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住在富人区的她2022年03月四川眉山市文化馆(市东坡文艺创作中心)考核招聘艺术类专业技术人才1人名师点拨卷答案详解版(3套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卷I一.综合模拟押题-全考点(共125题)1.刑警队需要充实缉毒组的力量,关于队中有哪些人来参加该组,已商定有以下意见:
(1)如果甲参加,则乙也参加
(2)如果丙不参加,则丁参加
(3)如果甲不参加而丙参加,则队长戊参加
(4)队长戊和副队长己不能都参加
(5)上级决定副队长己参加
根据以上意见,下列推理完全正确的是:
A.甲、丁、已参加
B.丙、丁、已参加
C.甲、丙、已参加
D.甲、乙、丁、已参加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那么……”等,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甲→乙
②¬丙→丁
③¬甲且丙→戊
④¬戊或¬己
⑤已
第三步,进行推理。
由⑤已知己参加,根据④或关系“否定肯定式”可得:已→¬戊;
“¬戊”是对③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戊→甲或¬丙;
由“甲或¬丙”可知有三种情况为真,
情况一:若“¬甲,¬丙”为真,则“¬甲”是对①的“否前”,否前得不到必然结论,因此不知道乙去不去,而“¬丙”是对②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丁,此时参加的人为:丁、已,无对应答案,排除;
情况二:若“甲,丙”为真,则“甲”是对①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乙,又“丙”是对②的“否前”,否前得不到必然结论,因此不知道丁去不去,此时参加的人为:乙、已,无对应答案,排除;
情况三:若“甲,¬丙”为真,则分别是对①②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乙、丁参加,此时参加的人为:甲、乙、丁、己,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D选项。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对人最直接的危害是:
A.形成雾霾天气让人看不见路造成交通事故
B.被呼吸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相关疾病
C.被吸进入口腔引发口腔疾病
D.被吹进眼睛引发红眼病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
第二步,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进入肺,要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但是PM2.5颗粒物微小,从而不易被鼻等器官阻挡,可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进入肺后,可迅速被肺泡外毛细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B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对人最直接的危害应该是直接作用于人,“形成雾霾天气让人看不见路造成交通事故”不是直接危害。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C项:“被吸进入口腔引发口腔疾病”属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发生病害导致的,也是间接的危害。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被吹进眼睛引发红眼病”属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眼睛中的物质发生病害导致的,也是间接的危害。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3.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嘱权,只能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继承法知识。
第二步,根据《继承法》第六条,无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受遗赠权,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者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
因此,本题错误。
4.近日,火星车在加勒陨坑拍摄的图像发现,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通常这样的土壤存在于南极干燥谷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这暗示着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地球沙漠土壤中存在土块,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硫酸盐浓度较高,这一特征在火星土壤层并不明显
B.化学物质分析显示,陨坑内土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以及粘土沉积中橄榄石矿损耗情况与地球土壤的状况较为接近
C.这些火星远古土壤样本仅表明火星早期可能曾是温暖潮湿的,那时的环境比现今更具宜居性
D.土壤裂纹剖面中的磷损耗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地球土壤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微生物的活跃性所致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论据: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地球沙漠土壤与火星土壤不同,是对论据的削弱,无法加强,排除。
B项:经化学物质分析后,陨坑内土壤与地球上土壤的化学风化过程相似,与论据表意相同,是对论据的加强,保留。
C项:火星远古土壤样本情况仅表明火星早期的环境比现在宜居,但并没有明确说明当时是否存在生命,不明确选项,排除。
D项:磷在土壤裂纹剖面中有损耗,说明有微生物存在,解释了为什么看到土壤裂纹剖面就说明可能有生命,属于搭桥加强。
B、D两项都能加强,但是D项搭桥的加强力度强于重复论据的B项。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远古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论据: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通常这样的土壤存在于南极干燥谷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不明确项。地球土壤多孔中空结构,硫酸盐浓度较高,这一特征在火星土壤层并不明显,指出火星土壤和地球沙漠土壤有区别,这种区别是否与生命有关不明确,不具有加强作用。
B项:不明确项。陨坑内土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以及粘土沉积中橄榄石矿损耗情况与地球土壤的状况较为接近,不确定这种相似是否与生命有关,不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宜居性”和是否存在生命无关,和土壤状况也没有必然联系,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建立联系。火星土壤裂纹剖面中的磷损耗,地球土壤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微生物的活跃性所致,解释了为什么可能通过地球和火星相似的土壤样本来推测生命的存在,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了联系,具有加强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支持题干结论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论据和论点。题干论据为“拍摄的图像发现”后面的内容,论点为“这暗示着”后面的内容。要支持该结论,可以说明远古时期火星确实存在生命。题干推论由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类似南极干燥谷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推出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A项,指出火星土壤层不具备地球沙漠土壤的某些特征,并不能说明远古时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无法支持题干结论。
B项,指出陨坑内土壤的某些情况与地球土壤状况接近,则由地球土壤存在生命的实际情况,说明远古时期火星也可能存在生命,对题干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C项,指出远古时期火星的环境比现今更具宜居性,但宜居并不能说明存在生命,无法支持题干结论。
D项,指出这些土壤中的磷损耗与地球土壤类似,而地球土壤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微生物所致,则类比可推测火星远古时期可能也存在微生物,即存在生命,直接支持了题干结论。相较于B项,该项的支持力度更强。
故本题选D。5.由于民间不知鬼火成因,只知这种火焰多出现在有死人的地方,而且忽隐忽现,因此称这种神秘的火焰作“鬼火”,认为是不样之兆,是鬼魂作祟的现象。“鬼火”实际上是(
