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第1章1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2第一节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第一节重商主义3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国内贸易只是一种货币转手活动,并不能增加国家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国际贸易。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搏弈’’的游戏。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把货币看成是财富43.大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要求政府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工商业,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其加速发展,壮大国际贸易;政策主张:保护贸易。4.主张实行少买多卖的原则,力争贸易顺差,以便吸收更多外国货币,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5.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或利益来来自流通过程,而不是来自生产过程。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5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货币差额论威廉·斯塔福,约翰.海尔斯少买或不买,保护贸易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十七世纪)——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柯尔贝尔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6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搏弈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7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一、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期及背景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第二节古典经济学8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政治算术》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1758年《经济表》。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1776年《国富论》。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91.威廉-配第的经济观点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威廉.配第。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2.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地租是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后的余额。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4.利息是使用资本支付的报酬。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分工的水平。1.威廉-配第的经济观点102.重农学派的经济观点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1.重视农业,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2.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取消政府的一切限制和干涉政策。3.分析资本的组成部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联系,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2.重农学派的经济观点113.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3.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12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而进行的活动。2.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天然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3.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利己心—交换—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4.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5.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必要的且具有优越性。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36、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14
7.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8.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因为自然资源优势和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可以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的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9.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须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10。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是合理的正常的制度。
15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搏弈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16
但其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但其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17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18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和贸易观点:1.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他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2.李嘉图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最终取决于单位货币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总额,如果纸币发行过多物价就要上升,纸币就要贬值。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和贸易观点:193.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李嘉图认为,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3.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20
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则可以增加世界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21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评价:先进之处:提出了比较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评价:22
局限性:假设条件较多,削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没有运输成本。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局限性:假设条件较多,削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23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例如:英国为国际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学说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殖民地贸易对英国的工业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这种三角贸易给予英国工业以三方面的刺激。把用英国(和东方)的制成品换来的黑奴运到种植园去。在那里,他们生产糖、棉花、靛蓝、糖蜜和其他的热带产品。英国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又创建了新的工业,而维持黑奴和他们的主人的生计又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另一个市场。到1750年,在英国凡是从事于贸易或制造业的城镇,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用或此或彼的方式与三角贸易或直接的对殖民地贸易发生联系的。(这项贸易)所得到的利润是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来源。对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所积累的资本,资助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的发明。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4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在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5%,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值已构成国民收入的30%。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英国当时所发展的一种新型贸易(即对进口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输出制成品)的结果。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毛织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而市场主要是在南欧,而在18世纪80年代贸易大发展时期,主要出口货已是棉纺织品,随后又是金属制品,而主要市场先是美洲殖民地,随后又是印度。曼德尔(Mandell)曾估计,“在1760一1780年间,得自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利润增加了一倍,这些利润作为积累的资金投入到(英国的)工业中”。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25英国的出口带动了英国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在17世纪末叶,英国毛呢的出口大约占到毛呢产量的30%.到1771一1772年这一比例显然已上升到接近1/2。同样的趋势在棉纺织业也可以看到。