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服饰_第1页
中国彝族服饰_第2页
中国彝族服饰_第3页
中国彝族服饰_第4页
中国彝族服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彝族服饰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待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O%a"e(I&Y;]6f这里展示的彝族服装根据各地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分布状况,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个类型,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种样式,以便大家对彝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凉山型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比较多,故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既保持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了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装较接近。-k.a&E.O4v8N!L,w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F,L&e1a)g;Q5z(r:F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h/n#R/l3i"F楚雄型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较多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8M;i9l.u:@7D8f'J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来,一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妇女穿裙,男子头饰"兹体"(英雄结)等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和流行,充分反映了彝族服饰强烈的传承性。8G3ST"cA5O4S7}2F#b+E;[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公元386-394年)所绘头饰"兹体"、披披毡、跣足的部曲形象,与今日四川大小凉山彝族男装颇为相似,足见彝族服饰历史之久远。披羊皮习俗,在唐(公元618-907年)樊绰的《蛮书》等文献多有记载,而如今在彝族地区仍在流行。云南南涧彝族中的新娘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充裕,结婚时必披羊皮,充分反映了传统习俗和观念彝族人民中影响之深远。$p2ot'r6^#^"G贯头衣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古老款式。据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以来多种史志记载,彝族早期妇女上穿贯头衣、下着裙,"衣无开襟,服之自首笼下","女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之"。此种服装在云南的楚雄、禄劝、红河、广西的那坡等地彝族中现在仍可见到。至于妇女穿裙在凉山彝族中普遍存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已改裙为裤或处于裙裤同穿的过渡形态。当今流行于滇西、楚雄、滇东南等地的前短后长之"拖尾服",可能即《后汉书》所载哀牢夷"衣皆著尾"的一种遗风。而楚雄等地的"火草布"更反映着人类早期采集经济特色。6N#J+b8u*f2E在装饰纹样上,凉山、乌蒙山等地以涡旋纹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其他地区以写实性动植物纹样居多,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内容以火纹、虎纹、羊角纹、八卦图案最富代表性。鸡冠帽、虎头帽、麝香包等饰品,多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之寓意,反映了强烈的功利性。-i4o$R$T'U纵观彝族服饰之今昔。使我们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轨迹,同时使我们看到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看到彝族人民千百年来有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看到了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彝族传统服饰,以其丰富的历史、思想和艺术内涵为人们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富有巨大生命力的彝族服饰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一: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沿金沙江地区。