短时间内的波动。3.3窦性心率震荡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危险分层指标,因为其测量方法简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一测量的重复性。试验少,还没有依据窦性心率震荡检查结果而进行的干预试验。3.3窦性心率震荡窦性心率震荡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危险分层指标,因为其测量方法简功能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运动试验的峰值耗氧量和6min步行距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但在预测死亡方式上似乎并不优于心功能分级。4.1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功能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运动试验的峰值耗氧量和6min步行距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运动后1min内心率恢复≤12次/分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尽管已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死亡率有关,但要常规应用这一指标还有疑问。因为:1、还没有理想的检查方案;2、还没有诊断异常的临界值;尽管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的室性早搏是预测死亡的新颖而有趣的指标,但其在SCD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4.2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4.3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Twavealferhans,TWA)是心律规整时,心电图T波的振幅、形态和极向出现逐搏交替变化。已经发表的许多观察性队列研究提示,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预测SCD和心律失常事件方面的价值至少等同于电生理检查。晚近的一些队列研究(至少入选100例患者)发现T波电交替和SCD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预测价值甚至优于EF值、电生理检查、心室晚电位、BRS和HRV。4.3T波电交替T波电交替(Twaveal2006年AHA关于T波电交替的学术研讨会报到了两个大型试验的结果:1、入选566例EF≤40%的冠心病患者的ABCD试验发现,T波电交替阳性在预测心律失常事件方面的价值和电生理检查相同,更为重要的是两项检查均阴性的患者事件发生率很低;2、包含490例患者的SCD-HeFT试验的亚组研究发现,T波电交替阴性和阳性两组患者之间的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41%的患者T波电交替检查的结果不确定。4.3T波电交替一定数量的研究提示T波电交替对SCD的危险分层可能有帮助。为了明确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这项技术,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2006年AHA关于T波电交替的学术研讨会报到了两个大型试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是指心动周期对血压变化的适应性。最佳试验条件下,BRS检测仅有中度的重复性。一定数量的研究数据提示BRS可能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未明确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5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是指心动周期对血压变化的适应性。5压力不推荐的指标:QRS时限;短程HRV;QT间期、QT离散度或QT间期变异性对不伴长QT综合征的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可用的指标:EF值;晚电位;长程HRV;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多研究的指标: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窦性心率震荡;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T波电交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结论不推荐的指标:QRS时限;短程HRV;QT间期、QT离散度或新近无创指标Tp-e间期窄高QRS波群心率减速力(DC)碎裂QRS波群复极储备J波;早复极;新近无创指标Tp-e间期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

心电紊乱猝死短程心率变异性;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减速力;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宽、窄QRS波群;碎裂QRS波群;心室晚电位;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复极储备;Tp-e间期;J波;早复极;

