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两大史诗课件_第1页
印度两大史诗课件_第2页
印度两大史诗课件_第3页
印度两大史诗课件_第4页
印度两大史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度古典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post-travel-571889-1.shtml/post-travel-601318-1.shtml/post-travel-559031-1.shtml/post-travel-545634-1.shtml/post-travel-523466-1.shtml一、史诗的作者

1.关于史诗作者的传说

2.对史诗作者问题的看法二、两大史诗情节提要三、两大史诗异同四、两大史诗的艺术风格五、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影响印度古典史诗——

《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名称因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故又称“五印度”、“五天竺”,他们称自己为“赡部洲”或“婆罗多国”。中国古籍如《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称之为“身毒”、“天竺”、“贤豆”等。唐代玄奘起改称“印度”,是美好明亮之意。西方极乐世界所在地:仙境乐土菩提树,菩萨佛祖神灵住。

地理印度地处亚欧大陆亚洲部分的南端,呈倒三角形,向印度洋凸出,被称为印度半岛;又因濒临喜马拉雅和兴都库什两大山脉,和亚欧大陆被分隔开来,所以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这块次大陆的人肤色各异,身材高低差异大,具有鲜明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特点。从雅利安人,印欧人到地中海达罗毗荼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肤色几乎都有。还有蒙古人种,原始澳大利亚人,黑人以及西部布拉齐塞发尔人.如果你从北往南旅行,北部印度人的肤色较白,越往南,人们的肤色越黑,这只是一般性的划分。不管是南部还是西部,即使在同一个家庭,每个人的肤色,头发和眼睛也有所不同。人口12亿,多民族,多语种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他们身材高大,皮肤白皙,长头多须,高鼻子,蓝眼睛,浅色头发是原居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欧语系的语言,被誉为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印度雅利安人约BC2000,原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一支进入印度。雅利安人(伏尔加河流域)希腊、拉丁人的祖先波罗的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的祖先一支向西进入伊朗(波斯)进入巴比伦一支进入印度(前1750左右)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同种族,同一文化渊源,在语言、宗教、神话等方面关系密切。文化发展的历程

印度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1750,达罗毗荼人,农耕时代)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游牧时代)孔雀王朝(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巽[xùn]伽王朝贵霜王朝(公元60年-公元3世纪,月氏)

笈多王朝(戒日王)德里苏丹时期(13世纪初-16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1526-18世纪)印度河文明(前2500-前1500年),土著居民即产生生殖崇拜和瑜伽观念。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年),即古代印度(雅利安人统治)时期。吠陀文献和奥义书。孔雀王朝(前321-前185年),古印度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阿育王弘扬佛教。笈多王朝(320-550年),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宗教、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古印度(7-13世纪),是印度教文化的全盛时期。十八部往世书神话被加工整理;婆罗门六派哲学被系统阐释;建造印度教神庙、雕刻印度教神像的热潮持续数百年而不衰。1526年,巴布尔建立莫卧儿王朝,王朝行政统治完备,经济文化空前繁荣,阿克巴大帝(1542—1605)时代达到鼎盛。多元的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耆那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多元的宗教宗教情况

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都发源于印度。

教徒中,83%印度教;12%伊斯兰教;1.9%锡克教;0.8%佛教。婆罗门教(Brahmanism)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婆罗门教把“吠陀”奉为天启的圣典,相信祭祀仪式具有万能的效力,规定主持祭祀的婆罗门享有最高的宗教特权。【此即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的历史发展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三大主神婆罗门教崇拜的对象已从吠陀诸神向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转化。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

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创造之神"三神之首,又称大梵天,是创造之神。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出生以后,卵壳分成两半,上半成了天,下半成了地。他创造10个生主,再让他们去分别制造天地间万物。梵天五头(被湿婆砍一个),朝向四方。四手分持吠陀经典、匙子、莲花、念珠。居坐莲花座,行骑大天鹅,威风而气魄。阿凡达阿凡达“Avatar”,词根本源自梵文。意指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通俗意义可理解为“化身”。印度教中,Avatar特指主神毗湿奴(Viṣṇ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毗湿奴有许多化身,如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克里希那(黑天)、佛陀等。阿凡达湿婆:“毁灭之神”是毁灭之神,还是苦行之神、舞蹈之神,婆罗门教第三大神。毁造兼能、苦乐兼行。印度传说中,毁灭含有再生之意。他是个乐天派,长相穿戴都很特别:三眼四手五头,身穿兽皮手持三股叉;常骑一头大白牛,颈上绕着一条蛇;生的孩子是象头神。他有三只眼,中间眼能喷火烧毁一切。湿婆的形象主要有四种:伟大的苦行者湿婆曾作为苦行者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舞蹈之神(Nataraja)

相传湿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会跳108种舞蹈。

毁灭之神毁灭之神是湿婆的重要形象。湿婆具有极大的破坏能力。林伽(Lingam)林伽即男性生殖器,是湿婆的最普遍流行的一种形象。林伽由一根黑色的石柱雕成,供奉在神庙或神龛中。大黑天:又意译为大黑、大时、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该神本是婆罗门教湿婆(梵语:Shiva,梵语又名:Mahesvara,即大自在天)的变身,後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特别是在密宗中大黑天是重要的护法神。黑天:婆罗门教-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按照印度教的传统观念,他是主神毗湿奴的第8个化身。是诸神之首,世界之主。黑天通常被描述为蓝黑色皮肤、身缠腰布、头戴孔雀羽毛王冠的人。他代表极具魅力的情人,因而常以在一群女性爱慕者簇拥下吹笛的牧人形象出现。舞蹈的湿婆神“第一夫人们”梵天的妻子辩才天女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湿婆的妻子雪山神女别名、化身众多辩才天女莎维德丽是梵天的妻子,印度神话中司掌智慧、艺术与音乐的女神。在佛教中,她被称为辩才天女。她的形象一般是身穿白衣,双手演奏维纳琴,一手持书,一手持佛珠,坐在莲花上,或者骑着一只象征着纯洁和思辨的白天鹅。梵天从他的大拇指创造出了莎维德丽。牧羊女加耶德丽(小三)

