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巨埠皖之中坚_第1页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_第2页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_第3页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_第4页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2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布展脚本(征求意见稿)芜湖市档案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二〇一二年八月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布展脚本一、序厅(一)展览名称: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二)芜湖标志(以背景墙方式展现):以鸠顶泽瑞(悠久)、十里长街(商埠)、赭山镜湖(优美)、长江大桥(现代)、奇瑞汽车(创新)组合画面,用仿铜版画艺术展现芜湖特色。要求简洁、清新、亮丽。(三)展览简介(略)二、鸠兹古韵(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人字洞(展示:①人字洞发掘照片;②采用展柜展示部分发掘的动物化石及石器[复制品];③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形式展现人字洞活动场景[画面与投影组合而成,下同])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西北2公里的癞痢山南坡,海拔120米,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地质时代为早更新时期(距今约人字洞遗址是目前欧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石器和骨器研究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99年8月,人字洞遗址由繁昌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其重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2000年6月繁昌县政府批准成立人字洞遗址管理站,负责现场管理工作。2004年10月,人字洞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人字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展示:①部分史前遗址发掘的文物[复制品];②史前遗址照片。)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在远古时代成为原始人类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除人字洞外,目前,芜湖境内已发现多处史前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无为鱼龙化石、蒋公山遗址、缪墩文化遗址、莲塘遗址。鱼龙化石1989年在无为蜀山镇乌龙山采集。石质标本两块:鱼龙体长约71厘米,可以清楚地看到眼睛、胸部、背鳍和鳍角,是比较原始的鱼龙,为百胜乡农民采石时发现,经鉴定为“鱼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早三叠纪时期,距今约二亿五六千万年。蒋公山遗址位于芜湖县荆山镇荆西村,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这里发现了灰土、木炭、瓦片、石料及磨制的各种石器200余件,其中有石斧、石凿、三孔石刀、石箭头等近70件。这些石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2件,其余分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和安师大博物馆。缪墩文化遗址位于繁昌县县城东北,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500年。遗址有石锛、石凿、确砸器及加工石器等,还发现精细美观的印纹白陶器,并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残骸。莲塘遗址位于鸠江区湾里镇,发现于1979年。当时收集到石铲、石斧、石锄、石锛、纺轮等磨制石器数件,以及石2块。这些石器打磨精细,通体光滑,钻孔技术熟练,有的留有使用痕迹。当时,结合出土的陶片,曾认定该遗址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目前,在该遗址范围内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其中,取自该处地下文化沉积层上层的木炭灰样品,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测定距今已有6200年左右,从而将莲塘遗址所属时代至少向前推移近千年。3、建置沿革(展示:①电子沙盘与地面投影组合还原芜湖古城原状[芜湖古城区图以明代为蓝本],说明芜湖城址变迁的过程[标明傍水而居];②部分不同时代芜湖城区图;③芜湖古城遗址照片;④芜湖建置沿革表)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芜湖为所辖17县之一,芜湖县名始见记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县治由鸠兹故地迁至青弋江北岸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东晋宁康二年(374年),上党百姓南渡,于芜湖县侨立上党郡,置襄垣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芜湖县治被撤,为襄垣等所代达500余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唐代,芜湖仍为当涂县属镇。南唐昇元年间(937年至942年),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芜湖属江南路太平州。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芜湖属太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民国时期,芜湖历属安徽省芜湖道,安徽省第二、五、九、六行政督察专区,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市、县分置。市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2年芜湖市属安徽省。1958年11月,专区和市合并;1960年1月分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芜湖市除1958年6月至1961年4月、1965年7月至1973年2月曾两度属芜湖专区外,余均为省辖市。1980年,芜湖县划入芜湖市。1983年,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芜湖市共辖四县一山。1988年8月,青阳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属池州行署,芜湖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2006年2月区划调整,原镜湖区与新芜区合并为镜湖区,新设立三山区,芜湖市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2011年8月,国务院决定原巢湖市撤销,无为县、和县沈巷镇划归芜湖市管辖。至此,芜湖市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四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二)芜湖古代曾经拥有的辉煌1、干将莫邪造剑于芜湖(展示:①遗址照片;②展示还原的剑模型[复制品];③采用动漫形式还原铸剑和铜矿采掘冶炼过程)康熙《太平府志》记载:“神山,在(芜湖)县东北九里,与赤铸(山)相连。国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砥石。”1919年《芜湖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且更为详细,其《地理志·山》说:“神山,图经云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池,俗名仙池,砥剑石,俗名石卵。其与赤铸山相连处名二龙口。赤铸山,图经云楚干将造剑之处,山有干将墓。”又说:相连的“火炉山,有大小二座,中有一道名铁门槛,相传干将造剑设炉于此,因此得名。破山,图经云干将试剑于此,上有试剑石。”2、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展示:①炼铜遗址照片;②采冶遗址;③采铜地理位置分布图)大工山位于芜湖市西南30千米处,是芜湖所属南陵县境内最高的山。每年秋季,这里遍开一种玫瑰紫的唇形花,约丽夺目,异香扑鼻。当地人称它为“牙刷草”,有心人叫它“铜草”,或“海州香薷”,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1984年,考古部门开到山下安营扎寨。不久就发现了这里是大规模的古矿冶遗址,遗址群面积达400平方千米,年代自西南迄于北宋,绵延2000余年。