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与妻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谏逐客书*与妻书【我的自读必备】一、走近作者书法鼻祖——李斯生平:李斯(?—公元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人,入秦为客卿,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初读强基·自主学习成就:李斯政治主张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代表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峄山刻石》等。铁血丈夫——林觉民生平: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不久,他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与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成就: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福州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二、探寻背景求贤若渴何惧离间——《谏逐客书》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王不要逐客。秦王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死别前的肺腑之言——《与妻书》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个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我的自读达标】1.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悖的。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2.《与妻书》中作者是以什么主线和结构来表达衷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文以“忍悲为汝言”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第六至八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精读析文·合作学习《谏逐客书》一、阅读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1)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私下错误的名词作状语,向西改变攻克,占领安定强盛攻取吞并、囊括控制同“纵”﹒﹒﹒﹒﹒﹒﹒﹒﹒﹒﹒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3)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4)延续使动用法,使……变强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假使接纳﹒﹒﹒﹒﹒﹒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B.文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各国的人士对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C.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D.最后从正面论证:无客卿会使“秦无强大之名”,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解析】选D。D项,“正面论证”错,应是反面论证。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2)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3)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4)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二、阅读第2~4段,完成下列问题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1)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获得悬挂佩带树立设置语助词,无实意可以使用彩饰用来……的使动用法,使……娱快附着、加上﹒﹒﹒﹒﹒﹒﹒﹒﹒﹒﹒﹒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使……快乐取用摒弃是方法﹒﹒﹒﹒﹒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_________)寇兵而赍盗粮”者也。(4)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因此形成使动用法,使……明显……的原因使成就霸业停止同“借”来,表目的结怨﹒﹒﹒﹒﹒﹒﹒﹒﹒﹒﹒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青,红色和青黑色的颜料,借指绘画。B.海内,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所包围的陆地。C.五帝三王,三王是指三代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D.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解析】选B。B项,海内,国境以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C.李斯不理解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D.李斯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解析】选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于文无据。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朝廷的装饰。(2)只不过是贪图一时的称心如意、适于观听罢了。(3)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4)这就叫“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与妻书》一、阅读第1~3段,完成下列问题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介词,用名词,书信完成﹒﹒﹒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1)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__________________)吾幼以及人之幼”。(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3)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副词,很、极同“够”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形容词作动词,爱护体察,理解一定意动用法,以……为乐幸福语气副词,表示期望﹒﹒﹒﹒﹒﹒﹒﹒﹒﹒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4)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与其认为正确代指“我”﹒﹒﹒﹒﹒2.下列对前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映卿卿如晤”,这句话翻译为:我的意思在信中都有,如同会面。B.正由于作者对妻子爱得深挚,因此在挥毫作书之际,夫妻之间那令人无限眷恋而又无法重温的往事,一时奔涌笔底。C.作者回忆的第一件事是“四五年前某夕”与妻子的一席对话。D.作者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读者乍听起来,这话真有些不近人情,谁都希望自己至爱的人健康长寿,也难怪他的妻子“初闻言而怒”。【解析】选A。“意映卿卿如晤”翻译为: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意映是作者妻子的名字。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了喜怒哀乐之情啊。(2)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3)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4)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瘦弱的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二、阅读第4~8段,完成下列问题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1)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2)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恰逢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做状语,哭着介词,因为指笔﹒﹒﹒﹒﹒﹒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__(3)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副词,确实只是使动用法,使……死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任性遗憾像﹒﹒﹒﹒﹒﹒﹒﹒﹒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没有……规律﹒﹒﹒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4)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志向对的打算婚配,嫁给形容词作动词,完善想象,揣摩副词,表希望语气俗同“廿”,二十名词作状语,亲手全明白﹒﹒﹒﹒﹒﹒﹒﹒﹒﹒﹒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B.妾,古时女子谦称自己。C.辛未,是作者笔误,应为“辛亥”。辛亥,干支纪年法,1911年是辛亥年,那么1912年是癸子年。D.四鼓,四更天,古代一日十二个时辰,四更在丑时,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解析】选C。1912年是壬子年。6.下列对第4~8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深情厚谊,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两人双栖之所,忆远行欲告又止的情景。B.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即将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C.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4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D.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解析】选A。“在后五段回忆了关于夫妻先死、后死的争议”错,这是第3段回忆的。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2)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3)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方巾短小情意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研读提能·探究学习【我理解我鉴赏】《谏逐客书》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明确】最后一段总收全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收结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收结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几句照应第三自然段,概括了全文的论述中心;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这最后两句不仅收束,而且发展了全文的主旨。即进一步点明了驱逐客卿的要害,也击中了秦王的要害。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明确】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明确】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逐客非但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造成秦国的危亡,这一结论切中了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心理欲望的问题。《与妻书》1.选文回忆了几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明确】三件事。(1)夫妻间就“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本来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对月影之下诉真情的回忆,说明自己是真的不能忘记妻子。(3)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将要失去丈夫的沉重的悲痛,未能将起义的事告诉妻子。2.如何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所体现的爱情与大义?【明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爱妻子一人延展到爱普天下之劳苦大众的博爱情怀,体现了烈士追求自由、民主、博爱的革命理想。作者慷慨激昂的正气,除了得益于烈士对天下博大的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外,还得益于对妻子的绵绵深情。