)。
A.碳火
B.磷火
C.钾火
D.氮火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不过偶尔也会在城市出现。因为人的骨头里含有磷元素,尸体腐烂后经过变化,会生成磷化氢,磷化氢的燃点很低,可以自燃。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因为流速大压强小),回头一看,很吓人,所以被那些胆小或迷信的人称作“鬼火”。鬼火的颜色随着人体含有的元素颜色而改变。时常我们可以看到的鬼火颜色有3种:绿色、蓝色、红色,若有特殊的颜色,说明死人体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特别多。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6.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A.乌江自刎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完璧归赵
D.焚书坑儒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相关知识。四个选项的历史事件都比较出名,考生应知应会,乌江自刎说的是项羽,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是曹操,完璧归赵说的是蔺相如,焚书坑儒说的是秦始皇。再根据他们所处朝代,选出最早的即可。A项乌江自刎指的是楚汉战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杀的事件,时间是公元前202年。B项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般认为是曹操所做。C项完璧归赵指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的事件。D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的事件。
故本题选C。7.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材料中的“纳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计量单位
B.纳米材料的主要成分是从某种谷物中提取的
C.一纳米相当于一亿分之一米
D.在汽车表面进行纳米镀膜就可以防止不同程度的刮伤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正确,C项错误,纳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B项错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就是三维空间中有一个维度是纳米尺寸,而不是从成分角度考虑的。
D项错误,纳米镀膜是一种汽车镀膜美容,其漆面保护效果十分明显,可以避免车漆氧化,达到漆面增亮、抗酸碱、抗氧化、抗紫外线等多重功效。防止不同程度的刮伤表述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A。8.危机处理是指突如其来的一个事件爆发以后,政府怎么处理,怎么应对。危机管理则更全面,不仅包含了针对危机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的处理方法,甚至包括了针对潜伏期的处理,就是当危机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政府应具有一种预警的能力,然后再具备危机处理应变的能力。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危机处理更关键
B.危机管理包含危机处理
C.危机处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
D.危机管理可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更关键”无中生有,排除A项。B项对应“危机管理则更全面,不仅包含了……甚至包括了……”,理解正确。C项“核心”文段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D项对应“当危机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政府应具有一种预警的能力”,文段说的“预警的能力”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情况发出警报,而并非“可以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属于曲解文意,排除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9.下列行为中,构成犯罪中止的是(
)。
A.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审判员甲收取被告家属五万元,为被告开脱罪责,但合议庭未采纳甲的意见,甲遂将贿赂款返还给被告家属
B.乙找张某复仇,举刀正要砍,张某情急之下慌忙道歉,并说愿意补偿三万元钱以消除乙的心头之恨,乙收下钱后离开
C.丙欲杀害仇人李某,但经多次跟踪观察发现李某行动谨慎,一直未找到合适下手的机会
D.丁某拦住赵某欲实施抢劫,但赵某身无分文,丁某未抢得任何财物,放赵某离开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一般认为,受贿罪以取得财物为既遂。因未实现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求而退回财物,只是既遂后的一种表现,不影响受贿的认定,故甲不构成犯罪中止。
B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张某向乙道歉,并补偿三万元钱给乙,乙收下钱后离开,此时应当认定为乙的犯意已经消除,即自动放弃犯罪,构成犯罪中止。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丙多次跟踪观察发现李某行动谨慎,一直未找到合适下手的机会,丙并未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而是为了犯罪制造条件,属于犯罪预备,不构成犯罪中止。
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丁某是因赵某身无分文未抢得任何财物才放赵某离开,即因为丁某意志以外的原因放弃犯罪,属于犯罪未遂,不构成犯罪中止。
故正确答案为B。10.公文的复核是根据领导人的发文意见以及机关工作惯例等决定公文如何印制、如何分发、发给谁等。(
)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1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
公文复核是公文发文办理的第一步,需要复核的是审批手续、内容、文种和格式。
故表述错误。11.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甲先做8小时,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甲先做3小时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A.16
B.18
C.21
D.24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效率类。
第二步,设甲的效率为x,乙的效率为y,根据题意,得6x+12y=8x+6y,解得x=3y。
第三步,赋值甲、乙的效率分别为3、1,那么工作总量=3×6+1×12=30。故甲先做3小时后乙还需(小时)。
因此,选择C选项。12.我国第4代计算机的电子元件是(
)。
A.晶体管
B.电子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A项错误,第2代为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B项错误,第1代为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C项错误,第3代为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
D项正确,第4代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故正确答案为D。13.列宁曾说:“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理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
①权限
②利益
③能力
④职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学基本原理知识。
第二步,一定的人对所管理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①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②利益。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③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
所以①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14.下列属于法律行为的是(
)。
A.地震
B.洪水
C.张三家的羊跑进李四家的羊圈
D.王五与赵六签订买卖合同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在题目中,A、B、C三项都不是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故正确答案为D。15.数字表第1列最大数减去第1行最小数所得值对应的符号是:
A.
