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美学意义初探_第1页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_第2页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_第3页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_第4页
《春》的美学意义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春》的美学意义初探

《春》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对立统一规律的成功运用。艺术统一规律是一条美的规律,人类不断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艺术美,并在日复一日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具体说,《春》的艺术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静态美和动态美、自然美和人物美、明朗美和朦胧美、阴优美和阳刚美、音响美、味觉美和色调美。各种美的形态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春》的美学意境,而剖析这一意境的形成却是这篇散文的审美旨趣所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从艺术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春》所描绘的各种美的形态,以求通过这种探幽索微的方式,揭开意境迷人的美学魅力的奥秘。

(一)、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和静态美是一对矛盾的审美范畴,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来提醒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动态美是和静态美相对比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它们分别构成一个矛盾的一个方面,缺乏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静态美,也就无所谓动态美,反之亦然。同时,静态美的存在可以衬托动态美的形象,动态美的存在又赋予静态美以生气活力。二者矛盾统一,水乳交融,营造一种意境。《春》一文对于静态美和动态美的描绘好多,总的来看,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方式有以下几种状况:一是一句之中的动静结合。文章其次段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嫩嫩的,绿绿的〞状小草碧绿柔嫩,呈静态美;可是“偷偷的钻〞中“偷偷〞修饰“钻〞,绘小草生长悄然无声,无人知晓的动态。“钻〞则写小草破土而出,顽强向上的韧劲,呈动态美。以动写静,静中带动。动静结合,各得其宜,共同表现了小草青绿繁茂的景象。这一意象(意境的构成因素之一)的成功运用不能不归功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奇妙结合。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秀美缤纷,百花怒放也难以觉察,这些都表达了春花的静态美。可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则拟花为人,注神入花,把静态美的花表现为一种动态美,很好的突出了春花怒放,百芳争艳的动人景象。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动静和谐统一。春花绚丽多彩,丽则丽矣,却失其活力活力,百花争艳则赋予静态美的春花以勃勃活力。这样,以动衬静,倍增美色。其美学意义上的春花美无疑与这种动静结合的审美形态密切相关。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其次种结合方式是:一段之中动静描写紧紧结合,其效果是创造了一组颇具魅力的意象群或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春》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一、二两面句展示春草碧绿、长势繁茂的静景,三、四两句则辅之以人和风的活动,儿童的嬉戏蹦跳,春风的柔情蜜意,均凸现了春草的温和引人。显然,一、二句静态美的描绘是为后面动态美的活现作铺垫,而后面三、四句动态美的描绘又更增加了前面静态美的魅力,所以,动静相生,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无疑,动态美和静态美的融合一体成为这个意境美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春》第六自然段更是动静结合的典范。“春,像牛毛,像花针,象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牛毛〞、“花针〞、“细丝〞状春雨之形,言其细、亮如密,是静景。“斜织〞和“笼〞则别具匠心,“斜〞点明微风吹拂,“织〞则拟风为人,织进了人们的深情和伟力,使人们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柔润的春雨,轻轻地微风一旦经过她的织造组合,则一幅绚丽夺目的彩缎就跃然目前,这是动态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借小草的青翠、树叶的绿亮传春雨润物特点,多是静景。“入夜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则借灯光渲染了入夜恬静幽深、朦胧神秘的景观,这是静景。“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逐渐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稀稀的,在雨里静默着。〞前一句写撑伞赏雨的行人和不误农时、忘我耕耘的农民,是动态美。后一句写农民的房屋静默无声,拟物为人,其脉脉含情之态宛然可睹:欣慰、深情、羞怯……尽在静默无言之中,这是静态美。总之,这段文字充分描绘了动态美和静态美,并且动静交替出现,完满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组幽美的意象群。不难看出,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结合是促使这段文字生辉的重要原因之一。

