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MSA指导培训教材课件_第1页
最全MSA指导培训教材课件_第2页
最全MSA指导培训教材课件_第3页
最全MSA指导培训教材课件_第4页
最全MSA指导培训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SA课程目的使参加培训的人员

----理解MSA在控制和改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备开展测量系统分析所需要的实用知识

----建立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量化方法、可测量指标和接受准则,从而作出专业的、客观的评价1MSA课程目的使参加培训的人员2课程目录第一章:MSA与ISO/TS16949关系第二章:测量系统简介第三章:测量系统统计特征第四章:分辨率第五章:偏倚、线性和稳定性第六章: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第七章:属性类测量系统第八章:方差分析第九章:MSA总结2课程目录第一章:MSA与ISO/TS16949关系3课程结构图3课程结构图4第一章

MSA与ISO/TS16949关系4第一章

MSA与ISO/TS16949关系5ISO/TS16949:2002与MSA要求条文要素为分析当前的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应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此要求应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所有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一致。(如: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研究。)如经顾客批准,也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5ISO/TS16949:2002与MSA要求条文6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对控制计划中列入的测量系统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测量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一致。经顾客批准,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及接受准则。强调要有证据证明上述要求已达到。PPAP手册中规定:对新的或改进的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应参考MSA手册进行变差研究。APQP手册,MSA为“产品/过程确认”阶段的输出之一。SPC手册指出MSA是控制图必需的准备工作。6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7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标识、监视与测量设备及其校准状态确定量具准确度和精确度当量具被发现处于非校准状态时,应对其以前的测量结果作确认。确保所有的量具的搬运、保护、清洁、维护和存放校准记录应包括个人量具应用MSA手册中规定的方法7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8优胜者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种类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的数量根据产品族添置量具只采用符合MSA要求的量具不允许个人量具用6Ó过程分布计算结果,而不是规范或公差8优胜者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种类9第二章

测量系统简介9第二章

测量系统简介10什么是测量系统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输入输出测量过程数据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10什么是测量系统人测量过程11测量系统范例例如要测量一个柱孔的内经,那其测量系统应包括:

---测量项目

---人员

---测量仪器

---仪器的使用方法

---进行测量的环境条件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产生一个数值以表示内经。11测量系统范例例如要测量一个柱孔的内经,那其测量系统应包括12什么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类型计量型数据Variabledata

计数型数据Attributedata12什么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类型13什么是数据的质量如何评定数据质量---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越小越好。---数据质量是用多次测量的统计结果进行评定。计量型数据的质量---均值与真值(基准值)之差。---方差大小。计数型数据的质量---对产品特性产生错误分级的概率。13什么是数据的质量如何评定数据质量14数据分析和使用14数据分析和使用15标准的传递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室国家标准国家实验室地方标准国家认可的校准机构公司标准企业的校准实验室测量结果生产现场检测设备制造厂15标准的传递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室国家标准国家实验室地方标准国16标准的传递追溯性:通过应用连接标准等级体系的适当标准程序,使单个测量结果与国家标准或国家接受的测量系统相联系。16标准的传递追溯性:通过应用连接标准等级体系的适当标准程序17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SA)

---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制的影响

---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我们对测量系统作试验,以确定系统的统计特性值与可接受的标准作比较17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SA)18测量系统评定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使用前)

---确定统计特性是否满足需要?

---确认环境因素是否有影响?

第二阶段(使用过程)

---确定是否持续地具备恰当的统计特性?18测量系统评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前)19评价测量系统的基本问题

是否有足够的分辨力?是否具备时间意义的统计稳定?统计特性是否在期望的范围内具备一致性,用于过程控制和分析是否可接受?所有的变差总和是否在一个可接受的量测不确定度的水平?19评价测量系统的基本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分辨力?20MSA总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一个特性的估计真值所处的范围,这类数据可表达为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标准差、概率、百分比及实测值与真值的差,在控制图或曲线图表上的点等。20MSA总目标测量不确定度21优胜者方法21优胜者方法22评价测量系统的关键注意点