吉祥天女吉祥天女原名拉克希米,是印度神话中司掌爱与美的女神,吉祥天女是她在佛教中的称号。是印度神话中守护神毗湿奴(佛教中称为妙毗天)的妻子。她的出身来历颇为传奇:传说有一次因陀罗得罪了湿婆导致三界枯槁,毗湿奴便令天神们取了珍宝和药草投入乳海搅动以取甘露。乳海搅动时,首先出现一只香洁牝牛,接着又出现了天女梵琉尼、乐园大香树、月轮等众宝,天医手里托着甘露出现后,乳海里袅袅升起了美丽的女神拉克希米。拉克希米诞生的乳海,集中了乳液、药草和毗湿奴的种种法宝,又被众神和阿修罗合力搅动了一千年,她的美貌惊动三界。毗湿奴化身为持斧罗摩时,她是达拉尼;毗湿奴化身罗摩时,她是悉多;毗湿奴化身为黑天时,她是鲁格米尼。土星神沙尼一心虔礼毗湿奴,而疏于礼敬毗湿奴的太太拉克希米,拉克希米一气之下就诅咒他,让他不管目光看到谁,谁就会死掉。雪山神女萨蒂、雪山神女、黛维、乌玛、帕尔瓦蒂、杜尔迦、迦梨、难近母……长达万年的爱情悲歌“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用苦行买下的奴隶。”

杜尔迦——牛魔王马希哈

仙人达刹的女儿萨蒂爱上了湿婆。纵身投火自焚。伤痛欲绝的湿婆砍掉了老丈人的头,在火里跳起狂怒的灭世之舞。湿婆就抱着萨蒂的尸体在世间流浪了七年。湿婆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行了一万年,这一万年间,他没有见过任何女人。萨蒂转生为雪山神女帕尔瓦蒂苦苦追求湿婆,不知道真相的湿婆却对她无动于衷。爱神伽摩。帕尔瓦蒂苦行三千年。第一个化身,美艳温柔的乌玛。“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用苦行买下的奴隶。”帕尔瓦蒂被湿婆派去消灭将众神逐出天国的魔鬼,她化身为十臂骑虎的愤怒相,这个时候的帕尔瓦蒂叫做黛维。后来黛维又因杀死征服三界的魔鬼杜尔伽而改名杜尔伽。牛魔王马希哈骚扰天界,因陀罗、毗湿奴、湿婆等大神都上去迎敌,但是都给牛魔王打了回来。一群大神郁闷地蹲在喜马拉雅山上,眼睛里喷火,于是火中就走出了美艳的女战神杜尔迦。杜尔迦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强大的阿修罗军队时陷入困境,她的面孔因为愤怒而发黑,从她脸上的黑气中诞生了可怕的黑地母神迦梨。黑地母神迦梨,又被称为“时母”,是印度神话中最为黑暗和暴虐的女神。司掌幸运、财富和智慧的象头神黑地母神迦梨,又被称为“时母”,是印度神话中最为黑暗和暴虐的女神,她皮肤黝黑,青面獠牙,额头和湿婆一样有第三只眼睛,四只手臂分持武器,戴着蛇和骷髅的项链,舌头上滴着血。迦梨——魔鬼拉克塔维拉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佛教的四个时期:原始佛教,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他逝世后200年;部派佛教,因教义和戒律解释不同生分歧,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进而又分18部,另说为20部;大乘佛教,约在释迦牟尼逝世后500年出现;

7世纪后,大乘部分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佛教的发展兴起到衰落大致1500年。期间有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后来发展了小乘佛教乃至产生大乘佛教。原始佛教: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中叶。前四世纪中叶至1世纪,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二部,所为部派佛教阶段。1世纪左右至七世纪为大乘佛教阶段。七世纪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而成密教。至13世纪初,佛教趋于衰落。佛教与印度教的关系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阿育王意译为“无忧王”。月护王的孙子孔雀王朝最伟大的人物,其知名度和历史影响居印度帝王之首,被史学家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当政者之一。从一位非常残暴,血腥的统治者,最后却真正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阿育王(约前273—前232)

尚佛:达摩的征服乃真正的征服。“黑阿育王”(前半生)武力统一印度;“白阿育王”(后半生),努力推广佛教。电影《阿育王》海报阿育王的石柱印度国旗1947年正式使用,为橙、白、绿三色旗,白色条纹中有蓝色法轮。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间修建于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一般说来,人们笼统地称它为“阿育王法轮”(阿育王笃信佛教,对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莫大的贡献)。神圣的“阿育王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印度那烂陀寺遗址那烂陀寺遗址位于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在公元5至12世纪曾是佛学圣地。“那烂陀”在梵文中的意思是“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代印度象征“知识”,所以,“那烂陀”有“知识给予者”的含义。1193年,突厥入侵印度,那烂陀寺毁于一旦,这也成了印度佛教式微的转折点.2014年9月1日,唐僧的“母校”那烂陀大学在时隔八百年后复课,首批15名学生进入这所古老学府深造。阿育王寺是我国现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其地在今宁波市东20公里,鄞县五乡镇宝幢。明代骑犼观音明15世纪夹纻生漆观音坐像莫卧儿王朝古迹在所有外来统治者中,莫卧儿王朝是最伟大的一个。伊斯兰教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阿克巴大帝这个文盲学者,却使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繁荣。泰姬陵阿克巴大帝JodhaaAkbar。《JodhaaAkbar》(2008)是一个16世纪的爱情故事,讲述伟大的莫卧儿皇帝Akbar(HrithikRoshan)与拉杰普特族的公主Jodhaa(AishwaryaRai饰)联婚,从而衍生了一段真正的爱情。在政治上,信奉伊斯兰教的Akbar国王知道成功没有疆界,在征服了兴都库什山脉(HinduKush)之后,继续向他的征途进发,直到他的帝国扩大到从阿富汗到孟加拉湾,从喜马拉雅山到哥达维利河(GodhavariRiver)。因为他那精明的宽容、慷慨及权力,Akbar赢得了为他效忠的拉杰普特族人――最好战的印度教教徒。但Akbar没想到的是,当他与Jodhaa――一位突如其来的拉杰普特族公主结婚时,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与拉杰普特族人的关系,他要反过来开始进行了新的征途,就是嬴得真爱。然而身为Amer国王Bharmal的女儿,Jodhaa很反感自己只是政治上的棋子。在这婚姻的结盟里,Akbar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不只是打赢的本领,还有赢得深藏怨恨与极端偏见的Jodhaa的心。

印度河、恒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肥沃土地,适宜农耕。恒河,圣河,“母亲之河”恒河是南亚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流入印度。恒河全长2580公里,在印度境内有2000多公里,是印度第一大河。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她孕育了印度的文明,人们称天河,每年的许多节日和祭典都在恒河河畔举行,小孩子的成人礼也需要恒河水来淋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恒河中洗浴身体,人们希望通过圣水消除疲劳、驱除疾病、洗净身体的罪恶。印度圣浴节印度教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IndianFood