B.
C.
D.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数字表中第1列最大数为8,第1行最小数为2,两数相减8-2=6,由对应表可知对应的符号为。
故正确答案为D。16.习得性无助是指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是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习得性无助的是:
A.小红因弹钢琴出错屡遭母亲训斥,她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分,不再愿意练钢琴了
B.小李曾交往过好几个女朋友,但都以分手告终,于是他认为自己没有魅力,再也不敢和女孩交往了
C.小王工作中粗心大意,常出现失误,被领导批评几次后工作细致了许多,近期再没被领导批评过
D.小张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对冷门,在多次求职无果后,他便不再对外出工作抱有热情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查找关键词。
“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屡遭母亲训斥后认为没有音乐天分不再愿意弹琴,符合定义关键词,排除;B项:分手之后认为自己没有魅力再也不敢和女孩交往,符合定义关键词,排除;C项:失误被领导批评后工作细致很多,不符合定义关键词“放弃努力”,当选;D项:多次求职无果后不再对外出工作抱有热情,符合定义关键词,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
②放弃努力。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小红练琴屡遭训斥,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分,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不再愿意练习弹琴,体现了“放弃努力”,符合定义;
B项:小张多次求职无果后,不再对外出工作抱有热情,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并“放弃努力”,符合定义;
C项:小王改变工作态度,工作细致,没有再被领导批评,未体现“放弃努力”,不符合定义;
D项:小李多次失恋,认为自己没有魅力,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再也不敢和女孩交往,体现了“放弃努力”,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题干定义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效应,分析其外在表现特征,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即可解题。习得性无助的定义要点:①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②习得自我失控感;③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A项,小红弹钢琴出错屡遭母亲训斥,她认为自己没有音乐天分,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不再愿意练习钢琴,体现了放弃努力,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符合定义。
B项,小李曾交往过好几个女朋友,但都以分手告终,于是他认为自己没有魅力,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再也不敢和女孩交往了,体现了放弃努力,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符合定义。
C项,被领导批评几次后工作细致了许多,并没有失去控制,也没有放弃努力,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不符合要点②③。
D项,小张多次求职无果后,不再对外出工作抱有热情,体现了将多次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并放弃努力,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17.知名度和美誉度反映了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的认识和赞许的程度,两者都是公共关系学所强调追求的目标。一个组织形象如何,取决于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公共关系策划者需要明确的是:只有不断提高知名度,才能不断提高组织的美誉度。知名度只有以美誉度为基础才能产生积极的效应。同时,美誉度要以知名度为条件,才能充分显示其社会价值。
由此可知,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关系是:
A.知名度高,美誉度必然高
B.知名度低,美誉度必然低
C.只有美誉度高,知名度才能高
D.只有知名度高,美誉度才能高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只有……才……”,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提高美誉度→提高知名度
②知名度产生积极效应→美誉度
③美誉度显示社会价值→知名度
第三步,进行推理。
A项: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B项:题干是在探讨“知名度提高”,是一种趋势,而该项“知名度低”与之话题不一致,无法推出,排除;
C项:该项翻译为:知名度高→美誉度高,是对①的“肯后”,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排除;
D项:该项翻译为:美誉度高→知名度高,是对①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以推出。
因此,选择D选项。18.剧本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正文
A.台词;信函
B.影片;原著
C.人物;公文
D.剧情;标题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分别将选项代入题干,确定逻辑关系。
A项:“台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正文”是“信函”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且“台词”和“正文”都是文字,“剧本”和“信函”都是书写载体,前后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B项:根据“剧本”拍摄“影片”,二者属于对应关系,“正文”是“原著”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人物”是“剧本”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正文”是“公文”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但“正文”是文字,“人物”不是文字,二者范畴不同,排除;
D项:“剧情”是“剧本”的一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标题”和“正文”都是文章的一部分,二者属于并列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19.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视其为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文字表达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中的:
A.系统性
B.价值观
C.生产观
D.环保观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是由两个分号构成的并列关系,主要讲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人自身发展”三个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价值观”是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B项是对文段内容的全面概括。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提炼和把握。本题所给文段为并列结构,论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是如何看待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和人自身发展的,然后结合选项找到与“如何看待”相关的选项即可。文段主要讲述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怎样看待自然资源,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看待人自身的发展。而“怎样看待”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选择层面的问题。因此“价值观”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文段通过两个分号构成的并列结构,主要讲述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如何看待自然资源,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看待人自身的发展,这其实是一种价值选择即价值观,对应B项。A项“系统观”指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无中生有,排除;C、D两项片面,C项对应第一个分句和D项对应第二个分句,片面,均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20.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
A.《千金方》
B.《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D.《伤寒杂病论》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成就知识。
第二步,《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A项错误。
C项:《本草纲目》,医学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C项错误。
D项:《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仲景,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时期为东汉末年。D项错误。
