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1页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2页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3页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4页
2016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试卷(全卷1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S-32I-127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Ⅰ卷包括12小题,每题3,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塑料水杯B.纯棉毛巾C.羊毛围巾D.蚕丝被芯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A.贫血B.夜盲症C.骨质疏松D.甲状腺肿大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铁和钢性能完全相同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C.常温下所以金属均为固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分子停止运动B.分子体积缩小C.分子间间隔减小D.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5.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Fe3O4——氧化铁B.2N——2个氮元素C.H+——1个氢离子D.Cl2——2个氯原子6.图1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钠的原子序数为11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7.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2所示,其中正确的是()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A.测定两金属的密度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C.将两种金属相互刻画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A.HNO3和FeCl3B.NaOH和HClC.BaCl2和Na2SO4D.KOH和CuSO4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的pH减小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小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13.(12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⑴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⑵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填名称)。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3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填标号)。⑶从变化角度: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将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⑷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4所示。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⑸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是(填标号)。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14.(12分)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5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⑴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色。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一个)。⑵“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填一种)。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一个)。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15(12分)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⑴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填标号)。A.蔗糖和水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C.铁和氯化铜溶液⑵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变化如图6所示。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g。⑶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7所示: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Ⅱ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8所示。⑴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⑵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填标号)。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⑶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⑷t2℃时,若从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16.(20分)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⑴写出图9中仪器的名称:①;②。⑵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制取装置为(填标号,下同)和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⑶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填标号)。⑷若用水将图10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⑸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2O2+2HI=2H2O+I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7.(8分)某固体粉末由Mg、MgO、Mg(O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设计如图11所示的装置(固定装置省略)。【信息资料】本实验条件下,氢气密度为0.09g/L。【实验过程】步骤Ⅰ: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并连接仪器。步骤Ⅱ:倾斜Y形管,使样品充分反应,测的生成气体的探究为55.6mL。步骤Ⅲ:拆下装置,往Y形管内残余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称得沉淀质量为2.90g。【回答问题】⑴该套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方法是。⑵①使样品与硫酸充分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填标号)。A.硫酸溶液转移到样品中B.样品转移到硫酸溶液中②判断样品完全反应的现象是。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①通过步骤Ⅱ推断,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通过步骤Ⅲ计算,样品中镁元素的总质量为。②结论:该样品中的成分是。【反思】⑷该化学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填标号)。A.利用该实验方案,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B.实验前可通过样品的质量估算硫酸溶液的质量,确保样品完全反应C.仅称量步骤Ⅱ中Y形管内药品减轻的质量,即能计算出样品中各物质的质量2016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化学试卷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A2.C3.D4.C5.C6.D7.B8.B9.C10.A11.B12.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13.(12分)⑴混合物⑵①氮分子②C⑶燃着的木条熄灭液氧⑷①H2②4NH3+5O24NO+6H2O③属于⑸BC14.(12分)⑴①蓝②Na2CO3+H2O+CO2==2NaHCO3③Na2CO3+Ca(OH)2==CaCO3↓+2NaOH⑵①AgNO3②Fe+2HCl==FeCl2+H2↑③CuO15.(12分)Ⅰ⑴C⑵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4P+5O2点燃2P2O5③8.0⑶①置换反应②1:2Ⅱ⑴增大⑵A16.(20分)⑴试管集气瓶⑵CaCO3+2HCl==CaCl2+H2O+CO2↑BCCO2+Ca(OH)2==CaCO3↓+H2O⑶2KMnO4△K2MnO4+MnO2+O2↑A⑷b⑸6.8%17.(8分)⑴把水准管下移一段距离,使水准管和量气管中的水形成一定的液面差,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则说明装置不漏气;反之,则表示装置漏气。⑵①A②Y形管中的固体全部消失⑶①Mg1.20②Mg、MgO和Mg(OH)2⑷AB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塑料水杯

B.纯棉毛巾

C.羊毛围巾

D.蚕丝被芯

【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纯棉毛巾是用纯棉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蚕丝被芯是用蚕丝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人体缺钙易引发的病症是()

A.贫血

B.夜盲症

C.骨质疏松

D.甲状腺肿大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分析】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人体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B、人体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

C、人体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

D、人体缺碘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故选C.

3.下列与金属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的性能完全相同

B.炼铁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常温下所有金属均为固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的冶炼;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分析】A.根据生铁、钢的性能回答,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

B.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C.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来分析;

D.根据铁的锈蚀因素来分析.

【解答】解:A.生铁硬而脆易断,钢较硬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和弹性.故错误;

B.矿石炼铁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C.汞在常温下是液态的,故错误;

D.铁生锈与水和氧气有关,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故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酒精温度遇冷读数下降”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体积缩小

C.分子间间隔减小

D.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酒精温度计遇冷读数下降,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缘故.

故选:C.

5.下列化学用于与含义相符的是()

A.Fe3O4﹣氧化铁

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

D.Cl2﹣2个氯原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氧化铁表示为Fe2O3,Fe3O4表示四氧化三铁,故选项错误;

B、2N表示两个氮原子,2个氮元素是错误的,元素不能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C、1个氢离子表示为H+,故选项正确;

D、2个氯原子表示为2Cl,Cl2表示一个氯分子是由两个氯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图中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

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即11,故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所以钠原子有3个电子层,故正确;C、由在周期表中的信息,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故正确;

D、最外层电子数是1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错误;

故选D.

7.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装生锈铁钉

D.