“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印度人中素食者特别多。印度的传统女装纱丽和旁遮比,传统男装托蒂,传统服饰鼻环和吉祥痣等。纱丽

IndiadressSaree

一般长:5.5米宽:1.25米两侧有滚边,上面有刺绣。通常围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後将末端下襬披搭在左肩或右肩。一般未婚姑娘都把纱丽卷到腰部,而已婚妇女则把纱丽从头披到脚。最早的纱丽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后来逐渐演变为妇女的普通装束。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大致上可以分为纱丽和旁遮比两大类。纱丽又是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叫做“杰姆普尔”(JimPoole)的紧身短袖胸衣,下身的“贝蒂戈尔”(Beidigeer)衬裙是一种宽松长裙,围衬在纱丽里面,最外面裹上的才是纱丽。印地语中叫“迪勒格”

印度妇女除了身穿艳丽飘逸的纱丽、佩戴琳琅满目的首饰之外,还在前额中间点吉祥痣,这是印度妇女最具特色的传统装饰,象征着喜庆吉祥。红色吉祥痣是传统印度教女子已婚的标志。按照传统的方法,点吉祥痣时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原料捣成糊状,点在前额的眉心。据说,这本来是一种宗教符号,可以消灾避邪。印度古代的瑜伽学者认为,前额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必须涂药膏加以保护,因而,至今仍有不少印度教苦行僧前额点上朱砂。吉祥痣形状多数是圆的,也有瓜子形、水滴形的等等;可以自己点,也可以买现成的圆片贴上。在印度,除了寡妇和年幼的少女不点痣外,都有点痣的习惯。印度妇女额上的痣,以红色最为普遍,也有少数妇女点上紫黑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义不同。一般说来,已婚妇女都点上红色的痣,表明她们已经有了归宿,享有家庭幸福生活;未婚女子点痣不用红色而用紫黑色;生孩子或回娘家的妇女,也以紫黑色痣作点缀。痣通常点在额头正中离鼻梁一寸的部位,大小约指面大。额痣不仅仅是印度妇女的一种装饰,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教徒们用来表示对神的虔诚。婆罗门教的妇女每天早晚沐浴以后都要点一下额痣。在印度教的婚礼仪式上,点吉祥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地方是在婚礼之前请婆罗门祭司为新娘点吉祥痣,有的地方则是在婚礼仪式最后,由新郎为新娘点上吉祥痣,预示着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

一般都是南印度的男人比较喜欢在额头的眉心上画图案,首先是表达对其所信仰神祗的礼拜,一般和所信神额头的图案一样,比如ganesh神(有大象脑袋的那个)的图案是一长条红线,所以在ganesh生日这天许多人都从眉心到发迹画一条红线。还有别的情况,比如节庆婚丧要请祭司作礼拜的时候,祭司会在礼拜者的额头涂上某种颜色的图案,表示祝福与祈祷之意。有的虔诚者或婆罗门时不时往脑门上抹道道,视为一种习惯或优越感。印度教义把眉心轮(AjnaChakra)又称“第三眼气轮”或“智慧之眼”,认为是智力和直觉的中心,所以在这里画图案有开天眼与神沟通的意思婚礼仪式:印度新娘香艳的身体甜蜜的图案结婚前几天,新娘还要用姜黄香科涂擦全身,使皮肤柔嫩,呈金黄色。在举行婚礼的头天晚上,新娘要用茉莉花和玫瑰花泡过的水洗澡。头发要梳成一条长辫子,发辫上插着香气扑鼻的茉莉花和金盏花。婚礼一般是早晨或傍晚在女方家举行,有的在寺庙或俱乐部里举行。Mendhi(默罕迪,印度手绘)传统上印度人会在大节日、或在准新娘出嫁前夕绘上这种临时文身来庆祝,把它当作节日的装饰和祝福。在印度的部分地区,新娘若是没有默罕迪(曼海蒂或指甲花纹身)作为装饰,婚礼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婚礼。用天然植物指甲花(henna,又译作散沫花、汉纳、海灵草)的叶或幼苗磨成的糊状颜料在手掌、手背及脚上绘图。Mehndi被视为一种“临时刺青/暂时性文身”。最常使用的图案有:鸟或孔雀、鱼、荷花等等。Mehndi与真正的「文身」看起来几乎无异,但它更简单快捷,且不需用针,不伤害皮肤,无痛,便宜;而且绘制时清凉、舒适,并可在皮肤上维持几天至三数星期之久,耐洗刷。新娘第一次回娘家的时候,母亲是要检查手上的花纹的,如果还很新鲜,说明新嫁娘在婆家没有受苦做家务,这桩婚事就不用操心了。许多花朵都代表了对新娘“多子多福”的祝福孔雀和荷花是印度的国鸟和国花,象征着美丽、富贵扬起鼻子的大象则代表家庭繁荣和好运。新娘过门玉足踩朱砂在印度传统中,新娘进入夫家的第一步是非常神圣的。在踢开盛着稻米的锅、踏过装着搀朱砂的水的水盆后,新娘才可以进入夫家的房子。艾西瓦娅·雷2007年4月20日,宝莱坞男影星31岁的阿布舍克·巴强与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称的33岁的宝莱坞头号女星艾西瓦娅·雷结婚。然而,在印度,据称绝色美女有克夫命。为了踏入豪门,她先嫁给一棵香蕉树来破除克夫命。However,nowsheisfirmlyinthepubliceye,shecannolongerdothehouseholdshoppingorrunerrands,butmustbeaccompaniedbysecurityguards."Ihateit,"shesays."I'manormalperson,amum,awife."古代印度文学梵语文学:吠陀时代:前1500年——前700年因陀罗史诗时代:前10世纪——前1世纪古典文学时代:1世纪——4世纪或5世纪吠陀文学指《吠陀本集》(简称《吠陀》),即“四吠陀”。《梨俱吠陀本集》ṛgveda(诵诗)《娑摩吠陀本集》sāmaveda(歌曲)《夜柔吠陀本集》yajurveda(祭祀经文)《阿达婆吠陀本集》atharvaveda(驱邪镇灾巫术咒语)《吠陀本集》是吠陀教的圣经。《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大史诗作为印度文学的两块基石,集印度神话、传说之大成,为后来的戏剧、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题材来源。全球最长的史诗,仅《摩诃婆罗多》的篇幅就是荷马史诗总和的8倍,全部《圣经》篇幅的3倍。