穿着人口约180万,操彝语北部方言。大、小凉山山高势险,历史上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直至本世纪50年代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现彝族男子装束与东晋时期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上所绘椎髻、跣足,身着披毡的部曲形象完全相同。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绺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20~30厘米的尖锥体,偏立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裙,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Z*W0\{1z"R;{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习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涡形图案是其传统纹样。衣料以着装人的身份、爱好、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凉山型中有美姑式、喜德式和布拖式。一:3Q%n8Q)z;r!_:G(B1美姑式服饰流行于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县和昭觉、金阳、云南巧家、永善等县的部分地区,操"依诺"土语,俗称大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40万。/q7o0H'e*f男装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G"_1]%m;j,O9[;Q!{5x女服装之百褶裙亦甚为宽大,其绉褶可达百褶以上。姑娘头顶多层青布头帕,婚后层数增多,生育后换戴荷叶型软夹帽。上衣绣饰以细条盘花为主,辅以贴花、刺绣。擦尔瓦为本色、无穗,青或蓝布镶饰宽边,质朴、大方。&s5a7u)OS6|5K彝族男子发式,均于头前端留一小绺长发,彝语称“兹尔”,汉语称“天菩萨”,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缠头巾常裹成一尖椎状,斜插额前,彝语称“兹体”,汉语称“英雄结”。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笋,长约二三十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螺髻,盘于额中;有的则结圆髻。各地区缠法相同,均从右至左,死者反之。英雄结不分地域,有偏左偏右之分。传说彝族先祖从云南、贵州迁往凉山时,曲涅系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故凡属曲涅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系家支后裔的英雄结则偏右。毡袜为男女冬季用品。分有底和无底两种,系用羊毛擀制而成凉山地区女性无论老幼皆上穿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长裙。童裙为两节,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改穿成年女裙。成年裙为三节彩裙,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一般裙长近一米,裙脚宽大,皱褶均在百褶以上,周长可达二米。本式成年百褶裙多为白裙和彩裙,喜以红、粉、黄、绿等色相间镶接,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夺目。中老年长裙色调沉郁女用荷包,为三角形,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垂飘带,系于腰之右侧,用于装针线、烟叶等杂物,为妇女必备之饰物。#一:2喜德式服饰流行于四川喜德、越西、冕宁等县及西昌、盐源、木里、昭觉、金阳、德昌、盐边、石棉、九龙、泸定和云南宁蒗、中甸等县的部分地区,操圣乍土语,俗称中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80万。男服裤脚宽约60至100厘米,虽较依诺式大裤脚为窄,但仍观之如裙。女衣袖窄身长,外套坎肩,其饰花多以色布镶嵌"鸡冠牙"为主,配色协调。喜德、越西、冕宁的青年妇女坎肩之袖笼及衣摆均镶饰白兔毛皮,别具一格。坎肩在劳动时常用作垫肩。因其绣饰精美,已成为其特色服饰之一,头盖长方形挑花帕。$s4Vt(Z1@F(\0cm0n擦尔瓦多染为青、蓝二色,长约100厘米,底边垂穗。环肩及襟边,下摆或嵌红、黄、绿牙边,或用彩线盘绣连续花边图案,独具一格。男子上衣分内衣、外衣、坎肩三种。内衣多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领较矮,喜用青、蓝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紧身窄袖,环肩、襟、摆均用色布镶饰细牙条花数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均较肥大,不饰花,扣袢较长。坎肩重装饰,一般为中、青年赶集、聚会时穿用。劳动时也常作垫肩用。