经勘探、发掘和研究,专家们认为大工山一带是历史悠久的古铜矿采冶地,是中国古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世界冶金史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11月,古矿冶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大工山为中心的古代采矿、冶炼遗址共计44处,最具代表性的是江木冲周代炼铜遗址和塌里牧汉至宋代的采冶遗址。南陵大工山古矿冶遗址群的全部内涵,就是一部中国矿冶史的缩影,称得上是冶铜史上的奇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与我国目前发现的同类遗址相比较,它具有5大特点:一是历史悠久,采冶时间长达2000余年,如同一部埋藏在地下的中国古代冶金博物馆;二是资料翔实,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与现有考古资料相互印证吻合,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三是保存较好,大量的采矿、选矿、焙烧、冶炼、铸造、烧炭、采煤、采石等矿冶生产遗址在这里随处可寻;四是点多面广,以大工山为中心的古代矿冶遗址共计44处,散布范围达400多平方千米;五是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江木冲西周大型炼铜场,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处硫化铜矿炼铜场,其硫化矿——冰铜——铜工艺的精湛技艺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所发现遗址中的“领头雁”。3、中江古道(展示:①采用电子模拟板块展现中江水道图;②新芜申运河规划图)“中江”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地名之一,出现在《禹贡·导江》:“东为中江入海”。《汉书·地理志》的丹阳郡芜湖县下注云:“中江在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入海”。在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中江”标注在芜湖至太湖之间的水道,由青弋江、水阳江、固城湖、荆溪等天然水道和胥溪这条人工河流组成。中江流经芜湖,对芜湖来说有着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如果没有中江,芜湖的历史就得重写。关于中江,大禹治水在芜湖有大禹导中江之说。《史记·夏本纪》则记载,禹“导九川”中有一条“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据《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芜湖县记载,“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江苏宜兴)入海”,即指芜湖之东经江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通太湖一水。这也是史籍中,有关“大禹导中江”典故的来历。为了纪念治水英雄大禹在芜湖创下的不朽业绩,芜湖人在青弋江南岸建立禹王宫,记刻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现在禹王宫已不存在,但在弋江区还有一条以禹王宫命名的道路,记录了“大禹导中江”的这段历史。中江也是古代水路运输的一个重要通道,据考证,汉代闻名全国的丹阳铜主要产于今天皖南的南陵、铜陵、繁昌、青阳、贵池等地。考古工作者在上述地区发现大批古铜矿采冶遗址,仅南陵就发现多处,还发现多座矿石焙烧窑、炼铜炉和大量废矿渣。上述地区在汉代隶属丹阳郡,春秋时期均在吴国的管辖内。当地人即在当地开采冶炼,将所冶炼的粗铜运至吴都或者其他地方铸造器物。运输方式很可能是由水路或陆路运至芜湖,然后由芜湖通过中江运至姑苏。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南朝宋人刘穆曾云:“船从义兴通江至芜湖。”义兴即今之宜兴,由此乘船逆荆溪而上,穿过胥溪运河可以直通芜湖。唐代大诗人李白《赠从弟昭宣州长史》:“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割中流,千里泻吴会。”唐宣州治即今之宣城市,自此顺水阳江而下,北入固城湖,东转经胥溪河及荆溪入太湖,可以直抵吴会苏州城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也曾经从苏州经中江至芜湖入长江去广东贩丝绸。清朝政府还曾因南京为太平军所占无法过境,而从芜湖入中江向苏州运送军粮。中江与芜湖的先民活动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里,生活在中江流域的氏族部落,选择既便于捕捞鱼类,又可以免受洪水灾害的临近水源的岗阜阶地居住,其中就有一个在《左传》中被称为“鸠兹”的原始聚落(居民点)。这个“鸠兹”在中江(水阳江)南岸的侵蚀残丘上,是当时江东地区通往江淮之间北上中原的一个重要渡口。由鸠兹渡口溯中江而上,经过胥溪河可以到达太湖流域地区。中江与太湖沟通,既使太湖与长江可以通航,缩短了航程;又使古代吴、楚之间的水上运输通畅安全,不必绕道长江,历风浪之险,中江这条航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渡口鸠兹的地位逐渐提高。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终于在吴头楚尾的战略要地鸠兹设立了芜湖县。根据北大侯仁之教授对遗址的考察研究,设于鸠兹的芜湖县城址,位于今芜湖城区以东21千米处的横岗,当地人称“楚王城”的古遗址。鸠兹原为吴国属地,越灭吴国后,鸠兹为越国所有。东汉以后,随着长江水道的开发,位于鸡毛山附近的聚落,因为去青弋江入长江口甚近,反而后来居上,地位日趋重要。加之此时芜湖的先民对于以“芜湖”为名的古代湖沼地带的开发,使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长江沿岸转移,随之而来的商业贸易,也要求有更便利的水上运输和更临近码头的集散中心。随着古鸠兹的衰落,长江航运的发展,一个新兴的集港口、军事要地、商业贸易、居民汇聚地为一身的城市芜湖县就发展起来。建安十六年(211)孙吴迁都建邺(今南京)后,即于黄武年间(222-229)把芜湖县治所由鸠兹迁到临近长江的中江(青弋江)口鸡毛山一带高地上,并且将丹阳郡治也迁于此。至此古鸠兹结束了作为芜湖县治的历史,鸠兹的地位也逐渐为两江交汇处的芜湖新址所取代。芜湖城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聚落(居民点),因水而成渡口(港口),最后成为邑聚(城镇)的过程。芜湖城的位置,经历了从古鸠兹到鸡毛山,从鸡毛山到中江(青弋江)口,从中江(青弋江)口到长江沿岸;即从内陆小河,转移到入江大河,再从入江大河转移到长江沿岸等几个阶段,这是因为水上运输是芜湖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古代,中江是当时芜湖的主动脉和生命线。中江(青弋江)穿城而过,就说明在古代和近代芜湖历史上中江是远比长江更重要的河流。中江(青弋江)两岸,有蜿蜒在北岸的沿河路和南岸的泗关街、兴隆街、西街,它们都是芜湖发展的见证。在芜湖的发展过程中,长街曾经是一条名噪一时的古老街道。长街的后沿,紧靠中江(青弋江)北岸,有徽州码头、寺码头,有头道渡、二道渡,有老浮桥、利涉桥,后来又有中山桥,都通向长街,因而长街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芜湖米市形成以后,大多数米行都集中在中江(青弋江)两岸,砻坊业则集中在中江(青弋江)北岸的仓前铺大砻坊一带,这也促进了长街的进一步繁荣,使芜湖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4、造船与水战(展示:①展示楼船、报浆船、仙踏子船型还原图及模型[复制品];②采用多媒体展示在芜长岸水战全过程)①发达的造船业芜湖襟江带河,境内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水量充沛,是江南著名的水乡泽国。生活在芜湖的先民,为了生存和繁衍,远在商周时期,就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制造船舶,用以渔猎、交往、客货运输和战争,享有充分的舟楫之利。芜湖先民在造船用船上有众多领先技术,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芜湖造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芜湖南陵县域成为西周扬州地区唯一的、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青铜采、冶、铸基地,为朝廷生产金、银、铜。《尚书·禹贡》记载了这些产品的运输情况说:“淮海惟扬州这里说的是以船舶实行江海联运,将南陵生产的“惟金三品”作为贡品,运往朝廷。这表明当时芜湖南陵已有船舶制造业,进行水上运输。芜湖古代造船业不但起始时间早,而且在造船技术和工艺上不少方面属于中国首创,领先于各地。尤其是战船制造体现了古代造船技术的最高水平。春秋战国时期,芜湖在诸侯国中首先造出君王乘坐的艅艎。史籍、辞书都说这是不寻常的巨舰。《中国造船史》载:“艅艎则是大舰,又称王舟,专供国君乘坐。这类王舟建造坚固,航行轻快,并且雕刻华丽,技术工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国古船图谱》载:“艅艎船:是吴王的座船,亦可充用其他大将的指挥船。‘艅艎鹢首,涉川之良器也’(《抱朴子》),船头绘有鹢鸟图案,它的形制应是很宏大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也记载说:“楼船是甲板上起楼的大型战船,用于瞭望、指挥,是水军的‘帅船’,艅艎是吴王的乘舟,当也属于楼船一类。”《中国海军百科全书》则解释道:“艅艎: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吴国君主的乘舟,亦称王舟。