盲测法

在实际测量环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测量结果。向传统观念挑战

长期存在的把测量误差只作为公差范围百分率来报告的传统,是不能面临未来持续改进的市场挑战。22评价测量系统的关键注意点盲测法23测量系统的变差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测量结果的变差人员量具材料环境方法测量值变差23测量系统的变差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及其相互作用,24环境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使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产生不同的读数光线不足防碍正确的读数刺样的光导致读数不正确受时间影响的材料-----如铝、塑料及玻璃湿度影响污染---如电磁、灰尘等24环境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使同一零件的同25测量仪器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精度必须小于规范值测量仪器的种类,如尺、游标卡尺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偏倚和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稳定性25测量仪器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精度必须小于规范值26材料、人员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材料人员26材料、人员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材料27练习一:

定义测量系统27练习一:

定义测量系统28测量值并不总是精确的28测量值并不总是精确的29MSA的应用29MSA的应用30从哪里开始?30从哪里开始?31第三章

测量系统统计特征31第三章

测量系统统计特征32理想的测量系统每次都能获得正确的测量值,每个测量值都与真值一致有以下统计特性:

---零变差

---零偏倚

---零概率错误分类32理想的测量系统每次都能获得正确的测量值,每个测量值都与真33测量系统特性及变差类型和定义类型定义图示分辨力Discrimination(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出被测定特性微小变化的能力。偏倚Bias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稳定性Stability在某种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单一特性结果的总变差。线性Linearity量具的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评价人,多次测量同一特性的观测值变差。再现性Reproducibity不同评价人,测量同一特性观测平均值的变差。操作者B操作者C操作者A再现性基准值无偏倚有偏倚观测的平均值33测量系统特性及变差类型和定义类型定义图示分辨力测量系统检34测量系统数据34测量系统数据35变差数学表达35变差数学表达363637统计稳定性37统计稳定性38测量系统应具备的特性1、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即只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2、测量系统的变异性(Variability)小于过程变异性。3、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小于技术规范界限。4、测量增量(increments)小于过程变异性和技术规范宽度的1/10。5、当被测项目变化时,测量系统统计特性的最大变差小于过程变差和规范宽度较小者。38测量系统应具备的特性39第四章

分辨率39第四章

分辨率40分辨率40分辨率41分辨率41分辨率424243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分辨率不足对控制图的影响)43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分辨率不足对控制图的影响)4444454546测量系统的分辨力

建议的可视分辨率

6Ơ≤10

Ơ----过程的标准差

(不是公差宽度的1/10)46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建议的可视分辨率47第五章

偏倚、线性和稳定性47第五章

偏倚、线性和稳定性48准确度与精确度48准确度与精确度49准确度与精确度49准确度与精确度50偏倚50偏倚51基准值51基准值52基准件52基准件53测量标准53测量标准54使用国家测量标准的好处54使用国家测量标准的好处55应用局限性55应用局限性56选择56选择57测量不确定度57测量不确定度58测量不确定度58测量不确定度59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59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60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60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61偏移范例61偏移范例62偏移计算指南62偏移计算指南63偏移分析的意义63偏移分析的意义64测量系统的偏倚实例已知:基准值

零件过程变差一位评价人对样件测量10次结果(以mm为单位):1010偏倚偏倚靠占过程变差百分比64测量系统的偏倚实例65测量系统的偏倚

偏倚相对较大的可能原因

---基准的误差

---元器件磨损

---仪器尺寸错误

---测量错误的特性

---仪器未经正确校准

---不正确使用仪器65测量系统的偏倚偏倚相对较大的可能原因66练习二

偏移66练习二

偏移67线性67线性68量具的线性68量具的线性69量具线性的分析69量具线性的分析70量具线性的分析70量具线性的分析71测量系统的线性实例:(1)测量数据零件12345基准值2.004.006.008.0010.00试验次数22.503.905.707.709.3082.503.906.107.709.50零件平均值基准值偏倚极差71测量系统的线性实例:(1)测量数据零件72测量系统的线性(2)线性回归

公式:Y=b+aXX基准值Y偏倚a斜率拟合结果:

线性=a×过程变差%线性=a×100%=13.17%

拟合优度72测量系统的线性(2)线性回归73线性图析73线性图析74练习三

线性74练习三

线性75线性分析75线性分析76非线性的原因76非线性的原因77稳定性77稳定性78稳定性范例78稳定性范例79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两种稳定性

---一般概念:随着时间变化系统偏倚的总变差。

---统计稳定性概念:测量系统只存在普通原因变差,而没有特殊原因变差。

利用控制图评价测量系统稳定性(稳定性分析实例)

