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_第1页
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_第2页
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_第3页
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_第4页
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制度经济学讲义

——2009年9月-2010年1月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

“ThisdayIcallheavenandearthaswitnessagainstyouthatIhavesetbeforeyoulifeanddeath,blessingsandcurses.Nowchooselife……”

——《圣经·申命记》,第35章第19节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本课程的初步授课计划:讲:西方近代兴起与清代中国的历史兴衰:一些仍然存在着的历史谜团第二讲: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及其形成机制第三讲:斯密型动态增长与布罗代尔钟罩第四讲:近代西方世界兴起:斯密型动态增长的形成与布罗代尔钟罩的破散第五讲:近代欧洲历史上市场经济秩序与法律制度的互动生成与共生演化第六讲:近代欧洲历史上各国宪政民主的生成、建构与演进第七讲:明清时期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第八讲:什么因素窒碍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分工的深化与市场的扩展第九讲:晚清以来中国法治国道路的续接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批阅读参考书目: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1994)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王国斌:《转变中的中国》,江苏人民(1998)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上海远东(2005)彭慕兰:《大分流》,江苏人民(2003)(狄)索托,《资本的秘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2001)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2003)第7章。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世纪文景(2005)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讲:西方近代兴起与清代中国的历史兴衰:一些仍然存在着的历史谜团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这一讲将讲以下两个问题:1.1:问题的提出:东西方近代经济绩效差异的历史史实1.2: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谜1.3:十九世纪之后的欧洲与中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起和中华帝国的停滞和衰退1.4:初步的理论猜测:西方世界和中华帝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不同动态演化路径1.5:问题及困惑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1.1,问题的提出:东西方近代史上经济绩效差异的史实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

这些问题,不仅不断敦促我们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审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当下格局,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一些现存的、甚至难以理解和难以摆脱的社会安排和运作方式是如何衍生、延存并且维系下来的历史轨迹。这就促使经济学界何其他社会科学界有责任去回顾和反思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去转身了解并认识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近代历史发展轨迹。于是,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思中思考经济理论和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就自然成了中国经济学界的一种当下要求了。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

在19世纪初以前,与西欧各国相比,晚清帝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到底如何?西方世界到底是何时开始兴起的?其兴起的原因和动力机制又是什么?把西方世界近现代以来的经济起飞和兴起放入对比参照系中,如果说晚清帝国经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衰退而最后殒落了,那么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很显然,这是密切关联着的三个重大历史问题。在相互比较的视角认真研究和考察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有着一些潜在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运作,对确当把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也显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并且很显然,在这三个相互关联着的问题中,不首先弄清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由苏联计划经济意识形态长期浸染了的汉文化思维的东方语言世界里,就无法理解第三个问题,同样也不可能对第二个问题有真正清晰和切近的理论认识。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

清代前、中期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年均增长率人口估计(万人)年均增长率(%)

166110707.4恢复时期:1661-17243.36172413226.2增长时期:1724-18519.46175719289.818世纪上叶:1724-175711.50181236607.018世纪中叶:1757-181211.72185143702.219世纪上叶:1812-18514.55资料来源:吴承明,2001,页244-245。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1.2、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谜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

这种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而发生的中华帝国的停滞甚至衰落,直到近几年,仍为许多学者所相信。譬如,在其甚有影响的《国富国穷》一书中,兰德斯在列举了“工业革命”前的欧洲中世纪的许多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事实后曾指出:“这些事例说明,在地理大发现(15世纪始)和大对抗之前,其他社会已经落后于欧洲”。为什么会是这样?兰德斯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接着他分析了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首先他发现曾经在科学技术上是欧洲的先生的伊斯兰,科学曾被宗教狂热分子贬为异端邪说,从而长期限于宗教精神服从的压力之下。至于为什么在一度领先人类其他文明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了,这个所谓的“李约瑟之谜”的原因是什么,兰德斯和其他汉学家发现,其原因是缺乏自由市场和产权制度,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极权主义政府超强控制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

对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内部的动态发展,谢和耐(Gernet,1990,p.420-421)评论道:“……对于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来说也同样真实,中国社会在18世纪成功地尽最大可能运用了前工业时代的技术。此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领域的巧妙结合也值得强调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由此谢和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18世纪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在经历了明末清初内乱、战乱和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经济发展之后的一次复兴,并且其规模和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TerritoryChanges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

