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风险辨识以及控制技术课件_第1页
石油化工风险辨识以及控制技术课件_第2页
石油化工风险辨识以及控制技术课件_第3页
石油化工风险辨识以及控制技术课件_第4页
石油化工风险辨识以及控制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化工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主讲:赵东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与安全技术中心,主任)Telax-mail:zhaodf@11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2、物质危险辨识3、典型工艺危害因素辨识4、专业设备危害因素辨识5、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辨识7、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内容提要2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内容提要2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3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根据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4根据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4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示意图能量伤损害坏屏蔽失效能量释放人失误环境因素物的故障

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要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5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示意图能量伤损害坏如何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6如何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6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类。7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71.2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81.2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七类,分别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有害因素。9《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标,将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2物质危险的辨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10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11第1类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1.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TNT、高氯酸铵

1.2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小口径步枪子弹1.3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硝化纤维素

、速燃导火索

第1类爆炸品121.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第1类爆炸品121.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四唑并-1-乙酸

1.5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铵油炸药(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第1类爆炸品131.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符号:黑色,底色:橙红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敏感易爆性爆炸品对外界作用比较敏感,存在火焰、撞击、摩擦、针刺或电能等较小的简单的初始冲能就可能引起爆炸爆炸自燃危险性部分爆炸品在一定温度下可不用火源的作用即自行着火火灾、爆炸着火危险性爆炸品都是易燃物质,且着火不需外界供氧;同时,炸药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达数千度火灾毒害性有些爆炸品具有一定毒害性,且绝大多数爆炸品爆炸时会产生CO、NO、HCN等有毒或窒息性气体中毒和窒息14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敏感易爆性爆炸品对外界作第3项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第2项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第1项易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乙烯、丙烯等。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15第3项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易爆性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可燃气体遇火源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有毒气体对人畜有很大的毒害性中毒扩散性气体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非常容易扩散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窒息性除氧气和压缩空气,其他压缩和液化气体都具有窒息性窒息16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易爆性处于燃烧浓度范围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氧化性压缩和液化气体中有一部分是强氧化剂,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发生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腐蚀性酸性、碱性气体及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性人员灼烫及设备损坏高压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大都是经过高压和降温后压入坚固耐压的容器(钢瓶)中的物理性爆炸低温液化气体蒸发时从环境吸取大量热量,还有的液化气体本身就储存在低温下冻伤17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氧化性压缩和液化气体中有一第3类易燃液体第1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

如:乙醚(闪点为-45℃)乙醛(闪点为-38℃)等;第2项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如:丙烯腈(闪点为-5℃)甲苯(闪点为4℃)等;第3项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如:醋酸(闪点为39℃)癸烷(闪点为46℃)柴油(闪点为55℃)等。18第3类易燃液体第1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18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高度易燃性易燃液体的沸点较低,易于挥发出易燃蒸气,着火所需的能量也较小火灾蒸气易爆性易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爆炸、火灾流动性扩散性流动性是任何液体的通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毒害性易燃液体或其蒸气大都具有毒害性,甚至刺激性和腐蚀性中毒、灼烫19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高度易燃性易燃液体的沸点较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硫磺、红磷、萘等;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三乙基铝、烷基铝、烷基锂等;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金属钾等。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20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易燃固体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性易燃固体的着火点较低,有些易燃固体受到摩擦、撞击等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引发燃烧火灾遇氧化剂易燃易爆绝大多数易燃固体遇氧化剂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很多易燃固体本身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粉尘爆炸粉尘危害易燃固体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自燃危险性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部分易燃固体容易自燃起火火灾21易燃固体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性易燃固体的着火点较低自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空气自燃自燃物品大都性质活泼,有极强还原性,遇空气产生大量热量,至自燃点着火,遇氧化剂爆炸火灾、爆炸遇湿易燃硼、铝等的烷基化合物类遇水或受潮分解而自燃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很多自燃物品本身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粉尘爆炸粉尘危害自燃物品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积热自燃二、三级自燃物品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容易自燃起火火灾22自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空气自燃自燃物品大都性质遇湿易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水易燃易爆遇水后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和热量火灾、爆炸遇氧化剂和酸着火爆炸遇氧化剂、酸比遇水反应更剧烈,危险性更大火灾、爆炸粉尘爆炸粉尘危害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毒害性腐蚀性很多遇湿易燃物品本身具有毒害性或反应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及强碱中毒、灼烫自燃危险性金属粉末类还具有自燃危险性火灾23遇湿易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水易燃易爆遇水后发生第1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双氧水、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24第1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氧化剂原因可能事故强氧化性氧化价态高,本身不一定可燃,但与可燃物作用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火灾、爆炸易分解性受潮、热、被撞、摩擦时极易分解出原子氧,遇还原剂易发生火灾爆炸,遇酸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腐蚀性绝大多数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和腐蚀性中毒、灼烫可燃性有机硝酸盐类具有可燃性火灾25氧化剂原因可能事故强氧化性氧化价态高,本身不一有机过氧化物原因可能事故分解爆炸性过氧化基极不稳定,对热、震动、冲击或摩擦都极为敏感火灾、爆炸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本身易燃,燃烧迅速而猛烈火灾、爆炸人身伤害性有机过氧化物大都对眼睛有伤害作用,即使短暂接触也可能对角膜造成严重伤害中毒、灼烫26有机过氧化物原因可能事故分解爆炸性过氧化基极不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27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毒害性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固体粉尘容易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进行毒品操作后未经漱口、洗手就饮食或在操作中误食毒品;一些可溶于水或脂肪的毒物可通过皮肤侵入引起中毒中毒易燃性毒害品中有许多易燃或可燃液体火灾、爆炸氧化性无机毒害品中有一部分弱氧化剂,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火灾、爆炸28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毒害性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固第7类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如金属铀、六氟化铀、金属钍等。29第7类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放射性射线电离能力较强,进入人体后会造成较大伤害;射线能破坏人体细胞,造成对肌体的伤害辐射危害可燃性多数放射品具有可燃性火灾氧化性硝酸铀等放射性物品具有强氧化性,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30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放射性射线电离能力较强,第8类腐蚀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等;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其它腐蚀品等。31第8类腐蚀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腐蚀性与人接触会引起灼伤,与设备、建筑物等接触会引起腐蚀灼烫、财产损失毒害性部分腐蚀品能挥发出具有强烈腐蚀和毒害性的气体中毒氧化性无机腐蚀品大都具有较强氧化性,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易燃性有机腐蚀品大都可燃火灾、爆炸32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腐蚀性与人接触会引起灼伤,1、为何讲述典型工艺?物质的状态:动态和静态危险过程本身的危险性、条件的危险性、设备的危险