21.今天,治玉工具得到改进,由过去的人力创造机械动力,________为电动马达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治玉手艺无法量化、全凭感觉。如今这门手艺依旧_________着古老的学徒制,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换
沿袭
B.演变
继续
C.发展
继承
D.转化
沿用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如今这门手艺依旧_________着古老的学徒制,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可知,这门手艺仍然是使用学徒制的古老办法。A项“沿袭”指依照旧传统或原有的规定办理;D项“沿用”指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两者均符合语境。B项“继续”指“活动”连下去,不间断,侧重于一个过程持续下去,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强调结果,而该空横线后“着”表示目前还在使用着之意,不是结果,排除C项。
第二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治玉工具得到改进,由过去的人力创造机械动力,________为电动马达动力”可知,此处说的是过去的人力创造机械动力变成了今天的电动马达动力。A项“转换”指改变、改换,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侧重于“换”,即“替换”之意,符合语境。D项“转化”指转变,侧重“化”“变化”,不一定是直接替换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因此A项更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变化发展。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
22.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海洋更适合于生命活动。生物要从水域移动到陆地是一种十分危险和艰难的
,而潮汐区则提供了一种
:一个可作为水陆之间“桥梁”的环境,许多人相信,一些生物就是利用这座“桥梁”完成登陆这个进化过程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巨变方向
B.蜕变可能
C.转变选择
D.激变途径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空考查近义词辨析。“巨变”指变化程度大;“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成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多形容速度快,势头猛。由后文“一些生物就是利用这座‘桥梁’完成登陆这个进化过程的”可知,第一空强调的并非生物从水域移动到陆地的变化之大和变化之快,而是强调从水域到陆地这一实质环境的改变,排除A、D两项。
第二空,根据后文“可作为水陆之间‘桥梁’的环境”可知,潮汐区使生物向陆地移动具有了可行性,因此提供了一种“可能”,B项符合语境。“选择”侧重于从一群或一组中择取一个,而文段只提到了潮汐区,因此,此处用“选择”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故正确选项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生物要从水域移到陆地”可知,这是一个艰难的生物进化过程,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必然是较大的变化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A项“巨变”是指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B项“蜕变”指发生质的改变或衰变;C项“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均符合文意。D项“激变”指事物发生突然而激烈的变化,这与生物演化缓慢的过程相矛盾,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可知,下文是对第二空词语的解释说明。根据语境信息“桥梁”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潮汐给水生生物演化为陆生生物提供了一种途径或者可能。A项“方向”指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或者指正对的位置、前进的目标,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C项“选择”指主动选出自己所需的对象,但是生物演化并非其主动选择,而是受多种外界因素共同决定的,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三步,验证第二空。“巨变”指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蜕变”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意为急剧变化。生物从水域进化到陆地,本身发生了质变,故第一空填“蜕变”最合适。
第二空,“可能”填入也恰当。
故本题选B。23.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正确的选项是(
)。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相似,优先考虑样式规律。观察发现,第一组图形中图1与图3求同得到图2。故第二组图需满足此规律,只有C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C。24.第二段谈电信业“大变革”,列举了各个公司的种种做法。这些做法可概括为:
A.怎样增强竞争实力的措施
B.怎样革除经营弊端和怎样实现国际垄断的手段
C.怎样推进企业改革和怎样在新世纪新环境中生存的对策
D.怎样领导新形势和怎样实现跨国经营、抢占对方地盘的目标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二段首先介绍全球化给电信行业带来的大变革,接着举例说明各国电信公司在这一影响下的具体应对措施,即日本进一步开放市场、美国分解成三个独立的公司、法国大幅裁员、荷兰和西班牙筹集资金等。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即主旨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体现了各公司在新环境中的应对措施,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没有体现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势,表述片面。B项和D项:“国际垄断”与“抢占对方地盘的目标”均无中生有。
25.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争论不休,也曾引起________。美国和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长期探测,美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系列探测器,苏联也发射过相应的探测器。他们对火星上有巨石人面像、金字塔等类似城市遗迹先是________,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向公众披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
A.轰动秘而不宣
B.争议不置可否
C.质疑各执一端
D.反响视而不见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第一空可由“争论不休”判断填入词语含义,排除错误选项。第二步,辨析第二空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填入词语是“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结果,“争议”“质疑”仍然是在争论,排除B、C。
第二空,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向公众披露”相对,在此之前应是处于保密状态。“秘而不宣”意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秘而不宣”符合句意,排除D。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他们对火星上……先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向公众披露”可知,该空应与“向公众披露”相反。A项“秘而不宣”指守住秘密,不肯宣布,符合语境。B项“不置可否”指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C项“各执一端”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D项“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三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和D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引起轰动”为常见搭配,且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根据文段“先是……后期才……”可知,横线处与“披露”语义相反,“披露”指发表、公布,A项“秘而不宣”指保守秘密,不肯宣布,符合文意,锁定。
B项“不置可否”指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C项“各执一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D项“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均与“披露”语义不相反,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引起“轰动”,搭配恰当,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无26.下列关于国际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前苏联于1978年入侵阿富汗,持续十余年
B.1990年开始的海湾战争源于伊朗入侵科威特
C.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
D.1982年4月-6月,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常识。主要涉及国际战争的相关内容。