T波电交替。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心电紊乱猝死顶点终点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T波终末时间间期。唯一间接反映人体心室跨壁离散度的指标!对长QT综合征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的评估:Tp-Te间期延长可能是预测获得性LQTs患者发生TdP的最好预测指标。Tp-Te间期参数与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关,可能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有意义。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Tp-e间期顶点终点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窄高QRS波群ChristianWolpert等通过对3例不明原因的反复晕厥或运动导致的先兆晕厥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3例患者的下壁和左胸导联出现了窄高的QRS波群。窄高QRS波的临床特征为:1、QRS波变窄:55-85ms;2、QRS波高:上升支陡峭;3、J点抬高;4、运动时,ST段抬高变为压低;运动后,T波恢复为负向或双向;5、无左、右心室肥厚,无基因突变,EP(-),Holter无过缓、过速;6、晕厥、猝死可能机制:1、左室肥厚的早期表现;2、细胞间超速传导。窄高QRS波群ChristianWolpe心率减速力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1、DC值>4.5ms为低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2、DC值2.6~4.5ms为中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死的中危者。3、DC值≤2.5ms为高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降,结果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属于猝死的高危者。心率减速力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24h心率心率减速力比较DC检测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包括LVEF值及经Holter法测定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平均心率、SDNN、心率变异性指数等,结果显示:对心梗患者随访期死亡高危的预测能力,DC检测法的ROC曲线下AUC值高于左室EF值、心率变异性以及两者合用时的ROC曲线下AUC值。心率减速力(DC)检测技术是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Schmidt教授近年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心率减速力较好(>4.5ms)的心梗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性十分低,相反,心率减速力较低时(≤2.5ms),既使左室EF值尚可者(>30%)也有较高的死亡危险,危险程度几乎高出2倍,其预警死亡的敏感性约80%。心率减速力的测定是进行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最新无创心电技术,其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心率减速力比较DC检测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碎裂QRS波碎裂QRS波(fragmentedQRScomplex)是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新出现或已经存在QRS波的三相波(RSR‘型)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传导延迟或传导连续性中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发生率>病理性Q波,诊断中fQRS优于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高危患者预警有意义,对全因死亡、猝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意义。碎裂QRS波碎裂QRS波(fragmentedQRSHR80QT0.38<0.48HR150QT0.29<0.32HR130QT0.30<0.40HR80QT0.38<0.40复极储备复极储备HR80QT0.38<0.48J波与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为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小波抬高0.1mV,时间0.02s。早期复极综合征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是指至少两个相邻导联的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mV,该心电综合征通常具有两种表现形式。QRS波和ST段之间的锐利转折消失,而代之一段平滑移行曲线,即J点型;在QRS波和ST段之间出现一个挫折或直立小波,即J波型。对可疑病例,应实施进一步的评价和随访,使其早期识别和处理极为重要。J波与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为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采用多指标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单一指标评价评价——多指标联合采用多指标预测变量单一指标评价评价——多指标联合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生活方式心肌病遗传猝死已知的危险因素心力衰竭猝死性别新的危险因素?