2、石油化工物质的危险性潜在危险性的物质耐受能力。数量影响事故发生后事故的可限制性、可扑灭性即破坏性。物质的状态(气、液、固)也是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石油化工过程的危险性目的和特点就是改变物质

方法: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等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31、为何讲述典型工艺?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33.1物料输送

●气体超压爆炸(安全装置)静电火灾爆炸(流速、接地)泄漏中毒(密封、防腐、防疲劳断裂)火灾、爆炸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43.1物料输送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43.1物料输送

●液体静电(流速、接地)泄漏

●固体(粉料)静电粉尘爆炸(流速、防静电)堵塞机械伤害如:为防静电,用管路输送石油产品等高电阻率的物质,流速应在1m/s以下,设备管道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1~3Ω)。如:PP、PE等粉尘在风力输送系统中,因管壁摩擦而使系统产生静电,是导致粉尘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火灾爆炸(密封、防腐)中毒353.1物料输送●液体静电(流速、接地)3.2熔融、干燥●熔融利用加热使固态物料熔化为液体。火灾中毒高温烫伤单元的危险性更多的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熔融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在化工生产中,常常将某些固体物料(苛性钠、苛性钾、磺酸钠等)熔融之后进行化学反应。如磺化碱熔法生产间苯二酚,碱熔过程中,由于碱的存在,具有灼伤的危害,而生成物间苯二酚具有火灾和中毒的危害。编织袋厂需将聚丙烯颗粒熔融进行拉丝,存在着高温烫伤和火灾的危险。363.2熔融、干燥单元的危险性更多的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熔3.2熔融、干燥●干燥利用热能除去潮湿物料中的水分或溶剂。超温自燃静电和粉尘爆炸如:ABS装置粉料干燥单元,用热空气进行干燥,由于设备结构不合理,曾发生爆燃事故。干燥过程,应严格控制干燥温度。

373.2熔融、干燥373.3蒸发、蒸馏●蒸发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溶剂气化并移出,以提高溶质浓度或使之析出。热敏性物质分解、燃烧、爆炸。

如:食品(牛奶、果汁和糖浆等)浓缩的过程,为防止分解、氧化,一般采用真空低温蒸发的方法。383.3蒸发、蒸馏383.3蒸发、蒸馏●蒸馏借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挥发度不同,使其分离为纯组分的操作。22:82泄漏——火灾、爆炸(密封、防止设备腐蚀)残留物自燃——爆炸(控温)22:82误操作——自燃、火灾、爆炸静电、明火——火灾、爆炸如:常减压的常压蒸馏单元,塔顶为轻烃组分、塔底为重油。生产过程因误操作、设备缺陷等因素造成物料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393.3蒸发、蒸馏如:常减压的常压蒸馏单元,塔顶为轻烃组分、3.4加热和换热●加热是控制温度的重要手段,操作的关键是按规定严格控制温度的范围和升温速度。(石化最常用的为直接火加热方式)泄漏——火灾、爆炸(炉管破裂、出口管线泄漏)误操作——火灾、爆炸(炉膛爆炸、烟道爆炸)点火源——火灾、爆炸(其他设备物料泄漏)高温——人员烫伤403.4加热和换热403.4加热和换热●换热是利用热交换使物料的工艺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设备工作失效引发事故——如未经冷凝冷却的油品进入储罐,会导致罐内油品或罐内沉积水层沸腾等