近些年来,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弗兰克(AndreG.Frank)、王国斌、李中清、王丰等“加州学派”(theCaliforniaSchool)的新一代经济史学家和李伯重等国内经济史学家门也对19世纪前中国经济大大落后欧洲世界的过去信念提出了许多质疑。在《大分流》一书中,彭氏从许多方面对以前的一些西方学者关于欧洲相对中国的差异论与优越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世界的近代史上,无论在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农业与工业发展、要素市场等方面,中国和西欧西颇多相似之处,并且直至1750年,欧洲至少并不比中国先进,实际上中国江南还要更发达一些,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等方面欧洲也并不比中国更有效率。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

在《大分流》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彭慕兰(Pomeranz,2000,参中译本,页5)还特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后期,中国比较富裕的地区相对来说仍极具经济活力,且相当繁荣。那种认为中国或是由于人口压力,或是由于其社会产权关系的性质而相对‘闭塞’且极为贫穷的观点,在我看来现在完全处于守势地位”。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

在加州学派的历史学者中,王国斌的见解比较中肯和独到。经过对欧洲近代史的历史研究,王国斌(Wang,1997,中译本,页33)发现:“1800年前,工业生产从未在欧洲经济活动中占优很大比例;而在1800年后,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工业扩展的动力问题,才在欧洲经济史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根据西方一个史学家MyronGutmann(1988)的一些洞见,王国斌主张把欧洲近代以来的工业化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1)15世纪后期—16世纪前期的城市手工业时期;(2)16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的农村家庭工业时期;(3)18世纪后期—19世纪后期的城市工厂机械化时期。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

近些年来,王国斌的这一观点也为了国内学者李伯重对明清市场研究的理论发现所进一步佐证。李伯重(1999)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全国市场,它为全国经济中心江南所提供的广阔市场,即使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也不能与之媲美,如此,江南与英国的市场差异说也就不攻自破,因为,无论是英国的殖民地市场,还是江南所依托的外部市场,在本质上都没有任何区别。不仅如此,作为东亚经济中心的江南所拥有的海外市场也相当广阔。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

加州学派和李伯重、龙登高等中国经济史学界的近些年的这些看法也受到了荷兰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AngusMaddson)的估算所证实。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的计算方法,对过去两千年中实际主要经济体的GDP做了估算,也得出了非常惊人的结论。根据他在《中国经济的长期绩效》一书中的估计,麦迪森发现,在1700年,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4倍于欧洲。以至于在鸦片战争(1840年)前,中国不仅从经济规模上说在当时的世界六大区域中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也是世界。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

麦迪森对世界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做了估算,得出如下结果:在欧洲工业革命完成之前,中国和西欧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1700年中国和西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828和833.95亿(1990国际)元,1820年则分别为2286和1637.22亿(1990国际)元。1700年中国和西欧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分别为22.3%和22.5%,1820年则分别为32.9%和23.6%;作为比较,1820年印度、日本、美国和前苏联的相应比重仅为16.0%、3.0%、1.8%和5.4%。在经济增长率方面,1700-1820年间中国和西欧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0.85%和0.56%,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52%)。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

麦迪森认为,决定欧洲崛起的主要因素,是它在科学技术、商业金融组织、国际贸易、社会制度等方面较早的、不断加速的进步和资本的积累。关于中国衰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何时开始衰落,中外学者有许多研究,见解亦不尽一致,但对于不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革,加上封闭的对外政策,使社会陷于停滞僵化的境地,强势发展的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更加速了衰败和崩溃的进程,这些方面看法并无大的分歧。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

反过来,尽管西方在同一时期也经历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但由于市场扩展、国际贸易和科技发明和创新所综合促动的工业革命的来临,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换句话说,19世纪前的欧洲的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和不仅为欧洲各国带来了经济起飞,而且也确实为他们带了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欧洲的制度演化、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积累,已为19世纪将要发生的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营造了前提条件。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

如果说对19世纪之前欧洲与中国的相对经济发展水平学术界还存在很大争议的话,那么对19世纪之后由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起飞和中华帝国在晚清时期的停滞甚至相对衰落则作为一种历史史实而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7页!