属于大型楼船,战时作指挥船,具体形制已不可考。”《中国大运河史》说:“春秋时期,由于众多人工运河的开拓,造船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吴国已出现了被称作‘船宫’、‘舟室’或‘石塘’的造船场……当时已能生产出不同规格的舟船。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战船艅艎,此船吃水较深,容人众多,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争夺这一大型战舰,吴楚之间还发生了一场战争。”秦汉时期,时属庐江郡的芜湖青弋江,崛起为国家楼船建造基地,规模居各地之首。芜湖也是全国唯一的设楼船官,为国家监造楼船的地方。《西汉会要》曾记载:“(楼)船五丈以上一算”。“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元鼎五年(112),南越王反,因南方楼船士二十余万人击之。”关于楼船的形制,东汉刘熙《释名》一书说:“舟中床以荐物者曰笭,言但有箦(床垫)如笭床也。南方人谓之笭突,言湿漏之水突然从下过也。其上板曰覆,言所覆虑也。上屋曰庐,象庐舍也。其上重屋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又在其上曰爵,室于中侯,望之如鸟爵之警视也。军行在前曰先登,登之向敌陈也。”《越绝书》说:“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意思是说,楼船是一种相当于陆军作战用的楼车的船舶。所谓楼车,据《通典》的解释,是“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上竿首,以窥城中。”《梁书·侯景传》说:“设百尺楼车,钩城堞尽落,城遂陷。”由此可见,楼车是在车上设十余丈高架,推临城边,既可以了望又可以作攻城的战车。与楼车相当的楼船,也是在船上设高架,可在上面发矢石,居高临下攻击敌人。这种楼船形体巨大,还可以在水上阻挡敌船的进攻。唐代李靖(571-649)在他的《卫公兵法》中具体描述了楼船的形制,说:“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从这个记载中可见,楼船为三、四层,形体高大,武器和防护设施很强,可居高临下打击敌人,又可以自身重力冲撞敌船,要造好这种楼船,没有很高的造船技术是不能设想的。秦汉时期,中国已发明和使用了船舶的动力工具、定向工具和停泊工具,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芜湖当时的造船技术和工艺,显而易见是全国先进的。1957年至1960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显示,春秋战国时期鄂君的150艘商船运输往来于芜湖,直通上至汉江、下至东海,如果没有这些船舶工具是难以远航的。当时芜湖发明和使用的船舶工具主要有动力推进工具:风帆、浆、橹、篙;定向工具:舵;停泊工具:碇等。芜湖人在汉代除发明和使用了帆、桨、橹、舵、碇以外,还制造了撑船用的篙,所有这些技术上的进步,都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航行速度、准确性以及停泊的稳定性。其船舶制造已经专业化,出现了战船、客船、货船、渔船等分工。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芜湖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较大提高,其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船的种类增多,船体增大。以水军立国的孙权在芜湖造出多种战船和大货船。《安徽航运史》说:“东吴方面散见于记载的船舰名称有:长安、飞云、青龙、朦冲、、舴艋、凌波、掖电、大舡等,这些舰船构造有别,用途各异。大舡为运输船,可载士兵3000人。飞云为5层楼船,雕镂彩绘华丽,供孙权巡游长江。舴艋载货可达万斛;艨冲轻快坚固,可发起突然袭击,疾驰如箭。《太平御览》二是提高了战船的冲撞能力。《安徽航运史》说:“212年,曹操曾命部下在濡须(今芜湖裕溪口一带)附近制造一批油艇,船外裹以牛皮作装甲,牛皮上涂上桐油,企图强行攻占孙权的濡须坞。”曹操生产的油船,蒙上牛皮,涂上桐油,这是一个新发明,这种油船过去没有过。唐宋时期,芜湖继续在船舶的属具方面有众多发明创造。出现了平衡叶,即在舵杆装上一部舵叶,使舵运转省力。还发明了升降舵,深水航行时将舵降下,既可以提高舵效,又可以提高抗漂移能力;浅水航行时,则将舵升起,以保护舵不被水底礁石碰坏。另外,还发明了一种开孔舵,就是在舵叶上打一些小孔,不仅使转舵省力,而且由于水的表面能力的作用,不影响舵的性能,真是别具匠心。宋代芜湖还改进了船锚。此前,铁锚的锚齿排列在同一侧,投放后不一定能抓住地面或水底,往往不能起到碇泊作用。北宋时期,芜湖将锚齿改为按圆周均匀排列。这样,无论如何抛掷,总有一部分锚齿能抓住地面或河底。所有这些发明和创造,都体现了古代芜湖人的聪明才智。关于船的种类,《中华文明史·隋唐五代卷》说:“由河船按其大小和式样,可以分为平底船、座船、浅底层子船、杂般座船、海鸥船、网船、车船、马船、腾浅船、铁头船、万石船等,种类十分繁多。”这些船舶的工艺和技术均有所不同的,但其稳定性、抗沉性、航速等方在同都是优良的。宋元时期芜湖运送粮食的漕船,载重千担,船长九丈二尺,船宽一丈一尺五寸。青弋江曾有专门运送茶叶的仙踏子船。清雍正年间(1723-1735)杭州的《北新关志》记载了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73种船型,其中芜湖造的“报浆船”在册,反映了芜湖造船业当时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到明清时期,由朝廷多次实行海禁,限制了造船业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芜湖造船业明显由盛而衰。清时期,自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后,芜湖造船业更是江河日下,在列强铁甲蒸汽轮船的压迫下艰难度日,并渐趋衰落。②长江水战由于芜湖襟江带河,因水而创造的文明多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战也发生在芜湖,如:吴楚长岸之战。公元前525年,厉兵秣马三年有余的楚平王派遣令尹阳匈率舟师以司马子鱼为先锋,顺江东下讨伐吴国。吴国毫不示弱,遣吴公子光(即后来的吴国阖庐)率大军相迎。两军舟师大战于长岸(今东西梁山,又称天门山)江面。春秋时期,长江两岸尚没有开发,陆无通道,兵车行动困难,惟江流中舟师航行与运输甚为方便,故吴楚两国交战,在长江之中时有舟师冲突。东西梁山地处吴楚交界,亦成主战场之一。此次长岸决战,楚将司马子鱼率散死队勇猛冲锋,力战而死。但楚军仍前仆后继,奋战不已,吴军大败,吴先生乘舟(旗舰)“余皇”号被楚军缴获。楚军获胜后,在江边筑堑坞停泊“余皇”号,并派战船列阵严密看管。入夜,吃了败仗的吴公子光召集部属商议,慷慨陈词,吴众将恢复信心,表示愿与楚军再作决战。吴公子光运用计谋,先在队伍中挑选了长髥者)混入楚军水师营垒,潜至“余皇”号上竟有人应答,三呼三应,吴军便知“余皇”号所在位置,楚军见此情景,错认为自身有内奸而大乱起来,吴军乘势向楚军发动进攻,夺回“余皇”号,高奏凯歌而还。此次战役是吴楚两国在长江发生的最大水战。5、铁到芜湖自成钢(展示:①展示打制的铁器模型[复制品];②采用多媒体显淬钢技术全过程)芜湖古代炼钢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就有干将莫邪夫妇在芜湖赤铸山为楚王炼剑,采用将头发和鸡爪投入中制成渗碳钢剑的传说。较大规模制钢业的兴起,源于北宋末南宋初。当时山东曲阜濮氏家族为避金兵战祸,举家南迁,兄弟七支分投浙江、苏常、溧水、凤阳、和洲、当涂,幼弟七公投居芜湖百家店(以后因此改名濮家店),承继祖传的冶钢业。后因位于芜湖石桥港附近的西湖池水最宜淬钢,迁入市区七更点。此时芜湖冶钢业形成一定的气候,钢业8家,以濮家为首,濮家三世万伦最精于“听钢”。“寸钢”为芜湖钢中质量最好的钢钏,炼钢术有槌钢、钳钢、淬钢、听钢等多种技能。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是芜湖制钢业的全盛时期,除濮家钢坊外,葛永泰、马万盛等大钢坊先后从南京迁到芜湖,至清嘉庆年间,大钢坊已发展到18家,另有众多的小钢坊,形成相当规模的制钢业生产,“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并在官方文书中出现“芜钢”字样。“芜钢”制品质量好,产量大,运销江、浙、晋、湘、川等七省,闻名国内。山西钱帮在芜湖设立票号,即为购“芜钢”而起,故时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康熙年间,荷兰使团在中国旅行时提到芜湖称:“中国全国各地都夸赞这里的兵器好,当地居民心灵手巧,能制造各种兵器,他们造灯的技术也同样精巧”。乾隆嘉庆时,是“芜钢”的极盛时期,“铁工为异於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芜湖制钢业发达,主要因为获取生铁和燃料方便,距芜湖很近的当涂、繁昌出产生铁;皖南山区的木炭由青弋江可直达芜湖;制成的钢器,可通过长江等水系销往全国。芜湖制钢技术多为家庭密授,不外示于人。随着开埠后“洋钢”大量涌入,盛极一时的芜钢逐渐退为历史的陈迹。但以芜钢为原料打制的“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号称中华一绝的“铁画”仍闻名遐迩,享誉至今。6、圩田水利(展示:①绘制万春圩图;②采用展柜展示《万春圩图记》书原型[复制件];③澛港五堰示意图;④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形式展现万春圩水天地浑然一体的景色)①扬行密筑五堰。晋时,中原“五胡乱华”,北方统治者南侵,芜湖皆首当其冲。唐朝末年,群雄并起,天下纷争。公元888年,一代枭雄扬行密(为五代十国吴国开国皇帝)率大军从无为渡江,讨伐怙乱残暴众心不附,割据宣州的赵鍠,一面派人求救于占据池州的其兄赵乾之,一面派军进驻芜湖,准备截断扬行密大军的粮道。