管程破裂发生流体窜流

设备结垢引起危险——换热能力迅速下降、加速壁面腐蚀,阻塞管道413.4加热和换热413.5冷却、冷凝、冷冻●冷却使物料温度降低的过程。●冷凝使物料温度降低至发生相变(如气相变为液相)的过程。冷却介质中断——压力升高、爆炸冷却器泄漏——副反应、中毒、爆炸

如:烯烃聚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一般有冷却介质取热,若冷却介质中断,热量不能及时取走,导致反应失控,极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423.5冷却、冷凝、冷冻如:烯烃聚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一般有冷3.5冷却、冷凝、冷冻●冷冻使物料温度降低至0℃以下的过程。载冷体中断——压力升高、爆炸制冷剂泄漏——火灾、爆炸、冻伤冷脆——破坏设备冻堵——胀裂设备如:最常用的制冷剂为氨、其他还有丙烯、乙烯、氟利昂、盐水等,多数制冷剂有火灾爆炸的危险。若制冷剂进入其他系统,则易导致设备发生冷脆。若原料气不干,设备系统残留水分,会发生冻堵事故。433.5冷却、冷凝、冷冻433.6筛分、过滤●筛分将固体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级的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密闭、除尘)易产生静电及电气火花(静电接地)

如:催化剂的制备过程,极易产生粉尘;聚烯烃颗粒经振动筛进行筛分时极易产生大量静电。443.6筛分、过滤443.6筛分、过滤●过滤借助于重力、真空、加压及离心力的作用,使悬浮液通过多孔物质而将固体微粒截留,达到液-固分离的过程。

火灾、爆炸中毒固相物不稳定——火灾、爆炸(设备选型)(敞口、泄漏)液相物质危险性

如:催化裂化装置油浆过滤系统,将催化剂分离;加氢裂化装置原料的自动反冲洗过滤系统。453.6筛分、过滤(敞口、泄漏)液相物质危险性如:催化裂化3.7粉碎、混合

●粉碎将大块物料加工成小块物料的操作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惰性气体保护)撞击火花摩擦生热静电

如:化工、医药、染料、农药、食品等粉碎研磨过程中,会出现碎料粉、煤粉、铝粉、硫磺粉、食品粉、饲料粉、钛酸酐粉、木粉等,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处于一定浓度范围,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463.7粉碎、混合如:化工、医药、染料、农药、食品等粉碎研3.7粉碎、混合●混合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料相互分散,达到温度、浓度组成一致的过程。液体挥发——火灾、爆炸粉体物料飘浮——粉尘爆炸搅拌快、产生静电固体物料撞击火花如:聚丙烯催化剂的制备过程,聚合釜的加料过程等等。473.7粉碎、混合47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阀等。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4设备或装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48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44.1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缺水事故满水事故水击事故炉膛爆炸延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蠕变失效494.1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延性破裂494.2电气设备(1)触电事故电击:单相电击、两相电击、跨步电压电击电伤:电烧伤、皮肤金属化、电烙印(2)雷电事故(3)静电事故(4)电磁辐射事故(5)电路故障504.2电气设备504.3机械设备机械危险;电气危险;灼伤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辐射危害;其他危害514.3机械设备514.4起重设备重物坠落;起重机失稳倾翻;挤压;高处坠落;其他伤害。524.4起重设备52

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1)设计缺陷;2)结构失效;3)高处坠落;4.5登高装置