另一方面,到18世纪中叶,虽然现代工厂制度尚未真正形成,但从经济组织的基本架构上来看,欧洲这时已浸在商业资本主义的坯胎中蕴生出了接替欧洲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这一段时间科学、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动态发展已为科技革命和组织创新奠定了知识基础,一个马克斯·韦伯所见的“理性社会”的基本架构已经成熟。这就为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出的工业革命和西方的经济起飞拉开了序幕。这时候,欧洲的形势恰如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所言的:“正是这样一系列的变化为联结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的技术革命——第二次经济革命——铺平了道路。”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8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9页!

西方世界从18世纪中叶之后的兴起,可以从麦迪森的估算数字中直观地反映出来。按照《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数字,在1700年,西欧洲各国GDP总量还不到834亿美元,到了1820年,西欧的GDP总量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1637亿美元。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来临,在19世纪,西欧各国的经济在加速度的增长。譬如,到1870年,西欧各国的GDP总量又翻了一番多,达到3702亿美元,到了1913年,竟达到9064亿美元。尽管这一时期的西欧人口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率,但由于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总量迅速增加,西欧各国的人均GDP在18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也有一定的提高,从1700年的1056美元,相应地提高到1820年的1232美元,1870年的1974美元和1913年的3473美元(Maddison,2001,TableB-18,B-21)。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0页!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从其棉纺、媒、铸铁和船舶运输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上表现出来。先说棉纺。在1830年,英国的纺棉只有2.5亿磅,到1850年,就增加到5.88亿磅,到1870年则二十年又翻了一番,达到11亿磅。在180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只有1000万吨,到1850年,就增加到4900万吨,到187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1.1亿吨。英国的钢铁产量这一时期也有较快的增长。譬如,英国的铸铁产量在1800年只有20万吨,到1840年则增加到140万吨,到1860年则达到380万吨。英国的综合国力也可以从其船舶运输能力上反映出来。按照麦迪森的数字,在1780年,英国的船舶综合运载能力只有100万吨,到1820年,就提高到244.8万吨,1850年达到406.9万吨,到1900年则快速增加到3092.8万吨,到1913年则达到4593.5万吨。到这时候,大英帝国的综合国力可谓真得是雄霸天下了。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1页!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175018001830186018801900——————————————————————————————(整个欧洲)23.228.134.253.161.362.0

英国1.94.39.519.922.918.5哈布斯堡帝国2.93.23.24.24.44.7

法国4.04.25.27.97.86.8德意志2.93.53.54.98.513.2意大利诸国2.42.52.32.52.52.5

俄国5.05.65.67.07.68.8

美国0.10.82.47.214.723.6

日本3.83.52.82.62.42.4

(第三世界)73.067.760.536.620.911.0

中国

32.833.329.819.712.56.2

印度/巴基斯坦24.519.717.68.62.8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2页!

如果说“康熙萧条”和“道光萧条”纯属经济原因,那进入19世纪后的大清帝国却无法躲避开“内部动乱”和“外敌入侵”的厄运了。除了在18-19世纪之交屡屡发生白莲教起义外,在中国所有省份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而1950-198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1853-1868年的捻军之乱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则把彻底动摇了大清帝国的根基,导致晚清中国的经济进一步衰退。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3页!

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快速兴起的同时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相对衰落了?谢和奈分析道,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特征是社会风气的持续堕落,其多样性和复杂形实在是值得进一步追溯和回顾:在乾隆指正末年的那疯狂开销时代的国家财政收支不平衡,自从乾隆的宠臣和珅开始的腐化行为在统治阶级内部和政府官员中的蔓延,19世纪持续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口压力,一个移民区数量很大并受到屯民越来越大压力的帝国的过份拓展,1820-1825年间对外贸易的巨额赤字,以及继繁荣时代之后的明显的经济衰退(道光萧条),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加起来,催发了不断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而社会动乱又进一步破坏了正常的经济恢复机制和发展的机会。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蚕食又进一步雪上加霜。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内外格局和环境中,一度雄踞东方和世界的大清帝国就不断走向衰落之路了。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4页!