《摩诃婆罗多》10万颂,即20万行;《罗摩衍那》2.4万颂,即4.8万行。以古代印度最流行的诗律输洛迦写成。每颂即一节诗,共32个音节,分两行排列——双行诗体,作四句吟唱,没有尾韵。两大史诗形成之谜

《摩诃婆罗多》标明的作者是毗耶娑,这是音译,意译为广博仙人;又名岛生黑仙人。《罗摩衍那》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这是意译,音译为跋弥或瓦尔米基。

印度两大史诗的形成是一个以民间口头创作为基础的长期流动、不断膨胀的漫长过程,带有流动性、随意性和开放性,是印度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毗耶娑和蚁垤或许是历史人物,对史诗的形成作出过一定的或者是较重要的贡献,但他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作者。1904年,泰戈尔在为他朋友写的《罗摩故事》所作的序中说:“……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我们感到它们象恒河和喜马拉雅山南侧一样属于整个印度,毗耶娑和瓦尔米基只不过是标志而已。实际上。毗耶娑和瓦尔米基并不是某个人的名字,它们只不过出于某个目的而起的名字而已。”这段话对于如何看待两大史诗作者的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成书年代

《摩诃婆罗多》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直至公元4世纪。10万颂,即20万行。《罗摩衍那》的主要部分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数百年的产物。2.4万颂,即4.8万行。

《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印度西部文化;《罗摩衍那》则展现了比较先进的印度东部文化。中国早在5世纪初已知两诗。鸠摩罗什(344—413)译《大庄严论经》卷五曰:“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生天。”但两大史诗属于婆罗门教文化系统,没有进中国历代佛教高僧的译经范围,其翻译延宕了一千多年。

一、《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是一部篇幅庞大的叙事长诗。【“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古代王名】《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摩诃婆罗多》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故事。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成书与作者《摩诃婆罗多》很可能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诗篇中虽然提到史诗的作者是毗耶娑Vyasa(广博仙人),但从作品的巨大篇幅看来,它很难出于一个时期的一人之手。广博仙人在许多的诗人和歌手中,可能是一位奠基的诗人,目前在历史上很难确定实有其人,估计是一个传说人物。《摩诃婆罗多》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第五吠陀”,它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圣经。“酥酪中的醍醐,医药中的长生酒,水中的海洋,四足兽中的牛”。一部能征服敌人、占领土地的“胜利之歌”。“史诗中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译本篇幅全诗共十八篇,约十万颂

【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两行诗,每行十六个音,翻译成中文可以是四行】相当于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八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诗。

这部史诗正是铁器时代的写照:大小王国先后具备强大武力而互相攻伐,田园牧歌的生活变成战乱不止。

这部史诗的双方大战中,“神仙们的神奇武器和惊人能力令人惊叹,堪称古代核大战”。

三部分内容一是史诗中心故事——婆罗多后裔俱

Kauravas(俱卢族)和Pandavas(般度族)之间的战争;二是许多插话,有200个左右,主要出现在《初篇》和《森林篇》;三是关于政治、法制、哲学、宗教风俗和道德规范等非文学性诗体著述,是说教内容,主要出现在《毗湿摩篇》、《和平篇》和《教诫篇》,其中的《薄伽梵歌》最重要,出现在第六篇即史诗的核心《毗湿摩篇》中。8兄弟偷牛极裕仙人的诅咒恒河女神为解救8兄弟,来到人间而嫁给了福身王。恒河女神的儿子们7+1天誓的誓言恒河女神恒河女神亘伽是雪山之王帕尔瓦塔茹阿佳的女儿,因此亘伽是湿婆神的妻子帕尔瓦蒂女神的姐妹端坐在象征河水的鳄鱼和莲花之上的印度恒河女神,头戴宝冠,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水壶。恒河女神下凡太阳王朝的国王跋吉罗陀为了使自己曾祖父的6万个兄弟(都被迦比罗仙人用神火烧死)的灵魂得到净化,立志进行艰苦无比的修行。他的苦行感动了天上的银河女神,女神答应用银河之水为他净化这些灵魂,但由于河水从天而降威力巨大,除非由湿婆大神接住,不然世界非毁灭不可。跋吉罗陀于是又进行更艰苦的修行,最后把湿婆也感动了。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流经跋吉罗陀的祖先们被烧成灰的地方,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升入天堂。落入凡间的银河从喜马拉雅山流入印度,就成了人间的恒河。

婆罗多族↓恒河女神———福身王———贞信———波罗沙罗(仙人)↓↓↓↓天誓(毗湿摩)奇武花钏毗耶娑(岛生黑仙人)

安必迦↓↓安巴利迦持国(瞎眼)般度(苍白)维杜罗(女仆之子)↓甘陀利贡蒂念咒生子↓↓玛德利

(第一位王后

)(第二位王后

俱卢族

般度族(百子)(五兄弟)长子:难敌长子:坚战黑公主怖军、阿周那、双胞胎偕天和无种

2022/12/7100情节格局

婆罗多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持国,生有百子,族名俱卢;弟名般度,生有五子,族名般度。先王去世,般度继承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国继任国王。后来,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10万颂,分为18篇:《初始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吒》

《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

《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

《妇女篇》《和平篇》《训诫篇》《马祭篇》

《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

史诗后面附有《诃利世系》,故有时称为第19篇,实际上这是一部独立著作。2022/12/7102史诗中心故事的基本情节可分为以下5个层次:

①纵火阴谋②五子同妻③赌博骗局④俱卢大战⑤尾声首先,难敌企图纵火将般度五子烧死,般度一家逃出后励精图治、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形成与难敌分治王国的局面,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后来,难敌见般度族日趋强盛,便再次耍弄阴谋,让坚战输光所有一切,流放森林十三年。流放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坚持索还国土,在盟国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谈判破裂,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俱卢之野”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大战……般度族得胜,由般度长子继承王位。最后般度五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长子达到天堂黑公主杜芭蒂难敌想要消灭般度家族,秘密给他们宫殿放火。但预先般度们已经接到警告逃跑,在逃亡过程中,阿周那遇到般遮罗国的黑公主并娶了她,回来见到母亲贡蒂说他带回一件珍贵的东西,贡蒂以为是食物或物品,要求阿周那与兄弟们分享,阿周那为证明母亲是正确的只得和兄弟们分享一个妻子。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黑天(毗湿奴神的化身之一),成为他们终生的战友。比武招亲:必须为一张巨弓上弦,然后五箭都射过挂在院子里的一条鱼的眼睛。她既不矮,也不高,浓郁的芳香如青莲花,大大的眼睛也似莲花,双臀丰美,秀发又黑又长。她具备一切妙相,焕发着吠琉璃和摩尼珠般的光辉,……体态绝美,腰身纤细犹如祭坛,妩媚动人。……她的肤色黝黑,目若莲瓣,靛青色的头发弯弯曲曲,恍若姿容妙曼的女神变成了凡人的身影,来到了尘世。她身上香气浓郁,宛如蓝莲花一般,香飘数里。她生有一副绝色的姿容,这位美臀的女子。2022/12/7107主干故事:俱卢大战俱卢族大将:难敌难将奇耳画军等统帅:毗湿摩德罗纳迦尔那