53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2换热器燃烧爆炸、严重泄漏、管束失效3加热炉火嘴损坏、加热管损坏、炉内耐火绝缘材料损伤、加热炉爆炸4锅炉炉膛、壳体爆炸、炉管爆裂、变形和失效、严重缺水、火管漏水、火管堵塞5管道泄漏、破裂和爆炸6压缩机活塞杆断裂、气缸开裂、叶轮叶片断裂、断油烧瓦、机组振动、燃烧爆炸、其他零部件损坏7机泵泵轴弯曲、泵轴扭断、烧坏断裂、轴承(轴瓦)严重磨损和烧坏、轴封严重泄漏,其他零部件损坏(如密封环损伤和出口逆止阀断裂等)8离心机燃烧爆炸、操作失误机械伤人、腐蚀致使转鼓破裂和振动异常9汽轮机叶片、围带、拉筋和铆钉的损坏和断裂4.6常见化工设备易发生事故一览表54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2换热器燃烧爆炸、严重泄漏、管束失效3加热炉火嘴损坏、加热管损坏、炉内耐火绝缘材料损伤、加热炉爆炸4锅炉炉膛、壳体爆炸、炉管爆裂、变形和失效、严重缺水、火管漏水、火管堵塞5管道泄漏、破裂和爆炸6压缩机活塞杆断裂、气缸开裂、叶轮叶片断裂、断油烧瓦、机组振动、燃烧爆炸、其他零部件损坏7机泵泵轴弯曲、泵轴扭断、烧坏断裂、轴承(轴瓦)严重磨损和烧坏、轴封严重泄漏,其他零部件损坏(如密封环损伤和出口逆止阀断裂等)8离心机燃烧爆炸、操作失误机械伤人、腐蚀致使转鼓破裂和振动异常9汽轮机叶片、围带、拉筋和铆钉的损坏和断裂4.6常见化工设备易发生事故一览表根据事故统计,违章作业、操作失误、制作缺陷、设计缺陷、维护不周、腐蚀是其主要原因55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5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565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毒性物质危害;56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苯、甲苯、乙苯、苯乙烯、硫化氢等57毒性物质危害;苯、甲苯、乙苯、苯乙烯、硫化氢等57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强酸、强碱等58毒性物质危害;强酸、强碱等58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筛分、粉碎、干燥等过程涉及的粉尘(塑料粉、煤粉、铝粉、硫磺粉、面粉等)尘59毒性物质危害;筛分、粉碎、干燥等过程涉及的粉尘(塑料粉、煤粉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加热设备、高温部件等和冷凝冷冻等设备部位60毒性物质危害;加热设备、高温部件等和冷凝冷冻等设备部位60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振动主要来源于管线振动、设备基座不稳、机泵进料波动等61毒性物质危害;振动主要来源于管线振动、设备基座不稳、机泵进料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病毒、细菌、寄生虫或真菌等

62毒性物质危害;病毒、细菌、寄生虫或真菌等62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如各种放射性料位仪等63毒性物质危害;如各种放射性料位仪等636重大危险源辨识6.1重大危险源相关研究及应用(1)重大工业事故频发(2)1974年英国最早研究,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首次建议重大危险源标准(3)欧共体1982年的《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简称《塞韦索法令》)(4)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5)2000年我国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6)2002年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646重大危险源辨识6.1重大危险源相关研究及应用(1)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的概念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6.2重大危险源的概念65《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的概念6.2生产场所: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储罐存放区及半成品、成品的周转库房。贮存区: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质的贮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66生产场所:指危险物质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场所,包括生产、加6.3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一种危险物质数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量;另一种情况是单元中的各种危险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之比的和大于1。676.3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物质超过临界量有两种情况:676.4重大危险源的分类(1)按生产贮存不同分为(GB18218-2000):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2)按危害形式分为:火灾、爆炸、泄漏等。(3)按物质性质不同分为(GB18218-2000,共142种):爆炸物质—26种易燃物质—34种活性化学物质—21种有毒物质—61种。686.4重大危险源的分类(1)按生产贮存不同分为(GB18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量满足下式时,可以认定为重大危险源:≥1式中: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实际存储量;

Qi--单元中第i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

N—单元中危险物质的种类数。69当单元中的危险物质量满足下式时,可以认定为重大危险源6.5重大危险源监控国家:法律法规申报范围GIS编码GPS编码预案要求救援体系企业:辨识评价管理应急预案申报政府:登记监督GIS、GPS应急预案协调中介:技术支持服务706.5重大危险源监控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辨识政府:登记中重大危险源贮存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可燃液体贮罐区(贮罐)气体贮罐区(贮罐)毒性物质贮罐区(贮罐)火炸药、弹药库区(库)毒性物质库区(库)易燃、易爆物品库区(库)具有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具有燃烧危险的生产场所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长输管道蒸汽锅炉热水锅炉6.6重大危险源的分析71重大危险源贮存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危险建(构)筑物压6.7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726.7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72极显著后果严重度发生频率轻微不显著预防措施保护措施显著紧急应变风险(R)=频率(F)×严重度(C)7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风险水平与频率、后果严重度关系示意图73极显著后果严重度发生频率轻微不显著预保护措施显著紧急应变风险不可接受的风险尽可能降低的风险可承受的风险风险性风险水平示意图74不可接受的风险尽可能降低的风险可承受的风险风险性风险水平示意1)对于固有危险源,控制事故的方法较多,归纳如下:(1)消除法:消除危险源;(2)限制法: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资;(3)保护法:进行故障-安全设计;(4)隔离法:分离、屏蔽;(5)保留法: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和失误;(6)转移法:转移危险源至无害地带。7.1.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751)对于固有危险源,控制事故的方法较多,归纳如下:7.1.