到这里,我们亿初步得出这样一幅在世界近代史上的较为明晰的比较“图景”。不管如何评估18世纪之前的大清帝国经济,至少在18世纪中后期之后,就在西方世界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后兴起之时,中华帝国却在自身的内在种种问题中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落了。于是这就给我们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带来了这样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西方世界是如何兴起的?其兴起的原因和动态演化机制是怎样的?中华帝国为什么会在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停滞甚至衰落了?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我们这一研究的集中问题意识。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5页!

马尔萨斯陷阱(theMalthusianTrap):就笔者管窥所见,“马尔萨斯陷阱”(theMalthusianTrap)这个经济史学家所常常喜欢用的词好像也是布罗代尔发明出来的。当然,这个词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的动力》的讲演中,布罗代尔说:“在18世纪之前,人口体系被困在一个几乎不可捉摸的圈子里。当人口数量刚要触及到圈子的周边,几乎马上就出现退缩。恢复平衡的方式和时机并不缺乏:匮竭、灾荒、饥馑、生活困苦、战争、尤其是种种疾病。”[1]

[1]

如果我们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这种“马尔萨斯陷阱”,但这里布罗代尔似乎有些值得商榷。因为,在15世纪之后,西欧和中华帝国显然都开始走出了这一马尔萨斯陷阱,即同时出现的较快的人口增长。在人口指标上,从16世纪开始,中国和欧洲的人口都出现了明显的长期增长趋势,双方的人口增长率也十分相近。譬如,从1500到1600年的1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28.9%,欧洲人口增长了27.4%;1650至1700年的5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20.9%,欧洲人口增长了18.7%。整个1500年到1800年的3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约1.8倍,欧洲人口则增长了1.6倍(见下图)。因此,严格来说,这里布罗代尔所说的“在18世纪之前”,应该改为“在16世纪之前”。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6页!

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theSmithianDynamics):

这是一些经济史学家所常用的一个概念。很显然,由于“dynamics”这个词含有中文的“动态”、“动力”、“动力学”、力度、力度变化等多重涵义,这里这个词可以译为“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斯密动态”,“斯密动态机制”等涵义。严格来说,这个所内涵的精确中文涵义是“斯密式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或“斯密式经济增长动态机制”。只不过式为了方便,我们简单把它译为“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但是,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均是在“斯密式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或“斯密式经济增长动态机制”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的。那么,什么是“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呢?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7页!

布罗代尔钟罩(BraudelBellJar)是秘鲁经济学家索托(HernandodeSoto)在其名著《资本之谜》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哈耶克的见解,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theextendedorderofhumancooperation)。在人类历史上,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曾被一些未知的因素和社会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就好像被困在一种与世隔绝的“钟罩”内。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制约和阻碍了人类合作秩序的自发扩展?这一问题曾被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视作为一个一直没有解开历史之谜。因此,这种被哈耶克所称作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市场经济被种种社会因素和机制所阻断和隔膜的社会安排就被称作为“布罗代尔钟罩”。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8页!

制度内卷

:

学界一般认为,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最早辨识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卷”(involution)问题的,似乎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Geertz,1968)。从笔者目前所阅读过的学术文献来看,事实上最早提出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的“内卷”问题的,并不是格尔茨,而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譬如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Kant,1790:290,英译本:309,中译本:279-80)就提出了他的“内卷理论”(involutionstheorie)他还非常明确地把这种“内卷理论”与“演化理论”(evolutionstheorie——即人们所说的“进化论”)相对照,并把这种理论称之为“锁入理论”(dieTheoriederEinschachtelung)。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9页!

这里,让我们在回顾一下什么是“内卷”。哲学家康德和人类学家格尔茨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内卷”这个词的?首先,要理解源自欧洲语言的这个概念,看来还要与西方文字中的另外两个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较准确地把握它地涵义。香港中文大学张小军博士曾提出,在人类社会制序的变迁中,有三种“路径力量”(他称之为三种“路神”)在起作用:即revolution(革命)、evolution(演进)和involution(内卷)。由于在人类历史长河发展到20世纪时所出现的“行政控制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经由revolution(革命)这一“路径力量”而设计和建构出来的,国人对这个词的体验与认识已比较深刻。这里亦毋庸赘言。而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之型构的分析理路与思径取向,又可以用evolution(演进与进化)这个词来概括和形容。但是,第三个词involution(内卷或内缠,则迄今还未引起经济学家们尤其是经济学家中的制度分析学派(institutionalism)的重视。笔者初步认为,如果把involution这一由康德和格尔茨所早就辨识出来地“路径力量”引入对人类社会经济秩序沿革过程的审视与思考中,可能会开辟出与哈耶克大相径庭的一种理论视景来。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0页!