11支大军般度族大将: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统帅(参谋):黑天(毗湿奴)

7支大军2022/12/7108

2022/12/7109

西方学者感叹说:KurukshetraWar(俱卢之野大战)可能是人类古代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屠杀。

史诗中,英雄众多。最著名的两个核心英雄人物:

1.Krishna(梵语,意思黑色),黑天,三大主神之一,维持主神毗湿奴(Vishnu)的第八个阿凡达。

2.Arjuna(梵语,意思白色),阿周那,班度五王子(Pandavas)之一,箭术出神入化,最伟大的武士。黑天教导阿周那神性方面的知识化解他的困惑

黑天向阿周那展现他与宇宙为一体的神身

黑天向阿朱那展现他与宇宙为一体的神身阿周那阿周那是班度族五王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箭术天下无敌,还曾独自前往喜马拉雅山,湿婆(Shiva)赠给他几种神奇的武器。史诗中的这些武器名称,欧美日本没有翻译,中文也没翻译。这些武器被描述得非常神奇:有的功能类似核武器,有的功能类似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洲际导弹。所以外文资料中说:“好像一场古代核大战”。世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姆(RobertOppenheimer,1904-1967)在试爆之前的日子里,脑海里总是浮想起《薄伽梵歌》的一句话:“一千个太阳的光芒”(splendorofthousandsofsuns)。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发出的巨大光芒,好像千百个耀眼的太阳。大史诗成就《摩诃婆罗多》汇集了印度古代相传的各种材料和各类知识,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派别的一些主张。因此,对印度人民来说,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可说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大史诗对印度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各个领域影响很大。不仅如此,大史诗对于认识和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大史诗局限总之,大史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政治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国的纷争。当然大史诗也有不少局限性,如宿命论观点、报应理论以及正法思想等。如按正法规定武士阶层打仗和杀人是不受报应的,死后反而可以赢得武士的天堂。

(注:正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按社会规定的地位尽自己的职责——本“种姓”的职责。)二、《罗摩衍那》《罗摩衍那》(《罗摩传》,意即罗摩的故事或“罗摩的历险经历”)。这部史诗在印度被称为“最初的诗”、“大诗”、“众诗中之最优秀者”。史诗中提到作者的名字——音译“跋弥”

Valmiki,意译“蚁垤

[dié]”,但究竟有无其人,答案很分歧。蚁垤被誉为“最初的诗人”,具有诗歌之祖的崇高地位。蚁垤蚁垤(音[dié],小土堆)生卒年代不详。按照传说,他原出身婆罗门家庭,因被遗弃,被迫以偷盗为生。后在仙人指引下修炼苦行,因长期静坐不动,反复默念“摩罗”(“罗摩”的颠倒念法),以致全身埋在蚂蚁筑窝的土堆中,由此得名蚁垤。一天,他在树林中看见一对麻鹬(yù),正在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使它鲜血淋漓,母麻鹬声声悲鸣。蚁垤心生怜悯,脱口念出一首输洛迦:“啊,行猎人,你也不会活得很久,你竟射杀了正沉迷交欢的一只麻鹬。”后来,大神梵天吩咐他用这种诗体编写罗摩的故事。

《罗摩衍那》印度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深得人民的喜爱。正如诗中所说:只要在这大地上,青山常在水常流,

《罗摩衍那》这传奇,流传人间永不休。印度教圣经篇幅全诗约有两万颂,24000对对句。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诗共分为七章,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罗摩衍那》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遮那竭王的公主悉多Sita全书7篇按顺序是:《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和《后篇》。《罗摩衍那》情节提要小王后吉迦伊十车王萨厘雅

婆罗多悉多罗摩罗什曼那放逐森林十四年首哩薄那迦割掉了她的耳朵和鼻子十首妖王罗波那过去作恶多端,强奸妇女时受到过诅咒,诅咒他再对妇女施暴,就立刻身亡。猴王波林须羯哩婆盟友背景:阿逾陀、猴王国、楞伽岛阿逾陀城净修林猴王国楞伽岛主线: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人物:罗摩Rama、悉多Sita少年罗摩降妖驼背女奴进谗言哈奴曼拜见罗摩罗摩与悉多悉多被劫三界:人国:罗摩与婆罗多猴国:须偈哩婆与波林魔国:罗波那与维毗沙2022/12/7126“罗摩衍那”是“罗摩的传说”的意思。这部史诗有七篇,约计两万四千颂,篇幅比《摩诃婆罗多》小得多。中心内容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它可以和《奥德赛》相媲美,有“印度的《奥德赛》”之称。【思想内涵】婚姻观:一夫一妻制的典范、贞洁的典范;宗教观:国王的天职——诚信

人子的天职——忠孝

夫妻的天职——忠贞思想主题印度教徒认为罗摩是神,因而把史诗看成是圣书。西方学者认为该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因为悉多的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象征农业技术。还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另外也有人说,史诗产生于印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书中所宣扬的已是封建道德教条。爱情主题史诗也叙述了罗摩与悉多的悲欢离合故事,通过塑造理想君王和卓越女性,歌颂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典范;“整个《罗摩衍那》,如果说有一个主题思想的话,那就是悉多对罗摩的无限的爱情、顺从与忠诚”——季羡林

“最初的诗”《罗摩衍那》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摩诃婆罗多》虽然想象力丰富,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但古代印度只把它称为“历史传说”,只有《罗摩衍那》才被认为是“最初的诗”。它为此后的长篇叙事诗开辟了道路。对印度文学文体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人物形象理想国王:坚战与罗摩贞女贤妻:黑公主、莎维德丽、悉多忠勇武将:阿周那、罗什曼那蛮悍之将:怖军、难降罪魁祸首:难敌、罗波那黑天、哈奴曼形象塑造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形象,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除男女主人公外,罗什曼那和神猴哈奴曼的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罗摩衍那》

