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导学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指导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代表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材料一:源于春秋战国的成语:三家分晋、楚王问鼎、以邻为壑、图穷匕现(荆轲)、毛遂自荐、士为知己者死、前倨后恭(苏秦)等材料二: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材料三: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先后传授弟子3000人,学业优秀者72人,时称“七十二贤”。材料四:苏秦主张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合纵);仗义主张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六国(连横);,鲁缪公拜孔子之孙子思为师,燕昭王拜普通知识分子郭隗为师。战国时代的君主们竞相招贤纳士,对他们敬礼有加。据以上材料分析春秋战国与西周相比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1)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阶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假如你是春秋战国的一员,你将作何打算?我是诸侯:我是百姓:我是学富五车的“士”:我是奴隶主:(5)我是新兴地主:这些变化和百家争鸣有何关系?综上,你对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何认识?关系:因果关系。社会的大变革为各阶层自由发表对社会的看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各阶层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二、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__________”。(2)主张__________(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3)主张“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4)主张“_____________”,首创_____________,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2、孟子的思想:(1)主张实行“________”;(2)提出“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3)主张“______________”。3、荀子的思想:(1)主张“_______”和“_________”,“以德服人”。(2)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3)主张“____________”(二)、道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代表阶级(阶层)道家老子

“道”是万物本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日趋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庄子

齐物论;主张精神自由法家韩非子

依法治国,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用权、术、势驾驭群臣

墨家墨子

小生产者(平民百姓)练习与提高1、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2、以下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C.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在伦理观上都主张“性本善”D.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3、上图体现了那一派别的主张 A儒家B墨家C道家D阴阳家4、2022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课堂小结】时代大变动,百家来争鸣。孔子创儒学,仁德礼来行;孟子倡民本,性善施仁政;荀子主性恶,礼法须并用;乱世不用儒,后代成正宗。李耳道本原,无为与辩证;消极数庄周,弃世出人生;无为转有为,休养人性命。口讷韩非子,法家集大成;发展和集权,法治大一统;君主得知音,赢政大推行;尚法施暴政,二世亡义兵。墨子最博爱,尚贤与非攻;当时流行广,后代成泡影。百家影响远,中华文明成。【课后反思】答案提示第一课导学案(一)答案提示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原因(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开始形成;(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假如你是春秋战国的一员,你将作何打算?(1)我是诸侯:富国强兵、招贤纳士、改革内政(2)我是百姓:获得一块土地,努力生产,发家致富,盼望贤人治国和社会稳定(3)我是学富五车的“士”:知识改变命运;游说诸侯,获得富贵,实现政治抱负。(4)我是奴隶主:恢复旧秩序,以积极和消极的办法阻挡社会变革(5)我是新兴地主:更多的获得土地,改变自身政治、经济地位;通过变革,打破旧秩序这些变化和百家争鸣有何关系?综上,你对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何认识?关系:因果关系。社会的大变革为各阶层自由发表对社会的看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各阶层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二)、道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代表阶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