简单来说,革命(revolution)可以说是一种间断性的、突发式或者说剧烈的社会制度(regime)的改变与更替,即从一种社会制度跳跃式地改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而演进(evolution)则是指一种连续的(往往是缓慢地)、增进性的(incremental)、发散性的或沿革式的社会变迁。与前两者相对照,内卷(involution)则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体系或一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1页!

有了以上几个基本概念,我们就可以较方便对西欧中世纪以来以及帝制中国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动态过程做些整体地把握性的描述了。自中世纪以来,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包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北欧一些国家以及意大利领土上的一些城邦国)在持续和路径多样化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蕴发了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展的过程,并导致了后来的科技革命。而制度变迁、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与科技革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则最终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次工业革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增长。结果,尽管近代以来,欧洲诸国的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经济增长速率远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这些欧洲主要社会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均GDP增加)时期。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2页!1.4,问题和困惑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3页!

在近代初期,中国江南地区与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处在市场分工水平和程度差不多的起点上,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欧社会演进出了一种支撑大工业生产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而中国江南社会却却停留在小农经济与手工工场交互作用并相互维系的市场分工水平上而没有走向现代市场经济?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入侵并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没有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中国会自发地发展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吗?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历史问题,仍然困惑着人们,且呼唤着学术界投入新的或言更多的研究精力。反思历史,在于理解现在,并在于把握未来。在经历了20余年经济社会改革的今天,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重新思考和探索西方世界近代兴起以及晚清帝国衰落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原因,对认识和把握未来中国社会的走向,或许是必要的和必需的。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4页!讲:西方近代兴起与明清时期中国市场经济的历史兴衰:

一些仍然存在着的历史谜团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5页!

“不要以为那些给出估计数字的人最有资格解释它们(即使这些数字是出自他们自己);也不应该由于它们是数字就相信数字是明确无误的。对那些久远的时期来说,它们通常不是计量出来的,而只是些臆断(figments)。结果,这些数字屡屡变动。更糟糕的是,这些数字常常非常明显地互相矛盾。在此情况下,经济史学家长存疑问责无旁贷。”

——DavidS.Landes(1995.p.661)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6页!参考文献:韦森:“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华民:“‘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张宇燕:“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文贯中:“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龙登高:“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莫基尔:《富裕的杠杆》,华夏出版社2008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中信2009,原文为:AfarewelltoAlms.加一些英文文献(我会在个人主页中“教学课件”上陆续贴出)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7页!

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多个世纪经济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这场以引入和培育市场机制为主要导向的经济改革,不仅已经引致了中国大陆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巨大的变迁,从而把计划经济时代压抑和扭曲了经济解放了出来,引发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并且也把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一步步带到了21世纪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27年的改革的历程,已经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历史也反过来向正在走向21世纪的未来中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中国已经延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能否维系?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和潜存的社会收入极度不公平(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地区差异不断扩大,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现象大面积发生等等问题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初成的中国正在走向何方?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8页!

站在21世纪中华民族与人类其他民族、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发展的起点上,回首返观近现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演化轨迹,人们现在一般相信,近代以来西方世界(主要是西欧和北美)的兴起,从晚清帝国中后期之后并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停滞和落后,已成了一种人所共知且无可置否的历史史实。然而,现在看来,围绕着这些“历史史实”的一般“信念”和直观“印象”,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巨大的谜团。即使我们承认——也无法否认——一些历史史实,即到20世纪初,与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比,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中华帝国在晚清内忧和外患的深重苦难中确实衰落了(这一事实不但构成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毛泽东等革命家所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构成了现代和当代中国在历史波折中蜿蜒而行和发展的序幕,也是自1978年以来所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不甚久远的历史背景),但到现在,似乎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值得重新探究和思考问题: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9页!