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第三种结合方式是:整篇文章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结合。《春》一文共分为10个自然段,其中前面2—6自然段侧重于描绘自然美景,多呈静态。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分别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不惜浓墨重彩对这些自然风景进行细腻描绘。显然,这是一幅幅静止的风景画,其中虽然写了一些人的活动,但是写作的重心还是偏向幽美的自然静态景物,表现为静态美。文章第7—10自然段侧重写人的活动,着重展示人们的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写作重心偏向人物的活动,表现为动态美。“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极言人们精神焕发、意气昂扬、跃跃欲试的神情、动作。类似这样的例子颇多。总之,从全篇来看,文章也是动态美与静态美的浑然结合,前面静态美的描绘为后面人物的活动创设广阔的背景,有力地衬托人们迎春的喜悦和积极发愤的精神风貌;而后文的动态美则使前文的静景描绘充满活力神韵,使人感到:这不是一幅凝固僵化的风景画,而是一幅充满活力活力的滚动的风景画。可见,动静相融,相得益彰,共同创设了一个美的意境。

以上,我从动静结合的三种方式的角度探讨了《春》美学魅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奇妙结合极大地加强了文章的审美价值。不难看出,艺术对立统一律的成功运用能加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二)、人物美和自然美。人物美和自然美这一对矛盾统一的审美范畴也很好地表达了艺术对立统一的规律。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春回大地时的幽美风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春草勃发,春花怒放,春风送暖,春雨柔润……这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我们简直可以目睹其形,耳闻其声,身临其境,心悦神怡。瞧,园子里,田野里,绿草成荫。山坡上,山花烂漫,蜂飞蝶舞,鸟欢雀跃。入夜时候,灯光迷离,一片朦胧。听,蜜蜂嗡嗡闹,鸟儿喳喳叫,牧童吹短笛,溪流潺潺响,儿童蹦蹦跳。想一想,树上硕果累累,春雨柔情无限,春风微微拂面,小孩追赶嬉戏闹。嗅一嗅,新春泥土味,春风花香味,水果香甜味。摸一摸,春草柔和,春风吻颊,春雨滋润……这一切无疑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形、声、色、味、态。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活力的春天,我们会为之迷醉不醒的,这或许就是《春》的自然美的魅力所在吧。更令人冲动不已的是,文章在此基础上掺进了人物活动的描绘。这样,在一个幽美如画的自然环境里,有一群朝气勃勃的人在活动。瞧,儿童嬉闹,闭眼遐思,牧童欢奏,行人赏雨,农民耕耘,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这一活力勃勃的场面令人眼花缭乱,也充分表达了春早人勤的精神风貌。自然界的春天是美的,可是在春天里耕耘劳作,创造未来的人们的心灵更美。自然美的设置为写人物美作铺垫,而人物美则给自然美贯注活力活力,二者浑然一体,物人同一,创造了一个人类心灵上真正美好的春天。

具体地说,《春》在处理自然美和人物美的关系上有以下几种状况。一是全篇之中自然美与人物美的融合。诚如上文所分析的,文章其次、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春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显然,写作重心偏向自然美。第六、七、八、九、十自然段着重写人的活动,写作重心偏向人物美,即展示人们勤劳发愤的精神风貌,抒发人们热爱生活、要求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而这一感情基调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其实,文章前面几个描写自然美的段落,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这种情愫。正由于如此,我说《春》一文很好地融合了自然美和人物美这两种审美形态,从而给文章增加了美学魅力。

二是一段之中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奇妙结合。《春》第三自然段着重写春草勃发的特点。前面一、二句写春草碧绿,长势旺盛。第三句写儿童戏闹。第四句借风写草,风轻衬草柔,其中还是渗进了人的触觉感受。不难看出,在一个春风吹拂的日子里,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在草地上戏闹。风美草美,而孩子们的龙腾虎跃则是锦上添花,美中之美。第五自然段写春风。鸟语花香,轻风流水,牧童欢奏,三者和谐一体,别具一番风味。鸟美花美,风柔水轻,而牧童的心灵更美更乐。文章第六自然段写春雨。首先渲染了一片烟雨迷濛的景象,进而到画农民不误农时,辛勤劳作的形象。雨丝柔情万丈,雨雾迷离缥缈,雨夜宁静和平,农民披蓑戴笠,人物同构,水乳交融,别具神韵。