---保持基准件或标准样件

---极差图(标准差图)出现失控时,说明存在不稳定的重复性。

---均值图出现失控时,说明偏倚不稳定。79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两种稳定性80稳定性80稳定性81量具稳定性81量具稳定性82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82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83稳定性不好的原因83稳定性不好的原因84量具稳定性分析84量具稳定性分析85量具稳定性分析85量具稳定性分析86稳定性图析86稳定性图析87测量系统的稳定性87测量系统的稳定性88第六章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88第六章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89量具R&R89量具R&R90重复性90重复性91重复性范例91重复性范例92再现性92再现性93再现性范例93再现性范例94量具R&R分析94量具R&R分析95量具R&R分析95量具R&R分析96量具R&R分析96量具R&R分析97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测量数据项目评价人1评价人2零件1234512345测量次序121722021721421621621621621622022162162162122192192162152122203216218216212220220220216212220均值X极差R216.3218.0216.3212.7218.31.04.01.02.04.0218.3217.3215.7213.3220.04.04.04.04.00.0X216.3216.9R2.597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测量数据项目评价98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重复性分析

绘极差图计算控制限

UCLR=R×D4UCLR=R×D3

分析控制图

计算重复性(量具变差)

ed298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重复性分析绘极差图99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样本容量A2D3D421.88003.26731.02302.57540.72902.28250.57702.11560.48302.00470.4190.0761.92480.3730.1361.86490.3370.1841.816100.3080.2231.777110.2850.2561.744120.2660.2841.716130.2490.3081.692140.2350.3291.672150.2230.3481.652控制常数图99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样本容量A2D3D421.880100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d2*值g>15的)m23456789101112131415

g>15100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10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2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2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3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3)再现性分析□评价人均值极差

R0=X2-X1□计算再现性

R0Ơ

e2AV=5.15()2_

d2*nr

2=

5.15()2-1.415×3103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3)再现性分析104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4)零件间变差分析

计算均值控制限

UCLX=X+A2UCLX=X-A2(4)零件间变差分析

计算均值控制限

UCLX=X+A2UCLX=X-A2

分析控制图(一半以上点应在控制限外)

计算零件间变差

RPd2104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4)零件间变差分析(4)零件105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5)计算双性R&R

R&R=(EV)2+(AV)222=7.6mm计算过程总变差

TV=(PV)2+(R&R)222105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5)计算双性R&R106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7)计算双性对总变差的比例

R&R7.6%R&R=×100%=×100%=50.7%TV14.9(8)计算数据分级

PV12.8

分级数=×1.41=×1.41=2R&R7.6106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7)计算双性对总变差的比例(107练习四:

量具R&R应用107练习四:

量具R&R应用108量具R&R108量具R&R109极差图范例109极差图范例110极差图解析110极差图解析111均值图范例111均值图范例112均值图解析112均值图解析113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测量是否可重复测量是否随机赋值供试验零件是否超过300是否计量型适用的分析时间是否计量型见其它参考手册计数型量具研究(ShortMethod)P81极差法P43计数型量具研究(LongMethod)P82图示分析P46均值极差法或方差分析法P55P69YYYYNNNNYN短长②③⑤①④113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测量测量供试验是否适用的是否见其114计量型----极差法零件评价人A评价人B极差(A-B)10.850.800.0520.750.700.0531.000.950.0540.450.550.1050.500.600.10平均极差(R)=∑Ri/5=0.35/5=0.07GR&R=5.15(R)/d2*=5.15(R)/1.19=5.15×(0.07)/1.19=0.303过程变差=0.40%GR&R=100(GR&R/过程变差)=100×(0.303/0.40)=75.5%%R&R﹤10%可接受%R&R10~30%临界%R&R﹥30%不可接受114计量型----极差法零件评价人A评价115计量型---均值极差法示例115计量型---均值极差法示例116图示分析----极差图

极差

••••••••••••••UCLRR

12345

12345

12345ABC零件

评价人•

分析:---是否显示与评价人或零件要关的图形?---是否有超出控制限的点?极差图116图示分析----极差图极差UCLRR117图示分析----误差图

误差=观测值-零件平均值(或基准值)

