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臂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软实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zdjy035)。G649.220世?o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1]。齐蓓在《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及其培育》中指出“软实力”是指个人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文化心理素质、对他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等[2]。在《道德经》中“以弱胜强、柔能克刚”的“柔”正是对“软实力”的功能和特性的形象概述,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实到寡助”,其“德”和“道”可以认为是对“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描述。农科大学生软实力提升可以概括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以服务“三农”建设为导向和以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综合实力和素质为目标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注重解决三农问题需求“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定程度上不容乐观。多数地方政府和高校并没有解决好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和农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一矛盾问题。一方面,农业人才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紧缺。通过对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调研来看,农科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涉农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既要成为技术骨干,也要成为管理骨干的期望;不少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对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需求不了解,对国家的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深不透,在处理三农问题过程中往往经验不足。所以,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充分利用农业高校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农村服务项目和农业技术服务对象实体,让农科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熟悉农业现状,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2.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契合大学生软实力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基本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高校发展历史为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而形成的高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激励、约束和导向功能,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成才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三农建设需要的重要使命,在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紧紧结合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凝练农业高校校园文化为抓手,如安徽农业大学的“胡承霖精神”,为安农人践行“大别山道路”书写了新的内容,也成为安农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与文化自觉,促使着众多大学生内化为他们服务“三农”建设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理想欠缺的问题,把农业科技、农业制度、农业思想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激发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6]。3.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与现代农科专业特点相结合传统的农科专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基础的专业,而现代的农科专业可认为是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农学、耕作学、植保、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生物学应用学科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的农科专业。甚至,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等领域,也可认为是农科专业。农科概念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科,是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了的新农科,概念远远超过传统种粮种菜、养鱼喂鸡的范畴,基本涵盖了生态学、营养学、设施农业与工程、食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发展等诸方面的内容,学生更多的是使用高端自动化仪器设备,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学科。所以,当前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农科专业的特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懂技术、素质高”的软实力培育目标。4.完善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的平台建设在科技引领发展、软实力主导竞争力的发展态势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培育和科技支撑,促进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平台建设相结合。一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把爱农事农思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二是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导向,整合农科专业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三是搭建服务学生成长平台,针对农科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的生源特点,创新资助育人模式,规范“虚拟班”建设,完善“学业资助+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四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人才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体见下表。大学生的实力是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所积累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有机总和,反映大学生个体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而农科大学生“软实力”重在“软”字,是一种人格魅力、个人文化和心理素质、服务“三农”意愿和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反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形力量。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获得知识是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关键。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缺乏,学生探究能力差的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激发探究欲望,能够提出问题。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在探究教学中,问题的创设非常关键,它决定探究的成败。例如教《杯子变热了》一课时,我先把一枚硬币包在小手绢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结果手绢完好无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原因,都主动去思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同学们围绕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解决,老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与学生共同取舍,委婉地告诉如果有兴趣,课下自己去研究,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会直奔本节课的主题。二、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追求科学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由于班里大部分是农村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甚至有同学没见过。于是课后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小太阳能热水器,上课时比比谁的热水器的热水效果好,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太阳能热水器要想效果好,需要选金属容器,外表颜色深的容器,放置时应与阳光垂直,课下我并组织学生把制作的学具存放实验室,以备下一届学生用。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又充实了实验室器材,真可谓一石二鸟。三、教师精彩的演示,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导航。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熟知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全面了解实验室内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时,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在关键之处,关键之时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例如我在教学《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一课时,对于这个实验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只凭教师一张嘴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于是,我在实验室借了碘酒,试管,滴管,淀粉液等,课堂上又组织学生收集了适量的唾液,结果实验现象特别明显,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但是加上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成蓝色,通过实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精彩的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快速习得探究之法。四、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在农村,小到地上的花草树木,大到天上的飞禽走兽,可说是应有尽有,为我们的科学课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在教学《猫和兔》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回家观察他们的外表及饮食特点,上课时让学生把小动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了他们的特征。再例如学习《花的构造》时,我亲自带领学生到附近的花园、果园观察花朵,采集、解剖花朵,并向果农询问有关花方面的知识,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回归自然,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五、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新方式,一门新学问,亟待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通过实践经验发现,小组合作中千万注意不要让小组长垄断课堂。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每次都要指导好小组分工:有的记录,有的观察,有的操作,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意识,也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牢固体会,提高科学学习的乐趣,最终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感知。不要让合作走过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讨论时间、研究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才会有质的提升。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不是一节课中教师多说几个你真棒,你太厉害了就完事了,要说出你棒在什么地方,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总之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待于教师慢慢去培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有人说中国的孩子2丁臂丁臂3°学习目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学习目标4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美籍华裔5我能理解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我能理解6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4、理清课文结构默读课文,整体感知7整体感知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整体感知8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的论点是什么?9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金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请按照10、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论证结构提出论题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3-12)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13)得出结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1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2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7《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8《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39《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4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4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4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完美版43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4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臂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软实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zdjy035)。