三是一句之中人物美与自然美的奇妙统一。“天上风筝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仰望天空,风筝满目,飘摇逍遥;俯视大地,孩童遍野,鸟欢雀跃。借助“线〞,人物连一,浑然一体,又是一番美的情韵。“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美如画,人美如春,春之艳美迷人之态宛然可掬。“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万物复苏,活力勃发,犹如人之大睡初醒,欣然自悦,人物同一,“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抒难吐之情如落心坎。

总之,人、物的对立统一也增加了《春》的美学魅力。

(三)、明丽美与朦胧美。明丽即显明秀美;朦胧即迷濛含蓄,启发人心,耐人寻味。明丽美与朦胧美作为两种审美形态,只要能恰当地运用,它们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极强的。明丽美给人以清爽明朗的视觉印象,令人睹其形而心悦神怡;朦胧美给人一种幽深迷离的视觉印象,它能激发人们的心智,促使人们去探幽索微,搜奇揽胜,可是却永无止境。二者的奇妙统一,相得益彰,使明者更明,迷者更迷,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既明白而又迷惑不解的痴迷性美感。《春》一文对此也是十分考究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三个比喻连用,状花色之秀美缤纷,给人以清爽强烈的视觉形象。“闭了眼〞一句则蕴藉含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尽在闭思遐想之中,其实,闭眼遐思的内容岂止只是“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梨儿、杏儿〞呢?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发愤向上的化身……凡此种种,只要你擅长启动思维,则想之不尽,味之无极。不过,这种“精骛几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又必需受到显明具体的视觉形象的限制,否则,胡思乱想,散漫无边,这决不是真正的审美想象。

又如,“入夜时分,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灯光点点,宛如黑夜中的萤火虫,在广漠的夜幕中,微微放光,给人以显明夺目的视觉形象;而雨夜的迷濛烟雾掩盖灯光,形成一种如烟似雾、缥缈不定的黑色,距离使人产生美感,朦胧令人追寻。这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夜则饱含诗情,迷人情思,使人不断获得心灵上的欣慰,可是,没有谁能穷尽它的内涵。可见,可见的视觉形象与可想的朦胧意象的完美统一,对于意境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意境美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总之,和前面谈及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人物美和自然美一样,明丽美和朦胧美也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审美矛盾范畴,透视这对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内涵,同样能给我们展示《春》的美学魅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艺术创作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奇妙运用,能创设一个清爽而含蓄的审美意境。

(四)、阳刚美和阴优美。《春》一文还表达了阳刚美与阴优美的对立统一。春草的柔嫩、春风和柔暖、春雨的柔润、春日的温和,等等,这一切均表达了自然界独特的阴优美,它们给人以欢欣愉悦、清爽明快的舒适温和的美感。与此相对,文中还写了苍山朗润、流水高涨,多呈阳刚美,给人以明朗苍劲,坚毅有力的感觉。此外,春天像娃娃,写其鲜嫩可爱;春天象姑娘,写其艳美迷人,二者多呈阴优美。春天像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写其蕴蓄活力,充满活力。“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写农民的勤劳、艰辛,二者多呈阳刚美。另有,从文章中音响特点来看也有阴柔阳刚之分。蜜蜂嗡嗡闹,倍增花香,轻风流水颇具节奏,二者多呈阴优美。鸟欢雀跃,牧童欢奏,二者多呈阳刚美。总之,刚柔相济,有力地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从而酣畅地抒发了热爱春天的积极发愤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论,我分别从动态美与静态美、自然美与人物美、明丽美与朦胧美、阴优美与阳刚美等四对审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角度剖析了艺术创作中对立统一规律在《春》一文中的运用,从而试图达到笔者的目的,即以求通过这种透视剖析来揭开《春》的美学魅力的微妙,需要指出的是:(一)本文谈及的各对审美矛盾并不是孤立绝缘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为一体,共同创设了一个颇具魅力的美学意境。如第六自然段既表达了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对立统一,又表达了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对立统一。第四自然段写春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