扬行密在芜湖外围澛港连筑五堰,节节拦蓄江水,以提高水位,保证军粮运输。同时派和州(今和县)孙端率军进击芜湖,在四褐山大败赵鍠军,夺取芜湖。扬行密攻占芜湖后,后勤粮道畅通无阻,随即领大军南下,围困宣州,并击败前来救援的池州赵乾之军。次年,宣州城内粮尽,不攻自破,赵鍠被部将所逐,仓惶出逃,被扬行密部田頵所擒。此战是为扬行密割据江淮、建立吴国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之一。②沈括与芜湖万春圩。沈括,北宋时期科学家、政治家,因著有《梦溪笔谈》而闻名于世。这位杭州钱塘人,宋仁宗嘉祐年间的进士,因其兄沈披的缘故,与芜湖万春圩有过一段情缘,留下益于后世的佳话。古代人民以农为本,围湖造田,圈圩筑堤。圩田兴起于魏晋,盛于两宋。宋时,安徽圩田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大江南北,巢湖周围,圩圩相接,形成辽阔的圩区。芜湖万春圩位于芜湖县北,东临青山河,南连青弋江及支流扬青河,西隔扁担河与芜湖市联境,北与当涂“五圩”紧连,全圩面积90.5平方公里,初建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原名秦家圩。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因江南大水,溃破圩废。其后80年间,在是否修复该圩的问题上,赞成与反对者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至宋嘉祐六年(1061年),江南东路转运使张、判官谢景温复议重修获准。宣州宁国县令沈披奉命前往实地勘察规划,提出意见。经过深入考察,沈披将反对修复秦家圩的意见归纳为五条,逐条予以批驳,并请其弟沈括绘成地图,写成条呈,形成著名的“圩田五说”,也是有关圩田兴建的重要理论。详细说明了圩区汛期洪水去处、避免江北壅塞成灾的措施,以及修筑复堤,堤上种柳树,堤下栽芦苇等防止风浪侵蚀等办法。在沈披的主持下,招宣城、宁国、南陵、芜湖、繁昌、广德、建平(今郎溪)8县1.4万民工,修复成圩。宋仁宗赐名“万春圩”。为此,沈括著《万春圩图记》,详细记述评论建圩情况。万春圩的规划和设计达到了人水相依、人水相宜的效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万春圩为代表,芜湖修建了大量圩田。在此之前,宋真宗曾赐与芜湖三万斛越南占域稻种,使得芜湖稻米产量有了大幅的提高。7、浆染尚芜湖(展示:①浆染工艺复原图;②荆山石照片;③《天工开物》记载文字、照片;④采用展柜展示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复制件];⑤采用多媒体复原浆染工艺过程)明代芜湖浆染举世瞩目,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第8章“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中说“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黄河沿岸等三地区,而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荣。在这里,已经形成五大手工业的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中也多次提到芜湖当时的浆染业,并配有二幅浆染机插图。他在该书“乃服·布衣”一章中说:“凡棉布寸土皆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最坚,缓则脆。取江北性冷质腻者,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文中说的“芜湖巨店”,是指当时徽商阮弼(字长公)在芜湖开办的规模最大的染局,“佳石”是芜湖大荆山产的石料,“每块佳石,值十余金”。当时棉布浆染要碾石的滚压,将经纬收紧,使布更为平整,又可以使染料均匀地浸透进纤维中,保持洗涤曝晒不褪色。荆山石料性冷质腻,碾时又不发热,是理想的碾布“佳石”,所以被阮弼优先选用。阮弼在芜湖主要是染布,还兼营染色纸,其染坊规模也很大,彩色纸张也畅销各地。芜湖这种染纸行业延续到清末民初。8、制瓷制陶(展示:①制瓷制陶遗址照片;②展示部分出土瓷器陶器文物[复制品])①繁昌古瓷窑。在繁昌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两个被峨山、箬帽顶和锥子山环抱的小山冲,清澈见底的峨溪河傍依着山冲奔流而去,映衬着山冲间那静谧美丽的小山村。小山村名叫柯家冲和骆冲,近百口古瓷窑址遍布于柯家冲和骆冲周围,瓷器残片俯首可拾。它就是和繁昌窑旧址,1962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繁昌窑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昌窑是长江下游唯一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瓷窑遗址;“龙窑”窑址、作坊遗址和原料产地的保存程度之完整在全国少见,从现有遗物看,出土的“龙窑”初始烧造年代当不晚于五代,至迟为北宋时期;繁昌窑是中国最早烧造影青瓷的窑址之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授、专家说:“全国现在能确定是北宋早期的瓷窑,这就是一座(指龙窑),相当宝贵。”②东门渡宣州官窑。芜湖县花桥镇东门渡古属宣州,旧志载曾称为符里镇,焦村市,是水阳江畔的一个重镇。往来行人,常在此歇息逗留,所谓“昏昏天色系行舟,暂泊东门古渡头”。东晋时,宣城内史恒彝率兵抗击苏峻,兵败被杀后即葬于此。至今,这里还保存了6处古宣州窑址。窑址分布在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竹园等处,均为低矮山丘。古窑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陶瓷片堆积面积近20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0米以上。发现的陶瓷器品种有小罐、双系罐、四系罐、短圆流和细长流执壶、小盏、碾槽、砂胎大缸、钵、盆以及狮子、龙头、虎头、狗等动物造型和砂胎匣体、支柱、垫圈等窑具。1989年12月以后,陆续发现10余件有“宣州官窑”印记的四系罐残件和20余件带字窑具。经考古确定,该窑址始于唐末,北宋时为官府组织生产盛酒瓷罐等的产地。1995年11月15日,芜湖县举办了“东门渡‘宣州官窑’窑址标本陈列展”,由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诚带队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专家学者一行以及来自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古陶瓷研究人员近百人参加了展览,并到东门渡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对“宣州官窑”的发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9、陈翥与《桐谱》(展示:①陈翥画像;②采用展柜展示《桐谱》复制件)陈翥(982-1062),字凤翔,号虚斋,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林业家,专著《桐谱》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南陵县工山镇高岭村人。生于书香门北,自幼聪慧过人,虽博识多才,但对功名不思进取。成年后,结庐乌霞洞,一生以文济世,著书立说,隐而不仕。他治学严谨,为人正派,因而名声广播朝野。宝光四年,凶拯出任池州刺史,慕名造访,劝其出山,被婉立谢绝。包拯回朝任御史中丞,屡向朝廷举荐。面对皇上的“三征七聘”,陈翥丝毫不为所动,仍专心治学。包公敬其为人,再次派专使赠送黄缎、色纱各两匹,白银二百四十两,绢轴一帧,题诗为颂节操:“不听天子宣,幽居碧涧间。钟鸣花寺近,肱枕石狮眠。禅有远公偈,辞能清节篇。一竿甚系鼎,千古见心传。”陈翥去世后,宋仁宗特颁御旨,赐予《乡贤祠》享祀。一些朝廷显贵、社会名流,如苏轼、黄庭坚、王安石等,纷纷咏诗志哀。陈翥笃志好学,一生著述颇丰,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儒家、医、卜之类,计二十六部,共一百八十二章,另有十图,可惜大多毁于兵祸,仅存一、二。《桐谱》是其遗著之一。陈翥对“桐”情有独钟,他自称“桐竹君”。为写《桐谱》,他召山叟,访场师,亲自栽培,实地试验,历时数年始成书。全书分叙源、类属、种植、产地、采伐、功用等章。论述详尽系统,有独特见解,因而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东南亚等邻国曾先后引植中国泡桐,后传到大洋彼岸。从此,中国泡桐树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安营扎寨,繁衍生息。《安徽科技史稿》载:“《桐谱》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林业专著,也是中国科学史上较早的一部植物分类学和经济类植物与研究方面的专著,在国际国内负有盛名。”并称陈翥为“古代林业家”。所以,称《桐谱》的作者——陈翥为世界上研究桐类的鼻祖,真是当之无愧。10、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城隍庙(展示:①城隍庙复原图;②辞海有关芜湖城隍庙的记载)《辞海》收录,芜湖建有中国最早的城隍庙。它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五代后唐清泰六年(934)封城隍为王,明洪武三年(1370)规定各府州县均设城隍庙,并加以祭祀。芜湖城隍庙位于县治东门(今东内街),占地2000平方米。庙宇坐北朝南,面对青弋江。庙为三进,庙基高高立于石阶之上。前殿石阶上为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据说是城隍的坐骑。