(1)消除法:消除危险源;

即使用安全品替代危险品,彻底消除危险源。如:

ABS粉体用热空气干燥,可以选用氮气。粉料输送过程用氮气代替空气。水的杀菌剂用次氯酸钠替代氯气。溶解脂肪、油、树脂、沥青、橡胶以及油漆时,可用四氯化碳代替危险性较大的溶剂。可用不燃(或难燃)清洗剂代替汽油或其他易燃溶剂,清洗粘有油污的机件和零件。

(2)限制法: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限制装置内危险物质的存放量。例如《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要求单烯聚合装置,引发剂、催化剂(三乙基铝)应只在装置内存放当日的用量和生产所需的缓冲用量。76(1)消除法:消除危险源;(

(3)保护法:进行故障-安全设计;如:设置安全连锁、紧急停车系统等。

(4)隔离法:分离、屏蔽;如:防爆墙的设置、安全距离。具有电离辐射危险的设备进行屏蔽,具有机械伤害设备增设防护罩等等。77(3)保护法:进行故障-安全设计;

(5)保留法: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和失误;如: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厂房设置泄瀑口,有超压危险的设备设置爆破片、安全阀,气体爆炸危险环境内使用防爆电气,采用氮气保护、局部通风排毒、防雷防静电接地、消声装置、减振装置、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等。

(6)转移法:转移危险源至无害地带。如:化工厂的选址要求,各设施平面布置要求。78(5)保留法: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和失误;2)对于人为失误,主要采用人的安全化和操作安全化的方法进行控制。3)对于安全目标管理,需要采用法律、经济、教育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控制。7.1.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792)对于人为失误,主要采用人的安全化和操作安全化的方法进行7.2.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害或消灭危险源(消除法),如用安全品取代危害品;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危险或加强设备安全性(限制法和保留法),如:减少存储量、防雷防静电措施和防爆电器;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减少人的失误),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807.2.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转移法),如:增大安全距离;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隔离法和保护法),如采用遥控措施,提高自动化水平;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往往十分必要(安全目标管理)

在其他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7.2.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81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转移法),如:增大安全距离;7.2.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改使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和工艺使用本质安全的设备装置隔离人员或危害局限危害工程技术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个体防护选择控制措施示意图82停止使用该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代替改使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和谢谢!8383石油化工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主讲:赵东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环境与安全技术中心,主任)Telax-mail:zhaodf@841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2、物质危险辨识3、典型工艺危害因素辨识4、专业设备危害因素辨识5、作业环境危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辨识7、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内容提要85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内容提要2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因素: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86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通常情况下,对两者并根据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87根据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4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示意图能量伤损害坏屏蔽失效能量释放人失误环境因素物的故障

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要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88系统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示意图能量伤损害坏如何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89如何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6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分为6大类、37个小类。6大类为: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类。901.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71.2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911.2按事故和职业危害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七类,分别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有害因素。92《职业病范围和职业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有害因素分为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标,将危险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2物质危险的辨识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93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94第1类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1.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TNT、高氯酸铵

1.2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小口径步枪子弹1.3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硝化纤维素

、速燃导火索

第1类爆炸品951.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第1类爆炸品121.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四唑并-1-乙酸

1.5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铵油炸药(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符号:黑色,底色:橙红色)第1类爆炸品961.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符号:黑色,底色:橙红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敏感易爆性爆炸品对外界作用比较敏感,存在火焰、撞击、摩擦、针刺或电能等较小的简单的初始冲能就可能引起爆炸爆炸自燃危险性部分爆炸品在一定温度下可不用火源的作用即自行着火火灾、爆炸着火危险性爆炸品都是易燃物质,且着火不需外界供氧;同时,炸药爆炸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达数千度火灾毒害性有些爆炸品具有一定毒害性,且绝大多数爆炸品爆炸时会产生CO、NO、HCN等有毒或窒息性气体中毒和窒息97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敏感易爆性爆炸品对外界作第3项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第2项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第1项易燃气体,如: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乙烯、丙烯等。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98第3项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硫化氢、二氧化硫、氯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易爆性处于燃烧浓度范围之内的可燃气体遇火源可能发生着火或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有毒气体对人畜有很大的毒害性中毒扩散性气体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非常容易扩散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窒息性除氧气和压缩空气,其他压缩和液化气体都具有窒息性窒息99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易爆性处于燃烧浓度范围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氧化性压缩和液化气体中有一部分是强氧化剂,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发生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腐蚀性酸性、碱性气体及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性人员灼烫及设备损坏高压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大都是经过高压和降温后压入坚固耐压的容器(钢瓶)中的物理性爆炸低温液化气体蒸发时从环境吸取大量热量,还有的液化气体本身就储存在低温下冻伤100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氧化性压缩和液化气体中有一第3类易燃液体第1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