上图从左至右为青年男上衣、坎肩、老年内外衣及长裤、男子头饰%r7U'B1_/A;\"G本式青年女衣身长袖窄。坎肩均为黑底,环肩、襟边饰花,特别是袖笼及衣摆均镶饰一圈雪白兔毛皮,别具风采,此装束亦为本式所仅有。冕宁地区青年女子头帕后端缀有一条约40厘米的飘带,别具一格。左数第三图为中年女装。突出特点是将三角形、菱形色布组成条花,镶于上衣及坎肩之环环肩、襟边,往往一件衣服或一张头帕有四、五道这样的花边,中老年妇女上衣饰花往往与青年女服相同,只是颜色不如青年服艳丽,纹样也较少。一:3布拖式服饰流行于四川布拖、普格县及金阳、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昭觉、盐源、米易等县和云南元谋、华坪等县的部分地区,操"所地"土语,俗称小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60万。3[9n3v&T0~#~本式男装明显特点是裤脚很小,腰大、裆宽,穿着后形如马裤。上衣以短为美,多不过脐,喜缀多排密集长袢扣,披精制羊皮擦尔瓦。蓄顶发,缠头帕,不扎英雄结。$j#^%V&g3M4X(Z9R妇女多于衫外罩短袖大襟衣,衣短不过脐,通身镶饰彩色花纹,风格粗犷,古朴艳丽。裙多用羊毛织成,质地厚重。披有象征性小袖的披毡。青年女子头饰以花线锁的青布巾,折叠耸立于额顶,元谋女子戴高筒式黑帽,生育后换戴竹架圆顶大盘帽。布拖地区男子上衣以短为美,长裤以裤脚很小为特点。上衣的扣饰精美+a,`G2W#y0u.si喜用厚重的羊皮擦尔瓦,此种擦尔瓦制作考究,需以5张同龄、同色,适时宰杀的整羊皮经特殊加工精制而成。一般视黑毛为上品。由于此种擦尔瓦条件要求严格,故被视为服装珍品,一般于喜庆节日穿用。(zG8I-Z$H银在凉山彝族中被视为美和富有的象征,因此,人们喜欢用各种银饰品装扮自己。上面一些图片都是传统银饰品,均系彝族银匠手工制作,工艺精美,风格别具。;X-@*g-b;o5[*l0G/G二:乌蒙山型服饰流行于贵州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和云南昭通的镇雄、彝良、威信,以及四川叙永、古蔺和广西隆林等地。穿着人口约90余万,操彝语东部方言。乌蒙山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为古代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过去,此地彝族服饰与凉山服饰大同小异,明、清以来,服装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A%}9M(V5N:~9R.f5~/C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在多用布料。彝俗尚黑,以黑为贵。衣料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裤。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裾沿有花饰。)j5Y/E4s3Y1x3h0O本型服饰以其地区特点,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r+~"G$|(J+G7w.e;t二:)sl!}0{3j1威宁式,t!k2O(U7j1N(J:U'h威宁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州毕节的八个县与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和云南昭通的镇雄、彝良、威信及四川叙永、古蔺等县。穿着人口约80万。男女服饰通常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多系白布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毡;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及裤脚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汉语俗称“反托肩大镶滚吊四柱”,头缠青帕作“人”字形,并戴“勒子”、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婚后则以耳坠取代耳环,系白色或绣花围腰,身后垂花飘带。*J(|(F%d%b0U,?)F9r*p乌蒙山彝族男女劳动时多在长衫外套穿多口袋小褂(俗称白布褡褡)。这种小褂有的是对襟短装,有的前短后长,多用白色布料做成,衣边稍饰花纹。(H1{8h,b$O3s女衫领口周围的图案,彝语称“毕力妥罗”,意为圆形宇宙,汉语俗称反托肩,象征宇宙万物;从衣衩处往下,沿前后左右衣边,各绣一条花纹线条至下摆,形同四根悬吊的柱子,汉语称为吊四柱;下摆以白色布条或细线盘绕成三组螺纹组合图案,状如虎头。白螺纹彝语叫“木普木古鲁”意为“天父”,底色呈现的黑螺纹纹彝语称“米莫米阿哪”,意为“地母”,象征彝族古代阴阳五行八卦等。纳雍县女长衫,花饰主要采用贴花补工艺制作,风格粗犷。儿童服装无论男女,均为长衫、长裤。男童装无花纹,女童装花饰与成人长衫相同。童帽、兜肚、背扇上面的镶嵌刺绣花纹很精美,多绣太极、虎头、八卦、花鸟、蝴蝶等#Z5l$@/p"s8m)`/V黔西北、滇东北、乌蒙山区彝族妇女的装束为头缠青帕作人字形,再以方形绣帕盖头顶,身穿大襟右衽绣花长衫,着绣花长裤,束白色腰带系镶边围腰;脚穿布袜套鹰头形鹞子鞋,戴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二:2盘龙式彝族服饰流行于贵州盘县以南至广西隆林一带。穿着人口约10余万。本式男女服装款式多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与威宁式大同小异,唯头帕多为白色,女装花饰较少,系黑色围腰,两条花飘带垂于身前。