进入前殿,东西两侧有哼哈二将守卫,其旁竖立一面硕大的鼓和锣,象征阴阳两界的子民都能击鼓申冤。之后是四大金刚塑像,掌握人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殿后是宽敞的天井院落,中置特大香炉一座。道教认为城隍既是护城之神,还可用来求雨、攘灾。11、金乔觉与广济寺(展示:①寺藏金印照片;②展示金印拓本[复制件];③广济寺全景照片;④采用多媒体展现金乔觉来芜驻道锡行的场景)广济寺位于赭山南麓,素有“小九华”、“九华行宫”之称。唐高宗永徽四年(693),朝鲜新罗王子、僧金乔觉渡海来芜湖,在赭山结茅庵驻锡。后住九华山、辟丛林道场、创九华山佛寺,圆寂后,佛徒尊称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又称金地藏,赭山结茅庵亦改名为永清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敕颁赤砂地藏利成金印一颗。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立经幢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又立一经幢。唐昭宗乾宁年间,又鼎新扩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7)赐名广济寺。广济寺有一大殿供地藏法像,称地藏殿。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吉诞日,举行庙会,进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历来凡江浙香客朝九华者,必来芜湖“九华行宫”敬头香,拜佛请印。寺后有一古塔,高出林表,为北宋神宗治平二年(1056)由邑人孙日汇所建,内供“谛听”神兽,就是金地藏当年渡海南来的坐骑塑像。此塔时人称之为赭塔晴岚,为芜湖著名景观之一。12、芜湖清真寺(展示:①清真寺照片;②马义兴照片)早在元代,芜湖即有回族人的活动,如著名诗人萨都刺曾由池州乘舟顺流而下,去集庆路(今南京)任所,途经鲁港馆驿,立作《过芜湖和贯酸斋壁韵》,与当时著名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贯云石题壁唱和。清朝初年,芜湖回民在本市寺码头附近,建立了一座范围较小、设备简陋的清真寺,后毁于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战火之中。清同治三年(1864),回民前辈金隆德、马恒升、刘泽志、李成义等人筹资在芜湖北门城外北廊铺(今上二街11号、上菜市1、3、5号)内购地重建清真寺,当时规模不大,设备也较简陋,后因回民繁衍,迁入人口增多,以至于礼拜、沐浴水房及其它寺房均感紧张,于是由赵金福、韩奎久二位阿訇及一些热心民族宗教事业的教友等筹募资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行了扩建,使礼拜大殿、浴室、客厅、讲堂等寺房均较宽敞完备。抗日战争时,芜湖沧陷,清真寺又复遭破坏。后由先辈乡老马春霆、金家源、马秉衡、葛焕庭、马仰之、王德宽等人筹资维修,扩建水房,增设女寺,自此,芜湖穆斯林男女均可在此参加礼拜活动。13、米芾与米公祠(展示:①米芾画像;②米公祠照片;③采用展柜展示米芾书法真迹[复制件])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知淮阳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校书郎,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宝晋英光集》等书中。米公祠,原名宝晋斋,全省首批重点文保护单位。位于无为县老城区中心菜市场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所建。由于米芾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们对他十分仰慕。为感其德政,便将米公军邸改建成米公祠,以示纪念。

米芾崇尚晋人书法,“宝晋斋”是他得到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日帖》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现米公祠内收藏的历代名家碑刻,主要是清末任江苏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无为。建国前碑刻散置于刘氏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贵,主要纪述了米公祠历代维修情况和经过,是考察米公祠历史的宝贵资料。无为县政府为充分利用书法圣地米公祠独特价值,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于2001年至2004年期间,对米公祠进行全面修复扩建。工程占地近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660平方米。现有宝晋斋、聚山阁、墨池、拜石、投砚亭、杏花泉井、红雨亭、浮玉峰、文人峰、竹深处、灵芝石等遗迹。米公祠扩建的二期工程,即米公祠文化旅游一条街建设即将启动。文化旅游街自芝山商城南端起,至铁山东路边沿,街长300米左右,宽16米,南北两端均设标志性牌楼。同时,沿街建造两层楼台亭阁和门房店斋,其风貌确保与米公祠环境相协调,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道路改造、功能置换和业态调整,将进一步营造人文旅游环境,展示一方崭新的风貌。14、芜湖学宫与县学记碑(展示:①大成殿照片;②县学记碑照片;③采用展柜展示县学记碑柘文[复制件];④米芾来芜撰写县学记碑的场景还原)北宋崇宁二年(1103),芜湖学宫奉诏扩建,县令林修特请礼部尚书黄裳(1044-1130)撰文《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简称《县学记》)。学宫建成时,林修盛情邀请著名大书画家、文学家、鉴藏家、时任无为知军米芾前来参加落成典礼。米芾欣然应允,乘船过江来到芜湖,用精到的篆书和行楷书写了《县学记》全文。林修令人勒石成碑,竖立在明伦堂内。几百年后,字迹模糊不清,芜湖榷使王演畴“集米小行书,勒于碑侧”,助人辨认碑文。清顺治四年(1647),县学教谕宁鸣玉还专门为“县学记碑”筑亭覆护,至今依然如故,但所集行书小字已亡失。“县学记碑”通高262厘米,宽124厘米,直行竖书,碑额篆书“县学记”三个大字,行楷碑文经千年风雨侵蚀,已字迹漫漶。礼部尚书黄裳曾任端明殿学士,资望甚高,《县学记》文辞古雅酣畅。从《县学记》碑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代将学校教育称为“痒序之教”,夏代的教育机构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痒”,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宋代以前,此袭和恩荫、难荫被视为入仕的正途,因而造成“上等无寒门,下等无势族”。北宋范仲淹等有识之士积极倡导科举改革,大力兴办学校,广泛培育人才。宋神宗于熙宁四年(1071)创立了“三舍考察升补法”,元丰二年(1079),又颁布了“三舍造士法”,具体办法是,京师置太学,生员通过考试录取后称“外舍生”,外舍生每月一私试(学校自考),每年一公试(由礼部派员主考),考试合格者升入“内舍生”。内舍生两年一公试,合格者升入“上舍生”。上舍生分成三等,所有考试科目都成绩优秀的为上舍上等,朝廷直接授官;一半优秀一半平常的为中等,要等待殿试;成绩平平的为下等,还要等待省试。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发布兴学诏令,第一条就是州、县置学(政府办学),将京师太学的考选法推广到全国各州、县。于是,全国掀起了“崇宁兴学”的热潮,即碑文开头所述:“崇宁元年仲秋,天子思欲推广神宗皇帝三舍造士之法……”州、县置学能更多地培养人才,而公开考试、择优取仕,又为普通百姓通过考试的阶梯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一大批平民子弟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因此,《县学记》碑文是关于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珍贵的历史资料。书者米芾(1051-1107),字元章,天资高迈,性情狂放,能诗擅文,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其书法得东晋王献之、唐代高僧智永二家的笔意,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后人评价其书法“尤善行草,笔力俊迈,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县学记》是崇宁三年(1104)米芾知无为军任上所书,时年53岁,正是其书法技艺的巅峰时期。纵观《县学记》碑文,其龙蛇之笔,至今视之仍超然入神,实为书法艺术之精品。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县学记碑”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礼部尚书黄裳撰无为守米芾书崇宁元年仲秋,天子思欲推广神宗皇帝三舍造士之法,诏讲议司条具以闻。本司奏言:先王之时,此闾族党之间,莫不有学,所以明人伦,厚风俗。及其成也,无思犯礼,莫不好德。伏请县邑皆得以置学。越十月,承议郎知芜湖县林修奉诏从事,前此所建适如。诏旨:第率闾里子弟来就教育,推布教条,考察如法。将升于郡学,而使郡太守有以贡焉,乃其职也。乡教之设,党有痒,痒者,养也,以主乎造士;遂有序,序者,射也,以主乎选士;兼斯二者而有之,学也。此学之名所以施于国欤!党领五族之众,先王之政已能使有相保之智,相受之信,相葬之礼,相救之义。教而化之,犹以为未也!中有痒焉,则养其德而成就之也。遂相往来,五常之善于是乎备矣!中有序焉,则观其德而选取之也。