B项错误,海湾战争是指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为恢复科威特主权,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源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入侵科威特。
A项正确,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据考生回忆,此处选项中确为1978年,与史实不符,但综合B项比较之后,国家差别比1年差距更大,故B的错误更严重。
C项正确,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D项正确,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简称马岛战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熟悉国际战争相关知识。二战后的国际战争主要包括:三次印巴战争、五次中东战争、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战争、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1990年的海湾战争、1992-1995年的波黑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等等。A项说法正确。1979年12月,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苏联由此陷入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直至1989年2月苏军才全部撤出阿富汗。
B项说法错误。1990年8月,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7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
C项说法正确。中东战争是指1948年到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五次中东战争都以以色列获胜告终。
D项说法正确。1982年4月至6月,英国与阿根廷在南大西洋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归属,爆发了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岛屿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著名的一场海战,史称英阿马岛战争。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国际战争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发动入侵科威特的军事行动,由此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的爆发并不是因为伊朗入侵科威特,而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B项说法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27.野生动物之间因病毒入侵会暴发传染病,最新研究发现,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
A.无论气候如何变化,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
B.适应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物种遭遇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正在升高
C.气温高低与野生动物患传染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气温越高患病风险越高
D.寒冷气候可能让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入侵,炎热气候却更易导致野生动物感染病毒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支持题干观点的一项,解答本题需首先明确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题干观点和论据。题干观点为“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题干论据为“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要支持题干观点,可说明气温升高的确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题干论据: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题干观点: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A项,指出生活在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着患传染病的风险,并未说明气温升高对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影响,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B项,指出适应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物种遭遇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正在升高,并未说明气温升高对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影响,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C项,指出气温越高野生动物患传染病的风险也越高,说明气温升高会使野生动物患传染病的风险增加,可以支持题干观点。
D项,指出寒冷气候可能让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入侵,炎热气候却更易导致野生动物感染病毒,但“炎热气候”与“气温升高”并非同一概念,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支持”,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论据: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现在冬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气候不管怎样变化,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患传染病风险,与气温升高是否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遭遇传染病的风险在升高,与气温升高是否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增加论据。气温高低和野生动物患传染病的风险存在正相关,说明气温越高,患传染病的风险会增大,具有加强作用。
D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寒冷气候野生动物免受病毒入侵,炎热更容易导致野生动物感染病毒,对比的是寒冷和炎热,而论点主要讨论“气温升高”,说的是气温的变化,论题不一致,排除。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
论据:热带、亚热带或低海拔地区的动物,因生活环境炎热,一直面临着罹患传染病的风险。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等低温环境的动物,过去因长久寒冬可免于病毒入侵,但现在冬季正变得越来越温暖,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
论据讨论的是炎热地区与低温地区对于动物罹患传染病的风险情况,论点讨论的是气温升高将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论据论点均在讨论气温与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关系,话题一致,可以考虑补充论据进行加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该项指出炎热地带的动物始终面临着患传染病风险,而论点的主体为野生动物;同时该项并未说明气温升高是否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话题不一致,无法加强,排除;
B项:该项指出适应寒带和高海拔栖息地的动物物种遭遇传染病暴发的风险正在升高,但并未说明气温升高与野生动物传染病暴发之间的关系,话题不一致,无法加强,排除;
C项:该项指出气温高低与野生动物患传染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说明气温升高确实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属于补充论据,可以加强,当选;
D项:该项指出寒冷气候与炎热气候对野生动物感染病毒的风险存在差异,属于重复论据,无法得知气温升高是否会加剧野生动物传染病的暴发,且是一种“可能”的说法,加强力度小于C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28.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成撤销,这是指行政行为的:
A.拘束力
B.确定力
C.执行力
D.强制力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法知识。