史学界一般认为,15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总体领先于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尤为明显;直到16、17世纪,中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基本指标,比如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和生活水平、工业化程度、市场规模和运作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也决不逊色于西欧,在一些重要领域甚至比西欧表现得更为出色。在16、17世纪,中国人均GDP、生活水平、工业化指数和人口增长率基本与欧洲国家处于同等水平(这一点史学界有争议)。关于人均GDP,来自麦迪逊的数据已经证明双方水平相当。就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彭慕兰的研究也证明,在16、17世纪,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当时欧洲最领先的地区相当。西欧近代现的兴起是个谜,中华帝国自清代以来的“衰落”更是个“谜”。这两个“谜”叠加在一起,更令经济学界、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学界“扑朔迷离”。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0页!大分流:18世纪之后世界人均收入的变化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1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2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3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4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5页!

长期以来,人们大致认为,15世纪以后,东西方社会在进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差异。因而人们也一般相信,在19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中华帝国就相对停滞了。譬如,早在176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1930,p.73)就发现中国的经济停滞于静滞状态了:“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即是说,是一个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它似乎长久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了。……也许在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另外,据史料记载,在1793年,当英国特使马嘎尔尼(GeorgeMacartney)访问中国后,曾把中国比喻为“一艘摇摇晃晃的、老旧的头等战舰”。自此以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FriedirichHegel)等西方学界的主流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停滞的“木乃伊式的国家”,而明清(特别是清代)则最能体现这种停滞的时代。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6页!

然而,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史学界不断有学者对这种长期以来存在的信念表示怀疑。譬如,法国史学家谢和耐(JacquesGernet)在《中国社会史》就给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历史图景。谢和耐(Gernet,1990认为,在康乾盛世,大清帝国是世界上财富增加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在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他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谢和耐(Gernet,1990,p.420-421)还同时指出:“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别落后。雍正时代和乾隆时代前期的中国农民普遍比路易十五执政时期的法国同行们生活得更为舒适和更为安居乐业,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普遍更高一些。”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7页!

当然,谢和耐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他(Gernet,1990,p.424)分析道:“内部的安定、政治风气的缓和,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和全面的繁荣,无疑是中国人口于18世纪增长的原因。”谢和耐发现,大清帝国这一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当时在世界上还是绝无仅有的。比如,尽管同一时期欧洲各国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有了一个人口的较快增长时期,但1750年到1800年,欧洲的人口只是从1.44亿增加到1.93亿,而中国的人口却从1741年的1.43亿增加到1762年的2亿,而到1812年,则快速增加到3.6亿。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8页!

实际上,比谢和耐更早,美国政治学家肯尼迪(PaulKennedy,见中译本,页186)早在1987年《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估计到,在乾隆15年(1750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英国的17.3倍。在1830年的时候,中国的工业产值仍是法国的5.7倍,英国的3倍。只是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左右)时,英国的工业总产值才刚刚赶上中国,而法国还只有中国的40%。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9页!

法国另一位历史学家魏丕信(Pierre-EtienneWill)也持类似看法。在《18世纪的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一书中,魏丕信指出,与近代以前的欧洲相比,明清中华帝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拥有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及一个成熟稳定的官僚制度。这一点正是中国具有比欧洲更强大的抗灾能力的关键之所在。魏丕信发现,早在近代以前,中国政府所组织的各种救灾活动,不但十分周密和有效,而且已经制度化。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0页!

在这方面,《重新定位: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国内译为《白银资本》)一书的作者弗兰克(AndreG.Frank)走得更远。在这部著作的“中文版前言”,弗兰克自己解释到:“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通过分析证明,至少直到1800年,具体到中国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东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位——而这显然也是暂时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仅仅是很近的事情”。在这部书的正文中,弗兰克也一再表明这样的观点:“如果说在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的话,那么,这个经济体就是中国”。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1页!