分析:评价人B10号零件117图示分析----误差图误差=观测值-零件平均值(118图示分析----均值/链图

分析:---评价人之间的一致性

---测量系统的适用性118图示分析----均值/链图分析:119图示分析----归一化单值图119图示分析----归一化单值图120图示分析----归一化单值图

最一化单值=单个数据-总平均值分析:---再现性

---异常读数

---零件与评价人的交互作用120图示分析----归一化单值图最一化单值=单个数据121图示分析----振荡图

分析:---评价人一致性

---异常读数

---零件与评价人的交互作用121图示分析----振荡图分析:122图示分析----XY均值-基准图

分析:---线性

---评价人线性一致性122图示分析----XY均值-基准图分析:123图示分析----XY比较图

误差=观测值-零件平均值(或基准值)分析:评价人B10号零件123图示分析----XY比较图误差=观测值-零件平均124图示分析----散点图读数ABC

ABC

ABC

ABCABC12345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评价人零件

分析:---评价人一致性

---异常读数

---零件与评价人的交互作用124图示分析----散点图读数ABC125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125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量具重复性和再现126计量型----均值极差法

评定原则%R&R﹤10%可接受%R&R10~30%临界%R&R﹥30%需改进126计量型----均值极差法评定原则%R&R127计量型----均值极差法

分析:--

重复性比再现性大

1)仪器需要维护。

2)量具刚度不足。

3)夹紧和检测点需改进。

4)零件内变差(失圆锥度等)过大。

--再现性比重复性大

1)评价人培训不足。

2)刻度不清晰。

3)需要某种辅助器具。127计量型----均值极差法分析:128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重复性极差控制图----示例128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重复性极差控制图129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零件评价人均值图---示例129计量型----均值极差法零件评价人均值图130第七章

属性类测量系统130第七章

属性类测量系统131计数型----短期研究

橡胶软管内径通过/不通过塞规A评价人B评价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GGNGNGGGNGNGGGGGGGGGGGGG2GGGNGGGNGNGGGGGNGGGGGGGG1GGGNGGGNGGGGGGGGGGGGGG2GGGNGGGNGGGGGGGGGGGGGG

方法:2个评价人,20个零件,每人试验2次。

评定:每个零件4次结果一致则接受。131计数型----短期研究132属性测量132属性测量133属性量具分析133属性量具分析134评价原则134评价原则135分析示例135分析示例136第八章

方差分析136第八章

方差分析137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ANOVA(AnalysisOrVariance)

优点

---更精确估计方差。

---适用于任何试验调试。

---从数据中分离出更多的信息。缺点

---计算量大,需要计算机。137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ANOVA(A138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

数学模型

观测值=(零件均值+量具偏倚)+零件效应

+评价人效应+评价人与零件间效应

+重复检验误差138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数学模型139何时使用?139何时使用?140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用公式表达:

yijm=(μ+b)+αi+βj+λij+eijmyijm----第i个零件,第j个评价人,第m次观测值。μ----零件均值b----量具偏倚αi----第i个零件效应,均值为0,方差为σ2βj----第j个评价人效应,均值为0,方差为ω2λij----第i个零件与第j个评价人效应,均值为0,方差为γ2eijm----第i个零件、第j个评价人、第m次测量的误差,均值为0,方差为τ2i

=1,2,……,nj=1,2,……,km=1,2,……,r140计量型----方差分析法(ANOVA)用公式表达:141方差分析计算公式nXi2..X2…nkrx2…SSp=∑-TSS=∑∑∑Xijm2

i=1krnkri=1j=1m=1nkrnXi2..X2…SSo=∑-SSe=TSS-[SSo+SSp+SSop]i=1krnkrnkXij2nXi2..KXj2.X2…SSop=∑∑-∑-∑+i=1,…nj=i,…km=1,…ri=1j=1ri=1krj=1nrnkrANOVA变差源DFSSMSEMSF评价人k-1SSoSSo/(k-1)=MSoτ2+rγ2+nrω2零件n-1SSpSSp/(n-1)=MSpτ2+rγ2+krσ2

评价人×零件(n-1)(k-1)SSopSSop/(n-1)(k-1)=MSopτ2+rγ2量具(误差)nk(r-1)SSeSSe/nk(r-1)=MSeτ2

总变差nkr-1TSS评价人~N(o,ω2)

零件~N(o,σ2)

评价人×零件~N(o,γ2)