悉多罗摩

她眼睛大,美丽婀娜,眼像荷花瓣,眉毛俊美,臀肥腰细,牙齿洁白,鼻子也美妙,她的臀部十分宽大,罗摩那像明月般的面庞,她有又肥又高的乳房,像秋夜的明月。她面如满月眉毛美,胸膛像狮子,胳臂长乳房娇嫩又丰满;两只眼睛像荷花一样,嘴唇像相思果,非常优雅,品质高尚。腰肢纤细,周身匀称;……

……

罗摩黑得像蓝荷花,悉多这个女郎莲花眼睛,样子长得像爱神。善巧笑、牙齿美的女郎,……

眼睛美、动人心的女郎,腼腆的人!2022/12/7133罗摩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宗教和道德标准,是被美化的理想君王形象,一个主持正义、战胜强暴的英雄,是孝悌忠信的完人。他被作为毗湿奴的化身加以崇拜。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耶稣。圣母悉多(壁画)悉多(犁沟的意思),是国王遮那竭耕地时在犁沟里发现的,母亲是大地,父亲就是遮那竭。悉达被塑造成为具有卓越东方女性美德的形象。她听凭父母之命、神的旨意和命运安排;她忠贞追随夫君;她在威逼利诱面前守身如玉不改初衷;她蹈火自明贞洁……在印度成为贤妻良母的化身。吉祥女神。你知道吗?神圣的、伟大的罗摩英勇无比,

大海一样地深不可测——我就是他的发妻!你知道吗?高贵的罗摩过着圣洁的日子,

榕树一样地高大、庄严——我就是他的发妻!巨臂、宽胸,佩着长弓和宝剑,他那么威武,

象是凡人中间的狮子——罗摩是我的夫主!明月似地洁白,他的言行没有一点玷污,

那么勇敢又那么高尚——罗摩是我的夫主!你的无常的一生已经蒙上阴暗的命运,

不然你怎能发狂地向武士的妻子求婚?你可以将吞噬着小牛的饿狮的牙拔下;

你可以掰开咬住猎物的眼镜蛇的毒牙;2022/12/7136悉多之歌你知道吗?神圣的、伟大的罗摩英勇无比,

大海一样地深不可测——我就是他的发妻!你知道吗?高贵的罗摩过着圣洁的日子,

榕树一样地高大、庄严——我就是他的发妻!巨臂、宽胸,佩着长弓和宝剑,他那么威武,象是凡人中间的狮子——罗摩是我的夫主!明月似地洁白,他的言行没有一点玷污,

那么勇敢又那么高尚——罗摩是我的夫主!悉多之歌你的无常的一生已经蒙上阴暗的命运,

不然你怎能发狂地向武士的妻子求婚?你可以将吞噬着小牛的饿狮的牙拔下;

你可以掰开咬住猎物的眼镜蛇的毒牙;是呀,你还可以将峥嵘的大山连根拔起;

这些都比占有武士罗摩的妻子更为容易!你可以用针刺你的眼睛,刺得头痛欲裂;

你可以用刀割你的舌头,割得直流鲜血;悉多之歌你可以从陡峭的山峰投入汪洋的大海;

你可以从青天之上将日球和月球抢来;你可以用你的衣服包住了熊熊的火舌;

却不能将罗摩的妻掳到你的龙潭虎穴!你可以在刀山剑树上跨着轻松的脚步;

你却怎么也挡不住罗摩的心头的怒火!

——悉多斥责罗波那时对英雄罗摩的颂歌火在古代印度,火被认为是天地间五个原素中最为纯洁的,火神阿者尼因此特别受到尊敬,火又与“纯化”联系在一起,因而常被用来做为检验人是否纯洁或符合某种标准的手段。悉多毅然蹈火后又被火神托起,以此证实了她“品质纯洁无罪过”.贞节是古代印度的伦理道德对妇女品性的先决要求。宽容和解的精神是印度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生长的印度人,具有爱好和平的天性。审视印度人的性格,我们发觉他们普遍地具有平和、容忍、与世无争的特点,这也正是《罗摩衍那》的作者推崇悉多性格上宁静的特色在民族文化原因上的答案.《后篇》罗摩即位若干年后,再次怀疑悉多居魔宫不贞而叫罗什曼那将悉多遗弃在恒河边,可怜悉多这时已怀了身孕,幸好蚁垤仙人把她接到他的净修林中的修道院里。十几年后,为雪沉冤悉多不得已求救于地母,纵身跳入裂开的大地。悉多,你知道我不是为了你打这场战争,而是为了挽回我和我的家族的荣誉,所以我走以后,你愿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吧!我不再需要你,哪一个出身高贵而又自尊心强的人愿意把在别人家里住过的女人领回呢?有人来向罗摩报告说,老百姓中有些人议论:“十首王抢走悉多时搂抱过她的身体,现在罗摩又搂抱着她的身体睡觉了。有其君就有其民,现在我们老百姓也得原谅犯过这种过错的女人了”。哈奴曼提出要救她回去,办法就是背驮着她过海。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悉多拒绝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愿意除自己的丈夫外其他任何男子接触她的躯体。所以他要罗摩来救她,公开和十首王开战,打败十首王,正式把她迎回去。

罗摩迫于社会的压力和他本人心中的男权思想,他的确把悉多遗弃了,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们并没有团圆。从罗摩和悉多这一对恩爱的善始而没有善终的夫妻的一生,给人的启示是罗摩作为王子、君主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自古以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罗摩悉多仍然是印度人民中的夫妻的楷模和榜样。表记

魔王罗波那

他眼睛深洼,嘴很大,样子奇丑,肚子鼓出,丑恶、凶顽、巨大、畸形,看上去让人恐怖厌恶。2022/12/7148罗波那十首王罗波那是奴隶主的代表,史诗大肆渲染这个罗刹头子的穷奢极欲的宫廷生活。他好色而凶残,凭着他的武力,到处欺压别人,到头来只落得家破人亡。在这部史诗里,他是一个主要的反面人物、邪恶的化身、批判

的对象。哈奴曼印度教神话中的神猴,善于腾云驾雾,变换形象和大小,有移山倒海的神力,在《摩诃婆罗多》里则表现为罗摩王子的好帮手。表记:信物2022/12/7152神猴化做寺庙(壁画)神猴与龙女(壁画)神猴巨尾通天堑(壁画)孙悟空vs哈奴曼