相对而言,王国斌(Wang,1997,中译本,页71)发现,早自宋代以来,中国一直都有各种促进商业交易的市场制度。这些制度在明清时期日益完善,并且扩散到更广大的地区。结果,中国的手工业与商业贸易网络在18世纪以前就十分发达:“最为著名的手工业中心,位于人口密集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与欧洲相仿,纺织业是主要的农村手工业,尤其是在江浙地区的许多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在16世纪已开始大批转向纺纱织布或丝织业。至18世纪,经济作物与手工业已普及全国。富商大贾(其中许多来自山西或徽州)控制了长途贸易的大部分”(Wang,1997,中译本,页38)。由此,王国斌(Wang,1997,中译本,页12)得出了如下结论:在16至19世纪,像欧洲社会近代的动态情形一样,中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TheSmithianDynamics)。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2页!

另外,龙登高等国内学者认为,在个千年,欧洲是停滞和衰退的,直到13世纪末即宋朝末年,中国仍是全世界最领先的经济。其后几经起伏,还出现过中国史书所称颂的所谓“康乾盛世”。尽管在“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经济有较快的增长,但这一时期“是欧洲产业革命发轫的时期,而中国却是相对衰落的趋势,19世纪中叶起甚至绝对衰落”。这一说法应该说符合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史研究的历史发现。另外,龙登高还发现,加州学派与新儒家学派具有某种承继性,如果说杜维明、余英时等从文化的角度阐明儒家思想不是资本主义的障碍,从而修正了韦伯的观点,那么加州学派则从社会经济的角度通过中国经验的总结来丰富和完善国际学术理论。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3页!

在2001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麦迪森又指出,尽管到185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与1500年相比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有些下降,但中国的GDP总量还是很大的。正如麦迪森所言:“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亚洲的任何国家都强大。从5世纪到14世纪,它较早发展起来的技术和以精英为基础的统治所创造的收入都高于欧洲的水平。14世纪以后,虽然欧洲的人均收入慢慢超过了中国,但中国的人口增长更快。到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欧洲和其衍生国的总收入还要高出30%。”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4页!

当然,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即人均GDP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譬如,史学界根据麦迪逊的估算,自1500至1820年,以1990年盖-凯美元为计算标准,西欧人均GDP从670美元升至1269美元,增长了89.4%;中国在1500年时,人均GDP约为600美元,但在而后的300多年里增长率近乎为零。西欧产业革命前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中国,1820年人均收入已经是中国的2倍。根据麦迪森的研究,1500-1820年人均GDP为零增长(从康熙即位到乾隆去位是1662年到1795年),1820-1870年、1913-1950年甚至为负增长。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5页!通过对现有的有关理论文献的阅读和梳理,我们目前大致只能大致这样一个初步印象:在19世纪前,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传统中华帝国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确实也经历了一段经济和人口双增长的历史时期,且市场经济秩序也在满清的皇权政治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蕴生和扩展。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中华帝国的经济并没有停止,但是,由于于经济增长同时发生的人口的迅速增长,尽管自清代以来中国就突破了史学家们所常说的“马尔萨斯陷阱”,但整体上来说,自明末以来,中国经济基本上是有增长,而没有发展。[1]这恰恰是历史学家黄宗智(Huang,1985,1990)从其“内卷化增长”(involutionalgrowth——一译“过密型增长”)研究思路所得出的晚清传统中华帝国“只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论,也与西方已为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1973,pp.285-386)在《中国过去的模式》中所描述的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量之增长和质之停滞”的判断相吻合。

[1]

按照发展经济学家们的一般共识,“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GDP数字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一般是指人均GDP和其他综合社会福利的增加。由于在大清帝国前期和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被人口增长所“吃掉了”,因而可以认为黄宗智的中国这一时期有经济增长但没有经济发展的判断应该是对的。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6页!1.3十九世纪之后的欧洲与中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起飞和中华帝国的停滞和衰退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7页!

从整体上来看,经过13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欧洲诸社会的动态发展,几个世纪的漫长贸易和商业的扩展已为西方世界的兴起奠定了市场网络。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过渡来看,英国、法国和低地国家已从庄园制农业转变为个体所有制农业,极大地改善了欧洲的粮食供应,确保了欧洲人口的快速增加。从制度变迁的层面上来看,民族国家的形成,也为欧洲各国在18世纪的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外部保障。从英国1215年《大宪章》的签署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再到法国革命,西方保护私有财产的宪政制度也基本上生成了。在此前提下,到18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尤其是英国、荷兰和法国,适应于并能够确保国际国内市场贸易金融信用体系运作的法律制度也基本上完善起来。譬如,到18世纪后半期,伦敦的皇家法院就可以在保险、汇票、包租船只、销售合同、合伙协议专利和其他商业和金融交易方面的纠纷进行裁决了,并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案例和经验。有的西方学者判断,只是到了这个时候,“英国的法院和法律才似乎成了促进英国商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Rosenberg&Birdzell,Jr.1986,参中译本,页130-131)。

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8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9页!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0页!