“由于殖民地贸易的推动力,棉纺织业象滑翔机一样地飞行”。从1700到1800年,英国出口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经济部门。在这100年内,出口工业增长了444%,而国内工业和农业只分别增长了大约50%。出口贸易带动了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是很明显的。英国制成品的海外市场的扩大和海外原料和食品供应来源的开辟,对于英国工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到了19世纪末叶,英国经济已严重地依赖世界市场。而英国经济的增长率及其格局也大部分是以世界市场上供需条件的变化为转移的。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265.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1.人口理论的创始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的增长要快,人类社会必须抑制人口的增殖。2.有效需求不足危机理论。要使资本主义生产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5.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276.萨伊的经济学说1.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就是创造效用,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基础,创造效用的过程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完成的。2.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3.萨伊定律。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物物交换,供给会创造出需求,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供求平衡。6.萨伊的经济学说287.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8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推崇自由放任原则,对政府的职能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它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说明和补充,说明贸易利益有多大,贸易双方各占多少(引入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7.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29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19世纪70年代初)。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边际三杰: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30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流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美国学派等。
1.边际效用学派:(19世纪70年代初)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有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等;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上的边际效用。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31二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
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论说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可以达到均衡。帕雷托提出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用来比较不同物品效用的大小或等级的高低。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同类物品的最后一件的效用决定,所以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土地的报酬地租分别由劳动和资本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二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322.剑桥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基人。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2.剑桥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说33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用均衡价格来说明价值的决定。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用均衡价格来说明价值的决定。343.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大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二是在国民收入不变时,通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能增加总的经济福利。论证了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重要性。3.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35对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对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36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创始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最有影响的37产生的背景: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产生的背景:38
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1929-1933排队领取食品的美国饥民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1939“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秩了一切,急需现钞。”
“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秩了一切,急需现钞。”40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
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正焦急地浏览着报纸,了解股市崩溃的最新消息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41凯恩斯的主要经济学说观点: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的主要经济学说观点:42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只能依靠政府干预,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得到解决。据此,他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1.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代表作:经济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43以美国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新古典作为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凯恩斯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以非充分就业为前提,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2.新剑桥学派收入决定理论,收入分配理论,货币理论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等
以美国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443.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Blanchard)、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珍妮特·耶伦(JanetYelle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本·伯南克(BenBernank)等
约瑟夫是世界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和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教育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曾任克林顿经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3.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45
格林斯潘美国前联邦储备局主席坚持凯恩斯主义的教条,市场是非出清的,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有经济波动,政府政策是重要的,主张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格林斯潘美国前联邦储备局主席46三.新经济自由主义背景:进入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陷入“滞胀”局面:一方面,生产过剩,产品积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经济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实使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不攻自破,在实践中处于两难境地。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危机。三.新经济自由主义47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责难的不同学派: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芝加哥学派、拉弗的供给学派、罗宾逊夫人的新剑桥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哈耶克的新奥地利学派等。共同立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和加强自由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不少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政策主张,出现了对传统宏观理论进行抨击48例如:1.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强调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水平和经济活动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主张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府稳定经济的手段,实行货币供给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固定在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的水平上,为经济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货币环境。2.拉弗的供给学派