量具(误差)~N(o,τ2)MSopMSeDF–自由度SS–平方和MS–平方和/自由度EMS–期望均方差F–计算零件与评价人相互作用统计量141方差分析计算公式nXi2..142方差分析法实例变差源DFSSMSFEMS评价人20.048000.02400τ2+2γ2+20ω2零件92.058710.22875τ2+2γ2+6σ2评价人×零件180.103670.005754.45*τ2+2γ2量具(误差)300.038750.00129τ2总变差显著水平方差标准标准偏差的5.15(σ)研究贡献率估计偏差(σ)90%置信限变差%%τ2(重复性ω2(操作人γ2(交互作用(X2+γ2+ω2σ2零件研究(或总)变差,TV=(PV)2+(R&R)2225.15(分量)(研究)变差%=[]×100%5.15σ(研究变差)5.15(分量)(研究)变差%=[]2×100%5.15σ(研究变差)142方差分析法实例变差源143MSA总结143MSA总结144144145145146MSA课程目的使参加培训的人员

----理解MSA在控制和改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备开展测量系统分析所需要的实用知识

----建立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量化方法、可测量指标和接受准则,从而作出专业的、客观的评价1MSA课程目的使参加培训的人员147课程目录第一章:MSA与ISO/TS16949关系第二章:测量系统简介第三章:测量系统统计特征第四章:分辨率第五章:偏倚、线性和稳定性第六章: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第七章:属性类测量系统第八章:方差分析第九章:MSA总结2课程目录第一章:MSA与ISO/TS16949关系148课程结构图3课程结构图149第一章

MSA与ISO/TS16949关系4第一章

MSA与ISO/TS16949关系150ISO/TS16949:2002与MSA要求条文要素为分析当前的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应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此要求应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所有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一致。(如: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研究。)如经顾客批准,也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5ISO/TS16949:2002与MSA要求条文151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对控制计划中列入的测量系统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测量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一致。经顾客批准,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及接受准则。强调要有证据证明上述要求已达到。PPAP手册中规定:对新的或改进的量具、测量和试验设备应参考MSA手册进行变差研究。APQP手册,MSA为“产品/过程确认”阶段的输出之一。SPC手册指出MSA是控制图必需的准备工作。6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152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标识、监视与测量设备及其校准状态确定量具准确度和精确度当量具被发现处于非校准状态时,应对其以前的测量结果作确认。确保所有的量具的搬运、保护、清洁、维护和存放校准记录应包括个人量具应用MSA手册中规定的方法7ISO/TS16949:2002与MSA实施要点说明153优胜者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种类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的数量根据产品族添置量具只采用符合MSA要求的量具不允许个人量具用6Ó过程分布计算结果,而不是规范或公差8优胜者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量具种类154第二章

测量系统简介9第二章

测量系统简介155什么是测量系统人设备材料方法环境输入输出测量过程数据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及操作人员的集合。10什么是测量系统人测量过程156测量系统范例例如要测量一个柱孔的内经,那其测量系统应包括:

---测量项目

---人员

---测量仪器

---仪器的使用方法

---进行测量的环境条件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产生一个数值以表示内经。11测量系统范例例如要测量一个柱孔的内经,那其测量系统应包括157什么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类型计量型数据Variabledata

计数型数据Attributedata12什么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类型158什么是数据的质量如何评定数据质量---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越小越好。---数据质量是用多次测量的统计结果进行评定。计量型数据的质量---均值与真值(基准值)之差。---方差大小。计数型数据的质量---对产品特性产生错误分级的概率。13什么是数据的质量如何评定数据质量159数据分析和使用14数据分析和使用160标准的传递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室国家标准国家实验室地方标准国家认可的校准机构公司标准企业的校准实验室测量结果生产现场检测设备制造厂15标准的传递国际标准国际实验室国家标准国家实验室地方标准国161标准的传递追溯性:通过应用连接标准等级体系的适当标准程序,使单个测量结果与国家标准或国家接受的测量系统相联系。16标准的传递追溯性:通过应用连接标准等级体系的适当标准程序162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SA)

---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制的影响

---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我们对测量系统作试验,以确定系统的统计特性值与可接受的标准作比较17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SA)163测量系统评定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使用前)

---确定统计特性是否满足需要?

---确认环境因素是否有影响?