第二步,具体行政行为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其中确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不再争议、不得更改的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取得不可撤销性。题干中,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成撤销,这是指行政行为的确定力。B项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拘束力:①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生效,行政机关和对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成员必须予以尊重的效力。②对于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但对方当事人应当接受并履行义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更改,而且其他国家机关也不得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再次受理和处理该同一案件,其他社会成员也不得对同一案件进行随意的干预。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C项:执行力:是指使用国家强制力迫使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以其他方式实现具体行政行为权利义务安排的效力。这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国家意志性的体现。C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D项:强制力,是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政治组织区别于其他民间组织的最明显之处就是合法地垄断使用强制力,国家强制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为行政领导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后的支持。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29.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简称预案或应急预案)是指政府或企业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对危险源的评价和事故预测结果为依据,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范畴的是:
A.某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尽可能减小其所属的钻井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井喷事故的危害,对钻井公司的员工进行了相关应急培训
B.某商厦为了减小发生火灾时可能造成的损失,配备了专用灭火器等器材,并规定了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
C.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因管理不善,引发了大量的液氯泄露,公司临时从外面调来抢救器械,虽未造成人员中毒死亡,但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D.某矿务局所属的大型煤矿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的危害,编制了详实的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计划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预案分级响应条件等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政府或企业;
②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③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某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属于“企业”,为减小井喷事故的危害,属于“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员工进行相关应急培训,属于“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符合定义;
B项:某商厦属于“企业”,为减小发生火灾时的损失,属于“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配备了灭火器材并做出相关规定,属于“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符合定义;
C项:事故已经发生,临时从外面调来抢救器械,未体现“预先制定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不符合定义;
D项:某矿务局所属的大型煤矿属于“企业”,为减少可能发生的瓦斯爆炸的危害,属于“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编制详实的应急预案,属于“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30.渤海是中国的一个内海,它三面环绕陆地,下面不是渤海沿岸的省市的是:
A.山东
B.天津
C.吉林
D.河北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国情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环渤海的省市有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五个地区,其中不包括吉林省,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并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所以,吉林不是渤海沿岸的省市。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山东省,简称鲁,省会济南,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是渤海沿岸的省,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项:天津,简称津,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是渤海沿岸的市,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河北省,简称“冀”,省会石家庄,东与天津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交界,东北部与辽宁接壤,所以,河北省是渤海沿岸的省,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3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图形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曲直交点有明显规律,考虑数点。
第二步,九宫格,横向规律较为常见,优先考虑。
每行图形均由直线和曲线构成,所以考虑曲直交点(曲线和直线的交点)。所给图形中,第一行和第三行曲直交点的数量依次为0、1、2,呈现等差规律。第二行曲直交点的数量依次为0、?、2,故问号处应填一个曲直交点数量为1的,A项中曲直交点数量为0,B项曲直交点数量为4,C项曲直交点数量为0,D项曲直交点数量为1,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3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考数数。观察每幅图的封闭图形数目。每行第一个图形封闭图形数加第三个图形封闭图形数等于第二个图形封闭图形数,第一行图形数是2+4=6;第二行4+3=7;第三行第一个封闭图形数是4,中间的封闭图形数是6,所以空缺处需要有2个封闭图形。符合该规律的为B。
故正确答案为B。33.下列选项中,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子”含义相同的是:
A.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子曰诗云
C.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D.我本汉家子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难度并不大,都是一些常见的古语句子。考生只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可以简单地翻译出句子的意思,便可顺利作答。题干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子”是你的意思。选项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其中“子”也是你的意思,直接锁定本题答案为A。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里的“子”是你的意思。
A项当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意思是“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此处的“子”是你的意思,与题干句子中“子”的意思相同。
B项不选。“子曰诗云”出自元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泛指儒家言论。这里的“子”指的是孔子,与题干句子中的“子”意思不同。
C项不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出自《愚公移山》,意思是“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这里的“子”是指“儿子”,与题干句子中的“子”意思不同。
D项不选。“我本汉家子”出自魏晋石崇的《王明君》,意思是“我本是汉人”。这里的“子”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其与题干句子中的“子”意思不同。
故本题选A。34.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反而是一群特别容易“犯错”的人
B.有无数科学家脚踏实地勇攀科学的“高峰”
C.推测尽管看似科学,却往往会颠覆我们的认知
D.在这些领域的科学突破,才能给人类带来希望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横线位于第一段末尾,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文段先介绍科学家结论的正确性,随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进行转折,强调科学家在面对未知世界和高度复杂的软硬件工具时也会出现失误,故横线处意在表达科学家们也会出现错误,对应A项。
B项,“勇攀科学的‘高峰’”无法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排除;
C项,文段意在强调科学家也会犯错,“颠覆我们的认知”表述不明确,排除;