认为需求过度膨胀和供给过度衰败正是美国经济滞涨的根本原因。主张刺激供给管理,以减税为中心,减低边际税率,削减政府开支,促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例如:49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E.LucasJr.),巴罗(RobertJ.Barro)和萨金特(ThomasJ.Sargent)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是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的,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3.理性预期学派50
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政府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政府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政府放弃实行。
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证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51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形成,无疑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就。正因为有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才使人们有可能讨论和分析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宏观经济问题,从而把经济理论推向前进。然而,新、老凯恩斯主义在构筑宏大的宏观经济学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诸如经济危机、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问题,特别是关注具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其结果就有意无意地漠视微观经济学,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当作彼此没有任何关联的独立部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在批判凯恩斯模型时发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人为地相隔离,必然使宏观经济行为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而陷于窘境。宏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52现代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与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之间争论的重要问题很多,比如上面提及的:是否存在非自愿失业,是否存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否对就业、产量产生影响,预期是有理性的还是无理性的,价格、工资是否具有刚性,市场是否是出清的,是否存在一种对实际失业率有吸引作用的自然失业率,对经济周期波动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哪些因素,政府政策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的分析仍然局限于原来宏观经济学里面,那是很困难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最先从微观经济学中找出路,它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同时便转向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以寻求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解答。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53斯蒂格利茨承认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同的认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前提与他们的前辈不同,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都坚持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并且这两个派别都相信要理解总量行为,就必须分析厂商、家庭与政府在劳动、产品与资本市场上的相互作用。”然而,以古典模型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要与以凯恩斯模型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相一致起来,就它们现有的理论看来,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古典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个“理想”社会,强调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各个方面会自发获得和谐的发展,政府不应人为地干预。斯蒂格利茨承认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共同的认识:“他们拥有一个54但凯恩斯理论却承认资本主义并非那么“理想”,它存在种种矛盾和不和谐,虽然也要市场经济,但市场失灵及其产生的种种经济弊端,如经济波动、失业、通胀等,政府应当加以干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相对新凯恩斯主义来说,理论脱离现实也是显而易见的。M.布劳格(MarkBlaug)曾批评道:“近来对古典经济学的含义进行充满新意而又充满矛盾的解释只是表明,当代经济学观点上分成各派,因此就很自然地通过挖掘隐含在过去著述中的相同观点来寻求安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是如此明显,它们将以什么理论指导来融合?这也许将是21世纪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但凯恩斯理论却承认资本主义并非那么“理想”,它存在种种矛盾和55西方经济学界对21世纪的经济学作了展望。他们提出了关于未来将会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三大历史趋势”。第一,由布坎南(JamsBuchanan)提出的预期在“后社会主义世纪”里会减少“两极式的辩论”,恢复“规范性”的讨论。第二,由巴格瓦蒂(JagdishBhagwaiti)提出的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它放弃封闭经济假设建立模型,在未来那些研究成为“经济研究前沿性的核心问题”的将是商品、资20·劳动的国际流动。第三,是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加,这促使像诺德豪斯(W.Nordhaus)转向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西方经济学界对21世纪的经济学作了展望。他们提出了关于未来将56布坎南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意见只是令我们再记起经济学的意识形态问题。巴格瓦蒂以研究国际经济学而知名,他或许就是从这个专业角度强调开放经济研究的重要性。诺德豪斯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问题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密切关联而得到他的特别的关注。上述“三大历史趋势”可看作影响经济学的“外部”因素,他们的意见的积极意义也许在于唤起经济学家注意那些会影响未来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的外部因素。同时,经济学界还阐述了“内在”市场因素,它仍然是供给和需求,指出在需求理论中存在三大“空白”,即单个厂商、经济增长、理性,认为这些空白有待填补。布坎南是“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意见只是令我们再记起57在供给理论中着重的是研究方法。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在21世纪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非线性方法”、对策论的新发展。它联系着“计算机革命”,指出人们能运用计算机来“模拟和处理经验”,它据此预言“将来的经济学家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受计算机的严格约束”。20世纪末,电脑迅速发展,“因特网”的扩张带来了“信息革命”,人们热烈地谈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学家也试图以信息的完全或不完全来解释经济理论难题。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58有的把“网络时代”的经济称为“非摩擦经济”(TheFriction-FreeEconomy),这种“非摩擦经济”提出的原则据说与由斯密、凯恩斯以及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已流行两百多年的经济原则截然不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所能说的是:“信息革命”、“网络革命”将会深刻影响宏观、微观经济学,但是它将改变什么,还有待客观事物发展的实证。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59作业一第一题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虽然产生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各种学派,但它们都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现在,我国正在创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批判地学习与汲收西方经济学,对我们是有借鉴作用的,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宏观和微观中的发展和完善。作业一第一题60国家与市场:从争论到融合———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探索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启示。西方经济学产生发展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实践,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它发展演变的主线是如何定位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主要经历了自由放任—国家调节——混合体制这样一个从争论到融合的过程。1.萌芽时期的重商主义。资本主义的逐渐形成和确立孕育了西方经济学的萌芽。15世纪至17世纪国家与市场:从争论到融合61中期的重商主义是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研究流通领域交换活动为中心,把金银即货币作为财富的惟一形态,认为一国财富的增加,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就是增加对外贸易顺差,主张通过国家干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使外国金银流入本国,增加本国财富,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2.