第二阶段(使用过程)

---确定是否持续地具备恰当的统计特性?18测量系统评定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前)164评价测量系统的基本问题

是否有足够的分辨力?是否具备时间意义的统计稳定?统计特性是否在期望的范围内具备一致性,用于过程控制和分析是否可接受?所有的变差总和是否在一个可接受的量测不确定度的水平?19评价测量系统的基本问题是否有足够的分辨力?165MSA总目标测量不确定度

一个特性的估计真值所处的范围,这类数据可表达为一系列测量值的统计分布、标准差、概率、百分比及实测值与真值的差,在控制图或曲线图表上的点等。20MSA总目标测量不确定度166优胜者方法21优胜者方法167评价测量系统的关键注意点

盲测法

在实际测量环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测量结果。向传统观念挑战

长期存在的把测量误差只作为公差范围百分率来报告的传统,是不能面临未来持续改进的市场挑战。22评价测量系统的关键注意点盲测法168测量系统的变差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测量结果的变差人员量具材料环境方法测量值变差23测量系统的变差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及其相互作用,169环境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使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产生不同的读数光线不足防碍正确的读数刺样的光导致读数不正确受时间影响的材料-----如铝、塑料及玻璃湿度影响污染---如电磁、灰尘等24环境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使同一零件的同170测量仪器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精度必须小于规范值测量仪器的种类,如尺、游标卡尺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偏倚和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稳定性25测量仪器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精度必须小于规范值171材料、人员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材料人员26材料、人员如何影响测量结果材料172练习一:

定义测量系统27练习一:

定义测量系统173测量值并不总是精确的28测量值并不总是精确的174MSA的应用29MSA的应用175从哪里开始?30从哪里开始?176第三章

测量系统统计特征31第三章

测量系统统计特征177理想的测量系统每次都能获得正确的测量值,每个测量值都与真值一致有以下统计特性:

---零变差

---零偏倚

---零概率错误分类32理想的测量系统每次都能获得正确的测量值,每个测量值都与真178测量系统特性及变差类型和定义类型定义图示分辨力Discrimination(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出被测定特性微小变化的能力。偏倚Bias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稳定性Stability在某种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单一特性结果的总变差。线性Linearity量具的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重复性Repeatability同一评价人,多次测量同一特性的观测值变差。再现性Reproducibity不同评价人,测量同一特性观测平均值的变差。操作者B操作者C操作者A再现性基准值无偏倚有偏倚观测的平均值33测量系统特性及变差类型和定义类型定义图示分辨力测量系统检179测量系统数据34测量系统数据180变差数学表达35变差数学表达18136182统计稳定性37统计稳定性183测量系统应具备的特性1、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即只存在变差的普通原因。2、测量系统的变异性(Variability)小于过程变异性。3、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小于技术规范界限。4、测量增量(increments)小于过程变异性和技术规范宽度的1/10。5、当被测项目变化时,测量系统统计特性的最大变差小于过程变差和规范宽度较小者。38测量系统应具备的特性184第四章

分辨率39第四章

分辨率185分辨率40分辨率186分辨率41分辨率18742188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分辨率不足对控制图的影响)43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分辨率不足对控制图的影响)1894419045191测量系统的分辨力

建议的可视分辨率

6Ơ≤10

Ơ----过程的标准差

(不是公差宽度的1/10)46测量系统的分辨力建议的可视分辨率192第五章

偏倚、线性和稳定性47第五章

偏倚、线性和稳定性193准确度与精确度48准确度与精确度194准确度与精确度49准确度与精确度195偏倚50偏倚196基准值51基准值197基准件52基准件198测量标准53测量标准199使用国家测量标准的好处54使用国家测量标准的好处200应用局限性55应用局限性201选择56选择202测量不确定度57测量不确定度203测量不确定度58测量不确定度204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59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205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60测量不确定度与校准206偏移范例61偏移范例207偏移计算指南62偏移计算指南208偏移分析的意义63偏移分析的意义209测量系统的偏倚实例已知:基准值