评价——危险因素评估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生活方式心肌病遗传猝死已知的危险因素内容评价——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危险分层心电图改变、运动平板试验、心率变异性药物:β受体阻滞剂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临床症状心动超声家族猝死史风险评价冠脉造影电生理检查化验:心肌酶肌钙蛋白评价——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危险分层心电图改变、运动平板试验、心临床应用原则无创心电多指标联合密切联系临床高度重视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危险分层动态评价临床应用原则无创心电多指标联合前瞻评估:增加临床化验、影像复查心电系列检查预测预警!临床情况回顾初评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地域、生活方式不同阳性发现运动负荷心电图前瞻评估:预测预警!临床情况回顾初评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地域低危中危高危临床症状男性,运动员,无症状胸闷、气短,器质性心脏病心绞痛、猝死、晕厥、室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家族猝死史无可有有心电图改变⑴V1-V3导联J点抬高,ST段凹面向上抬高0.1~0.4mV⑵QRS时限≤100毫秒⑶心率正常⑷QTc和QTd正常⑸持续心电图改变⑴窦性心动过缓⑵V1-V5导联J点抬高,ST段向上抬高0.1~0.4mV,并有扩血管药物依赖动态改变⑶QRS时限≤100毫秒⑷可出现窦缓⑸QTc和QTd正常⑹间歇性心电图改变⑴室性心律失常,左束支传导阻滞,常出现窦缓⑵Ⅱ、Ⅲ、aVF、Ⅰ、avL和V5、V6导联J点抬高≥0.2mV和ST段向上抬高>0.4mV,aVR导联抬高>2mm⑶QRS时限>110毫秒⑷QT间期延长、QTc缩短QTd异常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变化规律明显的昼夜频率依赖改变不明显无明显昼夜频率依赖变化,但有动态改变心率变异性正常中度减低重度减低运动平板试验运动后J点和ST段抬高回落到基线无ST段压低,T波倒置,室速冠脉造影正常正常或单支病变单支或多支病变电生理检查正常正常或诱发VT诱发VT∕VF心肌酶肌钙蛋白正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明显异常β受体阻滞剂加重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对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无显著影响对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无影响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消失对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无显著影响对心电图J点和ST段抬高无影响早复极危险分层建议低危中危高危临床症状男性,运动员,无症状胸闷、气短,器质性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黄从新:单个层面的研究不能简单预测下一个层面的结果无创、方便、全面、精准实时预警、保障安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谢谢!谢谢!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红宇猝死预警无创心电指标的评价及应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定义心脏性猝死:《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将心脏性猝死(SCD)定义为因任何心脏疾病引起并发生在院外、急诊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此外,死亡必须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以内。区别其他死亡我国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由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和张澍教授牵头开展的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定义心脏性猝死:《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将心脏首次得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SCD总人数高达54.4万例/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由此提示,中国SCD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发生猝死1/3危重病人,1/3器质性疾病患者,1/3正常人。(IncidenceofSuddenCardiacDeathinChina:Analysisof4RegionalPopulations)(JAmCollCardiol2009,54(12):1110)。首次得出中国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指南无创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电图:QRS波宽度;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短程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运动试验和功能状态: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T波电交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指南讨论的猝死预测无创指标主要针对缺血性、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的危险分层。无创技术对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专家共识2008指南无创指标左室射血分数无创技术对心脏性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