1923年,胡适《西游记考证》:“《罗摩衍那》中的哈努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陈寅恪、季羡林也肯定了孙悟空的印度成分。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无支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孙悟空猢狲=胡僧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独特艺术1《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内容相似,文体也很接近,但是后者被称做“最初的历史传说”,而前者则被称做“最初的诗”,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艺术风格方面。《罗摩衍那》总的风格虽然朴素无华,简明流畅,但已经呈现出精雕细镂的倾向;有极少数诗篇甚至达到“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的地步,成为后来玩弄文字技巧的先声。独特艺术2《罗摩衍那》具有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中必不可少的4种因素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风景:四季或六季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而且描绘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独特艺术3描绘自然的敏感性与独特性,开辟了崭新天地。首先是对于四季或六季的描绘,主要集中在第4篇《猴国篇》中;对于夜景的描绘,对于宫殿的描绘,如第5篇《美妙篇》哈奴曼眼中的魔王宫阙,珠光宝气,金碧辉煌;对于印度的圣河──恒河的描绘,更是脍炙人口。影响《罗摩衍那》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根源之一,对东南亚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爪哇岛、巴厘岛、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都有关于罗摩或源于罗摩衍那的类似的史诗。一些庙宇中也有罗摩和魔王作战的壁画。中国《西游记》最早版本中的“猴行者”孙悟空的形象也受到哈努曼形象的影响。思想艺术魅力两大史诗共同反映了上古印度奴隶社会现实,表达了古代印度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史诗不仅气势磅礴、内容广博,而且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德政贤明的罗摩、坚战;坚贞贤惠的悉多、黑公主;智勇双全的罗什曼、阿周那;似人似神的黑天、哈奴曼等等。此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增添了史诗的艺术魅力。(一)二者的相同之处为:

(1)两部史诗产生的时间大体相同(见前述),核心故事发生的时代也基本一致,都是公元前10世纪中叶国家已经形成时的情况。后来窜入的部分,则讲到公元后的事情,两部史诗均有这种情况。

(2)两大史诗的地理背景都比《梨俱吠陀》的背景阔大,不再局限于西北部,而扩展到印度北部和东部,甚至涉及了南部。

(3)使用的语言、诗律相同。两大史诗所用的语言都是史诗梵语。诗律也一致,主要是输洛迦。

(4)两大史诗都描写大战,战争的起因都相同,都起因于对女子的非礼。

(5)情节安排有很多相同之处。两部作品都花大量笔墨描写了英雄美女、王国政治、流放生涯、林中遇妖,都是天上、人间、地府三界相通,最后都是以大团圆结局。

(6)有相同的信仰。吠陀时代名扬一时的大神。在史诗中都黯然失色,代之而起的是一代新神,尤其是毗湿奴,在两大诗史中都有极为显赫的地位,黑天和罗摩四兄弟都是他的化身。

(7)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相同。战争方式原始,使用武器也相同,除金属、木石武器之外,还有各种法宝。

(8)两者都描写了城市生活、宫廷生活和森林生活,对一般乡村生活则几乎没有描写。

(9)两者都描写了择婿仪式、深闺制度、童婚习俗和大夫小妻现象。

(10)两者都歌颂了真理和正法(达磨),歌颂正义战胜邪恶、正法战胜非法。两大史诗的异同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规模、篇幅不同,前者约是后者的四倍。前者内容纷繁,像一片无垠的森林,后者则像一条清澈的溪流。

(2)《摩诃婆罗多》被印度人称为历史或历史传说;而《罗摩衍那》只是诗,被称为“最初之诗”。

(3)《摩诃婆罗多》保留了民歌原始形式,说话内容用散文表述;史诗由多组英雄民歌组成。《罗摩衍那》的诗的形式已经成熟,不用散文表述说话内容,全诗只有三组英雄民歌。因此《摩诃婆罗多》是发展中的史诗,民歌成分较多,所用输洛迦诗体较为粗糙,且有部分吠陀韵律;

《罗摩衍那》是成熟的史诗,语言文学性强,输洛迦诗律精致,民歌味消失。

(4)《摩诃婆罗多》反映的是粗野的社会,对妇女强调肉欲享受,丈夫可以拿妻子当赌注,得胜者喝战败者的血等;

《罗摩衍那》描写的是文明社会,多理想色彩,百姓有觉悟和理智。

(5)《摩诃婆罗多》中的一夫多妻现象普遍,一妻多夫(黑公主嫁给坚战五兄弟)的情况也存在,这说明彼时的印度还不重贞洁;

《罗摩衍那》十分强调女子的贞洁,歌颂一夫一妻制。没有有关一妻多夫的描写,不反对寡妇再嫁。

(6)《摩诃婆罗多》产生于印度西部,牲畜是最重要的财产,对农业不感兴趣;

《罗摩衍那》产生于印度东部,牲畜是交换媒介,对农业特别重视。

(7)《摩诃婆罗多》中的“苏多”与《摩奴法典》所说一致,是婆罗门女子与刹帝利男子所出;

《罗摩衍那》中的“苏多”,则是婆罗门。

(8)《摩诃婆罗多》中多处提到《罗摩衍那》,插话《罗摩传》更是《罗摩衍那》的精妙缩写;而《罗摩衍那》则一次也没有提到过《摩诃婆罗多》。

(9)《摩诃婆罗多》的哲学专章(《薄伽梵歌》),在数论、瑜伽、吠檀多三大传统哲学派别中,较倾向于瑜伽派,全诗反映婆罗门的情况较多;

《罗摩衍那》没有哲学专章,在反映的哲学思想中较倾向于吠檀多学派,全诗收入的婆罗门资料较少。二者的不同之处为:

印度人喜用“味”论作品。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平静和慈爱,是为十味。两大史诗虽说各有侧重,但都“十味俱全”。至于用今人的观点来讲论两部作品艺术特色的文章论著,则更是数不胜数。现就其荦荦大者,略述如下:两大史诗的艺术风格

(一)气势恢宏,博大精深首先,两部史诗篇幅宏大,卷帙浩繁。其二,结构庞杂。两大史诗均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其三,史诗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天上、人间、地

