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首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增力;其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为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奠基。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心理需要;心理资本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9-0012-03作者简介:黄乾玉(1972-),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与管理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邮编558000目前,基本上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成长。但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开展的同时,人们却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增无减。国内大量研究表明,近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约9%的大学生出现中度心理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事实表明,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未较好地达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脱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此项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欲取得实效必须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体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活境遇,从学生现实的心理需要出发。一、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亦即成全人的生命,让每个人能够完整实现自我的潜能。个体成人的过程并不只是对当下个人周遭现实生活的简单适应,而是生命的丰富和心灵的成长,是精神成人,是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为着学生成人,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灵历险,它意味着师生心灵的共同参与。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师生获得的是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在心灵历险中,彼此始终能找到自我生命发展的方向。无疑,此种目标的达成其前提是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状态的了解和把握。因为,教育倘若没有体贴学生生命的温情,远离对学生生命的细心呵护,这样的教育于个体生命而言其实是外在的。任何教育都不能游离于个体生命之外。由此,对大学生生命状态的了解就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大学生从生理年龄看已近成年,但此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变化最剧烈和心理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此时,生理发展虽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较多见,身心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心理能力难以控制来自于生理上的冲动,常出现情绪起伏较大,喜怒无常,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受到打击,易变得自卑、失望、心灰意冷、绝望轻生;社会适应力和耐挫力差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是其年龄阶段性特点的表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认为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和避免角色混乱。多数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职业、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的选择,这些选择需要大学生去探索,但他们既有的人生经验尚不足以帮助他们应对和处理这些成长中的问题,因而内心非常苦恼。他们希望教师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体贴他们成长的烦恼并提供帮助。因此,作为教育者需要知晓他们的这种成长状态。关注学生生命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教育。二、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意味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本性。1、大学生完善自身的需要一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个人有自我进步的愿望,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即自我实现,它是有机体内部固有之物的成长,更精确地说,是有机体自身的成长[3]。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是一种成长性需要,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了马斯洛的这一思想,积极心理学家们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⑷,他们的有关研究部分证实了人在生理上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心理上也存在[5],这说明人有完善自身的需求,具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因此,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6]。亦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其内在本原成德观也表达了与马斯洛类似的看法。儒家认为成德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即成德是人的天然的、本性的要求[7]。人有成德的本性追求,即在德性上止于至善,完善自己,最终"成仁”。人的这种"向善〃的发展欲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下的自我发展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中国的儒学文化追求"成仁”,也表达了人之为人的意义。这似乎都说明了人活着就要“活得像个人”。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一系列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有完善自身的要求和渴望,他们也希望能"活得像个人”,希望自我实现。相信每一学生都是希望并且想要过一种积极健康、幸福的生活的,这是心灵的内在诉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自问能够对这种心灵要求视而不见吗?2、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需要一免除心理困扰,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期,这一阶段是他们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的重要时期,最为关切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选择、自我发展等系列问题,愈来愈多地将自身作为认识对象,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将成为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命题。他们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确立和防止同一性混乱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不能整合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导致个人的无目标感和无意义感,可能处于弥散型同一性状态,甚至表现出障碍性行为症状,有许多心理障碍伴随着同一性失调,如同一性障碍和边缘型人格。MartinOeGoede等对15-24岁的学生的纵向研究发现,同一性形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即同一性状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8]。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们诸多的心理困扰正是伴随着自我同一性确立产生的。如:适应、学习、交往、情感、就业的困扰、人生目标和人生信仰的困惑等。这些心理困扰反映了大学生们探索自我、渴望发展自我的心理需要。他们急切想知道:怎样适应大学生活?怎样合理分配空闲的时间?如何有效地学习?怎样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如何与人打交道?怎样获得好人缘?怎样做到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获得异性的友谊?如何处理恋爱等情感问题?怎样择业?如何求职?等。他们在思索:人生究竟有何意义?人为什么活着?……但思考,不等于得到答案。即使有了答案,也不等于心灵得到慰藉。此时的他们需要关怀和指导。心灵的成长需要学习,并非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心灵自然而然就成熟起来。我们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人生经验认为他们能够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而应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时时记住自己曾经也是懵懂少年,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我们应当也有义务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我们需要再一次与学生经历成长。三、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及体现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高声疾呼:"重新设计大学……必然要把学生的需要摆在首位”[9]。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必然要把学生的心理需要摆在首位,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心灵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该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正如西方一所教堂所写着的"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上帝的礼物〃所表达的意蕴。