“自由放任”经济理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代,期间盛行“自由放任”经济理论,也就是传统经济学,以主张自由的市场机制为中心理念,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中期的重商主义是最早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以研62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著名的《国富论》,提出了完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斯密被公认为西方“经济学之父”。斯密把研究对象扩大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规律,认为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和资本,在社会分工和竞争条件下,市场价格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最优化配置,而政府干预则要降到最低限度,也就是充当经济发展“守夜人”的角色。随着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稳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开始尖锐化,为辩护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逐渐形成“新古典经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著名的《国富论》63济学”,以1890年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为标志。马歇尔综合当时各派观点,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放弃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进而分析资源的配置;但却继承了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主张,认为只要让市场机制正常发生作用,供求就会自发实现平衡。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是一部自发正常运行的机器,无需国家干预,因此它研究的是家庭、企业单个经济主体决策的资源配置,形成了微观经济学主体。济学”,以1890年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出版《经济学643.主张国家调节的凯恩斯主义。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由放任引起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加剧,引发了1929-1933年西方经济危机的大爆发,传统经济学提不出解决办法。在此情况下,马歇尔的学生凯恩斯创立了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线的宏观经济学,以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运用一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等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阐释传统经济学倡导的自由放任政策下,存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致使价格尤其是劳动价格变化迟钝,市场无法自动达到供求平衡,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进而导致经济危3.主张国家调节的凯恩斯主义。当资本主义自65机,因此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按照凯恩斯主义,认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就业达不到充分水平是常态,要通过扩张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需求,以一定的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为代价,解决供大于求和失业问题;当经济过热时,再压缩货币发行,着手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以未来一定程度的失业为代价。总之,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调整经济机器的运行。凯恩斯主义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的结束,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熨平”经济波动的需要,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政策的基调,以“罗斯福新政”最广为人知。机,因此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按照凯664.混合体制的现代经济学。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发展迅速,流派众多,但基本都承认市场和国家的一定作用,实现了两者的融合,争论焦点在于以何种方式、何种程度发挥国家的作用。萨缪尔森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学》中综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建立了“新古典综合派”,调和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争,认为两者是同一理论体系的两种不同情况,把现代资本主义看做是“混合经济”,由私营和公营组成,前者不足由后者弥补。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认为不会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同时出现了,由此导致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4.混合体制的现代经济学。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经济67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后称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提出减少国家干预,依靠市场调节等主张。西方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稳定货币量、经济自由化政策,其中以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当政的政策为典型。但在推行新经济自由化政策过程中,失业仍相当严重。加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又出现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再次成为政府经济政策关注的对象。凯恩斯追随者通过借鉴反对者观点,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承认理性预期将导致扩张的财政金融政策在长期内无效,但仍主张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政府干预比自由放任好,强调政府调节不是“微调”,而是“粗调”。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后称新古典主义宏观经68美国克林顿政府期间的政策是短期内通过财政扩张,增加就业,复苏经济;长期内则减少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这在一定意义上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亚洲金融危机也在相当程度上促使国家调节分量的加强。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在多角度多领域取得了进展,如公共选择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把经济学研究方法扩展到政治、法律、管理,乃至婚姻、犯罪等领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美国克林顿政府期间的政策是短期内通过财政扩张,增加就业,复苏69国家与市场作用之争,贯穿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随着现实经济需要而此消彼长,无论是自由放任还是国家干预,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方,主张市场机制基础上融合适度的国家调控,已成为当前的普遍看法。一般认为,针对市场机制的逐利性、信息不充分性和价格反应的滞后性,国家的弥补作用主要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持良好的法治;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宏观经济稳定,调节分配;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弥补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我们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逐步放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发挥政府的有国家与市场作用之争,贯穿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随着现实经70效职能,主要是:促进市场发育,建立统一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完善法律政策,保障各类经济发展;注重公共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突出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实行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当然,在发挥政府作用时,要注意依法定职权、按法定程序履行职能,避免对市场进行过度和无序的干预。效职能,主要是:促进市场发育,建立统一有序、71补充:零和博弈零和博弈(zerosumgame)属于非合作博弈,是指博弈中甲方的收益,必然是乙方的损失,即各博弈方得益之和为零。如,下棋,赌博,期货……..补充:零和博弈零和博弈(zerosumgame)属于非合72补充:囚徒困境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
甲沉默甲认罪乙沉默二人同服刑1年乙服刑10年,甲即时获释乙认罪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8年补充:囚徒困境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73补充: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
。”(《国富论》)