心电紊乱猝死短程心率变异性;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QRS波群宽度;心室晚电位;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

T波电交替。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心电紊乱猝死心律失常机制自律性异常

折返

触发猝死心电紊乱心律失常机制自律性异常折返触发跨壁离散电变化心室除极不同步: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部分心肌提早复极:左室前壁和后壁的广阔区域除极较早而左室侧壁和后基底部以及右室除极化较迟。跨壁心肌复极离散:心内膜、心外膜、心肌中层电变化源于离子流引自卢才义陈棋跨壁离散电变化心室除极不同步: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跨壁离散离子流变化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1、2、3期Ito、Ikr、Iks、Ica、Ik-ACH、Ik-ATP增强和内向Ina减弱导致电位降低,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无类似变化,引起了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大,可出现较明显的J波及ST段抬高。发生心脏性猝死机理:J波出现和ST段抬高代表心肌离子流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壁复极离散增加,诱发二位相折返,发生心室颤动、猝死。离子流变化源于遗传引自郭继鸿心室复极储备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08.19(4)301跨壁离散离子流变化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的动作引自崔长宗低温J波Ito阻滞剂反向除极基因监测——未来的方向表型检查——目前的工作无创心电最方便、价廉、实用引自崔长宗低温J波Ito阻滞剂反向除极基因监测——未1.左室射血分数最常用的衡量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优点:广泛检测;测量方法简单;结果易读一项包含20个研究入选7294例患者的分析结果表明,EF值在30%~40%之间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性事件的相对风险是4.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1%和77.8%。许多数据都支持采用EF值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SCD危险分层。尽管EF值降低可以识别风险相对增高的患者,但多数SCD发生在EF值相对较高的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预测的敏感性不足。1.左室射血分数最常用的衡量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2.1、QRS波宽度2.2、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2.3、心室晚电位2.4、短程心率变异性2.心电图2.1、QRS波宽度2.心电图一定数量的研究表明,QRS波增宽的患者SCD的风险增加,但这些数据结论不完全一致。目前情况下,由于缺少专门针对QRS波时限预测价值的前瞻性试验,因此并不推荐利用QRS波时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1QRS波宽度一定数量的研究表明,QRS波增宽的患者SCD的风险增加,但这QT间期、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性大规模人群中采集的数据提示QT间期和总体心血管风险之间具有相关性,但评价QT间期在不伴长QT综合征患者中SCD风险的预测价值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然而落入QT间期变异性最低区间的患者中,也有22%出现了心律失常,从而提示这一指标阴性预测价值较差。缺乏明确的病理相关性进一步影响了这个参数的采用。目前的研究结果不支持利用QT间期、QT离散度和QT间期变异性对不伴长QT综合征的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2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QT间期、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性2.2QT间期和Q晚电位阳性可用于识别既往心梗后发生SCD的高危患者。但考虑到其阴性预测价值高,因此,可能在识别低危患者方面非常有效。目前,常规使用心室晚电位识别SCD高危患者的证据尚不充分。2.3心室晚电位晚电位阳性可用于识别既往心梗后发生SCD的高危患者。2.3HRV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室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VT和VF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而副交感张力降低的患者中。在一项入选900例成人的队列研究中,采用2min心电图记录评估HRV。结果发现,HRV最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另有研究对心肌梗死后早期患者进行了评估,但结果未发现短程HRV和心律失常之间有相关性。目前,不推荐应用短程HRV检测结果进行SCD的危险分层。2.4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反映了自主神经对心室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VT和VF的发目前已有大量的数据显示,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心梗后患者经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风险之间有相关性。这些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测已被列为Ⅱb类建议。但这些异常的结果在EF值≤35%患者中的危险分层价值尚不明确。对于EF值在35%~40%之间的患者,可以利用动态心电图记录来评估NSVT。3.1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目前已有大量的数据显示,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心梗后患者经动态心电心梗后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ATRAMI)研究表明,心梗后HRV降低的患者其死亡相对危险度为3.2(同时考虑到EF值和室性早搏)。DINAMIT试验结果显示ICD降低了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但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在ICD组反而增加。Camm报道,在多变量分析中,HRV降低使全因死亡率的风险增加(危险比1.46;95%CI为1.1~1.94),但HRV的降低并不能预测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大量数据表明HRV降低是总死亡率的一个预测因子。目前的数据表明,HRV可能在预测非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方面更有价值。为明确这一指标在HRV在SCD危险分层中是否有价值,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2长程心率变异性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参数单位正常范围总功率(TP)ms23466±1018LFms21170±416HFms2975±203LF/HF1.5~2.0最常用的指标有:SDNN三角指数其他常用指标还有:SDANNRMSSDSDNNindexPNN50心梗后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ATRAMI)研究表明,心梗后HR窦性心率震荡主要检测室早后窦性周期的短时间内的波动。目前主要是在心梗后患者中对心率震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窦性心率震荡值降低时导致相对危险度非常显著的增加。少数几个入选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和进行了血管重建患者的研究中也表明窦性心率震荡具有预测价值。3.3窦性心率震荡窦性心率震荡主要检测室早后窦性周期的短时间内的波动。3.3窦性心率震荡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危险分层指标,因为其测量方法简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一测量的重复性。试验少,还没有依据窦性心率震荡检查结果而进行的干预试验。3.3窦性心率震荡窦性心率震荡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危险分层指标,因为其测量方法简功能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运动试验的峰值耗氧量和6min步行距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但在预测死亡方式上似乎并不优于心功能分级。4.1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功能状态的客观评价指标(运动试验的峰值耗氧量和6min步行距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术患者的研究发现,运动后1min内心率恢复≤12次/分和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尽管已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死亡率有关,但要常规应用这一指标还有疑问。因为:1、还没有理想的检查方案;2、还没有诊断异常的临界值;尽管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的室性早搏是预测死亡的新颖而有趣的指标,但其在SCD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4.2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一项包括2428例进行运动心肌灌注显像并计划进行首次冠脉成型4.3T波电交替