人对自己的最终发展是具有自我决定能力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和高度,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在意学生的生命状态,秉持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心〃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从正面去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当学生的积极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后,就能体会到生存发展的快乐。我们需要以肯定的态度、鼓励的语言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并充分挖掘其积极品质,加以欣赏、承认、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克服自卑心理,体会美好人生。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他将这种需要细化为"对名誉或声望、地位、统治、认可、关注、重要性或赞赏的渴望”[10]。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关注、赞赏学生的积极品质,尊重他们的天性,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也许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专家、学者,但通过培养或扩大其内在的积极潜能,至少可以将其培养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2、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应学生之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解决心理问题,比如学生面临的适应问题、学习困扰、交往困惑、情感问题、就业问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等。我们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正确应对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和实际的帮助。在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中教会他们化解压力,正确应对。在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实践中成长、成熟起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有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如爱心、胜任、对美的追求、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要预防学生出现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而发展学生积极品质的最有效途径则是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11]。心灵的成长需要心灵的积极体验。没有心灵的体验,就不会产生幸福或痛苦的感受,也就不会有心灵的历练和成长。四、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开发心理资本,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不仅需要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支撑,更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个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即个人内在的心理优势。这种内在的心理优势是贮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永不衰竭的力量,是实现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被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FredLuthans称为心理资本。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⑴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⑵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⑶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⑷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12]。其核心词汇即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学生的心理资本是其实现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和韧性。1、培育希望。人类是凭借希望活下去。希望与前途毕竟是决定年轻人生活并奋斗的最重要理由。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13]培育学生的希望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制定合适他们的发展目标(目标具有弹性),以便让他们对成功有合理的期望,然后分步向目标前进,每一步目标达到随即给予强化(教师的肯定、鼓励、表扬),从而使学生的希望导向是"习得有助感”(而不是无助),这样每进一步就鼓舞了他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成功的机会,他们就会产生螺旋上升的希望。2、学习乐观。乐观是人们说的最多而理解最少的一种心理优势。Seligman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即对积极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归因,而对消极事件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14]。这种对事件的解释风格能让乐观者积极看待与吸收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好的一面从而充满自信。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15]。学习乐观,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对客观现实进行正确的评价,然后选择乐观的解释风格,从中吸取积极的意义,从而形成现实、灵活的乐观,而不是自我陶醉,或者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这种现实、灵活的乐观能使人对各种事件作积极的解读,从而享受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乐趣,对人生充满希望。当然,这需要教师本身是一个具有现实、灵活的乐观特质的人。故教师本身需要学习乐观。3、提升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工作的信念(或信心)。”(班杜拉,1986,1997)成功能树立信心。培育学生的自我效能可以让其在完成某些任务的过程中反复体验成功,即在点滴的进步和成功体验中增强自我效能。因人而异,对于某些学生需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好的机会来体验成功,或者说让他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人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和渴望,在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是最令人愉快的事。做自己所想做且能做的事是最幸福的。从中,学生能体味学习和生活的幸福。4、增强韧性。韧性指"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16]韧性可看作一种复原力以及超凡的意志力。培育韧性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在逆境中可调用的个人资源,如智慧、技巧和社会支持网络等,以提高大学生克服逆境的能力。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列举现实中失败的具体事件,找出已利用的资源及未利用的资源,再由小组成员及时补充其没有列出的可利用资源。然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自己在面对逆境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和情感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思考如何基于多种资源和选择,采取最合理的方法来克服逆境,最终达到目标[17]。如果人们对某一理想、目标或使命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会坚持不懈、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这一理想。坚定的信念能提高人们的韧性水平。故培育学生的韧性还应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出了什么问题”,更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达到最佳状态,重视寻找培养和充分开发学生心理资本的途径,成全每个学生的生命。如果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学生,不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不以学生为本,任何教育措施都不会产生效果。参考文献:HongLi,ChongdeLin.Collegestress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ofChinesecollegestudents[J].心理学报,2003,35(2):222-2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10]Maslow.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NewYork:Harper,1954:146-150.90.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Watson,D.PositiveEmotion.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M].OxfordUnivers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泵站维保备案合同
- 《防电弧织物》规范
-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寨蒿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 2024年秋凤凰县皇仓中学七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
- 水果及坚果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手册
- 刮板输送机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税务大数据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青少年听故事配插画活动
- 秋季流行病预防
- 最新种植新病历
- 水联动试车方案(共33页)
- 高效电池片(TOPCon)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提供甲乙丙资质资信
- INPLAN操作培训PPT课件
- VB和Oracle的链接
- 代理报关委托书
- 小学美术四年级质量检测试卷(共3页)
-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分析报告
- 大班科学四季的变化ppt课件
- 建设部211文件
- 16种多环芳烃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