如:乙醚(闪点为-45℃)乙醛(闪点为-38℃)等;第2项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如:丙烯腈(闪点为-5℃)甲苯(闪点为4℃)等;第3项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如:醋酸(闪点为39℃)癸烷(闪点为46℃)柴油(闪点为55℃)等。101第3类易燃液体第1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18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高度易燃性易燃液体的沸点较低,易于挥发出易燃蒸气,着火所需的能量也较小火灾蒸气易爆性易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爆炸、火灾流动性扩散性流动性是任何液体的通性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毒害性易燃液体或其蒸气大都具有毒害性,甚至刺激性和腐蚀性中毒、灼烫102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高度易燃性易燃液体的沸点较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硫磺、红磷、萘等;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三乙基铝、烷基铝、烷基锂等;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金属钠、金属钾等。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103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易燃固体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性易燃固体的着火点较低,有些易燃固体受到摩擦、撞击等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引发燃烧火灾遇氧化剂易燃易爆绝大多数易燃固体遇氧化剂立即引起着火或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很多易燃固体本身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粉尘爆炸粉尘危害易燃固体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自燃危险性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部分易燃固体容易自燃起火火灾104易燃固体原因可能事故易燃性易燃固体的着火点较低自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空气自燃自燃物品大都性质活泼,有极强还原性,遇空气产生大量热量,至自燃点着火,遇氧化剂爆炸火灾、爆炸遇湿易燃硼、铝等的烷基化合物类遇水或受潮分解而自燃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很多自燃物品本身具有毒害性或燃烧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中毒粉尘爆炸粉尘危害自燃物品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积热自燃二、三级自燃物品在积热不散的条件下,容易自燃起火火灾105自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空气自燃自燃物品大都性质遇湿易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水易燃易爆遇水后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和热量火灾、爆炸遇氧化剂和酸着火爆炸遇氧化剂、酸比遇水反应更剧烈,危险性更大火灾、爆炸粉尘爆炸粉尘危害以粉尘状态存在时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粉尘爆炸粉尘危害毒害性腐蚀性很多遇湿易燃物品本身具有毒害性或反应后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及强碱中毒、灼烫自燃危险性金属粉末类还具有自燃危险性火灾106遇湿易燃物品原因可能事故遇水易燃易爆遇水后发生第1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双氧水、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107第1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氧化剂原因可能事故强氧化性氧化价态高,本身不一定可燃,但与可燃物作用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火灾、爆炸易分解性受潮、热、被撞、摩擦时极易分解出原子氧,遇还原剂易发生火灾爆炸,遇酸剧烈反应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毒害性腐蚀性绝大多数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和腐蚀性中毒、灼烫可燃性有机硝酸盐类具有可燃性火灾108氧化剂原因可能事故强氧化性氧化价态高,本身不一有机过氧化物原因可能事故分解爆炸性过氧化基极不稳定,对热、震动、冲击或摩擦都极为敏感火灾、爆炸易燃性有机过氧化物本身易燃,燃烧迅速而猛烈火灾、爆炸人身伤害性有机过氧化物大都对眼睛有伤害作用,即使短暂接触也可能对角膜造成严重伤害中毒、灼烫109有机过氧化物原因可能事故分解爆炸性过氧化基极不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110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系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毒害性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固体粉尘容易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进行毒品操作后未经漱口、洗手就饮食或在操作中误食毒品;一些可溶于水或脂肪的毒物可通过皮肤侵入引起中毒中毒易燃性毒害品中有许多易燃或可燃液体火灾、爆炸氧化性无机毒害品中有一部分弱氧化剂,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火灾、爆炸111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毒害性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固第7类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4×104Bq/kg的物品。按其放射性大小细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和三级放射性物品。如金属铀、六氟化铀、金属钍等。112第7类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是指放射性比活度大于7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放射性射线电离能力较强,进入人体后会造成较大伤害;射线能破坏人体细胞,造成对肌体的伤害辐射危害可燃性多数放射品具有可燃性火灾氧化性硝酸铀等放射性物品具有强氧化性,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113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放射性射线电离能力较强,第8类腐蚀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等;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其它腐蚀品等。114第8类腐蚀品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腐蚀性与人接触会引起灼伤,与设备、建筑物等接触会引起腐蚀灼烫、财产损失毒害性部分腐蚀品能挥发出具有强烈腐蚀和毒害性的气体中毒氧化性无机腐蚀品大都具有较强氧化性,与可燃物接触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火灾、爆炸易燃性有机腐蚀品大都可燃火灾、爆炸115危险特性原因可能事故腐蚀性与人接触会引起灼伤,1、为何讲述典型工艺?物质的状态:动态和静态危险过程本身的危险性、条件的危险性、设备的危险

2、石油化工物质的危险性潜在危险性的物质耐受能力。数量影响事故发生后事故的可限制性、可扑灭性即破坏性。物质的状态(气、液、固)也是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石油化工过程的危险性目的和特点就是改变物质

方法: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等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161、为何讲述典型工艺?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33.1物料输送