T波电交替(Twavealferhans,TWA)是心律规整时,心电图T波的振幅、形态和极向出现逐搏交替变化。已经发表的许多观察性队列研究提示,微伏级T波电交替在预测SCD和心律失常事件方面的价值至少等同于电生理检查。晚近的一些队列研究(至少入选100例患者)发现T波电交替和SCD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预测价值甚至优于EF值、电生理检查、心室晚电位、BRS和HRV。4.3T波电交替T波电交替(Twaveal2006年AHA关于T波电交替的学术研讨会报到了两个大型试验的结果:1、入选566例EF≤40%的冠心病患者的ABCD试验发现,T波电交替阳性在预测心律失常事件方面的价值和电生理检查相同,更为重要的是两项检查均阴性的患者事件发生率很低;2、包含490例患者的SCD-HeFT试验的亚组研究发现,T波电交替阴性和阳性两组患者之间的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中41%的患者T波电交替检查的结果不确定。4.3T波电交替一定数量的研究提示T波电交替对SCD的危险分层可能有帮助。为了明确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这项技术,还需要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2006年AHA关于T波电交替的学术研讨会报到了两个大型试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是指心动周期对血压变化的适应性。最佳试验条件下,BRS检测仅有中度的重复性。一定数量的研究数据提示BRS可能有助于对冠心病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未明确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5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压力感受器敏感性是指心动周期对血压变化的适应性。5压力不推荐的指标:QRS时限;短程HRV;QT间期、QT离散度或QT间期变异性对不伴长QT综合征的患者进行SCD的危险分层。可用的指标:EF值;晚电位;长程HRV;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多研究的指标: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窦性心率震荡;运动能力和NYHA分级;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T波电交替;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结论不推荐的指标:QRS时限;短程HRV;QT间期、QT离散度或新近无创指标Tp-e间期窄高QRS波群心率减速力(DC)碎裂QRS波群复极储备J波;早复极;新近无创指标Tp-e间期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

心电紊乱猝死短程心率变异性;长程心率变异性;窦性心率震荡;心率减速力;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宽、窄QRS波群;碎裂QRS波群;心室晚电位;运动后心率恢复和恢复期室性早搏;QT间期和QT间期离散度;复极储备;Tp-e间期;J波;早复极;

T波电交替。心电机理归类心率变异性除极、传导异常复极异常心电紊乱猝死顶点终点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T波终末时间间期。唯一间接反映人体心室跨壁离散度的指标!对长QT综合征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的评估:Tp-Te间期延长可能是预测获得性LQTs患者发生TdP的最好预测指标。Tp-Te间期参数与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关,可能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有意义。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Tp-e间期顶点终点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窄高QRS波群ChristianWolpert等通过对3例不明原因的反复晕厥或运动导致的先兆晕厥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3例患者的下壁和左胸导联出现了窄高的QRS波群。窄高QRS波的临床特征为:1、QRS波变窄:55-85ms;2、QRS波高:上升支陡峭;3、J点抬高;4、运动时,ST段抬高变为压低;运动后,T波恢复为负向或双向;5、无左、右心室肥厚,无基因突变,EP(-),Holter无过缓、过速;6、晕厥、猝死可能机制:1、左室肥厚的早期表现;2、细胞间超速传导。窄高QRS波群ChristianWolpe心率减速力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定量评估受检者迷走神经张力的高低,进而筛选和预警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种新的无创心电技术。1、DC值>4.5ms为低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使心率减速的能力强。2、DC值2.6~4.5ms为中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死的中危者。3、DC值≤2.5ms为高危值,提示患者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降,结果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著下降,使患者属于猝死的高危者。心率减速力心率减速力的检测是通过24h心率心率减速力比较DC检测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包括LVEF值及经Holter法测定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平均心率、SDNN、心率变异性指数等,结果显示:对心梗患者随访期死亡高危的预测能力,DC检测法的ROC曲线下AUC值高于左室EF值、心率变异性以及两者合用时的ROC曲线下AUC值。心率减速力(DC)检测技术是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GeorgSchmidt教授近年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检测自主神经张力的新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心率减速力较好(>4.5ms)的心梗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性十分低,相反,心率减速力较低时(≤2.5ms),既使左室EF值尚可者(>30%)也有较高的死亡危险,危险程度几乎高出2倍,其预警死亡的敏感性约80%。心率减速力的测定是进行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最新无创心电技术,其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心率减速力比较DC检测与其他高危预测指标,碎裂QRS波碎裂QRS波(fragmentedQRScomplex)是指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新出现或已经存在QRS波的三相波(RSR‘型)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传导延迟或传导连续性中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发生率>病理性Q波,诊断中fQRS优于病理性Q波对心肌梗死高危患者预警有意义,对全因死亡、猝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意义。碎裂QRS波碎裂QRS波(fragmentedQRSHR80QT0.38<0.4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