零件过程变差一位评价人对样件测量10次结果(以mm为单位):1010偏倚偏倚靠占过程变差百分比64测量系统的偏倚实例210测量系统的偏倚

偏倚相对较大的可能原因

---基准的误差

---元器件磨损

---仪器尺寸错误

---测量错误的特性

---仪器未经正确校准

---不正确使用仪器65测量系统的偏倚偏倚相对较大的可能原因211练习二

偏移66练习二

偏移212线性67线性213量具的线性68量具的线性214量具线性的分析69量具线性的分析215量具线性的分析70量具线性的分析216测量系统的线性实例:(1)测量数据零件12345基准值2.004.006.008.0010.00试验次数22.503.905.707.709.3082.503.906.107.709.50零件平均值基准值偏倚极差71测量系统的线性实例:(1)测量数据零件217测量系统的线性(2)线性回归

公式:Y=b+aXX基准值Y偏倚a斜率拟合结果:

线性=a×过程变差%线性=a×100%=13.17%

拟合优度72测量系统的线性(2)线性回归218线性图析73线性图析219练习三

线性74练习三

线性220线性分析75线性分析221非线性的原因76非线性的原因222稳定性77稳定性223稳定性范例78稳定性范例224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两种稳定性

---一般概念:随着时间变化系统偏倚的总变差。

---统计稳定性概念:测量系统只存在普通原因变差,而没有特殊原因变差。

利用控制图评价测量系统稳定性(稳定性分析实例)

---保持基准件或标准样件

---极差图(标准差图)出现失控时,说明存在不稳定的重复性。

---均值图出现失控时,说明偏倚不稳定。79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两种稳定性225稳定性80稳定性226量具稳定性81量具稳定性227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82对量具稳定性的影响228稳定性不好的原因83稳定性不好的原因229量具稳定性分析84量具稳定性分析230量具稳定性分析85量具稳定性分析231稳定性图析86稳定性图析232测量系统的稳定性87测量系统的稳定性233第六章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88第六章

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234量具R&R89量具R&R235重复性90重复性236重复性范例91重复性范例237再现性92再现性238再现性范例93再现性范例239量具R&R分析94量具R&R分析240量具R&R分析95量具R&R分析241量具R&R分析96量具R&R分析242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测量数据项目评价人1评价人2零件1234512345测量次序121722021721421621621621621622022162162162122192192162152122203216218216212220220220216212220均值X极差R216.3218.0216.3212.7218.31.04.01.02.04.0218.3217.3215.7213.3220.04.04.04.04.00.0X216.3216.9R2.597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测量数据项目评价243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重复性分析

绘极差图计算控制限

UCLR=R×D4UCLR=R×D3

分析控制图

计算重复性(量具变差)

ed298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重复性分析绘极差图244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样本容量A2D3D421.88003.26731.02302.57540.72902.28250.57702.11560.48302.00470.4190.0761.92480.3730.1361.86490.3370.1841.816100.3080.2231.777110.2850.2561.744120.2660.2841.716130.2490.3081.692140.2350.3291.672150.2230.3481.652控制常数图99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样本容量A2D3D421.880245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d2*值g>15的)m23456789101112131415

g>15100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平均极差分布的d2*值)(246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47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102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248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3)再现性分析□评价人均值极差

R0=X2-X1□计算再现性

R0Ơ

e2AV=5.15()2_

d2*nr

2=

5.15()2-1.415×3103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3)再现性分析249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4)零件间变差分析

计算均值控制限

UCLX=X+A2UCLX=X-A2(4)零件间变差分析

计算均值控制限

UCLX=X+A2UCLX=X-A2

分析控制图(一半以上点应在控制限外)

计算零件间变差

RPd2104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4)零件间变差分析(4)零件250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5)计算双性R&R

R&R=(EV)2+(AV)222=7.6mm计算过程总变差

TV=(PV)2+(R&R)222105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5)计算双性R&R251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7)计算双性对总变差的比例

R&R7.6%R&R=×100%=×100%=50.7%TV14.9(8)计算数据分级

PV12.8

分级数=×1.41=×1.41=2R&R7.6106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7)计算双性对总变差的比例(252练习四:

量具R&R应用107练习四:

量具R&R应用253量具R&R108量具R&R254极差图范例109极差图范例255极差图解析110极差图解析256均值图范例111均值图范例257均值图解析112均值图解析258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测量是否可重复测量是否随机赋值供试验零件是否超过300是否计量型适用的分析时间是否计量型见其它参考手册计数型量具研究(ShortMethod)P81极差法P43计数型量具研究(LongMethod)P82图示分析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