而隆林女装则为大襟右衽镶边短上衣,配黑色短围腰,下穿深色长裤或四幅长裙,仅在衣衩、裙脚绣少许花纹,较威宁式彝族女装更为素净淡雅,头缠青帕,戴耳环手镯,穿绣花鹰头鞋。-g1P,u7m'O&W)k盘县彝族世袭女上衣:此衣系盘县彝族“祖摩”(君长)长子媳妇传世之服。只开领口不开襟,两支衣袖不缝合,左右肩部各镶三行六角形图案。是比较古老的彝族服装。这种服装在盘县为封建宗法制度长房继承权的象征,在大方则作为新娘婚后三天内套于长衫外面待客的礼服。广西隆林彝族妇女现多穿大襟右衽镶边短上衣,配黑色短围腰,下穿深色长裤,着绣花鞋。衣衩、裾沿有少许花纹,比威宁式女装素净典雅。三;:红河型服饰流行于云南省南部,即东至开远、蒙自,南至金平、江城,西至普洱、双柏,北至昆明的广大彝族地区。红河,沿苍莽的哀牢山流贯这片土地。这里,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民族的多种原因,造成了滇南彝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服饰上纷繁多彩的局面。*B$T7}2X/|"n.w6l$K着本型服饰的人口约90余万,其中大部分操彝语的南部方言。*w#x"}4B6I男子服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4w7t8y0O2g#x妇女服饰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遍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作装饰。服装喜嵌银泡,以饰银为贵为美,服饰色调鲜艳的积极色,并习用强烈的对比色,造成明朗夺目的装饰效果。工艺偏重于绣,兼用镶补、挑花和镶嵌,施艺时各地又依其不同的艺术传统而各有侧重。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其组织形式,以边饰纹样运用最为普遍。9w-{3p7~:v三1元阳式服饰流行于元阳、新平、红河、金平、绿春、江城、墨江等县的山区。(c0o&T0`9j本式服饰以女装最具特色。主要特点:多以蓝、绿、红、黄等色布为料,配以银泡、银索等饰物,造成明艳富丽的装饰效果。5T/l)w6IF4]女装多为高开衩大襟衣(衫),一般多着两件衣,内为有花饰的长袖(或套袖)衣,其外多为半臂衣,衣长或及膝或至胫,元阳、金平等地的妇女还着坎肩。下穿宽腿长裤。束大腰带。着装时有将衣襟曳束于身后的习惯。0D;N$N.a0z8A7g~.b%_1];d&R装饰多施于上衣的托肩、衽边、袖部、下摆,裤子则较少花饰。工艺以镶补为主,辅以刺绣、镶嵌等。花纹以几何纹见多。2m*`)X/a-Q+E;[4P/V"k]4Q"\3}3K头饰:姑娘多戴银泡镶嵌的鸡冠帽,有的缠包头,已婚妇女普遍包头。;|R5yp&{#B+h;u;E"B元阳县女装包括内外衣、裤、帽(帕)、腰带及饰物等。内衣为大襟长袖短衣。衣初较窄,其上依次绣有花鸟虫蝶和银泡几何图案,刺绣的一节底布,年轻妇女为白色,老年则用黑色。罩过膝大襟半臂衫,穿时将后摆提及腘,以腰带扎束,并将大襟撩起向左曳于腰后,使镶有花边的底襟外露。镶嵌银泡的坎肩一般为年轻妇女在冬季盛大节日和婚丧场合穿用。女裤无年龄区别,均为镶补两道蓝布边的宽腿长裤。银泡大腰带是元阳县女装引人注目的装饰,宽大的带头垂于腰股,别具风采。姑娘所戴银帽以色布嵌底,银泡镶花,戴时帽下再饰一银泡额带。已婚妇女缠包头。县城附近的姑娘现已不戴银帽而改戴挑花黑头帕。元阳青年妇女长衫及银泡坎肩。姑娘头戴银泡帽为本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之一。银帽流行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一带。此帽与雄鸡降妖却魔传说有关,因形似鸡冠俗称“公鸡帽”,几彝家姑娘祈得吉祥、幸福的象征。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喻示光明永远伴随着姑娘...元阳妇女内衣、长裤。宽大的腰带是元阳女装的重点装饰,格外醒目。元阳妇女腰带头上的传统银泡镶嵌装饰。70年代后期,以白开司米线刺绣代替镶嵌银泡的新工艺在元阳盛行。绣品轻便、经济、便于洗涤而又不失华丽的传统风格,深得妇女的青睐。此工艺用于袖部和腰带。年轻妇女腰带鲜艳,老年妇女腰带花饰为素白色红河县男装为本型常见的一种,即立领系襻对襟短衣和宽裆裤。女装与元阳县女装构件相同。但外衣较元阳短,有用两色布拼缝的,年轻妇女用玫瑰紫、藕荷、绿和天蓝等色,内衣两袖接缀花套袖。裤子镶花绦,滚边,纹饰随年龄而稍有区别。腰带喜用两种不同布缝制,稍小于元阳腰带,带头呈平齐状。姑娘所戴银帽较元阳的低平,以银泡镶缀不施花纹而有别于元阳、金平的银帽。已婚妇女缠包头。盛装时穿布绣花鞋3:2建水式服饰主要流行于建水、石屏、新平、峨山、蒙自、个旧、开远、通海、江川、玉溪、易门、双柏、元江等县的半山区和坝区以及部分山区。是本型中穿着最为广泛的一种。着此式服饰的彝族居住区域,在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彝族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在服饰上受汉装影响也比较多。!f;N7d:L)~&z$g+j男装以衣襟密钉长襻或饰银币扣为其特色。女装为大襟衣、宽腿长裤,衣外或套坎肩,或戴围腰,也有同时着用的。上衣分宽博和紧身两种。着紧身衣的,围腰一般较小,装饰工艺多集中于此,中心绣饰多为菱形或扇形适合纹样。着宽博衣的一般不穿坎肩,衣、裤、围腰均有绣饰,设色沉郁、典雅。近几十年,紧身衣逐渐取代了宽博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