●气体超压爆炸(安全装置)静电火灾爆炸(流速、接地)泄漏中毒(密封、防腐、防疲劳断裂)火灾、爆炸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173.1物料输送3典型工艺危险有害因素辨识343.1物料输送

●液体静电(流速、接地)泄漏

●固体(粉料)静电粉尘爆炸(流速、防静电)堵塞机械伤害如:为防静电,用管路输送石油产品等高电阻率的物质,流速应在1m/s以下,设备管道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1~3Ω)。如:PP、PE等粉尘在风力输送系统中,因管壁摩擦而使系统产生静电,是导致粉尘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火灾爆炸(密封、防腐)中毒1183.1物料输送●液体静电(流速、接地)3.2熔融、干燥●熔融利用加热使固态物料熔化为液体。火灾中毒高温烫伤单元的危险性更多的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熔融设备等方面的影响在化工生产中,常常将某些固体物料(苛性钠、苛性钾、磺酸钠等)熔融之后进行化学反应。如磺化碱熔法生产间苯二酚,碱熔过程中,由于碱的存在,具有灼伤的危害,而生成物间苯二酚具有火灾和中毒的危害。编织袋厂需将聚丙烯颗粒熔融进行拉丝,存在着高温烫伤和火灾的危险。1193.2熔融、干燥单元的危险性更多的受物质特性、加热方式、熔3.2熔融、干燥●干燥利用热能除去潮湿物料中的水分或溶剂。超温自燃静电和粉尘爆炸如:ABS装置粉料干燥单元,用热空气进行干燥,由于设备结构不合理,曾发生爆燃事故。干燥过程,应严格控制干燥温度。

1203.2熔融、干燥373.3蒸发、蒸馏●蒸发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溶剂气化并移出,以提高溶质浓度或使之析出。热敏性物质分解、燃烧、爆炸。

如:食品(牛奶、果汁和糖浆等)浓缩的过程,为防止分解、氧化,一般采用真空低温蒸发的方法。1213.3蒸发、蒸馏383.3蒸发、蒸馏●蒸馏借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挥发度不同,使其分离为纯组分的操作。22:82泄漏——火灾、爆炸(密封、防止设备腐蚀)残留物自燃——爆炸(控温)22:82误操作——自燃、火灾、爆炸静电、明火——火灾、爆炸如:常减压的常压蒸馏单元,塔顶为轻烃组分、塔底为重油。生产过程因误操作、设备缺陷等因素造成物料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1223.3蒸发、蒸馏如:常减压的常压蒸馏单元,塔顶为轻烃组分、3.4加热和换热●加热是控制温度的重要手段,操作的关键是按规定严格控制温度的范围和升温速度。(石化最常用的为直接火加热方式)泄漏——火灾、爆炸(炉管破裂、出口管线泄漏)误操作——火灾、爆炸(炉膛爆炸、烟道爆炸)点火源——火灾、爆炸(其他设备物料泄漏)高温——人员烫伤1233.4加热和换热403.4加热和换热●换热是利用热交换使物料的工艺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设备工作失效引发事故——如未经冷凝冷却的油品进入储罐,会导致罐内油品或罐内沉积水层沸腾等

管程破裂发生流体窜流

设备结垢引起危险——换热能力迅速下降、加速壁面腐蚀,阻塞管道1243.4加热和换热413.5冷却、冷凝、冷冻●冷却使物料温度降低的过程。●冷凝使物料温度降低至发生相变(如气相变为液相)的过程。冷却介质中断——压力升高、爆炸冷却器泄漏——副反应、中毒、爆炸

如:烯烃聚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一般有冷却介质取热,若冷却介质中断,热量不能及时取走,导致反应失控,极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1253.5冷却、冷凝、冷冻如:烯烃聚合反应为放热反应,一般有冷3.5冷却、冷凝、冷冻●冷冻使物料温度降低至0℃以下的过程。载冷体中断——压力升高、爆炸制冷剂泄漏——火灾、爆炸、冻伤冷脆——破坏设备冻堵——胀裂设备如:最常用的制冷剂为氨、其他还有丙烯、乙烯、氟利昂、盐水等,多数制冷剂有火灾爆炸的危险。若制冷剂进入其他系统,则易导致设备发生冷脆。若原料气不干,设备系统残留水分,会发生冻堵事故。1263.5冷却、冷凝、冷冻433.6筛分、过滤●筛分将固体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级的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密闭、除尘)易产生静电及电气火花(静电接地)

如:催化剂的制备过程,极易产生粉尘;聚烯烃颗粒经振动筛进行筛分时极易产生大量静电。1273.6筛分、过滤443.6筛分、过滤●过滤借助于重力、真空、加压及离心力的作用,使悬浮液通过多孔物质而将固体微粒截留,达到液-固分离的过程。