府,应有尽有。其四,以磅礴的气势,用一支如椽大笔,描写了一

系列大事件、大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一个伟大民族的壮丽历史画卷,尽管其中许

多内容不具历史真实性。两大史诗的艺术风格(二)三界会通,情景交融(三)形象生动,现身说法(四)夸张、比喻的大量运用,构成两大史诗的又一艺术特色两大史诗的艺术风格两大史诗是古代印度文学的伟大宝库,其对印度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高。作为诗歌,《摩诃婆罗多》早在公元7世纪即被古典小说家波那称为“诗歌顶峰”,被印度人民视为“第五吠陀”。《罗摩衍那》则一直享有“最初的诗”和“众诗中之最优秀者”的称誉。印度的文学史家说:“如果把《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大史诗和受其影响的作品从梵语文学中剔除,那么梵语文学中所剩的作品就寥寥无几了。”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辞,但却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岂止梵语文学,梵语古典文学衰落后兴起的各个地方语言的文学又何尝不是取材于两大史诗呢?当然,这样写成的作品也都打上了各自时代的烙印,都体现了作家和诗人各自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两大史诗对印度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

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体现了重大的“永恒的主题”,并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神话中正义和非正义的冲突、善与恶的斗争、美和丑的对立,也都是社会上始终存在的事实。还有神话中表现的父母之爱、兄弟之情、夫妻之恋、朋友之义,这些伦理关系又始终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特别是神话传说中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诸如道德的化身、正义的卫士、献身的英雄、骁勇的武士、善良的妇女、足智多谋而又粗犷豪爽的大神、扶正祛邪的修道士仙人、多情种子、绝代佳人……这些总能唤起人们的幻想与追求。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把他们重新塑造再塑造,并在其中注入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理想。影响在印度,两大史诗绝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同时还是宗教圣典、政治和伦理教科书、百科全书,对印度民族的思想、哲学、文化、艺术、习俗、社会生活等,无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寺庙中,净修林里,婚宴上,家用器皿上,官府王宫中,长老会上,各种节庆中,民曲山歌里,市井舞台上,硕学大哲的书斋里,都能找到两大史诗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深广,而且久远。如《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作为综合性的哲学诗,对印度人民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学术上,印度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常以注释《薄伽梵歌》的形式出现。影响“全印度永恒的历史”现代圣哲泰戈尔曾这样指出:“光阴流逝,世纪复世纪,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源泉在全印度始终没有枯竭过。”印度境内种族繁多,语言复杂,历史上列国纷争,统一的时间少而分裂割据的时间多。然而,印度民族依然能以一个独立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大史诗为印度民族统一所作的不可替代的努力。可以说,两大史诗是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没有两大史诗就没有今天的印度。影响世界影响总而言之,两大史诗是古代印度文学的经典之作与集大成者。它们不仅对印度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东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两大史诗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柬埔寨、泰国、缅甸、爪哇、马来等国陆续出现本地语言的编译本。许多地方的寺庙里,都有取材于两大史诗的浮雕。公元16世纪,在印度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赞助下,两大史诗被译成了波斯语。外传两大史诗的西传和欧洲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密切相关。为了与教会神权、封建专制作斗争,宣扬个性解放、天赋人权,欧洲学者对风格迥异的东方文学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们陆续介绍、翻译了两大史诗,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英国人查尔斯·威尔金斯于1785年翻译出版了《薄伽梵歌》,十年后又译出《沙恭达罗传》。《那罗传》首先由德国人弗郎茨·博普于1819年译成拉丁文,以后又被译成德文并改编成德文诗,于是这个插话风靡欧洲。1869年《那罗传》被改编成戏剧在佛罗伦萨上演,1898年至1899年又被改编成俄文歌剧。包括有《莎维德丽传》的《摩诃婆罗多插话集》于1829年出版德文本,后来这些插话又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两大史诗的欧洲语言的全译本,首先是1847年至1858年在巴黎出版的《罗摩衍那》意大利文本,接着是1854年至1858年出版的法文本,在1870年至1874年出版英文本之后,又陆续有几种英文本问世。《摩诃婆罗多》的第一个散文体英译本出版于1883年至1893年,诗体英语全译本出版于1895年至1905年。英语改写本或缩写本的版本则较多,如罗梅什·琼德尔·杜德的诗体缩写本和拉西戈帕拉查利的散文体缩写本。两大史诗的俄文本、日文本亦已问世。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改写本、节译本非常繁多,各国对两大史诗研究的专门论著更是多得无法统计,美国则成立有专门研究印度史诗的学会。西传听了这位大臣的话,那知礼识义的罗摩,又对国王十车王,谦恭地把话来说:(2.33.1.)“国王呀!我已放弃享受,靠林中的野兽野草为生。我已完全离开了社会,我还要扈从干什么用?

(2.332)2022/12/7179阿逾陀篇33已经把大象送掉了,还老想着它身上的座垫;对一个舍掉大象的人,怀念绳索有什么打算?

(2.33.3)善人中的魁首国王呀!我还要那个军队干嘛?我同我的一切都告别了,请把树皮衣递给我吧!

(2.33.4)我现在马上就要走了,把铲子和篮子递到我手。我要在那一座森林里,一下子住上十四个春秋。”

(2.33.5)于是那一个吉迦伊,亲手把树皮衣递给罗摩。“你现在就穿上它吧!”她在人群中无耻地说。

(2.33.6)2022/12/7180从那个吉迦伊手里,这虎般的人接过树皮衣。他脱下了华美的衣服,穿上这衣服活像个牟尼。

(2.33.7)罗什曼那在这里,脱下了华美的衣裳,在他父亲的眼前,把苦行者衣服换上。

(2.33.8)穿着丝绸衣服的悉多,看到给她穿的树皮衣,便害怕得浑身发抖,她象母鹿看到羁绊。

(2.33.9)心情沉重把它接过来,她象是有点羞羞答答;她丈夫就是乾闼婆王,她对他开口说了话:“住在树林中的牟尼们,怎样把树皮衣往身上扎?”2022/12/7181她恨命往脖子上甩,用手抓住一件树皮衣;这个不熟练的悉多,羞答答地站在那里。(2.33.11)优秀的达磨卫护者罗摩,赶快走到了她的跟前,亲手把那一件树皮衣,披在悉多的绸衣服上面。(2.33.12)这位有保护人的悉多,无可奈何地披上树皮衣服,所有地人都同声叫喊:“十车王!你真不要脸皮!”(2.33.13)十车王连声叹息,对他的妻子说道:“吉迦伊!悉多不能够穿着俱舍草衣走掉。(2033.14)2022/12/7182你已经达到了目的,坏人哪!罗摩被流放;你现在为什么还要干这样一种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