自党遂之教废,痒序不设,约束之规既以疏漏,修学士之多在城阙,不及前古远甚。然而,今之州,古之国也,县邑皆得以置学,其犹党遂之有痒序。惜时,大夫富其民有术,励其民有政,养育有道,考察有法,升移有序。故其造士,道德同宗,本末相应,未始有戾焉。方今朝廷推行“三舍考察”之制,凡目甚悉,必得为宰者运量,得中而使士之。有累于贫者有所资,有累于土者有所代。积渐涵养,材成论升。出于优游而不迫,上副朝廷乐育人才、崇建学校之意。庶几,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其源则存乎乡里而已。此正。天子有望于郡邑者也,令尹其勉哉!15、芜湖铁画(展示:①铁画珍品极品【迎客松、霞蔚千秋等】照片;②采用动漫形式还原铁画制作工艺和“三刀”制作工艺过程;③展示亚运会礼品——熊猫盼盼[复制品])芜湖铁画起源于芜湖明代供奉庙堂的铁花灯,清康熙年间(1662-1722)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在铁花灯的基础上创造了铁画。汤鹏,字天池,清康熙年间人。精于锻铁技艺,以名画家萧尺木(云从)为师,汲取国画构图法,兼采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特点,经锻锤焊接而制成铁画,成为我国艺坛一朵奇葩。铁画流传三百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重视和扶持,经老艺人储炎庆和广大铁工共同努力,技艺不断提高。大幅铁画作品《迎客松》、《梅山水库》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铁画选用低碳钢等金属,经过入炉、锻打、修钻、校正、焊接、整形、淬火、烘漆、装柜等工序而成。其中烘漆新工艺防锈处理,可使铁画保存数百年之久。16、芜湖“三刀”(展示:①展示展示“三刀”实物模型[复制品])芜湖“三刀”,即剪刀、菜刀和剃刀,为芜湖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是勤劳智慧的芜湖人民的文化创造,从明、清开始,直至建国初期一直驰名中外。曾两次荣获国家大奖,第一次是光绪三十年(1907)参加南洋劝业会,获甲级银牌奖,第二次是宣统三年(1911)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赛会,获甲级金牌奖。从此以后,名声大震,先后出口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新中国成立后,芜湖以赵云生牌命名的剪刀得到较大发展。据1985年统计,年产达130万把,1979年评为全国一级产品,列为全国剪刀十大名牌之一。1919年的《芜湖县志》说:“剪亦驰名物品,今澛港及本埠剪工数百人,过芜者莫不购,归以为赠品。盖以锐利耐久非他处可及也。”17、十里长街(采用情景模拟长街,在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形成,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芜湖最古老的商业街。清代末年,长街东起新市街,西到中江塔,足有七里长,芜湖人习惯称其为“十里长街”。长街一律用青石板和麻石条铺砌路面。街道比较狭窄,一般只有一丈二尺宽。两边店铺林立,多数是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鱼鳞瓦顶。长长的街市,百货齐全。《芜湖县志》说:“十里长街,商业之盛,甲于江左,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又采布帛镪至而辐辏”,因为这里聚集了“北连牛渚,历淮阴而达燕蓟”的商品,人们在此进行贸易交往,常常“肩摩毂出”,“市声若潮,至夜不休”。21世纪初,为恢复古城旧貌,市政府将上长街一部分未拆迁的古建筑,划归老城区加以保护,它从石桥港至上长街,大约100米长仍保留原先面貌,繁华的十里长街由此可窥当年景象。18、芜湖常关(展示:①采用展柜展示《芜关榷志》[复制件];②还原芜湖关征税过程)芜湖地处交通要冲,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历来是设关抽税之要地。明成化七年(1471),工部在芜设“抽分厂”,抽收过往各关口的竹木税。崇祯三年(1630),在将军巷设户部分司,于河南大江口设钞关及稽查卡口八处。时有,“榷关税赋,独最天下”之说。清康熙四年(1665)芜湖关归池(州)太(平)道兼管。同年在县西丁家庄又设工关。清康熙十年(1671)工部芜湖关划归户部,工部每年派员稽征。由过去仅征水路改为水陆皆征,增设陆路关卡。雍正元年(1723)芜湖关改由安徽巡抚委任官员管理,沿江河港均设分口。雍正十一年(1733)夏设凤阳、芜湖两关,设安徽宁池太广分巡道兼理芜湖关务,又称芜湖关道。乾隆六年(1741)复设东河口分关。咸丰元年(1851)芜湖关毁于战火。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在芜湖设龙江关。龙江关随太平军撤出芜湖而自行消亡。光绪元年(1875)复设芜湖工关、钞关。为区别于海关,统称为常关。民国元年(1912)芜湖常关直辖于国民政府财政部。民国二年(913)芜湖海关兼管50里以内常关及东河、澛港两个防守口。民国三年(1914)海关监督公署成立,主管常关关务,名义上监督海关,芜湖关道不再兼理常关关务。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实行“裁厘加税”制度,撤销常关。19、历史文化名人与芜湖(展示:①名人咏芜湖诗作及意境还原;②采用展柜展示《牡丹亭》、《儒林外史》书样及张孝祥真迹、肖云从画作[摹本]、苏东坡作品[有关芜湖]等[复制品];③采用动漫形式还原“李白寓居南陵丫山”、“张孝祥捐助陶塘”、“)①张孝祥与芜湖。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现和县乌江镇)人,是南宋著名词人。两岁时金兵南侵,张孝祥一家老小为躲避战乱迁居到了芜湖升仙桥西。张孝祥家学渊博、聪明好学,“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十五中乡试,绍兴二十四年(1154)22岁参加廷试,成绩斐然,却列秦桧之孙秦埙后为第二。高宗赵构复阅,发现张文“议论确正,词翰俱美,宜为第一”,于是改张孝祥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使判官,降秦埙为第三。张孝祥曾挺身而出上书为岳飞鸣冤:“岳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秦桧怀恨,诬其父张祁交结胡寅“谋大逆”,将张祁下狱,张孝祥受株连。第二年秦桧病死,张孝祥才得以受秘书省正事,不久由校书郎升迁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后又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江洲太平兴国官。孝宗时,他先后任集英殿修撰兼平江知府,集贤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潭州府、荆南湖北路安抚使等职务。他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在政治方面,他为政清廉、奖励农耕、主张革新、扫除积弊;在用人方面,他广开才路,破格录用、赏罚分明、废弃冗官,裁减冗吏……“民怀其德,所至有声。”却数度遭人弹劾,几起几落。因不满朝廷偏安,他告病回芜湖隐居。在芜湖,不仅修建了观澜亭,亲笔题写名字,而且还捐赠田地。叶绍翁《四朝见闻录》记载他“寓居芜湖,捐己田百亩,汇而为池,环种芙蓉杨柳,鹭鸥出没,烟雨变态”,成为“邑中风景最佳处”。而今镜湖边的柳春园处就是他的住宅区与书堂,病中他还嘱咐家属,将莲湖百亩及其中的楼、台、亭、阁全部捐赠给家乡父老乡亲,因慕陶渊明特定名为陶塘,他还在塘中半岛上修建了“归去来堂”,这才有而今芜湖市中心风景秀丽的镜湖公园。1169年,张孝祥病逝,葬于南京,终年只有37岁。“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孝宗也“有用才不尽之叹”,封他为“显谟阁直学士”。2001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为他雕塑了石像,安放在鸠兹广场边的小树林里。②李白与芜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于西域的碎叶,5岁时随家人定居锦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多次到芜湖居住,在天门山、南陵等留下大量诗篇,而且从南陵出发,前往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李白在芜湖的长江之畔,写下的最有名的诗歌当属《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成为描写芜湖长江段的千古绝唱。他也把最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留在南陵,传说他把那里的井水变成了酒,至今那里仍叫仙酒坊。在芜湖,他住得最久的地方是南陵寨山,在皇帝没有赏识他之前,当地接纳了他与一双儿女。当地除了有他当官的朋友,还有省己待客的老妇,为他照顾孩子的荀妈妈,为他送酒送菜的乡亲,这些人都使他感激而作诗,其诗涉及到南陵的就有20多首,直接以南陵入题的就有9首之多,其中描写大工山古铜矿的“铜井炎炉高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为后人展示了古代南陵采掘铜矿及治炼的场面,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史料价值。他一次次离开南陵,又一次次返回这片土地,因为这里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三谢不能餐……”他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苦难,更感慨自己壮志未酬:“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他向往着“谢家池上安贤寺,面面松窗对水开”的胜景。