在西欧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两个世纪中,英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在1700年,英国的GDP总量还不过只有107亿美元,到1820年,则较快地增加到362亿美元。从1820年到1870年的50年中,英国的GDP几乎翻了三番,达到1008亿美元。到1913年,又翻了一番多,达到2246亿美元。在这200多年的时期中,英国的人均GDP似乎增长更快。按照麦迪森的估计,在1700年,英国的人均GDP只有1250美元,1820年则增加到1707美元,1870则快速达到3191美元,到1913年,则进一步增加到4921美元。由此麦迪森得出结论说:“在1820-1913年间,英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比任何时候都快,大约为1700-1820年的3倍。这个时期史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究起原因,麦迪森认为,“经济表现突出的基本原因史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它所伴随着的实物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劳动力国际分工的改善。在此期间,英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9%,几乎是GDP增长率的2倍”。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1页!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演变的动态格局中,非常不幸的是,就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却在经历了大清前期和中期“康乾盛世”后停滞甚至衰退了。按照我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的研究,即使在清代前期,在市场宗的繁荣趋势中,中国经济也有两次衰退,即史学界所说的“康熙萧条”和“道光萧条”。吴承明先生发现,在17世纪下半叶,在大清社会的国家统一和生产恢复中,曾出现商业凋敝、市场萧条、物价剧跌、农民窘困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作为“康熙萧条”。进入18世纪,中国的市场转入繁荣,物价上升,交易活跃。但在进入19世纪不久,中国发生第二次市场萧条,并在18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了低谷。这次萧条影响面甚广,较前次为严重。吴承明先生还发现,“道光萧条”是在“清国势已衰,农业生产不景气,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发生的。”吴承明先生还进一步指出,“这两次市场萧条,考其基本原因,概属经济因素,与战乱、灾荒无关”。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2页!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以1900年英国为100)———————————————————————————————175018001830186018801900———————————————————————————————(整个欧洲)8811162435

英国1016256587100哈布斯堡帝国778111523

法国9912202839德意志诸邦889152552意大利诸国888101217

俄国66781015

美国4914213869

日本7777912

(第三世界)766432

中国866443

印度766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3页!

除了内忧之外,1840-1842年的次鸦片战争和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则一步步把大清帝国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推入到彻底崩溃的边沿,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则把一个千孔百疮、内忧外患中华帝国和中华民族逼进到了一个饱受外族列强欺凌和奴役的时代。按照法国社会学家谢和奈(Gernet,1990,p.471)的看法,英国等西方列强对19世纪上半叶的中华帝国形成的真正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军事方面,而是在于经济领域:“鸦片的进一步摧毁了一个大帝国的经济,而这个帝国的财经政治和行政制度自1800左右起已经开始衰落。这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衰落导致了令人担惊受怕的社会大爆炸以及受殖民统治的居民的起义,他们在1850年至1878年间震撼了整个帝国”。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4页!

大清帝国晚期的经济衰落,自然也能从一些学者的历史统计估算数字上反映出来。按照麦迪森的估计数字,从15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0.41%;从1820年至1870年则为-0.37%;从1870年到1913年恢复为0.56%;从1913年到1950年又降低为-0.02%。内乱、战争和饥荒,也使我们的民族人口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导致绝对人口数字一度下降。按照麦迪森的数字,在1820年,中国内地的人口已达到3.81亿,到1870年,则下降到3.58亿。到了1913年,则上升到4.37亿。按照麦迪森的估算,这一时期的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820年的600美元,下降到1870年的530美元和1913年的552美元。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5页!1.4,初步的理论猜测:西方世界和中华帝国在近现代历史中的不同动态演化路径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学讲义第1讲共85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6页!

(Source:Lin,1995)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复旦比较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