补充:看不见的手“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74补充: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譬如说,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需投入80人年劳动,英国生产同样多的葡萄酒需投入120人年劳动;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投入90人年劳动,英国生产同样多的毛呢需投入100人年劳动。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成本都要绝对地低于英国,处于绝地优势地位,英国则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因为葡萄牙在葡萄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葡萄牙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0.67倍,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英国的0.9倍),而英国在毛呢生产上劣势较小(英国毛呢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1倍,葡萄酒的生产成本为葡萄牙的1.5倍)。只要葡萄牙致力于生产葡萄酒,英国致力于生产毛呢,然后进行相互交换,两国就都能获得贸易利益。补充: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譬如说,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75补充:相互需求论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15码,德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麻布20码。在此情况下,英国可专门生产呢绒,德国可专门生产亚麻布,然后相互进行贸易,英国以10码呢绒换取德国的17码亚麻布,这样对两国都有利。但若英国对亚麻布的需求减少或德国对呢绒的需求增加,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8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英国较有利;若交换比率成为10码呢绒对16码亚麻布时,贸易条件对德国较有利。这两种情况下,贸易都不易展开。只有在两国相互需求的商品价值相等时,贸易才能实现稳定的均衡。补充:相互需求论例如,以同一劳动量,英国可生产呢绒10码或亚76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西方经济学第1章77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发展78第一节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第一节重商主义79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认为国内贸易只是一种货币转手活动,并不能增加国家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藏外,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是发展国际贸易。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搏弈’’的游戏。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把货币看成是财富803.大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要求政府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内工商业,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促进其加速发展,壮大国际贸易;政策主张:保护贸易。4.主张实行少买多卖的原则,力争贸易顺差,以便吸收更多外国货币,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5.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或利益来来自流通过程,而不是来自生产过程。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81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货币差额论威廉·斯塔福,约翰.海尔斯少买或不买,保护贸易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晚期重商主义(十六世纪下半期—十七世纪)——贸易差额论托马斯·孟,柯尔贝尔认为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82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搏弈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83第二节古典经济学一、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期及背景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第二节古典经济学84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威廉-配第(1623-1687)始创:《政治算术》法国重农学派F.魁奈,1758年《经济表》。亚当·斯密(1723-1790)集其大成:1776年《国富论》。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二、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851.威廉-配第的经济观点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威廉.配第。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1。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2.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3.地租是产品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后的余额。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4.利息是使用资本支付的报酬。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6.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强调分工的水平。1.威廉-配第的经济观点862.重农学派的经济观点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1.重视农业,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2.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取消政府的一切限制和干涉政策。3.分析资本的组成部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联系,把对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2.重农学派的经济观点873.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3.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88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交换是人类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而进行的活动。2.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天然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3.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利己心—交换—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社会财富),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4.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5.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必要的且具有优越性。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896、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90
7.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8.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因为自然资源优势和某种生产技术优势,可以使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的低,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9.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须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10。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是合理的正常的制度。
91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亚当·斯密第一次运用劳动价值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搏弈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92
但其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在生产上并不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能否获得利益,斯密的理论并没有回答。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但其理论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即至少在一93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94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和贸易观点:1.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他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2.李嘉图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认为一国流通中的货币最终取决于单位货币价值和商品交换价值总额,如果纸币发行过多物价就要上升,纸币就要贬值。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的价格。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和贸易观点:953.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李嘉图认为,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3.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比较优势理论96
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
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则可以增加世界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思想是:97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评价:先进之处:提出了比较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对比较成本贸易理论评价:98
局限性:假设条件较多,削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没有运输成本。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并在一国国内自由流动,而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间实行自由贸易。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不存在技术进步,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