D项,“给人类带来希望”强调科学家结论的正确性,与文意相悖,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金星生命“时有时无”?质疑让科学更接近真理》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横线位于第一段的末尾。前文提到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向来都是和正确画等号的,科学家的结论向来都是可信度极高的。随后通过“但其实”进行转折,作为科技“无人区”的拓荒者,指的是科学家,也就是横线强调的主体为“科学家”,科学家面对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种高度复杂的软硬件工具,可能也会出错。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科学家反而是一群特别容易‘犯错’的人”,符合语境,论述主体一致且语义与转折前内容相反。
因此,选择A选项。35.增强安全意识,
是为了生产生活,
是服务于生命本身的一种责任,是安全工作的灵魂。
,要切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素质,不断强化员工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和减少安全事故,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所以
B.假如 那么 那么
C.不仅而且因此
D.不但而且并且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虚词的使用,需要我们把握句间关系。文段首句强调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生产生活和服务于生命本身都是它的作用,二者应该构成并列或递进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和假设关系,排除AB。
第二句话在提出对策,告诉我们要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所以是根据第一句话提出的对策,应该用总结词连接而不是并列,排除D。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的根—提升员工安全意识》36.大气对人类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建设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就是气象灾害。下列属于气象灾害的特点的有:
A.种类多
B.范围广
C.频率高
D.持续时间长
参考答案:ABC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气象灾害知识。
第二步,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A项:气象灾害有20余种,比如暴雨、雨涝、干旱、干热风、高温、热浪等。A项正确。
B项:气象灾害的范围非常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B项正确。
C项:气象灾害的频率非常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C项正确。
D项:气象灾害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D选项。
37.纵观人类发展史,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从来都是威胁全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共同敌人。病毒没有国界,面对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B.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面对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这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联系具有条件性。所以,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A项错误。
B项:一般说来,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但并非都是如此。局部之间的联系如果处理得好、结构合理优化的时候,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和;局部之间的联系如果处理得不好、结构无序欠佳的时候,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的和。题干也并未体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项错误。
D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38.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各项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速度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食品自身的成分
B.食品所含的水分
C.储存食品的环境温度
D.储存食品的环境湿度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食品知识。
第二步,食品腐败变质是指食品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下,由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并失去食用价值的一种变化。储存食品的环境温度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速度的主要原因,温度升高能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化学反应及微生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动植物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类活性增强,使食品发生各种改变。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可能性推理法解答。题干关键词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速度”,其强调的是影响因素,那么可推测其是外部因素的可能性更大,由此排除A、B。联想实际,夏天高温的环境中,食物容易腐败,而冬天低温时,食物则易长时间存储,推测C项环境温度入选的可能性更大。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动植物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类活性增强,使食品发生各种改变。
(2)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紫外线和氧等。温度不仅可以加速食品内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水分含量高的食品易于腐败变质。紫外线和氧均有加速食品组成物质氧化分解作用,特别是对油脂作用尤为明显。
(3)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本身具有能分解食品特定成分的酶,一种是细胞外酶,可将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水解为简单的物质;另一种是细胞内酶,能将已经吸收到细胞内的简单物质进行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使食品具有不良气味和味道。
题干问的是影响食物腐败变质速度的最主要的因素,与其他选项相比,温度能显著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事物中的化学反应及微生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引起食物腐败变质有多种原因,比如微生物、食物中的酶等等,但最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微生物。因此影响食物腐败变质速度主要是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氧气、辐射、渗透压等等。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波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C。39.扶贫:济困
A.励精:图治
B.克难:攻坚
C.狼吞:虎咽
D.星罗:棋布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扶贫指扶持贫穷的人,济困指接济困难的人,二者为近义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励精指振奋精神,图治指治理国家,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克难指克服困难,攻坚指攻破坚壁,二者为近义关系,保留;
C项:狼吞和虎咽是近义关系,均可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保留;
D项:星罗指星星罗列,棋布指棋子分布,均可形容数量繁多,是近义关系,保留。
二级辨析:看构词结构。题干扶贫和济困均为谓宾结构。
B项克难和攻坚是谓宾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C项狼吞和虎咽是主谓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星罗和棋布是主谓结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40.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存款利率不利于:
A.增加储蓄存款
B.刺激消费
C.扩大内需
D.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宏观经济政策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存款利率降低后,不利于增加储蓄存款,因为利息会降低。A项当选。
因此,选择A选项。
BCD项:存款利率降低后,银行的贷款规模往往会增加,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货币流通量,拉动经济增长。B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1.张某约同事齐某去河边游泳,张某腿抽筋溺水成为植物人,齐某与张某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
)
0.正确
1.错误参考答案:1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知识。
第二步,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本题中张某和齐某之间不存在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来源,因此,齐某对张某无救助义务,两人不存在民事权利或义务关系。