火灾、爆炸中毒固相物不稳定——火灾、爆炸(设备选型)(敞口、泄漏)液相物质危险性

如:催化裂化装置油浆过滤系统,将催化剂分离;加氢裂化装置原料的自动反冲洗过滤系统。1283.6筛分、过滤(敞口、泄漏)液相物质危险性如:催化裂化3.7粉碎、混合

●粉碎将大块物料加工成小块物料的操作过程。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惰性气体保护)撞击火花摩擦生热静电

如:化工、医药、染料、农药、食品等粉碎研磨过程中,会出现碎料粉、煤粉、铝粉、硫磺粉、食品粉、饲料粉、钛酸酐粉、木粉等,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处于一定浓度范围,遇火源就会发生爆炸。1293.7粉碎、混合如:化工、医药、染料、农药、食品等粉碎研3.7粉碎、混合●混合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料相互分散,达到温度、浓度组成一致的过程。液体挥发——火灾、爆炸粉体物料飘浮——粉尘爆炸搅拌快、产生静电固体物料撞击火花如:聚丙烯催化剂的制备过程,聚合釜的加料过程等等。1303.7粉碎、混合47

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标准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阀等。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4设备或装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3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44.1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缺水事故满水事故水击事故炉膛爆炸延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蠕变失效1324.1锅炉和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延性破裂494.2电气设备(1)触电事故电击:单相电击、两相电击、跨步电压电击电伤:电烧伤、皮肤金属化、电烙印(2)雷电事故(3)静电事故(4)电磁辐射事故(5)电路故障1334.2电气设备504.3机械设备机械危险;电气危险;灼伤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辐射危害;其他危害1344.3机械设备514.4起重设备重物坠落;起重机失稳倾翻;挤压;高处坠落;其他伤害。1354.4起重设备52

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1)设计缺陷;2)结构失效;3)高处坠落;4.5登高装置

136主要的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2换热器燃烧爆炸、严重泄漏、管束失效3加热炉火嘴损坏、加热管损坏、炉内耐火绝缘材料损伤、加热炉爆炸4锅炉炉膛、壳体爆炸、炉管爆裂、变形和失效、严重缺水、火管漏水、火管堵塞5管道泄漏、破裂和爆炸6压缩机活塞杆断裂、气缸开裂、叶轮叶片断裂、断油烧瓦、机组振动、燃烧爆炸、其他零部件损坏7机泵泵轴弯曲、泵轴扭断、烧坏断裂、轴承(轴瓦)严重磨损和烧坏、轴封严重泄漏,其他零部件损坏(如密封环损伤和出口逆止阀断裂等)8离心机燃烧爆炸、操作失误机械伤人、腐蚀致使转鼓破裂和振动异常9汽轮机叶片、围带、拉筋和铆钉的损坏和断裂4.6常见化工设备易发生事故一览表137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漏(可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2换热器燃烧爆炸、严重泄漏、管束失效3加热炉火嘴损坏、加热管损坏、炉内耐火绝缘材料损伤、加热炉爆炸4锅炉炉膛、壳体爆炸、炉管爆裂、变形和失效、严重缺水、火管漏水、火管堵塞5管道泄漏、破裂和爆炸6压缩机活塞杆断裂、气缸开裂、叶轮叶片断裂、断油烧瓦、机组振动、燃烧爆炸、其他零部件损坏7机泵泵轴弯曲、泵轴扭断、烧坏断裂、轴承(轴瓦)严重磨损和烧坏、轴封严重泄漏,其他零部件损坏(如密封环损伤和出口逆止阀断裂等)8离心机燃烧爆炸、操作失误机械伤人、腐蚀致使转鼓破裂和振动异常9汽轮机叶片、围带、拉筋和铆钉的损坏和断裂4.6常见化工设备易发生事故一览表根据事故统计,违章作业、操作失误、制作缺陷、设计缺陷、维护不周、腐蚀是其主要原因138序号设备主要事故1塔槽釜火灾、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泄5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1395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毒性物质危害;56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苯、甲苯、乙苯、苯乙烯、硫化氢等140毒性物质危害;苯、甲苯、乙苯、苯乙烯、硫化氢等57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强酸、强碱等141毒性物质危害;强酸、强碱等58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筛分、粉碎、干燥等过程涉及的粉尘(塑料粉、煤粉、铝粉、硫磺粉、面粉等)尘142毒性物质危害;筛分、粉碎、干燥等过程涉及的粉尘(塑料粉、煤粉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加热设备、高温部件等和冷凝冷冻等设备部位143毒性物质危害;加热设备、高温部件等和冷凝冷冻等设备部位60毒性物质危害;腐蚀性物质危害;粉尘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振动危害;生物性危害;辐射。振动主要来源于管线振动、设备基座不稳、机泵进料波动等144毒性物质危害;振动主要来源于管线振动、设备基座不稳、机泵进料毒性物质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