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说课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课一、说教材说教学课题12说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说教学课题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并能够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下面我说一下教材分析。1、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1、说教学课题2、本课的地位:本课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高中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高中历史学习的阶段性结束;而在整个单元中,第26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则为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揭开了历史序幕。2、说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为了完成以上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重点确立依据:只有很好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才能为下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另一个课标要求即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2、教学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难点确立依据: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初中阶段学习的古代史功底,但是,初中阶段主要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分析,所以要现在的高中生根据相关内容来说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初中教材有所涉及。学生对部分内容相对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简单处理,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对于较为陌生、抽象的内容,比如某些理论性的知识、关键性的概念,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图片或者是影像资料,把难度较大的问题更直观、更具体的展示给学生,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实现“头脑理论化、知识体系化、概念清晰化”,帮助学生完成历史学习思维方式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三、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新课改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1、教的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新情境,提供新材料,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问题教学法:在教学的关键环节,提出引领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的方法:自主学习法:对于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利用表格、图片、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配合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1、说导入设计2、说新课讲授3、说小结设计4、说板书设计5、说教学媒体说导入设计图片和文字材料导入: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上的讲话和图片资料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有利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文字材料:“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说导入设计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说新课讲授1、导入新课。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上的讲话和图片资料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有利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2、讲授新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本着突出重点的教学目标,我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并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许多的文字、图片资料和珍贵影视资料。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我以毛泽东主席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作为理论引领,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整体架构。(2)人民政权的巩固本部分内容涉及军事、经济、外交三大领域,内容庞杂,篇幅较长。因而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更多的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将庞杂的内容进行总结概况,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问题情境和课堂合作学习,展示相应的材料、图片和知识要点,并让学生自主整理,教师补充汇总,最后以知识表格的形式呈现。说新课讲授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基本知识。对于上述举措,教师不必一一详解,平均用力,应该重点选取学生相对陌生、教材介绍不多、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内容重点讲解,这对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落实是非常有帮助的。(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开启这一子目之前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哪些表现?成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在对此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其分成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三部分来进行讲解,同时配合多媒体图片、表格和文字资料,以及相应的问题情境和课堂探究活动。在讲解经济领域这一部分内容时注重举例相应的数据,以增加说服力,让学生;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政治领域的内容,我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探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通过学生探究以后我帮忙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印象;而思想领域的毛泽东思想,因为内容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我更多选择配合相应文字资料来详细讲解,把较为生僻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教师语言向学生传递,以求做到对知识买盲点和难点的突破。说教学方法过程说小结设计在小结部分我选择了这样一段话作为自己的总结陈词并配合了一分简单的知识导图:1949年至1957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期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证明,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人的努力是值得的,中国的前途是无比光明的。这样既简单回顾了知识点又升华了整节课的基调,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说小结设计26课中国人民站稳了:巩固政权与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保障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说板书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国大典意义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影响稳定物价:原因、措施、结果抗美援朝:背景、过程、影响外交方针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