因此,本题错误。
救助义务的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如宪法和婚姻法规定了家庭成员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刑法也要求履行这种义务,否则即追究刑事责任;(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如值班医生负有抢救病人的义务,值勤消防队员负有灭火的义务。(3)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如成年人带他的小孩去游泳,即负有保护孩子安全的义务。(4)基于法律行为承担的义务。如某人自愿受雇于他人当保姆,则其负有看护好雇主家孩子的义务。
42.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于200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关于“一带一路”的愿景和行动,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相关的国家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
B.重点方向之一是从中国沿海到南美洲
C.建设的相关领域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D.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合作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知识。
第二步,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中国、蒙古、俄罗斯、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经过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大夫、意大利等国家。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有:东盟10国、南亚8国、中亚5国、西亚18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巴勒斯坦等65个国家。“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A项错误。
B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B项错误。
D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建设的重点内容并非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合作。D项错误。
43.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是(
)的边缘海。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常识。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临属太平洋海域。
A项错误,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不与中国相邻。
B项正确,
我国东临太平洋,黄海、东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边缘海。
C项错误,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并不与中国相临。
D项错误,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不与中国相临。
故正确答案为B。44.2021年4月27日,“齐鲁一号”和“齐鲁四号”两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浩瀚太空从此有了“齐鲁号”。下列关于“齐鲁号”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具备常规成像、凝视视频成像等成像模式
B.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
C.卫星工作时会受地面光照、云层和雾霾的影响
D.可全天时、全天候工作
参考答案:AB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前沿科技知识。
第二步,A项:齐鲁四号光学卫星分辨率达到0.5米,具备常规推扫成像、凝视视频成像等多种成像模式。卫星最高成像分辨率领先于我国目前在轨的商用遥感卫星,在同一平台系统中同时布局高分辨率的雷达卫星和光学卫星,在国内商用领域尚属首次。A项正确。
B项:“齐鲁号”卫星是国内首次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的创新型遥感卫星应用示范项目,将为山东抢占遥感卫星领域制高点奠定基础,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B项正确。
D项: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主要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类别,齐鲁卫星属于遥感卫星,拥有多种对地观测手段,尤其是齐鲁一号雷达卫星,不受地面光照、云层、雾霾的影响,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解决了光学卫星“看天吃饭”的不足,甚至可以像CT扫描一样,可以“看”到地下几十厘米的管网。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D选项。
C项:“齐鲁一号”是一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齐鲁四号”是一颗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高空,两颗卫星能清楚“看”到地面上的一棵树、一辆汽车。其中,“齐鲁一号”可以不受地面云层、雾霾影响,清晰分辨地下一定深度的管网。C项错误。
4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源于人的实践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是认识的源泉。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终都是来源于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源于人的实践。C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A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未必都是正确的。A项错误,不当选。
B项: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以有些认识不需要参加实践活动也能获得。B项错误,不当选。
D项:间接经验的最终来源也是实践。D项错误,不当选。
46.越是身处浮华的地方,我们越是希望能遇到一块心灵栖息地。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商业化社会,但书店仍然是灵魂的慰藉之地。大到城市,小到商场,若能有一家文化味浓郁的书店,一定能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书店入驻商场,这不仅能给商场带来客流,也能提升商场的品位。以书店融合阅读、休闲和其他文化产品的类似“文化商场”模式,更是可以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
如果以上论断为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是因为拥有文化味浓郁的书店
B.想要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就不应忽视书店这一环
C.因为书店提升了商场的品位,所以书店给商场带来了客流
D.即便不是身处浮华的地方,我们也能遇到一块心灵栖息地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日常结论题,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选项。
A项:题干中指出文化味浓郁的书店可以推出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选项中说是因为有文化味浓郁的书店所以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推出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B项:根据题干最后一句话可知,书店可以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选项中说想要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不应该忽视书店这一环,是文段的同义替换,可以推出,当选;
C项:题干中指出书店既给商场带来客流也提升了商场的品位,选项中说是因为书店提升了商场的品位所以给商场带来了客流,无法推出,排除;
D项:题干说的是我们希望遇到心灵栖息地,选项说的是我们能否遇到心灵栖息地,属于偷换概念,无法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n5口罩供货合同协议
- 上海建筑设计合同协议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难点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证书考试中的听力技巧与试题及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 反思阶段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语种证书考试中的叠加优势试题及答案
- 银行客群细分与营销策略试题及答案
- 金融规范国际金融理财师试题及答案
- 提升成绩的小语种试题及答案
- 《地下储气库储存》课件
- 加减消元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DBJ43 003-2017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装卸搬运合同书
- 计算流体力学CFD
- 三大战役完整版本
- 安全态势感知与响应
- DBJ33T 1320-202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标准
- 工程施工服务方案范文
- 重大疾病证明书样本
- 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