局限性:假设条件较多,削减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99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例如:英国为国际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学说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在17世纪和18世纪,殖民地贸易对英国的工业发展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这种三角贸易给予英国工业以三方面的刺激。把用英国(和东方)的制成品换来的黑奴运到种植园去。在那里,他们生产糖、棉花、靛蓝、糖蜜和其他的热带产品。英国对这些产品的加工又创建了新的工业,而维持黑奴和他们的主人的生计又为英国工业提供了另一个市场。到1750年,在英国凡是从事于贸易或制造业的城镇,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用或此或彼的方式与三角贸易或直接的对殖民地贸易发生联系的。(这项贸易)所得到的利润是英国工业革命所需要的资本积累的一个主要来源。对西印度群岛的贸易所积累的资本,资助了瓦特和他的蒸汽机的发明。李嘉图强调对外贸易的重要性,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00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在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5%,到了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值已构成国民收入的30%。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是英国当时所发展的一种新型贸易(即对进口的原料进行加工,然后输出制成品)的结果。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毛织品的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2,而市场主要是在南欧,而在18世纪80年代贸易大发展时期,主要出口货已是棉纺织品,随后又是金属制品,而主要市场先是美洲殖民地,随后又是印度。曼德尔(Mandell)曾估计,“在1760一1780年间,得自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的利润增加了一倍,这些利润作为积累的资金投入到(英国的)工业中”。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工业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以下的统计数字来衡量101英国的出口带动了英国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在17世纪末叶,英国毛呢的出口大约占到毛呢产量的30%.到1771一1772年这一比例显然已上升到接近1/2。同样的趋势在棉纺织业也可以看到。“由于殖民地贸易的推动力,棉纺织业象滑翔机一样地飞行”。从1700到1800年,英国出口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经济部门。在这100年内,出口工业增长了444%,而国内工业和农业只分别增长了大约50%。出口贸易带动了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是很明显的。英国制成品的海外市场的扩大和海外原料和食品供应来源的开辟,对于英国工业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到了19世纪末叶,英国经济已严重地依赖世界市场。而英国经济的增长率及其格局也大部分是以世界市场上供需条件的变化为转移的。西方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发展课件1025.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1.人口理论的创始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的增长要快,人类社会必须抑制人口的增殖。2.有效需求不足危机理论。要使资本主义生产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5.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1036.萨伊的经济学说1.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就是创造效用,物品的效用是价值的基础,创造效用的过程是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完成的。2.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和地租(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3.萨伊定律。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物物交换,供给会创造出需求,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使供求平衡。6.萨伊的经济学说1047.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1848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推崇自由放任原则,对政府的职能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它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说明和补充,说明贸易利益有多大,贸易双方各占多少(引入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7.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105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流派(19世纪70年代初)。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边际三杰: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106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流派:剑桥学派、洛桑学派、奥地利学派、瑞典学派、美国学派等。
1.边际效用学派:(19世纪70年代初)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有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等;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上的边际效用。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学107二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
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瓦尔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理论说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可以达到均衡。帕雷托提出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用来比较不同物品效用的大小或等级的高低。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同类物品的最后一件的效用决定,所以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土地的报酬地租分别由劳动和资本和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二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1082.剑桥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基人。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2.剑桥学派—马歇尔的经济学说109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用均衡价格来说明价值的决定。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用均衡价格来说明价值的决定。1103.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大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国民收入增长最大化,二是在国民收入不变时,通过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能增加总的经济福利。论证了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重要性。3.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111对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19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对马歇尔微观经济学的多次补充112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英国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创始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最有影响的113产生的背景: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理论和政策措施。正是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产生的背景:114
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1929-1933排队领取食品的美国饥民1929-1933年期间美国农场主销毁“过剩”牛奶19115“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秩了一切,急需现钞。”
“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秩了一切,急需现钞。”116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
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正焦急地浏览着报纸,了解股市崩溃的最新消息焦虑不安地注视着华尔街金融界动向的人们华尔街经纪行的顾客们117凯恩斯的主要经济学说观点: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的主要经济学说观点:118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只能依靠政府干预,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得到解决。据此,他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1.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代表作:经济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由于这些因素交相作119以美国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新古典作为微观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前提,凯恩斯经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省商洛市2025届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指导卷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猜题卷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性病预防教育
- 代理项目转让合同样本
- 仓储吊装合同标准文本
- 公司搬家物流合同标准文本
- 公寓买房定金合同标准文本
- pvc供货合同标准文本
- 万州区第三方运输合同标准文本
- 多发软组织损伤疾患临床路径
- T∕CIS 71001-2021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安全要求规格书编制导则
- 福利院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25页)
- 凝灰岩的简介及应用
-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 预制梁质量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手册
- 中国电信SMGP协议V
- 【真题】2018年陕西省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 苏教版五下数学小数报全套高清晰含答案
- 新版三体系内审检查表全套2015版
- 合伙办厂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