芜湖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了李白仙气也给了他运气:天宝元年(742),李白终于等到了皇帝的诏书,他欣喜若狂,临行长安前,在南陵写下了诗歌作品中唯一的一首纪实抒情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过世不到一百年的晚唐,安徽人将此诗雕刻在寨山的岩石上,可惜毁灭于疯狂年代的炮声中。但近年南陵县城修建的春谷公园中又立起了李白的塑像,又竖起了雕刻着他诗歌的照壁,可见南陵人民对他的深情厚谊。③萧云从与芜湖。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于湖渔人、东海新生、梦履、钟山老人等。生于芜湖,是明末副贡生,多才多艺,他成就最高的是自成一派的山水画。由于当时芜湖属太平府,府治当涂在唐代称之为姑孰,所以将他作为姑孰画派的创始人。其画故宫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都有珍藏。萧尺木为《太平三书》绘制的《太平山水图》43幅影响更大,其中有太平山水图1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都题有古诗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被日本复制翻印,被称之为《萧尺木画谱》。萧云从钦佩屈原,对《离骚》感触最深,专门为《天问》作过插图,还绘制过《九歌图》。代表作《离骚图》虽是白描,但表达出画家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与赞赏,成于顺治二年(1645),共计2卷155幅图,人物神态动人,景物点缀环境,仿佛给画面赋予了生命。清高宗乾隆皇帝见后十分欣赏,见只剩下《九歌》、《天问》等64幅,命侍臣补绘重刻,并赐名《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还云:“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爱才惜才,授徒无数,其中最有名的是渐江,这个徒弟吸收了他的画技,开创了新安画派。萧云从还辅助一个铁匠开创了芜湖铁画。他晚年时,住家附近铁匠汤天池十分喜欢他的画,经常在窗外偷看泼墨。萧云从起初还呵斥过,后来发现铁匠以锤当笔,以铁作墨,悄悄锻打出一些小小的铁艺很耐看,见其有悟性,萧进而指导他以铁作画。汤天池有了绘画老师,铸铁成画的技术提高了,但如何从“径尺小景”锻造出大幅山水?“法无从得心烦忧”,“往诣萧尺木,求其稿”。萧云从不介意两人地位悬殊,按锻铁工艺“皴为减笔林不稠”的特点,拟出画稿给艺人,于是汤天池扩展了铁画天地,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萧云从也是反清复明的斗士。明廷灭亡后,他加入复社,又为国破家亡终日忧愤,闭门读书、赋诗作画、著书立说,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作品传世,还有后学编成的《梅花堂遗稿》。他的画俊逸潇洒,他的字散朗秀健,他的诗雄浑奔放,可谓诗书画三绝。1673年,萧云从执复社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享年78岁,葬在芜湖城西严家山。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筑“尺木亭”,亭畔,一尊萧尺木的紫铜铸全身像面湖而坐,供人瞻仰。④苏轼与芜湖。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苏轼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出京。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改贬汝州(今河南汝县),充团练副使。六月二十三日,携幼子苏过乘舟转任,特地在芜湖登岸,以践友人之请。原来,二年前芜湖承天院(宋政和元年改名能仁寺)方丈蕴湘筹建玩鞭亭和梦日亭,欲将唐代诗人温庭筠咏叹东晋明帝“微服至于湖,阴察敦营垒”故事的《湖阴曲》,刻石立碑于亭中,辗转托人请苏轼书写此诗。详细过程苏轼在《题温庭筠〈湖阴曲〉后》中作了叙述。文云:“元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承天院僧蕴湘刻,集三个名家于一碑,可谓弥足珍贵。可惜的是,此碑早已不见踪影,不知毁于何时。在芜期间,苏轼应芜湖名士韦许之邀,到河南大江口(中山桥南原泗关街河边)家中做客。韦许,字深道,自号芜湖居士,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在世,以诗词交友,气节高洁,终生不事科举。家中筑有独乐堂,聚书数千卷。苏轼对独乐堂极为赞赏,说:“我的书房名东坡,你的书房叫独乐。东坡者,独东也;独乐者,东坡也。”可见韦许与苏轼一见如故。韦许恐苏氏父子旅途中经济拮据,赠银百两。苏轼坚辞不收。韦许说:“将来你右迁得势,我独乐居士兀自独乐,无求于你。眼下你左谪受困,我独乐居士则不乐,些许银两,何必推让。”苏轼深为感动,离芜后二人书信往来。苏轼曾有诗《寄傲轩》,对韦许的高洁品格赞赏有加。这些诗文尺牍于清乾隆年间由韦许后人翰林院侍读学士韦谦恒收集整理为《旁搜集》。⑤黄庭坚与芜湖。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浩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后期多才多艺的诗人,名列“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鼻祖。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国史编修等职,参与编写《神宗实录》。绍圣元年(1094),哲宗赵煦亲政,新派得势。黄庭坚刚服完母丧不久,出知宣州改派鄂州,接着又提名亳州明道观。不仅频繁调任,同时遭章惇、蔡卞等新党弹劾,诬陷他在编写《神宗实录》时“诬陷先帝”,以“修实录不实”罪名,受停职待查处分。于是,黄庭坚携家小寓居芜湖赤铸山,两年间留下了不少诗文和遗迹。赤铸山在城北,远离尘嚣,林木深幽,风光宜人。《芜湖县志》云:“山势逶迤,蟠结幽邃,远眺丹阳,诸峦绵亘相接。赭塔、荆壁东西夹铺……”据传这里是春秋时楚国干将莫邪铸剑之处,山顶留有淬剑池、试剑石等遗迹。诗人于雪后初霁,漫步在山径小道,阳光从云缝间泻下,银色的山崖闪烁着夺目的光华,怀想当年干将、莫邪齐心协力铸造太阿宝剑的情景,不由吟诵道:“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汲绠愁冰断,村沽怯路蹉。玉峰凝万象,琭萼绕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赭山广济寺地藏殿西侧、赭塔近旁有座楼阁,楼阁前挺立桧树一株,松身柏叶,掩映轩阁,因名桧轩。黄庭坚曾寄于此,常与挚友郭祥正、芜湖名士韦许金聚会,诗词唱和,把酒抒怀。郭祥正北宋诗人,当涂人。他一日来访,即景生情,吟诵古桧,首联“清幢碧盖俨天成,湿翠濛濛滴画楹”很得黄庭坚赞赏,遂改桧杆为滴翠轩。此楼阁后来屡毁屡建,几度兴废,轩名一直延用至今。“滴翠轩”习称“黄山谷读书处”,其实不确切。诗人是顶着“诬毁先帝”的罪名,寄寓芜湖听候处理。避居寺院寮房,写交待,作检查,并非寻个清静处所潜心读书。清代光绪年间芜湖关道袁昶,对黄庭坚彼时的真实处境洞若观火,因而在重修滴翠轩时只题了个“山谷道人宴坐处”横额,语词含蓄,不说“读书处”。黄庭坚喜论禅宗,曾居住东退庵,与吉祥寺比邻。吉祥寺为芜湖四大丛林之一,主持庆余是高僧大德,为了重修破败的庙堂,曾“不知寒暑,日乞于市”。黄庭坚来游时,吉祥寺已修茸得金碧辉煌,蔚然壮观,黄庭坚感叹不已,欣然作《太平洲芜湖县吉祥禅院记》。蟂矶,宋时位于江中,坐拥惊涛,景象雄奇,有“江心第一境”之称。诗人泛舟江中,登临矶上,挥毫书“蟂矶”二字于石上,笔势纵横奇崛,为小岛增色,另作有《书蟂矶》记游。黄庭坚还为葬于芜湖县城南20里丹阳乡的石氏父子写了两篇碑文。石待问,四川眉山人,为人耿直,曾判太平州,被诬陷排斥,多次遭贬谪。其子石禹勤,知抚州,因得罪权贵,逼死狱中。黄庭坚在为二人撰写的碑文中,以曲笔隐寓了自己的一腔愤懑和怨恨。寓居芜湖两年后,绍圣三年(1096)黄庭坚被贬授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徽宗即位一度被起用,他上表请求任太平知州(治所在今当涂),芜湖隶属太平州。可是,诗人到任不久,又被罢免。他在写给外甥徐师州的信中说:“老舅六月九日领太平事,十七日奉朝旨送吏部”,到任九天就罢去,在辞别友人时,即席赋《木兰花》词一首,题曰《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即郭祥正)》:“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余翰墨。暂分一日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江山依旧去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告诫友人在新旧党争中要保持清醒,判明是非。⑥汤显祖与芜湖。汤显祖,这位与莎士比亚生活于同一历史时期,在世界戏剧史上可以与莎翁比肩而论的明代戏剧家,曾数度到芜湖。晚年一度寄寓芜湖雅积楼,据传著名的《牡丹亭》即“杀青”于其间。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曾做过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5年后弃官归隐。晚年生计窘困,仍专心蓍述。代表作等,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一年后,到南京任掌管礼乐祭祀的太常寺博士。挚友龙宗武,当时任太平府江防同知,两人过从甚密,多次同游太平府辖属的芜湖县。多年后他在写给龙宗武的诗中曾忆及旧游:“闻兄坐起要人扶,还自高歌舞鹧鸪。一别楚天如梦里,妓衣灯火记于湖。”(《再寄身之二首》之一)“楚天”是芜湖的代称。