G649.220世?o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1]。齐蓓在《当代大学生的“软实力”及其培育》中指出“软实力”是指个人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文化心理素质、对他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等[2]。在《道德经》中“以弱胜强、柔能克刚”的“柔”正是对“软实力”的功能和特性的形象概述,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实到寡助”,其“德”和“道”可以认为是对“软实力”构成要素的描述。农科大学生软实力提升可以概括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以服务“三农”建设为导向和以提升农科类大学生综合实力和素质为目标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注重解决三农问题需求“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定程度上不容乐观。多数地方政府和高校并没有解决好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和农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这一矛盾问题。一方面,农业人才大量“生产”,另一方面农村对农业人才需求紧缺。通过对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调研来看,农科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活动组织协调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涉农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既要成为技术骨干,也要成为管理骨干的期望;不少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对农村、农业、农民实际需求不了解,对国家的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深不透,在处理三农问题过程中往往经验不足。所以,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充分利用农业高校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农村服务项目和农业技术服务对象实体,让农科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熟悉农业现状,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2.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契合大学生软实力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基本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高校发展历史为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而形成的高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对在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激励、约束和导向功能,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成才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三农建设需要的重要使命,在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过程中必须要紧紧结合以“农耕文化”为主流的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凝练农业高校校园文化为抓手,如安徽农业大学的“胡承霖精神”,为安农人践行“大别山道路”书写了新的内容,也成为安农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与文化自觉,促使着众多大学生内化为他们服务“三农”建设的自觉行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理想欠缺的问题,把农业科技、农业制度、农业思想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农科大学生“学农爱农,奉献三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激发农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6]。3.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要与现代农科专业特点相结合传统的农科专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基础的专业,而现代的农科专业可认为是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农学、耕作学、植保、林学、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生物学应用学科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的农科专业。甚至,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农业物联网等领域,也可认为是农科专业。农科概念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科,是经过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了的新农科,概念远远超过传统种粮种菜、养鱼喂鸡的范畴,基本涵盖了生态学、营养学、设施农业与工程、食品加工、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发展等诸方面的内容,学生更多的是使用高端自动化仪器设备,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学科。所以,当前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农科专业的特点,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懂技术、素质高”的软实力培育目标。4.完善农科大学生软实力培育的平台建设在科技引领发展、软实力主导竞争力的发展态势下,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培育和科技支撑,促进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平台建设相结合。一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把爱农事农思想与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二是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导向,整合农科专业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育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三是搭建服务学生成长平台,针对农科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的生源特点,创新资助育人模式,规范“虚拟班”建设,完善“学业资助+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四是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人才培养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完善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体见下表。大学生的实力是学生通过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所积累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有机总和,反映大学生个体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而农科大学生“软实力”重在“软”字,是一种人格魅力、个人文化和心理素质、服务“三农”意愿和对他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反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形力量。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验获得知识是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关键。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缺乏,学生探究能力差的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激发探究欲望,能够提出问题。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在探究教学中,问题的创设非常关键,它决定探究的成败。例如教《杯子变热了》一课时,我先把一枚硬币包在小手绢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结果手绢完好无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原因,都主动去思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同学们围绕主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全部解决,老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与学生共同取舍,委婉地告诉如果有兴趣,课下自己去研究,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会直奔本节课的主题。二、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追求科学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太阳能热水器》一课时,由于班里大部分是农村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甚至有同学没见过。于是课后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小太阳能热水器,上课时比比谁的热水器的热水效果好,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太阳能热水器要想效果好,需要选金属容器,外表颜色深的容器,放置时应与阳光垂直,课下我并组织学生把制作的学具存放实验室,以备下一届学生用。在验证中发散,在发散中探究。针对验证性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进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又充实了实验室器材,真可谓一石二鸟。三、教师精彩的演示,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导航。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熟知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全面了解实验室内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时,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在关键之处,关键之时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例如我在教学《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一课时,对于这个实验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只凭教师一张嘴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于是,我在实验室借了碘酒,试管,滴管,淀粉液等,课堂上又组织学生收集了适量的唾液,结果实验现象特别明显,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但是加上唾液的淀粉液没有变成蓝色,通过实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不可或缺的,精彩的示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快速习得探究之法。四、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在农村,小到地上的花草树木,大到天上的飞禽走兽,可说是应有尽有,为我们的科学课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在教学《猫和兔》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回家观察他们的外表及饮食特点,上课时让学生把小动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了他们的特征。再例如学习《花的构造》时,我亲自带领学生到附近的花园、果园观察花朵,采集、解剖花朵,并向果农询问有关花方面的知识,这样大胆放手让学生回归自然,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五、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新课程积极倡导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新方式,一门新学问,亟待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通过实践经验发现,小组合作中千万注意不要让小组长垄断课堂。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每次都要指导好小组分工:有的记录,有的观察,有的操作,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意识,也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牢固体会,提高科学学习的乐趣,最终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感知。不要让合作走过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讨论时间、研究时间,有了时间的保证,才会有质的提升。六、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不是一节课中教师多说几个你真棒,你太厉害了就完事了,要说出你棒在什么地方,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总之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待于教师慢慢去培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4)完美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5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有人说中国的孩子46丁臂丁臂47°学习目标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学习目标48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美籍华裔49我能理解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我能理解50默读课文,整体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