作者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陈述祖国、人民的义理时,并不回避儿女私情,也不掩藏与亲人永别时流出的眼泪;而述说夫妻情怀时,用革命者的豪情激发妻子对天下人和祖国命运的关切。3.文中多处运用典故,请找出来并说明使用这些典故的好处。答案:略。典故出处作用【我实践我飞跃】1.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注重积累,更要总结规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找出《谏逐客书》《与妻书》这两课的通假字,写出其中的本字。并说一说本字与其通假字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谏逐客书》《与妻书》两课中含有“为”的例句,分别解释它们的用法,并说一下你判断该词的词性以及用法的根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属于古字引申)②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悦,高兴,属于古字引申)③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合纵,属于同音假借)④几家能彀(“彀”同“够”,属于同音假借)(2)①窃以为过矣(动词,认为,和“以”构成词语“以为”)②西蜀丹青不为采(动词,作为,主语是“西蜀丹青”,宾语是“采”,所以“为”必定是动词,做谓语)③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判断动词,是,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动词“为”)④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介词,给,替,“为”引出宾语“天下人”)⑤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是抽主干得知)﹒﹒﹒﹒﹒2.读罢《与妻书》,我们感慨万千,为革命先烈的博大胸怀,更为二人的真挚爱情而唏嘘不已,他让我们领会了世间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怀着这份感动,来抒写爱情的真谛。请以“真正的爱情”为开头,写一段富有意蕴的排比句。真正的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林觉民的一纸《与妻书》,虽言短而情真意切;真正的爱情,是项脊轩庭前的那株枇杷树,亭亭如盖,思念悠悠;真正的爱情,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千年呼唤……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列举先君事实阐明纳客之利列举生活事实阐明重物轻人之非对比分析纳客与逐客之利害总结全文逐客关系秦之危亡与妻书与妻书写信的原因和心情感情具体阐释“吾衷”理义事势后事加深言情深入说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乱世群读培优·拓展学习谏论上苏洵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喻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功成。何则?理而喻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若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我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我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有删改)论积贮疏贾谊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培优训练】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洵看来,讽谏与直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让国君纳谏,两者只是在使用的技巧方面有所不同。B.苏洵认为进谏要讲究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具体说来有五种方法:理喻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C.《论积贮疏》第二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D.《论积贮疏》第三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解析】选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2.(思维发展与提升)试分析《论积贮疏》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一段,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第三段,提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3.(思维发展与提升)简要概括《谏论上》和《谏逐客书》在论证上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谏论上》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方法和作用,排比、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酣畅;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谏逐客书》中,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文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增加说服力。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理气充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附【译文】谏论上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醒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些游说诸侯的策士,凭借机智、灵活、勇敢、善辩来成就他的诡诈;而我想要进谏君主,是要凭借机智、灵活、勇敢、善辩来成就我的忠诚。让我详细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游说的方法能成为进谏者效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进而激怒他,含蓄委婉地讽喻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不到一转身的工夫,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杜邮之死一事责问张唐,张唐就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下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子贡用国有内忧不应征伐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不能出兵征伐鲁国;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致众人攻击来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打周王室的主意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苏秦用“牛后”的名义羞辱韩国,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秦国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进而激怒他的事例。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用弓和箭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的事例。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但由忠臣来实施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激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喻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包容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我看从前那些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被听从,议论说理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他就是我们所说的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却不被称颂为好臣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是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选择的是他们的忠心,但是却不选择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选择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选择他们的私心,我把这作为进谏的真正方法。附【译文】论积贮疏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过:“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个底(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用光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儿郎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告急,几十万上百万的部队,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啃他们的骨头。政治没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呼什么人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十二谏逐客书*与妻书(45分钟4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几家能彀B.遂散六国之从C.河海不择细流D.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课时素养评价【解析】选D。A.“彀”同“够”。B.“从”同“纵”,合纵。C.“择”同“释”,舍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宝:宝贝B.遂散六国之从 遂:于是C.此非所以跨海内 所以:表凭借,用来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的意思【解析】选A。宝,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3.下列“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A.且以汝之有身也B.今逐客以资敌国C.民以殷盛D.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解析】选D。D项和例句的“以”都是介词,用。A.介词,因为;B.连词,来;C.介词,因此。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吾不是处B.东得百里奚于宛C.迎蹇叔于宋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解析】选A。A.是判断句,其他三句是状语后置。5.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可以模拟得之B.吾充吾爱汝之心C.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解析】选D。A.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B.充,古义:扩充。今义:满,足;冒充。C.第,古义:只是。今义: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面,表示次序。﹒﹒﹒﹒﹒﹒6.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B.不能竟书而欲搁笔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解析】选B。A项,主谓倒装;C项,定语后置;D项,状语后置。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中的文字进行压缩概括,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记者8月11日从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11日12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535.8万余人受灾,死亡30人,失踪1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8.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7.5亿余元,目前,各地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而接下来将接受台风考验的就是山东省了。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将于11日晚上8点50分前后在山东省登陆。预计“利奇马”受灾地区将从福建直到辽东半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利奇马”即将登陆山东;③“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二、阅读鉴赏能力评价(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太后预政,贬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解析】选C。“欲责及太子群臣”结合后文,皇帝责罚太子,群臣莫敢言,故中间停顿,排除A和B项。“群臣莫敢言迪”结合后文,如果不停顿后句缺少主语,排除D。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解析】选A。“最低一级是乡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