汤显祖对芜湖的人文景观多有题咏,写有《梦日亭》、《赤铸山》等诗。汤显祖担任的是闲职,但他官闲志不闲,上呈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万历皇帝,被贬到广东徐闻县任典史。自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的18年里,汤显祖整个身心投入创作,借梨园小天地,展示人生大舞台的多彩画面,在戏剧艺术天地里畅快恣意的施展才华。这期间他曾流寓芜湖,在李氏的雅积楼最终完成了对《牡丹亭》的增删润色。雅积楼位于芜湖文庙西侧儒林街,为李永所建。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祖父李泰生来芜湖开馆教书,定居于此。李永是明弘治年间人,曾任浙江诸暨县学训导,喜藏书,建藏书楼,名为“雅积楼”。他的两个儿子李赞、李贡,于成化二十七年(1484)同时考中进士,宅第前立有“双进士”石牌坊。李贡之子李原道荫领嘉靖七年(1528)顺天乡荐,授南京礼部司务。李原道之子李承宠。后来,汤显祖被贬官去广东徐闻县,途经南雄府,两人重逢于南国,友情益深。汤显祖弃官后生活窘困,任满返里的李承宠盛情接待他,将他安置在雅积楼,让他悉心写作。于是,有《牡丹亭》创作于雅积楼之说,而且由来己久。清康熙十二年(1673)纂修的《芜湖县志》曰:“世传汤临川过芜寓斯楼撰《还魂记》(即《牡丹亭》)。”此时距汤显祖去世仅57年,据此推断汤显祖在世时坊间已有这种传说。县志记载的“世传”,应该是有事实基础的。一部名著的创作,从构思到执笔,到修改润色,再到杀青定稿,有一个时间过程,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更长。特别如汤显祖这样的大戏剧家,创作态度更为严谨,决不肯潦草丛事。《牡丹亭》字字珠玑,光华闪烁,必然是呕心沥血、字斟句酌而得,费时更多。汤显祖寄寓雅积楼的时日,应该是此剧漫长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牡丹亭》创作于雅积楼”之说,虽有以偏全之嫌,但也并非空穴来风。⑦吴敬梓与芜湖。清雍正十三年(1735),吴敬梓由安庆返南京,途径芜湖为风浪所阻,将船停靠在鹤儿山识舟亭旁。坐在舱内观赏岸上景色,一眼望去,意外地看到两个芜湖好友。其中一人还在他生活困顿时解囊相助。为此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词记述这次不期之遇,其词序云:“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词曰:“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一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襄河镇人。博学广见,诗词歌赋无一不能,以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闻名于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小说家。《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有原型,原型多为作者亲朋好友、相识相知者。鲁迅说:“《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庚词隐语寓其姓名。”书中范进、牛布衣和郭铁笔3个人物,即是以芜湖人为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精彩的篇章。范老先生赶考20多次,到54岁还是个老童生,被岳丈胡屠夫奚落为“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处境可怜、可叹。一旦中举,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住特大喜讯的强烈冲击,于是发了疯。这个范进的原型就是芜湖陶屋基的陶镛。陶镛出道于芜湖县学,求学心切,常年伏案苦读,熬坏了身子,落下痰厥之症,经常发羊癫疯。其岳丈是当地杀猪的屠夫。清嘉庆十二年陈春华等纂修的《芜湖县志·人物志》记载:陶镛字序东,号西圃。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3次被聘为同考官参与选拔秀才。吴敬梓把陶镛改名范进是颇费了一番思量的。古时铸造铜器用的是陶模,也叫陶范,故而以“范”代“陶”,将进士的“进”取来作名,这样,便隐去了生活中的陶镛,幻化出文学作品中的范进。《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十一回“牛布衣客死芜湖关”和“冒姓字小子求名”,写一个常与达官显宦诗酒唱和的诗人牛布衣,寄居老浮桥(原址在今弋江桥)近处的甘露寺,穷老无依,临终前将诗稿托付老僧保管。不料诗稿被无赖牛浦郎偷去,冒名顶替,招摇撞骗。这个牛布衣的原型是寓居芜湖的休宁人朱草衣。朱草衣名卉,别号草衣山人,著有诗集《草衣山人集》。吴敬梓同朱草衣友谊很深。据《芜湖县志》和《江宁府志》记载:朱草衣家贫,起初寓住芜湖,曾寄居吉祥寺,后入赘江宁,晚景凄凉,死后葬清凉山,袁枚为之题碑“清故诗人朱草衣先生之墓”。朱草衣的生活经历,与小说中描写牛布衣的情节基本一致。从“朱草衣”与“牛布衣”名字的字形字义上,都不难看出二者的关联。书中还有一个在甘露寺边上设摊刻图章的郭铁笔。第二十一回中写他被巧舌如簧的牛浦郎所骗,刻了图章,“笔资也不敢领”。后来去了南京,开图书店,常与文士交往。据《芜湖县志》记载:“诸葛祚,字永年,工缪篆,镌铜章。”……吴敬梓拈取诸葛之“葛”,谐音为“郭”,刻印用刀,会意为“铁笔”,诸葛祚便演绎为郭铁笔,忝列《儒林外史》一百多个人物之中,得以依附巨著而长存于世。三、近代开埠(一)芜湖开埠通商(展示:①中英烟台条约照片;②芜湖开埠历史照片;③英国驻芜领事馆照片)1876年,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英国使臣威妥玛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将与云南马嘉理案毫无瓜葛的安徽芜湖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自此,揭开了芜湖乃至安徽近代外交活动的序幕。在此之前,安徽由于地处内地,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开埠后,芜湖迅即成为安徽近代对外开放的唯一窗口和外事活动的中心地。1877年4月,芜湖新关(海关)在大江口西北离中江塔不远的租赁房中正式设立。由直接属于外国人担任的海关总署总税务司领导,仅在名义上属清廷芜湖海关道节制。同时,英方官员达文波与芜湖关道刘传褀交涉商定在芜湖设立租界,将芜湖西门外沿江宿(松)太(湖)木邦滩地,南自陶家沟,北抵弋矶山,东至普同塔,西沿长江边范围作为芜湖通商租界,任各国商人在界内指段划租,共计719亩土地。经几经周折,直至1904年,芜湖关道童传璋与英驻芜领事柯韪良代表中英双方正式签订《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共10条,次年获清廷外务部正式核实批准。6月28日,举行租界开辟仪式。这是在整个清朝与民国时期,安徽境内唯一的外国租界、租借地。与此同时,1877年,英国租赁范罗山建造楼房作为领事馆,任命达文波为英国驻芜首任领事,至清廷灭亡,英共派驻领事12人。日本政府以“利益均沾”为借口,1912年经北京政府批准,在芜湖青弋江南岸的曾家港附近租楼房一幢作为领事馆署,除驻有领事,还配有武装警察,岗哨林立,戒备森严。美国、奥匈帝国、瑞典、挪威均相继任命驻芜领事,以发展维护各国在安徽的利益,但领事馆均在外地,或由英领事兼任。由于开埠,外国商人纷至沓来,西方的宗教、医学、教育等也随之大举进人,加重了安徽以及芜湖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芜湖海关,芜湖租界亦不复存在,英、日等各国领事亦不再恢复或被取消,芜湖作为安徽对外交往的主要代表这一鼎盛时期方告结束。西方列强选中芜湖作为进入安徽的突破口,主要原因为:芜湖濒临长江,为安徽水陆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腹地广阔,四通八达,人口繁盛,物产丰源,利于商品物资集散,是理想中的通商地;传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商业繁荣,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实力,利于帝国主义掠夺和攫取。(二)芜湖米市(展示:①部分米市照片;②采用电视屏幕播放影视作品《斛擂》、《米市春秋》剪辑;③展示米市用量具模型[复制品])芜湖曾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驰名中外。19世纪初,清嘉庆、道光年间已有砻坊20余家,集中在大垄坊、仓前铺一带,米市紧靠青弋江通往长江的出口处,水上运输十分方便。不但代为储存,还代客舂米,并雇船去邻县进行稻米交易。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辟为通商口岸,次年设海关。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将镇江米市迁芜,还在芜湖设立米捐局。据1919年《芜湖县志·实业志》载,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1898-1904),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余万石。1919年增至800余万石,输出米量激增,各业获利颇丰。虽然在1927年米市有起落,也保持在500万石左右。兴盛期各行业资本积累加快,一些如利源长米行在兴旺时,在码头上停泊9艘小火轮,每船装米3-4万包(每包200斤)。1984年7月,江岸路的“芜湖米市”重新开业。20世纪90年代,芜湖在湾里成立了大米批发市场;2001年又在长江市场园建起了超大型的大米批发市场,发挥芜湖米市的影响,逐步形成华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