倾倒稀硫酸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装铁钉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试管中装铁钉,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铁钉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烧杯口与瓶口没有紧挨,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8.以下实验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测定两种金属的密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B、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说明了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选项正确.

C、将两种金属片相互刻划,能比较两种金属的硬度,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无关,故选项错误.

D、铜片、银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均无明显变化,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中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C、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D、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

故选C.

10.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氯化钾和氯化铵﹣氢氧化钠

C.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闻气味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灼热的氧化铜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解答;

B、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混合会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C、根据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成分及蛋白质的鉴别方法分析;

D、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硬水和软水都是透明澄清的,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澄清、透明进行区分,故错误;

B、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钠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氯化铵,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C、羊毛是天然纤维,含有蛋白质,涤纶是合成纤维,羊毛点燃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涤纶只会缩成一团,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正确;

D、一氧化碳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不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故正确.

答案:A

11.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HNO3和FeCl3

B.NaOH和HCl

C.BaCl2和Na2SO4

D.KOH和CuSO4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A、根据铁离子是黄色的解答;

B、根据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解答;

C、根据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解答;

D、根据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解答;

【解答】解:

A、HNO3和FeCl3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铁离子是黄色的,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B、NaOH和HCl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得到无色溶液,故正确;

C、BaCl2和Na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溶液浑浊,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D、NaOH和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不能得到无色溶液,故错误.

答案:B

12.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与电解水的原理均可表示为:2H2O2H2↑+O2↑.电解一定质量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的PH减小

B.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

C.溶液中钠元素质量变大

D.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不变

【考点】电解水实验;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A、根据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解答;

B、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解答;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解答;

D、根据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解答.

【解答】解:

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质量减少,碱性增强,溶液的PH增大,故错误;

B、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减少,溶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减少,故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钠元素质量不变,故错误;

D、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改变,故错误.

答案:B

二、填空题(共6小题,满分64分)

13.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混合物(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氢分子(填名称).

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填标号).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196℃,氧气沸点﹣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其主要成分是液氧.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BC(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解答;

(2)①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解答;

②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解答;

(3)根据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原理解答;

(4)①根据图示可知: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解答;

②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③根据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进行解答;

(5)

A、根据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解答;

B、根据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解答;

C、根据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

【解答】解:

(1)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用“”可表示的微粒是氢分子;

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3)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液氮的沸点低,首先蒸发出来,氮气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体积,其主要成分是液氧;

(4)①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③氮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反应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A、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不能防止形成酸雨,故错误;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空气污染,故正确;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正确.

答案:

(1)混合物;

(2)①氢分子;②C;

(3)燃着的木条熄灭;液氧;

(4)①氢气;②4NH3+5O24NO+6H2O;③属于.

(5)BC.

14.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径“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AgNO3(写一种).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写一个).

③“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CuO(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能走完全程.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①根据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进行分析;

②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钠进行分析;

③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2)①根据能与盐酸反应的盐有碳酸盐、硝酸银,能与碳酸钠反应盐有钙盐、钡盐、硝酸银进行分析;

②根据“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所以5号站可以是活泼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③根据盐酸会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金属氧化物、碱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①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所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②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能与盐酸反应的盐有碳酸盐、硝酸银,能与碳酸钠反应盐有钙盐、钡盐、硝酸银,所以与“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都能反应的“4号站”的对应物质为AgNO3;

②“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所以5号站可以是活泼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③盐酸会与酸碱指示剂反应、金属氧化物、碱反应,所以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CuO.

故答案为:(1)①蓝色;

②Na2CO3+H2O+CO2=2NaHCO3;

③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AgNO3;

②Fe+2HCl=FeCl2+H2↑;

③CuO.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C(填标号).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氧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8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1:2.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的守恒,据此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回答,将一定质量的红磷在一瓶氧气中充分燃烧,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的质量等于磷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

(3)观察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及名称,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1)A、蔗糖和水是溶解过程,是物理变化,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相互之间不反应,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铁和氧化铜溶液,铁比铜活泼,可以将铜置换出来,是化学变化,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2)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③从图示看出,6.2g表示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就是红磷的质量,14.2g表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是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则14.2g﹣6.2g=8g就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3)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2+H2O=4HF+O2;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2:4=1:2.

答案:

(1)C;

(2)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②4P+5O22P2O5.③8g;

(3)①置换反应;②

16.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填“增大”或“减小”).

(2)下列对P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A(填标号).

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3)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

(4)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填“甲”或“乙”)物质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B错误;

C、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

故选:A;

(3)t1℃时,甲、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所以溶解度是25g,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

(4)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所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须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

故答案为:(1)增大;

(2)A;

(3)t1;

(4)乙.

17.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②的名称:①试管,②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制取装置为B(填标号,下同)和C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CO2+Ca(OH)2=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A(填标号).

(4)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b(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5)实验室用碘化氢溶液测定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反应原理:H2O2+HI═2H2O+I2↓.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足量的碘化氢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12.7g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

(2)根据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水性确定收集装置.

(3)根据实验室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气体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4)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解答;

(5)根据碘的质量,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可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

(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①试管;②集气瓶;

(2)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表示:CO2+Ca(OH)2=CaCO3↓+H2O.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A;

(4)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若用水将图2所示的氧气从瓶内排出,水须从b端导管口通入.

(5)设25.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H2O2+HI═2H2O+I2↓

34

254

x

12.7g

x=1.7g

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6.8%

答案:

(1)①试管;②集气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